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肉牛综合育种的理论发展与应用

国外肉牛综合育种的理论发展与应用

一、国外肉牛合成育种的理论发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沂霖[1](2021)在《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在育种方面,肉牛业发达国家以本品种选育为主,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以本地黄牛和杂交改良群体为主,缺少高档肉牛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种业还存在差距。良种覆盖率低,平均胴体重、产肉率、高档肉比率较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差距较大,缺少专门化肉牛品种和自有品牌。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与本地肉牛品种进行杂交育种,是开展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牛生产等广泛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试验以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牛为研究对象,选择杂交牛F1代与F2代,对二者生长性能与牛肉品质进行比较,旨在探索优质高档肉牛品种培育方法,丰富专门化肉牛品种,促进肉牛产业经济繁荣。试验选择9月龄左右的健康未阉割公牛犊F1、F2各12头,共24头,F1为第I组,F2为第II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牛组成1个圈,共分6个圈。所有试验牛均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集中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评定分析F1、F2代公牛群体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试验结果如下:1、育肥性能:在试验周期内,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与F2代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体尺结果显示,F2代的体高体斜长均小于F1代,虽然在10-13月龄和21-26月龄期间F1代与F2代的耗料量存在显着差异,但料重比无差异(P>0.05)。2、屠宰性状方面,杂交F1代与F2代的宰前活重无差异,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胴体背膘厚无显着性差异。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的脂色与F1代无差异,但肉色、大理石纹、牛肉等级性状均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的高档肉块里脊、外脊、眼肉、上脑以及优质肉块中黄瓜条、米龙、牛霖、腱子肉的重量无差异。3、肉质方面,与F1代牛相比较,F2代牛的脂肪含量,能量,蛋白质含量均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钙和磷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同样差异不显着。牛肉中16种氨基酸除精氨酸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的含量外(P≤0.05),其余15种均为极显着高于F1代牛肉中含量(P≤0.01)。必需氨基酸显着高于F1代。F2代牛肉中UFA含量,UFA/SFA,极显着高于F1代,而SFA含量,PUFA含量,PUFA/UFA极显着低于F1代。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2代牛肉的锌含量均显着高于F1代。杂交F1代与F2代牛肉的能量、蛋白质、脂肪、铁、硒、钴含量无差异。

常天鹏[2](2021)在《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文中提出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一直是肉牛育种行业的重要工作。然而,由于肉质性状为复杂经济性状,众多基因参与其调控过程;同时存在表型评定指标多、收集难度大、测定成本高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对于肉牛肉质性状遗传调控机制的解析仍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数据,利用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小分子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进行了鉴定,系统解析了肉质性状的遗传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1478个个体的770K SNP芯片数据以及大理石评分(MS)、系水力(WHC)、剪切力(SF)等肉质性状表型数据,首先进行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MS、WHC、SF均为中低遗传力性状且存在不同程度遗传相关;利用单性状、多性状策略分别对各性状进行GWAS,结果表明多性状GWAS在显着SNP鉴定方面更有优势。两种方法共鉴定到15个与目标性状显着关联的候选基因,其中RGS5、S100A10、CAST、ANGPTL4、FER1L6、FABP4、MYPN等7个候选基因被两个方法共同鉴定到,可以作为影响肉质性状的重点候选基因。2.基于遗传背景、饲养条件一致的76个个体的背最长肌组织转录组数据,结合肌内脂肪含量(IMF)、WHC、SF等肉质性状数据,首先进行目标性状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筛选到2个基因模块与WHC和SF显着相关,同时鉴定到显着模块内的27个Hub基因。鉴于脂肪沉积对肉质性状的显着影响,进一步选择IMF含量极高、低的12个个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共鉴定到556个DEGs,其中513个基因在高IMF组表达上调,43个基因表达下调;DEGs的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一系列参与脂肪沉积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同时筛选到20个与脂质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此外,本部分研究还鉴定到GWAS研究中ANGPTL4、FABP4、GNA11、CAST等4个基因,在基因表达水平验证了其对肉质性状的调控作用。3.基于上述76个个体的背最长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和IMF、WHC、SF等表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法分别对目标性状进行重要代谢物筛选。结果共筛选到与上述各性状表型变异密切相关的94、34、56个重要代谢物,包含左旋肉碱、顺式-乌头酸、呋喃甲酸、柠康酸、衣康酸、腺嘌呤、还原型谷胱甘肽、亚麻酸和乳酸等9个共有的关键代谢物。对各性状重要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分别富集到22、15、13条代谢通路,其中三羧酸循环、糖酵解和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5个代谢通路为三个性状的共同富集通路,推测其参与调控肉质性状遗传调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数据分析鉴定了一系列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代谢通路及小分子代谢物,研究结果为揭示肉牛肉质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今后开展基于分子育种策略的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数据支撑。

