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高科技战争的主角——空中力量和空中作战面临革命性变化

空军:高科技战争的主角——空中力量和空中作战面临革命性变化

一、空军:高技术战争的主角——面临革命性变化的空中力量与空中作战(论文文献综述)

侯进喜,杜莽[1](2020)在《空中军事斗争应急动员保障若干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军事安全与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共同构筑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随着我国军事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准备。空中军事斗争具有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是当前必须重视的直接、紧迫而重大的课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切实将军事斗争应急动员保障作为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我国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渗透到应急管理各领域、覆盖到全网络。

丁达理,谢磊,王渊[2](2020)在《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运用及对战争形态影响》文中指出智能化战争即将到来,在人工智能和无人作战飞机技术与装备发展的推动下,有人机/无人机智能协同作战得到世界各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通过分析智能化武器装备的直接动因和现有无人飞机作战模式的局限性,论述了有人机/无人机智能协同作战的背景和军事意义,重点阐述了有人机/无人机智能协同对空中机动作战、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空中遮断作战、制空作战、战略空袭作战五种作战样式的颠覆与冲击,继而分析了对空战样式、作战潜力、飞行员和军事技术体系结构等战争形态因素的影响。对于促进相关行业和部门提高对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重视和提前谋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包家钰[3](2019)在《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孙子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伴随信息与空权时代的同步到来,现代战争形态和武装力量的发展经历深刻变化。为适应现代战争趋势、全面替换老旧战机,美自2001年正式启动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拟打造一型多用途且具备体系作战能力的通用化空战平台,服役美空军、海军与海军陆战队,至2030年将占美军战术战机编制的90%,成为美军未来空中力量的代名词。这款发端于网络中心战理论、成熟于空海一体战构想、应用于美重返大国竞争的新型空战平台折射出了美空中力量战斗力建设的转型,并随项目国际合作的推进,深入亚太地区,展开前沿部署,形成军事威慑。基于以上认识,除第一章专门阐明研究目的意义、基本概念及方法思路外,本文主体分三部分。其中,第二、三章从美军战术战机的发展背景出发,结合近年来美官方文献,梳理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生成与检验情况,通过指标分析、效能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型机战斗力形成与发挥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及存在不足;第四章根据美在研发、武装与作战等方面的具体构想与做法,分析F-35型机战斗力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基本原理,以探其作战能力建设的方法路径;第五章则结合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具体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总结隐形战机战斗力生成的客观规律,以鉴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能力建设。

王竞[4](2018)在《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通过发展创新“颠覆性”的军事技术、国防体制和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概念获得军事优势,保持美军全球机动能力和美国霸权地位。“抵消战略”常被认为是单纯依靠“技术优势”来达到“抵消”目的,其实不然,军事技术要最终转化为军事优势需要作战概念的支撑。作战概念同时指引着军事技术革新和军队组织形态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作战概念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战略目的才能够实现。第三次“抵消战略”通过“多域战”概念实现战斗力的生成转化,以未来战争环境为着眼点,意在通过跨领域融合作战模式,“抵消”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赢得可能爆发的战争,达成政治目的。“多域战”正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或将对世界军事变革、亚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其打压、遏制、围堵我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综合考量第三次“抵消战略”和“多域战”更有助于我们认清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实质,为我军改革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按照“政策轨迹——理论分析——现实应对”的思路分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问题由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理清了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最终目的是生成与未来作战环境相匹配的战斗力,而“多域战”理论则是推进战斗力生成的实现路径。