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研究

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研究

一、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沅潼[1](2020)在《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技体育理论不仅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助推器,也是新时代各个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强项”的根本之法。武术散打从探索到成熟,历经四十载,其竞技水平得到“跨越式”的提高,但与其密切相关的竞技状态研究与运用,受人体影响的复杂因素太多,相关指标很难量化研究,使得影响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指标成为研究重点,也是研究难点,成了运动员保持与获得竞技武术散打优异成绩的“核心因素”。作为运动队的教练,有着丰富的训练经验,也往往是凭着这些平时实践总结的经验,判断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从而指导训练和比赛,但是这种判断毕竟是感性认识,和实际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在竞技水平相对差距大时,这种判断的误差大小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比赛水平的接近,教练员对竞技状态的判断误差大小就成了决定比赛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解决这种感性认识造成的误差判断,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进行科学量化。本研究通过调研、文献综述和实验法确定了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初步指标框架,通过专家访谈法,综合多轮的专家访谈意见,对指标进行了多次问卷筛选,确定了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最终诊断指标。本文主要结论:(1)确立科学合理的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指标,理应以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提高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为现实依据、以运动训练知识为理论依据,还应以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运动时间把握和运动积极配合为指导,才能获得科学有效诊断。(2)散打运动员不同负荷强度训练前后,唾液slgA指标变化趋势不同,中小强度负荷,唾液slgA浓度和分泌率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强度负荷训练,唾液slgA浓度和分泌率明显降低(P<0.05)。在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中,唾液slgA可以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指标,监测散打运动员在训练时承受的运动负荷强度。(3)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诊断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诊断,按权重比程度排序: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体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4)二级指标共有13项,按权重比以及对诊断结果决定性程度排序为:技术效果、击打数量;战术效果、战术意识;速度、协调、力量、灵敏、耐力;运动焦虑、心理疲劳;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呼吸机能。(5)三级指标共有36项,均与散打项目的项目特点密切相关,其中腿法得分率、拳法得分率、摔法得分率、20秒组合击打数量、10秒腿法击打数量、10秒拳法击打数量、反击得分率、抢攻得分率、拳腿摔协调能力、出拳速度、踢腿速度十一项指标是诊断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核心指标。