米佳琪[3](2021)在《LncRNA-420/MiR-129-5p竞争性靶向DLK1调控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超过200个碱基的非编码RNA,能够在转录后水平上对靶基因进行调控,从而在许多生理进程中发挥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lncRNA可以基于碱基配对方式调节mRNA的翻译和衰变,或通过与miRNA介导的竞争性结合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同时研究表明lncRNA也参与脂肪细胞分化与脂质代谢生物学进程。牛肉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肉质性状都与脂肪相关。脂肪是人体储存和供应能量的重要物质,所以对脂肪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对肉牛的生长过程及脂肪沉积代谢过程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肌内脂肪沉积也是影响牛肉品质和肉牛选育重要的目标性状,其形成的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基因遗传互作及遗传修饰元件等表观调控方式。因此揭示lncRNA在肉牛脂肪细胞分化及肌内脂肪沉积代谢过程中的分子调控作用对肉牛品种选育有着重要作用,可为挖掘新的肉质性状候选基因和调控元件提供技术依据。本研究以牛前体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lncRNA-420增量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后,分析了其对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内甘油三酯、脂滴的形成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同时利用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RNA荧光原位杂交、细胞免疫荧光等技术分析了lncRNA-420与miR-129-5p的互作关系及竞争性调控DLK1基因,对牛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作用。进而利用CRISPR/Cas9结合Cre-loxP系统制备了lncRNA-420靶向基因DLK1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通过扩繁获得DLK1敲除小鼠群体,于活体水平分析了DLK1缺失后对脂质代谢相关性状的影响,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基于本研究前期lncRNA组学测序筛查的脂质代谢候选lncRNA-420,定位于牛12号染色体上,序列全长3826 bp,其DNA序列全长为5696bp,由三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LOC101905821)。LncRNA-420具有较高的组织和细胞表达特异性,其在肝脏、肌肉和盆腔脂肪中显着高于皮下脂肪等其它组织,在未分化前体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终末分化脂肪细胞,其靶基因DLK1也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2、在牛前体脂肪细胞中lncRNA-420超量表达时,细胞内DLK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经甘油三酯酶学测定,油红O染色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前体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降低,脂滴积累减少,甘油三酯水解相关基因LPL、ATGL、HSL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同时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lncRNA-420超量表达组细胞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多,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和22碳脂肪酸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3、LncRNA-420/miR-129-5p-DLK1的ceRNA机制研究表明,lncRNA-420与miR-129-5p通过共同靶位点CAAAAA竞争性调控DLK1。LncRNA-420与miR-129-5p共转染前体脂肪细胞后呈剂量依赖性介导DLK1基因影响细胞的分化和细胞中脂质成分的代谢,lncRNA-420减弱了miR-129-5p对DLK1基因的抑制作用,并且抑制了miR-129-5p引起的甘油三酯的增多。4、利用CRISPR/Cas9结合Cre-loxP系统获得了DLK1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这种杂合型小鼠相比于野生型小鼠显示出了明显的腹部脂肪沉积。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杂合型小鼠体重未显示出明显的增加,但是杂合型小鼠的腹部脂肪重量明显增多。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了杂合型小鼠腹部白色脂肪细胞大于野生型小鼠的脂肪细胞大小,且DLK1的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少于野生型小鼠。杂合型小鼠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降低(p<0.05),胆固醇含量在雌性鼠中升高,在雄性鼠中降低。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解析lncRNA-420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结合miR-129-5p,特异性调节DLK1基因抑制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进而影响脂质代谢。候选基因DLK1及遗传修饰元件lncRNA-420可以作为影响肉牛脂肪沉积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为肉牛分子辅助标记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刘丽元[4](2021)在《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基于系谱信息、生产性能测定(DHI)记录和GGP Bovine 150k SNP基因型数据,利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和杂合性缺失(ROH)等分析策略定位和挖掘影响荷斯坦奶牛重要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组结构变异区域和相关候选基因,探索试验群体在选育和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基因组选择信号,结果表明:(1)运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对宁夏荷斯坦奶牛第一个泌乳期5个产奶性状和体细胞评分(SCS)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和永久环境方差均在泌乳初期和后期趋于较大,产量性状(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的遗传力在0.19~0.24之间、乳成分(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遗传力在0.39~0.42之间、体细胞评分(SCS)的遗传力为0.11。(2)利用GWAS分析策略鉴定到13个基因组区域(1Mb)、10个SNPs标记和一些已知和未知的候选基因(DGAT1、ABCG2、PTK2、TRAPPC9、SCARB1和SLCO1A2)对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有重要影响。此外,还筛选到一些具有多效性的基因(TIGAR、SPP1、LCORL、NCAPG和LAP3)不仅与牛产奶性状有关,还与乳房炎抗性、生长和屠宰等性状有关。(3)利用 PennCNV(ARS-UCD1.2)、PennCNV(UMD3.1)和 CNVPartition(UMD3.1)在试验群体常染色体基因组中检测到1,790、1,667和619个CNV区域(CNVRs),其CNVR总长度分别占常染色体总长度的14.2%、13.7%和11.0%。其中,在ARS-UCD1.2基因组中检测到41个高频率CNVRs(群体频率大于5%)。在UMD3.1参考基因组的结果中,不同方法检测到的拷贝数变异区域在群体水平上表现较高的相似度,其重叠区域总长度约为168.71Mb,分别占比PennCNV 结果的 48.9%,占 CNVPartition 结果的 58.43%。(4)关联分析共筛选到23个CNVRs对该群体产奶性状和SCS有较大效应,其中,有6个CNVRs 与已知的产奶性状 QTLs 相重叠,有 5 个 CNVRs(CNVR213、CNVR470、CNVR1061、CNVR1298和CNVR1789)内包含有与奶牛产奶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此外,本研究发现有55个样本在着名的DGAT1基因上存在拷贝数变异,由于该基因是已知与奶牛乳用性状显着相关的关键基因,探索该基因拷贝数变异对表型的影响也意义重大,目前已将这些个体例为后续验证群体名录。(5)在试验群体中共发现23个高频率ROH区域,其中有5个区域内含有大量已知的对奶牛表型有重要影响的候选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的Win761窗口发现ROH的样本量超过总体的50%,该区域内含有大量与牛生长发育、体尺及采食量等性状显着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着名的具有多效性的PLAG1和CHCHD7基因。此外,位于20号染色体ROH区域内的基因多与牛产奶性状相关,位于7、10和29号染色体上的选择区域内的候选基因多与牛繁殖性状相关。荷斯坦牛在品种培育过程中对奶牛体型、泌乳能力及公牛繁殖力等性状进行过强度选择,这些高频率的杂合性缺失区域既是该品种在选育过程中留下的选择信号。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GWAS、CNV和ROH等基因组分析方法充分挖掘影响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荷斯坦牛育种提供较为重要的基础数据,为解析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线索,为后续进一步基因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和设计思路,为未来奶牛更精准的基因组选择方案奠定基础。