第三章主要通过梳理“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多域战”的特点,研究了“多域战”的生成逻辑和本质属性,并分三个阶段对实施“多域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探究了“多域战”的前景和影响,思考了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万祥春[5](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龙沛[6](2018)在《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伊战争是冷战后期最重要的局部战争之一。两伊战争既发生于传统局部战争密集爆发的中东心脏地区,又在时间上处于连接机械化战争时代和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关键节点上。因此对两伊战争的军事史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又有助于通过研究两伊战争从而在冷战时期多次局部战争中找出一般性的普遍意义。而作为现代战争中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制空权争夺,在两伊战争战争全程、交战全域都有集中的反映,体现出前信息化战争时期空中作战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制空权的争夺作为两伊战争双方博弈的战略决胜点,有时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战役实施,有时则间接甚至决定性影响到双方地面战场背后的长期走势。本文通过分析两伊战争期间双方空中力量的构成变化、武器来源、战略战术、指挥体制及国际影响因子,从空中战场与地面作战相结合的观察视角分三个阶段论述伊朗和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各自空中力量的消长变化,找出影响甚至决定两伊战争战局发展和走向的空中因素,从而解读两伊战争久拖不决、伤亡惨重、经济民生损失巨大的根本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伊朗和伊拉克双方在两伊战争中使用空中力量的水平差距明显,但双方均在高层决策上存在体制性的弊病,因此导致了双方均不能单独依赖空中力量打赢战争,甚至没有意识到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战略作用,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惨烈地面战;另一方面,两伊双方或由于空中平台性能不足、人员缺乏训练,或由于国际环境恶劣导致的后勤维护困难,均无法对对方发起决定性的空中打击,使得两伊战争大部分时间空中力量的使用均失去战略突然性,空中作战表现出零星化、碎片化的特点;由于空中力量的特殊属性,两国高层均对各自空中力量既倚重又忌惮,这极大地阻碍了双方在战争中放手使用各自的空中力量,甚至在空军帮助政权打赢战争后,政权反过来清洗前者,产生“兔死狗烹”的政治悲剧;最后,两伊双方对各自空中力量在两伊战争中的使用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伊拉克空军,在两伊战争中“袭城战”、“袭船战”以及惨无人道的化学战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两伊战争期间平民伤亡的主要来源,凸显了两伊战争的“全面战争”属性,成为两伊战争区别于冷战时期其他几次中东战争的最大特点。两伊战争极大地摧残了伊朗、伊拉克这两个当时处于快速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彻底打断了两国正常经济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8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并开启了海湾战争后美国深度介入中东地区的“潘多拉之盒”。由于两伊战争在许多层面上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原则相悖,因此其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更多是反面的。两伊战争的结局不仅误导了萨达姆本人,给他带来完全错误的战争经验,也误导了当时许多国家。而随后的海湾战争立即证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付伊朗行之有效的各种战略战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面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分野仍然在于对空中力量重视程度的差异。两伊领导层在战争中只看到地面战场上士兵的厮杀,对暗中影响战争全局的空中力量的作用却视而不见。因此伊朗没有在1982年后及时让战争机器刹车,终至陷入6年地面战泥潭;而伊拉克复兴党政权虽然一度意识到空军的战略作用,但最终也没有摆脱自毁长城的宿命。由此可见,两伊战争中双方空中力量使用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解决其长期存在的“军队政治化”问题,就一定会在战争时期暴露出伊朗、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曾经体现出的各种弊端,甚至可能再次重演两伊战争这种全民卷入、两败俱伤的低可控性战争。两伊战争的经验教训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认真学习,以避免重蹈两国的覆辙。

贾珍珍[7](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周小超[8](2015)在《美国战争史中的“新空中制胜论”》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超级军事大国,凡是关注当今世界军事的人都无法忽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爆发的几场规模较大的局部战争,美军都参与其中。美军的高技术战争能力和现代化装备的质量、数量都是有目共睹的。而美国空军的出现更是让美军的战斗力突飞猛进,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成功后,过了仅仅四十年,欧洲上空就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轰炸机,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美国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新空中制胜论”的理论引导下,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空军就一蹴而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并以其强大的打击能力震撼着全世界。凡是关注当代世界军事发展的人,都无法忽视美军的军事力量,凡是关注美国冷战后参与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人,一定都对美国的“新空中制胜论”记忆犹新。国内学术界对于美国空军的研究多是从军事和外交方面着手进行探索,本文尝试从历史的方向对美国空军的作战理论进行分析。