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沿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研究

渤海沿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研究

一、渤海近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21)在《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百年演变特征及与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文中认为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受全球增温和富营养化影响,部分海域出现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演变,并导致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的增加。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近五十年来在富营养化、黄河输入减少与全球增温的背景下环境压力增大,HABs与缺氧现象明显增加,影响了渤海的渔业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然而,由于长时间观测数据缺乏,以及数据的连续性与空间匹配性不够,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演变特征与关键驱动因素尚有存疑之处。因此,有必要结合观测与古生态学技术手段进一步解答该问题,以期更好地理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趋势与驱动因素,从而服务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本研究以黄河口邻近海域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在分析1960s-2010s期间海水中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历史观测资料,阐明季节、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沉积物柱状样中硅、甲藻群落的百年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关键环境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季节与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统计2014-2015年黄河口邻近海域的水体调查数据与1960s-2010s期间全渤海水体的历史观测资料发现:(1)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生物量峰值位于春、夏两季;春季以硅藻、隐藻、绿藻为主要类群,夏季以甲藻、硅藻为主要类群,秋季以硅藻为主要类群。(2)在年代际尺度上,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含量在1960s-2010s期间增长了7倍,Chl-a峰值由春、秋两季为主转变为春、夏两季为主;浮游植物中,硅藻的种类与丰度显着降低,甲藻的种类与丰度则呈上升趋势,此外,硅藻中大型硅藻丰度显着降低,小型硅藻升高。(3)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自1980s末上升了约0.5°C,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从1960s的27.5增加至2000s的31.4,2000s以后略有降低。溶解态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自1980s以来增加了约7倍,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与溶解态硅酸盐(dissolved silicate,DSi)则分别降低了约2倍和3倍。营养盐浓度的不对称变化导致DIN/DIP增加了约15倍,DSi/DIN降低了约20倍。(4)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SST与营养盐变化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DIN、DIN/DIP的升高以及DSi/DIN的降低相关。2.沉积物柱状样中硅、甲藻群落的百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黄河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柱状样的硅藻化石和甲藻孢囊、粒度、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碳氮同位素(carbon-13 isotope,δ13C;nitrogen-15 isotope,δ15N)和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等多项指标,反演了硅、甲藻群落的百年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两次显着的突变。第一次发生于1850s,正值黄河由南黄海改道至渤海引起粒度变细、盐度降低、营养盐增加,导致硅、甲藻总丰度,半咸水种爱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hrenbergii)、膝沟藻属(Gonyaulax)丰度比例显着增加,海水种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窄形扁甲藻(Pyrophacus steinii)丰度比例降低;第二次出现于1970s以后,硅、甲藻总丰度、小型种具槽直链藻(Paralia sulcata)、波状辐裥藻(Actinoptychus undulatus)、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ccentrica),富营养种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无纹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有害赤潮种斯氏藻属(Scrippsiella)、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丰度比例显着增加,这可能与化肥使用和废水排放增加带来水体氮营养盐浓度的增加相关。(2)硅、甲藻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1970s以后相对于营养盐增加与黄河输入引起的盐度降低对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影响,增温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小冰期(1550s-1850s)结束,水温回升时期,该海域冷温种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与增温表现出明显的响应关系。3.水体与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与环境因素的对应关系分析通过分析沉积物硅、甲藻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以及沉积物地化参数与水体环境因子的相互对应关系,进一步评估沉积物柱状样对环境变化指示作用的准确性及不确定因素。结果表明:(1)具槽直链藻、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海链藻属、原多甲藻属在水体与柱状样中均为优势种;1970s以后柱状样中硅、甲藻丰度与水体中Chl-a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沉积物与水体中富营养种、有害赤潮种、小型硅藻丰度比例增多,大型硅藻丰度比例减少;沉积物中TOC、TN、BSi、δ15N值的升高较好地对应了水体富营养化。(2)然而,也有部分细胞壁较薄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或不产生孢囊的角甲藻属(Ceratium)在沉积物中没有检测到。以上研究表明,基于沉积物的多参数古生态学反演是可靠的,与水体观测资料的结合,能够较好地揭示海洋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趋势。黄河是全世界改道频率最高的河流之一,本研究以黄河口邻近海域为突破点,揭示了黄河改道对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大河影响下的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陈楠生,黄海龙[2](2021)在《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渤海》文中研究指明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郭夏青,杨悦,于洋,赵兴贵,刘宪斌[3](2021)在《2019年夏季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于2019年8月对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站位的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因子进行综合调查,探讨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1属45种,以硅藻门为主.