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工党为西方教育献爱心

省农工党为西方教育献爱心

一、省农工党为西部教育献爱心(论文文献综述)

冯浩[1](2017)在《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手段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主党派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主要履行着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作为参政议政的延伸和拓展,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参与公共管理、服务奉献社会、落实责任担当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体现。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民主党派利用新媒体“微传播”手段,整合资源优势,提高社会服务工作实效,扩大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下文简称“福建致公党”)为例,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收集、资料分析、对比分析、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利益导向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为理论基础,简要地阐释了社会服务、“微传播”等相关概念的涵义,并深入分析福建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和成效,认为福建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形成了系列品牌,为服务福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福建贫侨、难侨做出了积极贡献;随后,文章从社会服务工作在角色定位、体制机制、人财物配备、人员素养提升、工作实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入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手段提升社会服务工作水平的对策和建议:重视“微传播”手段在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运用、加强社会服务“微传播”的基础建设、明确“微传播”手段在社会服务开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利用“微传播”手段增进社会大众对民主党派的了解、制定政策支持民主党派将“微传播”手段运用于社会服务、用“微传播”手段提升社会服务核心竞争力。

吴棉国,冯浩[2](2016)在《民主党派以微公益推动社会服务新实践的探索》文中指出WEB2.0时代下催生出微博、微信等系列新媒体平台及应用,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征,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交换方式。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正是"互联网+"公益的必然产物。目前,大型互联网公司、公益组织协会已先后尝试转变传统方式,将公益行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本文是在一系列微公益有益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思考民主党派在微公益方面的探索,从而实现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内容的丰富和提升。

贾民伟[3](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精神最初是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宣扬的一种价值观念,曾经十分流行,后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理论流派的出现,有的换了一种说法,如“公民意识”等;有的用新的概念代替,如“全球伦理”等。本文把公共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阈,既不有意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和政治制度问题,又不否定公共精神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的现实出发,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架,坚持党性原则,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精神的某种关联,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一些学术思考。公共精神是人社会化过程中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关联的体现公共理性的精神品质。公共精神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呈现不同的样态。公共精神包含无伤、关怀、参与三种基本精神特质。现代公共精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相对分离、人性与理性同时彰显的时代体现出来的现代人的品质,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可与追求。公共精神在我国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研究公共精神,离不开“审视”二字,既不把公共精神限定为“非政治公共领域”,也不仅仅从“政治公共领域”的角度去思考,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寻找与公共精神内涵相似的特质,用公共精神内涵去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去培育公共精神,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生命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体现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三种意识要件。志愿精神既是公共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拓新;公共舆论是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其固有“批判特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借以发挥作用的“无形力量”。在现代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组织十分发达,而公民社会组织在培育公共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在公共精神与意识形态教育、公共精神与民主政治教育、公共精神与公共道德教育三对基本概念范畴中,公共精神逐步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被思想政治教育涵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开放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全球视野,开展世界对话,获得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培养世界眼光,借鉴西方的公民教育等先进经验,树立“全球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公共精神武器,科学甄别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和理论视点,进行合理扬弃,特别是要在价值观培育上为世界贡献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在形式政策教育方面充实中国“全球责任”的教育内容,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广泛培养公民的“环境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立足中国情怀、放眼国际背景,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发展潮流,正视各种机遇与挑战,明确发展目标与责任定位,理性承担自身责任,既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也要为实现世界繁荣和进步,共建和谐世界,共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竺[4](2014)在《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2月13日)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我受中央常务委员会委托,向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报告工作,请予审议。一、2013年主要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推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路和新举措,政治

宋华忠[5](2013)在《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文中认为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持续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缓慢起步、快速成长阶段,新的社会阶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一群体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促发展、促和谐功能;同时,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也具有多元多样的特点。新社会阶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重要而可靠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外,还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凸显新的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的生力军作用,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能量,就必须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来源于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但要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有效领导,必须构建团结联系的体制机制,在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中,引导新社会阶层认同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实现,取决于构建团结引导体制机制的有效性和团结引导工作的有效性。对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团结引导,需要在加强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同时,着力在三个方面付出努力:首先,发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包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将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纳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框架。积极稳妥地在新社会阶层人士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使参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的组织依托;同时要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积极稳妥地调整政协界别政策,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人士吸纳进人民政协,加强界别建设,在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中实现党对新阶层的领导。其次,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优势,依托党的组织网络,把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工作纳入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中,要注重发挥模范堡垒作用,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给予这一社会群体特别关注,创新思路载体,建立健全机制,以真情服务为先导,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两新”组织党建为机遇,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重要阵地,做好团结引导工作。再次,把社会组织和城市社区作为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的基础阵地。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公民社会初露雏形的条件下,社会组织是境外势力、异己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点领域,社区也成为有关社会力量争相施加影响的空间和舞台。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守社会组织和社区这一基础阵地,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团结引领,潜移默化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工作,增加新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在他们的“同意”和“意见一致”基础之上实现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为此,在社会组织层面,要构建党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依托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枢纽式管理联系机制,加强对众多社会组织的联系,使社会组织在助推新社会阶层事业发展的同时,成为党团结联系新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在社区层面,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团结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纳入群众工作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共同做好工作。

