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银波[1](2020)在《出版物中“问题地图”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图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进程与文明。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特性是相对固定的,构成要素有地图的地理要素、地图的数学要素以及地图的辅助要素,严肃的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严饰的艺术性和严格的保密性是地图四特性。地图的作用和效能合称地图的功能,有地图模拟与模型功能、信息载负与存储功能、信息传递与交流功能和地图认识与感受功能四个基本功能。地图编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精度高、内容广、工作量大和专业性强。根据编辑工作的阶段性,编辑工作可分为编辑准备工作、编绘过程中的编辑工作、出版准备阶段的编辑工作、地图出版阶段和地图出版后的编辑工作。常见的地图编制方法分摄影测量制图和实测成图、地图资料制图、野外实地调查和测绘、数据资料制图、遥感数据测绘和计算机制图几种。地图出版是一个特殊的出版行业,地图出版行业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主要为政治倾向明显、保密要求特殊、编制科学严谨和知识产权明确。地图编辑工作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意识、独特的专业知识要求、独特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独特的编辑设计流程四个独特性。“问题地图”是指一切错误传递空间信息的载体,它既指错误地运用地图三要素进行地图编制,也指包含使用错误信息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出版物中“问题地图”主要表现存在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况,或表现存在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情况,以及表现其他不符合地图管理相关规定的情况。集中表现在漏绘和错绘、名称注记错误和变形压盖。常见错误分为中国地图常见错误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图常见错误。“问题地图”主要危害包括政治性危害、安全性危害、民族性危害、误导性危害和迟滞性危害五种。“问题地图”产生的原因有作者和编辑国家版图意识淡薄、引用未经合法编制和审核的地图,随意从互联网下载直接使用、未加处理直接引用境外版地图和重印再版时未更新地图资料。“问题地图”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加强地图监管、出版机构合法选编地图和编辑主体提升地图素养三个主要措施来解决。政府部门加强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强化问题地图监管治理、无偿提供地图公共服务。出版机构合规编制报审地图、合法获取使用地图、合情选择合作地图。地图出版者熟悉地图编校知识、掌握地名编校知识和理解地图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强化自身的国家版图意识,才能在地图出版工作中遵法守法,才能避免出版物中“问题地图”的产生。

易鹏[2](2020)在《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9年6月底,今年国内第二季度手机地图整体的活跃用户规模为6.42亿人,这一数字足见电子地图产业的火热,而“十三五”规划提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电子地图作为这两者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但目前电子地图的着作权保护却相对的有待完善。本文首先明确电子地图的有关概念。电子地图是应用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视屏显示地图。电子地图的制作分为四个步骤:(一)电子地图的设计(二)电子地图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三)电子地图的要素分层(四)电子地图的符号标注。简要介绍了电子地图的行业发展现状和价值,并将着作权法的保护模式与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模式进行对比,明确采用着作权法保护电子地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电子地图受着作权法保护的前提是满足着作权法对保护客体要求的条件,即属文学、艺术以及科学领域的智力成果,且具有可复制性和独创性,而这些条件之中的独创性要件是进行可版权性判断的焦点。本文分别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独创性要件进行了研究分析,联系我国着作权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独创性要件明确定义的现状,提出了在电子地图的独创性判断上应采取美国的独创性判断标准,即受保护的作品应出于作者独立完成,同时包含有少量的创造性。随后从电子地图的制作步骤来分析其独创性,从电子地图的设计、要素分层以及符号标注步骤来看,电子地图能够表现作者的创意和风格,其本身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故电子地图具备独创性要件,可以纳入着作权法的保护范围。电子地图作为作品,具有职务作品、汇编作品、演绎作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援引着作权法的相关法条明确电子地图的着作权在不同作品类别下的归属。对于国内的电子地图保护现状,本文首先从立法保护的角度来分析,在相关法律法规都有涉及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有关内容,但都不够具体,且无可操作性。然后对“道道通”诉凯立德案和四维图新诉奇虎案进行了案例分析,发现目前电子地图侵权诉讼的赔偿数额偏低,且司法实践中的确并未将电子地图中的地理数据纳入着作权保护范畴。对于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判定,本文通过对国外的有关案例研究,明确应适用“思想表达二分法”判断电子地图中的地理数据为思想,并排除于着作权法保护范畴以外,而其中包含的对地理数据的独创性取舍、编排以及其他表达方式,属于着作权法的保护范畴之内。然后在“接触实质性相似”的原则下,判断电子地图是否存在相似侵权。最后本文从保护原则、法律保护和其他保护三个方面对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提出了完善建议。应明确着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原则、鼓励技术创新与着作权保护平衡原则和促进产业发展原则;应加快着作权法惩罚性赔偿立法给予被侵权人足够的补偿、确立电子地图地理数据保护制度以及改进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判断方式;应提供电子地图技术层面的着作权保护、建立行业协会抵制侵权厂商以及积极迅速的将电子地图提交审核。

任加新[3](2019)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特征融合自适应智能“问题地图”识别》文中指出“问题地图”主要指存在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或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等情况,以及其他不符合地图管理相关规定的公开地图和地图产品。特别的,本文所指代的“问题地图”限定为如下区域出现绘制错误的现时版电子中国地图:1)阿克赛钦地区;2)藏南地区;3)南海诸岛;4)钓鱼岛、赤尾屿;5)台湾省。“问题地图”损害国家利益,严重违反政治的严肃性、科学的严密性,同时也给人们日常出行、生活等造成了困扰。因此,“问题地图”的排查与审核迫在眉睫。本文针对“问题地图”审核依赖大量人工进行目视判别以及流行的卷积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提出了一种端到端的小样本场景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特征融合自适应智能“问题地图”检测方法。该方法首次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引入到“问题地图”检测中,采用融合特征的多尺度表达自适应尺度选择机制,实现了“问题地图”五大版图错误的智能识别和标定。进一步的,该方法结合“问题地图”的特点进行优化,在训练样本较少的情况下完成了“问题地图”的智能识别。