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芭蕾艺术殿堂——参观瓦冈诺瓦舞蹈学院

走进芭蕾艺术殿堂——参观瓦冈诺瓦舞蹈学院

一、走进芭蕾艺术圣殿——访瓦冈诺娃舞蹈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宁亚群[1](2021)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舞蹈形态。从审美文化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更加精准地把握中西方舞蹈艺术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之间有同有异的审美文化禀性,以进一步促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化对话与交流,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概念内涵来讲,中国古典舞分为“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未能保存下来。“当代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则特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舞蹈家在综合提取戏曲舞蹈、汉唐舞蹈、敦煌舞蹈、甚至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等样式的基础上所建构的舞种,其建构力求与“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在审美理想、内涵意蕴上达到较高的统一性,迄今形成了“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梨园舞蹈”“唐乐舞”六大类型,本论文重点采用早期形成的“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三个类型以作阐述。西方芭蕾舞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法国宫廷的努力下开始朝着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发展。后传播至俄罗斯、丹麦等其它欧洲国家,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舞种。经过“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几个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统一名为“西方芭蕾舞”的欧洲代表性古典舞种。西方芭蕾舞于欧洲多个国家兴盛发展,并因其训练的科学性,而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专业舞蹈艺术院校与团体的基础训练中。就此前的学术研究来讲,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舞蹈的艺术性、技术性层面,间或有舞蹈美学、舞蹈文化等探究。但针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审美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则未见直接相关的成果。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艺术本体与审美文化层面的系统比较,以期更为科学地认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为东、西方舞蹈艺术之间的互鉴与交流提供思路。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传播接受、审美蕴涵、演变趋势四个基本方面,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比较研究。导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对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进行阐述。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两大舞蹈形态。通过对两个舞种的比较研究,可以实现舞蹈本体、审美文化、对话交流三个层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陈述。在研究思路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逻辑、有层次的展开,在研究方法上,鉴于本文选题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本文在综合运用论文撰写通用研究方法的同时,借鉴比较美学、比较艺术学中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从丰富庞杂的舞蹈现象中探寻关于两个古典舞种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第一章是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比较性概述。第一节对两个舞种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节进一步规范两者的范畴,其范畴的界定是通过解决围绕两个舞种而分别产生的三个争议确定的,结论为: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其范畴涵盖“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类;现存舞蹈影像资料的部分作品具有“古典性”;因社会制度变化而产生的对相同母题的不同解读是合理的。对西方芭蕾舞而言,确定其第三个时期名称为“古典芭蕾”,将“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同视为西方芭蕾舞发展史上的代表性时期,对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之于西方审美文化的代表性进行判断。第三节对两者的发展脉落作简单扼要的梳理和解读。第二章将比较两个古典舞种的三次转变,这三次转变既与美学层面“美”和“善”的分离密切相关,又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艺术地位的确立紧密关联,艺术地位的确立既带来了艺术本体之“古典性”的生成,同时带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关于艺术诗性的沉思。第三章通过传播方式与艺术接受两个层面,进一步比较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传播媒介与传播生态的变化带给两个古典舞种传播方式更多未知的可能,而作为舞蹈传播的另一方——艺术接受,则在舞蹈受众的变化中,引发本文对于舞蹈传播是否会终结以及传播中心之转移的思考。第四章比较两大舞蹈艺术的审美蕴涵。第一节从舞蹈本体层面分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典型化、节奏化、造型化三个方面都具备对和谐的追求,两者分别以“拧”“倾”“圆”“曲”与“开”“绷”“直”“立”为外化特征,这是两个古典舞种肢体美学的研究起点;第二节着力对两个舞种“乐”“舞”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进行分析,并阐述中国古典音乐之五声调式与西方芭蕾舞之大小调式如何在和声之“和”的基础上,分别与各自所属的古典舞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视、听完备的效果。此外,本节还对两个古典舞种的服饰与舞台美术进行简要分析。本章通过对两个古典舞种舞蹈本体、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之技术层面的分析,引入对审美特征与审美理想的阐释。第五章比较研究现代语境中两大舞蹈的演变路径。第一节通过对“古典”是否在中西方社会“退场”这一历史现实的分析,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灵韵”的保留样态及演变趋势进行判断,得出两个古典舞种之“虚灵妙合”与“庄肃雅正”的不同灵韵特征。第二节从“诗缘情”与Ballet词义溯源入手,分别对两个舞种在抒情与叙事方面的偏重程度作持续性的预测。第三节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机遇与挑战作出分析判断。结语部分简要回顾、总结了前五章的内容,并在确证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相间之基本状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两重延展:其一,跳出舞蹈本体,在更为宏阔的视阈中探索这种异同状况所生成的文化缘由;其二,回到舞蹈本体,针对两个古典舞种的自身状况给出三项答解和说明。