本厅秘书二处[6](2010)在《省政府工作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8月1-31日2日,省长林树森主持召开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51次省长办公会议。副省长黄康生、蒙启良、孙国强、刘晓凯、谢庆生,省长助理郝嘉伍、省政府秘书长邹伟出席会议。3日,省长林树森、副省长刘晓凯出席在贵阳举

李晓东,李冬玉,李进权,朱静芝,张道宏,周卫健,马克宁,冯钧平,孙博[7](2009)在《肝胆相照凝心聚智 和衷共济再谱华章》文中研究说明题记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安排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体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吹响了进军号。全省人民在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朱其亮[8](2006)在《农工党闽宁对口帮扶八年纪实》文中提出

杨建国[9](2005)在《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汉语词典学界和中文信息处理界重“词”轻“语”的现象,对词组研究、熟语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熟语单位”(Idiom Unit,IU)的概念。所谓“熟语单位”,就是“结合紧密,使用稳定”,功能相当于熟语的结构单位,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被人们经常当作一个词来使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或凝固表达式。我们判别IU的三条原则为:是否“结合紧密,使用稳定”;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IU的长度一般为7±2);流通度要达到一定的阈值。IU理论上包括一切具有熟语性的词语组合单位。本文讨论的IU范围包括三字格中的惯用语和“差不多、靠不住、来不及”这样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结构串;四字格中的成语和新固定短语;简称略语、插入语和字母词语等。 本研究选用的是《人民日报》2001—2003三年的文本,约8000万字。文章以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理论为指导,以流通度理论为基础,以年平均流通度阈值(0.5)作为主要筛选依据,运用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熟语单位”(IU)进行了初步的提取研究;并对部分提取结果的噪声环境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对于IU的提取,我们采取的策略和基本步骤是: 1、利用点号和“的、是、在、和、了、有”等高频词(字)将文本化短;自动提取时牺牲包含切分点的字符串,该部分字符串另行补救。 2、数据格式转换。将切分得到的形式上“完整”的2—8字串转为数据库格式。 3、统计3—5字串的频度、散布度和流通度。 4、用字符串全年的平均流通度阈值进行筛选。 5、对5音节(含)以上字串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对其中的3字串、4字串和符合“N+N”、“N+V”、“V+N”、“V+V”等语法组合规则的相邻字符串(二元组)进行抽取;再对抽取的字符串重复上面的第3和第4步。 6、对筛选得到的字符串进行噪声剔除,全部进行重新切分并词性标注,然后运用静态规则模板(共30条规则)再次过滤。 7、借助辅助手段对熟语单位进行直接抽取。 8、得到3—5字格熟语单位表(约13,500条)。 本文还对提取出来的2001年的5,500个三字格、2002年的6,500个四字格做了简单的分类和例示性的分析说明。重点考察了具有熟语性的短语。三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和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两类,验证了冯胜利有关三音节组合的论断:音节为“1+2”式的是短语,音节为“2+1”式的是韵律词。 四字格中我们重点探讨了“N+V”式和“V+N”式。N和V之间存在复杂的语法、语义以及音节制约关系。关于“N+V”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定中关系的“N+V”式四字格熟语性最强,数量也最多:状中关系次之,主谓关系的四字格熟语性最弱,且N与V之间存在离散性。关于“V+N”式,我们发现:第一,“V+N”式四字格如果表示通名,它往往是或者容易成为一个NP习惯性搭配。第二,“V+N”式四字格中的N如果是比较抽象的双音节名词,则这类四字格构成的NP其熟语性相对较强。第三,“V+N”式四字格中的V如果是双音节述宾式动词,那么这种“双音节述宾式动词+宾语”形成的NP熟语性很强。 本文还从应用的角度对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进行了考察研究。对流行语的科学评定和字母词语的规范发表了意见。

