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博物馆和纪念馆的旅游服务功能初探

人物博物馆和纪念馆的旅游服务功能初探

一、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服务功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海文[1](2021)在《“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文中提出5月21日—2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近40位来自全国各大人物类博物馆的馆长及相关研究专家等出席研讨会。在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的艰难条件下,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1年1月建成开放,拉开了新中国人物类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序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一大批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得以建立和发展。

杨树隆[2](2021)在《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抗战遗址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产生、发展并留存至当下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重庆市作为抗战时期战时首都,具有规格最高、类型最多、保存做好的抗战遗址,其中在重庆城区及周边存有大量的教育类抗战遗址,这类遗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既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升级的现实基础也是重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重庆城区教育类抗战资源进行修缮保护、管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类抗战遗址产业开发,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同时将遗址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必要的。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类型广泛、内涵丰富,涵盖有教育实践场所、名人名士旧居、教育服务机构等多种遗址类型,具有表现形态多样化、现存分布广泛性、重庆本土性、规格高保存好等显着特点。本文通过以重庆市合川区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的基础调研,通过对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梳理和研究,得出现阶段重庆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方向是政治军事类抗战遗址,教育类抗战遗址开发保护滞后。重庆高校在运用教育类抗战遗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建设时,教育类抗战遗址的资政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和高校在教育类抗战遗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上缺少远景规划,校地协同缺少保障机制,融合发展较为迟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时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为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实践环节和实践场所严重不足。通过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迫切需要教育类抗战遗址的深度融合,以旅游目的地耦合建设、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从业者育人自觉性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等层面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剖析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对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遗址资源可以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教学手段,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可以助推高校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的教育实践机制。最后,本文以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面向合川区六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和分析,结合合川区2025旅游产业规划,提出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主要有:一是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二是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三是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为导向的国立二中旧址市场化运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李姣[3](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陈少辉[4](2021)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忽视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房地产开发造成的损毁,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损失,也有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当代人必须慎重解决的社会问题。国外从上世纪60年引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概念。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在保护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内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相关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策略。为此,本文结合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深入探究。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旅游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三坊七巷街区的历史和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获取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为论文实证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跟踪观察,不断获取新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扩大认识,丰富佐证材料,形成动态研究。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三坊七巷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福州城市历史发展的标志。她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等诸多美誉,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留福州历史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增强三坊七巷街区活力的有效举措,也是提升福州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对三坊七巷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理论和旅游管理理论,实地考察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三坊七巷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首先,分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资源构成及其重要价值,着重概述了三坊七巷在中国近代思想、近代海军、近代工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接着,考察分析三坊七巷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过去,三坊七巷曾遭遇城市道路扩建的拆毁,房地产开发的冲击,缺乏管理维护的损毁。现在,保护管理机制还有缺失,街区风貌保护缺乏古韵,部分古建筑修缮后失去历史真实,传统生活风貌的保护重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深度,旅游开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有缺陷。然后,研究阐述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原则、方法和措施。最后,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针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庞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等特征提出保护思路、保护模式和相关保护措施。第一,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保护思路。坚持正确的保护思路,有利于落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有利于提高街区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二,提出街区整体保护模式和建筑分级分类保护模式。