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专业数据库网络出版

光学专业数据库网络出版

一、光学专业数据库的Web发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巍,李金茹,刘素娟,宋晓萌,梁玉[1](2020)在《组织学实验课引入翻转教学的实践和评价》文中提出在视光学专业医学生的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翻转教学模式,并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较,探讨和评价翻转教学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施过程包括基于数字切片技术和超星学习通两大平台的在线课程搭建;课前重要知识点学习;课中以小组为基础的主导教学和讨论;课后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实践表明,在组织学实验课中引入翻转教学模式明显提升学生成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观察组织切片、独立思考分析及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张月[2](2020)在《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需求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研究数据的大量产出,推动科学范式向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转变。而随着密集型科研的发展,科研人员对研究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该开展针对性的数据服务内容,促进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目前,关于高校研究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研究不断涌现,国内外学者通过多维度来分析研究数据服务的理论进展和实践现状。然而早期数据服务的研究很少将用户需求为研究导向,并且调研方法大多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较主观的方式,不能充分挖掘科研用户的实际数据需求,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够客观和全面。因此,本文坚持以用户数据需求为研究导向,尝试挖掘科研用户在数据生命周期、场景、学科等不同视角下的数据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46位高校研究生、老师和科研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并通过编码方法和Nvivo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研究发现:(1)在数据意识方面,科研用户的数据意识认知度较高,各个学科领域都开始重视数据的价值。(2)在数据发现和获取方面,科研用户主要的数据获取渠道主要有数据库、问卷调查、访谈、网络采集、实验室实验、计算过程等方式。其中展示的数据获取路径主要有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以及行业网站三部分。(3)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科研用户常用的工具主要有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及画图工具等,另外还会利用一些学科方面特有的数据处理工具。(4)在数据存储和备份方面,科研人员常用的数据存储方式比较多样,主要有本地保存、U盘、硬盘、云盘、数据库等方式,而资深科研人员还会利用服务器进行存储数据,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将数据上传到公共的数据管理平台。(5)在数据开放和共享方面,大多数科研用户愿意在科研工作完成后开放研究数据,但是由于数据本身限制开放或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研究,数据共享工作仍然存在较大阻碍。当然,调研中也发现科研用户在数据发现和获取、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阻碍了科研工作的进展。最后,总结科研用户的数据服务需求和相关建议,并结合调研结果,基于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开展现状,提出完善高校研究数据服务的策略和建议。

贾军[3](2020)在《低能见度大气雾霾粒子中的偏振光传输特性》文中研究指明偏振光的偏振特性常常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能够在复杂的大气信道环境下识别探测目标。在雾霾天气情况下,由于大量雾霾气溶胶大量悬浮在大气中,这些雾霾气溶胶对偏振光的散射极大地影响了信息传输的效率。针对偏振光在雾霾天气情况下的传输效率较差这个基本问题,本文对大气雾霾气溶胶及其凝聚团簇的散射特性进行了建模分析,从气溶胶团簇的光散射和传输特性着手,计算和分析了气溶胶成分、传输距离以及能见度等因素对偏振光传输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种雾霾气溶胶粒子的成因,展示了多种典型气溶胶粒子的形态图,分析了其粒径和常见的团簇所含粒子数目,对大气中含量最高的烟尘气溶胶粒子和无机盐气溶胶粒子进行了重点介绍。从理论角度重点介绍了研究气溶胶粒子光散射的两种方法:广义多球mie理论(Generalized Multi-sphere Mie theory,GMM)和离散偶极子近似(Discrete-Dipole Approximation,DDA)方法,以光的散射特性研究中较为基础的单粒子气溶胶和包水气溶胶粒子为研究对象,验证了DDA和GMM方法的准确性。在对雾霾气溶胶团簇粒子进行建模时,本文介绍了两种常用的团簇凝聚模型,有限扩散凝聚(Diffusion Limited Aggregation)DLA模型和动力学集团凝聚(Cluster-Cluster Aggregation)CCA模型,因为CCA模型中粒子结合成小团簇,小团簇彼此之间再结合成大团簇的形成过程更贴近自然界气溶胶团簇的形成过程,因此采用CCA模型建立了气溶胶团簇模型,并介绍了近似计算气溶胶团簇散射特性的等效介质方法。