陈莉[10](2002)在《省农工党为西部教育献爱心》文中提出 为进一步响应农工党中央关于积极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号召,省农工党开展了"关注西部教育"的活动,向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的5所农村中学捐赠教育图书和科技读物。此次"关注西部教育"活动采取对口援助的方式,我省农工党12个市委会及省直工委负责向贺兰县的先进回民中学、第二中学、清水学校、通仪中学、新渠回民中学等5所学校进行对口帮扶。带着对西部贫困学生的一片深情,各市委会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捐助活动,有的党员将自己或亲友子女用过的课本、辅导材料、课外读物及录音磁带等捐出,有的党员买来新书,有的党员直接捐钱。此次活动共捐赠书籍图书资料练习本等21670册、录音磁带150盒、人民币3350元。所有捐赠已寄往宁夏。对于这次活动,省农工党各级组织积极响应,广大成员踊跃参与,许多同志还引导自己的孩子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有些中小学支部还动员学生关注和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同龄人

二、省农工党为西部教育献爱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农工党为西部教育献爱心(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手段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民主党派
        2.1.2 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
        2.1.3 社会服务
        2.1.4 微传播
        2.1.5 民主党派的公共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导向理论
        2.2.2 成本收益理论
3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及成效
    3.1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品牌工程成效简况
    3.2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
        3.2.1 “微传播”背景下福建致公党开展社会服务的“福建模式”
        3.2.2 “微传播”背景下福建致公党社会服务主要品牌成效
        3.2.3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手段的经验
    3.3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手段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3.3.1 打造“一品三校”社会服务品牌
        3.3.2 打造同心实践基地
        3.3.3 积极维护侨权侨益
        3.3.4 “微传播”背景下社会服务工作主要成效小结
    3.4 关于福建致公党“互联网+”社会服务工作的问卷调查
        3.4.1 问卷调查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3.4.2 问卷调查的过程
        3.4.3 问卷情况反馈及分析
4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开展社会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4.1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开展社会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活动影响力偏弱
        4.1.2 活动开展的碎片化
        4.1.3 活动实施中的阻力问题
        4.1.4 存在同质化问题
    4.2 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开展社会服务面临问题的原因
        4.2.1 “微传播”手段较晚运用开展
        4.2.2 自身建设方面的原因
        4.2.3 角色定位方面的原因
        4.2.4 社会大众对党派认识不足的原因
        4.2.5 理论研究相对落后方面的原因
        4.2.6 品牌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5 运用“微传播”手段开展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建议
    5.1 重视“微传播”手段在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运用
        5.1.1 为“微传播”技术人才提供机制保障
        5.1.2 构建“微传播”手段长效用管机制
    5.2 加强社会服务“微传播”的基础建设
        5.2.1 积极运用“微传播”技术搭建社会服务网络平台
        5.2.2 注重“微传播”手段人才队伍的打造
    5.3 明确“微传播”手段在社会服务开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5.4 利用“微传播”手段增进社会大众对民主党派的了解
    5.5 制定政策支持民主党派将“微传播”手段运用于社会服务
    5.6 运用“微传播”手段提升社会服务核心竞争力
        5.6.1 促进“微传播”手段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融合发展
        5.6.2 加强与社会媒体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福建致公党“互联网+”社会服务工作的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民主党派以微公益推动社会服务新实践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中国微公益事业发展概况
    (一)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微公益发展情况
二、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概况
    (一)新时期赋予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新的任务与要求
    (二)民主党派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微公益是新时期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拓展
        1. 新媒体对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及公益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强。
        2. 民主党派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渐成趋势,形式日益多样。
三、民主党派开展微公益的利与弊
    (一)民主党派开展微公益的利处
        1. 创新精准帮扶方式方法
        2. 形式上更具号召力和公信力
        3. 内容上更加公开透明
    (二)民主党派开展微公益的弊端
        1. 新媒体运用认识不足
        2. 组织机构欠缺
        3. 党派之间各自为阵
        4. 缺乏内在可持续性
四、以微公益推动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机构建设。
    (三)加强工作人员媒体素养的提升。
    (四)做好微公益项目的调查与研究。
    (五)将微公益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
    (六)要注重微公益活动的“阳光化”运作。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缘起与重大意义
        一、本文研究的缘起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现状综述
        一、西方有关公共性与公共精神研究
        二、我国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开拓及对公共精神的关注
        三、公民教育逐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创新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共精神及其理论演进
    第一节 公共精神概念辨析
        一、公共精神的词源学分析
        二、公共精神概念的考证
        三、本文理解的公共精神特质
    第二节 公共精神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话语
        一、我国公民社会以前的公共精神
        二、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
        三、当代公共世界的公共精神
    第三节 公共精神在我国形成的社会基础
        一、公共精神在我国形成的经济基础
        二、公共精神在我国形成的政治法律基础
        三、公共精神在我国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章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公共精神
    第一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公共精神要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公共精神要件
    第二节 培育公共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公共精神意蕴
        二、培育公共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公共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型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以公共精神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以公共精神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二、以公共精神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回到公共生活
第四章 公共精神介入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化
    第一节 公共精神与意识形态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精神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三、以公共精神培育夯实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基础
    第二节 公共精神与民主政治教育
        一、政治公共性追问
        二、公共精神与民主政治的关联
        三、自觉认同并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节 公共精神与公共道德教育
        一、公共道德的价值论意义
        二、公共道德与公共精神的关系考量
        三、以公共道德规范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章 公共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拓展
    第一节 公民社会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一、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
        三、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精神的作用
    第二节 志愿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路径
        一、志愿服务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二、志愿服务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公共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张力
        一、公共舆论是公共精神的必然要求
        二、公共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广阔平台
        三、发挥公共舆论的“无形力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 公共精神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估的现实与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与成效评估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估的方法及缺陷
    第二节 公共精神评价的维度
        一、个体公共精神的评价维度
        二、社会公共精神维度评估
    第三节 公共精神生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检验
        一、公共精神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奠定基础
        二、公共精神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新的评价思路
第七章 公共精神世界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全球视野
    第一节 公共精神的世界话语
        一、公共精神关注全球公共问题
        二、公共精神深入不同主体的思想意识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的学科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球责任教育
        一、全球责任概念的提出
        二、全球责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界
        三、全球责任教育的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4)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3年主要工作
    (一)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宗旨, 积极建言献策, 参政议政成效显着。
    (二) 以改革发展为核心, 开拓新领域, 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
    (四) 以推进人才强党战略实施为抓手, 稳妥推动内部监督, 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五) 以完善机制为切入点, 动员各方力量, 专委会工作和台港澳联络工作有新进展。
    (六)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采取有力措施, 机关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二、 2014年工作任务
    (一) 认真学习, 勤于实践, 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贯穿于全党工作中。
    (二) 振奋精神, 开拓创新,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三) 突出特色, 聚焦重点, 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四) 创新思路, 整合资源, 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 扎实推进人才强党战略, 强化党内监督, 切实加强组织建设。
    (六)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机关建设, 为全面履行参政党职责提供强大的服务保障。

