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须先保护环境,再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须先保护环境,再用水

一、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先环保后用水(论文文献综述)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1](2021)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科学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总结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系统阐释了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治水擘画了宏伟蓝图。

苗洁[2](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相关区域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加快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整体来看,沿线绿色发展仍面临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产业转型发展较慢、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绿色发展,需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加强生态恢复和建设,铸牢绿色屏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凝聚绿色共识。

王长斌[3](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子龙[4](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王心悦[5](2019)在《南水北调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壮举,是中国水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重大战略性工程,解决了历史形成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安全的供水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中国成立后,南水北调又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论证,2002年开工建设,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中国人民的调水之梦成真。伟大工程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工程,这种伟大精神就是南水北调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这项世界级超大型治水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中国精神,集中表现为: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这种精神如同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一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南水北调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这种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它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爱国奉献为核心,以协作共享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南水北调精神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本文创新观点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介绍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为切入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拓进取,依靠一系列创新举措;自力更生,依靠艰苦奋斗精神铸就工程。第四部分,论述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党的十九大最新精神独创性地提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积极践行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忠诚担当;顾全大局;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第二部分介绍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修建的历史背景、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最后孕育出宝贵的南水北调精神。第三部分叙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及成因。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特别是从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对当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及行为的重大影响角度出发,提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具体践行南水北调精神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刘楠[6](2019)在《南水北调工程典型受水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文中提出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水资源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有限的。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就需要合理开发水资源,使其适应自然规律,此即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问题。北京市昌平区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且存在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水体污染严重、地表水的不合理开发、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导致水环境的问题成为制约昌平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入京,极大的缓解了北京市昌平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使得昌平区的水环境承载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于每个单项指标逐层计算权重值,并且进行一致性检验以获得每个单项指标的对应权重以及总排序。收集、整理和分析2008年至2017年南水进京前后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各项指标(其中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水库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采用Tennant法和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进行估算),对每个单项指标进行水平年预测,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指标归一化处理,得到历年各个单项指标的承载度。水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昌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以及污水处理率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比重较大。2)昌平区河流和十三陵水库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1990.62万立方米,生态补水量2020年预计为6478.00万立方米,2035年为11390.00万立方米。3)南水进京前,2014年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为V1,综合评价值为0.3151;南水进京后,2017年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为V4,综合评价值为0.572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等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提高幅度为81.78%。4)预测2035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京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可达到V5;为近年最优值,但单项指标中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口增长率以及植被覆盖率的预测值较低;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的直接贡献度为9.35%。通过对南水进京前后和水平年昌平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看出南水进京后对该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等级提升了三个等级。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绿化等措施对于该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周珺华[7](2017)在《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阐述了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情况,阐明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初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挖掘了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存在用水的效率不高、国家政策与管理现状存在差距、水费支付对象不明、向省外调水费用未足额收取等问题,进而分析总结出管理体制不顺、水量交易主体不明、补偿政策缺位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水费管理实践研究的必要性。文章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水费管理机制的案例,论述了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兼有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水等公益功能,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南水北调的相关研究不仅要强调水资源准公共产品的特点,还要兼顾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所以,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的研究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费用的研究,有其独特之处。文章广泛分析了国内外农业水价及供水成本补偿实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水资源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的不同,因地制宜开展水费管理。但是,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对农业水费采取优惠政策,弥补农业供水上的损失,保证水利供水工程维持简单再生产,分为成本和价格两种不同的补贴方式,而我国各地区在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和农业供水补偿相关机制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文章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建成之后,受水区综合供水主要是农业,灌区农民是水价政策的直接受益人的现状。因此对照相关受水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详细数据,研究了苏北地区农民对于水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制定相应农业用水补偿政策方案的参考性依据。结合江苏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现状,文章研究提出基于政府补偿的四种水费管理方案,统筹考虑管理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各种因素,指出了各方案存在的优缺点。经过详细的综合比较,分远期、过渡期、近期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最优方案。结合国内外农业水费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的宏观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水量交易主体,加大供水计量设施的投入,加强用水管理等几个方面。最后,对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了随着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推广,水价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水价政策制定的新目标,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伟[8](2016)在《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水质抑或水量》文中指出目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水质是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水源区存在着水资源紧缺、洪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加之全球气温升高、干旱和水资源紧缺的长期趋势等,工程将会出现调水无法持续的系统性风险。为保障工程实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应大力提高水量治理工作,加强水质与水量的"标""本"综合治理,实现开源、节水、治污、生态建设并举。

