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低产漆树林现状及改善对策

陕南低产漆树林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陕南生漆低产林生产现状及改造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郝月兰,夏朝宗[1](2021)在《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提出开发利用林业特色资源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2007—2019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木本油料、木本粮食、木本调料、木本药材、林产工业原料等林业资源的种类、栽植面积、分布区域、历年产量变化及发展潜力,并对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发展提出建议:加强林业特色资源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划林业特色资源总体布局,推进特色资源林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文杨[2](2020)在《安康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茶园是典型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它与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近,但在其稳定性的维持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目前紫阳的古茶园村落大多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茶园景观建设意识不强,因此研究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更新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紫阳属于茶乡,2016年紫阳的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入围了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也对紫阳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农业与村落的提升与利用,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以紫阳的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古茶园和村落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梳理相关基础理论和茶园景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与归纳;其次概述紫阳县的地理文化和紫阳茶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紫阳县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对其村落概况、古茶园概况、村落环境现状、布局关系进行测绘、记录与资料收集,总结紫阳古茶园村落的发展类型和现存问题;再次对紫阳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关系与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不同类型的古茶园村落的更新设计策略并提出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更新设计原则与方法;最后以紫阳县焕古村为例,按照既能保护古茶园,又能使村落协同发展的方式提出“焕古书宦姑,富硒换富兮”的设计理念并进行具体的更新设计,以探索景观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希望借助当地古茶园的优势去发掘古茶园与村落环境之间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模式,构建茶产业、茶村落与茶景观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从而为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张家来,郑兰英,戴薛[3](2019)在《湖北省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对策与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建设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了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对基地建设内容进行了合理布局,明确了基地重点科研任务,提出了建设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对策与措施,并对基地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进行了充分探讨,以期为湖北建设长期林业科研基地提供参考依据。

孙若宁[4](2016)在《西乡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乡县位于陕西省的南部,自然环境优美,自古就被誉为“秦岭南麓小江南”,同时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列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西乡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和谐的生态环境依赖于长期以来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西乡县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林地供需矛盾日益呈现,林地保护利用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保护生态及森林资源的矛盾逐渐加剧;林业产业技术落后,产业化建设滞后;林业经营投入匮乏,缺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农民增收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进行系统性的规划,采取科学合理的安排,既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兼顾未来国土安全的目标,给未来留足发展空间,这迫使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林地保护利用工作。在此大背景下开展了西乡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利用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生态稳定性、生态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林地蓄积量等指标,对西乡县林地评价定级,划定为Ⅰ级(重点监护)、Ⅱ级(辅助调节)、Ⅲ级(维持稳定)和Ⅳ级(其他功能)4个保护等级,并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措施。规划到2020年,Ⅰ、Ⅱ级保护林地总量保持稳定,对立地条件较好的Ⅳ级保护林地,调整为Ⅲ级保护林地,调整面积为13209.4 hm2,占林地面积的5.2%。(2)遵循科学管护、合理开发、适度利用的原则,对4个不同保护等级的林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依法控制林地征用占用,限制破坏性土地开发。围绕重点商品林地布局,依靠重点商品林地示范带动。积极引导企业与公民参与商品林营造和开发建设,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条件下鼓励人工商品林及林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或入股、合作、合资进行流转。开展林业生态循环试验,合理提升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产业收入。(3)依据与植物的生长联系密切的地形地貌、土壤性质等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式等特征,用定性、定量的评定方式,对林地质量进行整体的综合评价,将林地质量划分为5个等级。(4)西乡县林地保护规划划分三个等级,Ⅰ级保护林地31 939.7hm2,Ⅱ级保护林地28 125.9 hm2,Ⅲ级保护林地100 969.3 hm2,分别是林地面积的12.6%、11.1%、39.7%。西乡县林地利用规划土壤质量从好到坏划分5个等级,Ⅱ级质量林地面积28 346.7 hm2,占林地面积的11.2%。Ⅲ级质量林地面积223 667 hm2,占88.0%。Ⅳ级质量林地面积2149.1 hm2,占0.8%。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对以后林地保护利用工作计划提供指导意义,是确定林地主体功能,对林地结构布局进行合理优化,统筹各项林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实现林地科学管理的基础。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确保林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杰[5](2014)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由于森工企业长期的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危机和林业企业、林区经济危困,森林资源管理问题愈加突出。落后于市场经济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了协调森林资源再生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业部门出现了重大变化,森工企业开始从采伐森林向加强森林管护和营造林转变,木材生产调减、森林培育和管护增强。国家林业局部署要加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将天然林划分为国有生态公益林和国有商品林,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有效解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2004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部分森工企业局进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晰,但由于试点的森工企业局存在着多重目标,无法有效实行企业化经营还影响了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发挥,建立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有效地对国有森林资源进行管护和经营,还能实现各自明确的经营目标,充分发挥国有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兼顾其它效益;对于经营组织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用财务指标反映绩效是很不准确的,因此,在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其分类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将会更好地推进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成果进行梳理,采用历史与现实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查、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林业分类经营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组织绩效管理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界定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的概念,在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将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分为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和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明确各分类经营组织的经营目标,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在不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进而明确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结构模型。在现有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下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进行梳理和分析,国有森工企业集团以经济效益指标为主的企业绩效评价结果表现较差。分析影响组织绩效发挥的原因,绩效评价体系滞后、林业制度不健全、林业产业不成熟、林业市场不完全和经营组织自身不足等起到了影响和制约作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将无法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的绩效,即使在其它制约因素改善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科学监督和有效激励的作用,因此把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改善作为首要工作进行研究。构建了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组织绩效的评价层次化和系统化,分别设置了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和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以体现其主导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差异;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内的森工企业局为例,根据其主导功能试用国有商品林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对其八年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根据制约组织绩效发挥的林业制度、林业产业、林业市场和经营组织自身这些方面,提出要提高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的绩效水平,还要理顺分类经营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林业组织自身竞争优势、参与林业市场的培育与建设、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改善林业产业环境建设等组织内外部发展措施。

