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

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

一、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红,苏丽琼,杨智明,郭英,洪梅[1](2021)在《1996—2019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流行概述及控制现状》文中指出目的对1996—2019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流行情况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计1996年以来红河州各县(市)鼠疫流行资料和监测资料,分析其流行性质及流行特征。结果 1996—2005年红河州鼠疫流行10个年次,鼠疫流行波及4市5县,其中建水县流行5个年次、个旧市4个年次、石屏县1个年次、开远市5个年次、禄春县1个年次、蒙自市4个年次、红河县6个年次、弥勒市5个年次、屏边县1个年次;红河州共有191个鼠疫疫点有鼠疫流行,发生195次鼠疫流行,有4个疫点是第二次流行,复发率2.09%;发生人间鼠疫108起,发病193例,死亡0例;从啮齿动物和鼠疫患者体中共分离出鼠疫菌217株,其中黄胸鼠200株,占92.17%;从媒介中分离出鼠疫菌5株,其中印鼠客蚤4株,占80.00%。2006—2019年未监测到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情况。结论红河州鼠疫流行属本地区家鼠鼠疫复燃,现阶段鼠疫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张艳[2](2018)在《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中致病耶尔森氏菌PCR检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中致病耶尔森菌的分布及其流行现状;完善三种致病耶尔森菌的PCR基因检测方法。方法1.样本采集:共选取云南省野鼠鼠疫疫源地和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共11个地区,家鼠鼠疫疫源地包括:梁河县、宜良县、保山市、弥勒县、弥渡县、玉溪市、文山市;野鼠鼠疫疫源地包括:玉龙县、剑川县、洱源县、鹤庆县。捕鼠采用鼠铗法;同时采集部分家鼠鼠疫疫源地的犬类肛拭子。2.三种致病耶尔森氏菌筛查基因确定:通过对采集的部分样本进行实验,确定筛查三种致病耶尔森氏菌的目标基因。3.PCR初筛:将采取的鼠结盲肠部及其内容物和犬类肛拭子共4985份样本置于10mL改良磷酸盐缓冲液(PBS)中,4℃冷增菌15-21天后用其沉淀液提取DNA,并对foxA、inv、0392基因进行PCR筛查。4.细菌筛查:将初筛过程中PCR阳性样本接种在CIN琼脂平板上,于28℃条件下、24h培养,挑取可疑菌落对foxA、inv、0392基因进行细菌PCR筛查。5.保菌处理:对细菌筛查阳性样本,提取其DNA进行PCR检测并保存其纯菌样本,置于-80℃冰箱保存。6.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R×C列联表的χ2检验,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三种致病耶尔森氏菌筛查基因确定情况:2016年1-5月采集宜良、丽江、弥勒、弥渡四个地区1344份样本和其他菌株进行foxA、inv、F1、0392基因筛查。其中foxA、inv基因分别对筛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筛查具有特异性,F1基因对筛查鼠疫耶尔森氏菌会出现非特异性条带,0392基因对鼠疫耶尔森菌筛查不会出现非特异性条带具有特异性,采用0392基因作为对鼠疫耶尔森菌筛查的目标基因。2.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中致病耶尔森菌的分离情况: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采集云南省11个地区样本4985份样本,其中foxA阳性样本菌株共248株,分离为4.97%;初筛0392阳性样本6份,阳性率0.12%、初筛inv阳性样本0份。3.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中致病耶尔森菌的统计学分析:云南省11个地区的三种致病耶尔森氏菌阳性率不完全相同(χ2=197.944,P<0.05);其中0392基因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foxA阳性菌株(χ2=333.74,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Inv均为阴性无差异。4.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鼠类和犬类统计学分析:鼠类样本共4284份,犬类样本共701份。其中鼠类foxA阳性菌株有225株,分离率为4.97%。犬类肛拭子foxA阳性菌株有23株,分离率为3.28%,统计分析(χ2=4.95,P=0.024<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即鼠类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高于犬类肛拭子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5.云南省野鼠鼠疫疫源地和家鼠鼠疫疫源地统计学分析:云南省野鼠疫源地和家鼠疫源地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不完全相同(χ2=164.51,P<0.05),野鼠鼠疫疫源地的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比家鼠鼠疫疫源地的分离率高。其中在野鼠鼠疫疫源地中玉龙县的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比其他三个县的分离率高,在家鼠鼠疫疫源地以梁河县和弥勒县的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较高。6.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foxA阳性菌株在鼠类型分布情况:不同鼠类型的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有差异(χ2=86.20,P<0.05)。其中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类型主要是褐家鼠和黄胸鼠,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类型主要是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对五种鼠类型进行两两比较:大绒鼠和齐氏姬鼠的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要高于其他三种鼠的分离率,且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主要分布在野鼠鼠疫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主。7.玉龙县和剑川县foxA阳性菌株分布情况:玉龙县鼠类样本共有853份,以南溪村委会旦后村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最高。玉龙县的鼠类样本以大绒鼠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要高于其他类型鼠类。剑川县样本包括鼠样本794份样本,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石龙村和长乐村。剑川县采集鼠类样本foxA阳性菌株分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云南省野鼠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鼠类标本总体分离率高于家鼠鼠疫疫源地。2.在初筛疫源地现场标本或者处理鼠疫疫情时,使用鼠疫菌染色体上的特异基因如YPO0392上基因比在质粒上的F1基因进行PCR中更具说服力。3.在对疫源地的三种致病耶尔森菌监测中,可采用0392、foxA、inv三种目标基因进行组合筛查三种致病耶尔森菌。