实验表明,本文算法用于检测“问题地图”的性能远超其它算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具体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成果可总结为如下几点:1)本文从数据和算法两个层面提出不平衡样本情况下的样本类别平衡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类别不平衡的情况,提高了数据质量。在数据层面,提出“变换过采样”方法,在保证图像主体信息的情况下引入了其它信息,模仿了现实世界各种场景下不同的图像表达方式,帮助算法提高泛化能力。在算法层面,基于数据正负样本比例对损失函数进行调整,进而达到类别平衡。2)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多个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特征的“问题地图”样本挖掘方法。由于目前没有现成的“问题地图”数据集,研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自然图片进行挖掘,进而得到符合要求的“问题地图”数据集。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对硬件需要高,单一网络不能够很好的对样本进行分类。提出融合多个不同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特征的“问题地图”样本挖掘方法,该算法融合图像多个方面的特征,在降低硬件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卷积神经网络的性能。3)本文针对上述经由卷积神经网络挖掘得到的中国地图数据集,发展出一种数据集质量提升方法。该数据集质量提升方法首先结合不同比例尺地图上检测区域的尺寸虽然会随着比例尺变化而变化,但是检测区域的宽高比不应改变的特点,为不同的检测区域定制了不同宽高比例的标注框,进而得到更加契合“问题地图”识别的数据集标注方式。进一步的,针对上述已标记检测区域的数据集,提出一种小样本场景下的实时数据增强方法。该数据增强方法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对原始图像添加少量轻微可控的变化,大大增强了样本的表达能力,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4)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尺度自适应“问题地图”智能识别方法。方法首次引入目标检测算法对“问题地图”进行识别,并对流行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在传统目标检测网络上融入特征金字塔网络,构建融合特征的多尺度表达机制,利用多个尺度下的融合特征进行检测,使得算法能够对不同尺度下的目标进行有效检测;并对区域建议网络进行改进,根据目标检测区域的物理属性来定制Anchor,得到更加符合检测区域尺寸的区域建议;最后对其进行检测后处理,进一步优化检测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问题地图”中不同尺度下不同大小尺寸目标的检测能力;特别的,该方法能够显着提高小尺寸目标的检测能力。其中,用于检测钓鱼岛的平均准确率值由0.4673提升到0.6710。

李伟[4](2017)在《城市级地理信息缩编平台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信息获取与集成技术的进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在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城市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对现有的GIS处理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理信息传统的分比例尺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发布技术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等发展的需求。亟需按照多尺度统一的要素管理应用模式,实现多种类型空间数据多尺度下的自动化缩编以及快速成图。论文在分析城市级地理信息数据类型和地图缩编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NewMapWJ-Ⅲ地图工作站构建城市级地理信息缩编平台的总体框架和功能模块。从综合原理、算法参数、处理效果等方面总结了适用于城市级地理信息缩编的综合知识库和制图知识库,其中包括兴趣点、道路、水系、建筑物、植被等要素的综合流程和成图模板;并以曲线局部尖锐凸角的光滑算法为例,对算法的优化以及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知识库流程构建人机交互不够人性化的问题,论文对51个城市缩编常用的算法实现了面向用户的交互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地图综合过程的工作流。论文的上述设计和研究,均在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无级缩编平台中得以验证和实现,地理信息缩编的效果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对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类似需求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王锋[5](2016)在《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关行政部门对漳河上游流域进行了长久持续的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人类改造建设活动,例如兴建水库和灌区、开采地下水和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等,这些人为改造自然的活动都造成了流域下垫面因素的改变,都在影响着流域产汇流的产生。本文通过利用遥感技术浅析研究了漳河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境况以及验证SWAT模型在典型流域的适用性。运用径流模拟法、参照流域对比法、极端土地利用法和SCS模型法定性、定量分析五种地物面积变化和相互转移对径流的影响研究,其模拟结果可为漳河上游流域内水资源的管理和统一调配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浊漳干流流域为典型流域,设定关河、后湾和漳泽三个水库为流域的入水口、侯壁水文站为流域的出水口,模拟该流域不同时段下的径流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项目组根据需求提出了决策树分类法、面向对象分类法和支持向量机的综合分类法,制作出了漳河上游流域1993年、2006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分类的矢量图,运用ArcGIS技术获取各个地物的面积。再运用三个研究土地利用的模型对各地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近18年来漳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很快,森林和水域动态度在侯壁子流域最大,变化速度也最快;耕地、城镇与建设用地在后湾子流域变化速度最快,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流域下垫面因素的改变,进而影响着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其次,选择应用广泛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作为本次研究的水文模型。通过翻阅有关文献资料,对数字高程图(DEM图)进行流域边界的前期裁切、汇流长度的累加计算、河网水系的精确提取、子流域的准确划分、土壤类型的重分类以及水文、气象数据的写入等,构建典型流域的SWAT模型并进行月径流情境下的模拟对比。再次,典型流域内径流序列呈现阶段性变化。采用有序聚类分析法找到分界点为1985年、2002年,人类改造建设活动对径流影响显着时段为1986-2001年,1985年以前对径流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气候变化,2002年以后主要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最后,利用径流模拟法、参照流域对比法、极端土地利用法和SCS模型法,对典型流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的减少与森林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由于受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影响。水域对流域产汇流影响最大,城镇与建设用地次之,裸地比耕地对流域产汇流影响程度大。