整个街区的保护采用“分区块、小规模、渐进式”的总体保护模式。实施这种保护模式可以对街区的各个区块进行精心设计和施工,便于拆迁改造工程的运作,有利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街区肌理的保护,也有利于修缮资金的循环周转。街区建筑的保护采用“分级分类保护,赋予多样性功能”的模式进行修复、修缮和改造。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有利于提高保护实效,保留珍贵的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赋予多样性的功能,有利于推动街区的活态发展。第三,针对街区实际,提出系列保护措施。提出完整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分级分类保护街区的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名人故居和名人史料,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原居民,保留传统商市风貌等方面的相关举措。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方面:针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征,提出文化遗产型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要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基础,围绕街区的文化主线开发旅游产品,并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让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良性互动。其一,提出文化遗产型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适合采用非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把管理权和经营权统一于遗产管理单位。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的模式,有效协调资源的配置和保护。其二,提出三坊七巷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明清古建筑、坊巷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的文化主线,体现地方特色。其三,提出开发具有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其四,提出注重构建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形成品牌产品、重要产品和配套产品的布局,从而提高街区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五,提出开发夜色旅游和串联临近街区推送旅游精品线路的构想,拓展旅游市场。总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阐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一系列对策,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撑。其研究成果对于三坊七巷街区的有效保护和文化传承,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迟明坤[5](2021)在《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革命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红色旅游的出现为革命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红色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来看,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在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来研究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以创新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来分析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特征、红色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等,提出革命文化资源有效的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建议。首先,本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对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界定与解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其次,通过大量书籍和文献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基本摸清了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家底。并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资源分类,分析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保护保存情况等,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总结和评价。第三,分析云南省红色旅游开发现状,对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时空分布、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对云南省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目标定位。最后,在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四大理念、四大原则、6条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提出了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并对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整合,设计了7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期望促进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陈思宇[6](2021)在《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设计方式研究》文中指出纪念馆是人类记忆与情感的物化载体,承载着记录、警示、教育、传播等重要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纪念馆不再是传统“无表情”的展示空间,比起从传统纪念馆空间的功能出发进行设计,当代纪念馆空间更在乎如何能利用设计,传达出纪念的思想、情感与精神,成为一个能够保存、更新与延续大众的历史记忆的空间。历史事件纪念馆属于纪念馆中一类聚焦于“事件”的纪念空间,由于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庞大的背景、错综的内容以及纷繁的故事线条,甚至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还有着不同的定位,在不同的角度下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相比起其他类型的纪念性建筑来说,历史事件纪念馆有着更为强烈的叙事需求。并且,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功能定位也在随之转变,传统理性的平面布置、动线安排、功能布局等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历史事件纪念馆,结合叙事思维拓展空间设计思路成为了当代历史事件纪念馆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提出论题,并针对论题进行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分析,及对涉及的基础概念与理论进行梳理,确定了本文将通过哪些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纪念馆这一研究主体,进行空间叙事角度的创新研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研究综述。对包含博物馆、纪念馆、展示空间在内的多个相关领域的空间叙事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针对历史事件纪念馆进行了包含分类与特征、叙事变迁与现状、面临的叙事挑战在内的多个方向的研讨,分析现存的不足,为下文对历史事件纪念馆开展详细的空间叙事设计的分类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五章的分类分析。此部分论文将基于叙事方法的不同,从单线性叙事、网络性叙事两个角度,对目前社会中已建立并使用的历史事件纪念馆进行涵盖了叙事文本、空间组织以及空间体验三个方向的整理分析,并在第五章中进一步分析了“非线性叙事”这一空间叙事设计维度,以此多方位地研究适用于当代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设计方法。第四部分为第六章。首先基于前文的研究成果,对不同类型的空间叙事方法进行了横向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及优缺,并进一步从叙事文本、叙事空间、叙事体验三个角度,提出了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多维度空间叙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杨瑾[7](2020)在《我国药学类博物馆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全国博物馆名录中,药学类博物馆数量、种类和区域分布等方面增幅明显,而关于药学类博物馆的研究则反映出博物馆学研究的共性与专业或行业类博物馆的独特个性。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博物馆,药学类博物馆的研究存在问题意识不强、质量不高、方法论不够前沿等现象。因此,药学类博物馆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实现融合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前瞻性发展,向基层倾斜,加快数字化建设,探索特色化发展之道。

