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MBO经理人效用与行为分析框架

国内MBO经理人效用与行为分析框架

一、一个关于国内MBO中管理者效用与行为的分析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1](2019)在《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边界都不十分清楚。就企业剩余控制权而言,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侵占问题。此类问题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同样存在。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企业向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选择管理层、管理层负责经营企业的过渡中,民营企业面临两方面控制权侵占:一方面,因担心企业拱手他人,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层,挤占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剩余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施展才华受限、职业操守欠缺等原因,管理层也会侵占大股东或董事会的控制权。特别是在大股东或董事会缺乏监督或消极监督的企业中,管理层能够成功实施职务侵占。现实中的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保护创始人控制权的阿里合伙人制度、国美CEO陈晓通过让渡企业利益给董事会而操纵控制权侵占大股东的资产和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宝能联合万科大股东通过持续增持股票而挤占管理层的控制权等。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创始人控制权保护措施缺失、大股东或管理层把控董事会、控制权与所有权边界不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统一等重要问题。因此,中国民营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这个代理链条中各主体控制权的制衡,进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不仅是流行理论认为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搭便车问题。前辈学者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控制权、区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探讨,为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与侵占的难点在于:一是验证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并揭示其控制权转移行为;二是在“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框架下建立一种稳健的制衡机制,降低包括大股东在内的内部人实施侵占行为的“效率”,保护外部股东。为了突破以上难点,本文作了以下研究:首先,在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根据 Berle,Means、Fama、Jensen、Hart 和 Shleifer,Vishny 的分类方法,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三个层次,衡量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相互攫取和侵占控制权的情况。其次,基于Grossman,Hart的控制权收益理论,运用大宗股权转让溢价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并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对控制权私利水平的影响;从控制权的角度审视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再次,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实现控制权收益而进行控制权争夺可能导致控制权转移。因此,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行为及其转移路径来间接考察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私利。第四,对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进行梳理。通过国美和万科两个案例分析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争夺控制权私利提供了不同渠道:或利用资本市场排除异己,或管理层与董事会合谋侵占大股东利益,或大股东因利益分歧罢免管理层等。分析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董事会和管理层可挤占的控制权及可攫取的控制权收益。第五,围绕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既定侵权状态,归纳内部人控制治理方案,构建企业控制权治理的一般数理和实证模型。同时就股权激励和报酬激励进行回归,揭示这两种治理方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验证治理方案的效率,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产权理论、合约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①,对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做出理论解释,据此逻辑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根据计量模型的结果验证理论推断的真实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和政策建议。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抽样,依据统计学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确定合理的样本数量,确保样本数据真实有效,以保证得出可靠的经验研究结论。采用面板模型考察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董事会持股比例、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股权激励、高层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对样本数据回归和检验,进行参数估计以确定变量系数及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数学模型建立变量之间的数理关系,为实证计量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解剖国美控制权纠纷和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进一步验证理论结论的可靠性。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控制权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其逻辑顺序为第三章先衡量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第四章再衡量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及由争夺控制权收益引发的控制权转移,第五章考察内部控制权侵占、治理方案及其有效性。第六章为结语。第一章,主要讨论论文的概要及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企业合约结构和权利安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贡献及其未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奠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企业合约学派将企业看成是一组不完全合约关系的集合。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逐步分离,企业内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三类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利益不一致性、监督的公共品性质和搭便车问题,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代理人有攫取企业控制权、挤占委托人利益的倾向。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是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所有权结构是最优的。以科斯、威廉姆森、GHM、张维迎和周其仁等为代表的企业合约理论学派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因此缔约各方无法在事前(签约前)详细规定履约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尽管可以按照出资比例明确各方的所有权,但控制权因其状态依存性而无法在事前进行安排和约定。企业合约为事后(签约后)控制权的再安排或再谈判留出了空间。剩余控制权正是来源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企业合约理论的结论是企业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它大量节约了第三方裁决和敲竹杠的成本。签订企业合约前的权利分配影响着签约后各方讨价还价(争夺控制权)的能力,并且签约后的控制权安排存在着结构主导型和制度主导型路径依赖,所以说,权利安排或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沿着GHM、Aghion、Tirole等学者关于控制权理论的思路,企业的控制权安排会影响签约各方未来的谈判能力进而影响财务决策和管理者激励。当企业绩效变差时,控制权将从管理层转移至外部人。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主动权之间呈负向变动关系。控制权理论更关注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剩余控制权的转移与争夺过程,得出利益相关者应当共享控制权的结论。另外,第二章还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个层次,界定他们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第三章,根据控制权收益理论,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展开研究。首先区分了控制权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其次,揭示了关联交易、占资、人事控制等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方式。再次,基于国内外对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测算方式的比较,改进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并归纳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通过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并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和其影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计量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较高。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不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正相关;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第四章,继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研究之后,对董事会和管理的控制权收益和转移进行研究,揭示了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的表现形式、为获取控制权收益而进行的控制权转移行为及两类典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路径(MBO和合谋),分析了 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本章利用国美和万科控制权之争的经典案例进行经验验证,诠释了不同控制权结构安排下控制权争夺和转移的发生以及如何应用公司制度解决内部人控制权侵害问题。