杨文婷[6](2013)在《某测绘院数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我国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已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化和跨越,现在正在沿着信息化测绘道路迈进。数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为社会经济实时有效地提供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一种新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实时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网络化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为社会经济提供多尺度、多时相、多形式的综合服务。某测绘院作为该地区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的重要单位,建制完整,下设野外测量队、计算机室、总工办等众多部门,各部门之间业务交流频繁。以往人们习惯了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包括地形数据的采集及更新工作、工作进程的查询工作、各部门信息沟通等方面,无法真正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根据某测绘院日常办公业务的需求,设计开发了数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空间测绘生产系统、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空间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地下管线探测、建库一体化系统、多尺度智能化缩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维护系统8大子系统。功能模块。系统采用目前主流的B/S结构,模块之间松散耦合,基于J2EE体系结构开发,使用Oracle数据库,JSP作为系统的编程语言,服务器使用Tomcat。

丁伟翠[7](2012)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托“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以航天测绘所采集的SRTM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国陆地范围的全国数据进行了无缝拼接及数据的投影转换等一系列操作,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建立全国1:50万栅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基于C#+ArcGIS Engine10扁程开发,并综合使用ArcGIS、MapGIS、Global Mapper、CoreDraw等专业GIS及制图软件与实际地质图件相结合,实现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对部分功能进行了相应拓展。该DEM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制图中,实现自定义区域数据提取,还可以快速进行坡度、坡向、剖面线等地学分析,例如湖南省、海南省等相对典型区域进行了该系统中提取的DEM数据在地质制图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而且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拓展应用于月球地质制图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多种GIS软件,进行全国DEM数据空白区域的填补与数据的拼接工作,并有效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椭球体、不同高程基准、不同投影的DEM数据的无缝拼接,DEM栅格数据与矢量地理基础数据、地质资料数据等的地图匹配。(2)首次在全国陆地范围内建立了应用于地质制图的1:50万网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分幅检索,还能按行政区划界线和任意多边形检索,具有能任意转换地图投影和比例尺等功能,能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地学研究单位和社会生产单位。(3)将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和地貌晕渲法等制图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地质制图中,主要采用DEM HillShade地貌晕渲的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的表达的同时实现了静态可视化与交互式动态可视化两种图件表现方式,既可以将整个地形区以二维或者三维图形图像形式显示成一幅图,又可以实现数据库中的地形数据交互式浏览。(4)DEM数据管理系统改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件空间数据库结构和图面的表现形式,图面上除了传统地质图件中地理底图外,可以选择性匹配DEM影像底图图层,叠加地质体的颜色和花纹,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图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图件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地质图件的表现形式,促进我国地质制图的技术水平向前进了一大步。(5)DEM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在与相应的地质图匹配时,可以检验第四系的界线、断层线的位置精度,当与DEM影像不协调时,可以适当移动界线的空间位置,从而提高地质图件表达的位置精度。(6)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的实现方法拓展到了月球DEM数据库建立,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既证实思路与设计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同时也对其他行星地质编图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在在典型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图件的表达形式,提高了图件精度,有利于地质成矿、灾害区划、土地利用等规律的总结和探寻,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宗玮[8](2012)在《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及土地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上海海岸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最东端,是支撑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上海进入重要的经济转型期,随着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重大工程(开放浦东、兴建浦东国际机场、建设临海新城、成立金山、奉贤工业开发区等)的实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也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本文选择上海海岸带作为研究区域,以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支撑,建立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了1990年至2009年期间,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中,从土地利用分类角度及湿地分类角度分别研究了上海海岸带大堤内外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过程及驱动机制,并以崇明东滩为样区,对滨海湿地盐沼植被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为后期快速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方面为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研究成果揭示了在经济转型期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上海海岸带综合利用与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对推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本文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1990-2009年的19年间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和圈围土地的现象。