优势种为硅藻门中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和甲藻门中的三角角藻(Ceratiumtripo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2 839~633 709 m-3.各监测站位的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1.02~3.46,平均值为2.51;丰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0.83~1.89,平均值为1.26;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为0.26~0.95,平均值为0.70.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氮、pH、活性磷酸盐、盐度、活性硅酸盐、氨氮是影响该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张雪,王俊,高燕,王宏,马武,刘克奉,陈卫[4](2020)在《2014年春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文中认为基于2014年春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春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9属50种,以硅藻为主,还有少数甲藻和金藻。其中,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共5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1.08×104~181.09×104个/m3,平均为25.47×104个/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12︰1,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为渤海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导致群落稳定性较差。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角毛藻的优势地位显着性下降,斯氏几内亚藻首次在渤海大面调查中被记录为优势种。本研究为今后渤海环境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变动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刘西汉[5](2019)在《渤海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湾是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之一,环湾区域人口高度密集,工、农业生产十分活跃。高强度人类活动给渤海湾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不断加剧,赤潮灾害频发。在“十三五”规划中,渤海湾的水质污染治理是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的重要内容。研究海水富营养化历程、浮游植物群落的历史变化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是在渤海湾建立陆源减排方案,开展水环境治理和赤潮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在渤海湾开展的调查航次,以及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期间的历史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湾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响应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溶解磷酸盐(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和溶解硅酸盐(Dissolved silicate:DSi)均呈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DIN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5.32μmol/L、7.37μmol/L和10.42μmol/L,空间分布较为相似,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渤海湾西侧近岸海域,与陆源输入密切相关。DIP在三个季节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16μmol/L、0.19μmol/L和0.13μmol/L,春季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近岸海域,夏季和秋季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曹妃甸附近海域,与陆源输入、沉积物释放等因素相关。DSi在三个季节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6μmol/L、3.34μmol/L和4.69μmol/L,春季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海河口附近海域和南岸近岸海域,夏季主要出现在北岸和湾口海域,秋季则主要出现在曹妃甸西侧海域,并向湾口延伸,与沉积物释放和海流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可将渤海湾营养盐的分布以15 m等深线为界,分为西侧海域和东侧海域两个区间,其中西侧海域以陆源影响为主,在三个季节均具有较高DIN和DIN/DIP,东侧海域则以海源影响为主,存在季节性的高DIP、DSi、DSi/DIN和DSi/DIP。(2)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次调查共鉴定得到浮游植物109种,其中硅藻77种,甲藻29种,金藻2种,绿藻1种。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分别为0.74×104 cells/L、16.31×104 cells/L和0.89×104 cells/L。春季和秋季主要由硅藻组成,优势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夏季甲藻较多,部分甲藻成为优势种,如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春季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渤海湾北岸和沧州附近海域,夏季高值区主要位于从西北角向南岸延伸的海域,秋季高值区位于天津附近、南岸和湾口北侧海域。统计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基于聚类分析结果,渤海湾浮游植物群落可大致以20 m等深线分为西侧和东侧海域两个区间,其中西侧海域甲藻类群的比例较高,与相对较高的DIN浓度以及高的DIN/DIP密切相关,而东侧海域则以硅藻类群为主,与相对较高浓度的DIP和DSi密切相关。(3)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的相关性分析通过比较1950s~2010s的历史资料,发现渤海湾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基本表现为:DIN平均浓度(5月、8月和10月,下同)持续升高而DIP和DSi平均浓度降低;DIN/DIP持续升高,DSi/DIN显着降低,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从DIN转变为DIP或DSi。生活废水排放、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是导致营养盐浓度及比例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季节水平上,DIN在夏季的变化幅度相对于春季和秋季较小,而DSi在夏季的变化幅度较大,这可能与海河流域在夏季降水量减少较快减缓了N和Si向近海的输运有关;DIP在夏季的变化相对平缓,可能与夏季底层海水低氧促进了P从沉积物释放进入水体有关。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与叶绿素a平均浓度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甲藻以及小细胞硅藻的增多。