陈黎,张晔,倪俐,李卫[3](2017)在《1996-2005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红河州鼠疫流行病学特点,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红河州鼠疫监测资料、鼠疫疫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报告和鼠疫防治工作总结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红河州1996-2005年共有9个县(市)46个乡(镇)166个自然村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有8个县(市)37个乡(镇)113个自然村发生人间鼠疫流行,鼠疫流行呈现出明显的持续性和季节性。发病人数196人,病例均为腺鼠疫,男女均可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040岁居多(63.78%),以学生和青壮年为主,农民患者最多,流行区域主要为山区。动物宿主中检出鼠疫菌150株,黄胸鼠检出鼠疫菌122株(81.33%),动物媒介体外寄生虫检出鼠疫菌5株,印鼠客蚤检出鼠疫菌4株(80%),证实了黄胸鼠和印鼠客蚤在红河州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主要宿主和主要媒介地位。结论红河州鼠疫流行形式严重,应该结合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马吉辉,陈卫武,赵保华,马妍竹[4](2012)在《2001-2010年云南省弥勒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云南省弥勒县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全县甲、乙类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弥勒县10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17种8661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8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2.04/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为1.65/10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是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结论弥勒县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以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艾滋病、狂犬病是主要传染病死亡负担,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控制力度。

刘雪松[5](2011)在《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文中认为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复杂的自然环境状况,突出的民族情况,致使鼠疫能够依托自然疫源地长期在该地区存在,并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形成人间流行。鼠疫的肆虐对云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云南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本文从环境史角度研究清代云南鼠疫。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出现的“大疫”、“瘟疫”、“时疫”等词的等级辨别,论述历史文献资料中“疫”情与鼠疫疫情间的对等关系,探讨辨别鼠疫的外在环境条件;梳理从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绪末年,清代云南鼠疫发生、流行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清代云南鼠疫流行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固有疫源地鼠疫流行,引发毗邻地区鼠疫流行的流行特点。论述清代云南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依托自然环境条件存在的鼠疫流行区域。而鼠疫流行区域的改变,又影响了云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由此认为清代云南鼠疫的流行,自然疫源地存在是基础,清代云南社会发展是推动力。总结指出清代云南鼠疫流行与环境间的关系:认为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了鼠疫这类环境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而环境性疾病的流行,对于人类的环境意识和卫生经验的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结合云南的民族环境特点,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某些风俗,是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力人为社会因素。最后揭示出清代鼠疫在云南地区流行的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疾病转变为环境灾害现象。