“一增”是指建设用地面积显着增加,“一减”是指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圈围土地是指19年间上海海岸带共圈围土地511.71kmm2,成为自1950年以来上海海岸带圈围土地的新高峰。(2)1990-2009年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类型主要表现为新圈围土地→其他用地、其他用地→建设用地、新圈围土地→耕地、水产养殖→其他用地、耕地→建设用地5种变化类型。其中,其他用地是该区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占转移面积的29.8%,其次为耕地,占转移面积的22.37%。建设用地为耕地主要的转移去向,占耕地总面积的26%。其次为其他用地,占11%。新圈围土地的去处主要是其他用地,约占新圈围土地的一半,其次转化为耕地,占新圈围土地21%。(3)1990-2009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表现为海岸带中部及北部区域景观异质性逐步减少、破碎度逐步降低;海岸带西南部区域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大,破碎度逐步增加。从斑块类型水平来看,上海海岸带景观逐渐从耕地与其他用地为基质,水域、水产养殖为镶嵌体的景观格局过渡到耕地、建设用的、其他用地、林草地等多种类型斑块均衡分布的格局。(4)1990-2009年上海海岸带湿地面积逐步减少,19年里共减少面积483.8km2。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由1990年2938.74km2减少到2005年2368.51km2,内陆湿地则有小幅增加。(5)利用SPOT5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实验室测定分析,对崇明东滩湿地典型盐沼植被——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蔗草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湿地盐沼植被地上生物量表现为:互花米草>芦苇>海三棱藨草。(6)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90-2009年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圈围土地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近海及海岸湿地减少的主要人为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海岸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状况、经济状况及新圈围土地面积是影响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的重要驱动因子。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驱动因子和土地利用变化两组变量整体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岸带LUCC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7)采用GM(1,1)模型及线性内插方法预测海岸带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10-2030年里,建设用地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趋势,耕地面积将呈缓慢减少趋势。最后,结合本文研究成果,论文给出了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八条建议及对策。

王鹏波[9](2009)在《多比例尺道路数据的联动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系列比例尺地图的空间数据库,测绘工作的重心正在由初期的数据生产向数据更新与服务转变。道路数据的更新是整个地图数据更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量在整个更新工作中占了主要成分。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和成果,减少更新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生产和更新效率,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探讨了用大比例尺道路数据缩编更新小比例尺数据所必须的环节,设计了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更新模式,主要的工作包括:1.分析了“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了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实现策略和技术流程。2.研究了坐标系和投影方式的转化与统一,统一了数据格式和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试验平台系统。3.提出了基于简易缓冲区技术的道路匹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道路数据增量信息的提取;设计了基于规则库的增量信息粗选方法。4.研究了道路网拓扑关系的构建技术,提出了一种分区域构建局部拓扑的拓扑处理方法;研究了道路自动选取技术,提出了一种渐进式道路选取方法;研究了道路自动化简技术并改进了Dauglas-Peucker算法以用于道路化简;研究了道路信息的冲突检测与关系处理技术。

郭旺龙[10](2008)在《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研究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地图制图综合是地图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地图学界的极度关注。近些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图制图综合的研究基本上全部不同程度地依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而存在。目前,地图制图综合已经在自动综合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从实际生产来看,还没有完全能满足地图制图综合需求的自动化系统。究其原因:首先,地图制图综合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主要集中于矢量图形数据的综合和压缩,而在实际生产中地图制图综合由于依赖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以矢-栅混合结构形式存在;其次,地图制图综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线状地理要素的探讨,然而在地理信息环境下,地图要素主要由点状、线状及面状三种要素组合构成;再次,目前地图制图综合主要针对单要素的自动综合研究,没有把全部地图要素结合起来;最后,目前地图制图综合研究主要针对普通地图的制图综合进行研究,而在实际生产中对专题地图的需求和应用更大、更广。所以,本文针对目前地图制图综合中存在的这几个问题,提出基于遥感影像探讨专题图制图综合方法这一课题。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方法研究,首先按照现有的地图制图综合思想,开发了基于矢量地图数据库的地图制图自动综合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基于遥感影像进行综合,以满足地图综合中地理要素协调一致性、互制约性及表达的协调一致性原则。地学信息图谱是我国科学家陈述彭率先提出的空间科学研究方法,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领域的独创成果。