张洪雪[2](2020)在《浅谈芭蕾舞16-19世纪舞会舞蹈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舞会舞蹈是欧洲古代宫廷特定的艺术形式。每一个舞蹈都有严格规定的舞蹈动作、步伐、队形、音乐、舞蹈风格和舞蹈方式以及舞蹈秩序。宫廷舞蹈不仅是王室娱乐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培养宫廷和贵族子女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培养他们具有统治阶级所需的文化修养和礼仪风范。中国的舞会舞蹈教学起步较晚。有关舞会舞蹈教学研究的文献和资料极少,在研究舞会舞蹈的发展及教学方面少有人提及,但在芭蕾舞舞台实践表演和教学过程中涉及这门课程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将试图着力对此探究,为之前研究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李嘉琪[3](2018)在《古典芭蕾的创作方法与流派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581年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皇后的喜剧芭蕾》诞生,芭蕾舞艺术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发展了近五百年。在这五百年里,芭蕾在萌芽时期吸收了各种不同的养料,在历经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历史发展阶段之后,方才于19世纪最终确立了创作方法与表演程式,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趋于完美的训练体系和表演体系。浪漫主义芭蕾的创作方法和古典主义芭蕾的创作方法是古典芭蕾两大创作方法,它们在古典芭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作用,不仅建构出各自的特征,而且在建构的同时孕育了流派的产生。于此,古典芭蕾风格统一性下的多样流派亦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整体风格的形成中得以确立。如今古典芭蕾已成为世界古典舞研究和发展的范例和参照。本篇论文以古典芭蕾流派为例,对古典芭蕾不同创作方法之下其流派的确立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对创作方法与流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希望能够为古典舞蹈多样流派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艺术学的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古典芭蕾的直立审美特征的来源和“古典”对其的限定,并对古典芭蕾的两种创作方法,即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理论阐释;还以古典芭蕾为例,对流派的界定、构成以及流派的确立进行探讨和详细说明;第二、三、四部分则运用了舞蹈身体语言学的方法,分别对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和丹麦学派的芭蕾舞进行具体的探讨。在这三个部分中,本人首先对各个芭蕾学派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其次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该芭蕾学派的训练形态进行梳理和归纳,最后将创作方法和规训形态都落实在每个流派最终的作品形态上。在本论文的四个部分中,第一部分是论文的艺术学理论基础,即创作方法与流派的定义并将其与古典芭蕾进行对接;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则是运用舞蹈身体语言学的方法对具体芭蕾流派的分析和解读。这四个部分从理论出发并深入到平行的各个流派之中,梳理了芭蕾流派历时状态下的发展过程和共时状态下的相互作用,在探讨创作方法与流派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古典舞蹈流派的构建的思考。

