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时间反转过程中的可逆性悖论

消除时间反转过程中的可逆性悖论

一、时间反演过程中可逆性佯谬的消除(论文文献综述)

魏友明[1](2020)在《一维XXZ模型的纠缠性质与非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关联体系非平衡动力学中的量子纠缠问题是近期比较活跃的一个研究方向。作为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力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其提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大家的兴趣,近年来更是如此。在基本的层面上,现在人们试图通过量子纠缠来理解物质和时空的特性;在当前快速发展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机领域,量子纠缠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凝聚态物理中,人们借助纠缠来理解多体系统的性质,包括强关联现象、量子相变、物态分类及刻画等。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在冷原子、光晶格以及其它高度可控的量子模拟体系上的实验进展,人们可以在实验室中精准再现强关联理论中的一些经典模型并对之进行操控,这为深入探索量子多体系统的非平衡性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强有力地推动着理论上的研究。本论文通过精确对角化方法研究了自旋为1/2的海森堡XXZ模型在量子淬火以及绝热演化下的纠缠性质,包括纠缠谱、纠缠能隙和纠缠熵等。我们验证了洛施密特回波,其作为实验上的一个可观测量,与系统纠缠谱的本征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这种对应关系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通过对跨越量子相变点的淬火讨论,发现Luttinger液体模型的洛施密特回波与纠缠谱本征值的对应关系,在一维XXZ模型的适用区域上有一个扩展。在计算玻色化区域内2?到?的淬火时,发现了末态波函数分别与初态以及基态叠加图像的对称性。本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一些相关背景,包括量子纠缠、量子相变以及和非平衡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精确对角化算法。通过自旋为1/2的海森堡模型为例,我们展示了如何构造基矢和哈密顿量矩阵,以及如何利用对称性来对矩阵进行分块以提高计算能力和效率。随后我们讨论了基于Krylov空间的Lanczos方法及其在求基态本征矢和含时演化算法中的应用。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一维XXZ模型的基本性质并简单讨论了该模型在零温下的相图,接着介绍了唯象玻色化技巧以及Tomonaga-Luttinger液体模型的来源和基本思想。第四章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我们首先推导了Luttinger液体模型在淬火情形下的含时演化波函数,验证并推广了洛施密特回波与纠缠谱本征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精确对角化方法计算了自旋为1/2的XXZ模型的淬火过程,讨论了玻色化区间以及跨越量子相变点的淬火过程,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接着我们计算并分析了系统的纠缠能隙与纠缠熵。最后一章是总结与展望。

金坚[2](2019)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时代信息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实时信息传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促进了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信息的不断积累也更加丰富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应用为社会带来了国家治理理念的变革,带来了认知能力和科学方法的改变,也带来了伦理道德和个人隐私保护等观念的更新。各种变化都表现出一种大数据时代价值观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信息应用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信息熵是用来对信息进行量化分析,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工具,信息熵也是对事物有效性的度量,大数据使信息熵对信息价值的衡量会更加准确有效,研究大数据必然需要研究信息熵。基于熵理论框架,信息熵有效激活了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社会系统潜在能量,使社会进入新的有序状态,迈入新的文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进行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不仅为我们判断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手段,也为我们研究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作用提供了思路,更为我们研究信息社会的价值理论带来新的突破。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价值哲学、系统科学以及熵理论为基本理论,对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信息熵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出发,研究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等不同的信息熵对于社会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自组织性以及非线性涨落突变等方面的规律性作用,分析和评判信息熵使社会系统达到确定性、组织性和有序性结果的程度,使大数据对社会的作用更加有效,为社会产生更高的价值。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研究是对价值理论研究创新的有益尝试,也是对信息哲学的信息本质研究的有益探索,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第一,从哲学视角研究大数据信息熵。突破了以往主要以信息论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信息熵的模式,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从哲学价值论的研究视角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体系。论证了信息和信息熵的哲学内涵,阐明了大数据从产生到知识本体化、再到信息熵的形成过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信息熵价值奠定了哲学基础。第二,重新解读了信息熵的哲学本质。通过梳理熵理论中热力学熵、物理学熵和信息熵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重新阐释了信息熵的哲学内涵和特征。论证了熵增熵减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熵增和熵减的变化过程产生了大数据,而大数据隐含了事物变化的全面特征。