是由遥感、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的大量数字信息,经过图形思维与抽象概括,并以计算机多维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显示地球系统及各要素和现象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种手段与方法。本文引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将基于遥感影像专题图制作和地图制图综合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昆明市五华区土地利用现状系列专题图的生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实施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遥感影像专题图制图综合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2、基于一般方法的地图数据库自动综合实验。3、地学信息图谱在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应用研究。4、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制图综合实践。

二、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出版物中“问题地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一、基本结构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图与地图出版
    第一节 地图的要素、特性和功能
        一、地图三要素
        二、地图四特性
        三、地图四功能
    第二节 地图编辑和地图出版
        一、地图编制方法和过程
        二、地图出版特性
        三、地图编辑特性
第三章 “问题地图”集中表现和常见错误
    第一节 “问题地图”集中表现
        一、漏绘和错绘
        二、名称注记错误
        三、变形和压盖
    第二节 “问题地图”常见错误
        一、中国地图常见错误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图常见错误
第四章 “问题地图”主要危害和产生原因
    第一节 “问题地图”主要危害
        一、政治性危害
        二、安全性危害
        三、民族性危害
        四、误导性危害
        五、迟滞性危害
    第二节 “问题地图”产生原因
        一、政治层面原因
        二、经济层面原因
        三、技术层面原因
第五章 “问题地图”解决措施
    第一节 政府部门加强地图监管
        一、加强版图意识宣传教育
        二、强化问题地图监管治理
        三、无偿提供地图公共服务
    第二节 出版机构合规选编地图
        一、合规编制报审地图
        二、合法获取使用地图
        三、合情选择合作地图
    第三节 编辑主体提升地图素养
        一、熟悉地图编校知识
        二、掌握地名编校知识
        三、理解地图政策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点
第一章 电子地图概述
    第一节 电子地图的相关概念
        一、电子地图的定义
        二、电子地图的制作
        三、电子地图的特点
        四、电子地图的历史与价值
    第二节 电子地图的保护模式分析
        一、电子地图保护模式概述
        二、电子地图着作权法保护模式的优越性
第二章 我国电子地图的独创性及着作权归属
    第一节 电子地图的独创性分析
        一、电子地图独创性判断标准的域外比较分析
        二、电子地图的独创性判断
    第二节 电子地图着作权权属分析
        一、电子地图作品类型特征分析
        二、电子地图着作权的归属
第三章 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
    第二节 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的司法实践现状
        一、“道道通”诉凯立德案
        二、四维图新诉奇虎案
    第三节 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的不足
        一、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相关法条细则不足
        二、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赔偿数额低
        三、电子地图数据保护缺位
第四章 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判定域外比较研究
    第一节 电子地图着作权的边界界定
        一、思想表达二分法
        二、电子地图的思想表达二分法判断
    第二节 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判定方法
        一、“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
        二、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的认定
第五章 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确立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原则
        一、利益平衡原则
        二、促进产业发展原则
    第二节 电子地图着作权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建议
        一、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惩罚性赔偿
        二、电子地图着作权侵权判断方法
        三、电子地图地理数据保护制度
    第三节 电子地图着作权其他保护措施的完善建议
        一、技术保护
        二、行业保护
        三、登记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特征融合自适应智能“问题地图”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问题地图识别研究现状
        1.2.2 目标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问题地图智能识别的总体技术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智能识别原理
    2.1 本章概述
    2.2 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原理
        2.2.1 卷积运算
        2.2.2 神经网络
        2.2.3 卷积神经网络
    2.3 卷积神经网络的特点
        2.3.1 稀疏连接
        2.3.2 参数共享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问题地图智能识别的策略
    3.1 本章概述
    3.2 地图的特点
        3.2.1 多尺度
        3.2.2 多种投影方法
        3.2.3 多种绘制方法
    3.3 目标检测用于问题地图识别
        3.3.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Faster R-CNN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题地图样本挖掘与质量提升方法
    4.1 本章概述
    4.2 数据集预处理与样本类别平衡方法
        4.2.1 原始数据集获取方法
        4.2.2 数据集预处理方法
        4.2.3 样本类别平衡方法
    4.3 主动学习框架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问题地图样本挖掘方法
        4.3.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问题地图样本挖掘方法
        4.3.2 融合多个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特征的问题地图样本挖掘方法
    4.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问题地图样本质量提升方法