结合已建立的气溶胶团簇CCA模型,本文利用GMM方法继续研究了粒径相同和不同时,单组分团簇粒子和多组分团簇粒子的光散射特性,发现气溶胶团簇粒子的散射特性与气溶胶粒子复折射率虚部有很大关联。最后在研究偏振光在复杂雾霾环境中的传输特性时,将气溶胶团簇粒子等效成单个球形气溶胶粒子后,结合标量和矢量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建立了雾霾气溶胶的传输模型,研究了传输距离(厚度)、能见度等因素在自然光和偏振光在传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入射光波长较大如10.6μm时,能见度越大,烟尘和硫酸盐气溶胶团簇两种传输介质对完全右旋圆偏振光在保偏能力越强,对于平行入射线偏振光,能见度越大,烟尘气溶胶团簇传输介质对其保偏能力越强,硫酸盐气溶胶团簇传输介质则对其退偏能力越强。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研究偏振光在大气传输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丰富了人们对雾霾气溶胶粒子的认知,对提高偏振光传输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欣[4](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指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范中兴[5](2019)在《跨平台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电磁学的发展,军事领域应用的需求增加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进步,作为前沿研究课题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计算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重视。因高超音速飞行器特性限制,其电磁特性计算常采用自有软件进行计算。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计算产生的数据有着数据量大,数据格式多样的特点;使用传统的方法管理很困难,也不利于研发人员后期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采用系统软件的方式进行管理。复杂的计算多在服务器上进行,考虑到服务器软件操作系统的多样性,因此软件系统需要具有跨平台兼容Linux和Windows系统的特性。在完成研究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开发程序和数据库软件基础上,决定采取C/S系统架构,并使用Qt和MySQL开发数据管理系统。在探究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的数据特征和各类人员对系统平台的需求之后,设计了局域网范围和单机操作两种情况下数据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和功能结构。以Windows系统平台为例,利用Qt的集成开发环境Qt Creator实现了项目创建,数据库连接,数据库管理功能,数据导入功能,数据查询和展示功能,数据修改和导出等功能,并对实现逻辑进行了的说明;对关键技术点如:MySQL数据库驱动编译,数据存储关系表,数据库操作方法,数据规范流处理,数据高速导入,数据绘图原理等进行了阐述。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数据管理系统还有很多拓展用途,例如雷达探测距离估算,数据文件的处理、折算,多平台结合等。以在天波超视距雷达探测能力上的应用为例,介绍了天波超视距雷达,将利用RCS对雷达探测距离进行估算的原理进行了说明,并对如何在原数据管理系统上实现该功能进行了研究。对数据管理系统与诸如电磁散射计算,目标轨迹分析等系统平台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对以Redhat为代表的Linux操作系统发布版本下,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管理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进行了展示;对Windows操作系统下原数据管理系统的拓展应用的用户界面进行了展示。以某型飞行器为例,对数据管理系统在天波超视距雷达对目标探测能力估算上的拓展应用的数值结果进行了展示分析;对数据管理系统在其它数据处理上的拓展应用的数据结果进行了展示。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系统平台在处理速度、安全性和稳定性上的优化进行了展望。

杜晨阳[6](2019)在《政府、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中的多元主体功能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从“主体功能-整体秩序”互构的逻辑关系出发,将创业教育发展的有序或无序与主体的功能结果相联结。对“主体功能-整体秩序”的关系梳理成为探讨创业教育中多元主体功能的理论基石。虽然未有相关理论直接呈现二者的互构逻辑,但在“自生秩序理论”提供的合理前提与“自组织理论”映射的可能视角中,初步梳理出以下三种关系:整体秩序是主体功能结果的涌现;整体秩序随着主体功能的调整而发生改变;整体秩序对主体功能具有约束力。探寻创业教育的秩序与主体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将上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有效尝试。当前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功能状态呈现为“政府积极、高校被动、社会缺失”。政府积极参与为创业教育提供行政动力来源,被动回应成为高校参与创业教育的惯性行为模式;社会参与力度薄弱居于边缘旁观位置。这种主体参与思路隐含了主体功能失衡的本质,即主体功能取向的偏颇、功能行动的偏差、功能结果的失调。这种失衡的主体功能便构造了当今创业教育的失序发展——宏观层面主体结构缺位,渐入创业教育的中观与微观层面带来的影响便是主体行为效力的失灵与发展成效的不佳。在此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要在理论上澄清、实践上解决当前创业教育发展失序的问题,重要的是认识及消解“政府强势、高校被动、社会旁观”的主体功能失衡状态,自然提出主体失衡的消解路径——多元主体功能构建。