从而阐明了信息熵对大数据的确定性和必然性,论证了信息熵作为负熵,为社会带来的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有序性的价值意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第三,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体系。根据价值理论和熵理论,建立了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体系。深入剖析了信息熵价值评价的主客体对象,论证了信息熵价值评价的体系中的主客体的关系以及信息熵价值评价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揭示了信息熵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发展规律,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价值论基础。第四,论证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熵价值评价体系的价值意义。理论上,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充实和发展了信息哲学的理论,促进了当代人工智能理论的深化研究;实践上,信息熵的价值评价弘扬了正能量,使社会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类创新思维的发展,加快社会的科技进步。从而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模式,使人类社会向着生态保护、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的健康方向不断发展。本文力图通过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研究,能深刻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和历史逻辑统一的辨证观,正确理解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确定性作用,不断挖掘和产生有效信息。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信息熵使人类社会熵增熵减的作用,不断激发出社会系统的活力,使社会自组织系统趋于完善,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熵成为正能量,真正实现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作用。因此,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研究对于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社会文明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许媛[3](2017)在《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物理学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数学物理学关系一直以来就是科学哲学中的重要话题之一。目前物理学哲学界关于这一论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以及20世纪后半叶的场论、量子引力等领域的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研究则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但事实上,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有其自身不容忽视的特点,在整个数学物理学关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所以,本论文以牛顿力学为参考背景,以玻尔兹曼统计力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包括导言、三章主体内容和结语。第一章,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分析。本章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厘清了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首先从历史上考察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的数学物理学发展概况;其次,分析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具有代表性的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最后,分析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数学物理学关系整体的特点。论文表明此时期的数学和物理学受到自然哲学和思辨哲学的影响,既相互影响又共同成长。第二章,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状况。本章界定了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时间,考察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与物理学的理论背景,从数学与物理学相互作用的角度上介绍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理论,为具体分析统计力学理论中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做铺垫。第三章,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及其特点。本章对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进行具体探讨,指出这一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与牛顿力学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相比,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主要受到哲学发展和数学物理学在19世纪各自分离的特色所影响。论文研究表明,在此时期的数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依然重要,并分析了此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具有的特点:第一,数学物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数学物理学关系的平行而又统一的新特点;第三,以数学构造为基础的物理学研究方式的意义。结语指出,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与其之前时期的数学与物理学生长环境的不同引起的两个时期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对于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应被予以重视,论文从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具体的特征两个角度来表明此时期数学物理学的关系及其特点。同时表明这一时期的物理学理论构造性的研究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哲学研究的价值。