白紫彤[5](2021)在《SDC3基因对牛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启动子区在中国西门塔尔牛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养牛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肉牛研究领域重要经济性状,脂肪代谢对牛肉品质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肌内脂肪沉积能力强、产肉性能好等重要性状的选择,对牛肉品质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肉牛脂肪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一直是肉牛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获得基因功能明确,分子机制清楚,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功能基因对我国肉牛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Syndecan-3(SDC3)基因是SDCs中的一个调节因子。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摄食行为和体重调节因子,在调节能量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基因在控制能量平衡的下丘脑区域表达并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同时该基因还参与调节黑皮质素系统的活性,有效地调节能量摄入,能量消耗和外周葡萄糖代谢。基于其在能量代谢上的重要作用,推测该基因可能对牛脂肪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本实验室前期对日本和牛与草原红牛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SDC3基因在日本和牛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草原红牛,其在脂肪性状差异显着的牛品种中的差异表达暗示该基因可能对脂代谢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该基因作为牛肉质性状候选功能基因进行进一步验证。本论文分别从细胞水平、活体水平及群体水平对SDC3基因在脂代谢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在细胞水平上通过构建使用过表达载体p BI-CMV3-SDC3及si RNA来改变细胞内SDC3的表达水平,经过对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及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肪酸、脂滴及相关脂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发现SDC3基因可以正向调控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促进脂滴的形成,同时可改变细胞内部分脂肪酸的构成。2、在活体水平上,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SDC3基因敲除的C57BL/6N小鼠模型,通过对SDC3基因敲除小鼠生长曲线的记录、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血清学指标检测,发现SDC3基因敲除小鼠可显着降低雄性小鼠体重(p<0.05),减小脂肪细胞大小,显着降低脂肪组织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p<0.05),显着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含量(p<0.05),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3、在群体水平上,以135头西门塔尔牛相关性状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SDC3基因启动子区拥有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g.123236647C>G、g.123236666C>G位点均与中国西门塔尔牛大理石花纹等级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g.123236666C>G与中国西门塔尔牛脂肪覆盖率及脂肪颜色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后,在其形成的基因型中,H2H2与中国西门塔尔牛大理石花纹、脂肪颜色显着相关(p<0.05)。H2H4与脂肪覆盖率显着相关(p<0.05)。H2H5与肉色显着相关(p<0.05)。这些结果表明这些突变位点可以作为遗传标记用于肉牛育种计划中的标记辅助选择。本试验通过对SDC3基因细胞水平、活体水平和群体水平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旨在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深入探讨候选基因与脂代谢的关系,解析SDC3基因对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揭示SDC3基因对牛脂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为SDC3基因在脂肪性状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分子依据,并为其他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及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孔晓卉[6](2020)在《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DC10(cell divison cycle 10,又名SEPT7)属于Septins家族,该家族蛋白的作用主要包括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膜重建和染色体分离等。CDC10基因位于多个肉牛品种生长性状相关QTL区域,在调控肉牛肌肉生长发育、影响肉牛生长性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CDC10基因可视为影响我国地方黄牛生长性状的重要候选功能基因。本研究为挖掘与秦川牛生长性状相关的CDC10基因突变位点,首先通过对秦川牛、鲁西牛、蒙古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品种的CDC10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测序,检测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特异性突变位点;利用直接测序和MassARRAY技术对384头秦川牛样本进行基因分型,进而将CDC10基因突变位点与秦川牛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CDC10基因影响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分子机制,首先构建慢病毒CDC10过表达载体并合成siRNA干扰序列;通过过表达和干扰CDC10基因,利用EdU技术检测CDC10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MyHC免疫荧光检测CDC10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CDC10基因启动子上游g.61710450G>C位点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利用EMSA凝胶迁移检测技术初步观察该位点转录因子结合状态。