        4.4.1 顾及问题地图错误区域属性的数据集标注方法
        4.4.2 小样本场景下的实时数据增强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尺度自适应问题地图智能识别方法
    5.1 本章概述
    5.2 基于特征金字塔网络的多尺度自适应特征融合方法
        5.2.1 单一尺度特征的目标检测算法
        5.2.2 多尺度自适应特征融合目标检测算法
    5.3 顾及版图错误区域属性的改进区域建议网络
        5.3.1 传统的区域建议网络
        5.3.2 改进的区域建议网络
    5.4 顾及空间位置关系的检测后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本章概述
    6.2 实验数据集与精度评价指标
        6.2.1 实验环境
        6.2.2 实验数据集
        6.2.3 精度评价指标
    6.3 实验设计
        6.3.1 对比方法
        6.3.2 参数设置
    6.4 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6.4.1实验
        6.4.2实验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城市级地理信息缩编平台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图综合与缩编的概念
        1.3.2 国外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及缩编平台研究现状
        1.3.3 国内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及缩编平台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基于WJ-Ⅲ城市级地理信息缩编平台的设计
    2.1 WJ-Ⅲ地图工作站
    2.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类型及业务需求分析
        2.2.1 数据处理需求
        2.2.2 各数据类型综合的一般原则
        2.2.3 平台功能需求
        2.2.4 平台非功能需求
    2.3 缩编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
        2.3.1 平台框架设计
        2.3.2 平台界面设计
    2.4 缩编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2.4.1 总体功能设计
        2.4.2 工程模块设计
        2.4.3 综合模块设计
        2.4.4 制图模块设计
        2.4.5 设置模块设计
        2.4.6 管理模块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知识库的扩展与综合流程构建
    3.1 概述
    3.2 综合知识库
        3.2.1 预处理算法
        3.2.2 综合算法
    3.3 制图知识库
    3.4 制图综合流程构建
        3.4.1 综合流程构建
        3.4.2 制图知识库构建
    3.5 曲线局部尖锐凸角光滑算法的优化及使用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用户的知识库交互应用
    4.1 概述
    4.2 综合算法的可视化应用及原则
        4.2.1 综合算法可视化原则
        4.2.2 综合算法可视化
    4.3 可视化算法综合工作流
    4.4 本章小结
5 平台使用实例
    5.1 平台界面效果展示
    5.2 南京市地图电子地图缩编使用实例
        5.2.1 南京市数据现状
        5.2.2 地理信息缩编平台对电子地图数据的缩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概况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水文模型的发展
    1.3 研究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流程图
        1.4.2 创新点
第2章 遥感影像的数据处理
    2.1 遥感技术
    2.2 SPOT5影像数据处理
        2.2.1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2.2.2 SPOT5影像去云处理
        2.2.3 SPOT5影像真彩色的合成
        2.2.4 SPOT5影像的几何纠正和坐标转换
        2.2.5 SPOT5影像目视解译
    2.3 遥感影像精度评价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遥感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
    3.1 流域概况
    3.2 子流域的划分
    3.3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3.3.1 各个子流域不同时期下垫面变化情况研究
        3.3.2 各子流域下垫面变化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典型流域SWAT模型
    4.1 SWAT模型简介
    4.2 SWAT模型前期所需数据准备
        4.2.1 DEM高程图
        4.2.2 水文、气象数据的处理
        4.2.3 水库数据处理
        4.2.4 水文响应单元精确划分
    4.3 月径流境况模拟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5.1 典型流域径流研究的意义
    5.2 径流模拟法
        5.2.1 径流序列的阶段性划分
        5.2.2 分析研究典型流域三期土地利用变化
        5.2.3 三种土地利用情景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参照流域对比法
    5.4 极端土地利用法
    5.5 SCS模型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侯壁子流域土壤数据重分类结果图
附录2 SWAT模型输入、输出数据文件含义图
附录3 SWAT模型自动率定过程中部分参数含义图
附录4 SWAT模型率定结果中部分参数敏感性排列图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6)某测绘院数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B/S和C/S的比较
        2.1.1 C/S架构
        2.1.2 B/S架构
    2.2 框架技术简介
        2.2.1 MVC
        2.2.2 Struts框架结构
        2.2.3 Hibernate原理
    2.3 .NET与J2EE的比较和选择
    2.4 JAVA中间件WEBLOGIC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指导思想
    3.2 系统适用范围
    3.3 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3.4 各子系统组成
    3.5 各子系统功能介绍
    3.6 系统展现形式
    3.7 系统解决的实际问题
    3.8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框架
    4.2 系统网络拓扑图
    4.3 索引数据库
    4.4 现状地形图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环境
    5.2 系统主界面
    5.3 生产系统界面
    5.4 管理系统
    5.5 公共服务平台
    5.6 地下管线系统
    5.7 智能化缩编系统
    5.8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5.9 系统维护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GIS的发展
    1.3 DEM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据基础
    2.1 “中国区域地质志”概述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结构
    2.4 DEM数据预处理