卢小平[4](2016)在《热交叉现象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文中指出自然界存在大量的热质、热电及热磁交叉现象,其本质是传热过程与广义做功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基于Onsager倒易关系(Onsager reciprocal relation)的经典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熵产率方程,只反映了交叉现象中同阶张量过程之间的弱相互作用,没有考虑孤立系统中导致时空有序化的非自发过程发生的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导致有序化的非自发过程与非平衡态热力学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时空上的有序化只可能出现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若非线性变化引起的熵产率由对称部分与反对称部分构成时,当其中的反对称部分熵产率的积分平均近似为零时,对称部分的熵产率可代表整个非线性变化的熵产率,这时不但最小熵产原理能够得到满足,而且非线性过程可以通过反映线性过程的熵产率方程进行描述,首次在热力学中引入了相位的概念,建立了蕴含非自发过程的全相位熵产率方程,既适用于线性非平衡热力学过程,又适用于反对称部分的平均熵产率为零的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过程。不同相位关系决定了热力学过程为自发或非自发的性质,基于全相位熵产率方程,进一步分析了两个热力学过程构成的孤立系统中,满足熵产最小原理时存在的两种热力学机制,即当两个热力学过程均为自发过程时的广义场协同机制;当一个为自发过程,另一个为非自发过程时的热力学耦合机制。提出了广义Carnot定理及其两种基本模型,即传热过程为自发过程,广义做功过程为非自发过程时的广义热机模型,以及传热过程为非自发过程,广义做功过程为自发过程时的广义热泵模型。当Carnot定理热功转换过程的非线性熵产由对称部分与反对称部分构成时,不考虑热功转换过程的能量耗散,相当于视反对称部分的平均熵产率为零,这时对称部分的熵产率就表现为线性关系,所以,Carnot定理的本质为传热过程与广义做功过程之间的热力学耦合,其热功转换是通过非线性的熵流震荡来实现的。分析了强制对流过程的热质交叉现象,建立了反映其交叉机制的热流散度方程,揭示了传热与传质过程的交叉所蕴含的两种热力学机制。当流体向壁面放热时满足广义场协同机制,两种热力学流之间的夹角越小,换热强度越大。当流体从壁面吸热时满足热力学耦合机制,两种热力学流之间的夹角越大,换热强度越大。流动换热过程的两种热力学机制,不但揭示了场协同理论中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矢量最小夹角与最大夹角的不同物理意义,而且给出了逆流换热过程熵产悖论的合理解释。对于地幔自然对流过程的热质交叉现象,在广义位势能空间建立了孤立系统内热交叉过程的熵产率描述,揭示了地幔热对流的本质是地幔中自发传热过程对地幔机械运动过程的驱动效应,机械能的大小即流体机械运动的强度,不但与温差大小,而且与地幔向地表热量释放功率大小有关,从地幔对流所导致的板块移动与地震产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全新的角度给出了包括火山喷发、地壳板块表面大坝的渗透及板块缝隙注水等地震诱发因素的热力学解释。对于热电与热磁交叉现象进行了一般性的热力学分析。建立了反映热电交叉效应的热流散度方程,对三种热电交叉效应给出了新的热力学解释。热流与电流均为自发过程时Thomson效应表现的两种广义场协同模式,即热流与电流方向相同时的Thomson放热效应,热流与电流方向相反时的Thomson吸热效应。热流与电流中一个为自发过程,另一个为非自发过程存在两种热力学耦合模式,即自发热流驱动非自发电流的Seebeck效应,自发电流驱动非自发热流的Peltier效应。另外,对于简单磁介质系统,给出了热磁致热效应与热磁致冷效应所满足的两种热力学耦合模式。

董春雨[5](2015)在《理解时间方向复杂性的若干问题及其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梳理了时间方向的不同表现及其理论描述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为破解所遇难题而着重探讨了时间方向的具体性、层次性、还原性与决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最终将时间方向的讨论引向了吸引子、整体性、目的性这样的哲学高度,从而启发人们从更加广阔的理论背景中去理解时间方向的本质,去正确看待描述时间方向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赵敏[6](2015)在《多模腔QED位移几何相实现量子纠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量子理论中关于位移算符与几何相方面的一些问题及其在量子纠缠中的潜在应用。量子纠缠作为量子物理的重要资源,在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纠缠容易受某些参数扰动的影响而导致退相干,所以需要有效克服消相干效应的办法。基于几何相的内秉性或者说是整体几何性质可以避免某些局域无规则噪声的影响,对于建立具有容错性质的量子门和纠缠态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几何相在实现量子计算过程中需要采取额外的操作来消除动力学相位,增加了量子计算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非传统几何相不仅可以简化操作步骤,还提高了逻辑门的容错性,对几何相的研究在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非传统几何相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多模腔QED系统下如何高保真度地实现量子纠缠的研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主要介绍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的历史现状,目前量子计算机在实验实现过程上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关于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中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几何相的提出、发展及其推广,量子比特与一些基本的量子逻辑门,以及量子纠缠的定义和应用。②介绍常见的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重点介绍腔量子电动力学中原子与场相互作用的全量子理论。在腔QED系统中基于位移算符导致非传统几何相的相关内容。③在腔QED系统中,提出了在强激光驱动下,利用原子与双模腔场的相互作用实现两量子比特纠缠的方案。分别讨论了在理想情况和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耗散的情况下利用非传统几何相实现量子纠缠的可行性。我们发现在腔场存在耗散的情况下,我们的方案同样可以产生保真度为100%的两量子比特最大纠缠态,而衰减只影响了产生纠缠态的概率。我们的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不敏感,对在具体实现纠缠态的实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许小冶[7](2013)在《基于线性光学的量子信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线性光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绝大多数操作都可以在室温下完成;光子很难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其相干性非常好,是最早用于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实验系统之一。