第四章的结论是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容易造成大股东、董事会(创始人通常担任董事会主席)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挤占。合理的公司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降低控制权转移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效率损失。在签订融资协议时,完善创始人股东保护条款,设立创始人股权底线,保护创始人股东权益。创始人为了保持和强化控制权应当掌握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否则大股东极有可能利用股权优势罢免管理层。在订立公司章程时,完善创始人保护条款,在重大事项上给予创始人一票否决权。创始人应保留对董事的提名权,并在公司章程中设立相关条款防止举牌者罢免现任董事。避免过度信任管理层而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用合约框定管理层的权责利,为管理层发挥主动性和施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合理确定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的重要作用在于决策、评估和监督。如果赋予董事会过大的权利,则有可能导致董事会“以权谋私”,逃避诚信责任。第五章,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及治理。本章揭示了隧道行为、大股东占资、扭曲的红利分配和控制公司资产等内部人控制问题,归纳了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及其他治理方案,使用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验证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并对股权激励、报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建立激励模型。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董事及管理层前三名年薪总额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作用。本章得出结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对董事会进行股权激励是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案,大股东持股的利益侵占效应大于利益趋同效应,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报酬激励方案效率较低。第六章,结语。本章提出有关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剩余控制权安排提供改革方向,对完善控制权市场、证券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最后,将未来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如何防范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及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权安排。

黄元元[2](2010)在《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管理层收购模型研究与运作设计》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MBO)曾在证券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风靡一时,MBO在中国近10年才开始试行并逐步兴起。MBO的实行,意味着出于激励的视角,“管理要素”被作为一种资源价值得以承认。西方管理层收购中产权是明晰的,通行原则是“自由买卖,公平交易”,即“过程公正”。但中国MBO在具体实施中,伴随控制权的转移并不一定带来期望中绩效的提升,而且受到了诸如国有资产流失、分配不公等各方的争议。因此,中国转型期管理层收购具有其特殊性,需要从更全面的视角加以分析。本文首先基于效率视角,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精神说、产权改革理论和契约理论等作为MBO的理论基础。随后针对管理层收购是否带来业绩提升的争议,本文构建了基于契约理论,关系专有性人力资本投资情形下的管理层收购产权配置模型,并选取12个财务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标准,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函数,实证检验了MBO事件发生前一年、当年、后一年和后二年的业绩变化。其次,本文利用模型研究,在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风险厌恶和公平偏好因素,研究激励因素、风险厌恶和公平偏好三者对管理层收购的影响,把客观存在的“公平偏好”引入管理层收购契约设计框架,重点设计了基于公平偏好的最优管理层持股契约模型。再次,本文在效率与公平偏好分析的基础上,规范论证了管理层、所有者及政府、职工等MBO相关者之间在管理层收购中的冲突与协调。最后,本文根据中国国情,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因素,提出管理层倒序收购、管理层出资收购、管理层引资收购及相关配套的运作设计,并安排实施运作的相关步骤。本文主要创新在于以效率与公平偏好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中国MBO企业MBO前后的业绩进行显着性检验,发现公司绩效并没有因为MBO而有明显的改善,否定了完全基于激励因素对中国管理层收购效率提升的积极影响——这说明在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动机不仅仅是激励因素,公平偏好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层的风险厌恶倾向导致其减低股权收购比例,激励因素倾向于使管理层增加持股比例,而公平偏好使得管理层持股比例在1/2左右。管理层收购相关利益者行为分析中,当公平偏好居首选目标时,应考虑中央政府和职工的利益;当效率优先时,应考虑战略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利益;当风险偏好为成为主要因素时,应着重控制地方政府和管理层的行为。本文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管理层收购的实务运作设计,这既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之一,也对管理层收购效率的提升和各方对公平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朱清贞[3](2009)在《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富转移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企业管理层激励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动力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界和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中MBO作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为企业管理层所推崇,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MBO中存在大量财富转移问题,政府部门也明确近期不实施MBO。因此,研究MBO对中小股东的利益的影响,解决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是推行MBO的必要条件,可为管理层激励不足扫除一大障碍,它也为国有资产的保护、我国公有制企业解决产权不明晰和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国外对于MBO的研究,在理论形成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假说:效率提高说、财富转移说。这两种不同的假说导致不同的政策建议:效率提高说主张鼓励MBO的发展,而财富转移说主张抑制MBO。不过国外的实证研究更支持效率提高说,总经理持股量增加,公司业绩、股票市价在MBO后都有一定提升。国内同样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支持MBO的实施,认为MBO能对企业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张羿,2004;周其仁,1996;奚玉芹,2002);二种观点认为MBO不适合我国,认为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支持MBO,它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和代理成本问题、反而会加重企业内部人控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郎咸平,2004)。回顾我国MBO的理论与实践,仍然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解决,其中MBO对中小股东财富的影响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站在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角度,以我国上市公司为背景对管理层收购的财富转移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MBO中中小投资者财富转移的一个理论解释——财富掠夺说,并通过对发达国家MBO、转型国家MBO的与我国MBO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实施MBO的有效路径。

孟景枫[4](2008)在《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掌握我国经济命脉,国企管理层激励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国企的经济效率。文章基于信息与激励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其次将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要概括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第二章对激励理论的综合性述评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管理激励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第三章重点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企对管理层实施过的几种产生于特殊背景之下具有典型意义的激励模式,并简单地进行了优缺点比较;第四章内容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描述了一个考虑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模型,分别深入地阐述了信息完全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代理人风险规避和风险中性时模型的特点;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在前述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推导得出各种激励模式之下的管理者的努力成本,用各种固定收入和风险收入来表示努力成本的大小,使模型较为直观,对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更容易理解;第六章结论部分指出了国企应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文章列举的几种激励模式包括:企业承包制、年薪制、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通过比较研究之后得出:企业承包制失败的原因在于无法确定承包基数的大小以及忽视了信息的不可验证性;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有效,受外部资本市场很大的影响;有效的年薪制应联系企业实际配合长期的期权收入和股票收益以及养老金计划,同时可以考虑向管理者收受风险抵押金以形成约束机制;对于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国有企业,国家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收购完成后就消失了,所以本文采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建立收益预算线和无差异效用函数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要使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有效实施,就要根本改变国有企业内部的特殊治理结构,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激励机制。