(5)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一手文献资料情况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新社会阶层
        (二) 党的领导权
第一章 应运而生:新社会阶层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状况
    一、 新社会阶层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转型
        (二)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
    二、 新社会阶层的萌动、产生与成长
        (一) 缓慢起步阶段(1978—1992)
        (二) 快速成长阶段(1992—2002)
        (三) 稳定发展阶段(2002—2012)
    三、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一) 上海新社会阶层六类群体的数量与行业分布
        (二) 上海新社会阶层的行为与思想特征分析
        (三) 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党对新阶层的领导权:理论渊源、基本条件与实现路径
    一、 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基本论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二) 列宁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三) 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二、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启示
    三、 党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基本条件和主要路径
        (一) 党实现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基本条件
        (二) 党对新社会阶层领导权的实现路径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党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制度保证
    一、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二、 参政党: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组织依托
        (一) 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嬗变
        (二) 依托参政党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 人民政协界别:党领导与整合新社会阶层的战略路径
        (一) 社会结构变化要求人民政协界别设置相应调整
        (二) 扩大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政协界别政策
        (三) 积极稳妥调整人民政协界别政策
    四、 余论: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团结引领新社会阶层人士中的作用
    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层党组织: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模范堡垒
    一、 基层党组织: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一) 基本概念与功能定位
        (二) 基层党组织与群众工作
    二、 基层党组织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方式与路径
        (一) 以真情服务为先导
        (二) 以社会资源为依托
        (三)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
        (四) 以“两新”组织党建为机遇
        (五) 以典型示范来引领
        (六) 以社区和社会组织为主要阵地
    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组织:党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桥梁纽带
    一、 社会组织:概念、概况与功能
        (一) 基本概念
        (二) 发展概况
        (三) 基本功能
    二、 社会组织: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依托
        (一) 从“社会人”到“组织人”
        (二) 依托枢纽式社会组织联系机制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
        (三) 现实困境与努力方向
    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社区:党团结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基础阵地
    一、 城市社区的前世今生:上海实践
    二、 依托社区团结领导新社会阶层的可行性分析
        (一) 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
        (二) 各类社区人在不断成长
        (三) 社区民间组织快速发展
        (四) 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
        (五) 社区党建取得积极成效
    三、 依托社区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的实践路径
        (一) 在社区党组织功能重塑中团结新阶层
        (二) 在凸显社区的服务功能中团结新阶层
        (三) 在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精英的成长中团结新阶层
        (四) 在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中团结新阶层
        (五) 在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团结新阶层
    四、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农工党闽宁对口帮扶八年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共建医疗帮扶点
支教支医献爱心
捐助敬老院建设