研究结果如下:1)CDC10基因启动子上游共发现7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g.61710450G>C位点与秦川牛的体斜长、腰角宽和坐骨端宽性状显着相关(P<0.05),与体重、胸围和体高性状极显着相关(P<0.01);g.61711075T>G位点与秦川牛的体重和胸围性状显着相关(P<0.05);其它SNP位点与秦川牛生长性状无关联性;2)过表达CDC10后显着促进了牛成肌细胞增殖(P<0.05),干扰CDC10表达后显着抑制了牛成肌细胞增殖(P<0.05),同时CDC10基因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EK、ERK1和ERK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3)过表达CDC10后显着抑制了牛成肌细胞分化(P<0.05),干扰CDC10表达后结果相反(P<0.05),CDC10基因与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yoD、MyoG和MyHC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4)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当CDC10基因启动子上游217bp G>C位点(g.61710450G>C)为G等位基因型时,可构成GABPA、RORA-1、ELK4、FEV和ELF1等转录因子的结合基序;为C等位基因型时可构成Myog、Myod1、Tcf12、NHLH1、Tcf3、Bhlhe40和Arnt等转录因子的结合基序;5)EMSA实验结果显示,胎牛g.61710450G>C位点G等位基因型探针有转录因子结合条带。结果表明,CDC10基因g.61710450G>C和g.61711075T>G位点与秦川牛生长性状显着相关,可作为秦川牛遗传育种的有效分子标记;高表达CDC10基因可促进牛成肌细胞增殖,抑制牛成肌细胞分化;发现胎牛CDC10基因的g.61710450G>C位点G等位基因型有转录因子结合,为进一步揭示CDC10基因影响肉牛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杨光鹏,兰欣怡[7](2019)在《西门塔尔牛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为肉牛属,但并不仅是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种牛,乳、肉用性能俱佳。其生长速度快,酮体肉多,脂肪少且分布均匀,成年母牛难产率低,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主要介绍各种育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不同育种技术的应用和育种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杜昕桐[8](2019)在《延边黄牛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边州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温和的温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饲草饲料资源,为延边黄牛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延边州政府对延边黄牛产业的扶持和领导,该产业已经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特色产业。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国民对于肉类食品的数量和品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延边黄牛产业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仍存在限制其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延边黄牛产业,提高延边黄牛牛肉质量和产量,增加养殖户收入,促进延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肉牛产业相关文献以及肉牛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文献搜集和访问调查研究得知:延边州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处东北亚经济发展地带,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并且延边州位于粮食主产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饲草及饲料资源;延边黄牛产肉性能较好,肉质鲜美,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品种优势。在延边州政府的指导下,延边黄牛产业得到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黄牛的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近几年延边黄牛产业趋于平稳发展的趋势,但其仍然存在诸如黄牛牛源短缺、龙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市场牛肉质量差异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延边黄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延边黄牛产业同样面临着牛肉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和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威胁。基于上述分析,对延边黄牛产业进行规划:(1)提出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制定延边黄牛产业的发展准则;(2)确立延边黄牛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延边黄牛产业的发展方向;(3)构建延边黄牛产业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分别从延边黄牛品种繁育保着护建设、延边黄牛养殖建设、屠宰加工建设、流通运输建设、品牌营销建设五个方面对进行规划。在品种繁育方面要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提纯复壮和品种数据库建设工作;在养殖繁育方面要加强养殖基地和繁育基地建设和加强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在屠宰加工方面要加强屠宰安全措施管理和扶持龙头企业;在流通运输方面要制定活牛交易市场制度、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健全牛肉营销体系;在品牌营销方面要加强养殖户,育肥户和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建立品牌标准体系以及整合区域品牌并实行销售地点品牌差别化发展策略。(4)制定保障措施:加大补贴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及推广、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延边黄牛及其产品监督管理、拓展服务提供渠道。

党树璋[9](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叶连萌[10](2019)在《添加巴斯德生物饲料对肉牛大理石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对日本和牛×秦川牛杂交F1育肥阉牛饲喂巴斯德生物饲料,饲喂期定期测量体重,宰后进行眼肌面积测定和大理石纹等级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肉牛TG、PPARα和PPARβ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与大理石纹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探究饲喂巴斯德生物饲料影响肉牛脂肪沉积的相关分子机理。试验一:选择年龄(28-29月龄)、体型相近的40头日本和牛×秦川牛杂交F1育肥阉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添加饲养标准的0%和8%的巴斯德生物饲料。饲养期为5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体重测定。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挑14头进行屠宰,测量12-13肋间眼肌面积,并对大理石纹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实验组平均日增重和总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眼肌面积大小和大理石纹评分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二:利用Trizol法提取眼肌组织总RNA(每组14头)并进行qRT-PCR,检测TG、PPARα、PPARβ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实验组TG和PPAR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PARβ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但未达显着水平(P>0.05)。试验三:对试验一、二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肉牛大理石纹性状与TG、PPARα和PPARβ基因表达量之间均有显着相关性(P<0.05)。上述试验表明,在日本和牛×秦川牛杂交F1育肥阉牛日粮中添加8%的巴斯德生物饲料可提高大理石纹评分、增加眼肌面积,对TG和PPARα基因表达有显着促进作用,这可为培育优质肉牛、改善牛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外肉牛合成育种的理论发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肉牛合成育种的理论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 肉牛品种杂交改良应用
