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开发

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开发

一、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形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万露璐[1](2021)在《高压开关温度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高压开关是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设施,通常通过高压开关柜进行部署和管理。随着近年来攀枝花供电公司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压开关的运行压力也随着增加,与此同时公司对于高压开关的运行稳定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压开关部署位置非常广泛,直接通过人工巡检的温度测量模式的缺点日益明显。所以公司组织实施了一套高压开关温度监测与预警系统,来替代原来的人工巡检工作模式。本文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和方法、技术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首先对攀枝花供电公司高压开关运维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系统的总体需求框架,并从硬件、软件和性能等角度考察系统的研发要求。随后,根据公司提出的高压开关温度预测要求,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GA(Genetic Algorithm)遗传算法设计了一套GA-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对高压开关温度的准确预测。基于系统的温度预测算法,从总体角度对系统进行功能设计,包括总体拓扑结构、软件功能模型等,并将系统划分为温度实时监测、温度异常预警和数据查询统计3个模块,对各模块的功能时序流程进行设计分析,得到系统的详细技术方案。最后,通过C#技术等软件技术和工具对系统进行功能实现,介绍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思路与方法、核心代码等,展示系统的运行效果。通过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得到系统达到预期的研发目标。通过系统的应用,可以基于高压开关柜中的数字式温度监测传感器装置与电力通信网,实现高压开关温度的远程、实时监测,并对其温度走势进行准确预测和预警,从而提高业务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黄增强[2](2020)在《面向机器人模拟与强化学习的分布式训练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强化学习算法在机器人场景上的应用与发展,此类算法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同时,模拟框架的出现为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机器人训练任务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训练方式。但是,大多数强化学习训练任务仍然是在单物理节点上运行,物理节点的性能成为了限制训练任务执行效率的一个瓶颈,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途径解决单物理节点的性能限制问题;同时,强化学习算法在分布式平台上运行时会因为物理网络的延迟增加时间消耗,因此,有必要对通信开销进行优化。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机器人模拟与强化学习的分布式训练平台Re-Ray(即分布式框架Ray的remake版本),为各种强化学习算法在机器人模拟框架上的训练任务提供了一个通用性平台。然后,本文基于进化策略算法提出了ES-RPRS算法,为强化学习算法在分布式场景下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开源的分布式框架Ray,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机器人模拟的分布式训练平台Re-Ray,其主要服务于强化学习算法在机器人模拟应用的训练任务。Re-Ray平台的重点工作:首先,基于分布式框架Ray提出了本平台Re-Ray的架构设计;然后,分别从应用层、分布式框架Ray的适应性修改、多种模拟框架的整合与修改、容器层四个方面完成了训练平台Re-Ray的设计与实现;最后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Re-Ray平台的各方面性能表现。Re-Ray平台既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模拟机器人种类与场景,又为用户提供了使用上的便利性。(2)在分布式平台Re-Ray基础之上,针对分布式训练平台网络延迟问题,提出了ES-RPRS算法,该算法能够在提高训练速度的同时具备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高并行性。本文根据分布式场景下对算法的原子性等要求,以及进化策略算法的并行性特点,取消了工作节点间交换内容中的扰动参数,由各工作节点借助共享的随机因子生成扰动参数。在不影响训练效果的情况下,通过削减网络通信开销达到了加速训练任务的目的。最后,对ES-RPRS算法在超参数搜索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与验证。

王谣[3](2020)在《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性能的成像装置和各具特色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图像传感器的CCD相机,是天文观测领域广泛使用的高性能成像装置,通常是在一台计算机控制之下按特定的方式获取天文图像。因此,天文CCD相机的软件,通常比较独特,需要单独开发。而天文领域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Windows和Linux居多。为节省人力物力,人们希望不同平台下开发的相机控制与图像采集软件具有跨平台使用的特性。本文以实验室正在进行的一个国家基金项目研究中所用的一台CCD相机为对象,根据课题中实时幸运成像的需求,选用Qt作为开发工具,利用其良好的图像用户界面(GUI)开发功能和跨平台功能,开发了一套可跨平台使用的天文图像采集软件。以厂商提供的CCD相机的开发包为基础,在Windows+Qt环境下,以C++为编程语言,对相机进行二次开发。文中描述了CCD相机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开发过程。程序设计过程中,通过调用开发包中的相机控制、图像采集与传输的函数,实现相机成像控制参数设置和精确调节、图像传输、图像格式转换和存储等功能。为与课题中相机实现使用情况相结合,本文还分析了两种网络传输协议和FPGA系统的接口特性,提出并实现了通过检测鼠标位置的方法来截取部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传输的方法。系统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应的程序模块或函数的功能测试。在整个系统编程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测试,包括系统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完整性和Linux平台上运行实验等。测试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上能满足实时幸运成像课题的要求。