(9)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1.1.1 词组(短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2 熟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3 熟语单位的界定
        1.1.4 “熟语单位”的范围
    1.2 本研究的目标
    1.3 本研究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难点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熟语单位提取研究
    2.1 语料的选取
    2.2 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
    2.3 词语自动提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4 我们对中文信息处理及汉语的认识
    2.5 提取熟语单位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6 辅助提取手段分析
    2.7 部分结果验证及相关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三字格、四字格熟语单位研究
    3.0 已有的研究
    3.1 三字格概况
        3.11 三字格里的词
        3.12 三字格里的语
    3.2 音节为“1+2”式、结构为“V+N/NP”式的三字格
    3.3 音节为“2+1”式、结构为“V/VP+N”式的三字格
    3.4 四字格概况
        3.41 四字格里的词
        3.42 四字格里的语
    3.5 “N+V”式的四字格
    3.6 “V+N”/“V+V”式的四字格
    3.7 小结
    3.8 附论5字格
第四章 流行语、字母词语和插入语研究
    4.1 流行语研究
        4.11 “流行”的界定
        4.12 关于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
        4.13 流行语的科学认定
        4.14 余论
    4.2 字母词语研究
        4.21 引言
        4.22 基于词典的字母词语的分类及相关分析
        4.23 基于报纸语料库的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举隅
        4.24 关于字母词语规范的两点思考
    4.3 插入语研究
        4.31 已有的研究
        4.32 插入语对中文信息处理的作用
        4.33 报纸语料中部分插入语的频次考察
第五章 简称考察研究
    5.1 引言
    5.2 简称的界定
        5.21 定义
        5.22 简称的性质
    5.3 简称的分类
    5.4 固定简称
        5.41 固定简称的构成方式
        5.42 固定简称的形成规律
        5.43 固定简称的使用特点
    5.5 临时简称
    5.6 通过形式标记提取的简称例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方法
    6.2 熟语单位的应用价值
        6.21 熟语单位与对外汉语教学
        6.22 熟语单位与辞书编纂
    6.3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6.31 存在的问题
        6.31 熟语的确定
        6.31 熟语单位的自动提取
        6.31 熟语的标注规范
        6.32 下一步工作
        6.32 熟语单位的外部功能及其语义研究
        6.32 建立实用的分类、分级语表
参考文献
附录1 两本新词语词典所收的部分新词语比较
附录2 基于大学生的词语语感测量
附录3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2字串
附录4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3字串
附录5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4字串
附录6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5字串
附录7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6字串
附录8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7字串
附录9 从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切出的部分8字串
附录10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3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1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4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2 2001—2003年《人民日报》的部分5字格熟语单位
附录13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熟语单位
附录14 2001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5 2002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6 2003年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7 2001—2003年《人民日报》中相同的部分引号抽取串
附录18 部分“V+V”实例
附录1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录的简称词条
附录20 2002年《人民日报》中的部分简称
附录21 本文所使用的标记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省农工党为西部教育献爱心(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致公党运用“微传播”手段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研究[D]. 冯浩.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2]民主党派以微公益推动社会服务新实践的探索[J]. 吴棉国,冯浩.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研究[D]. 贾民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4]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陈竺. 前进论坛, 2014(01)
  • [5]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D]. 宋华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6]省政府工作大事记[J]. 本厅秘书二处.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0(09)
  • [7]肝胆相照凝心聚智 和衷共济再谱华章[N]. 李晓东,李冬玉,李进权,朱静芝,张道宏,周卫健,马克宁,冯钧平,孙博. 各界导报, 2009
  • [8]农工党闽宁对口帮扶八年纪实[J]. 朱其亮. 前进论坛, 2006(01)
  • [9]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 杨建国.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4)
  • [10]省农工党为西部教育献爱心[J]. 陈莉. 江苏政协, 2002(01)

标签:;  ;  ;  ;  ;  

省农工党为西方教育献爱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