本文以美国空军发展的时间为主线,以美军参与的数场较大规模的战争为历史背景,系统地梳理了“空中制胜论”的产生与在美国本土的发展及其对美国战略的重要影响,从而证实美国空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空中力量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分为五部分介绍“新空中制胜论”在美国的发展过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理由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美国空军的历史及“新空中制胜论”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朱利奥·杜黑的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首先该部分以时间为序,重点阐述了杜黑的“空中制胜论”的形成的背景,概述了“空中制胜论”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了当时国内外军事思想家对杜黑理论的看法,最后尝试指出杜黑理论的不足。第三部分简要追溯了美国空军建立的历史,介绍了威廉·米切尔有关空军的军事思想,以及约翰·沃登在《空中战役》中提到的“五环理论”——即把敌人看做一个系统,根据系统中每个结构的作用来进行目标选择。着重写了“五环理论”在海湾战争和“沙漠之狐”行动中对空中力量的重要影响。简单介绍了“新空中制胜论”的基本观点。第四部分主要写科索沃战争,因为这是第一场在“新空中制胜论”指导下取得胜利的战争,这一部分主要写“新空中制胜论”的新发展——在“海湾战争”和“沙漠之狐”行动中美军通过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新空中制胜论”,而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也证明了,在现代化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空军已经有能力独自完成整场战役并取得胜利。并简要记述美国空中力量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第五部分总结“新空中制胜论”对美军作战方式和作战理论的影响,并尝试从历年战争资料中分析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左希迎[9](2013)在《嵌入与冲突—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进程与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国争雄的国际体系中,整顿军备成为维护自身安全最有效的途径,而最根本手段就是建立高效灵活的军事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汲取战略资源,并转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当今世界霸权的美国,其复杂的军事制度为我们研究军事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的范本。梳理二战后美国的历次军事制度改革,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历次军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提升国防部长的权力,同时也促进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权力扩张;另一方面,历次军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调整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组织形态,推动各兵种之间的制度融合,加强各军种之间的联合作战。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为何历次美国军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提升文官和军方的权力?为何历次美国军事制度改革都致力于推动各军种之间的合作?美国军事制度变革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在厘清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维度和形态之后,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嵌入-冲突”理论,来解释美国二战之后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这一理论认为,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不同制度之间彼此慢慢嵌入的过程。在横向上,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在制度上不断嵌入;在纵向上,文官和军方在制度上不断嵌入。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嵌入与制度冲突相依相伴。根据这一理论,美国军事制度的变迁是从边缘嵌入到中心嵌入的过程,这一制度嵌入的过程存在着两个社会化的机制,即“再嵌入”机制和权力转移的制度化。这一理论还认为,制度嵌入的关联——精英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制度嵌入和制度冲突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构建理论之后,本文提出了国际压力、军事学说和各军种间的竞争为自变量。本文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军事制度的嵌入程度主要由国际压力的大小、军事学说的冲突程度和各军种间的竞争程度决定。换言之,当一国的国家压力越大、军事学说的纷争越大、各军种间的竞争越激烈时,其军事制度改革的动力越大,其军事制度嵌入的程度也越大。随后,本文按照历史顺序做了五个案例研究,这五个案例分别是美国1947年《国家安全法》如何统一了美国军事机构、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通过《国防重组法》重组美国国防体制、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组法》对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进入新世纪后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罗伯特·盖茨对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以及一个负面案例——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新军事变革。本文构建的新理论模式,在宏观层次上从一个新的角度系统揭示了二战以后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同时也解释了各军种间的竞争和军政关系如何影响了美国军事制度的变迁和安全政策的制定。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军方的行为模式及其制度变迁的走向。