所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方法,对于从事图象采集与处理的研究人员进行相机二次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洪斌[4](2020)在《确定性以太网TT业务交换及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端工业控制等领域对业务传输的实时确定、安全容错方面的特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以太网提供的尽力投递服务方式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确定性以太网在传统以太网的基础上引入了时钟同步与时间触发两项核心技术,使得网络具备实时确定、安全容错的通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高实时性、高安全性业务的传输问题。本论文结合科研项目“确定性以太网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重点研究了确定性交换网络的两项关键技术:其一,基于SAEAS6802协议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其二,基于时间触发的TT业务交换技术。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确定性以太网的研究背景和基本概念。第二,通过分析确定性以太网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说明SAE AS6802时钟同步技术和TT业务交换技术是该网络的两大核心技术。第三,根据确定性交换单元的功能需求,设计并实现了支持时钟同步和TT业务交换的交换单元整体结构,并阐述了输入分流、时钟同步、TT业务交换、输出仲裁等关键子模块的交互接口与详细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自主设计的时钟同步模块与TT业务交换模块具有的技术优势。第四,通过仿真平台验证各关键子模块功能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基于实际的网络工作参数搭建板级测试平台,系统同步精度优于100ns,可以按照时间调度表完成无冲突的、传输时延和时延抖动极小的TT业务交换传输。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交换节点的集成CM、SC两种功能模型的同步单元,解决了复杂网络拓扑环境中交换节点间级联同步的问题。第二,在固化函数和压缩函数之间采用预整合策略,对固化时间点进行预先分组,降低了压缩函数筛选固化时间点的时延,加快了压缩函数的处理速度,进而提高同步效率。第三,调度模块采用预读取策略读取调度信息,确保调度模块始终预存下一条调度信息待用,消除了由于调度信息读取速度缓慢而导致TT业务交换效率低下的问题。第四,采用输入输出调度表合并共用方式,输入端设置接收窗口对TT业务进行警管,输出端对TT业务定时发送,固化了交换机转发TT业务引入的交换时延。

胡佑蓉[5](2020)在《基于WinUSB与Named Pipe的遗留系统驱动升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而硬件设备更新速度较慢。由于原有的硬件驱动不适应新的操作系统,而导致原始版本的软件系统不再在新的操作系统适用,遗留下来的软件系统就成为了遗留系统。在软硬件协同开发中,当软件不能适用于新的操作系统时,用户想在新的操作系统使用原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这时传统的遗留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了。但原来的系统包含了大量的领域知识和关键信息,若丢弃重新开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若重新使用户购买新的设备,又比较昂贵,且旧的硬件设备搁置会造成浪费。最好的方式是对遗留系统再次开发,怎样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使系统能够尽快发布并投入使用,是遗留系统再工程面临的一大难题。现需要在原有遗留系统的基础上,修改很少的遗留代码,不用更换硬件设备,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使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能够在新的操作系统跑起来。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了用户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采用WinUSB和Named pipe技术作为中间件来代替原有的驱动,实现对遗留代码的改造,从而使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成功通信。本文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用户需求,围绕高分辨扫描电致发光显微成像系统的遗留代码进行分析,分析遗留系统再工程的解决方案。第二部分通过设计多种技术方案,对比多种方案来选择最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对遗留系统的业务逻辑进行封装,可以尽快的发布原系统且不改变原有功能,以C/S模型进行讨论,分析了可能遇到的性能和并发问题,最终提出了WinUSB和Named pipe技术作为中间件来代替原有的驱动,实现对遗留代码的改造。第三部分讲述WinUSB驱动的特点、设计和实现细节,以及介绍命名管道特点和命名管道通信机制,以及命名管道服务器的实现细节。第四部分:分别对WinUSB和命名管道服务器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并对GUI进行了测试,将原始的实验数据与使用WinUSB和命名管道服务器作为新驱动的遗留系统得到的实验数据对比,得出以WinUSB和Named pipe技术作为中间件来代替原有的驱动,实现驱动升级是有效的,且降低了原有系统的耦合性,增加了遗留系统的可持续性。

张剑铭[6](2020)在《面向个性化生产的3D打印车间调度智能优化算法研究》文中指出个性化生产不仅实现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同时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已成为制造企业应对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转型方向。在此环境下,3D打印的生产优越性愈发显着,其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教育等领域,已成为先进制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3D打印技术应用的普及和3D打印服务的成熟,智能制造背景下,3D打印的生产规划、调度、管理成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通过制订合理的生产调度方案,从车间优化的角度出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3D打印的生产效率,满足个性化生产需求,促进3D打印的应用和发展。为此,本文首先对3D打印车间调度(3D Printing Shop Scheduling,3DPSS)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工艺特点为基础,对并行车间环境下的调度问题、复杂仿真环境下的调度问题和动态环境下的调度问题的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阐述制造业向个性化生产发展的背景,分析个性化制造与当前先进制造模式和先进制造技术之间的关系,明确3D打印在个性化生产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3DPSS问题在个性化制造中的重要性和当前理论研究上的不足,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2)深入分析3D打印工艺的生产过程,对常用的3D打印技术进行归纳和分类,以及对3D打印车间的关键特征和车间生产流程进行分析。