量子测量不仅仅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公设之一,在量子信息领域,量子测量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量子测量联系着从量子世界向经典世界的过渡,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量子测量也被作为一种技术开发和利用。如在线性光学量子计算框架中,就有基于测量和后选择引入光子非线性的方案。另外,最近几年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的量子弱测量理论作为一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不仅被用于研究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探索,还被用来直接测量单光子波函数和光子自旋Hall效应,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微弱信号探测技术广泛应用。因此,作者首先基于线性光学系统,完成了关于量子测量的几个演示性实验,包括基础层面和应用层面。除此之外,作者还在线性光学中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量子模拟,探索了Landau-Zener动力学模型中的Kibble-Zurek机制。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我们在理论上提出测量可以导致量子纠缠恢复,并利用光子的频率自由度模拟环境,在实验上演示了测量导致纠缠恢复的过程。我们首次在实验上演示了通过量子测量恢复消位相环境下耗散的纠缠。通过两次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耗散掉的纠缠。通过比较不同演化阶段的纠缠度,直观地给出了纠缠的耗散和恢复过程。我们更指出,即便在纠缠突然死亡后,通过测量可以使纠缠重生。同时,我们验证了通过测量恢复的纠缠态同样具有非局域性。我们的结果可以应用于对抗量子通信中的位相消相干。2、我们提出可以用内在稳定的错位式Sagnac型干涉环实现部分坍缩测量和恢复操作,继而首次在实验上验证了部分坍缩测量和恢复操作的非局域性验证。我们实验中所采用的部分坍缩测量方案可以实现对部分坍缩强度的在全范围内连续可调,利用内在稳定的高干涉可见度偏振依赖的错位式Sagnac型干涉环完成了部分坍缩测量和恢复操作的非局域性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对量子通信和量子纠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我们在理论上基于量子弱测量提出利用白光源完成精密相位估计的设想,进一步指出虚部弱值可以通过弱测量演化过程本身引入,降低实验难度。接着我们利用商业化的LED光源完成了该方案的演示。首先,我们在理论上改进了最原始的利用弱测量进行相位估计的方案,指出利用频率域分析的方法可以避免对光源的苛刻要求,提出可以利用商业化的白光源即可实现。我们的方案是色散不敏感的,实验结果并不依赖于Fourier变换。接着我们为了完成实验演示,在理论上指出,虚数弱值的引入并不是必须特殊设计预选态和后选态,弱测量演化本身就会引入虚数的弱值,从而在实验上避免了对宽光谱进行圆偏振态的制备。然后我们利用商业化的LED光源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演示,测量到了阿秒量级的纵向相位变化。4、我们在线性光学中模拟了Landau-Zener动力学演化,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线性光学量子模拟,并定量研究了非平衡动力学过程中的Kibble-Zurek机制。我们首先在实验上基于错位式Sagnac型干涉环构建了九级偏振依赖的干涉仪,且整体干涉可见度高达0.975±0.008。接着我们利用该装置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线性光学量子模拟实验,观察了Landau-Zener动力学演化过程。接着通过调节系统哈密顿量,观察不同淬火条件下,平衡向非平衡动力学的过渡,首次实验上在量子非平衡动力学过程中定量研究了Kibble-Zuriek机制。

刘渊[8](2012)在《超冷简并原子气体中的非线性量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超冷简并原子气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深入理解由于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量子特性,不只是对完善与丰富线性量子理论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超冷简并原子气体的相干控制及其潜在的应用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论文提出了一组用于非均匀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BECs))描述的正交基;研究了非线性对其相干性的影响,以及利用谐振子势中多组份BECs理解和模拟一个重要的非线性问题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地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正交完备基是描述线性量子系统的重要基础,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外势的影响,原则上不存在一组正交完备基。在一维无限深势阱中,我们发现一组与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完备基一一对应的的非线性基底。利用这组正交基和波戈留波夫理论,我们对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定态解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基态解,无论是非线性参数为正或是为负均是稳定的;但对于第一激发态解,当取负的非线性大于某一个临界值时,它是不稳定的。我们对具有非对称BECs的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初始波包的不对称性,所形成的干涉条纹也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利用该干涉条纹的性质,结合BECs的特性,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测量微弱类重力的量子干涉仪。如果对物质波的密度测量可以保证实现的话,则对微弱力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δg~10-6。此外,我们通过量子Loschmidt echo展示了非线性的增强效应,它对于测量微弱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干性是BECs的另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性质。由于环境或是其他人为因素,对其相干性的影响是实现原子激光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利用量子Loschmidt echo对囚禁在非谐势阱中、受到到环境扰动的BECs的相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相干性的减少呈现费米型的规律,且非简谐势阱、环境扰动和非线性相互作用三个条件必不可少。其中,非简谐势阱用来产生非简谐振荡;环境扰动则造成相干性损失;同时非线性相互作用增强了这种损失。基于这个费米型的规律,当对凝聚体进行相干性操作时,我们给出了延长其相干时间的建议。最后,我们提议利用简谐阱中的多组份BECs来研究一个经典的非线性问题——Fermi-Pasta-Ulam (FPU)问题。简谐势阱中单组份BECs在不考虑外界扰动时,将做非线性的简谐振动,这已经被实验所证实。多组份凝聚体间的相互作用将不同的组份耦合在一起,实现FPU的基本模型,但是,模式之间耦合被非线性相互作用所代替。我们通过对其能量、以及所对应的Husimi分布函数的计算发现:当非线性从弱到强时,能量从一种转移过程转变为一种分享过程。在两组份时,这种能量分享几乎是均等的。推广到三组份时,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李宏芳,吴新忠[9](2011)在《量子测量与时间之箭》文中研究指明哥本哈根学派是通过互补原理来包容量子测量中的可逆/不可逆矛盾,冯.诺依曼的测量假说与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都坚持"薛定谔方程的普适立场",但因为脱离量子测量过程的热力学机制分析,在本体论上陷入主观主义或可能状态实体化的困境。退相干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在量子力学中的自然延伸,有助于结合统计力学中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经典转换机制的研究来解决量子测量问题。由于时间箭头问题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具有共同的统计力学根源,退相干理论也不能看成是彻底贯彻"普适的薛定谔立场"的测量理论,量子力学中的很多矛盾也许有待于经典物理中的各种矛盾的巧妙解决。