徐振兴[10](2012)在《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当前我军已经掀起了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热潮。近年来有关体系作战能力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考察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出发,着眼信息时代的现实需求,按照“究竟应如何解读体系作战能力——究竟科学技术在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究竟应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思路,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体系不仅仅是“系统的系统”,它还是“人在回路”的系统,因此所有军队都是体系,军事斗争都是体系作战;体系作战以信息交互为前提,信息交互系统的发展推动体系作战形态的演进,进而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冷兵器条件下基于声光系统的体系作战、热兵器条件下基于电讯系统的体系作战、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体系作战能力实质是“回路的人”的控制能力,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体系作战能力还可分为体系认知能力、体系动员能力、体系攻防能力和体系成长能力,科学技术是实现“回路的人”控制目标的最佳工具,随着科技发展,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就“现阶段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加强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给出几点具体建议。

二、空军:高技术战争的主角——面临革命性变化的空中力量与空中作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军:高技术战争的主角——面临革命性变化的空中力量与空中作战(论文提纲范文)

(1)空中军事斗争应急动员保障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周边军事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加,警示我们必须加大军事斗争应急动员准备力度
二、空中军事力量在未来军事斗争中举足轻重,首战投入、全程作战,带来一系列应急动员保障全新特点
三、做好空中军事斗争应急动员保障,必须围绕重点环节尽快拿出可行对策
    (一)财务应急动员保障
    (二)装备物资应急动员保障
    (三)军交运输应急动员保障
    (四)抢建抢修应急动员保障
    (五)医疗救护应急动员保障
四、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事安全道路
    (一)突出抓好机制创新
    (二)深入抓好军民融合
    (三)持续抓好相关研究和演练

(3)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规划
    2.1 战机发展沿革
        2.1.1 吸取越战经验,重视战术战机
        2.1.2 着眼制空威胁,发展隐形战机
        2.1.3 适应联合构想,打造通用平台
        2.1.4 逐步升级战力,批次替换成军
    2.2 战机作战能力规划
        2.2.1 集成现役弹药,瞄准多域作战
        2.2.2 强调隐形技术,寻求战略威慑
    2.3 体系作战能力规划
        2.3.1 集成信息优势,获取战场情报
        2.3.2 依托数据链路,支持体系作战
第三章 美军F-35型机作战能力检验现况
    3.1 战机战力发展成效
        3.1.1 升级软件配置,快速形成战力
        3.1.2 发挥隐形优势,强化亚太部署
    3.2 战机战力发展局限
        3.2.1 虽实现批量服役,但实际战备效能有待提升
        3.2.2 虽实现平台通用,但单机空战能力有所弱化
    3.3 体系作战能力检验
        3.3.1 链接海战网络,形成战术优势
        3.3.2 推动机舰整合,升级海基战力
        3.3.3 转变战术角色,主导火力运用
第四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解析
    4.1 立足发展,采取“需求+技术”的研发模式规划战力
        4.1.1 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路径转变,以明确战斗力发展
        4.1.2 技术因素推动军事需求升级,以促进战斗力质变
    4.2 数据支撑,采取“平台+武器”的武装模式形成战力
        4.2.1 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武器平台,形成标准化战力
        4.2.2 以平台为中心,丰富武器配置,形成多样化战力
    4.3 基于体系,采取“信息+火力”的作战模式强化战力
        4.3.1 补充前线作战网络,协同多域平台火力
        4.3.2 打破军种界限桎梏,整合空海作战体系
第五章 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启示
    5.1 适应趋势,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5.1.1 需求牵引,划定战斗力发展路径,跨领域集成技术优势
        5.1.2 注重软件,适应战斗力因素转变,加快数据化基础建设
    5.2 体系建设,优化武器装备功能结构
        5.2.1 信息赋能,协同多领域战术平台,发挥体系作战优势
        5.2.2 节点链接,强化装备体系化功能,着力弥合军种界限
    5.3 聚焦影响,谋求主战平台战力延伸
        5.3.1 基于军工贸易,以点牵线,引领装备发展趋势
        5.3.2 深化军事合作,以线构面,强化区域政治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
    2.1 第一、二次“抵消战略”
        2.1.1 第一次“抵消战略”
        2.1.2 第二次“抵消战略”
    2.2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
        2.2.1 产生背景
        2.2.2 主要内容
        2.2.3 主要特点
    2.3 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多域战”
        2.3.1 “多域战”的提出
        2.3.2 “多域战”与第三次“抵消战略”