DIN和DIN/DIP的不断升高是造成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原因。在季节水平上,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夏季则为先减少后增加,其变化拐点均位于20世纪90年代,这部分研究尚需更多观测资料进行验证。通过研究渤海湾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渤海湾可大致以15~20 m等深线分为西侧和东侧海域,分别是陆源因素主要影响区和海源因素主要影响区,建议渤海湾水环境治理工作重点放在西侧近岸海域,以陆源N输入削减为主。通过对历史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变化存在季节差异与不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渤海湾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演变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广拓[6](2019)在《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文中提出海水养殖业是河北省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柱,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及渔民脱贫致富。河北省海水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为浅海筏式养殖与池塘养殖,目前这两种养殖模式在水环境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以近岸浅海中的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和海水池塘中的仿刺参与太平洋牡蛎立体养殖两种典型海水养殖模式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养殖区的水环境指标,并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目的是为改善水质、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解决河北省海水养殖业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布设了9个站点,分别为N1N9,在养殖区外布设了4个站点,分别为W1W4。分析了养殖水环境中各理化因子含量,并采取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NQI)、营养状态指数法(E)、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A)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P)对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各站位水温、盐度、pH范围分别是24.1724.46℃,29.9830.16,8.178.23,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无机磷含量分别是6.247.19mg/L,1.803.00mg/L,0.0170.028mg/L;养殖区外各站位水温、盐度、pH范围分别是24.2124.45℃,30.1030.16,8.168.17,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无机磷含量分别是6.226.39mg/L,1.401.84mg/L,0.0060.009mg/L,均符合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但是养殖区内无机氮含量为0.5660.585mg/L,养殖区外无机氮含量为0.4930.503mg/L,且环境质量评价指数(Pi)均大于1.50,超过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评价结果显示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内比养殖区外污染程度与富营养化程度更加严重;无机氮是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水体的主要污染因素,也是致使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各站位中,N7站位的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经过浮游植物检测发现,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均多于养殖区外。原因可能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应注意控制养殖海域氮营养盐,并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及规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2)以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Y1)为试验组,单养太平洋牡蛎(Y2)及单养仿刺参(Y3)为对照组,分别在8月20日、8月27日、9月4日、9月12日、9月21日采集水样。通过对比分析水环境中各理化因子含量,得到如下结果: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显着降低了池塘下层水温(P<0.05);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组水体pH、叶绿素a含量、化学需氧量、总磷含量显着低于仿刺参单养组,溶解氧含量显着高于仿刺参单养组(P<0.05)。总体而言,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改善了养殖水环境,而太平洋牡蛎仿刺参立体养殖组的无机氮含量却显着高于仿刺参单养组(P<0.05),原因可能与太平洋牡蛎、仿刺参放养比例有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建议开展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以抵御夏季持续高温。

王世浩[7](2019)在《黄渤海浮游植物碳汇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碳汇是当下国际科学研究的前言和热点领域,中国海具有多大的碳汇功能,目前还未有明确定论和量化,通过现场观测、现场实验和实验室模拟,探究浮游植物相关的三条生物碳汇途径的贡献。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6年夏初、2017年秋初和2018年春季在黄海和渤海进行了三次海洋科学考察,调查研究了2016、2017年夏季和2018年春季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因春季并未有人全面研究相关内容,因此调查研究了2018年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对该年浮游植物碳沉降的其他相关内容: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沉降和浮游动物粪便丰度进行了考察研究。此文将为进一步研究黄渤海海域的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采用Uterrmohl方法对黄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黄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2018年春季调查海域站主要优势的是硅藻,优势物种主要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太平洋海链藻(Thalasiosira pacifica)、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黄渤海是营养盐磷限制区域,部分硅藻和甲藻与磷酸盐有显着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并不高。细胞丰度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峡和长江口外海,垂直分布上硅藻主要分布在次表层,甲藻主要分布在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趋势呈近岸高于外海。采用SETCOL方法对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进行考察研究,同时对201 8年春季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的碳沉降通量进行估算。发现2017年秋初沉降速率高于2018年春季和2016年夏季,浮游植物沉降速率范围在-0.34~2.05 m/d之间。整体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上底层>中层>表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沉降速率与盐度、硅酸盐和硝酸盐有显着的相关性。