余茜[4](2009)在《中国芭蕾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旨在以中国的芭蕾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芭蕾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民族芭蕾舞创作的审美特征、文化背景、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中国芭蕾早日形成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的学派。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民族芭蕾舞剧创作,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创作的论着较少,尚无专着;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芭蕾舞的创作艺术、舞蹈的本体结构、对作品的评论分析等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从美学理论高度进行系统和完整研究的尚不多见。但是中国芭蕾的历史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美学高度上进行理论提升与概括。对于中国来讲,芭蕾是舶来品,作为一门从西方传入中国而逐渐本土化的艺术,无论是从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现代转型,还是西方的外来舞蹈艺术与中国的本土舞蹈艺术艰难磨合,或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中国芭蕾都是一本永远敞开的大书,为我们提供着丰富和多方面的启迪。本论文主要是将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从中看到中国民族芭蕾从模仿借鉴到独立创作,进而融汇中西形成独特的审美特征;将中国芭蕾与世界其他芭蕾学派之间的异同,以及和中国古典舞加以比较,经过对它们共同之处与个性特征的研究,加深对中国芭蕾创作的理解,推进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与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本论文由引言、四个章节、结语共六个单元组成:第一章:芭蕾舞剧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介绍芭蕾和中国民族芭蕾的基本概念、起源以及作为芭蕾舞共同的、公认的审美标准。第二章:芭蕾舞剧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章中按历史分期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芭蕾之初始(20世纪初至建国前);新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1950—1965);“文革”时期的中国芭蕾(1966—1976);中国芭蕾舞剧的复苏与发展(1976—1989);中国芭蕾舞剧的繁荣(1990至今)第三章:中国芭蕾民族化探索的几个关键性环节,在第二章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成功的芭蕾舞剧的审美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四章: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芭蕾,将芭蕾与中国古典舞进行比较,阐释两种不同的舞蹈形态以及形成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芭蕾的风格特征与世界其他各大学派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文化背景、艺术表现力、审美意象等方面进行研究。作者认为,我国的芭蕾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其他芭蕾学派创作经验和风格特点,广泛吸收中国民族舞蹈的文化底蕴作为建立中国芭蕾的核心,中国的芭蕾舞在自己的民族化的过程中,致力于西洋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芭蕾美学发展之路,依照芭蕾美学原则表现我们自己的民族生活,自觉地在芭蕾中吸收、理解、消化中国文化,这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芭蕾发展的必然选择。

王彬[5](2008)在《苏联芭蕾编导与教学历史经验研究》文中指出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在这五百年的辉煌历史当中,苏联芭蕾可谓地位显赫、功绩卓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苏联芭蕾以其极富价值的历史成就和历久弥新的宝贵经验,成为芭蕾舞史上不可回避的研究重镇。对于苏联芭蕾的历史和经验,各国的舞蹈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充分的叙述与肯定,皆认为苏联芭蕾具有卓立古今的价值与意义。而笔者则在此基础上,对苏联芭蕾编导和教育领域内的重要问题与历史经验,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且认为,苏联芭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20世纪初俄罗斯芭蕾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为解体后的芭蕾艺术发展,确立了基本的美学追求与方法规范。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1917——1927年苏联舞蹈界对古典遗产的保留与探索。艺术家们不仅为芭蕾艺术的生存权展开了卓绝的斗争,而且还对芭蕾艺术的发展方向作出了艰难的探索: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结构到表现手法,编导的敏感意识与创新思维在新环境和新形式的触动下得到了抒发,从而为苏联初期的芭蕾艺术增添了活力。第二章论述了1927年——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戏剧芭蕾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与经验。以客观的、历史的眼光来看,戏剧芭蕾那完整严谨的戏剧结构、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鲜明可信的人物形象、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以及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特征,对整个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1991年交响芭蕾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苏联交响芭蕾积极在舞蹈与音乐之间寻找共性和结构逻辑,对交响性舞蹈本体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忱,从而保证了严谨和完整的舞蹈思维体系,以及芭蕾艺术继续发展和革新下去的有利条件。同时它还拥有令人惊讶和罕见纯正的舞蹈形象,其音乐——舞蹈戏剧结构能够清晰地表现剧情,鲜明地再现人物性格和富有内涵的作品思想。第四章论述了苏联芭蕾教育领域内的教学法概况与成就,以及瓦冈诺娃教学法的特征与经验,这在“教必有法”和“教无定法”两方面深深启迪了后人。在论证过程中,笔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归纳、演绎、推理、对比、判断、总结等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对大量俄文及中文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对大量芭蕾作品的观摩和感悟、对诸多中俄专家学者的采访和学习,努力探求苏联芭蕾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得失。