王振华,黄茁,吴敏[9](2015)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立法及建议》文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建设,是中线水源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通过分析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相关法规的现状,总结了现行法规在管理体制、水源保护区划分与污染防治、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态补偿、环境信息共享与公众参与、法律责任、保护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规定对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管理的适用性,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建设需求和现行法规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的立法建议。

周亮[10](2015)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10年来,淮河流域城镇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致使流域水资源需求量大增,水环境污染压力空前。同时,长期的污染积累,持续的污染增量,粗放型增长方式,非理性的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唯“GDP论”的考核模式,加剧了流域居民的生存环境恶化,流域癌症村数量不断增加,环境成本与健康成本激增,“人-水”矛盾愈发尖锐。针对中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发展问题。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未来中国将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为目标,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东部开放,中部崛起”战略大背景下,未来的15年(2015-2030年),淮河流域依然需要承担超过75亿吨粮食增产任务,承接大批来自长三角的污染转移产业,这无疑徒增了流域水污染防治难度与变数。因此,当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遭遇“掠夺式”发展的现实,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准确的解析污染来源,切实可行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是流域实现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上述认识,论文以大尺度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人-水”关系和谐发展为目标,围绕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这条主线,在充分考虑流域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特征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借助复杂理论与极限增长理论,以“3S”地理空间分析为主要手段,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3维”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模型,系统的从流域水环境敏感性、水污染压力、水污染防控预警能力三个方面,对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区。以期为构建大尺度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鉴此,论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叠置分析法、空间探索性分析模型以及重力模型等方法。首次系统的对淮河流域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资源、水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机进一步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了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2000-2010年淮河流域“三化”发展迅速,“三化”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持续增大。其中,城镇化与农业化对水环境胁迫程度明显上升,工业化则呈微弱的下降趋势。2000-2010年流域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年均分别上升1.34%与1.51%,十年间流域超过22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超过4498.45 km2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流域污染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93%,年均增长约1%。流域粮食产量增加明显,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提升,化肥使用量年均增长14.6%,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超过点源上升为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2000-2012年流域供水量、用水量与用水效率均呈显着的上升趋势,流域86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总体趋好,但V类以上水质比重仍然较高,重度污染区域面积呈现较明显缩减趋势,但污染物排放的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依然集中分布在流域中游的沙颍河、洪河、涡河等子流域和流域省界附近(跨省断面污染严重)。耦合协调分析表明,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之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偏低,流域35个地市耦合度与协调度平均值分别为0.292与0.140。流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在对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水环境敏感性(WES),压力(WEPC)与防治能力(WPPC)的“三维”水资源环境支撑力模型。分别从流域自然基底、水质-水量,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监测预警等10个方面对流域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流域173个县市(市区)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整体水平偏低,流域173个县市中有87个支撑力偏低,占流域总面积的57.12%。支撑力空间格局整体呈现淮河干流以南地区高于干流以北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沂沭泗河流域地区≥中游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同时,以郑州-开封为支撑力低值中心,呈现由低到高的圈层梯度扩散分布规律,即以郑州-开封经济区为核心的地区,支撑能力最低,邻近地区次之,距离中心越远支撑能力则越高。流域水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流域104个县市水环境敏感性中等偏高,占流域总面积的52.44%。敏感性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东,淮河干流以南,中游大部分地区敏感性总体较高。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整体偏高,173个县市(市区)中89个污染压力偏高,占流域面积的55.75%,其中农业面源与城镇生活污水对流域污染胁迫程度最高,污染压力空间格局呈现东部整体高于西部,市辖区高于一般县区的特征。流域污染防治能力普遍较低,173个县市(市区)中,88个县市(市区)防治能力中等偏低。防治能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东地区。形成敏感性、压力、防治能力与支撑能力空间差异显着的原因与流域综合评价体系的30项指标息息相关,但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区位、自然基础、区域发展水平、水资源效率和水环境管理水平。最后,依据流域“三维”支撑力模型中水环境敏感性、污染压力与防治能力的评价结果,对流域进行基于支撑力的水资源环境分区。并依据分区类型对流域进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与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分区研究表明,流域8种分区类型中高敏感-低压-低防治类型(H-L-L型)在流域分布最广,约占流域面积的1/4,其次是高敏感-高压-高防治类型(H-H-H型)、低敏感-高压-高防控类型(L-H-H型)与低敏感-低压-低防控类型(L-L-L型),四个类型共占流域面积的73.67%,是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主要类型。针对不同分区类型特征,提出切合流域实际的综合空间发展策略,即优化流域国土与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流域城乡统筹融合,调整流域工农业产业结构,适度承接转移产业等。淮河流域下游以及干流以南地区虽然污染的胁迫约束程度也较高,但其水环境敏感性较小,污染防治能力较高,在严格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前提下,适宜布局基础产业;流域中游和沂沭泗河流域水环境压力大,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流域上游,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以及流域生态极度脆弱区,建议严格的限制或保护性开发,确保良好生态环境功能和清洁水源供给。

