浅谈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浅谈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一、浅谈内蒙古土地沙化的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柯[1](2021)在《东北地区耕地生态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王琪[2](2021)在《基于改良试验的榆林市沙化土地结构化整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哈布日[3](2021)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研究 ——以乌拉特后旗牧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草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陆地面积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约40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1%。其中,内蒙古草原区域分布最为广泛,草地面积78.6万km2,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9.65%。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区,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目前,内蒙古牧区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三化”的情况占90%以上,草场生产力普遍下降50%以上,草场经济和生态功能有所降低。因此研究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成为一个重要的现代话题。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针,运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使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法手段,探讨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乌拉特后旗牧区近70年来人地关系演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分析生态恶化的人文影响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乌拉特后旗70年来的人地关系演变经历了游牧的人地和谐阶段(50-58年)、农耕与定牧下的人地“摩擦”阶段(58年-83年)、工矿业发展为主的人地矛盾阶段(83年至今)等。(2)乌拉特后旗游牧文化的消失,放牧距离的缩短和放牧范围的缩小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3)开垦不宜耕种的草原,一般而言,都会造成头一年打粮,第二年减产,第三年变沙梁的结局。在荒漠草原更是如此,垦荒不仅造成土地沙漠化,更消耗地下水资源。(4)水源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荒漠草原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恶性影响。

徐白鸽[4](202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积极应对需要迫切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甘肃为例展开论述。甘肃是我国西部地区较大的省份,生态环境比较薄弱,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边疆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重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甘肃省这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为线索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概述,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和意义。第三部分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甘肃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其生态治理刻不容缓。第四部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甘肃的实践研究。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最后一部分为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从道路选择、发展理念、政府作为、公众意识、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为今后甘肃生态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对策建议。

胡梦甜,张慧,高吉喜,仇宽彪,王延松,吕久俊,鞠昌华[5](2021)在《基于RWEQ模型修正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北部是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提高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精度对精确识别沙化敏感区、科学划定土地沙化敏感性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土地沙化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对我国通用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修正,研究了土壤风蚀修正模型中的风力因子、土壤湿度2个因子分别代替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中的大风天数、干燥度指数2个因子的可行性,并采用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与本研究提出的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土壤湿度因子、风力因子分别与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干燥度指数因子、大风天数因子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气象站点分布较少的区域,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中的土壤湿度和风力因子更能准确地刻画气候干湿状况和大风情况。(2)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大大提高了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精度,可为中国沙化敏感性精细化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刘伟[6](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文中提出土地沙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正蓝旗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又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正蓝旗地区沙化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与治理。本文以正蓝旗内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以植被覆盖度为首要指标,对研究区沙化土地进行分级,结合正蓝旗土地沙化类型分级标准对现状进行评价,明确土地沙化等级及分布位置,并结合区域沙化程度,进行详细分区。基于大量文献资料阅读、实地考察,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本研究拟为区域沙化土地的治理提供依据与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蓝旗的沙化土地总面积为7390.76 km2,占全旗总面积的72.59%,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较小,为357.62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83%,重度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63.64 km2,占比为22.51%,中度沙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492.04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3.72%,轻度和微度沙化土地的面积分别为1695.79 km2和1181.91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2.94%和16.00%。(2)正蓝旗沙化土地规划分为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和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三个分区。在每个分区内,结合区域沙化程度,按照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所需实施的措施进一步划分为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公益林保护区等四个措施分区。(3)正蓝旗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采用重点治理技术措施,在全年禁牧的基础上,主要对流动沙丘采取“沙障+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模式,对风蚀坑不同部位建立“沙障+人工播种”恢复植被;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采用轻度利用技术措施,针对滩地过牧性草场采取“围栏封禁+4-5月禁牧”,沙地过牧性草场依据草场退化程度分别采取“全封+半封”等措施,风蚀化草场采取“全年禁牧+沙障+人工播种”以恢复植被;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采用平衡利用技术措施,针对区域零星分布的沙化程度较重的土地采用生态毯治理,并强化放牧管理,合理利用;公益林区采用以严格保护为主,科学抚育为辅的综合措施,并以林间打草方式进行适度利用。