将功能构建作为平衡主体的途径,在起点上承认主体地位的相对独立性,过程中保障主体行为模式的确定性,结果上实现主体关系的协同性。政府、高校、社会是创业教育应然的实施主体,这可以从相关理论中得到支持,从创业教育实践性本质中得到解释,也可直观地从国外创业教育经验中得到验证。选取美国、英国两个创业教育发展成效突出的国家,从具体实践中归纳主体参与创业教育的行动规律,从中抽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主体行为准则——政府治理宏观环境为创业教育提供基本条件,高校坚守教育本质是创业教育的根本前提,社会促进创业行为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结合创业教育发展的中国语境,本文明确构建了创业教育中的多元主体功能。政府:治理宏观环境——障碍疏通功能;发挥政府职能优势,从三个方面疏通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政策环境的不利因素与克服完善;物质环境的限制条件与调节分散;文化环境的制约因素与引导消解。高校:坚守教育本质——理性认识功能,通过创业内涵的理性解读、创业思路的理性设计、创业组织的理性架构,形成对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社会:促进创业行为——实践激励功能,社会作为实践的生成与检验场所,通过培育实践观念、分担实践成本、引领实践示范,促进创业教育由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的飞跃。明确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的功能,保障多元主体科学有序参与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迈向“多元主体”支撑的有序发展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创业教育动力来源由外部督促转向内源生成;实施路径有显性规制转向隐性协同;发展结果由形式化倾向转向持续性建设。

王睿[7](2019)在《抗Relay攻击的量子动态基认证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密码学将是未来密码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和不可克隆原理为量子密码提供了安全保障。寻找一种能够抵抗中继攻击并满足高安全性和足够轻量的RFID认证技术仍是射频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量子密码与传统密码学中的“一次一密”都可以达到理论上的无条件安全,但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量子密码学还不能完全代替经典密码学。利用量子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也提高了信道抵抗攻击的效率。本文针对以上的内容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量子动态基理论的认证协议来完成通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不可克隆和测不准的量子原理,设计出了一种能够抵抗Relay攻击的轻量级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认证协议。首先分析了距离边界协议在RFID系统中存在的缺陷,随后阐述了利用量子算法实现的轻量级RFID系统抗Relay攻击的过程,最后分析了攻击者进行中继攻击的过程和中继成功的概率,结果表明发送的量子比特串足够长则攻击者进行中继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就很高。2.两方量子通信要求通信参与方在每次会话完成时自动更新下一次会话所需的密钥即极化测量基,这种做法既基于量子的真随机性、不可克隆性,也基于一次一密的理论含义。通过自动迭代更新每次通话的密钥,保证了会话过程的安全性。最后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未来形态做了思考和总结。未来量子技术将会与现有各种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存在。

杨扬,王莉,刘文兰,闫瑾[8](2017)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眼视光校企共享资源建设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校企双方提供眼视光共享资源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校企共建共享以专业学习交流为主的微信公众平台,利用问卷调查分析和比较不同用户的阅读频率和满意度。结果:平台累计推送信息276条,总阅读量6831人次。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及其他人员对推送信息阅读频率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用户对6个满意度评价条目的评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推送信息的频率、内容的新颖性、推送信息的长度、内容的实用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内容的编辑形式。除"内容的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2个条目的学校师生评分显着高于企业员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外,三组用户间其他4个条目的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校企共建微信公众平台还需不断改善推送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平台运营团队建设,增加激励机制。