        3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肉牛品种现状
        4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第2章 优质牛肉生产特点与研究进展
        1 育肥性能
        2 产肉性能
        3 肉质评价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育种进展
        1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背景
        2 F1 代本地黄牛改良繁殖方式——胚胎移植
        3 进一步研究计划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育肥性能测定与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2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屠宰性能测定与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 代、F2 代肉质性状测定与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肉牛肉质性状概述
        1.1.1 肉质性状评定指标
        1.1.2 影响肉质性状的主要因素
        1.1.3 脂肪沉积与肉品质的关系
    1.2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策略
        1.2.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2.2 转录组学技术及应用
        1.2.3 蛋白组学技术及应用
        1.2.4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1.2.5 多组学间联合分析
    1.3 肉牛肉质性状遗传解析概述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GWAS鉴定肉质性状候选基因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群体
        2.1.2 基因分型及基因型数据质控
        2.1.3 表型性状及数据预处理
        2.1.4 遗传参数估计及种群结构分析
        2.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1.6 候选基因筛选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型数据质控情况
        2.2.2 表型数据基本统计量
        2.2.3 表型遗传参数估计
        2.2.4 群体结构及固定效应检验
        2.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解析肉质性状的遗传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3.1.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1.4 RNA文库构建、测序及数据预处理
        3.1.5 目标性状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1.6 IMF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功能注释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性状基本情况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3.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
        3.2.4 IMF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功能注释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肉质性状的分子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4.1.2 肉质性状表型测定
        4.1.3 仪器设备和试剂
        4.1.4 样品制备与LC-MS检测分析
        4.1.5 原始数据处理
        4.1.6 显着代谢物筛选及功能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C-MS分析结果
        4.2.2 代谢物数据质量评估
        4.2.3 显着代谢物筛选
        4.2.4 显着代谢物功能富集分析
        4.2.5 候选基因与显着代谢物的相关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LncRNA-420/MiR-129-5p竞争性靶向DLK1调控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肉牛育种与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1.1 国内肉牛育种现状
        1.2 牛肉品质关联性状
        1.3 与脂代谢相关的基因的研究
    第二章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脂肪细胞发育的研究进程
        2.1 长链非编码RNA的介绍
        2.2 长链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
        2.3 与脂肪生成和脂质代谢相关的lncRNAs
    第三章 MicroRNA对脂肪细胞发育的研究
        3.1 MicroRNA的介绍
        3.2 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
        3.2.1 miRNA-mRNA相互作用
        3.2.2 miRNA-ceRNA相互作用竞争性内源性RNA
        3.2.3 RNA结合蛋白(RBP)
        3.3 与脂代谢相关的miRNAs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LncRNA-420 结构分析及对牛前体脂肪细胞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LncRNA-420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LncRNA-420 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分化阶段细胞中的表达谱分析
        2.3 LncRNA-420 在牛前体脂肪细胞中的定位情况
        2.4 pBI-CMV3-lncRNA-420 载体构建及载体效率的验证
        2.5 LncRNA-420 对细胞内甘油三酯和脂滴的影响
        2.6 LncRNA-420 对脂质代谢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LncRNA-420 对细胞内脂肪酸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LncRNA-420/miR-129-5p靶向DLK1 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LncRNA-420 靶向DLK1 基因
        2.2 MiR-129-5p表达效率的验证
        2.3 MiR-129-5p靶向DLK1 的验证
        2.4 MiR-129-5p竞争性结合lncRNA-420