罗辛,杜琴[6](2002)在《走进芭蕾艺术圣殿——访瓦冈诺娃舞蹈学院》文中研究说明 九、十月之交,正是俄罗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圣彼得堡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当芬兰湾的海风渐渐变凉,圣彼得堡城内外的树林便被那大自然的神奇画笔涂成五颜六色,于是人们便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俄罗斯的秋天。此时的圣彼得堡比莫斯科更有秋意,涅瓦河上经常云聚云散,时

二、走进芭蕾艺术圣殿——访瓦冈诺娃舞蹈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芭蕾艺术圣殿——访瓦冈诺娃舞蹈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一) 艺术现实
        (二) 理论学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舞种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
        一、中国古典舞
        二、西方芭蕾舞
        三、中国古典舞“当代形态”的正统性认定
    第二节 核心范畴界定
        一、对中国古典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二、对西方芭蕾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第三节 发展脉落梳理
        一、中国古典舞发展脉落
        二、西方芭蕾舞发展脉落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
    第一节 “美”与“善”的分离
    第二节 三次转变
        一、从“娱己”“娱神”到“娱人”
        二、从“娱人”到舞蹈本体
        三、从舞蹈本体到经典颠覆
    第三节 艺术地位的确立
        一、“古典性”的生成
        二、“艺术的沉思”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传播接受
    第一节 传播方式——未知的可能
        一、传播媒介之变
        二、传播生态之变
    第二节 艺术接受
        一、关于“受众”
        二、“终结”与“中心”的转移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审美蕴涵
    第一节 舞蹈本体的异质互融
        一、和谐之美的表现样式
        二、中国古典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三、西方芭蕾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第二节 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的异质互融
        一、异质互融之音乐
        二、异质互融之服饰
        三、异质互融之舞台美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演变趋势
    第一节 灵韵——审美风貌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之虚灵妙合
        二、西方芭蕾舞之庄肃雅正
    第二节 抒情与叙事——表现形式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从“诗缘情”谈起
        二、西方芭蕾舞——“Ballet”的溯源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古典舞——多重资源的整合
        二、西方芭蕾舞——历史价值的更新
结语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之审美文化本源
    二、关于两种古典舞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浅谈芭蕾舞16-19世纪舞会舞蹈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舞会舞蹈课对培养专业芭蕾舞演员具有重要作用
三、舞会舞蹈的教学
    (一)舞会舞蹈范例的研究及舞段教学
    (二)教学法和课堂结构
四、目前国内舞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结语