结合车间调度理论中调度问题的描述方法,明确3D打印车间的生产环境、加工特性和优化目标,构建个性化3D打印生产车间调度的数学模型。(3)针对并行机环境下设备选择问题和批次划分问题,设计了基于双层编码的改进遗传算法,以实现对设备选择、批次划分和不规则工件排样问题进行整体优化。其中对于不规则多边形排样难题,引入栅格化的临界多边形方法,保证加工过程中工件间有合适的间距;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引入考虑车间负载均衡及工件高度差的初始化策略和局部贪婪搜索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4)针对基于仿真的3D打印生产车间调度过程中,目标函数计算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离散贝叶斯优化算法。采用离散距离度量方法将贝叶斯化算法扩展到离散问题的求解,然后根据3DPSS问题的特点提出一种考虑工件参数的协方差函数,提高算法寻优效率,提出以稀疏高斯过程作为代理模型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并设计一种模拟退火算法对稀疏高斯模型的活动子集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算法的优化能力,实验数据表明算法在复杂离散问题中有良好的优化能力。(5)针对3D打印车间中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单件小批量生产等特点造成的生产流程复杂化、动态多变等问题,引入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件标识和追踪方法,实现对工件状态和车间状态的实时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复杂事件处理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数据之间的时间、空间、因果等关系,定义车间生产中的基础事件、简单事件及复杂事件,构建车间动态追踪响应模型,并利用事件处理引擎实现动态调度。(6)构建3DPSS原型系统,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和理论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包括:原型系统的应用背景、设计原则、层次结构分析,尤其着重分析系统的核心模块功能以验证原型系统的可行性。

汤光泽[7](2020)在《基于Qt和VTK的静力学有限元软件GUI开发》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CAE软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机械、建筑、水利等关乎国民经济的传统领域,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爆炸爆破等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领域,以及生物化学、天文学等应用前景较大的新兴领域。本文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框架Qt和可视化工具包VTK,以开发静力学有限元软件前后处理系统为目标,系统地研究了Qt、VTK的用法和前后处理系统的集成,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Qt和VTK的总体特性和组织结构,详细介绍了Qt的信号与槽通信机制以及Qt中常用的功能模块,VTK中的数据结构、可视化管线及常用的可视化算法等,并分析了使用Qt和VTK进行前后处理软件系统开发的优势所在。在本前后处理软件系统中,Qt主要用于软件界面的开发和各功能控件的集成,VTK主要负责界面中的视图功能区以及有限元模型的前、后处理显示。然后,按照软件研发的技术路线,本文从软件设计目标、框架设计、功能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本前后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发过程。并给出了系统中部分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和程序代码,包括坐标系、颜色条、文本注释等视图中的部件,step、stl、inp、vtk等各种文件类型的读取及模型的建立,平移、旋转、缩放、拾取等视图交互样式,云图、切面图、切割图、等值面(线)图、变形图等后处理可视化方法。最后,在本前后处理软件系统开发完成并测试通过的基础上,介绍了使用悬臂梁算例和汽车白车身算例进行演示的过程,展示了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悬臂梁算例的演示过程验证了本软件具备完整的有限元分析过程以及各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汽车白车身算例的演示过程说明了本软件具备与Abaqus等主流软件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能够准确处理其产生的模型数据。

张森[8](2020)在《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铁路线路环境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或激光雷达获取铁路线路环境数据,数据实时、连续、快速、空间信息丰富,是目前铁路勘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在实体建模的数据后处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海量图像或图形数据对铁路线路的专业化应用造成了较大的限制,从丰富的铁路线路环境数据中提取正向线路设计信息是新技术专业化应用的重点,其中钢轨局部数据快速封装和识别是难点。因此研究如何保证建模精度和速度为前提下,对铁路钢轨点云数据进行轻量化预处理对整个铁路线路环境识别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针对图像和图形两种数据源,在通用铁路线路点云后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结合PCL点云库技术改进算法,进行了线路点云二次开发。实现铁路线路环境下钢轨点云自动分割;进而,结合钢轨截面几何特性和线路特性进行了钢轨点云快速封装算法设计。经过预处理的线路点云模型在数据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可快速识别钢轨,实现了轨道模型的轻量化。针对上述研究工作,本文所做具体工作如下:(1)对铁路线路研究区域的连续数据分别基于图像和图形数据源进行分割处理。分析研究分割通用方法的实际效果,结合PCL点云库设计钢轨点云数据分割算法,可以从整体铁路线路数据中快速自动分割出阈值区间中的钢轨点云数据。(2)基于vs2017+PCL开源平台,结合钢轨截面几何特性,通过钢轨点云数据通用封装方法分析,提出基于钢轨截面特性的钢轨点云数据封装方法。(3)工程实例算法验证。利用iFly D1无人机挂载iCam Q5mini倾斜摄影测量系统获取敦格某段线路区域影像数据并封装钢轨模型,采用分割和封装算法对线路点云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实现了钢轨实体的快速建模,精度符合工程要求。实例结果表明,钢轨点云快速分割及封装算法是有效的。基于此方法可实现基于无人机影像的线路长距离钢轨点云数据识别。