        2.5 LncRNA-420和miR-129-5p剂量性调控DLK1 的表达
        2.6 LncRNA-420和miR-129-5p剂量性调控前体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变化
        2.7 LncRNA-420和miR-129-5p剂量性调控前体脂肪细胞中脂肪酸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DLK1 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DLK~(-/-)/Cre~+)小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基因分型
        2.2 DLK~(+/-)Cre~+小鼠白色脂肪细胞增大
        2.3 DLK~(+/-)Cre~+小鼠脂肪中DLK1 蛋白表达水平低
        2.4 DLK~(+/-)Cre~+小鼠体重和脂肪质量普遍升高
        2.5 DLK~(+/-)Cre~+小鼠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2.6 DLK~(+/-)Cre~+小鼠脂肪组织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遗传评估研究进展
        1.1.1 奶牛的表型性状
        1.1.2 选育方法和遗传评估模型
        1.1.3 综合选择指数和多国联合评估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2.1 基因分型技术
        1.2.2 基于SNPs的GWAS分析策略
        1.2.3 常用的GWAS分析方法
    1.3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进展
        1.3.1 拷贝数变异定义
        1.3.2 拷贝数变异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1.3.3 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方法
        1.3.4 人类复杂疾病拷贝数变异
        1.3.5 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1.4 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研究进展
        1.4.1 杂合性缺失定义
        1.4.2 杂合性缺失的研究意义
        1.4.3 牛基因组ROH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遗传评估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表型记录
        2.1.2 数据处理
        2.1.3 固定效应方差分析
        2.1.4 遗传评估模型
        2.1.5 方差组分和遗传力估计
        2.1.6 个体育种值估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奶性状和SCS描述性统计量
        2.2.2 非遗传因素分析
        2.2.3 各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2.4 表型值和育种值分布及其相关性
    2.3 讨论
        2.3.1 各性状表型值分析
        2.3.2 泌乳曲线及表型相关
        2.3.3 各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4 小结
第三章 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表型数据
        3.1.2 基因型数据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型数据质控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关联分析
        3.2.4 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NPs标记信息
        3.3.2 群体结构
        3.3.3 GWAS分析结果
        3.3.4 多效性基因组窗口的筛选
    3.4 讨论
        3.4.1 群体结构
        3.4.2 产奶性状GWAS分析结果
        3.4.3 多效性QTLs的筛选
    3.5 小结
第四章 荷斯坦奶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群体和表型数据
        4.1.2 基因型和信号强度文件
    4.2 试验方法
        4.2.1 SNPs数质量控制
        4.2.2 推断拷贝数变异
        4.2.3 比较CNV,构建基因组CNVRs及可视化
        4.2.4 基于CNVRs的关联分析
        4.2.5 CNV区域基因功能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NPs和CNVs数据质控
        4.3.2 ARS-UCD1.2和UMD3.1基因组版本中的拷贝数变异
        4.3.3 ARS-UCD1.2和UMD3.1基因组版本中的拷贝数变异区域
        4.3.4 产奶性状与CNVRs的关联分析
        4.3.5 显着CNV区域重叠的QTLs
        4.3.6 显着CNV区域的基因功能注释
        4.3.7 CNV区域重要基因的发现
    4.4 讨论
        4.4.1 SNPs标记信息
        4.4.2 CNVs和CNVRs结果比较
        4.4.3 CNVRs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4.4.4 显着基因的功能注释
        4.4.5 高频CNVR区域的重要基因
    4.5 小结
第五章 荷斯坦奶牛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研究
    引言
    5.1 研究方法
        5.1.1 试验样本
        5.1.2 检测ROH
        5.1.3 计算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
        5.1.4 ROH区域统计分析及可视化
        5.1.5 基因功能注释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常染色体上的SNP密度分布情况
        5.2.2 ROH分布和近交系数
        5.2.3 ROH总长占各染色体的比例
        5.2.4 各牧场试验牛群基于ROH的近交程度
        5.2.5 各长度分组下ROH的统计量
        5.2.6 ROH窗口在各染色体上的频率分布
        5.2.7 ROH可视化结果
        5.2.8 高频ROH区域上基因的功能注释
    5.3 讨论
        5.3.1 检测和统计ROH
        5.3.2 基于ROH的近交系数
        5.3.3 可视化ROH区域及精细定位
        5.3.4 高频ROH区域的基因功能注释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第七章 展望
    7.1 论文不足之处
    7.2 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SDC3基因对牛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启动子区在中国西门塔尔牛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脂代谢相关性状及基因研究进展
        1.1 脂肪组织及脂肪代谢
        1.2 脂肪代谢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
    第二章 SDC3 基因的研究进展
        2.1 SDC3 基因的结构及功能
        2.1.1 SDC3 基因的结构
        2.1.2 SDC3 基因功能
        2.2 SDC3 基因的研究进展
        2.2.1 SDC3 基因在脂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2.2.2 SDC3 基因在模式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2.2.3 SDC3 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SDC3 基因在细胞水平上对脂代谢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细胞样品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实验试剂配置及试剂盒
        1.2 实验方法