        2.3.3 “多域战”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地位
第三章 “多域战”理论
    3.1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3.1.1 对未来战争环境的认识
        3.1.2 “多域战”的作战框架
        3.1.3 “多域战”的实施步骤
    3.2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特点
        3.2.1 以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对象
        3.2.2 以发展“颠覆性”技术为支撑
        3.2.3 作战领域空前扩展
        3.2.4 注重创造“临时优势”
    3.3 “多域战”理论的生成逻辑与本质属性
        3.3.1 逻辑起点:危机意识
        3.3.2 内在理念:崇尚实力
        3.3.3 外在动力:争夺利益
        3.3.4 关键引领:科技飞跃
        3.3.5 最终目的:实现“抵消”
        3.3.6 本质属性:以美国的规则重新定义战争
第四章 评价与思考
    4.1 “多域战”的前景
        4.1.1 当前:进展较为顺利
        4.1.2 长远:面临若干挑战
    4.2 “多域战”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4.2.1 刺激世界军事革命聚焦创新,战争样式发生变革
        4.2.2 美军事战略更具进攻性,大国间战争冲突风险上升
        4.2.3 亚太地区争夺更趋激烈,美盟加紧对我军事围堵
    4.3 中国的应对之策
        4.3.1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清醒,防止落入军备竞赛圈套
        4.3.2 扬长避短,加速发展核心关键技术
        4.3.3 妥善处理矛盾威胁,巧妙化解风险挑战
        4.3.4 瞄准“多域战”理论创新,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制空权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二)国内外制空权案例的研究现状
        (三)两伊战争研究
    三、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两伊战争制空权所涉之基本概念及界定
    一、现代制空权理论的基本要素
        (一)制空权的概念界定
        (二)制空权的分类
        (三)制空权的性质及特点
        (四)夺取制空权的方法
    二、现代航空兵装备及战术理论
        (一)航空兵装备理论
        (二)现代航空兵战术理论
第二章 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的联动过程
    一、两伊战前双方空中力量及对比
        (一)伊拉克战前空中力量
        (二)伊朗战前空中力量
        (三)两伊战前空中力量的比较
    二、两伊战争初期制空权与战局联动关系(1980.9-1982.5)
        (一)伊拉克空军闪电战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伊朗空军在战争初期的强势反攻
        (三)双方空中力量表现对初期战局的影响
    三、两伊战争中期制空权与战局联动关系(1982.7-1985)
        (一)伊拉克空军的调整和加强
        (二)伊朗空军实力的下降及困境
        (三)双方空中力量表现对中期战局的影响
    四、两伊战争后期制空权与战局联动关系(1986.2-1988.7)
        (一)伊拉克空军实力达到顶峰
        (二)伊朗空军殊死一搏
        (三)双方空中力量表现对后期战局的影响
第三章 两伊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空军武器装备对制空权的影响
    二、空军人员素质对制空权的影响
    三、两伊指挥体制和战争决策对制空权的影响
    四、国际环境对两伊制空权消长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8)美国战争史中的“新空中制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论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空中制胜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空中制胜论”的由来
    (二)“空中制胜论”的发展
    (三)“空中制胜论”的局限性
第二章 、“新空中制胜论”的美国化
    (一)威廉·米切尔的“空中国防论”与建立独立空军
        1.威廉·米切尔与早期美国空军
        2.“空中国防论”的基本思想与不足
    (二)“新空中制胜论”的产生和发展
        1.“空中制胜论”的热身战
        2.沃登的“新空中制胜论”——“五环理论”
第三章 、美国“新空中制胜论”的实战应用
    (一)典型战例——科索沃战争
        1.“新空中制胜论”对战争的指导作用
        2.科索沃战争的过程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二)“新空中制胜论”在 21 世纪战争中的运用
        1.美国空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军事行动
        2.美国空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军事行动
第四章 、对“新空中制胜论”的评价
    (一)“新空中制胜论”的成就和地位
        1.促使新的作战理论在战争实践中成熟
        2.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二)“新空中制胜论”的特点及不足
        1.高新武器成为战场主角
        2.作战思想的进步
        3.空中力量装备老化与经费不足
        4.作战空间受陆基基地、海上移动基地的限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资料
        (一)外文着作
        (二)外文论文
    二、中文资料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嵌入与冲突—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进程与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的综述
        一、组织理论
        二、官僚政治
        三、文化因素
        四、军事技术
        五、战争因素
        六、小结
    第三节 研究设想