闫东旭[2](2020)在《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探究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完成本研究。被试人员为某队速滑运动员,选取短距离组(其中男生3人,女生3人)运动员等级均为国家级健将及国家一级运动员,训练年限四年以上的现役速度滑冰运动员,作为被试对象。结果:1.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年度训练周期生理疲劳血尿素与轮滑上冰距离呈极显着相关关系(r=0.355,P<0.01);血尿素水平与力量训练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300,P<0.05);年度训练周期生理疲劳血红蛋白值与各项训练量无显着相关关系(r=-0.002,P>0.05;r=-0.008,P>0.05;r=-0.44,P>0.05);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生理疲劳血尿素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的疲劳期与非疲劳期累计力量训练存在显着性差异(t=-2.938,P<0.01),疲劳期运动员累计力量训练量明显高于非疲劳期;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生理疲劳血清肌酸激酶、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程度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年度训练周期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关系。年度训练周期中心理疲劳程度与生理疲劳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值无显着相关关系(r=-0.127,P>0.05;r=-0.085,P>0,05;r=0.143,P>0.05)。结论:1.全年训练周期负荷各阶段安排较为合理,其生理疲劳及心理疲劳程度虽然有曲线趋势,但基本符合项目特点及教练员对负荷量和强度的总体安排;2.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中轮滑上冰及力量训练累计量是引起速度滑冰运动员生理疲劳血尿素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3.年度训练周期中对疲劳期运动员力量训练量进行调节可缓解生理疲劳现象的出现;年度训练周期中训练量的变化并不是引起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4.本研究结果显示年度训练周期中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黄鹏程[3](2020)在《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及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膳食营养补充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旨在探索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和减控体重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寻找到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训练时的机能变化规律和有效调节方式,为使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到最小的程度,使运动员以较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男子散打队备战全国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为调查研究对象,将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及期间的机能变化作为研究的内容;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的训练的计划、生理生化指标、膳食营养摄入以及心理状态进行监测评价,对所测得数据进行重复测试方差分析。其中在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调节方法包括:训练负荷的调整,减控体重节奏的调整,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营养强化剂的补充,心理状态调控等。结果:通过调查和测试发现:(1)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计划特征主要表现为:减控体重初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控重增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40%,体能占60%。减控体重中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减重保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50%,体能占50%。减控体重末期的训练安排原则是减重调力,训练安排中技术占60%,体能占40%。在实践中教练员会根据运动员机能变化情况对赛前训练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2)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初期中期和末期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中,血红蛋白、白细胞、睾酮、肌酸激酶指标数值均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期检测中,血尿素值显着性上升(P<0.05)。在减控体重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尿液成份检测中,尿比重、尿潜血、尿酮体指标数值无显着性变化(P>0.05),尿蛋白指标数值在中期的检测中显着性上升(P<0.05),尿胆原指标数值在末期检测中显着性下降(P<0.05)。在减控体重的初期中期和末期的主观感觉检测中,主观体力感觉、食欲情况、睡眠情况、口渴感分值无显着性变化(P>0.05),出汗情况在末期具有显着性变化(P<0.05),PH值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运动员机能检测的结果可以成为教练调整训练负荷、科研人员制定营养补充计划和运动员选择适当的恢复调节手段的依据。(3)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训练期间的膳食摄入中,碳水化合物略大于推荐值,蛋白质和脂肪在末期摄入低于推荐值,脂肪摄入在末期和中期中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中摄入量达不到推荐值,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在末期中缺乏情况明显加剧;在各餐的摄入比例中,加餐摄入大于正餐摄入比例。膳食营养的调查结果可以为运动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调节提供依据。(4)散打运动员在赛前减控体重的心理状态上,消极情绪得分值(愤怒、疲劳、慌乱)呈上升趋势,积极情绪得分值(精力、自我状态相关情绪)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TMD总得分三个阶段均大于119;心理状态中的精力因子均分在三次检测中都是最高的,其中自我状态相关情绪因子的分数也相对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及选择适当的调节方法。结论:(1)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训练安排在初期、中期和末期等不同阶段分别遵循控重增力、减重保力、减重调力等原则,减控体重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与专项训练密切配合。训练时技术和体能的比例随减控体重进程的推进和比赛时间的临近,体能训练的比例逐渐减少,技术训练的比例逐渐增加;训练量逐渐减少,训练强度逐渐加大;训练时间逐渐减少,更接近实战的时间安排。并根据不同运动员减控体重程度和难度等个体性差异,实现对训练计划的针对性调节。(2)通过血液尿液生理生化指标来监控散打运动员在减控体重的训练期间的身体承受负荷的情况及机能状态变化情况,为教练员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和有针对性营养补充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并实施针对性调节。(3)减控体重时散打运动员膳食营养摄入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应该加以纠正,要加强散打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补充的宣传和教育。在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期间适当地、进行针对性地补充专门的运动营养调节。(4)在减控体重的赛前训练过程中,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存在不稳定性和差异性特征,及时的干预和调节是很重要的。

张梅[4](2020)在《费登奎斯ATM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是当今运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若疲劳未得到充分恢复,又继续进行训练,则可能由于疲劳的积累,最终导致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病。疲劳的恢复在运动训练及竞赛中一直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运动疲劳恢复的手段有很多,但是对于心理疲劳和神经中枢疲劳促进疲劳恢复的手段很少,根据现今本人的跟队经验,许多队伍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目前对于运动后的放松受客观条件或者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不足之处。致使许多本可以避免的运动性损伤的出现,包括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从而影响了整个训练周期目标的实现或者比赛结果。通过查询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到目前为止对于散打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的研究不是很多,本研究是在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方法,探讨散打运动员的疲劳特点及其表现,运用费登奎斯中的ATM(动中觉察)对训练后的散打运动员进行放松恢复干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准备状态、心率、RPE《主观疲劳评估表》来评价实验处理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并对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费登奎斯ATM对散打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的影响,证明费登奎斯ATM的可行性,从而为散打运动员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方便科学有效的放松手段,也为其他运动员在运动疲劳恢复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参考,增加疲劳恢复新的手段,开拓费登奎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方法: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受试者为散打运动员24名,实验组(费登奎斯ATM放松的方式)与对照组(传统休息消除疲劳的方式)各12名,疲劳指标的选取经过初选、复选和终选三个过程,最终经专家检验后,指标选取范围含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包括心率、RPE《主观疲评估表》、中枢神经准备状态。实验分为预实验和正式实验,预实验目的一是为了评价受试者的运动疲劳程度的状况,据指标检测的数据可知受试者的疲劳程度适合进行正式实验,二是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检查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并及早发现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避或调整。结果:(一)实验前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RPE《主观疲劳评估表》问卷得分、各个心率指标、中枢神经准备状态得分结果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二)在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和第四周实验干预后的RPE《主观疲劳评估表》问卷得分有非常显着差异性(P<0.01)。(三)从测得的晨脉变化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一、二、三周的晨脉测试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在第四周晨脉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第一周至第四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三个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心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心率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二、三、四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心率结果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四)从中枢神经指标结果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一周和第二周的实验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三周和第四周的实验结果非常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费登奎斯ATM有助于运动员主观疲劳的消除,提高运动心理疲劳的恢复,促进每次训练结束后的短期恢复及一个阶段的长期恢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2)费登奎斯ATM能有效的降低散打运动员训练后所升高的心率,消除散打运动员训练后的运动疲劳,长期进行费登奎斯ATM课程练习,有利于避免运动疲劳的产生从而有助于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3)费登奎斯ATM有利于提高散打运动员的中枢神经准备状态,促进中枢神经的疲劳恢复,从而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