廖承锐[7](2020)在《西藏高寒河谷沙地植被恢复特征及经营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南极、北极并列,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超过4000m,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敏感,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影响。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是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中心,由于地表沙物质丰富、气候干冷多风、植被稀疏低矮等,季节性的风沙灾害,给城镇生活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区域生态防护功能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的两种重要途径,也是林草资源资产增值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西藏高原河谷沙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从样方、样带和区域三个尺度,揭示了人工恢复模式下,不同沙地类型、沙障处理及海拔梯度下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因子变化的关系;首次在高寒沙地上,通过地面激光扫描技术(TLS),从植被水平覆盖和垂直结构的角度,揭示了自然恢复模式下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随地形/微地形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恢复模式下沙地典型群落的植被与土壤的关系,阐明了植被恢复模式对植被和土壤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西藏河谷沙地植被恢复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西藏高原河谷沙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沙地类型人工恢复模式下的植被恢复特征存在极大差异。在河滩、河岸和山坡三种不同沙地类型的植被恢复试验中,共有14种植物种存活,不同沙地类型间的植株生长具有不同的特点。综合各植物种组成和生长特征,在河滩流动沙地上,籽蒿的重要值可达25%,生长最好;在河岸流动沙地上,藏白蒿和藏沙蒿的重要值分别为28%和16%,生长状况最优;而在山坡流动沙地上,拉萨狗娃花、花棒和藏沙蒿的长势最好。这些植物种均可以考虑作为植被恢复初期的适生植物种,在不同沙地类型的植被恢复过程中作为最优选择。山坡流动沙地不同海拔的植被恢复过程中,植株生长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从先锋期(2011)到发展期(2017),随着植被盖度和高度的显着提高,其对土壤性质的改善极为明显,主要的土壤颗粒组成从中细砂变为了极细砂。在发展期,植株生长以中坡为优,pH值与株高呈显着正相关。沙障处理在人工恢复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沙障处理下的植被恢复效果不同。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秸秆沙障更有利于植株生长;而石方格及塑料方格的铺设能够提高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沙地植被恢复潜力。(2)砂生槐群落的自然恢复成效显着。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冲积扇中部的个体生长最高。株高和冠幅投影面积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株高和海拔、坡度均显着相关(r分别为0.167和0.145,p<0.01)。随着海拔的升高,砂生槐种群的分布密度呈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减小的趋势。在海拔为3593-3643 m,坡度为20°~25°的西南坡,其生境条件最有利于砂生槐种群的生长和分布。(3)在0-20 cm土层上,自然恢复模式下的砂生槐灌丛和长芒草草地的粉砂含量较大,分别为50.77%和62.16%,高于人工恢复模式下的柳树林和藏沙蒿灌丛。四种植被恢复模式中,长芒草草地粉砂含量最高,土壤容重最低。在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着,而在20-40 cm土层中,不同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长芒草草地(23.37 g·kg-1)>砂生槐灌丛(17.42 g·kg-1)>藏沙蒿灌丛(14.85 g·kg-1)>柳树林(8.43 g·kg-1)。藏沙蒿灌丛的铵态氮含量高于其它植被恢复模式,因此,在沙地植被恢复模式中,自然恢复模式对于土地退化的防治而言至关重要,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并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叶片全碳、氮、磷与土壤容重、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4)根据高寒河谷沙地恢复不同沙地类型的植被特征变化采取相应的经营对策。在河滩沙地上,良好的水、气条件有利于乔、灌、草相结合的沿江(河)防风固沙体系的构建,同时,应注重沙障等地面措施的实施;在河岸沙地上,植被恢复模式应贯彻“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针,自然恢复以围栏封育为主,辅以适生灌丛的补种及飞播种草固沙等人工恢复措施;在山坡沙地上,人工恢复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的植被种植方法,在构建完整的恢复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因子的影响,同时,应严格执行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并且,高寒河谷沙地植被恢复的过程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保障体系的完善。

刘晓茜[8](2020)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沙化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和绿洲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连接地带,其稳定性对绿洲内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具有重大影响。地处沙漠边缘的过渡带极易发生土地沙化,这将导致当地生物和经济生产力的损失,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造成植被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以及地表裸露土壤持续增加。进行土地沙化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确定其影响因素,是防治土地沙化的关键。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手段,可以了解土地沙化的空间分布变化、成因,提高监测、预警和缓解的效率,从而更快地确定土地沙化的影响程度,以期应对和适应土地沙化有关的未来风险。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交错带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1、1996、2001、2006、2011、2018年7期遥感影像,建立荒漠化差值指数(DDI)模型,勾绘1986、1996、2006及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中的沙漠边界,监测分析自1986年以来,33年间研究区土地沙化动态变化,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探讨这些因子在土地沙化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DDI(荒漠化差值指数)模型对于研究区土地沙化程度分级,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对DDI模型分类后的图像进行精度验证,Kappa系数位于0.7680.796之间,说明荒漠化差值指数分类一致性处于显着状态,即利用DDI模型对土地沙化程度分级是可行的方法。