        一、变量的选取
        二、理论设想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
    第一节 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维度与形态
        一、理论基础
        二、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三、美国军事制度的层次
        四、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形态
    第二节 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嵌入-冲突”理论
        一、制度嵌入的概念界定
        二、从边缘嵌入到中心嵌入
        三、制度嵌入与冲突的社会化
        四、制度嵌入的关联
    第三节 美国军事制度嵌入的动力与机制
        一、制度嵌入的动力
        二、理论机制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走向国家安全政府——1947年《国家安全法》与美国军事机构的统一
    第一节 统一军事机构的运动
        一、军事机构统一的缘起
        二、二战期间的改革与统一运动
    第二节 海军方案与陆军方案的冲突
        一、陆军方案
        二、海军方案
        三、两个方案的纷争
    第三节 1947年《国家安全法》与美国军事制度的重铸
        一、国家安全的协调机构
        二、国家军事机构
        三、意义与缺陷
    第四节 1949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与军事制度调整
        一、最初的协调与冲突
        二、1949年《国家安全法修正案》对美国军事制度的调整
        三、国家安全政府的确立
    第五节 对美国军事机构统一的理论分析
        一、美国军事制度的重铸
        二、二战催生了军事机构统一
        三、各军种间的竞争与制度嵌入
        四、军事学说与制度嵌入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调整与适应——1958年《国防部重组法》与美国军事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美国国防重组的时代背景
        一、“新面貌”战略
        二、美苏竞争的升级与缓和
        三、军事与经济的失衡
    第二节 1953年《第6号国防重组计划》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洛克菲勒委员会
        三、第6号国防重组计划
    第三节 1958年《国防部重组法》
        一、1958年《国防部重组法》出台的背景
        二、1958年《国防部重组法》与美国军事制度的调整
        三、评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防重组
    第四节 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国防部重组的理论分析
        一、制度的嵌入与冲突
        二、国际压力与制度嵌入
        三、军事学说与制度嵌入
        四、各军种间的竞争与制度嵌入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重振美国国防力量——《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与美国国防部重组
    第一节 挫败阴影下的美国国防部
        一、军种至上主义兴起
        二、指挥体系存在缺陷
        三、军事学说发生转变
    第二节 国会中的辩论与博弈
        一、推动国防部改革的早期努力
        二、国会中的辩论
        三、立法过程及其各方博弈
    第三节 《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文官权威
        二、提升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权威
        三、提升作战司令部的权力
        四、提升国防部效率
    第四节 对1986年美国国防重组的理论分析
        一、《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与美国军事制度嵌入
        二、国际压力与军事制度的嵌入
        三、各军种间的竞争与军事制度的嵌入
        四、军事学说与军事制度的嵌入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未竟的革命—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新军事变革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的兴起
        一、新军事变革兴起的推动力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新军事变革
        三、新军事变革引起的变革
    第二节 各军种间的竞争与制度嵌入的压力
        一、冷战后美国各军种间的竞争
        二、各军种间竞争的原因
        三、各军种间竞争与制度嵌入的压力
    第三节 军事学说与制度嵌入的压力
        一、冷战后军政关系的危机
        二、文官与军方在军事学说上的冲突
        三、军事学说与制度嵌入的压力
    第四节 为何美国军事制度的变革力度不大?
        一、评估美军的制度变革
        二、为何美国军事制度没有大规模变革?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新世纪初的美国军事制度改革——从拉姆斯菲尔德到盖茨(2001-2011)
    第一节 新世纪美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一、恐怖主义推动美军变革
        二、中国的崛起给美军带来压力
        三、军事学说受制于越南战争的影响
    第二节 拉姆斯菲尔德的军事改革
        一、拉姆斯菲尔德的军事改革构想
        二、对军队的改革
        三、国防部的组织结构调整
    第三节 盖茨的军事改革
        一、盖茨的军事改革理念
        二、盖茨对军队的改革
        三、调整国防部
        四、推出“空海一体战”
    第四节 对拉姆斯菲尔德-盖茨军事改革的理论分析
        一、拉姆斯菲尔德-盖茨军事改革中的制度嵌入
        二、国际压力与制度嵌入
        三、军事学说与制度嵌入
        四、各军种间的竞争与制度嵌入
    小结
    注释
结语
    第一节 案例比较
        一、美国军事制度改革的历程
        二、案例的比较