浮游植物碳沉降通量方面,2018年春季黄渤海浮游植物碳通量平均值为5.17±0.84 mg C m-2d-1,其中碳沉降通量最高的区域是渤海,其次是北黄海和南黄海。对调查海域进行了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浓度,测定了 TEP沉降速率,同时估算了其沉降通量。海区TEP浓度范围在32.5~~817.7 μg Xeq/L之间,与叶绿素a浓度显着相关。垂直分布上渤海相对比较均匀,北黄海主要分布在上层水体,南黄海则主要分布在下层水体。TEP沉降速率在-0.38~~1.75 m/d之间,南黄海沉降速率要高于渤海和北黄海。碳通量上,调查海域春季碳通量范围在-24.22~411.07 mg C m-2d-1,平均值为43.80 mg C m-2d-1,明显高于浮游植物的碳通量。黄海中部粪便丰度在0.64~3.51 mg C m-3之间,在粪便丰度中,200 μm以下的粪便占主要成分。黄海中部的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为0.036~0.14 mg C m-2d-1。本研究表明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的沉降是黄渤海海域碳沉降的重要途径,为黄渤海碳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祝雅轩[8](2019)在《莱州湾与辽东湾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近岸海域营养盐含量逐年增加,导致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威胁着近海生态环境健康。但是,目前针对莱州湾和辽东湾营养盐含量、分布、比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针对这两个海湾的共性和差异所开展的对比性研究亦较为少见。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来重点查明莱州湾营养盐含量、分布及结构特征并深度挖掘辽东湾历史调查数据;系统评估两湾营养盐限制状况和富营养化程度。通过对比研究,探讨陆源营养盐污染对两个海湾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差异与共性;从而为近岸生态环境研究与全球碳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初步结果表明,2016年初夏莱州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布特征相似,均在湾内西部黄河、小清河与南部弥河支脉和虞河外沿海区域出现高浓度区;但铵盐分布受浮游植物吸收和王河流域污染影响较大。磷酸盐和硅酸盐都在湾内黄河口外海域出现低值区,初步推测可能是由藻华所致。莱州湾叶绿素a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部差异:西侧浓度较高,均在3 mg/m3以上,最高可达6.52 mg/m3,可能局部高值区存在藻华现象。相比之下,东部虽有个别高值斑块,但数量较少,叶绿素a平均浓度远低于西部高值区。两湾对比可见,辽东湾调查区受陆地径流影响更为明显,其叶绿素a含量几乎是莱州湾表层的两倍,而两湾底层叶绿素含量则相差不太大。辽东湾溶解无机氮(DIN)和硅酸盐含量分别约为莱州湾的2~3倍、2~5倍,但磷酸盐含量反而不如莱州湾含量高,这与周边河流污染排放量的差异有着直接关系。两海湾浮游植物生长并不受氮和硅的限制,大部分站点不受磷的绝对限制,但两个海湾都可能受到磷的潜在限制。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至少有1/4的海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西南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而辽东湾富营养化区域约占调查区的1/3~1/2,以辽河河口最为严重,其他河口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统计分析表明,磷酸盐、硝酸盐和化学耗氧量(COD)对莱州湾富营养化具有显着影响,而辽东湾富营养化则受到温度、透明度、悬浮体(SPM)、硅酸盐、生物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喻龙,王磊,王文君,李峰,郝彦菊[9](2017)在《庙岛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文中提出于2015-05(春季)、2015-08(夏季)对北至北隍城岛、南至蓬莱近岸的庙岛群岛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样品共鉴定出67种浮游植物物种,其中硅藻60种,甲藻5种,甲藻孢囊1种,金藻1种。该海区春季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优势度0.384)、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优势度0.319)、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优势度0.054)、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优势度0.021);夏季优势种为高齿状藻(Odontella regia,优势度0.787),庙岛海峡南部海区出现高齿状藻的密集分布区域。夏季浮游植物总丰度是春季的2.17倍。春、夏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且其数量的时间、空间分布变化明显。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主要优势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海区北部高,南部低;夏季与春季相反,为海区南部高,北部低。

陈杨航[10](2017)在《渤海湾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关键种种间关系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扇贝养殖海域中,浮游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类群。一方面,浮游植物是海洋初级生产者和能量的主要转换者,可作为扇贝及其幼体的饵料,其数量变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扇贝及其幼体的存活和生长;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引发的有害藻华则会给扇贝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渤海秦皇岛沿岸扇贝养殖海域频发抑食金球藻褐潮,并常有其它浮游植物共存,这些浮游植物的种间关系及营养特性在解释有害藻华的爆发、消散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通过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态习性、生理特征的基础研究,探索浮游植物的种间关系及其与扇贝养殖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养殖环境,减少有害藻华的发生,促进扇贝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于2011年~2013年对渤海秦皇岛沿岸扇贝养殖海域3个采样站位山海关(119° 49’ 1.90″ E,39° 57’1.80″ N),抚宁(119° 26′ 46.20″ E,39°41’ 55.20″ N)以及新开口(119° 25’ 49.00″ E,39° 34’16.00″ N)进行了 8个航次的大面调查,共获得浮游植物水样48个。对该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季节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以及扇贝养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对近年来在该养殖海域发生的新型生态系统破坏性藻华——“褐潮”水体中的关键浮游植物种类进行了营养生理研究,包括褐潮藻抑食金球藻与水体中的优势硅藻多形微眼藻之间的相互作用,褐潮水体分离出的多形微眼藻、玛氏骨条藻、假微型海链藻这三种硅藻与抑食金球藻的氮营养特性等,从不同角度对褐潮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渤海秦皇岛沿岸扇贝养殖海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134种,其中硅藻33属104种,甲藻14属27种,金藻1属2种,裸藻1属1种。硅藻和甲藻所占物种数的比例分别为77.61%和20.15%,是该养殖海域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春季的主要优势种是洛氏菱形藻、具槽直链藻、中肋骨条藻以及透明原多甲藻,夏季的主要优势种是尖刺拟菱形藻和劳氏角毛藻,秋季的主要优势种是优美旭氏藻矮小变型,冬季的主要优势种是具槽直链藻、大洋角管藻以及布氏双尾藻。