刘燕[5](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借鉴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研究的基本方法,紧紧围绕着管理层收购三个核心问题(定价机制、财富效应和治理效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索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一般性规律。在“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的双重背景下,本文揭示了处于转轨经济中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发生的外部制度条件和内在诱因,探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度量和解释了管理层收购短期、长期的股东财富效应和业绩变化,并直接和间接地检验了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应,最后紧扣本论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规范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管理层收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英国,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包括发展中的中国。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更多的是一种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的公司战略,而发生在我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则深深地打上了“改革”的烙印,导致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表现出了诸多特有的特征。本论文为这些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研究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首先就必须要认识我国管理收购的制度背景和典型案例。伴随着管理层收购制度的变化,我国管理层收购经历了从“盛赞”到“批判”的过程,且管理层收购的具体形式也屡有创新、变换不断。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中的退出;微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建立以产权清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就是在这样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宏观和微观改革下的产物。可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在经历了初期的热烈追捧之后,渐渐被人们认为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侵占国有资产的有利途径,批判如潮,法令随之不断调整,政府甚至一度禁止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但在私利的驱动下,还是有诸多上市公司采取了“曲线”MBO形式,避开了法律的壁垒,譬如:利用职工持股会名义(现已禁止)来收购;对第一大股东的分割瓦解;对目标公司母公司控制权的收购;分多次逐步收购股权等等。在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已发生的全部MBO案例的基础之上,本论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1、定价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而言,收购价格是问题的核心之一,因为诸多对于“国资流失”的指责都来自于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偏低。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选择每股净资产为定价基准,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账面资产、利润,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收购价格;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价格形成绕开了市场竞争,使得“合谋”成为可能;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不能反映出管理层在MBO之后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价值,也不能反映出公司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从理论模型分析来看,如果管理层在收购之前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越大,那么其操纵公司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也越大,管理层收购的价格就会偏低;而如果管理层收购的标的股权越大,那么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标的的估值期望就越高,导致管理层收购价格的提高;在动态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是被预期(甚至是被安排的)的,那么在收购前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资源的累积、盈利能力的积聚都倾向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安排,因为这可以带来管理层收购价格的降低。对现有的中国上市公司直接管理层收购样本的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2、财富效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管理层收购必然会引致市场股价的波动,这为从股价来理解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直也是西方文献研究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方法,且他们普遍认为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是来自于MBO对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降低、约束机制的加强和税收挡板效应。具体到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产权不清、所有者虚置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而且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增加了利益分享的主体,并导致监督无力,通过实施管理层收购可以明晰产权,实现管理者和所有者统一,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普遍缺乏约束激励机制,管理者的贡献与收入不成比例,难以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MBO的实施能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一致,使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富。本论文分别从市场短期、长期两个角度来计量管理层收购给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从结果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首次宣告日前一个月内财富效应会比较明显,而临近宣告日和随后的一个月,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从长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在首次宣告后的三个月内有明显的正的财富效应,而随后便不再明显。更进一步从财务业绩指标来看,管理层收购的业绩在收购之后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异化的管理层收购目的(官员“下海”)、不成熟的管理层收购市场和残缺的管理层收购融资体系都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3、治理效应。无论中外,管理层收购的本质都是改变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结构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质量的目的。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弊端的分析已浩如烟海,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便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公司治理混乱,业绩低迷,管理层收购被认为有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有助于公司股东、管理者利益的统一,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本论文最后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应,发现管理层收购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率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有显着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全文的研究结论来看,基于“改革”目的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并没有表现出与西方国家类似的市场反应、业绩改善和治理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导致了收购定价形成不透明、有失公允;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导致管理层收购过程的异化;企业家市场的缺失导致管理层收购的重要一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无法得到恰当的资源配置,管理层收购不过成为了官员“下海”的渠道。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改变收购前后上市公司的根本矛盾,在各方面配套法规、市场制度都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层收购不过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侵占国有资财的另一途径。对于如何去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来规范我国管理层收购,政府、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已有太多的讨论。紧扣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笔者提出五个政策建议:规范中国上市公司MBO定价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中国上市公司MBO的目的,加强对管理层收购的法制建设;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融资渠道;强化审计智能,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MBO全过程的监督;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成熟的高级经理人市场。虽然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文献已层出不穷。本论文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可搜寻到的全部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样本,做了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相对于既有的研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本论文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背景、典型模式的回顾分析基础之上,认为在市场缺位下形成的控股权转让价格是我国MBO问题的核心,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决定机制,并实证研究了影响MBO的因素。