(3)古典芭蕾的创作方法与流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论的研究目的、意义
    (二) 本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三) 本论的研究方法
    (四) 本论的研究难点
一 古典芭蕾的创作方法与流派
    (一) 古典芭蕾
        1 直立审美的来源
        2“古”与“典”的限定
    (二) 古典芭蕾的创作方法
        1 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2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三) 古典芭蕾的流派
        1 流派的界定
        2 流派的构成
二 法国学派及《吉赛尔》
    (一) 法国学派的特征
        1 内容特征
        2 形式特征
    (二) 法国学派的规训形态
        1 路易十四时代
        2 其他艺术家的助力
    (三) 法国学派的作品形态
        1 法国学派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2 《吉赛尔》
三 俄罗斯学派及《睡美人》
    (一) 俄罗斯学派的特征
        1 古典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
        2 舞蹈程式的确立
    (二) 俄罗斯学派的规训形态
        1 技术体系的构成
        2 技术体系的确立
    (三) 俄罗斯学派的作品形态
        1 众星云集圣彼得堡
        2 《睡美人》
四 丹麦学派及《仙女》
    (一) 丹麦学派的特征
        1 与法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联姻
        2 与俄罗斯古典主义创作方法的对话
    (二) 丹麦学派的规训形态
        1 指导思想
        2 技术标识
    (三) 丹麦学派的作品形态
        1 从丹麦走向世界
        2 《仙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芭蕾的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芭蕾舞剧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芭蕾
    第二节 中国芭蕾与民族芭蕾
    第三节 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第二章 芭蕾舞剧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芭蕾之初始(20世纪初至建国前)
    第二节 新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1950—1965)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中国芭蕾(1966—1976)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复苏与发展(1976—1989)
    第五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繁荣(1990至今)
第三章 中国芭蕾民族化探索的几个关键性环节
    第一节 芭蕾舞中的革命——身体困境与政治神话
    第二节 民族芭蕾舞剧的成功与失落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芭蕾
    第一节 跨文化美学视野中的中国芭蕾
    第二节 中国民族芭蕾与世界其他各大芭蕾学派之间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苏联芭蕾编导与教学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学术语境与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基本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思路
第一章 古典遗产的保留与探索
    第一节 保留遗产
    第二节 探索类别
        一.重排传统剧目
        二.新创革命现实题材剧目
        三.其它新创剧目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紧密联系现实与注重戏剧结构的戏剧芭蕾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的艺术创作方法的确立
        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戏剧导表方法的借鉴
        三.诺维尔"情节芭蕾"思想的理论奠基
    第二节 戏剧芭蕾的发展历程
        一."戏剧芭蕾时期的开端"
        二.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戏剧芭蕾的发展
        三.1932——1941年戏剧芭蕾的鼎盛
        四.卫国战争至50年代下半期戏剧芭蕾的衰落
    第三节 戏剧芭蕾的历史经验
        一."体验"导表方法
        二."形象舞蹈"
        三.注重戏剧结构
        四.吸收民间舞蹈素材
        五.小结
第三章 借鉴交响乐思维逻辑与以舞蹈为主要表情手段的交响芭蕾
    第一节 革新背景与前期积淀
        一.文化环境的解冻与艺术创作的改革
        二.革新芭蕾的要求出现
        三.交响芭蕾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交响芭蕾的发展概况
        一."交响"与"形象"并存的领袖之作
        二.各具特色的探索之作
    第三节 交响芭蕾的历史经验
        一.承担内容的交响性舞蹈
        二.淡化情节,以舞蹈为主要表情手段
        三.舞蹈中的生活,而非生活中的舞蹈
        四.小结
第四章 芭蕾教学法的总结与成就
    第一节 苏联芭蕾教学法概况
    第二节 瓦冈诺娃教学法的历史形成
        一.扞卫古典芭蕾艺术
        二.总结瓦冈诺娃教学法
        三.教学工作和编导实践的互补
    第三节 瓦冈诺娃教学法的显着特点
        一.法兰西和意大利芭蕾学派的融合
        二.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渗透
        三.渐进性和系统性
        四.表演性
    第四节 瓦冈诺娃教学法的历史经验
        一.教必有法
        二.教无定法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走进芭蕾艺术圣殿——访瓦冈诺娃舞蹈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D]. 宁亚群. 山东大学, 2021(10)
  • [2]浅谈芭蕾舞16-19世纪舞会舞蹈教学[J]. 张洪雪. 长江丛刊, 2020(17)
  • [3]古典芭蕾的创作方法与流派关系研究[D]. 李嘉琪. 北京舞蹈学院, 2018(07)
  • [4]中国芭蕾的美学研究[D]. 余茜. 西南大学, 2009(S2)
  • [5]苏联芭蕾编导与教学历史经验研究[D]. 王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09)
  • [6]走进芭蕾艺术圣殿——访瓦冈诺娃舞蹈学院[J]. 罗辛,杜琴. 舞蹈, 2002(01)

标签:;  ;  ;  ;  ;  

走进芭蕾艺术殿堂——参观瓦冈诺瓦舞蹈学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