刘轩[6](2011)在《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开发新能源、培育新的能源资源、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目前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上,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考虑,积极开发包括生物质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木本油料能源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完全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可以对化石燃料进行部分替代,对于减缓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近年来,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虽然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木本油料资源丰富,适合规模化发展的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较多,且有大规模适宜发展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待开发土地。同时,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具有以下优点:(1)木本油料能源树种再生能力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可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燃料。(2)木本油料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有毒物质比石化燃料少,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3)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种植还能绿化荒山,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4)木本油料能源没有危险性和局限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不与农业争地,能达到能源、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的指引下,一些小规模的木本油料能源示范性开发项目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数量与类型调查、能源树种的筛选、良种繁育及生产技术的研发方面,无法为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因此建立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木本油料产业开发理论体系,对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理论指导,促进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所涉及的经济研究理论和相关研究背景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对木本油料能源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炼总结出目前研究的趋势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在油料植物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相关示范性项目案例成果与经验,以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及其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原料供应能力与供应模式、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可行性:从一系列示范性项目案例来分析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与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工艺可行性;最后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设计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案框架,引导和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油料树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133种主要油料树种中油桐、黄连木、乌桕、漆树、文冠果、山桐子、油棕、小桐子、光皮树、绿玉树已在人工种植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开发生物柴油价值;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经粗略计算,可利用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为4452.78万公顷;我国野生油料林缺乏管护,产量低下且不稳定,木本油料能源林基地尚处于建设阶段,相应的培育管理技术目前应用不多,但随着野生低产低效林丰产改造以及人工林的规模化建设完成,产出水平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综合来看,现阶段木本油料资源产出量低下,但是具备很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其资源产出量会不断快速增加,为生物柴油制备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2)现阶段,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项目刚刚兴起,原料资源以现有野生资源为主,自然堆积密度低,资源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可利用规模较小,采取多路径的供应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减少原料供应风险。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趋势来看,采取以油料能源林为主的供应模式,积极培育油料能源树种,建立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油料能源林基地产业是实现原料供应经济化、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唯一途径。(3)传统能源市场面临各种挑战,改变现行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补偿世界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额度和产业规模也明显增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生物柴油市场开发较晚,但随着我国柴油市场的供需紧张,近些年来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目前仍将以废弃油脂为主,但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深入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林的大规模建立,木本生物柴油将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短期来看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木本油料资源分布密集、可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和当地柴油市场供不应求的地区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最大,为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先开发区域。(4)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条件、经济实力、资源基础来看我国具备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木本油料能源产业以优选树种培育与木本生物柴油开发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提高经济产出为突破口,以生态治理、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建设要求,也符合项目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5)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阻碍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生物质能发展政策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框架的设计,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关联性这种纵横交织的思路。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构建可以推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之后步入产业化做好政策辅助,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以政府支持导向为主;规模经营开始出现,产业体系开始形成,该阶段主要是对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政策重心是推动木本生物柴油进入市场,增强其竞争能力以及时加大研发环节的资金投入,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该阶段的政策仍以政府主导,市场自主调节为辅;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的实现,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拥有持续稳健的发展前景,木本生物柴油竞争实力的大幅增强,相关优惠政策与补贴逐渐取消,此阶段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作用及政府行为只起辅助作用。

刘羿[7](2012)在《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当代社会最新发展观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南与理论研究的热点。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地球生物圈的完整性、庇护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着重要作用。全球森林的毁坏和减少的严峻事实,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着严重影响,直接危及人类21世纪生存环境和未来人类的生存。人们已经认识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及林业部门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适应于不同管理层次和尺度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或森林经营方案,在我国既是一项传统的森林经理业务,又是当前森林经理的一个新课题。论其为传统的森林经理业务,我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近年来,我国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方向,提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同时,随着林业分类经营、集体林权制度和森林采伐管理等相关改革的深入推进,产权主体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从宏观尺度上,对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考虑;在区域水平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为此,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对现阶段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作了明确的界定,赋予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以新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当前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编制及其研究,又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国际上也很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方案是各国森林管理的主要法律手段,良好的森林经营方案能够保障森林的持续经营,各国法律无不予以高度重视。国际上,如加拿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采用了目前林业社会较为推崇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被称为是“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的森林经营规划”。当时认为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所借鉴和启发。本文的目的是在研究国内外现有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理论与技术。