第二、在“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的双重背景下,在监管手段和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具体形式屡有创新。本论文对逐一辨别各种管理收购的形式,并具体分析了直接和间接(曲线)管理层收购给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否具有显着差异。第三、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下,MBO是改变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结构,藉以拓展公司发展的管理瓶颈,提升公司价值有效途径。本论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严格地实证检验了MBO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发现我国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显着改变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并做出恰当的解释。限于研究样本和笔者研究能力的束缚,本论文仅从MBO价格决定、财富效应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给予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发展,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论文进行改进并做进一步研究:第一、本论文更多的是考察管理层收购价格及其实施效果,并没有回答在中国什么样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发生管理层收购。随着MBO在中国的不断进展,我们有必要清楚认识那些发生管理层收购企业的典型特征,是那些政府主导型的企业?管理层主导型的企业?还是股东主导型的企业?第二、我国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研究。如同第二章文献部分所述,依靠资本市场证券价格的财富效应研究,和依靠上市公司会计业绩的研究,他们本身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显然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回答MBO到底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增加股东财富呢?基于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研究将更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Robust)。第三、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西方文献非常重视MBO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甚至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企业中的束缚是导致MBO的根源,也是MBO后企业业绩提高的源泉。本论文并没有对于我国上市公司MBO中企业家精神展开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程才良[6](2007)在《MBO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机制 ——基于公司治理重构的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BO)的主流理论——财富创造假说未能充分揭示MBO提升公司价值和绩效的作用过程与机制,缺乏对MBO的普遍解释力和指导性。本文从MBO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逻辑联系入手,提出MBO的公司治理重构假说,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MBO所导致的公司治理重新构造及公司治理的改进,正是提升公司价值和绩效的主要推动力量。分析表明,MBO所导致的现代公司制企业股权结构变动及其对股权激励和股权约束机制的重新构造,对改进公司治理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由于MBO具有明晰产权、塑造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强化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化管理层对“外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侵害公司利益行为的股权约束,降低代理成本等积极作用,因此,它对于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实证研究也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公司绩效指标虽有所改善,但并不是十分显着。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这主要是由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MBO制度约束和现行部分MBO模式所造成的,并由此导致我国MBO的动因和行为扭曲,其中的关键在于我国现行MBO无法对管理层“内部人控制”进行有效制衡。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实施收购——即采用混合型MBO模式,同时合理确定MBO有效边界,可以对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实施有效的股权约束,从而使MBO真正成为改进公司治理、进而推动公司价值提升和绩效提高的有效方式。

于栋[7](2007)在《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监管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价值。本文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监管的角度,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MBO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收购主体、收购定价、收购融资、信息披露、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等五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关法律政策障碍,并就上述问题、障碍的成因和结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收购过程中,最大可能地确定管理层的性质,禁止以转移财富为目的的管理层的进入,对监管部门来说十分重要。基于此认识,本文通过对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体系的建立,来选择有能力使企业效率提升的管理层;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这样一个有效的筛选信号,建立了一个区分管理层性质的分离机制。MBO作为一种控制权市场的交易行为,定价是其核心环节。本文通过整合型的价值评估方法,克服单一评估方法的缺点,建立了一个涵盖企业资产价值、收益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多面向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另一方面,从法律和政策上加强监管,主要做法是完善有利于MBO定价的法律法规,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引入竞价制度,通过竞价交易促使MBO定价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MBO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消除法律上的障碍,在既要保护合规的融资行为,又要避免金融风险的指导原则下,建议及早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为MBO融资预留政策空间。同时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参与管理层收购,特别是信托机制在管理层收购中的运用,本文详细设计了一个“直接收购+过桥贷款+多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MBO信托融资方案。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管理层的利益选择,往往会采用各种滥权行为侵害中小股东和职工的合法利益。为保护他们的利益,应该确立表决权回避制度;扩大持股主体范围,解决职工身份转换后的安置与补偿问题;加强对MBO的监管,加大对管理层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MBO的信息披露义务,构建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和舆论的力量,加强和完善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执法必严,严格规范信息披露行为。最后本文从调整MBO的法律体系层面出发,在梳理、总结国外(地区)及我国现行有关MBO的法律体系、规范的基础上,对于我国调整MBO的法律体系及其规范内容做一述评,并就我国调整MBO的立法体系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王志文[8](2007)在《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BO)的成功离不开融资。MBO涉及金额相当大,完成其收购所需的资金远远不是管理层的自有资金所能实现的,即使管理层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出于风险的考虑,管理层也不会完全利用自有资金,而是转而利用债务或股份进行融资以实施MBO。实施MBO的关键在于融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融资结构,这不仅是MBO融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成功MBO的关键。论文对MBO的发展与演进作了系统地描述,对MBO的概念,管理层进行MBO的动机以及国外MBO的特征作了阐述,探讨了我国MBO的发展状况和MBO的动因,并对中外MBO作了比较研究。从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权衡理论、激励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控制权理论六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并阐明了MBO融资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民间资本迅速发展、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论文解释和分析了MBO融资的动机,并从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者内生偏好的角度论述了MBO的融资机理,在对行为金融理论的分析的基础上对MBO融资模式以及融资渠道进行了探讨。论文对MBO融资风险管理作了深入探讨,指出MBO融资存在着系统与非系统两大类风险,讨论了与融资直接有关和间接有关的风险因子,并确立了风险管理目标;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预警预控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MBO融资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论文对融资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MBO融资策略包括融资模式、融资渠道、融资结构三大部分。融资策略与企业的控制权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跟企业的价值有着很大的关系,选择好的融资策略尤其是融资结构的优化可以减少代理成本,可以减少经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可以增强其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能力。融资结构的优化可通过增加债务性融资比例、降低股权性融资的比例来实现。选取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MBO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结构安排与MBO后的公司的绩效做了实证分析,并以宇通客车管理层收购和武昌鱼集团管理层收购案为实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MBO融资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论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MBO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环境以及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体制的措施与建议。