2.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16×103 cells/L~98.7×103 cells/L之间,平均值为17.15×103 cells/L。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随季节不同而有差异,四个季节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趋势。3.结合水文资料和营养盐数据,通过CANOCO软件分析发现,海水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水动力学条件是水体中营养盐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该养殖海域环境因子中,磷酸盐浓度、硅酸盐浓度、DIN/SiO2比以及温度这四个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4.通过对浮游植物与扇贝养殖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扇贝养殖所造成的摄食压力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具有重要影响,高放养密度带来的大摄食压力会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硅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降低。虽然养殖扇贝和浮游植物所维持的生态平衡使该养殖海域的海水保持较好的质量状况,但是超负荷的扇贝养殖所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的加剧将会给该扇贝养殖海域带来潜在的爆发赤潮的巨大风险,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5.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都能够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来对彼此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在相同条件下,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在共培养体系中的相互抑制作用(抑制率46%~74%)强于各自的无藻细胞滤液产生的抑制作用(抑制率6%~41%)。在共培养体系中,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之间虽然存在化感作用,但是最终二者都没有在相互竞争中胜出,而是保持共同存在。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所表现出的相似的化感作用很可能是它们在褐潮爆发期间的浮游植物群落中能够共同占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6.多形微眼藻的平台期滤液比其指数期滤液对抑食金球藻生长的化感作用更强,表明多形微眼藻化感作用的强度与其生长阶段有关。与未经过任何加热处理的新鲜滤液相比,经过50℃或90℃加热处理的多形微眼藻滤液对抑食金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都明显减弱,表明多形微眼藻滤液中的化感物质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热敏感性,在加热条件下会失去活性。二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的萃取物对抑食金球藻生长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90%、86%、67%,表明多形微眼藻滤液中对抑食金球藻起作用的化感物质较易溶于石油醚和二氯甲烷,GC-MS测定结果显示其滤液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物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类物质。7.将多形微眼藻、玛氏骨条藻和假微型海链的氮营养特性与抑食金球藻的氮营养特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形微眼藻与抑食金球藻具有相似的氮营养特性,并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种微型硅藻,即相对于无机氮源(硝氮和氨氮),多形微眼藻和抑食金球藻更偏好有机氮源(尿素),它们在利用环境中的有机氮源方面比玛氏骨条藻和假微型海链藻更有优势。8.多形微眼藻、玛氏骨条藻和假微型海链藻这三种微型硅藻在尿素、硝氮和氨氮培养条件下的Fv/Fm值基本一致,表明不同氮源对这三种微型硅藻的光合作用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二、渤海近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渤海近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百年演变特征及与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研究进展
        1.2.2 古生态学方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气候条件
        2.1.2 水文状况
        2.1.3 营养盐
        2.1.4 浮游植物
        2.1.5 人类活动
    2.2 研究方法
        2.2.1 样点设置与采集
        2.2.2 水体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分析方法
        2.2.3 沉积物年代分析方法
        2.2.4 沉积物地化参数分析方法
        2.2.5 沉积物硅藻化石与甲藻孢囊提取与分析方法
        2.2.6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章 水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3.1.1 水体温度与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3.1.2 水体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
    3.2 环境因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2.1 水体温度与盐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2.2 水体营养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3 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3.3.1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
        3.3.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4 浮游植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4.1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4.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5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6 讨论
        3.6.1 环境因子的季节、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3.6.2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关系
        3.6.3 环境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及影响因素
        3.6.4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3.7 小结
第四章 沉积物中硅、甲藻群落的百年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1 年代分析
    4.2 地化参数变化特征
    4.3 硅藻化石变化特征
    4.4 甲藻孢囊变化特征
    4.5 突变模式分析
    4.6 硅、甲藻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7 讨论
        4.7.1 富营养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4.7.2 黄河输入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4.7.3 增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4.8 小结
第五章 古生态学反演数据与水体调查数据的对应关系分析