        三、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趋势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不足
        一、本文的理论贡献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三节 美国军事变革的未来走向
        一、协调军政关系仍然是重要内容
        二、“戡乱”理论将逐渐成为主要军事学说之一
        三、网络中心战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四、推动联合作战仍是重要趋势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体系、体系作战与体系作战能力
    2.1 体系是人在回路的系统
        2.1.1 体系都是系统,但系统并不都是体系
        2.1.2 “人在回路”是体系的核心特征
    2.2 军事斗争都是体系作战
        2.2.1 冷兵器条件下:基于声光系统的体系作战
        2.2.2 热兵器条件下(含机械化):基于电讯系统的体系作战
        2.2.3 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
    2.3 体系作战能力的基本构成
        2.3.1 体系认知能力
        2.3.2 体系动员能力
        2.3.3 体系攻防能力
        2.3.4 体系成长能力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认知能力建设
    3.1 体系认知能力的内涵
        3.1.1 体系认知能力的控制对象:信息
        3.1.2 体系认知能力的控制目标:决策优势
        3.1.3 体系认知能力建设的内容:信息获取、信息增值、最后决断
    3.2 信息获取
        3.2.1 拥有更多信息是作战体系的天性
        3.2.2 科学技术改进信息获取的两条途径
        3.2.3 改进信息获取技术需同步改进信息处理技术
    3.3 信息增值
        3.3.1 知识是信息增值的土壤
        3.3.2 知识地位不断提升
        3.3.3 “四个任何”到“五个恰当”
    3.4 最终决断
        3.4.1 越发复杂的“算”
        3.4.2 辅助决策系统的兴起
        3.4.3 人机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动员能力建设
    4.1 体系动员能力的内涵
        4.1.1 体系动员能力的控制对象:作战系统
        4.1.2 体系动员能力的控制目标:构成优势
        4.1.3 体系动员能力建设的内容:作战系统的效能、种类和动员潜力
    4.2 作战系统的效能
        4.2.1 粗放规模型改进
        4.2.2 作战系统的信息化改造
        4.2.3 信息时代里的“以减促增”
    4.3 作战系统的种类
        4.3.1 科学技术对作战系统多样化程度的提升作用
        4.3.2 新型作战力量发展中“新”与“成熟”矛盾的逐渐化解
        4.3.3 多样化与专业化的进程
    4.4 动员潜力
        4.4.1 动员潜力的基础性地位
        4.4.2 动员潜力的增强与充分利用
        4.4.3 信息时代作战力量的精确运用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攻防能力建设
    5.1 体系攻防能力的内涵
        5.1.1 体系攻防能力的控制对象:敌方作战体系
        5.1.2 体系攻防能力的控制目标:作战胜势
        5.1.3 体系攻防能力建设的内容:攻防目标、攻防强度、攻防效果
    5.2 攻防目标
        5.2.1 科学技术拓展战争维度
        5.2.2 制权论的更迭
        5.2.3 心理战渐趋成熟
    5.3 攻防强度
        5.3.1 影响杀伤效能的因素
        5.3.2 攻防强度提升的三条途径
        5.3.3 谨慎使用的核武器
    5.4 攻防效果
        5.4.1 精度的提升
        5.4.2 精确攻防的三个方面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体系成长能力建设
    6.1 体系成长能力的内涵
        6.1.1 体系成长能力的控制对象:关系
        6.1.2 体系成长能力的控制目标:结构优势
        6.1.3 体系成长能力建设的内容:自修复、自升级、自适应
    6.2 自修复
    6.3 自升级
        6.3.1 信息交互系统是自升级的基础
        6.3.2 纵向繁衍向横向一体的转向
    6.4 自适应
        6.4.1 自适应的核心是求变
        6.4.2 战争模拟的发展
        6.4.3 灵活:信息时代的制胜法则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空军:高技术战争的主角——面临革命性变化的空中力量与空中作战(论文参考文献)

  • [1]空中军事斗争应急动员保障若干问题探讨[J]. 侯进喜,杜莽.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08)
  • [2]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运用及对战争形态影响[J]. 丁达理,谢磊,王渊. 无人系统技术, 2020(04)
  • [3]美军F-35型机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D]. 包家钰.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4]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D]. 王竞.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6]两伊战争制空权争夺与战局联动关系研究[D]. 龙沛. 西南大学, 2018(01)
  • [7]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8]美国战争史中的“新空中制胜论”[D]. 周小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9]嵌入与冲突—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进程与逻辑[D]. 左希迎. 复旦大学, 2013(02)
  • [10]科学技术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D]. 徐振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空军:高科技战争的主角——空中力量和空中作战面临革命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