姜博文[9](2020)在《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无人直升机(UMH)在民事和军事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国内外均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飞行控制系统是实现无人直升机自主飞行功能的核心部件,在飞行控制系统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硬件在回路的实时仿真试验对飞行控制律、机载飞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接口和软件的状态进行验证。本文基于主从式结构的集成式仿真系统硬件平台,对飞行控制实时仿真系统软件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旨在为对象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实现简洁高效且置信度高的实时仿真试验。首先,本文介绍了飞行控制实时仿真系统的硬件架构。基于数据流的思想对实时仿真软件进行了模块和任务划分,对仿真控制台人机界面软件的架构进行了设计,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对需要进行数字仿真的飞行控制系统部件的建模和仿真软件实现技术进行研究。无人直升机的动力学模型是仿真系统的核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多体动力学机理建模思想,以主旋翼建模为研究重点。一般认为利用传统叶素积分理论进行旋翼建模是较为准确的,但在实时仿真系统中运用叶素模型可能会因计算量过大增加系统负荷,降低模型解算精度。本文设计了基于旋翼站位的气动力和力矩的叶素积分简化算法。本文将旋翼等效为受力平衡的整体,通过各旋翼站位的受力平衡状态推导出旋翼旋转一周的挥舞运动情况,基于动态入流理论对主旋翼诱导速度场进行数学描述。建立了可用于实时仿真的无人直升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工作机理建立了为模型解算提供操纵量的电动舵机模型,设计了无人直升机模型的通用仿真软件库。本文对于无人直升机的主要机载传感器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各主要传感器的仿真模型,根据各传感器在输入输出特性上的共性建立了通用的传感器仿真软件结构。然后,本文对仿真系统上下行数据通信链路进行了研究,为了实现系统上下位机之间数据的高效传输,本文基于UDP网络通信原理,设计了结构体嵌套形式的上下行通信数据帧结构,避免了复杂的组帧解帧操作,实现了物理量的直接传输。根据仿真试验需求,对仿真控制台人机界面功能和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基于Qt图形界面开发环境,设计了简洁友好的人机界面,重点研究了人机界面飞行航线显示、历史曲线显示功能的实现方法。最后,本文进行了对象无人直升机全航线飞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基于本文研究的各项技术所设计的仿真软件的合理性,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刘云霄[10](2020)在《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建模与抗扰控制研究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齿轮传动涡扇(Geared Turbofan Engine,GTF)发动机作为未来大涵道比民机的研究方向之一,拥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而大型商用发动机在大范围长时间的运行中会碰到各种类型且无法预知的干扰,这些干扰现象对于保证发动机的稳定性、飞机的安全性、乘客的舒适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对于发动机中的干扰问题和抗干扰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开展了发动机部件级建模、发动机中的干扰建模以及抗扰算法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全数字仿真平台和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集成与验证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部件级模型和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根据基于模型的设计(Model Based Design,MBD)方法使用T-MATS工具箱的部件模块和仿真构架,建立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慢车以上状态的部件级模型。通过非设计点处数据对比验证部件级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通过小扰动法和拟合法建立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的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部件级模型和线性化后模型的误差很小,为下文设计抗扰控制器提供良好的基础。接着,对航空发动机中存在的干扰现象进行分析定义和建模,并研究系统开环运行时各种干扰的影响。针对大气湍流干扰,利用Kopasakis提出的基于Kolmogorov频谱改型方法建立大气湍流时域模型;针对功率提取干扰,借鉴混合动力发动机结构,根据电机和锂电池原理建立功率提取模型;针对引气干扰,根据引气机理建立引气系统模型。分别研究各类干扰作用的机理和对发动机的影响。所建干扰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且通用性强,方便未来对干扰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改进。再次,分析H∞控制理论、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理论抗扰原理并进行了LADRC、PI、H∞闭环转速控制器设计和抗扰算法对比研究。调节各类控制器参数使其在面对单位阶跃指令时具有大致相同的上升时间、信号跟踪能力以及控制能量。进而对比三类控制器在发动机不同状态点、不同干扰因素下的转速抗扰效果。结果表明LADRC这类主动控制方法较传统的PI、H∞等被动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抗扰性能,保证了发动机的平稳安全运行。最后,实现了模型和控制算法的全数字仿真平台和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集成与验证。将基于MBD方法设计的模型和控制器集成到FWorks全数字仿真平台进行测试,验证了模型代码和控制器代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硬件在环平台集成验证提供保障。通过按照规范设计流程的准备工作,最终实现LADRC、PI等算法的硬件在环仿真以及GTF发动机的干扰测试。仿真结果表明LADRC控制这类主动控制方法比普通被动控制在真实控制器中同样具有更好的抗扰性能。

二、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形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形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开关温度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开发背景
    2.2 系统总体需求框架
    2.3 系统硬件需求
    2.4 系统软件需求
        2.4.1 温度实时监测需求
        2.4.2 温度异常预警需求
        2.4.3 数据查询统计需求
    2.5 系统性能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预测算法设计
    3.1 算法原理概述
        3.1.1 算法目标分析
        3.1.2 算法总体流程
    3.2 算法模型详细设计
        3.2.1 历史数据优化流程设计
        3.2.2 神经网络算法流程设计
        3.2.3 遗传算法流程设计
    3.3 算法仿真验证
        3.3.1 算法仿真方法
        3.3.2 算法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设计
    4.1 系统设计思路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拓扑设计
        4.2.2 软件模型设计