钟海琴[10](2011)在《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玻耳兹曼是物理学研究处于从经典到微观转型期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统计力学的奠基者和原子实在论的坚定的辩护者。由于他的物理学研究涉及到对物理世界的存在性的根本理解,致使他不得不在从事物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同时,介入对关于概率、决定论、实在论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甚至有人把他自杀谢世的原因归结为他孤独的哲学思考。本文力图对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揭示他基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所阐述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二至六章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根据玻耳兹曼在不同时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的不同的科学哲学思想,分章探讨了他的统计决定论、实在论、对原子的辩护、图象论和语言哲学观五个方面的思想。其中,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观在内容上是他的前期哲学思想的综合。各章的要点归纳如下:第一章的阐述表明,玻耳兹曼是在研究麦克斯韦工作的基础上,登上了科学顶峰的,他从事统计物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牛顿力学研究纲领蕴含的哲学思想并行不悖。克劳修斯提出的熵概念和麦克斯韦的物理类比方法为玻耳兹曼统计物理研究奠定了概念前提和方法论基础,自身的科学素养为玻耳兹曼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进行的科学论战为他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第二章考察了玻耳兹曼的统计决定论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过程。玻耳兹曼是在不断地解构传统物理学研究方式的同时,逐渐地形成了分子混沌假设与各态历经假说的思维方式,在重新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取得统计物理学研究成就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统计决定论思想。他对熵的概率解释是他的统计思想的实质内容,也对后来的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玻耳兹曼的实在论立场。玻耳兹曼的实在论思想是在他与当时的唯能论者、实证论者、工具主义者和现象主义者的争论中形成的。其中,他与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的争论最为激烈。在本体论意义上,他认为,作为统计力学基础的原子具有实在性;在认识论意义上,他认为,以原子假说为基础的物理学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描述;在方法论意义上,他认为,想象是理论的摇篮,理论是实践的工具,计算在理论物理中是必须的,是用来求解方程,联系不同表述有效工具,因此,数学方法是整理物理思想的真正有效的工具。第四章主要追溯了玻耳兹曼为原子辩护的心路历程。玻耳兹曼是一位笃信原子的人,他对原子的存在性的辩护不仅与他的实在论立场相一致,而且,他的辩护本身是内在于他的物理学成就(特别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玻耳兹曼方程和玻耳兹曼原理)的,或者说,他的原子实在论思想一方面是对19世纪的牛顿、博斯科维奇、克劳修斯和麦克斯韦等人的原子论思想的综合,另一方面,是他在为涉及到时间之矢和概率本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统计力学作出辩护的过程中,通过与洛希密特、策梅洛等物理学家的不断讨论与争辩,体现出来的。第五章主要论述了玻耳兹曼的图象论思想。玻耳兹曼图象论思想是在深受波尔查诺的学生齐默尔曼阐述的心理图象理论和伽利略与牛顿描述的力学图象观的影响之基础上,在研究电磁学、力学和统计力学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形成的。他试图通过图象论的观念来扞卫原子实在论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图象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说明了心理图象是对物理现象的内在本质的一种反映,偶然性说明即使是错误的心理图象也会对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此,心理图象既不是对实在的绝对客观的描述,也不是完全随意的主观构想,而是既包含了新的物理思想,因而具有可预言性,又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时代认识的局限性,因而具有可错性。第六章考察了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玻耳兹曼晚年成为马赫哲学讲座的继任者,这个机会使他于1904和1905年间,从自然哲学讲座转向语言哲学讲座。他认为,从事哲学研究最简单和最经验的方法是语言分析和数学分析,解决语言问题最简单和最经验的东西是确定数学符号和表达的意义和指称,语言使用要与科学思想的表达相一致。

二、时间反演过程中可逆性佯谬的消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间反演过程中可逆性佯谬的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一维XXZ模型的纠缠性质与非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纠缠
        1.1.1 EPR佯谬
        1.1.2 直积态和纠缠态
        1.1.3 约化密度矩阵
        1.1.4 纠缠熵
    1.2 量子相变与非平衡简介
        1.2.1 经典相变与量子相变
        1.2.2 非平衡
    1.3 研究动机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精确对角化
    2.1 海森堡模型以及对称性
    2.2 模型基矢及哈密顿矩阵构造
    2.3 对称性优化
    2.4 Lanczos技巧
    2.5 含时演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及理论方法
    3.1 一维XXZ模型