孙利[9](2007)在《基于获取剩余索取权的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国内外管理层收购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现代金融学分析工具,以解释和指导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具体实践为目的,进行了以剩余索取权为中心概念的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证研究。全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剩余索取权特征。1、本文将企业看成是各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契约集,把管理层收购看成是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的管理者获取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契约行为。这一契约行为实现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企业风险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大量债务融资的紧密结合。收购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制度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即经营者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2、本文以企业管理者自然地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所有者自然地拥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为前提,分析了剩余索取权的不同分享安排对参与企业的要素提供者的不同激励,而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典型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结合方式是有效调动管理者努力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所有者不能有效实施对经营者的监督时,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有利于防止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3、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后公司不下市的特点,运用对公司收购效应研究所普遍使用的事件研究法,以较为长期的股价变动趋势为依据,创造性地进行了长期财富效应分析,这在对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研究中尚属首次。长期财富效应研究的结论是持有实施了管理层收购公司股票的流通股股东获取了超常收益。这一结论呼应了国外管理层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同时也验证了本文的理论研究结论。4、管理层收购的关键性评价是能否带来经济效率。本文以4个指标组成财务绩效,以3个指标组成管理绩效,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是企业绩效得到提高。企业绩效提高连接了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作用与长期财富效应,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绩效的提高一方面是剩余索取权对管理者激励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长期财富效应的“信息”来源。5、本文构建的以剩余索取权为中心概念和本质特征的对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框架,研究的假设、论证和结论是自洽的。其中的长期财富效应研究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因为是市场的选择凸显了剩余索取权对管理层激励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市场对管理层收购的肯定评价。

万宏伟[10](2005)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收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司在完成管理层收购后,公司的治理结构因产权结构的变革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公司实施MBO,公司内部控制权会由分散走向集中,监督机制会由外部监督变为内部监督,由股权监督变为债权监督和管理层自我监督,激励机制由薪酬激励变为控制权和股权激励,管理层由代理人变为股东。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企业的企业家选择、公司控制权的分配、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几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文章一共分七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回顾。归纳而言,有关MBO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MBO可以提高效率(Jensen,1989);一种观点则把MBO看作是一次财富再分配(Reich,1989;Lowenstein,1985)。本章给出了对MBO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行为学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并评价公司管理层收购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特别是在确定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因管理层控制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本章首先考察管理层收购活动与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之间的理论关系;随后回顾有关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本章最后对这些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进行简要评述。 第三章,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控制权转移。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对公司控制权理论进行了介绍,简单分析了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配置的方式、公司产权与控制权的关系、及控制权配置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影响。 第四章,管理层收购与企业家选择。作为一种公司行为,管理层收购同样会对企业的企业家问题产生影响。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能够在三方面改善企业的企业家问题:首先,管理层收购能够让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成为企业家;其次,管理层收购能够激发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最后,管理层收购还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家的价值。 第五章,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概括而言,有关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的理论主要有现代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学理论等。而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方式丰要有报酬方式、控制权方式、声誉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等。而管理层收购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增加金融激励、强化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来有助于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二、一个关于国内MBO中管理者效用与行为的分析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关于国内MBO中管理者效用与行为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控制权收益
        1.4.2 控制权转移
        1.4.3 控制权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剩余权利
        1.5.2 内部人和内部人控制
        1.5.3 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数据来源和处理
        1.6.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企业合约的结构和权利安排
    2.1 企业的合约属性
    2.2 委托代理合约中的两权分离
        2.2.1 两权分离及其后果
        2.2.2 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
        2.2.3 委托代理合约的所有权结构
    2.3 企业合约中的权利分配
        2.3.1 不完备性
        2.3.2 事前的权利安排
        2.3.3 事后的权利安排
        2.3.4 所有权结构
    2.4 控制权合约中的权利安排
        2.4.1 控制权的来源
        2.4.2 第一和第二代控制权理论
        2.4.3 控制权安排的层次
3 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
    3.1 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
    3.2 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
    3.3 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
    3.4 实证研究
        3.4.1 国内外关于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的缺陷及改进
        3.4.2 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
        3.4.3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3.4.4 实证结果
4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转移
    4.1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4.1.1 董事会的控制权收益
        4.1.2 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4.2 控制权转移行为
    4.3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一: MBO
        4.3.1 形成机理
        4.3.2 管理层收购的实现机制
        4.3.3 中国MBO的融资障碍及解决途径
    4.4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二: 合谋
        4.4.1 形成机理
        4.4.2 实现机制
    4.5 控制权转移的案例研究
        4.5.1 国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
        4.5.2 万科与宝能的控制权之争
5 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与治理
    5.1 内部人控制问题
        5.1.1 管理层多元化经营掩饰隧道行为
        5.1.2 大股东占资
        5.1.3 大股东和董事会扭曲红利分配
        5.1.4 公司高管对资产的控制
    5.2 内部人控制的治理方案
        5.2.1 股权激励
        5.2.2 报酬激励
        5.2.3 控制权激励
        5.2.4 其他激励
    5.3 数学模型分析
        5.3.1 公司高层的股权和报酬激励
        5.3.2 大股东的股权激励