曾然然[9](2017)在《基于肿瘤细胞表型筛选模型的靶向抗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药物创新主要经过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以及临床研究阶段。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药物创新的源头,能否发现新颖且成药性好的先导化合物,直接关系到一个药物创新项目的成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有两种模式:基于靶标的药物筛选和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近年来,表型药物筛选因与疾病有紧密的关联以及更有利于一类新药的发现而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现代表型药物筛选。据一项源于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报道,一类新药(First-in-class drugs)的发现主要采用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模式,并且呈递增趋势;而二类新药(Follower drugs)的发现,主要依赖于基于靶标的药物筛选模式,同样呈递增趋势。现代表型药物筛选包括基于动物、器官、组织、细胞模型的药物筛选,其研究手段不仅限于纯实验手段,还可以借助计算药物分子设计等方法。细胞水平的活性是连接靶标水平与动物水平活性的桥梁。本研究基于NCI-60癌细胞表型筛选大数据,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化合物的抗癌细胞活性预测模型,采用五倍交叉验证、外部验证、Y-Scrambling等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应用这个NCI-60抗癌细胞活性预测模型,对ChemDiv化合物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虚拟筛选得到了14个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其中活性最好的先导化合物G03在MDA-MB-231、Hela、HCT-116、HepG2、MCF-7五种细胞系上的IC50分别为2.82μM、2.90μM、2.98μM、3.20μM以及4.61μM。靶标研究对基于表型筛选得到的药物至关重要。针对活性最好的抗癌先导化合物G03,运用基于分子相似度的虚拟靶标钓取方法和SPR实验,确定G03的靶标为微管蛋白。从微管动力学、细胞内微管的稳定性、微管蛋白的乙酰化水平等多角度研究G03与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管对细胞周期、细胞迁移等生理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很有必要研究G03对细胞周期、凋亡、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第一章介绍当前主要的药物发现的策略、研究进展以及NCI-60数据库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基于NCI-60抗癌细胞表型筛选的活性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模型验证。第三章介绍基于NCI-60抗癌细胞活性预测模型的先导化合物发现。第四章介绍先导化合物G03的靶标研究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第五章为展望和总结。概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与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方向。

李志兰,王晓峰,丁洁,胡艳芳,刘盛龄,张然,刘亚群,杨蕾[10](2017)在《中国光学论文发表现状及对中国光学期刊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研中国近5年来的光学论文发表情况,为光学学科与光学期刊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11—2015年间中国在SCIE光学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中国作者在90种SCIE光学类期刊上发表了37371篇文章,总被引161069次,篇均被引4.31次。中国作者的文章发表数量逐年上升;中国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光学领域均有合作研究;中国研究机构在光学多个分支领域发展活跃。【结论】提升我国已有英文光学期刊的质量、创办细分学科方向的新期刊、培养光学领域年青学者可以促进我国光学期刊的发展。

二、光学专业数据库的Web发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学专业数据库的Web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1)组织学实验课引入翻转教学的实践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组织学实验在线课程建设
    1.3 翻转教学实施步骤
        1.3.1 课前
        1.3.2 课中
        1.3.3 课后
        1.3.4 考核体系
    1.4 效果评价
2 结果
    2.1 翻转教学有助于知识点内化并提升理论成绩
    2.2 翻转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3 对实施细节的思考和建议
3 讨论

(2)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数据服务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1 研究数据服务概念研究
        2.1.1 研究数据
        2.1.2 数据监管
        2.1.3 研究数据管理
        2.1.4 研究数据服务
    2.2 研究数据服务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数据服务国内外实践现状
        2.3.1 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政策分析
        2.3.2 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平台分析