        4.2.3 功能结构设计
    4.3 系统类结构设计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温度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4.4.2 温度异常预警模块设计
        4.4.3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硬件功能实现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3.1 温度实时监测模块实现
        5.3.2 温度异常预警模块实现
        5.3.3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与方法
    6.2 功能测试分析
    6.3 性能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面向机器人模拟与强化学习的分布式训练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机器人模拟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框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二章 分布式框架选择
    2.1 分布式框架Spark
        2.1.1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s)
        2.1.2 并行作业
        2.1.3 共享变量
    2.2 分布式框架Ray
        2.2.1 应用层
        2.2.2 系统层
        2.2.3 整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训练平台Re-Ray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Re-Ray平台硬件及网络设计
    3.3 分布式框架Ray的修改与扩展
    3.4 应用层
        3.4.1 应用层架构设计
        3.4.2 相关组件的配置脚本化
    3.5 模拟框架的修改与部署自动化
        3.5.1 模拟赛车游戏框架
        3.5.2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框架
        3.5.3 模拟框架Gazebo
        3.5.4 模拟框架gym-gazebo2
    3.6 容器层
        3.6.1 容器封装
        3.6.2 调度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e-Ray的进化策略算法ES-RPRS
    4.1 引言
    4.2 进化策略算法(Evolution Strategies)
    4.3 策略类算法并行性优势分析
    4.4 ES-RPRS的设计与实现
    4.5 ES-RPRS的超参数搜索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模拟环境搭建
    5.3 Re-Ray平台性能测试
        5.3.1 流数据处理性能
        5.3.2 可靠性
        5.3.3 扩展性
        5.3.4 算力成本对比
    5.4 ES-RPRS算法相关测试
        5.4.1 扰动参数优化测试
        5.4.2 超参数搜索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3)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天文CCD相机
        1.1.2 天文图像采集系统
    1.2 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基本方案
    2.1 Qt相关介绍
        2.1.1 基于Qt的图形用户界面
        2.1.2 基于Qt的跨平台
    2.2 传输协议介绍
        2.2.1 UDP协议
        2.2.2 TCP协议
        2.2.3 两种协议对比
    2.3 图像文件格式介绍
        2.3.1 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2.3.2 天文专用FITS文件格式
    2.4 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方案
        2.4.1 项目对图像采集系统的基本要求
        2.4.2 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3.1 QHYCCD相机介绍
        3.1.1 相机基本情况
        3.1.2 相机的连接
    3.2 LX200_ACF望远镜介绍
        3.2.1 LX200_ACF望远镜的基本情况
        3.2.2 望远镜的连接
    3.3 基于FPGA的实时幸运成像系统
    3.4 系统的硬件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软件框架
        4.1.1 程序总体设计方法
        4.1.2 系统的UI界面
        4.1.3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4.2 系统工作模式
        4.2.1 单帧模式
        4.2.2 多帧模式
    4.3 系统各部分设计方法
        4.3.1 预备阶段
        4.3.2 采集参数控制
        4.3.3 图像显示
        4.3.4 鼠标检测及截图
        4.3.5 图像传输
        4.3.6 图片存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软件功能测试
        5.1.1 软件运行功能测试
        5.1.2 多帧采集稳定测试及结果分析
    5.2 千兆以太网传输测试
        5.2.1 PC端传输测试方案
        5.2.2 FPGA端传输测试方案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跨平台测试
        5.3.1 跨平台测试方案
        5.3.2 系统环境配置
        5.3.3 跨平台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4)确定性以太网TT业务交换及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确定性以太网简介
    1.3 本文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确定性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
    2.1 确定性以太网系统构成
    2.2 确定性以太网工作原理
    2.3 AS6802时钟同步技术
        2.3.1 同步过程与PCF帧结构
        2.3.2 透明时钟与固化函数
        2.3.3 压缩函数
        2.3.4 时钟同步服务
        2.3.5 容错机制
    2.4 TT业务交换技术
        2.4.1 TT业务交换原理
        2.4.2 TT帧结构
第三章 确定性交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3.1 确定性交换单元设计需求
        3.1.1 AS6802时钟同步设计需求
        3.1.2 TT业务交换设计需求
    3.2 确定性交换单元结构
    3.3 输入分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 AS6802时钟同步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3.4.1 固化函数模块
        3.4.2 预整合模块