    5.4 实证研究
        5.4.1 理论基础
        5.4.2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5.4.3 实证结果
6 结语
    6.1 结论与启示
    6.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2)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管理层收购模型研究与运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管理层收购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基
    2.1 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解释研究综述
    2.3 管理层收购实施效果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不足
    2.5 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研究
3 管理层收购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3.1 管理层收购效率评价模型的研究
    3.2 样本选取与方法设计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 实证结论
    本章小结
4 基于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模型构建
    4.1 公平偏好的引入
    4.2 公平偏好在契约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4.3 模型基本假定
    4.4 基于风险中性和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简单模型
    4.5 基于风险厌恶和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模型
    4.6 基于激励因素和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模型
    4.7 基于激励因素、风险厌恶和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模型
    本章小结
5 基于效率与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相关利益者行为及偏好分析
    5.1 管理层收购中的各相关者
    5.2 管理层收购中各相关者的选择与偏好
    5.3 管理层收购中的各方利益冲突
    本章小结
6 基于效率与公平偏好的管理层收购运作设计
    6.1 管理层收购运作设计的思路
    6.2 管理层收购的前期准备
    6.3 管理层倒序收购运作设计
    6.4 管理层出资收购运作设计
    6.5 管理层引资收购运作设计
    6.6 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后续整合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对策与建议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富转移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MBO中财富转移和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的作用分析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管理层收购与股东权益保护
第三章 我国MBO对中小股东利益影响的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
    第一节 上市公司MBO之前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
    第二节 上市公司MBO过程中中小股东利益的变化
    第三节 上市公司MBO后中小股东利益的变化
第四章 MBO过程中中小股东财富被转移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管理层在MBO中的财富转移行为分析
    第二节 股权结构与中小股东财富转移
    第三节 股权定价方式与中小股东财富转移
第五章 国内外MBO的比较研究:如何有效保护股东利益
    第一节 发达国家MBO与我国MBO的比较
    第二节 其它转型经济国家MBO与我国MBO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的有效MBO的制度分析
    第二节 目前适合MBO的企业类型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写作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国有企业
        1.2.2 国有企业管理层
        1.2.3 激励
        1.2.4 道德风险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1.4 论文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激励理论研究的综合性述评
    2.1 管理激励理论述评
        2.1.1 多因素激励理论
        2.1.2 行为改造理论
        2.1.3 过程激励理论
        2.1.4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2.2 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2.2.1 激励问题研究的演进
        2.2.2 激励理论的新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国企管理层激励的实践
    3.1 国有企业承包制与股份制改革
    3.2 年薪制的出现与快速普及
    3.3 多种股权激励模式
    3.4 几种激励机制的优缺点比较
        3.4.1 企业承包制
        3.4.2 员工持股计划
        3.4.3 股票期权
        3.4.4 年薪制
        3.4.5 管理层收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与激励经济学视角—一个委托代理数学模型
    4.1 模型基本设定
    4.2 完全信息
        4.2.1 可行的契约
        4.2.2 最优契约的特征
    4.3 不对称信息:代理人风险规避
        4.3.1 可行的契约
        4.3.2 最优契约的特征
    4.4 不对称信息:代理人风险中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种激励模式的比较研究
    5.1 各种激励模式的经济学模型
        5.1.1 传统薪酬制度
        5.1.2 企业承包制度
        5.1.3 员工持股计划
        5.1.4 股票期权
        5.1.5 年薪制
    5.2 基于努力成本的比较分析
        5.2.1 企业承包制
        5.2.2 员工持股计划
        5.2.3 股票期权
        5.2.4 年薪制
        5.2.5 管理层收购
    5.3 各种激励模式优缺点总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研究的相关文献
        0.2.1 中外管理层收购差异研究
        0.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
        0.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研究
        0.2.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框架
    0.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0.4.1 论文的创新
        0.4.2 论文的不足
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和实践
    1.1 管理层收购概念阐释
    1.2 发生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特征
    1.3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利益博弈和价格决定
    1.4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
        1.4.1 对股东的回报
        1.4.2 对投资者的回报
        1.4.3 会计业绩
        1.4.4 企业的生产效率
    1.5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动机与公司治理
        1.5.1 税收利益
        1.5.2 代理成本
        1.5.3 自由现金流
        1.5.4 财富转移
        1.5.5 交易成本
        1.5.6 企业家精神
        1.5.7 外部投资者
        1.5.8 收购防御
    1.6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的实践
        1.6.1 管理层收购在英国的实践
        1.6.2 管理层收购在美国的实践
        1.6.3 管理层收购在日本的实践
        1.6.4 管理层收购在俄罗斯和东欧的实践
    1.7 本章小结
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背景与模式选择
    2.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制度背景:国企改革
    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模式
    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研究
    3.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的描述
        3.1.1 管理层收购典型定价模式的划分
        3.1.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
    3.2 理论模型
    3.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3.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3.3.2 解释变量的选取
    3.4 回归结果
    3.5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研究
    4.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产生的机制分析
    4.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计算
        4.2.1 财富效应的计算方法
        4.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计算结果
        4.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长期财富效应的计算
    4.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财务指标分析
    4.5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附录
5.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
    5.1 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机制分析
        5.1.1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根源分析
        5.1.2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的可能影响
    5.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代理成本
        5.2.1 变量选取、计量方法与数据描述
        5.2.2 回归结果
    5.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现金持有
    5.4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
        6.2.1 规范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定价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6.2.2 明确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目的,加强管理层收购法制建设
        6.2.3 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融资渠道