        2.3.3 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内容分析
        2.3.4 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素养教育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维视角下的用户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用户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1 数据管理计划需求
        3.1.2 数据发现和获取需求
        3.1.3 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
        3.1.4 数据存储和备份需求
        3.1.5 数据开放和共享需求
    3.2 多元场景下的科研用户数据需求分析
        3.2.1 科研场景化科研用户数据需求分析
        3.2.2 教学场景化科研用户数据需求分析
    3.3 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用户数据需求分析
        3.3.1 人文学科科研用户的研究数据服务需求
        3.3.2 自然科学科研用户的研究数据服务需求
        3.3.3 社会科学科研用户的研究数据服务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科研用户研究数据服务需求调研设计
    4.1 科研用户调研整体设计
    4.2 科研用户调研过程
        4.2.1 调研过程简介
        4.2.2 访谈样本选择
    4.3 内容分析法的运用
    4.4 访谈数据分析软件和过程
        4.4.1 NVivo软件简介
        4.4.2 NVivo软件的使用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科研用户调研数据分析
    5.1 高校科研用户分布情况分析
    5.2 高校科研用户数据意识现状分析
        5.2.1 科研用户对数据价值的感知度分析
        5.2.2 科研用户所在学科对数据的重视度分析
    5.3 高校科研用户数据发现和获取方面的需求分析
        5.3.1 科研用户数据获取的主要渠道分析
        5.3.2 科研用户判断数据获取渠道的价值因素分析
        5.3.3 科研人员数据获取过程的路径分析
        5.3.4 科研用户数据获取中存在的困难
        5.3.5 科研用户应对数据获取困难的解决方式
    5.4 高校科研用户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需求分析
        5.4.1 科研用户数据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
        5.4.2 科研用户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5.4.3 科研用户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存在的困难
        5.4.4 科研用户应对数据分析困难时的解决方式
    5.5 高校科研用户数据存储和备份方面的需求分析
        5.5.1 科研用户常用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方式分析
        5.5.2 科研用户数据存储和备份中存在的困难
        5.5.3 科研用户应对数据存储和备份困难时的解决方式
    5.6 高校科研用户数据开放和共享方面的需求分析
        5.6.1 科研用户关于数据开放的了解程度分析
        5.6.2 科研用户关于数据开放和分享的意愿调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的完善对策
    6.1 以科研用户的数据需求为导向,提供多种数据获取渠道
        6.1.1 完善数据检索服务,推动数据素养教育工作
        6.1.2 开展数据资源推荐服务,提供链接检索路径
        6.1.3 订阅优质的专业数据库,提供数据库使用权限
        6.1.4 整合多方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资源管理
        6.1.5 推荐网络采集工具,开展技术支持服务
    6.2 整合数据分析工具,开展科研工具支持服务
        6.2.1 开展多样化的数据工具培训,丰富讲座形式和内容
        6.2.2 设置专门的工具栏目,提供数据支持服务
        6.2.3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推进数据工具的管理工作
        6.2.4 构建学术交流社区,促进交叉领域研究
    6.3 开展数据存储和备份指导服务,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
        6.3.1 搭建数据存储平台,开展数据存储服务
        6.3.2 提供多种备份方式,开展数据备份服务
    6.4 以联盟形式共建数据管理平台,促进数据开放和共享
        6.4.1 构建联盟形式的数据管理平台,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6.4.2 选取典型的研究数据服务案例,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3)低能见度大气雾霾粒子中的偏振光传输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方向
        1.2.1 大气雾霾中偏振光散射传输的研究现状
        1.2.2 光散射和传输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雾霾中的气溶胶粒子及其团簇模型
    2.1 雾霾气溶胶粒子散射研究的方法
        2.1.1 粒子散射的计算方法
        2.1.2 常用散射研究方法的主要思想及基本原理
    2.2 雾霾中的气溶胶粒子
        2.2.1 雾霾中气溶胶粒子的形态和粒径
        2.2.2 雾霾中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