    3.2 唯象玻色化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平衡研究
    4.1 Luttinger Liquids模型
        4.1.1 波函数求解
        4.1.2 波函数叠加与纠缠谱计算
    4.2 一维XXZ模型数值计算
        4.2.1 真空态淬火以及绝热演化计算
        4.2.2 ?_1到?_2的淬火计算
        4.2.3 2?→?的对称结果
        4.2.4 纠缠性质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A 部分公式推导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主要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信息熵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1 熵理论及其系统演化规律
        2.1.1 热力学的熵增规律
        2.1.2 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
        2.1.3 熵理论的负熵性质
        2.1.4 熵增熵减的演化运动
    2.2 信息与信息熵
        2.2.1 信息概念的界定
        2.2.2 信息熵的概念与内涵
        2.2.3 信息熵的负熵本质
    2.3 大数据与信息熵
        2.3.1 大数据的内涵
        2.3.2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熵
第三章 信息及信息熵的哲学思想溯源
    3.1 信息的本体论思想
        3.1.1 信息的形式本体思想
        3.1.2 信息的模态逻辑本体思想
        3.1.3 信息的语言逻辑本体思想
        3.1.4 信息本体化的哲学思想
    3.2 信息本体化的主要特征
        3.2.1 信息的形式化
        3.2.2 信息的逻辑化
        3.2.3 信息的语义化
        3.2.4 信息的知识本体化
    3.3 信息熵的哲学本质
        3.3.1 信息熵的确定性
        3.3.2 信息熵的不可逆性
        3.3.3 信息熵的相关性
        3.3.4 信息熵的可预测性
第四章 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体系
    4.1 信息熵的价值
        4.1.1 信息熵的作用
        4.1.2 信息熵的价值构成
        4.1.3 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目的
    4.2 信息熵的价值评价
        4.2.1 信息熵价值评价方法
        4.2.2 信息熵价值评价的主客体
        4.2.3 信息熵价值评价内容
    4.3 信息熵的价值评价原则
        4.3.1 信息熵主体的价值评价原则
        4.3.2 信息熵客体的价值评价原则
第五章 信息熵价值评价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5.1 信息熵的价值评价主体
        5.1.1 政府价值评价主体
        5.1.2 社会团体价值评价主体
        5.1.3 个人价值评价主体
    5.2 信息熵的价值评价客体
        5.2.1 大数据信息熵对政府的价值评价客体
        5.2.2 大数据信息熵对社会团体的价值评价客体
        5.2.3 大数据信息熵对个人的价值评价客体
    5.3 信息熵价值评价的主客体关系解析
        5.3.1 信息熵的量化性使模糊的社会现象精确化
        5.3.2 信息熵的确定性推动了随机事件的演化规律
        5.3.3 信息熵的相关性调节了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性
        5.3.4 信息熵的限定性促进了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5.3.5 信息熵的差异性保持了社会发展的周期性
第六章 信息熵价值评价的影响因素
    6.1 价值评价主体的影响因素
        6.1.1 信息熵价值的主观性
        6.1.2 信息熵效应的积极性
        6.1.3 信息熵风险的防御性
        6.1.4 信息熵结果的决策性
    6.2 价值评价客体的影响因素
        6.2.1 信息的完整性
        6.2.2 信息的准确性
        6.2.3 信息的时效性
        6.2.4 信息的针对性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信息熵价值评价的意义
    7.1 大数据时代信息熵价值评价的理论价值
        7.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思想
        7.1.2 充实和深化了信息哲学的理论研究
        7.1.3 促进了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
    7.2 大数据时代信息熵价值评价的实践意义
        7.2.1 促进了创新思维发展与变革
        7.2.2 弘扬了正能量促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
        7.2.3 促进科技发展变革了人的生活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物理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分析
    1.1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的数学物理学发展概况
    1.2 牛顿力学中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分析
    1.3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之前数学物理学关系整体的特点
第二章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状况
    2.1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2.1.1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时间界定
        2.1.2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理论背景
        2.1.3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物理学理论背景
    2.2 统计力学理论发展状况
        2.2.1 克劳修斯和麦克斯韦的气体运动论
        2.2.2 玻尔兹曼统计力学理论
第三章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关系及其特点
    3.1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
        3.1.1 物理学对数学的影响
        3.1.2 数学对物理学的影响
    3.2 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物理学关系的特点
        3.2.1 数学物理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3.2.2 数学物理学关系的平行而又统一的新特点
        3.2.3 以数学构造为基础的物理学研究方式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热交叉现象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界的热交叉现象