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先环保后用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先环保后用水(论文提纲范文)

(1)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工程顶层设计
遵循客观规律,深化工程方案论证
坚持节水优先,统筹节水和调水
坚持经济合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2)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实践
    1.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污染
    2.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3.调结构,促转型,发展生态产业
    4.实施生态补偿,推动可持续发展
    5.加强节水补水,提高环境承载力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色发展的难点
    1.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2.农村面源污染依然突出,保水质任务艰巨
    3.涉污企业和项目退出难,补偿机制不健全
    4.“生态性”制约严重,转型发展困难
    5.缺乏资金补助和用地支持,影响生态带建设进展
    6.部分地区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效率比较低
三、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保护绿色源头
    (二)加强生态恢复建设,铸牢绿色屏障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绿色动力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
    (五)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凝聚绿色共识

(4)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南水北调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理论分析法
        (三)调查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水资源分布状况
        (二)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北方水资源恶性循环的状况
    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南水北调工程修建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二)多措并举,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南水北调精神的诞生
第二章 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及成因
    一、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一)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
        (二)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
        (三)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
        (四)忠诚担当、克难攻坚的移民工作精神
    二、南水北调精神的成因
        (一)南水北调精神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南水北调精神之质:红色基因的历史血脉
        (三)南水北调精神之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南水北调精神为“四个自信”提供强力支撑
    二、南水北调精神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三、南水北调精神赋予中国力量新的时代动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南水北调工程典型受水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环境承载力定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1.5.2 指标权重值的计算方法
        1.5.3 单项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1.5.4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第2章 研究概况
    2.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2.1.1 南水北调工程的由来
        2.1.2 南水北调工程布局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水文气象
        2.2.3 河流水系
第3章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3.1 昌平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
    3.2 水库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
        3.2.1 水库水面降水量
        3.2.2 水库水面蒸发量
        3.2.3 水库渗漏量
        3.2.4 十三陵水库生态需水量
    3.3 昌平区河流水库生态环境需水量
第4章 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4.1 昌平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4.2.1 A-B_i层权重值计算
        4.2.2 B-C_i层权重值计算
        4.2.3 层次总排序
    4.3 昌平区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3.1 水环境承载力各单项指标值
        4.3.2 单项指标归一化
        4.3.3 分承载力对比
        4.3.4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4.4 南水贡献度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7)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文献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
    (一) 基本概念
        1、水价
        2、两部制水价
        3、南水北调水价
        4、水费
        5、南水北调基本水费
        6、南水北调计量水费
    (二) 基础理论
        1、准公共产品理论
        2、公共财政理论
二、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与问题
    (一) 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
        1、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2、根据国家政策测算出的江苏南水北调水费
        3、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实践
    (二) 南水北调水费管理问题
        1、规划分配的净增供水量尚未使用,南水北调用水达效率不高
        2、国家公布的初期水价政策与江苏现实管理状况有距离
        3、江苏向省外供水的水费尚未足额收取
        4、水费支付对象不明确
    (三) 南水北调水费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规划论证时期增供水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2、农业水费管理本身就困难重重
        3、水量交易主体不明
        4、国家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5、相关补偿政策的缺位
三、国内外农业水费管理实践
    (一) 国外农业水费管理实践
        1、美国
        2、日本
        3、法国
        4、以色列
        5、印度尼西亚
    (二) 国内农业水费管理实践
        1、浙江
        2、山东
        3、福建
        4、黑龙江
        5、陕西
        6、甘肃
    (三) 启示经验
四、江苏南水北调水费管理对策建议
    (一) 水费管理改革的可行性:苏北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析
        1、江苏现有农业水费管理情况
        2、现阶段苏北地区农民承受能力分析
    (二) 基于政府补偿的水费管理方案
        1、方案一:提高全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解决基本水费
        2、方案二:受水区市县财政按用水控制比例承担基本水费
        3、方案三:受水区市县财政按工农业指标比例承担基本水费
        4、方案四:将南水北调水价纳入省内供水水价统筹调整
        5、方案比选
    (三)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确水量交易主体、水费支付对象
        2、开展南水北调工程达效研究
        3、加强用水管理,促进节约用水
        4、加大供水计量设施的投入,提高和完善计量用水管理
        5、完善供水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水质抑或水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水量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三、水量决定论的主要依据
    (一)水源区的水资源紧缺
    (二)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高度重视水质只存在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特定时期
四、水量决定论的治理策略
    (一)切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二)综合治理洪旱灾害
    (三)加快实施雨洪资源化工程
    (四)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不断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六)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积极构建综合保障机制
五、结论与探讨