        2.2.3 单个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特性
    2.3 雾霾气溶胶团簇粒子的模型
        2.3.1 团簇-团簇凝聚(CCA)模型
        2.3.2 团簇-团簇模型形成的物理过程及其模拟
    2.4 等效介质方法
        2.4.1 单粒径气溶胶团簇的等效介质球
        2.4.2 多粒径气溶胶团簇的等效介质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雾霾气溶胶团簇粒子的散射特性研究
    3.1 常见烟尘、无机盐等雾霾气溶胶粒子
    3.2 雾霾凝聚团簇粒子的散射研究
        3.2.1 单粒径气溶胶凝聚粒子模型的光散射
        3.2.2 多粒径混合气溶胶凝聚粒子模型的光散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光在雾霾气溶胶中的传输
    4.1 大气能见度
    4.2 标量蒙特卡罗方法传输模拟
    4.3 不同气溶胶团簇及其混合团簇介质中自然光的辐射输运
        4.3.1 雾霾气溶胶团簇等效介质中的自然光传输
        4.3.2 不同能见度下自然光在雾霾气溶胶团簇介质中的传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雾霾粒子中的偏振光传输特性
    5.1 矢量蒙特卡罗方法传输模拟
    5.2 偏振光在不同的气溶胶团簇介质中的输运
    5.3 不同能见度下的偏振光传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跨平台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数据管理系统开发基本知识
    2.1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程序
    2.2 数据库与结构化查询语言
    2.3 Linux与跨平台软件
    2.4 Qt+My SQL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3.1 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数据特性
    3.2 各类工作人员对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3 数据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
    3.4 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
    4.1 高超音速飞行器工程创建及数据库连接
        4.1.1 项目创建
        4.1.2 数据库连接
    4.2 数据库基本功能模块的实现
        4.2.1 数据库管理功能
        4.2.2 数据导入功能
        4.2.3 数据查询和展示功能
        4.2.4 数据修改和导出
    4.3 在雷达探测能力分析上的拓展使用
        4.3.1 天波超视距雷达
        4.3.2 利用飞行器电磁散射数据估算天波雷达探测能力原理
        4.3.3 数据管理系统在雷达探测能力估算上的应用
    4.4 其它拓展使用
        4.4.1 在电磁散射数据文件处理上的拓展使用
        4.4.2 在于其它系统平台结合上的拓展使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界面与拓展应用数据结果
    5.1 跨平台高超音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管理系统软件
        5.1.1 Linux系统下的原始数据管理系统
        5.1.2 Windows系统下用于雷达探测能力估算的界面展示
        5.1.3 Windows系统下用于其它功能拓展的界面展示
    5.2 数据管理系统拓展应用数据结果
        5.2.1 超视距雷达的探测能力估算数据结果
        5.2.2 其它拓展应用的数据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政府、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中的多元主体功能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主体功能-整体秩序”的互构逻辑
    第一节 从“自生秩序理论”到“自组织理论”追溯理论渊源
        一、自生秩序理论提供的合理前提
        二、自组织理论映射的可能视角
    第二节 基于“主体功能-整体秩序”关系梳理互构逻辑
        一、整体秩序是主体功能结果的呈现
        二、整体秩序随着主体功能的调整而发生改变
        三、整体秩序对主体功能具有约束力
    第三节 理清方法论意义探寻合理价值
        一、作为理论分析范式
        二、作为实践行为导向
第二章 从主体功能失衡到创业教育发展失序
    第一节 我国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参与思路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政府积极介入
        二、路径依赖与高校被动回应
        三、权力弱化与社会旁观行为
    第二节 当前参与思路下的主体功能失衡本质
        一、功能取向的偏颇
        二、功能行动的偏差
        三、功能结果的失调
    第三节 主体功能失衡与创业教育发展失序
        一、主体结构缺位
        二、行为效力失灵
        三、发展成效不佳
第三章 功能构建与平衡创业教育多元主体
    第一节 功能构建:平衡多元主体的有效途径
        一、起点:承认主体地位的相对独立性
        二、过程:保障主体行为模式的确定性
        三、结果:实现主体关系的协同性
    第二节 主体功能构建的指导原则
        一、功能取向的平衡与综合
        二、功能行动的动态与增效
        三、功能结果的强化与拓展
    第三节 主体功能构建的范式借鉴
        一、美国:“自下而上”内生动力
        二、英国:“官方化”特点
        三、创业教育的中国语境与国外经验借鉴
第四章 政府:障碍疏通——治理宏观环境