科学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为现实森林经营寻求可持续经营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区域决策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研究地的龙泉市是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县(市)和浙江省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县(市),开展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的同时,进行编制技术研究,在规划编制的方法、技术路线、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先行实践,力求为浙江省乃至南方集体林区开展同类工作提供示范与借鉴。本文以作者参与完成的国家林业局有关森林经营的多项研究课题为平台,以作者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执笔完成的《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和《浙江省龙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等成果为前期基础,结合作者四年多来参与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工作的体会与经验,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过程中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系统探讨,对有关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1)系统阐明了森林经营及其理论的历史进展。为精准表达森林经营这一术语,根据林学学科或课程脉络,围绕森林经营与林学发展作相关的梳理;按照科学合理性的演进趋势,论述人类对森林及其森林经营的认识,既体现为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认识上的深化,同时也符合科学哲学思想的演变。(2)建立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分析框架。围绕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从哲学层面和森林生态系统层面,引导森林经营的理性思考,借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分析框架。为论文研究和理论完善提供了基础。(3)丰富了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评价的内容。分析论述了研究地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和森林资源概况;研究并增加了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内容;总结了森林经营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4)探讨了森林经营决策与经营目标。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将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决策的宏观目标。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前提和重大举措的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作为决策目标。进行森林经营决策分析的探索性研究。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体系。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5)开展了森林生态功能区划。按四个层次依次展开。第一层次即森林经营区划,从景观和整个区域层面谋划森林经营策略,协调不同的经营功能区;第二层次即森林功能区划,依据森林的某一主导功能或经营目标,以地域、地段为单元进行区划;第三层次即森林分类区划,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进行森林用途分类,应优先区划高保护价值森林区;第四个层次即森林经营管理类型组的分类,以加强生态保护和适度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森林分类区划成果和基础,以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作为补充,选取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两个层面的指标群进行分类。(6)组织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体系。理解并接受现实的森林生态系统,认可当前的森林景观格局,即维持森林资源及其经营现状,开展适应性经营或管理。结合森林经营管理经营类型组,以及森林群落类型,提出生态系统经营的3个基本途径,即保护、恢复和维持。(7)设计了森林择伐经营措施。为解决现实森林经营中的问题,树立可持续的森林经营观念,按照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和研究针、阔混交林经营特征,设计相应的森林经营措施,使其既能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又能培育和收获木材,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处于最佳状态。(8)实证了森林经营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的规划可行性。围绕森林培育、森林采伐利用、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游憩等项森林经营关键环节,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要求,提出贯彻和体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考虑的重点领域,对森林培育、利用等经营环节,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和提高林区基础设施,加强森林经营能力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体系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9)评价了项目实施的生态与社会影响。回顾了以往林业项目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实践与成效,进行了项目在人工造林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分析评价了项目实施对研究地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对项目实施中潜在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减缓措施。评价结论,项目可行。

韩蓓蓓[8](2010)在《陕西省五种主要经济林树种气候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生态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区划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陕西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适生区进行划分。划分的主要手段是聚类,即选择影响树木生长与分布的生态因子指标体系年平均气温(℃),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日照时数(h),≥10℃积温(℃)、无霜期(天)9个因子作为分析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权重赋值,应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陕西省五种主要经济林树种的气候适生区进行划分结果如下:1.文冠果的气候适生区应用欧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文冠果进行区划:(1)适宜区为:陕北南部和渭北以北的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文冠果的最佳栽培气候区,包括子长、富县、宜川、延长、甘泉、黄龙等29个县(市);(2)次适宜区为: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包括麟游、咸阳、彬县、横山、靖边、陇县等37个县(市)。(3)不适宜区为:适宜区与次适宜区以外的地方,由于不适宜区与文冠果适生气候相差较远,故不适宜栽种文冠果。2.板栗的气候适生区应用海明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板栗进行区划:(1)适宜区为:我省陕南秦巴山地的汉江、丹江流域的低山、中山、丘陵和平坝。海拔平均在800~1000米。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地区的商南、丹凤、商县、柞水、镇安、汉中、洋县、汉阴、白河等共31个县(市)。(2)次适宜区:本区主要位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耀县、彬县、铜川、蒲城、韩城与关中平原地区的泾阳、礼泉、高陵、渭南等地共计37个县(市)。(3)不适宜区:本区位于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本区的气候条件与板栗适生区的气候条件相差较大,对板栗的生长不利,包括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以外的区域。本区的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量少,适宜耐干旱耐贫瘠植物生长。3.核桃的气候适生区应用欧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核桃进行区划:(1)适宜区:本区位于关中平原区和陕南秦巴山地的汉江、丹江流域的低山丘陵和平坝中。包括柞水、商南、山阳、周至、蓝田、凤翔、眉县、丹凤、武功、岐山等共计30个县(市)。(2)次适宜区:本区主要位于渭北高原沟壑区的耀县、彬县、铜川、蒲城、韩城与关中平原地区的泾阳、礼泉、高陵、渭南等地共计37个县(市)。(3)不适宜区:本区位于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本区的气候条件与核桃适生区的气候条件相差较大,对核桃的生长不利,包括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以外的区域。4.枣的气候适生区应用欧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枣进行区划:(1)适宜区:本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渭北以北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包括榆阳区的府谷、米脂、绥德、佳县、神木、定边、清涧和延安市的部分地区子洲、子长、安塞、宝塔区、甘泉、吴旗等共28个县(市)。(2)次适宜区:包括渭北黄土台原和关中平原区:包括淳化、合阳、咸阳、彬县、麟游、澄城、白水、大荔、蒲城、千阳、陇县等地区共计37个县(市)。(3)不适宜区:本区位于位于陕南秦巴山地和秦岭南坡地区。5.仁用杏气候适生区应用欧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仁用杏进行区划:(1)适宜区:本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渭北以北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包括榆阳区的府谷、米脂、绥德、佳县、神木、定边、清涧和延安市的部分地区子洲、子长、安塞、宝塔区、甘泉、富县等共26个县(市)。(2)次适宜区:包括渭北黄土台原和关中平原区:包括合阳、咸阳、彬县、麟游、澄城、白水、大荔、蒲城、千阳、陇县和延安地区的志丹、吴旗等地区,共计37个县(市)。(3)不适宜区:仁用杏不适合在陕南地区栽种。

李成茂[9](2010)在《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从森林资源培育入手,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提高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调查法和文献法收集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分类法将我国林业划分为9个区域,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9个区域数十年来的森林资源状况、森林资源培育状况、林业产业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对9个区域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进行优势度分析,找出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需求,运用趋势分析法对林产品进行供需平衡预测分析。根据未来林产品的需求缺口,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的问题与潜力、以及各区域资源优势度与产业优势度的差异,提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导向的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调整建议。经过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和成果:(1)、初步提出了中国林业产业新的区划方案。本区划方案兼顾了林业生产的相互关系,从行政界限上对全国林业产业发展进行分区,既体现了各区域自然资源的属性,也兼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便于对林业生产发展的统一规划。本研究将全国林业划分为京津区、东南区、东北区、冀鲁豫区、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青藏区和西南区。(2)各区域森林资源和林业产值不断增长,但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全国和各区域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增加,林业产值逐年增长,但各区域资源分布差异大,第一、二产业产值高,第三产业产值较低。(3)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较明显,需要从加大内部资源培育力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国外资源三条渠道来弥补资源缺口,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4)森林资源量增长与林业产值、林产品增长具有一致性,但是各区域的资源丰富度与产业发展程度不一致。全国和各区域以森林资源培育业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占主体地位,所占比例在44%以上。森林资源量增长与林业产值增长具有一致性,尤其是与森林面积同增长,森林资源培育情况直接影响林业产值、林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各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资源优势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5)提出了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产品生产能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通过提高林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重点发展以人造板、纸张和纸板、木质家具、特色森林食品、特色林化产品的加工产业等第二产业;通过政策、资金倾斜等措施,积极鼓励发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6)提出了区域布局、林种发展、林产加工业布局调整方案。第一,在京津区、中西部生态脆弱区,重点发展防护林等公益林以及特色经济林建设,加快森林旅游资源培育。第二,在东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第三,促进东北区、西南区的天然用材林培育力度,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木材生产后备资源。第四,加快南方区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第五,发展中东部区平原林业建设。第六,加强西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生态安全。