自1986年以来,研究区土地沙化程度由西到东逐步减轻。重度、中度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即通古勒格淖尔苏木、木仁高勒苏木西北部和巴润别立镇西北部;轻度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木仁高勒苏木中部、巴彦浩特镇西部及巴润别立镇东南部;未沙化土地分布在即木仁高勒苏木东部、巴彦浩特镇东部和巴润别立镇东部;林地与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贺兰山地区。1986年-2018年研究区土地沙化过程呈逆沙漠化发展,但在1996年-2001年沙漠化扩张。1986年-1991年重度与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为396.67 km2和211.09 km2,1991年-1996年沙化土地占比为91.32%,土地沙化呈逆转趋势;1996年-2006年中度、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增加,沙化程度加重;2006年-2011年未沙化土地动态度最大,为8.79%,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为1067.91 km2,2011年-2018年沙化土地占总面积的85.97%,逆沙漠化现象好转。1986年-2018年各类土地相互转移,整体表现为沙化土地向非沙化土地转移。1986年-1991年间中度和重度的沙化土地互相转移,且两者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1991年-1996年中度与重度主要转出为轻度和未沙化土地,沙化状况得到改善;1996年-2001年沙化土地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沙化面积增加;2001年-2006年沙化土地转入面积较少,但中度和重度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仍存在沙化风险;2006年-2018年中度与重度相互转移,非轻度沙化土地转入面积最多,沙化程度减轻。1986年-2018年沙漠边界随时间变化移动明显,且研究区南端(巴润别立镇)尤为明显。其中,1986年-1996年和2006年-2018年边界向西,即靠近沙漠一侧移动,平均移动速率分别为57.15 m/a和78.50m/a;1996年-2006年向东,即靠近绿洲一侧移动,移动速率最快,为179.38 m/a。气象因子对研究区土地沙化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其中年蒸发量、年大风日数及年沙尘暴日数与沙化土地面积增加相关性显着。

王迪[9](2020)在《《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文中认为荒漠化防治对人类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建国至今,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着成效,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更是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提供了中国的经验和智慧。舆论宣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些年媒体对防沙治沙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本文选取内蒙古的党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建国以来至今《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阶段研究。探索《内蒙古日报》不同阶段的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并指出框架变化的原因,总结《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的经验,为其他主流媒体做好防沙治沙报道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建国以来《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可以被区分为1949-1999年的“浅绿色”框架和2000年至今的“深绿色”框架。报道框架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为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防沙治沙报道:第一、练“笔力”:讲好生态故事,提高新闻可读性;第二、练“脑力”:增强新闻策划能力,丰富报道形式;第三、练“眼力”:挖掘防沙治沙典型,提升新闻价值;第四、练“脚力”:深入群众,深入治沙一线。

胡旭[10](2020)在《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的变异引发生态灾害,并在人与生态环境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频繁发生。京津冀是环绕北京,包含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在内的地理区域。1912年至1949年,京津冀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和军阀割据,社会控制力减弱,社会治理能力衰退,生态系统紊乱,水灾、旱灾、虫灾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灾域广阔。这一时期主要通过河流治理、恢复植被等措施来进行防治,但多流于表面形式,难以真正落实。受西方近代科学影响,防治措施和防治思想上有明显的近代色彩,重视预防,对灾害认识的科学性增强,救治中呈现人道主义倾向。1950年至1970年代,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重要区域。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的水旱灾害等传统类型生态灾害的影响有所减小,但是破坏依然严重,风沙灾害、污染灾害等影响不断增强。该时期灾害的防治以建设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为主,强调救人为先,预防和根治相结合,并且环保思想也有所发展。19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污染灾害和风沙灾害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的主要灾害。生态灾害呈现出复合交缠性的特点,灾害的防治也逐渐以综合性治理为主。在思想上重视科学,强调保护环境,追求人与生态和谐共生。对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进行研究,探索不同阶段主要生态灾害的种类与特征、防治措施、防治思想,有利于从历史演进过程中整体性把握生态灾害变化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梳理总结经验做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与参考。

二、浅谈内蒙古土地沙化的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内蒙古土地沙化的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内蒙古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研究 ——以乌拉特后旗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人地关系研究
        1.2.2 草原生态恢复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
        1.5.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1.5.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3 社会经济
第3章 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
    3.1 乌拉特后旗牧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
    3.2 乌拉特后旗牧区人地关系演变
        3.2.1 牧区人口变化
        3.2.2 牧区五畜变化
        3.2.3 土地利用变化
    3.3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演化
        3.3.1 草场退化
        3.3.2 河流断流
        3.3.3 草原沙漠化
    3.4 小结
第4章 荒漠草原生态恶化的人文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4.1 荒漠草原生态恶化的人文影响因素分析
        4.1.1 游牧文化消失的影响
        4.1.2 山后牧区开垦的影响
        4.1.3 水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的影响
    4.2 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建议