        3.4.3 压缩函数模块
        3.4.4 最优帧选择模块
        3.4.5 团集检测模块
        3.4.6 CM状态机模块
        3.4.7 SC状态机模块
        3.4.8 PCF帧发送模块
    3.5 TT业务交换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3.5.1 输入过滤模块
        3.5.2 全互联交换网络
        3.5.3 调度表与查表控制模块
        3.5.4 调度模块
        3.5.5 输出处理模块
    3.6 输出仲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7 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8 确定性交换单元的优点
        3.8.1 AS6802时钟同步优点
        3.8.2 TT业务交换优点
第四章 确定性交换单元仿真验证
    4.1 仿真平台介绍
    4.2 输入分流模块的仿真验证
    4.3 AS6802时钟同步单元的仿真验证
        4.3.1 固化函数模块的仿真验证
        4.3.2 预整合模块的仿真验证
        4.3.3 压缩函数模块的仿真验证
        4.3.4 最优帧选择模块的仿真验证
        4.3.5 团集检测模块的仿真验证
        4.3.6 CM状态机模块的仿真验证
        4.3.7 SC状态机模块的仿真验证
        4.3.8 PCF帧发送模块的仿真验证
    4.4 TT业务交换单元的仿真验证
        4.4.1 输入过滤模块的仿真验证
        4.4.2 全互联交换网络的仿真验证
        4.4.3 调度模块的仿真验证
    4.5 输出仲裁模块的仿真验证
第五章 确定性交换单元板级验证
    5.1 测试平台结构与组成
    5.2 AS6802时钟同步板级验证
        5.2.1 冷启动同步
        5.2.2 重启动同步
        5.2.3 时钟校准
        5.2.4 同步精度
    5.3 TT业务交换板级验证
    5.4 调试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WinUSB与Named Pipe的遗留系统驱动升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遗留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1.4 论文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遗留系统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遗留系统的构件提取
        2.2.1 软件重用
        2.2.2 遗留系统的构件提取
    2.3 方案研究与选择
        2.3.1 驱动开发对比
        2.3.2 IPC方式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inUSB和Named Pipe的基础研究
    3.1 WinUSB的基础研究
        3.1.1 WinUSB的简介
        3.1.2 WinUSB设备文件操作
        3.1.3 数据传输的实现
        3.1.4 驱动安装及相应处理
    3.2 命名管道的通信机制
        3.2.1 命名管道的通信模式
        3.2.2 命名管道的实例
        3.2.3 命名管道的特点
        3.2.4 命名管道在C/S结构中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USB和Named Pipe异构通信机制
    4.1 异构驱动通信方式
    4.2 命名管道结合驱动方法的系统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测试
    5.1 编码
        5.1.1 编码和测试环境
        5.1.2 WinUSB的实现
        5.1.3 命名管道服务器的实现
    5.2 可执行组件
    5.3 驱动升级应用测试
        5.3.1 单元测试
        5.3.2 回归测试
        5.3.3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
    6.1 实验待测数据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面向个性化生产的3D打印车间调度智能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从大规模生产到个性化生产
    1.3 3D打印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3D打印车间调度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相关车间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1.4.2 3D打印车间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1.4.3 车间调度方法
    1.5 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
    1.6 课题来源及章节安排
        1.6.1 课题来源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3D打印生产车间调度问题模型
    2.1 3D打印生产特点
        2.1.1 3D打印生产过程
        2.1.2 3D打印技术的分类
        2.1.3 打印空间的分类
    2.2 3D打印车间关键特征
    2.3 3D打印生产车间的构建
        2.3.1 车间架构
        2.3.2 车间自动化生产流程
    2.4 3D打印车间调度数学模型
        2.4.1 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2.4.2 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行机环境下3DPSS的改进遗传算法
    3.1 问题描述
    3.2 基于NFP的不规则零件排样方法
        3.2.1 启发式排放方法
    3.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调度方法
        3.3.1 算法基本流程
        3.3.2 染色体编码
        3.3.3 初始化
        3.3.4 适应度值计算
        3.3.5 选择操作
        3.3.6 交叉和变异操作
        3.3.7 局部贪婪搜索策略
    3.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4.1 实验设计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仿真调度下3DPSS的贝叶斯优化方法
    4.1 问题描述
        4.1.1 概述
        4.1.2 问题模型
    4.2 基于高斯过程的贝叶斯优化算法
        4.2.1 贝叶斯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4.2.2 高斯代理模型
        4.2.3 采集函数
    4.3 贝叶斯离散优化算法
        4.3.1 基于领域知识的协方差函数设计
        4.3.2 稀疏高斯过程
    4.4 试验及结果分析
        4.4.1 稀疏GP对BDO的影响
        4.4.2 新协方差函数对BDO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事件驱动的3D打印车间动态调度方法
    5.1 基于RFID的感知车间
    5.2 事件驱动的集成框架