马云攀[10](2009)在《商洛市核桃高接换优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促进商洛市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核桃高接换优技术在商洛市的推广步伐,本文针对商洛市核桃产业生产实际,通过对商洛市核桃产区分布和生产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当前核桃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并通过对核桃高接换优技术中接穗的采集时间、贮藏方法、高接时砧木粗细程度、嫁接时间、放水、放风等影响成活率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商洛市核桃生产现状及产区分布的调查,商洛核桃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品质严重退化;②病虫危害严重;③集约化程度差;④管理十分粗放;⑤生产投入不足;⑥良种普及率低;⑦单位产量不高;⑧加工严重滞后。针对商洛核桃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①采取高接换优的办法,对低产劣质的核桃树进行改造,以改善核桃品质和提高核桃产量;②通过垦复扩盘、施肥、修剪、喷药等措施,减少病虫危害;③加强良种建园步伐,采取一条沟、一面坡集中发展的方式,以便于集约化经营和管理;④采取政府推动、技术带动、群众主动的措施,加强科学管理;⑤建立商洛市核桃生产发展、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和基金,以提高核桃生产发展的投入;⑥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以提高良种普及率;⑦建立标准核桃种植基地、示范园和改造园,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⑧建立和壮大龙头加工企业,搞好产品研发,以提高商洛核桃的知名度。2、研究表明,接穗采集时间、贮藏方法、砧木大小、放水方法以及放风方法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有显着的影响:①接穗的贮藏方法对嫁接成活率有极显着影响。其成活率依次为:高山山洞沙藏接穗>冷库贮藏接穗>普通室内沙藏接穗。采用山洞沙藏接穗既经济又简便可行,嫁接成活率可达95%;②不同时期采集的接穗进行的嫁接,成活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成活率依次为:立春后至雨水前>雨水后>立春前。因此在商洛地区采集接穗的最佳时期应在立春后至雨水前;③不同大小的砧木进行的嫁接,成活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成活率依次为:4~10cm接头的砧木>10cm以上接头的砧木>4cm以下接头的砧木。因此确定商洛适宜于嫁接的最佳砧木为树龄5~10年生的、接头为4~10cm的实生树;④嫁接后采取不同放水方法,成活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成活率依次为:锯口深占砧木地径2/5或1/4的放水>锯口深占砧木地径1/5的放水>不放水。因此确定适宜的放水方法是锯口深度为砧木地径的2/5或1/4;⑤嫁接后放风时间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着。其成活率依次为:接后21~25d放风>接后26~30d放风>接后15~20d放风。因此确定最为合适的放风时间是20d以后早晚;⑥不同放风方法对嫁接成活率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其成活率依次为:分三次放开>两次放开>一次放开。因此确定放风的方法是在背阴面、由小到大、分三次放风。3、研究提出了核桃高接换优树的管理措施:按照高接技术嫁接并放风;及时除萌6~8次;待新梢长到30~40CM时要绑支撑;新梢长到40CM时进行摘心;高接成活后,对枝条上萌发的雌花和雄花要及时全部摘除;疏除过密的枝条;6月下旬至7月初,对嫁接时的绑缚材料及时解绑;定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和防冻害工作;加强高接树的土肥水管理;在高接后2~4年内,及时整形修剪。

二、陕南生漆低产林生产现状及改造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南生漆低产林生产现状及改造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及产量变化分析
    1.1 木本油料资源
    1.2 木本粮食资源
    1.3 木本调料资源
    1.4 木本药材资源
    1.5 林产工业原料资源
2 发展前景分析
    2.1 林地资源潜力
    2.2 边际性土地资源潜力
    2.3 低产低效林增产潜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林业特色资源的科学研究
    3.2 科学规划林业特色资源总体布局
    3.3 推进特色资源林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安康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足发展
        1.1.2 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小结
2 古茶园与村落环境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古茶园
        2.1.2 茶园景观
        2.1.3 村落环境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农业景观相关理论
        2.2.2 原乡规划理论
        2.2.3 有机更新理论
        2.2.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相关理论
    2.3 茶园景观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2.3.1 我国茶园景观和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2.3.2 目前我国茶园景观主要类型与特征
    2.4 典型案例分析
        2.4.1 陕北佳县泥河沟村古枣园与其传统村落的更新设计
        2.4.2 云南普洱景迈山片区古茶林与传统村落的展示利用
    2.5 案例启示
        2.5.1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景观资源
        2.5.2 重视乡土材料运用,彰显村落文化特色
        2.5.3 以农民的利益为主,尊重当地发展意愿
    2.6 小结
3 安康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现状研究
    3.1 紫阳县地理文化及植茶区域概况
        3.1.1 地理文化特征
        3.1.2 植茶区域概况
    3.2 紫阳茶的发展历程及古茶园村落概况
        3.2.1 紫阳茶的发展历程
        3.2.2 古茶园村落的概况
    3.3 茶厂设施先进-茶业基础完善的村落
        3.3.1 和平村
        3.3.2 麻柳村
    3.4 水运商贸便利-古镇历史悠久的村落
        3.4.1 营梁村
        3.4.2 焕古村
    3.5 农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村落
        3.5.1 青中村
        3.5.2 老庄村
    3.6 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现状调研总结
        3.6.1 发展类型总结
        3.6.2 现存问题分析
    3.7 小结
4 安康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研究
    4.1 紫阳县古茶园与村落环境的关系分析
        4.1.1 茶园山水环境与村落选址的融合
        4.1.2 茶贸文化与村落空间布局的结合
        4.1.3 茶业活动空间与建筑场所的配合
    4.2 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景观要素分析
        4.2.1 自然景观要素
        4.2.2 人文景观要素
    4.3 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原则
        4.3.1 整体性原则
        4.3.2 适宜性原则
        4.3.3 特色性原则
    4.4 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更新设计策略
        4.4.1 茶业带动型:挖掘文化资源,营造茶园景观
        4.4.2 古镇依托型:保护传统村落,更新茶园景观
        4.4.3 农旅支撑型:完善旅游服务,突出贡茶特色
    4.5 紫阳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的更新设计方法
        4.5.1 重塑茶园风光
        4.5.2 完善道路交通
        4.5.3 更新特色建筑
        4.5.4 丰富景观小品
        4.5.5 保护历史古迹
        4.5.6 传承贡茶文化
    4.6 小结
5 案例实践:焕古村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
    5.1 设计范围及提升意义
        5.1.1 设计范围
        5.1.2 提升意义
    5.2 场地现状分析
        5.2.1 优劣条件
        5.2.2 存在问题
    5.3 总体更新设计思路
        5.3.1 设计目标与定位
        5.3.2 设计原则与策略
    5.4 更新设计方案:焕古书宦姑,富硒换富兮
        5.4.1 总体布局设计
        5.4.2 功能分区设计
        5.4.3 交通体系设计
        5.4.4 分区详细设计
        5.4.5 植物种植设计
        5.4.6 特色建筑设计
        5.4.7 景观小品设计
    5.5 焕古村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反思
    5.6 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与收获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图录表录
附录三 参考书目
附录四 紫阳毛尖茶手工制作工艺
附录五 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所在村落环境调查问卷

(3)湖北省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对策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林业行业长周期生产特性的客观要求
    1.2 林业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的理想平台
    1.3 林业科技示范、交流及普及的有形模板
2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
    2.1 总体目标
    2.2 基本原则
3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布局
    3.1 布局思路
        (1) 区域布局:
        (2) 学科布局:
        (3) 建设基础:
        (4) 资源整合:
    3.2 建设内容
4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重点任务
    (1) 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
    (2) 林木育种。
    (3) 森林培育。
    (4) 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
    (5) 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6) 石漠化生态保护与治理。
    (7)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8) 森林灾害防控。
    (9) 竹材加工与利。
    (10) 林产化工。
    (11) 林业自动化。
    (12) 困难立地精准灭荒技术。
5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对策与措施
    (1) 对接国家, 突出省情。
    (2) 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
    (3) 科学论证, 严格把关。
6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7 湖北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 组织精干力量。