        4.2.1 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牧民传统生态智慧与技能
        4.2.2 严格杜绝开垦草原,包括大面积种植饲草料等活动
        4.2.3 依法保障荒漠草原生态用水,节约水资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二)尊重自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依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文明
        (五)共谋全球生态发展大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人民性
        (三)实践性
        (四)协同性
        (五)时代性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甘肃生态环境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生态状况
    二、甘肃进行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一)在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生态环境比较薄弱
        (三)生态压力依然存在
        (四)改善民生需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甘肃的实践
    一、甘肃生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二)突出生态扶贫
        (三)环保制度不断细化和完善
    二、甘肃生态治理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二)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三、甘肃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人员环保意识薄弱
        (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政府监管存在不足
第四章 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路径选择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二)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三、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一)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二)提高农村居民环保素质
        (三)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五、推动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
        (二)严守生态红线
        (三)将环保制度与生态经济制度相结合
        (四)继续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
        (五)切实贯彻公众参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RWEQ模型修正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通用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方法
        (1) 干燥度指数I。
        (2) 大风天数W。
        (3) 土壤质地因子K。
        (4) 植被覆盖度C。
    2.3 基于RWEQ模型的修正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因子结果对比
        (1) 土壤湿度与干燥度指数比较。
        (2) 风力因子与大风天数比较。
    3.2 两种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结果比较
4 讨论与结论

(6)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修复相关理念
        1.2.2 土地沙化的成因
        1.2.3 土地沙化的影响
        1.2.4 沙化土地治理修复技术和措施
        1.2.5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
    1.3 现阶段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
        2.2.4 土壤
        2.2.5 水文
    2.3 社会经济
    2.4 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2.4.1 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
        2.4.2 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
    2.5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正蓝旗土地沙化现状评价及分区
    4.1 沙地类型划分标准
    4.2 沙地植被覆盖度计算
    4.3 沙化土地类型及其分布
    4.4 沙化土地分区
        4.4.1 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
        4.4.2 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
        4.4.3 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
5 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措施规划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依据
    5.3 规划限制性要求
    5.4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5.4.1 重点治理技术措施
        5.4.2 轻度利用技术措施
        5.4.3 平衡利用技术措施
        5.4.4 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措施
    5.5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效益
        5.5.1 生态效益
        5.5.2 经济效益
        5.5.3 社会效益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西藏高寒河谷沙地植被恢复特征及经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植被恢复研究
        1.2.2 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模式研究现状
        1.2.3 植被恢复的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2.4 地形及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
        2.2.2 群落分析
        2.2.3 土壤与植被样品分析
        2.2.4 雷达数据处理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沙地类型人工恢复模式下植被特征变化
    3.1 三种类型沙地植被恢复特征
        3.1.1 植物种类的差异
        3.1.2 植株生长的差异
        3.1.3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3.1.4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3.1.5 讨论
        3.1.6 小结
    3.2 沙障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3.2.1 植被种类的差异
        3.2.2 植株生长状况的变化
        3.2.3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基于TLS不同海拔植被恢复特征的动态变化
        3.3.1 土壤性质和植株生长的变化
        3.3.2 土壤性质随海拔的变化
        3.3.3 植株生长随海拔的变化
        3.3.4 讨论
        3.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TLS自然恢复模式下砂生槐群落的植被特征变化
    4.1 不同地形土壤状况
        4.1.1 土壤粒度特征
        4.1.2 土壤性质的变化
    4.2 株高分级与个体数量随地形的变化
    4.3 空间分布随微地形的变化
        4.3.1 个体分布随高程的变化
        4.3.2 个体分布随坡度的变化
        4.3.3 个体分布随坡向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恢复模式下高寒河谷典型群落的植被特征研究
    5.1 沙地不同群落间的土壤状况
        5.1.1 土壤物理性质
        5.1.2 土壤养分含量