        1.2.1 SDC3 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1.2.2 干扰SDC3 基因si RNA筛选
        1.2.3 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及前体脂肪细胞培养及转染
        1.2.4 SDC3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1.2.5 细胞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测定
        1.2.6 细胞内脂肪酸含量测定
        1.2.7 脂肪细胞内脂滴积累量检测
        1.2.8 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1.3 实验结果
        1.3.1 SDC3 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
        1.3.2 SDC3 基因si RNA的筛查及验证
        1.3.3 SDC3 基因在成纤维细胞及脂肪细胞m 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
        1.3.4 SDC3 基因对细胞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1.3.5 SDC3 基因对成纤维细胞及脂肪细胞内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1.3.6 SDC3 基因对脂肪细胞中脂滴形成的影响
        1.3.7 SDC3 基因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敲除小鼠模型的SDC3 基因对脂代谢的调控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配置及试剂盒
        2.2 实验方法
        2.2.1 SDC3 基因敲除小鼠制备
        2.2.2 SDC3 基因敲除小鼠鉴定
        2.2.3 SDC3 基因敲除小鼠各组织SDC3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2.2.4 SDC3 基因敲除小鼠组织形态学检测
        2.2.5 SDC3 基因敲除小鼠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测定
        2.2.6 SDC3 基因敲除小鼠血清学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SDC3 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2.3.2 SDC3 基因敲除小鼠在m RNA水平的检测
        2.3.3 SDC3 基因敲除小鼠生长性状检测
        2.3.4 SDC3 基因敲除小鼠组织形态学分析
        2.3.5 SDC3 基因敲除小鼠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测定
        2.3.6 SDC3 基因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SDC3 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中国西门塔尔牛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配置及试剂盒
        3.2 实验方法
        3.2.1 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SNPs位点筛查
        3.2.2 SNPs位点及单倍型与性状相关性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SDC3 基因启动子区SNPs的筛查
        3.3.2 SDC3 基因启动子区SNPs在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中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析
        3.3.3 SDC3 基因启动子区SNPs与中国西门塔尔牛性状关联分析
        3.3.4 SDC3 基因启动子区SNPs的单倍型分析
        3.3.5 单倍型组合与中国西门塔尔牛性状关联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CDC10基因与肉牛生长性状研究进展
    一、肉牛生长性状分子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1.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近况
        2.家畜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2.1 国内家畜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2.2 国外家畜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3.肉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二、肉牛生长性状相关功能基因及突变位点
        1.功能基因对肉牛生长性状的影响
        2.肉牛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
    三、基因对肉牛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1.相关功能基因对肉牛肌肉发育的影响
        2.转录因子与牛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
        2.1 转录因子的概念和作用
        2.2 转录因子相关研究进展
        2.3 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对肉牛肌肉发育的影响
        3.ncRNA的调控作用对肉牛肌肉发育的影响
    四、CDC10基因研究进展
        1.CDC10基因的结构和表达
        2.CDC10基因的相关功能
        3.CDC10基因对肉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C位点对基因表达及生长性状的影响'>4.CDC10 基因g.61710450G>C位点对基因表达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五、小结
第二章 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实验动物
        3.研究方法
        3.1 肉牛生长性状的测定
        3.2 血液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反应
        3.3 MassARRAY技术
        3.4 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分析方法
        3.5 牛成肌细胞的培养和收集
        3.6 细胞中对CDC10基因的过表达和干扰
        3.7 实时定量PCR检测各基因表达量
        3.8 EdU细胞增殖检测
        3.9 成肌细胞MyHC免疫荧光检测
        3.10 EMSA验证转录因子的结合
        3.11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三、结果
        1.牛 CDC10 基因启动子上游SNP位点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2.siRNA干扰CDC10 基因表达效率的鉴定
        3.CDC10过表达慢病毒载体颗粒转染及表达效率鉴定
        4.CDC10基因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5.CDC10基因表达量对牛成肌细胞分化的影响
C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的预测'>6.CDC10 基因g.61710450G>C位点结合的转录因子的预测
C位点结合转录因子'>7.EMSA验证g.61710450G>C位点结合转录因子
    四、讨论
        1.CDC10基因分子标记的挖掘
        2.CDC10基因对牛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
C位点的结合'>3.转录因子与CDC10 基因g.61710450G>C位点的结合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门塔尔牛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研究
2 西门塔尔牛重要经济性状相关性状基因关联研究
3 西门塔尔牛的杂交育种