    (4) 实现动态管理。

(4)西乡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现状
        1.2.1 国外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现状
        1.2.2 国内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1.3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林业发展概况
        2.3.1 林业机构
        2.3.2 林业生产情况
        2.3.3 林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作用
    2.4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与分析
        2.4.1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2.4.2 林地需求分析
        2.4.3 林地保护利用综合分析
第三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3.1 生态布局
        3.1.1 林地功能区划原则
        3.1.2 分区生态特点与林地保护利用方向
    3.2 林地分类
        3.2.1 公益林
        3.2.2 商品林
    3.3 林地保护规划
        3.3.1 林地分级
        3.3.2 林地保护
        3.3.3 补充林地
        3.3.4 用途管制
    3.4 林地利用规划
        3.4.1 林地分级
        3.4.2 林业重点工程用地规划
        3.4.3 优化林地结构
        3.4.4 林地生产力规划
    3.5 规划期限
第四章 区域管理与保障措施
    4.1 区域管理
        4.1.1 区域功能定位
        4.1.2 区域差别管理
        4.1.3 强化规划调控
    4.2 保障措施
        4.2.1 维护规划严肃性
        4.2.2 健全林地管理制度
        4.2.3 加强基础建设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分类
        2.1.2 分类经营组织的界定
        2.1.3 分类经营组织的经营目标与特征
        2.1.4 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和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经营理论
        2.2.2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化理论
        2.2.5 委托代理理论
        2.2.6 组织绩效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及问题分析
    3.1 经营组织现状
        3.1.1 经营背景
        3.1.2 组织状况
        3.1.3 资源状况
    3.2 经营效果分析
        3.2.1 经营投入
        3.2.2 木材及主要林产工业产品产量
        3.2.3 林业产业总产值
    3.3 组织绩效评价
    3.4 组织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
        3.4.2 组织内部瓶颈
        3.4.3 林业产业发展不规范
        3.4.4 林业市场不完全
    3.5 本章小结
4 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动因分析
    4.1 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动因的定量分析
        4.1.1 分析方法
        4.1.2 分析过程
        4.1.3 排序结果
    4.2 经营组织的直接推动
        4.2.1 组织经营目标的调整
        4.2.2 激励经营者的要求
        4.2.3 提高经营投入利用率的要求
        4.2.4 提高林产品和非林产品竞争力的要求
    4.3 绩效评价体系自身的变化
    4.4 产业制度的间接推动
        4.4.1 林业指导思想的转变
        4.4.2 林业政策的演变
        4.4.3 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4.4.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实践
        4.4.5 林业国内外竞争压力
        4.4.6 林业市场环境的发展
        4.4.7 林业生态意识的提高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5.1 构建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框架的基本要求
    5.2 基本思路
    5.3 基本要素
        5.3.1 评价目的
        5.3.2 评价对象
        5.3.3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5.3.4 确定比较标准
        5.3.5 评价方法
        5.3.6 评价标准
    5.4 评价框架的特点
        5.4.1 多向性
        5.4.2 实效性
        5.4.3 动态性
        5.4.4 分类性
        5.4.5 可控性
    5.5 本章小结
6 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1 指标的选取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先进性原则
        6.1.3 系统性原则
        6.1.4 全面性原则
        6.1.5 动态性原则
        6.1.6 可比性原则
        6.1.7 可操作性原则
        6.1.8 激励原则
    6.2 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态效益评价指标
        6.2.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6.2.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6.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6.3 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6.3.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6.3.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6.3.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6.4 本章小结
7 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7.1 确定评价对象
    7.2 样本基本情况
    7.3 指标数据来源
    7.4 数据处理
        7.4.1 指标的正向化与无量纲化
        7.4.2 计算结果
    7.5 结果分析
        7.5.1 生态效益评价
        7.5.2 社会效益评价
        7.5.3 经济效益评价
        7.5.4 综合绩效
    7.6 本章小结
8 提高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的措施
    8.1 理顺分类经营组织之间的关系
    8.2 提高经营组织的竞争优势
        8.2.1 培育组织的核心能力
        8.2.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8.2.3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率
        8.2.4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8.3 参与林业市场的培育建设
        8.3.1 建立商品林市场交易
        8.3.2 推进生态公益林及产品市场化
        8.3.3 推进森林认证市场化
        8.3.4 培育绿色生产与消费市场
        8.3.5 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8.4 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
        8.4.1 优化产业布局
        8.4.2 推动产业升级
        8.4.3 发展产业集群
    8.5 改善林业产业环境建设
        8.5.1 健全森林采伐和监督制度
        8.5.2 完善森林保险制度
        8.5.3 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研究
        1.2.2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1.2.3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相关法规政策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总结
    1.3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概述与选择
    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内涵
    2.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特点
    2.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外延
    2.4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2.4.1 进行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重点选择的意义
        2.4.2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标准
        2.4.3 中国重点发展的几种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2.5 小结
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研究
    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定义
        3.1.1 潜力的定义
        3.1.2 资源潜力的定义
        3.1.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定义
    3.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计算方法
    3.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3.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定义
        3.3.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3.3.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3.3.4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3.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产量水平分析
    3.5 小结
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测算—以四川省小桐子为例
    4.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4.1.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4.1.2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4.1.3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4.2 四川小桐子产出水平分析
        4.2.1 四川省小桐子野生林产出水平分析
        4.2.2 四川省小桐子人工林产出水平分析
    4.3 四川省小桐了资源潜力测算
        4.3.1 理想条件下的最大资源供给量
        4.3.2 产业准备阶段的资源潜力(2006-2010)
        4.3.3 产业起步阶段的资源潜力(2011-2015)
        4.3.4 产业发展阶段的资源潜力(2016-2020)
        4.3.5 产业繁荣阶段的资源潜力(2021-2050)
    4.4 小结
5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研究
    5.1 研究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的重要性
    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5.2.1 育苗和造林
        5.2.2 果实采收
        5.2.3 处理与储藏
        5.2.4 运输
    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模式
        5.3.1 直接收购供应模式
        5.3.2 设置收购点供应模式
        5.3.3 油料能源林供应模式
        5.3.4 原料供应模式比较
    5.4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分析
        5.4.1 作业成本法概念
        5.4.2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确认
        5.4.3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环节
        5.4.4 木本油料生产成本要素构成
        5.4.5 作业成本测算
    5.5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收集半径)测算
        5.5.1 相关假设条件设定
        5.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5.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5.5.4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收集半径测算