(9)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立法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中线水源地保护法规现状
3 现行法规对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管理的适用性
    3.1 跨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3.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原则及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需进一步明确
    3.3 跨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有待建立
    3.4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3.5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共享、公开和公众参与需进一步完善
    3.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责任亟需加强
    3.7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经费投入机制亟待完善
4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现状与经验
5 完善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的立法建议
    5.1 中线水源地管理体制
    5.2 中线水源保护区划分与污染防治管理
    5.3 中线水源地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
    5.4 中线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
    5.5 中线水源地环境信息共享、公开和公众参与
    5.6 中线水源地保护的法律责任
    5.7 中线水源地保护经费投入保障
6 结语

(10)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水”矛盾空前突出
        1.1.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
        1.1.3 流域水污染久治不愈的现实
        1.1.4 流域发展与水环境保护长期博弈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方法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3 技术路线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理论方法支撑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流域行政区划与水功能区划
        2.1.3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
        2.2.1 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
        2.2.2 研究的基本概念
    2.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库构建
        2.3.2 研究方法
        2.3.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时空耦合特征分析
    3.1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1 流域城镇化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2 流域工业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3 流域农业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2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时空分布特征
        3.2.1 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2.2 流域水环境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3.3 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空间耦合分析
        3.3.1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体系构建
        3.3.2 流域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域经济发展的水环境支撑力评价
    4.1 支撑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流程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1.2 支撑能力“三维”评价模型构建
        4.1.3 评价权重厘定
        4.1.4 评价单元选取
        4.1.5 综合评价方法
    4.2 流域水环敏感性分区评价
        4.2.1 流域水环境本底基础
        4.2.2 流域水环境容量
        4.2.3 流域水资源量-水质
        4.2.4 流域水敏感性环境评价
    4.3 流域水环境污染压力分区评价
        4.3.1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胁迫影响
        4.3.2 快速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压力
        4.3.3 农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压力
        4.3.4 主要污染物排放压力
        4.3.5 流域水环境压力分区评价
    4.4 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
        4.4.1 流域水污染控制处理能力
        4.4.2 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4.4.3 流域水污染投入管理能力
        4.4.4 流域水环境防治能力分区评价
    4.5 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分区评价
        4.5.1 流域水资源支撑能力整体分析
        4.5.2 上中下游水资源环境支撑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水环境分区与空间规划引导
    5.1 流域水资源环境支撑力分区
    5.2 基于支撑力分区的城镇布局与产业引导
        5.2.1 城镇空间布局优化
        5.2.2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引导
        5.2.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3 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5.3.1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5.3.2 探索适合淮河流域环境经济政策
        5.3.3 强化流域经济发展与控污协同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章小结
    6.3 研究创新点
    6.4 本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及奖励情况
致谢

四、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先环保后用水(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J].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党建, 2021(08)
  • [2]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发展的难点及对策[J]. 苗洁. 开放导报, 2020(06)
  • [3]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南水北调精神研究[D]. 王心悦. 河南大学, 2019(01)
  • [6]南水北调工程典型受水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D]. 刘楠. 辽宁大学, 2019(01)
  • [7]南水北调水费管理研究 ——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为例[D]. 周珺华. 南京大学, 2017(05)
  • [8]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水质抑或水量[J]. 陈伟. 中国软科学, 2016(07)
  • [9]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立法及建议[J]. 王振华,黄茁,吴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6)
  • [10]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环境支撑力研究[D]. 周亮. 南京大学, 2015

标签:;  ;  ;  ;  ;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必须先保护环境,再用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