        6.2.4 强化审计职能,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MBO 全过程的监督
        6.2.5 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成熟的高级经理人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6)MBO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机制 ——基于公司治理重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和本文的局限
2.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2.1 MBO的现有研究成果
    2.2 从公司治理角度对MBO的重新审视
    2.3 MBO的公司治理重构假说的提出
3.MBO重构公司治理的机理
    3.1 MBO后股权结构变动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3.2 MBO的股权激励效应
    3.3 MBO的股权约束效应
4.MBO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重构
    4.1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4.2 MBO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重构的影响
    4.3 MBO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
5.我国MBO的行为扭曲特征及成因
    5.1 我国MBO的特征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5.2 我国MBO的行为扭曲特征
    5.3 我国MBO行为扭曲的成因
6.我国MBO的最优模式选择
    6.1 控制"内部人控制":对管理层的股权约束
    6.2 MBO的有效边界
    6.3 混合型MBO:我国MBO发展的方向
7.研究结论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研究结论
    7.2.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3 逻辑结构机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研究综述
    2.1 管理层收购(MBO)起源及其发展状况
        2.1.1 管理层收购(MBO)的起源
        2.1.2 管理层收购(MBO)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运作模式
        2.1.3 管理层收购(MBO)在各国的发展
        2.1.4 管理层收购(MBO)在我国的异化
    2.2 MBO 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
        2.2.1 理论的多样性
        2.2.2 实证的差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理层收购(MBO)主体选择
    3.1 MBO主体的问题及其对策
        3.1.1 MBO 收购主体的主要形式
        3.1.2 MBO 主体多样的原因
        3.1.3 规范 MBO 主体多样性的对策
    3.2 基于企业家人力资本视角的 MBO 的主体筛选
        3.2.1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般性描述
        3.2.2 基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主体选择
    3.3 管理层性质的分离
        3.3.1 管理层性质区分的困境
        3.3.2 有效分离性质不同的管理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定价监管
     4.1 MBO的定价现状
        4.1.1 MBO 定价中的问题
        4.1.2 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法律依据
     4.2 公司价值的主要定价方法
         4.2.1 企业价值评估常用方法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价值定价方法
    4.3 MBO 定价的监管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融资困境突破
    5.1 国外MBO融资结构与模式
        5.1.1 融资结构
        5.1.2 融资模式
        5.1.3 融资的退出
    5.2 我国MBO 融资现状
        5.2.1 我国 MBO 融资过程中的问题
        5.2.2 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5.2.3 解决融资问题的对策
    5.3 信托机制在 MBO 融资中的运用
        5.3.1 MBO 融资信托的概念
        5.3.2 信托参与管理层收购的模式
        5.3.3 MBO 信托融资方案设计
         5.3.4 信托公司参与管理层收购问题的思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6.1 MBO 过程中的中小股东利益问题
        6.1.1 中小股东的界定
        6.1.2 MBO 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
    6.2 中小股东与管理层博弈分析
        6.2.1 基本模型
        6.2.2 影响中小股东监管投入的因素
        6.2.3 监管人员与管理层的合谋模型
    6.3 MBO 过程中的中小股东和职工利益保护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信息披露监管
    7.1 MBO 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7.1.1 现阶段我国 MBO 信息披露法律规定
        7.1.2 MBO 过程中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7.1.3 MBO 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7.2 证监会、国资委对 MBO 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基本模型
    7.3 MBO 信息披露监管的措施
        7.3.1 MBO 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7.3.2 MBO 实施的正当程序及其监督
         7.3.3 MBO 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执法必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制度监管体系
    8.1 各国(地区)调整 MBO 的法律体系
        8.1.1 美国 MBO 的法律体系
        8.1.2 英国 MBO 的法律体系
        8.1.3 欧盟与 MBO 相关的法律规定
        8.1.4 日本 MBO 的法律体系
        8.1.5 中国香港地区 MBO 的法律体系
        8.1.6 中国台湾地区 MBO 的法律体系
    8.2 我国调整MBO 的法律体系
        8.2.1 我国 MBO 法律体系概述
        8.2.2 我国与 MBO 有关的法律
        8.2.3 我国与 MBO 有关的行政法规
        8.2.4 我国与 MBO 有关的行政规章
        8.2.5 我国与 MBO 有关的国务院及其他部门的规范性文件
        8.2.6 我国与 MBO 有关的市场自律性文件
    8.3 我国调整MBO的法律体系述评
        8.3.1 我国调整MBO法律体系的正面效应
        8.3.2 我国调整MBO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8.3.3 我国调整MBO法律体系的发展建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案例分析
    9.1 背景
    9.2 收购过程
    9.3 收购资金来源:信托为主,银行为辅
    9.4 内部的股份分配
    9.5 案例评析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致谢

(8)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
        1.2.2 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
        1.2.3 基于二者的结合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MBO融资的理论基础
    2.1 MBO及其发展
        2.1.1 MBO的概念
        2.1.2 MBO的发展
    2.2 企业理论
        2.2.1 企业理论的演进
        2.2.2 企业理论的发展: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2.3 金融创新理论
        2.3.1 金融创新的动因
        2.3.2 金融创新的机制
        2.3.3 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2.4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2.4.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2.4.2 MM理论
        2.4.3 权衡理论
        2.4.4 激励理论
        2.4.5 不对称信息理论
        2.4.6 控制权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MBO融资机理
    3.1 MBO融资动机
    3.2 MBO融资控制权与公司治理
        3.2.1 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
        3.2.2 负债融资、股权融资与公司治理
        3.2.3 融资结构、公司控制权市场与公司治理
    3.3 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内生偏好与MBO融资
        3.3.1 对称信息、管理者偏好与MBO融资
        3.3.2 不对称信息、管理者偏好与融资方式选择
    3.4 行为金融理论与MBO融资
        3.4.1 期望理论
        3.4.2 过度自信、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3.4.3 效用价值和表现价值
        3.4.4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3.4.5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3.5 MBO融资模式
        3.5.1 金融市场融资模式
        3.5.2 国外MBO融资模式
        3.5.3 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特征
        3.5.4 融资动机与融资方式的分析
    3.6 MBO融资渠道分析:信贷配给与渠道效应
        3.6.1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
        3.6.2 利率上限条件下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
        3.6.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
    3.7 小结
第4章 MBO融资风险管理
    4.1 MBO融资风险与融资成败关键因子:统计分析与评估
        4.1.1 MBO融资风险
        4.1.2 融资成败因子分析
        4.1.3 MBO融资中风险生成及转嫁的博弈分析
    4.2 MBO融资中的风险管理:评价、分析、决策与防范
        4.2.1 风险管理
        4.2.2 MBO融资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基本原则
        4.2.3 MBO融资中的风险识别与衡量
        4.2.4 MBO融资中的风险控制
    4.3 MBO融资中的知识管理与风险预警预控系统
        4.3.1 MBO融资中的知识管理
        4.3.2 MBO融资风险预警预控系统的建立
    4.4 小结
第5章 MBO融资策略分析
    5.1 公司战略扩张与MBO融资选择
    5.2 MBO融资策略与控制权争夺
        5.2.1 MBO融资模式与渠道
        5.2.2 融资结构与控制权
        5.2.3 MBO融资策略与控制权争夺
    5.3 MBO融资策略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5.3.1 企业价值的含义及衡量