黄添威[8](2020)在《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思考——以南京市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南京市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成立,协会囊括了鼓楼区的各家大中小型博物馆,协会单位举办的活动成为鼓楼区文化惠民系列品牌。本文分析了鼓楼区域博物馆近年来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梳理出协会单位的基础性信息和管理模式,并对未来博物馆集群发展的趋势作出思考。

林继良[9](2020)在《因人而设 ——中国现代人物纪念馆象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某一类着名人物而建设的纪念性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不断发展,各大城市现代人物纪念馆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现代人物纪念馆的建筑形象存在大众化的、同质化的现象,以及套用经典模式表达,未能“因人而设”设计。为了研究现代人物纪念馆建筑“因人而设、因人选材、因人表情”的设计方法论,本文引入象征理论对现代人物纪念馆设计展开研究。根据收集国内外案例,从象征主题构思展开研究,针对“政治型、艺术型、灾难型、宗教型、科学家”等人物的主题构思、象征题材、象征方式、应用载体、表现手法”的五大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之间的异同性。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构思:针对不同类型人物的象征主题和象征题材之间存在共性、规律?(2)物化:纪念人物象征主题意象与象征方式之间设计方法?(3)应用:如何表达象征意象在建筑应用承载体与表现技巧体现空间意境?(4)方法:象征在现代人物纪念馆中应用中如何创新设计方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象征理论的特点、分类、定义的相关理论对“因人而设”的展开研究,总结了纪念人物的构思设计原则、流程、方法论,为纪念人物象征性设计提供方法论。其次,为了避免象征主题构思过于抽象、模糊,以“因人选材”为研究目标,针对“政治型、艺术型、灾难型、宗教型、科学家”等的案例比较分析,总结了纪念象征主题的“因人选材”方法论,通过相关象征方式解决“意”与“象”之间的符合性问题,同时分析了象征在建筑各部位承载体中设计表现手法。再者,一方面建构“因人而设”的象征设计影响因素、设计原则、设计流程(构思—选材—应用—表现)、复合多元化设计创新方法论,另一方面总结了象征的审美结构(神、意、形、质)作为建筑象征设计的审美认知,作为象征设计方法的鉴定和审美方式。最后,面对我国人物纪念馆的纪念人物类型多样性和人物自身特殊性现状,建构了一条适合“因人构思、因人选材、因人表情”的象征性设计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人物纪念馆的因人设计有着一定作用。

黄添威[10](2020)在《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思考——以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为例》文中认为2013年,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成立,协会囊括了鼓楼区的各家大中小型博物馆,协会单位举办的活动成为鼓楼区文化惠民系列品牌。笔者分析了鼓楼区博物馆近年来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梳理出协会单位的基础性信息和管理模式,并对未来博物馆集群发展的趋势做出思考。