吕红云[6](2003)在《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赵丹妮[7](2021)在《三株分离自云南松鼠中的鼠疫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捕获云南鼠疫宿主动物松鼠,对其进行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并对分离的鼠疫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为探明鼠疫噬菌体与其鼠疫菌之间协同遗传进化的规律提供依据,从而为今后云南的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保障。【方法】于2015—2018年,在云南省弥勒市、新平县、剑川县、洱源县及永善县5个鼠疫监测点,采用器械捕鼠法及5m铗线法进行松鼠标本的采集,解剖后取其盲肠标本,并通过双层平板法对标本中的鼠疫噬菌体进行分离。以分离到的鼠疫噬菌体为研究对象,采用10倍稀释法及双层琼脂平板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记录其噬菌斑形态;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测定其宿主谱、一步生长曲线、最佳感染复数及对氯仿、乙醇、温度、p H、紫外线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通过λ噬菌体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其DNA,并将其提交测序公司进行基因测序,通过NCBI、RAST等网站及CG View、MEGA等软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蛋白功能注释、亲缘关系比较等基因组学分析。【结果】1.从捕获的10份松鼠标本中共分离到了4株鼠疫噬菌体,分别命名为MLS140、XPS6、YSS153及YSS157。因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YSS153与YSS157相同,故挑取MLS140、XPS6及YSS153 3株鼠疫噬菌体进行研究。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鼠疫噬菌体MLS140、XPS6及YSS153均属于肌尾噬菌体科。3.鼠疫噬菌体MLS140、XPS6及YSS153均属宽谱噬菌体,且在室温(18-22℃)、28℃及37℃下均可裂解EV76鼠疫疫苗株,但它们在28℃及37℃下的裂解性强于在室温下(18-22℃)的裂解性。上述3株噬菌体除能裂解云南鼠疫耶尔森菌外,鼠疫噬菌体MLS140还可裂解索氏志贺菌及2a型福氏志贺菌;鼠疫噬菌体XPS6还可裂解2a型与X变种型福氏志贺菌及大肠杆菌(ATCC25922);鼠疫噬菌体YSS153还可裂解部分大肠杆菌及福氏志贺菌X变种。4.因预实验结果显示,鼠疫噬菌体MLS140、XPS6及YSS153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比较相似,且较为常见,故随机挑选了1株鼠疫噬菌体(MLS140),对其进行较为完备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MLS140的噬斑生长状态较好,直径约为1.5-2mm;最佳感染复数为0.1;裂解期约为30min;对紫外线及乙醇比较敏感,而对氯仿不敏感;当温度高于70℃或所处环境过酸或过碱时,该噬菌体会失活。5.鼠疫噬菌体MLS140、XPS6及YSS153的基因组大小比较接近,平均大小为31875bp,GC含量百分比平均为51.5%,非编码区的GC含量百分比显着低于编码区的GC含量百分比,这主要是由非编码区富含AT序列导致的。6.因在噬菌体MLS140及YSS153的基因预测结果中未发现溶原模块,故将这两株噬菌体初步判定为裂解性噬菌体;而噬菌体XPS6的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其预测基因g22编码溶原性转换蛋白,这是提示XPS6为溶原性噬菌体的证据之一。7.鼠疫噬菌体MLS140、XPS6及YSS153与鼠疫噬菌体L-413C的亲缘关系较近,结合宿主谱测定结果,将上述3株噬菌体初步推定为鼠疫噬菌体。此外,其两两之间同源性较高(>90%),故认为这3株鼠疫噬菌体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噬菌体MLS140、XPS6及YSS153均为肌尾噬菌体科的宽谱鼠疫噬菌体,温度对其裂解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且认为其较适合生活在宿主动物的肠道中;并初步推定XPS6为溶原性的噬菌体,MLS140及YSS153为裂解性的噬菌体。这充实了鼠疫噬菌体基因库,为云南鼠疫噬菌体在生态环境中保存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探明鼠疫噬菌体与其鼠疫菌之间协同遗传进化的规律提供了间接证据,从而为今后云南的鼠疫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保障,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