    5.1 沉积物硅、甲藻,地化参数与水体营养盐数据对应关系
    5.2 沉积物与水体硅、甲藻群落的对应关系
    5.3 讨论
        5.3.1 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参数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对应关系
        5.3.2 水体与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对应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渤海(论文提纲范文)

1 渤海环境基本特征
2 渤海的赤潮及其影响
3 渤海浮游植物调查
4 渤海常见赤潮物种
    4.1 夜光藻
    4.2 中肋骨条藻
    4.3 星脐圆筛藻
    4.4 具槽帕拉藻
    4.5 抑食金球藻
    4.6 尖刺菱形藻
    4.7 格氏圆筛藻
    4.8 尖刺拟菱形藻
    4.9 三角角藻
    4.1 0 叉状角藻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3)2019年夏季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布设
    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1.3 生物多样性指数
    1.4 冗余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度特征
    2.2 浮游植物群落指数特征
    2.3 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2.4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3 讨论
    3.1 与前人历史资料对比
    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3.3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结论

(4)2014年春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海区
    1.2 采集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2.2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
    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2.4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
    2.5 浮游植物群落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6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渔业资源结构的潜在影响
3 结论

(5)渤海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渤海湾生态环境背景
        1.1.1 岸线变化
        1.1.2 物理环境
        1.1.3 营养状态
        1.1.4 浮游植物
    1.2 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的响应关系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浮游植物与全球变暖的响应关系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渤海湾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时间与站位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理化因子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2.3.1 温度
        2.3.2 盐度
        2.3.3 溶解氧
        2.3.4 浊度
        2.3.5 pH
        2.3.6 营养盐
    2.4 讨论
        2.4.1 理化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2.4.2 营养盐的来源分析
        2.4.3 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限制因素分析
        2.4.4 基于营养盐分布的空间分区
    2.5 小结
第3章 渤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时间与站位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3.3.1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3.3.2 Chl-a
        3.3.3 浮游植物丰度
        3.3.4 浮游植物优势种
    3.4 讨论
        3.4.1 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3.4.2 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3.4.3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区
    3.5 小结
第4章 浮游植物的历史变化特征及响应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营养盐的历史变化特征
        4.3.2 浮游植物的历史变化特征
    4.4 讨论
        4.4.1 影响营养盐变化的因素分析
        4.4.2 浮游植物与营养盐变化的关系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河北省海水养殖现状
        1.1.1 河北省海湾扇贝浅海筏式养殖现状
        1.1.2 河北省仿刺参海水池塘养殖现状
    1.2 海湾扇贝的养殖
        1.2.1 海湾扇贝的食性
        1.2.2 理化指标对海湾扇贝养殖的影响
    1.3 仿刺参的养殖
        1.3.1 仿刺参生活习性
        1.3.2 理化指标对仿刺参养殖的影响
        1.3.3 池塘混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昌黎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采样地点与样品采集
        2.1.3 水样检测方法
        2.1.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2.1.5 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2.1.6 海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温度、盐度及pH值
        2.2.2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DO及 COD
        2.2.3 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
        2.2.4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
        2.2.5 有机污染评价
        2.2.6 海水质量综合评价
        2.2.7 浮游植物的种类特征
        2.2.8 浮游植物的数量特征
    2.3 讨论
        2.3.1 各站位水体温度、盐度及pH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3.2 各站位水体DO及 COD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3.3 各站位水体营养盐对海湾扇贝的影响
    2.4 小结
3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水样采集
        3.1.3 检测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水温的影响
        3.2.2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盐度、pH及叶绿素a的影响
        3.2.3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3.2.4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磷营养盐的影响
        3.2.5 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仿刺参养殖池塘氮营养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下层水温的影响