    5.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
        5.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种植现状
        5.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经营模式
        5.6.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区域选择分析
        5.6.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阶段分析
    5.7 小结
6 木本油料液体燃料—生物柴油市场分析
    6.1 生物柴油概述
        6.1.1 生物柴油定义
        6.1.2 生物柴油产品特性
        6.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6.1.4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
    6.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6.2.1 传统能源市场面临挑战
        6.2.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
    6.3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6.3.1 我国柴油市场供需紧张
        6.3.2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供应能力
        6.3.3 我国生物柴油价格分析
    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分析
        6.4.1 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的定义
        6.4.2 木本生物柴油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6.4.3 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需求量预测
        6.4.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供给潜力分析
        6.4.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市场潜力分析
    6.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
        6.5.1 进行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意义
        6.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指标的选取
        6.5.3 BODRA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6.5.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实证研究
    6.6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6.6.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势分析
        6.6.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劣势分析
        6.6.3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机遇分析
        6.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威胁分析
    6.7 推进木本油料生物柴油市场的发展对策
        6.7.1 建立木本生物柴油产品市场推广模式
        6.7.2 建立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和产业规范
        6.7.3 优势与威胁结合,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6.7.4 确定合理的生物柴油定价机制
    6.8 小结
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经济分析
    7.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7.1.1 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符合国家的利益及产业发展需求
        7.1.2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技术条件成熟
        7.1.3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经济实力雄厚
        7.1.4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
    7.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分析
    7.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7.3.1 零星生产阶段
        7.3.2 项目推广阶段
        7.3.3 产业化阶段
    7.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7.4.1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用到的评价方法
        7.4.2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7.4.3 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7.4.4 文冠果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7.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性分析
        7.5.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可行性分析
        7.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可行性分析
    7.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7.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
        7.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量化方法
        7.6.3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7.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总效益分析
    7.8 小结
8 案例研究—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案例
    8.1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概述
        8.1.1 天镇县基本情况
        8.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1.3 项目建设目标
        8.1.4 项目产品
        8.1.5 项目建设期
    8.2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8.2.1 天镇县自然条件介绍
        8.2.2 天镇县文冠果适生性分析
        8.2.3 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8.3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选址
        8.3.1 能源林基地选择
        8.3.2 植物油粗加工站选择
        8.3.3 生物柴油加工厂地址选择
    8.4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路线
        8.4.1 文冠果资源培育
        8.4.2 原料收集与处理
        8.4.3 原料供给
        8.4.4 植物油榨取、生物柴油加工和副产品开发
    8.5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8.5.1 组织机构
        8.5.2 运行管理
    8.6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8.6.1 育苗工程投资及单位成本
        8.6.2 优良种源基地建设投资
        8.6.3 文冠果造林单位投资构成
        8.6.4 项目建设期能源林基地造林投资估算
        8.6.5 项目建设期总投资估算
    8.7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
        8.7.1 项目基础财务数据分析
        8.7.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8.7.3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8.8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8.8.1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8.8.2 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8.9 小结
9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政策方案研究
    9.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9.1.1 原料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9.1.2 生产投资环节存在的问题
        9.1.3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9.1.4 研发环节存在的问题
    9.2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9.2.1 行业政策法规和发展纲要
        9.2.2 财政补贴政策
        9.2.3 税收政策
        9.2.4 配额政策
        9.2.5 信贷扶持政策
    9.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研究
        9.3.1 政策方案制定思路
        9.3.2 政策方案框架
        9.3.3 政策方案框架内容分析
    9.4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表
        附表1:中国主要油料树种分布
        附表2: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发展区域可利用十地面积上限
        附表3:总成本费用估算
        附表4: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估算
        附表5:项目投资财务现金流量估算
    2 附图
        附图1:四川小桐子能源林发展区域布局
        附图2:天镇县年平均降雨量
        附图3:天镇县气候区划
        附图4:天镇县30万亩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布局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1.1.1 选题来源
        1.1.2 主要依据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可持续发展
        1.2.2 森林可持续经营
        1.2.3 论文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 内 容与方 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二章 森林经营研究的状况
    2.1 森林经营及其演变
        2.1.1 森林经营与林学
        2.1.2 类似于森林经理学科的森林经营学
        2.1.3 类似于森林培育学科的森林经营学
        2.1.4 国外的相关概念
    2.2 森林经营理论及其演进
        2.2.1 古典林业
        2.2.2 经典林业
        2.2.3 现代林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3.1 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性
        3.1.1 复杂性的实证分析
        3.1.2 复杂性研究的主要旨趣
    3.2 森林经营的理性思考
        3.2.1 森林问题
        3.2.2 人与自然
        3.2.3 实践转向
    3.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框架
        3.3.1 森林经营的转向
        3.3.2 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
        3.3.3 森林经营的主要实践
    3.4 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框架
        3.4.1 有关规范要求
        3.4.2 本文构建的研究框架
        3.4.3 关于县级或县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
    4.1 研究地概况
        4.1.1 自然地理条件
        4.1.2 社会经济条件
        4.1.3 森林经营管理
    4.2 森林资源
        4.2.1 森林资源现状
        4.2.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4.2.3 森林资源特点
        4.2.4 立地分类与评价
    4.3 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
        4.3.1 生物量与碳储量现状