李瑞[8](2021)在《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三县(市)地表土壤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静息期地表土壤特性现况,分析不同鼠疫发生情况的土壤特性分布差异和土壤各特性间的相关关系,探讨鼠疫流行与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为评估鼠疫发生和流行风险、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提供基线资料。方法2019年7月至8月选取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市、芒市和梁河县进行土壤采样,采样点根据鼠疫发生情况分为8个疫村和8个非疫村,共采集土壤样品230份,记录土地利用方式。Munsell比色卡法鉴别土壤颜色并归类,烘干法测定干物质含量,电位法测定p H值,电极法测定电导率,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微波消解—ICP-OES测定Fe、Ca、Ti、Co、Cu、Ni、V等7种金属元素含量。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录入并整理资料,SPSS 26.0统计分析,采用Chisquare test、Wilcoxon signed-rank test、Kruskal-Wallis H test、Mann-Whitney U test对不同地区、土壤颜色、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鼠疫发生情况的土壤特性分布差异分析,采用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分析土壤各特性相关关系。结果1.对230份土壤样品分类和检测,土壤颜色归类为五种,红、棕、黄棕、红黄和灰棕,p H中位数为5.82,低于云南土壤p H,电导率测定值中位数166.51μS/cm,有机质测定值中位数21.19 g/kg。疫源地富含Fe、Ca、Ti元素,Cu、Ni、V元素较其他金属元素含量低。2.不同地区土壤特性总体分布不全一致(均P<0.05),弥勒包括红、棕和黄棕土;芒市包括棕、黄棕和红黄土,梁河县包括棕、黄棕、红黄和灰棕土。弥勒酸度、电导率、Fe、Ti、Co、Cu、Ni、V元素最高,梁河县Ca元素含量最高(均P<0.017)。3.不同土壤颜色分类的土壤特性总体分布不全一致(均P<0.01),红黄土酸度最高、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最低;Fe、Ti、Co、Cu、Ni、V元素含量均在红土中最高,灰棕土中最低;Ca元素含量在棕土中高于黄棕土,黄棕土和灰棕土高于红土和红黄土(均P<0.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p H、有机质、Ca、Cu、Ni、V元素总体分布不全一致(均P<0.05),耕地、林地的有机质高于草地;林地酸度大于草地,Ca元素含量最低,Cu、V元素含量高于草地,Ni元素含量高于耕地(均P<0.017)。5.不同鼠疫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中,疫村Ni、V元素含量低于非疫村(P<0.05)。弥勒疫村电导率、Fe、Ti、Cu、Ni和V元素均低于非疫村,芒市疫村有机质、Ti、Co、Cu元素均高于非疫村,梁河县电导率、Ti元素高于非疫村(均P<0.05)。6.土壤各特性间具有相关性,p H与Ca、Co元素,电导率与p H、有机质、Ca、Cu元素,有机质与Cu元素均呈正相关。Ca和Ti、Co元素无相关,和Fe、Cu、Ni、V四种元素均呈负相关,其余六种元素间均呈正、强相关。结论1.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采样地区土壤整体呈酸性,处于轻度盐化状态,土壤养分有机质指标为三级中等,金属元素种类和含量丰富,除Ca元素外的其余六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2.弥勒主要为红色土,芒市主要为棕色土,梁河县主要为棕色土且色度广。红黄土酸度最强,电导率、有机质最低。红土中Fe、Ti、Co、Cu、Ni、V六种金属元素含量最高,灰棕土Ca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其他元素含量较低。土壤金属元素在不同颜色和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特性分布不同,林地酸度较强,有机质、Cu、Ni、V元素含量较高,Ca元素含量最低。4.不同疫况某些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与引起鼠疫暴发的含量升降趋势相同,但未达到引起鼠疫暴发升降倍数,且不同地区不同疫况某些元素存在差异,提示需分地区、连续动态密切监测金属元素变化规律,防控鼠疫暴发。5.不同疫况土壤各特性相关性分布基本一致。土壤特性间相关关系较密切,Ca元素和Fe、Cu、Ni、V四种元素均呈负相关,其余六种元素间均呈正、强相关。

二、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996—2019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流行概述及控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鼠疫流行资料
        1.2.2 鼠疫监测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1996—2019年红河州鼠疫流行情况
    2.2 1996—2019年红河州各县(市)鼠疫流行情况
        2.2.1 建水县鼠疫流行情况
        2.2.2 个旧市鼠疫流行情况
        2.2.3 石屏县鼠疫流行情况
        2.2.4 开远市鼠疫流行情况
        2.2.5 绿春县鼠疫流行情况
        2.2.6 蒙自县鼠疫流行情况
        2.2.7 红河县鼠疫流行情况
        2.2.8 弥勒县鼠疫流行情况
        2.2.9 屏边县鼠疫流行情况
3 讨 论

(2)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中致病耶尔森氏菌PCR检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鼠疫流行现状
    1.2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流行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三种致病耶尔森菌PCR检测结果
    3.2 三种致病耶尔森菌筛查基因确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测序结果
    附录2: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1996-2005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鼠疫流行强度及区域分布
    2.2 鼠疫流行的人群分布
    2.3 鼠疫流行的季节分布
    2.4 鼠疫动物宿主和媒介分析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点
    3.2主要宿主和媒介种群
    3.3疫情态势

(4)2001-2010年云南省弥勒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
    2.2 法定传染病发病分类构成
        2.2.1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2.2.2 肠道传染病
        2.2.3 呼吸道传染病
        2.2.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2.2.5 新生儿破伤风
    2.3 流行特征
        2.3.1 时间分布
        2.3.2 地区分布
        2.3.3 人群分布
3 讨论