        1.1.1 热质交叉现象与流动换热强化
        1.1.2 热电交叉现象
        1.1.3 热磁交叉现象
    1.2 孤立系统中的有序化与非自发过程
        1.2.1 生命系统的有序化
        1.2.2 非生命系统的有序化
        1.2.3 有序化结构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条件
    1.3 孤立系统中的非自发过程与热力学耦合
    1.4 热交叉现象中面临的理论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热交叉作用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的相位描述
    2.1 孤立系统中的有序化与非自发过程
    2.2 Onsager倒易关系与系统涨落
    2.3 非平衡态热力学稳定性与有序化的非线性特征
        2.3.1 线性区域的热力学稳定性
        2.3.2 非线性区域的热力学稳定性
        2.3.3 非线性过程熵产率的线性表述
    2.4 线性非平衡态熵产率方程的全相位拓展
    2.5 基于最小熵产原理的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
    2.6 能量传递转换的相位特征
    2.7 小结
第3章 热交叉的热力学耦合模式及广义Carnot定理
    3.1 边界热流的散度描述
    3.2 热交叉的全相位熵产率方程
    3.3 热力学耦合模式及广义Carnot定理
    3.4 几种热交叉效应及其解释
        3.4.1 热化学效应
        3.4.2 热磁效应
        3.4.3 热质交叉的温升效应
    3.5 小结
第4章 流动换热过程的热质交叉效应及其热力学原理
    4.1 流动换热的热流散度方程
    4.2 流动换热强化的广义场协同及热力学耦合分析
    4.3 流动换热强化的最小熵产原理
    4.4 顺逆流换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4.1 顺流换热的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
        4.4.2 逆流换热的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
    4.5 小结
第5章 地幔对流的热质交叉效应及其在广义位势能空间的描述
    5.1 地幔对流
    5.2 广义位势能空间的传递及转换原理
        5.2.1 广义位势能空间广延量的传递
        5.2.2 广义位势能空间热交叉过程的表述
    5.3 地幔对流的热力学分析
        5.3.1 地幔对流的能量方程
        5.3.2 地幔对流诱发地震的热力学解释
    5.4 小结
第6章 热电与热磁交叉效应的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
    6.1 热磁交叉效应的热力学分析
        6.1.1 基于状态方程的热磁交叉效应分析
        6.1.2 热磁交叉效应的热力学耦合原理
    6.2 热电交叉效应的热力学分析
        6.2.1 基于唯象方程的热电交叉效应分析
        6.2.2 热电交叉效应的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理解时间方向复杂性的若干问题及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常识与经典科学中的时间
一、时间方向的表现及其理论解释
二、时间方向的复杂性
    1. 关于时间方向的 “具体性”
    2. 关于时间方向的层次性
    3. 时间方向的可还原性
结语

(6)多模腔QED位移几何相实现量子纠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Berry相位及推广
        1.2.1 量子绝热近似基本理论
        1.2.2 Berry几何相
        1.2.3 A-A相
    1.3 量子比特与量子逻辑门
        1.3.1 量子比特
        1.3.2 基本量子逻辑门
    1.4 量子纠缠简介
2 腔量子电动力学
    2.1 常见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
    2.2 腔QED系统
        2.2.1 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简介
        2.2.2 原子与场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
        2.2.3 单原子与单模场的哈密顿量
3 非传统几何相及推广
    3.1 非传统几何相
    3.2 位移算符诱导非传统几何相及推广
        3.2.1 位移算符诱导非传统几何相
        3.2.2 类似位移算符推广非传统几何相
4 基于腔QED非传统几何量子计算与纠缠
    4.1 位移算符导致非传统几何量子计算
        4.1.1 理想情况下腔QED系统构造位移算符
        4.1.2 两量子比特非传统几何量子相位门
    4.2 腔模耗散情况下类似位移算符推广非传统几何量子逻辑门
    4.3 原子与双模腔相互作用实现纠缠
        4.3.1 多原子与双模腔相互作用动力学模型
        4.3.2 位移算符导致非传统几何相并实现两量子比特纠缠
    4.4 腔模存在衰减情况下原子间的纠缠
    4.5 讨论与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线性光学的量子信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线性光学系统中的基本概念
    2.1 量子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量子关联和量子纠缠
        2.1.2 量子退相干和量子测量
    2.2 线性光学中的基本实验技术
        2.2.1 单光子态和纠缠态的制备
        2.2.2 线性光学中的测量
    2.3 自发参量下转换制备非经典光源
        2.3.1 自发参量下转换中的双光子波函数
        2.3.2 SPDC双光子态的时间性质
        2.3.3 SPDC双光子态的空间性质
        2.3.4 SPDC双光子的时空分布对偏振纠缠度的影响
    附表
第3章 测量导致的量子纠缠恢复
    3.1 理论描述
        3.1.1 消位相环境的实验实现
        3.1.2 消相位环境中通过测量恢复纠缠
    3.2 实验结果
        3.2.1 实验装置
        3.2.2 纠缠动力学
        3.2.3 非局域性的恢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部分坍缩测量和恢复的非局域性的实验验证
    4.1 理论描述
        4.1.1 部分坍缩测量和恢复操作的实验实现
        4.1.2 部分坍缩测量和恢复中非局域性的理论描述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装置
        4.2.2 部分坍缩测量和局域恢复的刻画
        4.2.3 部分坍缩测量和非局域恢复
        4.2.4 量子态非局域性的恢复
    4.3 小结
第5章 利用弱测量实现精密相位估计
    5.1 量子弱测量
        5.1.1 双态矢量描述
        5.1.2 量子弱测量和弱值
    5.2 利用弱测量实现精密相位估计
        5.2.1 弱测量实现精密相位估计的频域分析
        5.2.2 通过弱耦合引入弱值的虚部
    5.3 实验演示
    5.4 小结和讨论
第6章 在量子非平衡动力学过程中对Kibble-Zurek机制的定量验证
    6.1 理论背景