4 非遗传因素对西门塔尔牛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5 小结

(8)延边黄牛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规划
        2.1.3 产业规划
        2.1.4 产业空间规划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研究范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边黄牛产业发展情况
    3.1 延边州基本概述
        3.1.1 延边州的地理位置
        3.1.2 延边州的自然情况
        3.1.3 延边州的经济状况
    3.2 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状况
        3.2.1 延边黄牛发展历史
        3.2.2 延边州黄牛产业现状概况
        3.3.3 延边黄牛产业发展优势
        3.3.4 延边黄牛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3.5 延边黄牛产业发展机遇及挑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延边黄牛产业发展规划
    4.1 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基本原则
    4.2 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4.2.1 发展定位
        4.2.2 发展目标
    4.3 延边黄牛产业规划重点建设任务
        4.3.1 延边黄牛品种繁育保护建设方面
        4.3.2 延边黄牛养殖育肥建设方面
        4.3.3 延边黄牛屠宰加工建设方面
        4.3.4 延边黄牛流通运输建设方面
        4.3.5 延边黄牛品牌营销建设方面
    4.4 保障措施
        4.4.1 加大补贴政策
        4.4.2 加强技术创新及推广
        4.4.3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4.4.4 加强延边黄牛及其产品监督管理
        4.4.5 拓展服务提供渠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测定指标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3.2 屠宰性能测定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添加巴斯德生物饲料对肉牛大理石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TG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PPARs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1.2.1 PPARα基因研究进展
        1.2.2 PPARβ基因研究进展
    1.3 大理石纹肉形成机制概述
        1.3.1 肌内脂肪的合成与分解
        1.3.2 影响牛肉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
    1.4 日本和牛和秦川牛概述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1.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常用的荧光分类
        1.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5.4 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不足与展望
    1.6 巴斯德生物饲料概述
    1.7 国内外生物饲料提高牛肉品质的研究现状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粮添加巴斯德生物饲料对肉牛产肉性能和大理石花纹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3 试验日粮及试验设计
        2.1.4 体重测量
        2.1.5 屠宰及测量
        2.1.6 统计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巴斯德饲料对肉牛增重的影响
        2.2.2 巴斯德饲料对肉牛眼肌面积的影响
        2.2.3 巴斯德饲料对肉牛大理石纹评分的影响
    2.3 讨论与分析
        2.3.1 对肉牛体重的影响
        2.3.2 对肉牛眼肌面积的影响
        2.3.3 对肉牛大理石纹等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巴斯德生物饲料对牛肉大理石纹TG/PPARα/PPAR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屠宰取样
        3.1.2 试验样品的采集及储存
        3.1.3 主要试验试剂及仪器
        3.1.4 肌肉组织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1.5 mRNA的反转录
        3.1.6 引物设计
        3.1.7 肌肉组织cDNA的PCR反转录检测
        3.1.8 肌肉组织中大理石纹形成相关基因TG/PPARα/PPARβ的定量测定
        3.1.9 统计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肌肉组织总RNA样品的凝胶电泳、质量检测
        3.2.2 肌肉组织反转录结果检测凝胶电泳图
        3.2.3 实时定量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检测
        3.2.4 大理石纹形成相关基因TG/PPARα/PPARβ的相对表达量
    3.3 讨论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肉牛大理石纹性状与TG/PPARα/PPARβ表达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分析指标
        4.1.3 分析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讨论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国外肉牛合成育种的理论发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澳洲和牛与延边黄牛杂交F1代、F2代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比较[D]. 刘沂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组学数据解析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遗传机制[D]. 常天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LncRNA-420/MiR-129-5p竞争性靶向DLK1调控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D]. 米佳琪. 吉林大学, 2021
  • [4]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D]. 刘丽元. 宁夏大学, 2021(02)
  • [5]SDC3基因对牛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启动子区在中国西门塔尔牛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D]. 白紫彤. 吉林大学, 2021
  • [6]秦川牛CDC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 孔晓卉.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西门塔尔牛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杨光鹏,兰欣怡. 中国乳业, 2019(09)
  • [8]延边黄牛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杜昕桐. 延边大学, 2019(01)
  • [9]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添加巴斯德生物饲料对肉牛大理石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叶连萌. 宁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国外肉牛综合育种的理论发展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