    第一节 政策环境的完善
        一、细化精分提高政策针对性
        二、加强落实增强政策执行力
        三、调整更新保障政策时效性
    第二节 物质环境的调节
        一、融资渠道的沟通
        二、投入力量的动员
    第三节 文化环境的引导
        一、培育创业精神文化
        二、规范创业行为文化
第五章 高校:理性认识——坚守教育本质
    第一节 创业教育内涵的理性解读
        一、正确认识创业教育内涵
        二、科学理解创业教育地位
        三、合理评估创业教育价值
    第二节 创业教育思路的理性设计
        一、融入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化设计
        二、满足不同类别学生需求的个性化设计
        三、寻求外源支撑的协同性设计
    第三节 创业教育组织的理性架构
        一、创业教育设计与规划的校级层面
        二、创业教育推进与管理的院级层面
        三、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的师生层面
第六章 社会:实践引导——促成创业行为
    第一节 加强舆论影响
        一、导向性:创业实践观念与价值
        二、互动性:大学生需求反馈与沟通
        三、艺术性:引导载体与实施策略选择
    第二节 分担实践成本
        一、专业化社会服务平台
        二、长效化社会资助机制
        三、内聚性社会资源整合
    第三节 引领实践示范
        一、社会创业范例的价值肯定
        二、社会创业范例的示范效应
结语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7)抗Relay攻击的量子动态基认证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QKD研究现状
        1.2.2 Relay攻击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安排
    1.5 创新点归纳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相关工作
    2.1 量子力学基础
        2.1.1 量子比特
        2.1.2 海森堡(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
        2.1.3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
    2.2 量子密钥分配方案
    2.3 AVISPA工具
        2.3.1 AVISPA的体系结构
        2.3.2 HLPSL规范语言
        2.3.3 工具的使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用量子比特抵抗RFID中继攻击的认证协议
    3.1 射频识别系统分析
        3.1.1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
        3.1.2 距离边界协议
    3.2 利用量子比特抵抗RFID的中继攻击协议
    3.3 安全性分析
    3.4 性能分析
    3.5 协议仿真
        3.5.1 HLPSL格式
        3.5.2 仿真效果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对中继攻击的自动迭代基认证方案
    4.1 哈希函数
    4.2 自动迭代基认证方案
        4.2.1 预共享密钥阶段
        4.2.2 自动迭代阶段
    4.3 安全性分析
    4.4 硬件实现
    4.5 仿真
        4.5.1 HLPSL格式
        4.5.2 仿真效果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眼视光校企共享资源建设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1.1 平台的创建与宣传
    1.2 平台的信息推送和管理维护
    1.3 平台的使用评价
        1.3.1 平台运行数据统计。
        1.3.2 对订阅用户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分析
    2.1 平台的信息发布量和阅读量
    2.2 用户对平台推送信息的阅读频率
    2.3 用户对平台推送信息的满意度评分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眼视光校企共享资源建设与评价的小结
    3.1 推送信息的内容设置是影响用户阅读量和阅读频率的关键
    3.2 用户满意度的提升需要不断优化推送信息的设计
    3.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眼视光校企共享资源建设与评价存在问题和建议

(9)基于肿瘤细胞表型筛选模型的靶向抗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当前药物发现策略
    1.3 细胞水平的活性是连接靶标水平和动物水平活性的桥梁
    1.4 NCI-60 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抗癌细胞活性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模型评估
    2.1 引言
    2.2 机器学习
        2.2.1 支持向量机
        2.2.2 K-最近邻算法
        2.2.3 朴素贝叶斯
        2.2.4 递归分区
        2.2.5 随机森林
    2.3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的验证
    2.4 模型预测能力的验证方法
    2.5 结果分析
        2.5.1 数据集的准备
        2.5.2 化学多样性和空间分析
        2.5.3 分子描述符和分子指纹
        2.5.4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比例分析
        2.5.5 基于分子描述符构建的模型分析