    5.3 事件模型定义
        5.3.1 原始事件
        5.3.2 简单事件
        5.3.3 复杂事件
    5.4 生产车间中的复杂事件处理
        5.4.1 车间中的复杂事件
        5.4.2 事件处理系统
        5.4.3 事件处理实例
    5.5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及应用研究
    6.1 应用背景
    6.2 3D打印生产系统体系结构
        6.2.1 设计原则
        6.2.2 系统层次结构
    6.3 系统功能模块
    6.4 应用验证
        6.4.1 系统实现
        6.4.2 生产调度验证
        6.4.3 动态响应验证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Qt和VTK的静力学有限元软件GUI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AE软件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CAE软件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CAE软件发展现状及趋势
        1.2.3 国内外CAE软件差距分析
        1.2.4 国内CAE软件发展的可行途径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内容
第2章 外部依赖库研究
    2.1 Qt库研究
        2.1.1 信号与槽机制
        2.1.2 元对象编译器
        2.1.3 常用Qt模块及类库
        2.1.4 使用Qt开发的优势
    2.2 VTK库研究
        2.2.1 可视化管线
        2.2.2 渲染引擎
        2.2.3 使用VTK开发的优势
    2.3 Qt与VTK的整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系统设计目标
    3.2 软件系统框架设计
    3.3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3.3.1 文件读取功能设计
        3.3.2 视图功能设计
        3.3.3 前处理模块功能设计
    3.4 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3.4.1 视图部件
        3.4.2 文件读取及建模
        3.4.3 视图交互
        3.4.4 后处理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介绍及应用
    4.1 主界面介绍
    4.2 算例分析
        4.2.1 系统硬件环境
        4.2.2 悬臂梁算例
        4.2.3 汽车白车身算例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铁路线路环境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1.1.1 轨道结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1.2 点云数据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1.3 铁路轨道数据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3 本章小结
2 点云数据开发环境介绍
    2.1 点云数据通用处理软件
    2.2 PCL点云库
    2.3 系统配置要求和推荐配置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点云数据分割方法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仪器型号
        3.1.2 飞行参数设置
    3.2 通用图像分割方法效果分析
    3.3 基于图形的线路点云分割方法研究
        3.3.1 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
        3.3.2 钢轨点云数据分割算法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钢轨点云数据封装方法
    4.1 钢轨点云数据通用封装方法分析
    4.2 基于钢轨截面特性点云数据封装方法研究
        4.2.1 钢轨截面特征信息
        4.2.2 钢轨截面插入点提取
        4.2.3 钢轨点云数据的封装
        4.2.4 钢轨点云封装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线路特性的钢轨识别方法研究
    5.1 线路空间线形提取
    5.2 高程处理
    5.3 线形匹配
    5.4 本章小结
6 实例测试
    6.1 无人机线路影像数据采集
        6.1.1 设备型号
        6.1.2 飞行参数设置
        6.1.3 工程应用实例模型
    6.2 钢轨点云数据的分割及封装
    6.3 精度分析
        6.3.1 线路空间线形提取
        6.3.2 高程处理
        6.3.3 线形匹配
    6.4 基于线路特性的钢轨识别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PCL线路点云后处理源代码

(9)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1.2 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
        1.2.1 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
        1.2.2 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
    1.3 集成式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系统
    1.4 研究背景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已有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目标
    1.6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仿真系统软件设计技术
    2.1 引言
    2.2 仿真系统组成结构
    2.3 仿真设备硬件结构
    2.4 实时仿真软件架构设计
        2.4.1 RTOS - 32 实时操作系统介绍
        2.4.2 实时仿真软件模块划分
        2.4.3 实时仿真软件多任务调度
        2.4.4 任务间的数据交互
    2.5 仿真控制台软件架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无人直升机建模技术
    3.1 引言
    3.2 无人直升机多体动力学建模
        3.2.1 坐标系选择
        3.2.2 主旋翼建模
        3.2.3 尾桨建模
        3.2.4 其它部件建模
        3.2.5 主旋翼对其它部件的干扰
        3.2.6 多体动力学模型合成
    3.3 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仿真软件实现
        3.3.1 无人直升机模型的实时仿真算法
        3.3.2 无人直升机通用仿真库设计
    3.4 电动舵机系统建模
    3.5 无人直升机建模合理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传感器仿真技术
    4.1 引言
    4.2 传感器仿真方案设计
    4.3 主要传感器建模及仿真算法设计
    4.4 传感器通用仿真软件结构设计