        6.1.1 Kibble-Zurek机制
        6.1.2 Landau-Zener动力学模型
        6.1.3 Landau-Zener动力学模型在Kibble-Zurek机制下的描述
    6.2 利用线性光学系统定量研究Kibble-Zurek机制
        6.2.1 量子模拟
        6.2.2 线性光学系统中实现Landau-Zener模型
        6.2.3 利用线性光学系统定量研究Kibble-Zurek机制
    6.3 讨论与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超冷简并原子气体中的非线性量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冷简并原子气体
        1.1.1 从理论到实验
        1.1.2 平均场近似下BECs的理论模型
        1.1.3 BECs—量子模拟器
        1.1.3.1 安德森局域
        1.1.3.2 超流态到Mott绝缘态
    1.2 非线性导致的新奇量子效应
        1.2.1 宏观量子自俘获的非线性修正
        1.2.2 周期势中的非线性效应
    1.3 量子LOSCHMIDTECHO
    1.4 HUSIMI分布函数
    1.5 FERMI-PASTA-ULAM问题
        1.5.1 Fermi-Pasta-Ulam简介
        1.5.2 玻色—爱因斯坦凝与Fermi-Pasta-Ulam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非均匀凝聚体的正交完备基
    2.1 引言
    2.2 非均匀BECs的正交基矢
        2.2.1 正交基矢
        2.2.2 基矢的正交完备性
    2.3 非线性正交基矢的稳定性分析
        2.3.1 基态的稳定性
        2.3.2 激发态的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对称物质波的干涉现象
    3.1 引言
    3.2 量子LOCHMIDT ECHO
    3.3 非对称干涉
    3.4 微弱力测量理论
        3.4.1 原理简介
        3.4.2 量子Lochmidt echo分析
        3.4.3 密度分析
        3.4.4 进一步分析及实验的可能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非线性对超冷原子气相干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非简谐势阱中的BECs
    4.3 相干性的FERMI DECAY LAW
        4.3.1 非简谐参数的影响
        4.3.2 非线性的影响
        4.3.3 环境扰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非线性导致的能量转移
    5.1 引言
    5.2 FPU模型及结论
    5.3 多组份BECs与FPU问题
    5.4 非线性能量转移
    5.5 量子相空间HUSIMI分布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玻耳兹曼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1.1 玻耳兹曼简介
        1.1.1 学习与工作经历
        1.1.2 科学争论经历
        1.1.3 简短结语
    1.2 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1.2.1 牛顿力学纲领
        1.2.2 克劳修斯熵概念的提出
        1.2.3 麦克斯韦"物理类比"的研究方法
        1.2.4 简短结语
    1.3 结语
第二章 玻耳兹曼的统计决定论
    2.1 统计物理研究工作的背景
    2.2 主要的统计物理成就
        2.2.1 玻耳兹曼分布
        2.2.2 玻耳兹曼方程和H定理
        2.2.3 熵与几率
        2.2.4 理论物理学的一个珍品
    2.3 统计决定论的内容
    2.4 统计决定论的影响
    2.5 结语
第三章 玻耳兹曼的实在论
    3.1 实在论形成的背景
    3.2 原子本体论的实在论
    3.3 科学认识论的实在论
    3.4 科学方法论的实在论
    3.5 与科学方法论的实在论相关的范例考察
        3.5.1 玻耳兹曼与分子混沌假设
        3.5.2 玻耳兹曼与各态历经假说
        3.5.3 简短结语
    3.6 实在论的影响
    3.7 结论
第四章 玻耳兹曼对原子的辩护
    4.1 原子辩护的历史背景
    4.2 与原子相关的H定理质疑者的辩护
        4.2.1 玻耳兹曼与洛希密脱
        4.2.2 玻耳兹曼与英国物理学家们
        4.2.3 玻耳兹曼与策梅洛
    4.3 与反原子实在论者的辩护
        4.3.1 玻耳兹曼与马赫
        4.3.2 玻耳兹曼与奥斯特瓦尔德
    4.4 与原子辩护的相关实例分析
        4.4.1 玻耳兹曼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的辩护
        4.4.2 玻耳兹曼为统计力学的辩护
    4.5 原子辩护的影响
    4.6 结论
第五章 玻耳兹曼的图象论
    5.1 图象论的背景
    5.2 图象论的基本内容
    5.3 玻耳兹曼图象论与赫兹图象论的比较
    5.4 与图象论相关的三个范例的考察
        5.4.1 力线是构建电磁学的心理图象
        5.4.2 质点是力学的心理图象
        5.4.3 力学原子单元是统计力学的图象
        5.4.4 简要评论
    5.5 图象论的影响
    5.6 结语
第六章 玻耳兹曼的语言哲学观
    6.1 语言哲学观形成的背景
    6.2 语言哲学观的内容
    6.3 与语言哲学观相关的范例考察
    6.4 语言哲学观的影响
    6.5 结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时间反演过程中可逆性佯谬的消除(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维XXZ模型的纠缠性质与非平衡研究[D]. 魏友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2]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评价研究[D]. 金坚. 吉林大学, 2019(10)
  • [3]统计力学形成时期数学物理学关系研究[D]. 许媛. 山西大学, 2017(03)
  • [4]热交叉现象广义场协同与热力学耦合[D]. 卢小平. 兰州理工大学, 2016(12)
  • [5]理解时间方向复杂性的若干问题及其策略[J]. 董春雨.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12)
  • [6]多模腔QED位移几何相实现量子纠缠的研究[D]. 赵敏. 重庆大学, 2015(06)
  • [7]基于线性光学的量子信息应用研究[D]. 许小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8]超冷简并原子气体中的非线性量子特性研究[D]. 刘渊. 山西大学, 2012(12)
  • [9]量子测量与时间之箭[J]. 李宏芳,吴新忠.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06)
  • [10]玻耳兹曼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钟海琴. 山西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消除时间反转过程中的可逆性悖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