    2.5 三维地形可视化表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分析及总体设计
    3.1 系统分析
    3.2 系统设计目标与任务
    3.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参考标准
    3.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5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3.6 系统软件设计
    3.7 开发方式的选择
    3.8 系统数据库设计
    3.9 用户界面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功能实现
    4.1 关键技术
    4.2 总体界面构架及系统主界面
    4.3 文件图件管理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4 数据渲染子系统构架及功能
    4.5 DEM数据空间查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6 投影转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7 矢栅数据分析子系统
    4.8 系统维护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DEM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5.1 便于构造图识别—以湖南省为例
    5.2 改变地质制图形式
    5.3 DEM地学数据的自动提取
    5.4 提高制图精度
    5.5 月球DEM地质图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地理底图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表
    附录B:地理底图要素代码表
    附录C:高程统计表
    附录D:DEM裁剪源程序(部分)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变化的背景
        1.1.2 区域发展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1.3.1 LUCC研究理论与背景
        1.3.2 LUCC时空过程探测研究
        1.3.3 LUCC驱动机制研究
        1.3.4 LUCC预测研究进展
        1.3.5 LUCC与植被生物量研究
        1.3.6 上海海岸带LUCC研究及面临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思路及方法
    2.1 研究区的选择
    2.2 数据源的选择
        2.2.1 遥感数据
        2.2.2 海图数据
        2.2.3 地形图及其他数据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
        2.3.1 上海海岸带LUCC分类体系的建立
        2.3.2 上海海岸带湿地分类
    2.4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第3章 上海海岸带区域概况
    3.1 自然环境
        3.1.1 地质
        3.1.2 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物
        3.1.7 海岸线
    3.2 社会经济状况
        3.2.1 人口
        3.2.2 经济概况
    3.3 上海海岸带围垦历史
第4章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4.1 遥感数据处理
        4.1.1 遥感数据预处理
        4.1.2 面向对象方法的土地利用分类
        4.1.3 人机交互核查
        4.1.4 土地利用分类精度验证
    4.2 上海海岸带LUCC概述
        4.2.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
        4.2.2 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
    4.3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4.3.1 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分析
        4.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4.3.3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4.3.4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4.3.5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4.4 新圈围土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4.1 新圈围土地时空变化状况及特征
        4.4.2 圈围区土地利用状况及结构变化
    4.5 小结
第5章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景观格局分析
    5.1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5.1.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5.1.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
        5.1.3 景观尺度与粒度的选择
    5.2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5.2.1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特征
        5.2.2 斑块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上海海岸带湿地时空变化与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
    6.1 上海海岸带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6.1.1 上海海岸带湿地资源概况
        6.1.2 上海海岸带内陆湿地变化特征
        6.1.3 上海海岸带近海及海岸湿地变化特征
    6.2 滨海湿地盐沼植被地上生物量估算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7.1 海岸带近海及海岸湿地演变人为驱动因素分析
        7.1.1 工程因素
        7.1.2 圈围土地因素
    7.2 海岸带LUCC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定性分析
        7.2.1 人口因素
        7.2.2 经济因素
        7.2.3 政策因素
        7.2.4 大型建设项目因素
    7.3 海岸带LUCC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定量分析
        7.3.1 驱动因子的选取
        7.3.2 单因子相关分析
        7.3.3 海岸带LUCC社会经济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7.3.4 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7.3.5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典型相关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对策建议
    8.1 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8.1.1 GM(1,1)模型步骤
        8.1.2 基于GM(1,1)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8.1.3 结果与分析
    8.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8.2.1 加强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8.2.2 继续加强湿地保护
        8.2.3 加快海岸带经济转型
        8.2.4 提高圈围土地利用效率
        8.2.5 编制目标统一,协调发展的各区县土地利用规划