(5)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回顾
    (三) 选题意义
第一章 鼠疫疫情的辨析
    第一节 "疫"的辨析
        (一) 大疫、瘟疫和疫的等级界定
        (二) 时疫的等级界定
    第二节 各种"疫"指代鼠疫的辨别条件
        (一) 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 战争的发生
        (三) 季节性发生
    第三节 清前期云南鼠疫的辨别
第二章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及分布情况
    第一节 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
        (一) 滇西北山区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二) 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 清代云南人间鼠疫流行与分布
        (一) 清前期云南人间鼠疫流行与分布
        (二) 清代中后期云南人间鼠疫流行与分布
    小结
第三章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鼠疫流行的影响
        (一) 旱灾
        (二) 水灾
        (三) 地震
        (四) 雹灾
第四章 清代云南环境因素对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清代云南鼠疫流行区域变迁
    第二节 环境对鼠疫流行区域变迁的影响
        (一) 清代云南社会发展对鼠疫的影响
        (二) 清代云南自然环境对鼠疫的影响
第五章 清代云南环境对疾病流行影响的思考
    第一节 环境与疾病
        (一) 环境与环境疾病的关系
        (二) 环境意识、卫生经验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 清代民族风俗对疾病流行的影响
        (一) 饮食风俗
        (二) 其他民俗
结语
    (一) 清代云南鼠疫存在区域与流行区域的关系
    (二) 作为环境灾害的鼠疫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株分离自云南松鼠中的鼠疫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鼠疫及鼠疫杆菌
    2.噬菌体及鼠疫噬菌体
    3.鼠疫病原体的宿主
    4.鼠疫次要宿主——赤腹松鼠及珀氏长吻松鼠
    5.松鼠在鼠疫扩散传播中的地位
    6.云南鼠疫疫源地的分布及云南鼠疫防控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鼠疫噬菌体分离结果
    2.2 鼠疫噬菌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2.3 鼠疫噬菌体基因组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鼠疫噬菌体分离结果分析
    3.2 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分析
    3.3 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噬菌体生态学简述及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三县(市)地表土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与鼠疫菌的关系
    1.3 土壤与鼠疫媒介生物的关系
    1.4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概况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采样点选取与概况
    2.4 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
    2.5 实验试剂、耗材和仪器
    2.6 土壤样品制备
        2.6.1 风干、除杂
        2.6.2 粗磨
        2.6.3 细磨
    2.7 土壤颜色鉴别
    2.8 土壤干物质含量测定
    2.9 土壤pH测定
        2.9.1 样品检测
        2.9.2 质量控制
    2.10 土壤电导率测定
        2.10.1 样品检测
        2.10.2 质量控制
    2.11 土壤有机质测定
        2.11.1 样品检测
        2.11.2 结果计算
        2.11.3 质量控制
    2.12 土壤金属元素测定
        2.12.1 仪器工作条件
        2.12.2 配制标准溶液及绘制标准曲线
        2.12.3 样品处理
        2.12.4 结果计算
        2.12.5 质量控制
    2.13 资料统计与分析
3.结果
    3.1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土壤特性概况
        3.1.1 土壤样品采集分布情况
        3.1.2 疫源地土壤特性调查结果
    3.2 不同地区土壤特性分析
    3.3 不同土壤颜色分类的土壤特性分析
    3.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特性分析
    3.5 不同鼠疫发生情况的土壤特性分析
        3.5.1 不同疫况土壤特性分析
        3.5.2 不同地区不同疫况土壤特性分析
    3.6 土壤各特性之间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土壤特性分布
    4.2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土壤特性与鼠疫发生的关系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生态地理景观要素土壤与鼠疫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996—2019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流行概述及控制现状[J]. 赵文红,苏丽琼,杨智明,郭英,洪梅. 医学动物防制, 2021(12)
  • [2]云南省部分鼠疫疫源地中致病耶尔森氏菌PCR检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D]. 张艳. 大理大学, 2018(12)
  • [3]1996-2005年云南省红河州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 陈黎,张晔,倪俐,李卫. 现代预防医学, 2017(16)
  • [4]2001-2010年云南省弥勒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 马吉辉,陈卫武,赵保华,马妍竹. 疾病监测, 2012(02)
  • [5]清代云南鼠疫的环境史研究[D]. 刘雪松. 云南大学, 2011(04)
  • [6]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J]. 吕红云.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3(06)
  • [7]三株分离自云南松鼠中的鼠疫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研究[D]. 赵丹妮. 大理大学, 2021(09)
  • [8]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三县(市)地表土壤特性研究[D]. 李瑞. 大理大学, 2021

标签:;  ;  ;  ;  ;  

弥勒县42个鼠疫疫区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