        2.5.6 基于分子指纹构建的模型分析
        2.5.7 外部验证
        2.5.8 Y-scrambling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软件与程序
        2.7.2 实验材料与步骤
第三章 新型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3.1 引言
    3.2 虚拟筛选
    3.3 细胞抗增殖实验筛选
    3.4 结果分析
        3.4.1 虚拟筛选结果
        3.4.2 体外抗增殖实验筛选结果
    3.5 本章小结
    3.6 虚拟筛选实验部分
        3.6.1 软件
        3.6.2 虚拟筛选步骤
    3.7 MTT实验部分
        3.7.1 实验试剂
        3.7.2 实验仪器
        3.7.3 主要溶液配方
        3.7.4 细胞系及来源
        3.7.5 细胞培养
        3.7.6 MTT实验[56]
第四章 抗癌先导化合物G03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4.2.1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关系的预测
        4.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4.3 微管
        4.3.1 微管的组成
        4.3.2 微管的动力学特征
        4.3.3 微管的结构修饰
        4.3.4 微管的功能
        4.3.5 微管靶点抗癌药物
    4.4 细胞周期和凋亡
    4.5 癌细胞迁移、侵袭与肿瘤转移
    4.6 结果分析
        4.6.1 G03的靶标预测
        4.6.2 G03作用于微管蛋白
        4.6.3 G03在体外促进微管蛋白聚合
        4.6.4 G03有稳定微管的作用
        4.6.5 G03促进微管蛋白乙酰化
        4.6.6 G03作用于细胞周期,阻滞G2/M期
        4.6.7 G03促进细胞凋亡
        4.6.8 G03能抑制细胞的运迁移和侵袭能力
    4.7 本章小结
    4.8 实验部分
        4.8.1 实验仪器
        4.8.2 实验试剂
        4.8.3 主要实验试剂配方
        4.8.4 细胞培养
        4.8.5 SPR实验
        4.8.6 微管浊度实验
        4.8.7 免疫荧光实验
        4.8.8 微管稳定性实验
        4.8.9 乙酰化实验
        4.8.10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4.8.11 细胞周期实验
        4.8.12 细胞凋亡实验
        4.8.13 划痕愈合实验
        4.8.14 Transwell实验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14 个活性化合物的结构
附录 2
    化合物G03的结构确证图谱
附录 3
    SPR实验补充数据
        紫杉醇
        G0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光学论文发表现状及对中国光学期刊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与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SCIE光学论文产出保持增长趋势
    3.2 部分光学期刊发表中国作者论文比例超过50%
    3.3 光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研究机构基本不变
    3.4 中国光学论文的学科被引分析
4 中国光学论文发表情况对办刊的启示
    4.1 提升已有英文光学期刊的质量
    4.2 创办细分学科方向的新期刊
    4.3 积极培养年青学者
5 结语

四、光学专业数据库的Web发布(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学实验课引入翻转教学的实践和评价[J]. 张巍,李金茹,刘素娟,宋晓萌,梁玉. 基础医学教育, 2020(10)
  • [2]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服务需求研究[D]. 张月.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低能见度大气雾霾粒子中的偏振光传输特性[D]. 贾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5]跨平台高超音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 范中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政府、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中的多元主体功能构建研究[D]. 杜晨阳. 三峡大学, 2019(03)
  • [7]抗Relay攻击的量子动态基认证协议研究[D]. 王睿.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8]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眼视光校企共享资源建设与评价[J]. 杨扬,王莉,刘文兰,闫瑾.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05)
  • [9]基于肿瘤细胞表型筛选模型的靶向抗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D]. 曾然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中国光学论文发表现状及对中国光学期刊的启示[J]. 李志兰,王晓峰,丁洁,胡艳芳,刘盛龄,张然,刘亚群,杨蕾.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02)

标签:;  ;  ;  ;  ;  

光学专业数据库网络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