二、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服务功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服务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重庆抗战遗址研究
        二、全国及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研究
        三、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研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遗址的概念
        二、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理论
        一、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
        三、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理论
第三章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分布概况和现状
        一、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概况
        二、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现状
    第二节 重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第三节 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发展成果
        二、融合发展不足
第四章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择——国立二中旧址
        一、研究案例选择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第二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二、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第三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实施建议
        一、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
        二、校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三、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
    第四节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一)遗产旅游理论
        (二)有机更新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二)国内成功经验借鉴
        (三)启示
第3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概况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起源与发展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起源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对中国近代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思想史方面:先进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二)中国文学史方面:译介大量西学名着使国人大开眼界
        (三)中国近代海军史:孕育中国近代海军
第4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构成及价值分析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界定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构成
        (一)明清古建筑文化
        (二)坊巷名人文化
        (三)地方戏曲文化
        (四)传统手工技艺
        (五)百年老字号商铺
        (六)独特的民俗文化
    三、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第5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现状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街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二)街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6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强街区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
        (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三)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四)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六)培养旅游管理服务人才
第7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革命文化
        2.1.2 革命文化资源
        2.1.3 红色文化
        2.1.4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
        2.1.5 红色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创新理论
第3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分析
    3.1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基础性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数据分析
    3.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研究
        3.2.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3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总结与评价
        3.3.1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特征
        3.3.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评价
第4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1 云南省概况
        4.1.1 自然环境
        4.1.2 社会经济环境
    4.2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4.3 云南省红色旅游概述
        4.3.1 红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4.3.2 红色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云南的旅游名片
        4.3.3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升
    4.4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4.1 红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4.4.2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4.4.3 云南省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云南省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5.1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5.1.1 研究方法和模型
        5.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3 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5.1.4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分析
    5.2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5.2.1 国内客源市场总体分析
        5.2.2 国内客源市场构成分布
        5.2.3 国内旅游市场目标定位
        5.2.4 红色旅游市场细分
第6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6.1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6.1.1 革命文化理念
        6.1.2 文旅融合理念
        6.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6.1.4 创新发展理念
    6.2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2.1 资源融合、科学发展原则
        6.2.2 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原则
        6.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6.2.4 创新体验、提高质量原则
    6.3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3.1 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涵义
        6.3.2 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内容
    6.4 云南省红色旅游路线开发
        6.4.1 专题红色旅游路线
        6.4.2 精品旅游路线
    6.5 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5.1 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
        6.5.2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
        6.5.3 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6.5.4 培养红色旅游专业人才
        6.5.5 培养云南省红色旅游产业体系
        6.5.6 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设计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纪念性建筑走下神坛
        1.1.2 “以人为本”理念在空间设计中得到重视
        1.1.3 叙事文本的研究是信息高效传达的基础
        1.1.4 接受美学的提出与兴起
        1.1.5 空间理论的发展
        1.1.6 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历史事件纪念馆
        1.3.2 空间叙事
    1.4 基础理论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历史事件纪念馆相关叙事设计研究综述
    2.1 空间叙事设计研究综述
        2.1.1 建筑空间叙事设计研究
        2.1.2 博物馆及纪念馆空间叙事设计研究
    2.2 展览叙事设计研究综述
        2.2.1 博物馆展览叙事设计研究
        2.2.2 纪念馆展览叙事设计研究
        2.2.3 其他展览叙事设计研究
    2.3 历史事件纪念馆叙事设计研究综述
        2.3.1 历史事件纪念馆分类与特征
        2.3.2 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叙事变迁
        2.3.3 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叙事设计研究
        2.3.4 历史事件纪念馆叙事现状及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单线性叙事
    3.1 单线性叙事的设计方式
        3.1.1 文本的组合
        3.1.2 空间的组合
        3.1.3 修辞的组合
    3.2 单线性叙事的逻辑框架
        3.2.1 时间维度的逻辑框架
        3.2.2 空间维度的逻辑框架
        3.2.3 体验维度的逻辑框架
    3.3 单线性叙事的历史事件纪念馆
        3.3.1 适用类型
        3.3.2 叙事语境
        3.3.3 特征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网络性叙事
    4.1 网络性叙事的设计方式
        4.1.1 文本的嵌合
        4.1.2 空间的嵌合
        4.1.3 修辞的嵌合
    4.2 网络性叙事的逻辑框架
        4.2.1 时间维度的逻辑框架
        4.2.2 空间维度的逻辑框架
        4.2.3 体验维度的逻辑框架
    4.3 适用网络性叙事的历史事件纪念馆
        4.3.1 适用类型
        4.3.2 叙事语境
        4.3.3 特征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事件纪念馆的非线性叙事
    5.1 非线性叙事的设计方式
        5.1.1 文本的流动
        5.1.2 空间的流动
        5.1.3 修辞的流动
    5.2 非线性叙事的逻辑框架
        5.2.1 时间维度的逻辑框架
        5.2.2 空间维度的逻辑框架
        5.2.3 体验维度的逻辑框架
    5.3 非线性叙事的历史事件纪念馆
        5.3.1 适用类型
        5.3.2 叙事语境
        5.3.3 特征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多维度空间叙事设计方式研究
    6.1 不同叙事类型的对比分析
        6.1.1 叙事文本的对比分析
        6.1.2 叙事空间的对比分析
        6.1.3 叙事体验的对比分析
    6.2 当代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多维度空间叙事设计原则
        6.2.1 叙事文本的设计原则
        6.2.2 叙事空间的设计原则
        6.2.3 叙事体验的设计原则
    6.3 当代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多维度空间叙事设计方法
        6.3.1 叙事文本的复合
        6.3.2 叙事空间的多维
        6.3.3 叙事体验的流动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我国药学类博物馆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
    (一)综合研究
        1. 国外药学类博物馆
        2. 中国药学类博物馆
    (二)专题研究
        1. 藏品研究
        2. 陈列展示
        3. 教育功能
        4. 其他
        (1)数字化
        (2)文创产品
        (3)财务
二、发展现状
    (一)种类丰富多样
    (二)文物精品荟萃
    (三)专业特征鲜明
    (四)结构和分布失衡
三、发展设想
    (一)明确定位
    (二)融合式发展
    (三)内涵式发展
    (四)前瞻性发展
    (五)扶持基层
    (六)特色发展
    (七)加快数字化进程