        4.3.2 单位面积生物量与碳储量
        4.3.3 生物量与碳储量动态
    4.4 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
        4.4.1 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量
        4.4.2 森林资源资产年生产值
    4.5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效益
        4.5.1 涵养水源
        4.5.2 固土保肥
        4.5.3 固碳释氧
        4.5.4 净化大气
        4.5.5 积累营养物质
    4.6 经营评价
        4.6.1 主要成效
        4.6.2 主要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经营决策与经营目标
    5.1 森林经营决策
        5.1.1 决策的层次与阶段
        5.1.2 决策基础
        5.1.3 决策目标的确定
        5.1.4 备选方案的设定
        5.1.5 方案的比选
        5.1.6 方案的确定
        5.1.7 方案的评估
    5.2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经营目标
        5.2.1 规划指导思想
        5.2.2 规划原则
        5.2.3 经营目标
    5.3 问题与对策
        5.3.1 主要问题
        5.3.2 对策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区划
    6.1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
        6.1.1 研究地的区划定位
        6.1.2 分区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6.1.3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方案
    6.2 森林功能区划
        6.2.1 生态功能区
        6.2.2 社会功能区
        6.2.3 经济功能区
    6.3 森林分类区划
        6.3.1 界定原则
        6.3.2 技术标准
        6.3.3 区划界定的任务
        6.3.4 重点公益林概况
        6.3.5 商品林概况
    6.4 高保护价值森林
        6.4.1 概念
        6.4.2 作用与应用
    6.5 森林经营管理分类
        6.5.1 森林经营管理类型
        6.5.2 分区与分类施策要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森林经营体系
    7.1 森林经营分类系统
        7.1.1 经营分类的层次
        7.1.2 层次之间的关系
    7.2 森林自然分类系统
        7.2.1 森林自然分类的依据
        7.2.2 研究地森林类型
    7.3 森林群落的演替及其特征
        7.3.1 常绿阔叶林
        7.3.2 针、阔叶树混交林
        7.3.3 针叶林
        7.3.4 毛竹林
    7.4 森林经营的基本途径
        7.4.1 保护
        7.4.2 恢复
        7.4.3 维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森林择伐经营措施设计
    8.1 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8.1.1 经营设计目标
        8.1.2 经营设计原则
    8.2 择伐与择伐林
        8.2.1 择伐
        8.2.2 择伐林
        8.2.3 择伐方式
    8.3 现实森林群落与经营
        8.3.1 森林群落类型与特征
        8.3.2 现实林分经营
        8.3.3 有关研究
    8.4 原因分析
        8.4.1 传统经营与生态干扰
        8.4.2 生态耗竭与生态滞留
    8.5 经营模型与措施
        8.5.1 松阔混交林的经营模型
        8.5.2 经营措施与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森林培育与森林利用规划
    9.1 森林培育
        9.1.1 造林更新
        9.1.2 幼林抚育
        9.1.3 抚育间伐
        9.1.4 林分改造
        9.1.5 封山育林
        9.1.6 种苗
    9.2 森林采伐利用
        9.2.1 基本原则
        9.2.2 主要依据
        9.2.3 主要内容
        9.2.4 采伐作业管理
    9.3 非木质资源经营
        9.3.1 毛竹林
        9.3.2 油茶林
        9.3.3 茶叶林
        9.3.4 食用菌
    9.4 森林游憩
        9.4.1 资源状况
        9.4.2 发展思路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森林保护与森林管理规划
    10.1 林地生产力维持与森林健康维护
        10.1.1 林地生产力维持
        10.1.2 森林防火
        10.1.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
        10.2.1 就地保护
        10.2.2 森林经营过程保护
    10.3 基础设施建设
        10.3.1 林道建设
        10.3.2 信息化建设
    10.4 经营能力建设
        10.4.1 机构建设
        10.4.2 管理队伍建设
        10.4.3 林农技能建设
    10.5 保障措施
        10.5.1 法制政策保障
        10.5.2 经济政策保障
        10.5.3 技术保障
        10.5.4 管理与监督保障
    10.6 本章小结183
第十一章 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价
    11.1 评价总则
        11.1.1 项目背景
        11.1.2 项目由来
        11.1.3 主要实践与成效
        11.1.4 比较与借鉴
        11.1.5 评价基础
        11.1.6 评价原则
    11.2 项目概要
        11.2.1 项目目标
        11.2.2 主要内容
        11.2.3 项目布局
    11.3 影响评价与减缓措施
        11.3.1 评价方法
        11.3.2 正面生态影响分析
        11.3.3 负面影响及减缓措施
        11.3.4 风险与防范
        11.3.5 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
    11.4 评价结论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结论
        12.1.1 主要创新点
        12.1.2 存在的问题
    12.2 展望
        12.2.1 应用展望
        12.2.2 需要研究的问题
    1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详细中文摘要
详细英文摘要

(8)陕西省五种主要经济林树种气候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生态经济林的研究概述
        1.1.1 国外经济林研究进展
        1.1.2 国内经济林研究进展
    1.2 生态区划研究概况
        1.2.1 国外生态区划发展进展
        1.2.2 国内生态区划发展进展
    1.3 生态区划的原则
        1.3.1 综合性、主导原则
        1.3.2 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1.3.3 区域完整性原则
        1.3.4 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1.4 生态区划研究方法
        1.4.1 模糊聚类分析法
        1.4.2 灰色聚类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4.3 模糊贴近度分析法
        1.4.4 模糊综合评判法
        1.4.5 模糊相似优先比法
        1.4.6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引种区划中的应用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貌分区概述
        2.1.4 陕西气候条件
        2.1.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2.1.6 经济与发展概况
    2.2 陕西省林业存在的问题
    2.3 区域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
        2.3.1 区域优势
        2.3.2 发展潜力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
        3.2.2 气候因子的选择
        3.2.3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主要经济林树种适生区划分
    4.1 经济林树种气候条件
        4.1.1 文冠果主产区气候条件
        4.1.2 板栗气象条件
        4.1.3 核桃气象条件
        4.1.4 枣气象条件
        4.1.5 仁用杏气象条件
        4.1.6 陕西省各个县(市)气候条件
    4.2 文冠果的生态区划
        4.2.1 适宜区
        4.2.2 次适宜区
        4.2.3 不适宜区
    4.3 板栗的生态区划
        4.3.1 适宜区
        4.3.2 次适宜区
        4.3.3 不适宜区
    4.4 核桃的生态区划
        4.4.1 适宜区
        4.4.2 次适宜区
        4.4.3 不适宜区
    4.5 枣的生态区划
        4.5.1 适宜区
        4.5.2 次适宜区
        4.5.3 不适宜区
    4.6 仁用杏的生态区划
        4.6.1 适宜区
        4.6.2 次适宜区
        4.6.3 不适宜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发展对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1.2.2 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3 中央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划
        1.2.4 中国工程院启动重大战略咨询项目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4.1.1 国外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4.1.2 国内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4.2 国内外森林资源培育发展现状
        1.4.2.1 国外森林资源培育发展现状
        1.4.2.2 国内森林资源培育研究现状
        1.4.3 森林培育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1.4.3.1 森林培育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1.4.3.2 森林培育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1.4.4 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调整研究现状
        1.4.4.1 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1.4.4.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1.5 数据来源
2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的方法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概况
    3.1 世界森林资源与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现状
        3.1.1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
        3.1.2 世界主要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情况
        3.1.3 世界林业产业发展特点
        3.1.4 世界各国森林资源演变趋势
    3.2 我国森林资源结构与现状
        3.2.1 森林资源总量与结构
        3.2.1.1 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
        3.2.1.2 权属结构
        3.2.1.3 林种结构
        3.2.1.4 林分结构
        3.2.1.5 龄级结构
        3.2.1.6 树种结构
        3.2.1.7 森林质量
        3.2.2 森林资源消长
        3.2.2.1 森林面积消长
        3.2.2.2 林木蓄积量消长
        3.2.2.3 森林可采资源消长
        3.2.3 森林资源特点
    3.3 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情况
        3.3.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3.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3.3.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本章小结
4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4.1 全国林业区划
        4.1.1 林业区划原则
        4.1.2 林业区划的依据
        4.1.3 林业区划的性质和任务
        4.1.4 本研究林业区划的提出
        4.1.5 本研究中的林业区划与其它林业区划的区别
    4.2 森林资源培育