        4.4.1 传感器通用仿真参数配置结构
        4.4.2 传感器通用物理特性配置结构
    4.5 实时仿真软件传感器模块实现
    4.6 传感器通用仿真软件结构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仿真系统上下行通信技术
    5.1 引言
    5.2 上下行通信方式选择
    5.3 上下行通信协议选择
    5.4 上下行网络通信实现方法
    5.5 上下行通信数据帧设计
        5.5.1 数据帧结构设计
        5.5.2 数据帧内容设计
    5.6 网络通信数据传输字节序转换
    5.7 实时仿真软件上下行通信模块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仿真控制台人机界面显示技术
    6.1 引言
    6.2 人机界面开发环境选择
    6.3 仿真控制台界面功能规划
        6.3.1 人机界面基本功能
        6.3.2 航线显示功能
        6.3.3 历史曲线显示功能
        6.3.4 上下行通信功能
    6.4 基于QT的仿真控制台界面布局设计
    6.5 基于QT的仿真控制台功能模块开发方法
        6.5.1 基于UI控件的功能模块开发
        6.5.2 基于信号与槽的前后台调度实现
    6.6 航线与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实现
        6.6.1 航线显示功能实现
        6.6.2 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实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仿真系统综合验证
    7.1 引言
    7.2 对象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律架构
    7.3 仿真环境搭建
    7.4 实时仿真试验流程
    7.5 全航线飞行仿真验证
        7.5.1 全航线飞行仿真过程
        7.5.2 仿真系统运行状态验证
        7.5.3 仿真结果分析
    7.6 验证结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期内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建模与抗扰控制研究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研究概述
        1.2.2 发动机中干扰研究概述
        1.2.3 发动机抗干扰控制方法研究概述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部件级模型
    2.1 引言
    2.2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建模问题分析
        2.2.1 GTF发动机基本部件数学模型
        2.2.2 GTF可变几何部件建模
    2.3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共同工作方程及求解
        2.3.1 GTF发动机稳态共同工作方程
        2.3.2 GTF发动机动态共同工作方程
    2.4 基于T-MATS工具箱的模型开发
    2.5 GTF线性化模型的建立
    2.6 仿真结果分析
        2.6.1 发动机稳态点模型仿真与分析
        2.6.2 发动机部件级模型和线性化模型动态仿真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干扰建模
    3.1 引言
    3.2 大气湍流干扰模型
        3.2.1 大气湍流干扰机理分析
        3.2.2 基于Kolmogorov频谱的大气湍流模型
        3.2.3 大气湍流模型仿真结果
    3.3 功率提取干扰模型
        3.3.1 发动机功率提取干扰机理
        3.3.2 基于混合动力发动机结构的通用功率提取模型
        3.3.3 发动机功率提取模型仿真结果
    3.4 引气干扰模型
        3.4.1 发动机引气干扰机理
        3.4.2 基于引气机理的通用引气系统模型
        3.4.3 引气模型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抗扰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 H_∞理论的GTF发动机转速控制
        4.2.1 本文控制器架构
        4.2.2 H_∞标准控制问题与基于2-Riccati方程的求解
        4.2.3 GTF发动机的 H_∞鲁棒控制器设计
    4.3 基于线性自抗扰的GTF发动机转速控制
        4.3.1 经典PID控制的优缺点
        4.3.2 自抗扰控制的抗扰原理
        4.3.3 基于PSO优化算法的发动机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4 三类控制方法的仿真与抗扰效果比较
        4.4.1 LADRC/PID/ H_∞控制器设计
        4.4.2 控制器抗扰效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数字仿真平台与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集成与验证
    5.1 引言
    5.2 FWorks仿真平台的集成与验证
        5.2.1 FWorks平台介绍
        5.2.2 FWorks平台功能
        5.2.3 FWorks平台仿真结果分析
    5.3 硬件在回路平台的集成与验证
        5.3.1 HIL仿真平台简介
        5.3.2 发动机模型及控制算法在HIL平台上的集成
        5.3.3 HIL平台闭环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形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开关温度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万露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面向机器人模拟与强化学习的分布式训练平台设计与实现研究[D]. 黄增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D]. 王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确定性以太网TT业务交换及同步技术研究[D]. 张洪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WinUSB与Named Pipe的遗留系统驱动升级方法研究[D]. 胡佑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6]面向个性化生产的3D打印车间调度智能优化算法研究[D]. 张剑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基于Qt和VTK的静力学有限元软件GUI开发[D]. 汤光泽. 湖南大学, 2020(07)
  • [8]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铁路线路环境识别技术研究[D]. 张森.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研究[D]. 姜博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建模与抗扰控制研究和验证[D]. 刘云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基于WINDOWS32ApiGDI函数的工程图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