        8.2.6 结合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8.2.7 加强海岸带新城区的内涵建设
        8.2.8 注重公众参与,加强环境教育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9)多比例尺道路数据的联动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道路数据更新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3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总体思路和实现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框架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相关概念和技术流程
    2.1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1.1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概念
        2.1.2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研究内容
    2.2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实现策略
        2.2.1 联动更新的数据源
        2.2.2 联动更新的实现策略
        2.2.3 更新信息的制图综合处理
    2.3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技术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的联动增量更新的实现方法
    3.1 数据源的预处理操作
        3.1.1 数据源的资格性检查
        3.1.2 空间基准和投影方式的统一
        3.1.3 统一数据格式和编码
        3.1.4 添加图幅的强制闭合线
    3.2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增量更新的实现
        3.2.1 增量更新的总体设计思路
        3.2.2 增量更新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介绍
        3.2.3 道路数据增量更新主要步骤的算法实现
    3.3 基于规则库的增量信息粗选
        3.3.1 用于道路联动更新的规则库设计
        3.3.2 基于规则库的道路数据粗选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更新信息的自动制图综合处理
    4.1 道路数据自动制图综合涉及的相关算法及集成
    4.2 一种用于道路增量更新的拓扑处理方法
        4.2.1 道路网的拓扑空间关系描述
        4.2.2 对道路数据进行拓扑化的必要性
        4.2.3 道路数据拓扑化的实现
    4.3 更新信息的自动选取技术
        4.3.1 道路自动选取的研究现状
        4.3.2 道路选取中需要考虑的指标
        4.3.3 更新信息的渐进式自动选取
    4.4 更新信息的自动化简
        4.4.1 道路化简技术的研究现状
        4.4.2 道路化简的评价指标
        4.4.3 Douglas-Peucker 化简方法的原理及不足
        4.4.4 Douglas-Peucker 的改进意见
    4.5 更新信息的冲突检测
        4.5.1 冲突检测研究的必要性和冲突分类
        4.5.2 道路内部冲突的检测方法
        4.5.3 道路外部冲突的检测方法
        4.5.4 道路发生冲突后的解决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比例尺道路数据联动更新的实践
    5.1 系统功能概述与总体结构设计
    5.2 增量信息的提取与粗选模块
    5.3 构建道路拓扑模块
    5.4 道路自动选取模块
    5.5 道路自动化简模块
    5.6 冲突检测与处理模块
    5.7 编辑、查询、标准化输出模块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2.1 专题图制图综合的研究内容
    2.2 专题图制图综合理论与方法
        2.2.1 专题图制图综合理论研究
        2.2.2 专题图制图综合方法研究
    2.3 基于遥感影像专题图制图综合的方法研究
        2.3.1 基于遥感影像专题图制图综合的原则
        2.3.2 专题地图数据库综合
        2.3.3 专题图制图综合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地图数据库建设及自动综合
    3.1 土地利用现状专题图制作
    3.2 土地利用现状地图数据库建设
        3.2.1 土地利用现状地图数据库建设流程
        3.2.2 土地利用现状地图数据库分层
        3.2.3 土地利用现状地图数据库建设
    3.3 土地利用现状地图数据库自动综合
        3.3.1 等高线及等高注记自动综合
        3.3.2 水系要素自动综合
        3.3.3 道路要素自动综合
        3.3.4 面状专题要素自动综合
第四章 地学信息图谱在遥感影像专题图制图综合中的应用研究
    4.1 地学信息图谱
        4.1.1 概念、分类及特点
        4.1.2 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现状
    4.2 地学信息图谱与地图制图综合
    4.3 地学信息图谱引入遥感影像专题图制图综合的方法思考
        4.3.1 地学信息图谱模型建立步骤
        4.3.2 地学信息图谱在专题图制图综合中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实践
    5.1 制图综合信息图谱模型建立流程
    5.2 土地利用专题图制图综合图谱模型建立
        5.2.1 水系图谱
        5.2.2 道路图谱
        5.2.3 土地利用专题要素信息图谱
        5.2.4 综合图谱
    5.3 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实践
        5.3.1 基于遥感影像的水系要素综合
        5.3.2 基于遥感影像的道路要素综合
        5.3.3 基于遥感影像的全要素地图制图综合
    5.4 地图设计及制图输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出版物中“问题地图”探究[D]. 银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我国电子地图着作权保护研究[D]. 易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尺度特征融合自适应智能“问题地图”识别[D]. 任加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城市级地理信息缩编平台设计与实践[D]. 李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5)
  • [5]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D]. 王锋. 河北工程大学, 2016(08)
  • [6]某测绘院数据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杨文婷. 厦门大学, 2013(05)
  • [7]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D]. 丁伟翠.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2)
  • [8]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 宗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9]多比例尺道路数据的联动更新研究[D]. 王鹏波.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02)
  • [10]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图制图综合研究及实践[D]. 郭旺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基于SPOT 5更新小比例尺地形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