        4.2.1 森林资源变化及分布状况
        4.2.1.1 全国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4.2.1.2 各区域森林资源变化及分布
        4.2.2 森林资源培育
        4.2.2.1 森林资源培育措施
        4.2.2.2 重点林业工程实施情况
        4.2.3 森林资源培育优势与问题分析
        4.2.3.1 森林资源培育优势分析
        4.2.3.2 森林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
    4.3 林业产业发展
        4.3.1 林业产值及其结构
        4.3.1.1 全国林业产业产值及其结构
        4.3.1.2 各区域林业产业产值及其结构
        4.3.2 林业产业区域布局
        4.3.2.1 主要森工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1.1 全国主要森工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1.2 各区域主要森工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2 主要林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3 经济林花卉产品结构
        4.3.2.4 森林旅游业发展
        4.3.2.5 林业建设投资构成
        4.3.3 林业产业发展优势与问题分析
        4.3.3.1 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4.3.3.2 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4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4.4.1 资源增量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4.4.1.1 森林资源增量与林业产值增长的关系
        4.4.1.2 森林资源量与主要森工产品的关系
        4.4.1.3 森林资源量与主要林产品的关系
        4.4.2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4.4.2.1 营造林措施与林业产值的关系
        4.4.2.2 不同林种营造与主要森工产品和林产品的关系
        4.4.2.3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一般关系
        4.4.3 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5 林业产业发展供需平衡分析
    5.1 国内需求预测
        5.1.1 林业产业发展的目标
        5.1.2 木质林产品需求结构与预测
        5.1.3 能源林需求量预测
        5.1.4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5.2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国际供给预测
        5.2.1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5.2.1.1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
        5.2.1.2 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5.2.1.3 非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5.2.1.4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5.2.2 国际供给预测
    5.3 国内供需平衡分析
        5.3.1 我国林产品消费缺口分析
        5.3.2 林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5.3.3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供需平衡分析
        5.3.4 木质林产品供给潜力与供需平衡分析
        5.3.5 能源林供给潜力与供需平衡分析
        5.3.6 非木质资源供给潜力与供需平衡分析
    5.4 重点林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6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调整
    6.1 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森林资源培育
        6.1.1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理论支撑
        6.1.1.1 培育森林资源的基本原则
        6.1.1.2 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中的几种关系
        6.1.1.3 实现森林资源培育理念的转变
        6.1.2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政策支持
        6.1.2.1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鼓励森林资源培育
        6.1.2.2 营造良好的森林资源培育政策环境
        6.1.3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科技平台
        6.1.3.1 以科技为支撑提高森林资源培育质量
        6.1.3.2 森林资源培育关键技术措施
        6.1.4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条件保障
    6.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6.2.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
        6.2.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思路
        6.2.3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6.2.3.1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
        6.2.3.2 调整林产品生产加工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
        6.2.3.3 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及林区多种经营
    6.3 林业产业区域总体布局调整
        6.3.1 调整的原则
        6.3.2 林业产业区域布局调整内容
        6.3.2.1 林业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总体思路
        6.3.2.2 各区域林业产业布局调整
        6.3.2.3 林种发展布局调整
        6.3.2.4 林产品加工业布局
    6.4 重大林业产业政策建议
        6.4.1 加强二、三产业建设,进一步理顺产业结构
        6.4.2 宏观调控向资源优势地区转移林产加工业
        6.4.3 资源培育中应大力加强能源林建设
        6.4.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6.4.5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6.4.6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致谢

(10)商洛市核桃高接换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我国核桃生产及科研概况
        1.1.1 栽培历史及分布
        1.1.2 生产概况
        1.1.3 科研概况
    1.2 国外核桃生产及科研概况
        1.2.1 生产概况
        1.2.2 科研概况
    1.3 核桃的销售市场
        1.3.1 国外销售概况
        1.3.2 国内销售概况
        1.3.3 生产与市场预测
    1.4 核桃高接换优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4.1 核桃高接换优技术的分类
        1.4.2 高接换优改造对象的确定
        1.4.3 不同品种接穗的特性
        1.4.4 高接换优接穗的选择
        1.4.5 高接换优改造后核桃树的密度和授粉树种的配置
        1.4.6 高接换优技术对核桃经济效益的影响
    1.5 商洛市核桃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1 商洛市概况
        1.5.1.1 自然地理概况
        1.5.1.2 社会经济情况
        1.5.1.3 自然资源情况
        1.5.2 商洛市核桃生产的现状
        1.5.3 商洛市核桃生产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5.4 商洛市核桃发展的对策
        1.5.4.1 商洛核桃低产的原因分析和改造对策
        1.5.4.2 商洛核桃发展的主要对策
    1.6 研究目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方案
        2.2.3 接穗的来源
        2.2.4 接穗的采集时间
        2.2.5 接穗贮藏的地点和方法
        2.2.6 嫁接时间的确定
        2.2.7 嫁接方法的确定
        2.2.8 砧木的确定
        2.2.9 放水方法的确定
        2.2.10 放风时间及放风方法的确定
        2.2.11 调查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接穗贮藏方法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1.1 不同方法贮藏的接穗的成活率及枝条萌发速度试验调查结果
        3.1.2 不同方法贮藏的接穗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1.3 不同贮藏方法对穗条萌发速度的影响
        3.1.4 不同贮藏方法对枝条生长量的影响
        3.1.5 小结
    3.2 接穗采集时间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2.1 不同时期采集的接穗高接换优成活率及伤口愈合度试验调查结果
        3.2.2 不同时期采集的接穗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2.3 不同时期采集的接穗对伤口愈合度的影响
        3.2.4 小结
    3.3 砧木大小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3.1 不同大小接头的砧木嫁接成活率及枝条生长量试验调查结果
        3.3.2 不同大小接头的砧木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3 不同大小接头的砧木对枝条生长量的影响
        3.3.4 小结
    3.4 放水方法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4.1 不同放水方法的嫁接成活率试验调查结果
        3.4.2 不同的放水方法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4.3 小结
    3.5 放风对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影响
        3.5.1 不同放风时间、放风方法的成活率试验调查结果
        3.5.2 不同放风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6 高接换优树的管理
        3.6.1 放风
        3.6.2 除萌
        3.6.3 绑支撑
        3.6.4 摘心
        3.6.5 摘除雌、雄花
        3.6.6 疏枝
        3.6.7 解绑
        3.6.8 防病虫害和冻害
        3.6.9 高接后的土肥水管理
        3.6.10 整形修剪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中国实生选优的主要核桃品种
附录Ⅱ中国引进的主要核桃品种
附录Ⅲ 中国杂交育成的主要核桃品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陕南生漆低产林生产现状及改造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郝月兰,夏朝宗. 南方农业, 2021(31)
  • [2]安康紫阳县古茶园与其村落环境更新设计研究[D]. 文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湖北省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建设对策与措施[J]. 张家来,郑兰英,戴薛. 湖北林业科技, 2019(01)
  • [4]西乡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D]. 孙若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5]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D]. 王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 刘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7]县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研究[D]. 刘羿.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8]陕西省五种主要经济林树种气候区划研究[D]. 韩蓓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关系研究[D]. 李成茂.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10]商洛市核桃高接换优技术研究[D]. 马云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陕南低产漆树林现状及改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