        5.3.2 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
    5.4 小结
第6章 中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的实证分析
    6.1 中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的特征分析
    6.2 中国上市公司MBO融资的绩效分析
        6.2.1 研究假设
        6.2.2 样本选择
        6.2.3 研究变量的选取
        6.2.4 假设检验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MBO融资的案例分析
    7.1 MBO融资成功的案例——宇通客车MBO融资案例
        7.1.1 宇通客车MBO过程
        7.1.2 宇通客车MBO分析
    7.2 MBO融资失败的案例——武昌鱼集团MBO融资案例
        7.2.1 武昌集团实施MBO的背景与过程
        7.2.2 武昌鱼集团MBO融资前后绩效分析
        7.2.3 武昌鱼MBO融资的负效应
        7.2.4 武昌鱼MBO融资的实质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我国MBO融资的制度与市场缺陷及政策建议
    8.1 MBO融资的制度与市场缺陷
        8.1.1 融资主体的合法性受到现有公司监管制度制约
        8.1.2 MBO融资运作受现行金融监管制度制约
        8.1.3 缺乏对融资主体的有效监控
        8.1.4 MBO融资渠道方式有限
        8.1.5 缺乏专业的MBO融资中介机构
    8.2 MBO融资的政策建议
        8.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8.2.2 完善实施MBO的市场环境
        8.2.3 完善MBO的融资渠道
    8.3 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9)基于获取剩余索取权的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管理层收购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产生背景及发展情况简介
        2.1.1 管理层收购兴起的具体背景及发展概况
        2.1.2 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情况
    2.2 国外管理层收购研究回顾及对我国的借鉴
        2.2.1 国外管理层收购研究的总体情况
        2.2.2 管理层收购理论的正面观点
        2.2.3 管理层收购理论的反面观点
        2.2.4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
        2.2.5 国外管理层收购研究的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
    2.3 我国管理层收购研究回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个基本假设及管理层收购的本质特征
    3.1 几个基本假设
        3.1.1 资源稀缺性
        3.1.2 理性经济人
        3.1.3 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3.1.4 产权
        3.1.5 人力资本产权
        3.1.6 剩余索取权
    3.2 管理层收购的本质与特征
        3.2.1 管理层收购的本质
        3.2.2 管理层收购的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层收购的剩余索取权分析
    4.1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及其效率
        4.1.1 企业产权理论从所有权到剩余索取权的演变脉络
        4.1.2 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基础模型及效率分析
        4.1.3 古典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及其效率
        4.1.4 公司制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及其效率
    4.2 管理层收购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
        4.2.1 时代要求拥有人力资本的经营者获取剩余索取权
        4.2.2 管理层收购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模型
    4.3 金融业的发展使管理者获取剩余索取权成为可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层获取剩余索取权的委托代理分析
    5.1 委托代理理论的回顾和简单评价
    5.2 委托代理理论关于所有者激励经营者的基本分析模型
    5.3 对称信息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最优合同
    5.4 不对称信息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最优激励合同
    5.5 管理层收购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最优激励合同
        5.5.1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的简单总结
        5.5.2 管理层收购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合同
        5.5.3 管理层收购与资本雇佣劳动框架下经营者激励与约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剩余索取权特征
    6.1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剩余索取权特征
        6.1.1 公有剩余索取权转变为私有剩余索取权
        6.1.2 剩余索取权获取价格偏低
        6.1.3 MBO以最为彻底的方式使管理者获取了剩余索取权
    6.2 我国管理层收购剩余索取权特征根源分析
        6.2.1 管理者有以较低价格获取剩余索取权的内在动力
        6.2.2 剩余索取权获取价格偏低的合理性
        6.2.3 较低价格体现了管理者和职工的历史贡献
        6.2.4 企业剩余索取权从公有转变为私有的意义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实证研究
    7.1 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实证研究
        7.1.1 短期财富效应实证研究综述
        7.1.2 我国上市公司MBO短期财富效应研究
        7.1.3 短期财富效应不明显
    7.2 管理层收购长期财富效应实证研究
        7.2.1 长期财富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我国上市公司 MBO 长期财富效应研究
        7.2.3 长期财富效应明显存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8.1 引言
        8.1.1 已有的研究
        8.1.2 本章研究采用的方法
    8.2 管理层收购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8.2.1 样本的选取和指标的设定
        8.2.2 财务数据的取得及整理
        8.2.3 财务绩效比较分析
        8.2.4 收购提升了财务绩效
    8.3 管理层收购管理绩效实证研究
        8.3.1 样本的选取和指标的确定
        8.3.2 评价指标的获取及说明
        8.3.3 管理绩效的比较分析
        8.3.4 收购提高了管理绩效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10)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安排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回顾
    第一节 有关管理层收购动因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有关管理层收购结果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综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观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回顾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控制权转移
    第一节 公司控制权理论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控制权转移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与中国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层收购与企业家选择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与企业家自选择过程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与企业家精神的激发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与中国企业家价值的实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节 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方式分析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与中国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概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分析
    第四节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效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一、国外MBO相关理论实践述评
    二、中外MBO之间的区别
    三、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中国管理层收购,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一个关于国内MBO中管理者效用与行为的分析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D]. 张璇.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基于效率与公平的管理层收购模型研究与运作设计[D]. 黄元元.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3]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富转移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D]. 朱清贞. 厦门大学, 2009(12)
  • [4]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比较研究[D]. 孟景枫.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6)
  • [5]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D]. 刘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MBO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机制 ——基于公司治理重构的研究[D]. 程才良. 暨南大学, 2007(03)
  • [7]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监管研究[D]. 于栋. 天津大学, 2007(04)
  • [8]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志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9]基于获取剩余索取权的管理层收购理论与实证研究[D]. 孙利.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收购研究[D]. 万宏伟.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国内MBO经理人效用与行为分析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