(9)因人而设 ——中国现代人物纪念馆象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1.2 论文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实践案例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路线
第2章 现代人物纪念馆与象征理论的基础研究
    2.1 人物纪念馆相关基础理论
        2.1.1 人物纪念馆的定义
        2.1.2 人物型纪念建筑的职能
        2.1.3 人物纪念馆建筑的分类
        2.1.4 现代人物纪念馆的发展历程与演变
        2.1.5 政治型、艺术型、灾难型、科学家现代人物纪念馆比较
        2.1.6 名人纪念馆、名人故居、历史事件纪念馆之间比较分析
    2.2 象征性相关理论概述
        2.2.1 象征的概念
        2.2.2 象征理论国内外研究分析
        2.2.3 象征分类对现代人物纪念馆设计的意义
        2.2.4 象征特点对现代人物纪念馆设计的意义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人物纪念馆的象征性设计方法研究
    3.1 “因人而设”的象征性设计影响因素
        3.1.1 纪念人物类型分类的差异性因素
        3.1.2 纪念人物自身经历的差异性因素
        3.1.3 环境地域性文化的差异性因素
        3.1.4 设计者对人物理解差异性因素
    3.2 “因人而设”的象征性主题传播过程
    3.3“因人而设”的象征性设计原则
        3.3.1 共生性设计原则——能指与所指的吻合
        3.3.2 符合性设计原则——象征方式选择的符合
        3.3.3 融合性设计原则——应用和表现的融合
    3.4“因人而设”的象征性设计流程
    3.5“因人而设”的象征性多元化应用
        3.5.1 主题构思多元化应用
        3.5.2 象征题材多元化应用
        3.5.3 应用承载多元化应用
        3.5.4 表现手法多元化应用
    3.6 “因人而设”的象征性设计方法
        3.6.1 象征语符在人物纪念馆中设计原则
        3.6.2 象征语符在建筑单一承载体中设计方法
        3.6.3 象征语符在建筑空间组织中创新方法
    3.7“纪念主题”在建筑作品中审美认知结构
        3.7.1 表层审美结构——物质材料层
        3.7.2 表层审美结构——形式符号层
        3.7.3 中层审美结构——意象认知层
        3.7.4 深层审美结构——意境领悟层
        3.7.5 参观者在作品中审美认知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纪念人物象征主题、象征题材、象征方式研究
    4.1 纪念人物象征主题构思研究——因人构思
        4.1.1 结合人物类型与自身特殊性构思——独特性
        4.1.2 结合大众对人物熟悉形象构思——公众性
        4.1.3 结合大众对人物情感类型构思——情感性
        4.1.4 结合建筑场地的环境现状构思——环境性
        4.1.5 结合建筑建造的环境条件构思——工程性
        4.1.6 国内外人物纪念馆主题构思案例分析
    4.2 纪念人物的象征题材研究——因人选材
        4.2.1 传统民族与陵墓建筑题材——政治型人物
        4.2.2 时间语符象征题材——综合型人物
        4.2.3 人物学科符号象征题材——学科型人物
        4.2.4 党性精神象征题材——政治型人物
        4.2.5 事件发生象征题材——灾难型人物
        4.2.6 宗教信仰象征题材——宗教型人物
        4.2.7 传统园林民居建筑题材——故居地域型
        4.2.8 文字书法象征题材——综合型人物
    4.3 纪念人物象征方式类型研究——因人表情
        4.3.1 形状象征方式
        4.3.2 色彩象征方式
        4.3.3 方位象征方式
        4.3.4 声音象征方式
        4.3.5 结构象征方式
        4.3.6 数字象征方式
        4.3.7 本体象征方式
        4.3.8 材料象征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象征在人物纪念馆载体与表现中应用研究
    5.1 象征在人物纪念馆载体中应用研究
        5.1.1 象征语符在建筑造型中应用
        5.1.2 象征语符在建筑入口中应用
        5.1.3 象征语符在立面表皮中应用
        5.1.4 象征在建筑平面中应用
        5.1.5 象征语符在建筑屋顶中应用
    5.2 象征在人物纪念馆表现中应用研究
        5.2.1 中轴对称手法
        5.2.2 变形设计手法
        5.2.3 象形设计手法
        5.2.4 留白设计手法
        5.2.5 光影设计手法
        5.2.6 负形设计手法
        5.2.7 借景设计手法
        5.2.8 消隐设计手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局限
    6.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思考——以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现状及特点
    1. 博物馆数量和类型方面位居江苏省前列
    2. 文保单位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3. 家门口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
    4. 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共性
二、鼓楼区博物馆集群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1. 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协会资源共享交流
    2. 加大文旅融合力度,释放更多发展新动能
    3. 以品牌化为抓手,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4. 加大开放力度,增强教育休闲功能
    5. 循序渐进,进一步推动博物馆集群建设

四、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服务功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 海文. 上海鲁迅研究, 2021(02)
  • [2]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D]. 杨树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4]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陈少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 迟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设计方式研究[D]. 陈思宇. 江南大学, 2021(01)
  • [7]我国药学类博物馆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J]. 杨瑾. 常州文博论丛, 2020(00)
  • [8]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思考——以南京市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为例[J]. 黄添威. 温州文物, 2020(01)
  • [9]因人而设 ——中国现代人物纪念馆象征性研究[D]. 林继良.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10]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思考——以鼓楼区小型博物馆协会为例[J]. 黄添威. 广州文博, 2020(00)

标签:;  ;  ;  ;  

人物博物馆和纪念馆的旅游服务功能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