        3.3.2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3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pH的影响
        3.3.4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3.3.5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3.3.6 仿刺参养殖池塘吊养太平洋牡蛎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7)黄渤海浮游植物碳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浮游植物
    1.2 海洋中浮游植物相关碳沉降过程
        1.2.1 海洋浮游植物碳沉降
        1.2.2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沉降
        1.2.3 浮游动物粪便颗粒物
    1.3 黄渤海海域研究进展
        1.3.1 黄渤海海域概况
        1.3.2 黄渤海浮游植物相关研究背景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海域
    2.2 采样方法
    2.3 样品处理方法
        2.3.1 叶绿素
        2.3.2 营养盐
        2.3.3 浮游植物水样
        2.3.4 浮游植物沉降样品
        2.3.5 TEP的测量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浮游植物群落分析
        2.4.2 浮游植物沉降分析
        2.4.3 TEP数据分析
        2.4.4 粪便数据分析
        2.4.5 数据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2018年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3.1.1 水文特征
        3.1.2 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3.1.3 浮游植物丰度分布情况
        3.1.4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垂直变化特征
        3.1.5 群落多样性分布
        3.1.6 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
        3.1.7 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3.1.8 浮游植物碳生物量
    3.2 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3.2.1 2016年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3.2.2 2017年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3.2.3 2018年黄渤海浮游植物沉降速率研究
    3.3 2018年春季黄渤海TEP沉降研究
        3.3.1 TEP的分布
        3.3.2 TEP沉降速率
        3.3.3 TEP沉降通量
    3.4 浮游动物粪便
4 讨论
    4.1 浮游植物群落
    4.2 浮游植物沉降速率
    4.3 TEP分布与沉降速率
    4.4 浮游动物粪便
    4.5 2018年春季浮游植物沉降速率、TEP沉降速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6 浮游植物碳通量和TEP碳通量
    4.7 浮游植物碳通量、TEP碳通量和理论粪便碳通量比较
5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莱州湾与辽东湾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背景和理论概述
        1.3.1 营养盐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3.2 浮游植物与初级生产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形地貌特征
        2.3.2 地质构造
        2.3.3 沉积物分布特征
    2.4 生源要素现状和发展趋势
    2.5 浮游植物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调查站位
    3.2 环境参数的现场测定
    3.3 实验室内化学分析和样品测试
        3.3.1 营养盐含量的测定分析
        3.3.2 叶绿素Chl-a含量的测定分析
        3.3.3 悬浮颗粒物SPM的测定分析
        3.3.4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分析
    3.4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3.5 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
4. 结果与讨论
    4.1 莱州湾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1 莱州湾水文环境参数分布特征
        4.1.2 莱州湾营养盐分布特征
        4.1.3 莱州湾营养盐比值及其分布特征
        4.1.4 莱州湾叶绿素a与生物量分布特征
        4.1.5 莱州湾富营养化状况评价
    4.2 辽东湾营养盐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态的影响
        4.2.1 辽东湾营养盐状况
        4.2.2 辽东湾叶绿素a分布特征
        4.2.3 辽东湾富营养化评价
    4.3 对比分析与讨论
        4.3.1 营养盐含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对比
        4.3.2 营养盐限制状况对比
        4.3.3 富营养化状态对比
        4.3.4 生物量与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庙岛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站位与方法
2 结果
    2.1 种类组成
    2.2 各调查站位的丰度分布
    2.3 优势种及其丰度分布
        2.3.1 优势种
        2.3.2 主要优势种丰度分布
    2.4 多样性、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指数
3 讨论
4 结论

(10)渤海湾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关键种种间关系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1.2 海洋养殖水域中的浮游植物
        1.2.1 浮游植物研究概况
        1.2.2 浮游植物在海洋养殖水域中的生态作用
        1.2.3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
        1.2.4 浮游植物与贝类养殖之间关系的研究
    1.3 赤潮
        1.3.1 赤潮及其危害
        1.3.2 赤潮的研究
    1.4 褐潮
        1.4.1 褐潮及其危害
        1.4.2 褐潮的研究
    1.5 浮游植物的化感作用
        1.5.1 浮游植物种间关系研究概况
        1.5.2 浮游植物种间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1.5.2.1 化感作用
        1.5.2.2 化感物质
        1.5.3 化感作用在有害藻华研究中的意义
        1.5.3.1 群落演替
        1.5.3.2 外来种入侵
        1.5.3.3 生物防治
    1.6 有害藻华生物的氮营养特性研究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扇贝养殖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调查海区与站位设置
        2.2.4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处理方法及种类鉴定
        2.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2.6 技术路线
    2.3 结果
        2.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2.3.2 浮游植物丰度的季节变化