    5.2 沙地不同优势植物种的植株生长与叶片养分
    5.3 讨论
        5.3.1 植被特征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响应
        5.3.2 叶片养分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藏高原沙地植被可持续经营对策
    6.1 植被恢复现状与存在问题
        6.1.1 现状
        6.1.2 存在的问题
    6.2 植被恢复的影响因素
        6.2.1 自然条件
        6.2.2 人为干扰
    6.3 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6.3.1 对策
        6.3.2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沙化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沙化土地监测指标及分级
        1.2.3 沙化监测方法
        1.2.4 土地沙化成因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与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2.5 土壤分布
    2.6 植被类型
    2.7 社会经济状况
3 数据及方法
    3.1 遥感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 遥感数据来源
        3.1.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 荒漠化差值指数模型构建
    3.3 分类精度评价方法
    3.4 沙漠边界解译
    3.5 相关性分析法
4 荒漠化差值指数模型分析
    4.1 Albedo-NDVI特征空间分析
    4.2 荒漠化差值指数模型分析
    4.3 模型精度评价
5 土地沙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5.1 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5.2 面积变化分析
    5.3 土地沙化程度转移分析
    5.4 沙漠边界移动分析
6 土地沙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6.1 沙漠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2 年蒸发量对土地沙化的影响
    6.3 年大风日数对土地沙化的影响
    6.4 年沙尘暴日数对土地沙化的影响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9)《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分析
    (一)1949-1999年的“浅绿色”框架
        1.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治沙经验与方法议题和消息体裁为主
        2.新闻文本的中观选择:宏大的国家叙述
        3.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以晕轮效应为主
        4.小结
    (二)2000年至今的“深绿色”框架
        1.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治沙成效议题和通讯体裁为主
        2.新闻文本的中观选择:细微的个人话语
        3.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强化文本可读性和贴近性
        4.小结
二、《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变化原因分析
    (一)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二)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
    (三)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
三、《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经验总结
    (一)练“笔力”:讲好生态故事,提高新闻可读性
    (二)练“脑力”:增强新闻策划能力,丰富报道形式
    (三)练“眼力”:挖掘防沙治沙典型,提升新闻价值
    (四)练“脚力”:深入群众,深入治沙一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生态灾害
        1.1.2 京津冀地区历史演化与行政区划变迁
        1.1.3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灾害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1912-1949年灾害研究综述
        1.3.2 1950-1980年代灾害研究综述
        1.3.3 1990年代以来灾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
    2.1 主要生态灾害
        2.1.1 水灾
        2.1.2 旱灾
        2.1.3 虫灾
    2.2 生态灾害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措施
        2.2.1 生态灾害的主要特征
        2.2.2 生态灾害的防治措施
    2.3 生态灾害的防治思想
        2.3.1 对灾害认识的科学化
        2.3.2 治理理念由救治转向预防
        2.3.3 灾害救治呈现人道主义倾向
    2.4 小结
3 1950-1970年代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
    3.1 主要生态灾害
        3.1.1 水旱灾害
        3.1.2 风沙灾害
        3.1.3 污染灾害
    3.2 生态灾害的防治措施
        3.2.1 水旱灾害防治
        3.2.2 风沙灾害防治
        3.2.3 污染灾害防治
    3.3 生态灾害的防治思想
        3.3.1 坚持救人为先,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3.3.2 强调预防,注重根治
        3.3.3 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
        3.3.4 进行生态保护,开始环境治理
    3.4 小结
4 198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
    4.1 主要生态灾害
        4.1.1 水污染
        4.1.2 大气污染
        4.1.3 风沙灾害
    4.2 生态灾害的防治措施
        4.2.1 水环境综合治理
        4.2.2 大气污染治理
        4.2.3 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
    4.3 生态灾害的防治思想
        4.3.1 重视科学在灾害防治中的运用
        4.3.2 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4.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浅谈内蒙古土地沙化的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耕地生态治理问题研究[D]. 吴柯.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基于改良试验的榆林市沙化土地结构化整治研究[D]. 王琪.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内蒙古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研究 ——以乌拉特后旗牧区为例[D]. 哈布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肃的实践研究[D]. 徐白鸽.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基于RWEQ模型修正的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J]. 胡梦甜,张慧,高吉喜,仇宽彪,王延松,吕久俊,鞠昌华. 水土保持研究, 2021(01)
  • [6]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D]. 刘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西藏高寒河谷沙地植被恢复特征及经营对策研究[D]. 廖承锐.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沙化动态变化研究[D]. 刘晓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D]. 王迪.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1912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研究[D]. 胡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浅谈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