        2.3.3 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
        2.3.4 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2.3.5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2.4 讨论
        2.4.1 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
        2.4.2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4.3 浮游植物与扇贝养殖之间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褐潮藻抑食金球藻与优势硅藻多形微眼藻的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藻种与培养基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3.2.1.3 主要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微藻保种培养
        3.2.2.2 微藻最大吸收峰值的确定
        3.2.2.3 共培养实验方法
        3.2.2.4 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实验方法
        3.2.2.5 生长时期对多形微眼藻化感作用的影响
        3.2.2.6 温度对多形微眼藻化感作用的影响
        3.2.2.7 多形微眼藻滤液化感物质粗提及粗提物对抑食金球藻生长的影响
        3.2.2.8 多形微眼藻滤液化感粗提物的物质成分分析
        3.2.2.9 共培养条件下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的生长模拟
        3.2.2.10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共培养的生长情况
        3.3.2 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在无藻细胞滤液培养实验中的生长情况
        3.3.3 生长时期对多形微眼藻化感作用的影响
        3.3.4 温度对多形微眼藻化感作用的影响
        3.3.5 多形微眼藻滤液化感物质粗提物对抑食金球藻生长的影响
        3.3.6 多形微眼藻滤液化感粗提物的物质成分分析
    3.4 讨论
        3.4.1 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的相互作用
        3.4.2 多形微眼藻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研究
        3.4.3 共培养条件下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的生长模拟
        3.4.4 化感作用对抑食金球藻和多形微眼藻群落演替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褐潮水体分离的三种微型硅藻氮营养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藻种与培养基
        4.2.1.2 主要实验仪器
        4.2.1.3 主要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2.1 藻种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4.2.2.2 藻种的鉴定
        4.2.2.3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三种微型硅藻的生长情况及光合作用情况
        4.2.2.4 三种微型硅藻的尿素吸收动力学实验
        4.2.2.5 三种微型硅藻的脲酶动力学实验
        4.2.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藻种的鉴定
        4.3.1.1 多形微眼藻(M. polymorphus)
        4.3.1.2 玛氏骨条藻(S. marinoi)
        4.3.1.3 假微型海链藻(T.pseudonana)
        4.3.2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三种微型硅藻的生长情况比较
        4.3.2.1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多形微眼藻的生长情况
        4.3.2.2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玛氏骨条藻的生长情况
        4.3.2.3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假微型海链藻的生长情况
        4.3.2.4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三种微型硅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比较
        4.3.3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三种微型硅藻的光合作用情况比较
        4.3.3.1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多形微眼藻的光合作用情况
        4.3.3.2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玛氏骨条藻的光合作用情况
        4.3.3.3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假微型海链藻的光合作用情况
        4.3.4 三种微型硅藻的尿素吸收动力学特征比较
        4.3.5 三种微型硅藻的脲酶动力学特征比较
    4.4 讨论
        4.4.1 不同氮源对三种微型硅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4.4.2 三种微型硅藻的尿素吸收动力学及脲酶动力学特征比较
        4.4.3 三种微型硅藻与抑食金球藻的氮营养特性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扇贝养殖的关系
        5.1.2 褐潮藻抑食金球藻与优势硅藻多形微眼藻的相互作用
        5.1.3 褐潮水体分离的三种微型硅藻的氮营养特性研究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渤海近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百年演变特征及与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D]. 李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渤海[J]. 陈楠生,黄海龙. 海洋与湖沼, 2021(02)
  • [3]2019年夏季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J]. 郭夏青,杨悦,于洋,赵兴贵,刘宪斌.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21(01)
  • [4]2014年春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 张雪,王俊,高燕,王宏,马武,刘克奉,陈卫. 海洋科学, 2020(06)
  • [5]渤海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关系分析[D]. 刘西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9(01)
  • [6]两种典型养殖模式水环境分析[D]. 赵广拓.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黄渤海浮游植物碳汇研究[D]. 王世浩. 山东大学, 2019(09)
  • [8]莱州湾与辽东湾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比研究[D]. 祝雅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庙岛群岛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J]. 喻龙,王磊,王文君,李峰,郝彦菊. 海洋科学进展, 2017(03)
  • [10]渤海湾扇贝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关键种种间关系的生理机制研究[D]. 陈杨航.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渤海沿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