韩阳阳[5](2019)在《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特征及应对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的大强度、高压力、高竞争性的环境下,散打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加,心理疲劳的现象也会不经意间出现,从而影响到运动员日常训练及比赛,导致其训练水平难以进步,更有甚者会导致运动员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如何监控运动员日常训练产生的运动性心理疲劳,以及如何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症状,成为当前散打运动员训练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放松训练是心理疲劳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在散打运动员的训练中应用还比较少,其效果仍有待论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用《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对64名散打运动员的调查,遴选出14名具有心理疲劳现象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根据心理疲劳总得分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7名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在两组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放松训练部分,实验组按照音乐放松训练方案进行,对照组按照传统放松训练进行,在实验前、中、后对两组运动员进行调查问卷与指标测试,了解两组运动员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疲劳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重点是论证音乐放松训练对于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恢复的效果,为散打运动员今后心理疲劳的应对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通过创新方法来提高心理疲劳恢复的科学化程度,让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能够得到及时恢复。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放松训练的对照组运动员无论是调查结果还是测量结果变化幅度都不大,而采用音乐放松训练的实验组无论是调查结果还是测量结果都有明显变化,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但采用短时间的音乐放松训练并不能有效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适当延长音乐放松训练时间,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情况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解。由此说明,音乐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但心理疲劳的改善要依赖持续性的训练。由于客观原因限制,本次研究时间较短,所选的样本覆盖面较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应该持续改善。

杜广强[6](2019)在《济南市体校散打运动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分析》文中指出为监控济南市体校武术散打运动员冬训过程,服务于代表山东省及国家参加全运会及奥运会的运动员,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监控运动员的冬训过程,分析运动员的各项生化、免疫指标,同时分析冬训期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表现和教练员的训练计划,把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有机结合,为冬季训练提供科学的检测依据,为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设定和体能训练的安排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山东体育学院的8名散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训练前后的身体成分,如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和血尿素(BU)进行研究。测量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皮质醇(C)等生理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IgM抗体),免疫球蛋白(IgA)等免疫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济南市散打运动员冬训期间的训练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为期三个月的冬训使两名男运动员体重增加,其余运动员平均体重下降0.3公斤,体重控制以及肌肉含量的增加情况良好;(2)运动员在经过三个月的冬季训练之后,其最大无氧功率以及平均无氧功率与冬训前期相比有明显的提高;(3)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从3552.3毫升/分钟上升到4633.7毫升/分钟,有氧能力有所增强;(4)血红蛋白浓度从144.33克/升升高到148.43g/升;尿素氮浓度从6.63mmol/升下降到6.35mmol/升;血清肌酸激酶浓度从358.79U/升上升到501.30U/升;血清睾酮浓度从6.38ng/ml的下降到5.10ng/ml的;皮质醇浓度从380.01ng/毫升下降到321.52ng/毫升,由此可见运动员无过度疲劳现象出现,生化指标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5)免疫球蛋白浓度从11.7克/升上升到12.5克/升;免疫球蛋白甲浓度从1.2克/升上升到1.3克/升,运动员的免疫能力有所增强。结论:(1)三个月的冬训对运动员的体重控制以及肌肉含量的增加较为理想;(2)在三个月的冬训期间,运动员无过度疲劳现象出现,生化指标显示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运动训练方案较为合理;(3)三个月的冬训,使运动员的无氧、有氧能力以及免疫能力有所增强。

谢晖[7](2019)在《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员属于高压力人群,是容易因为内外压力引起生理和心理损耗而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群体,尤其是赛前降体重运动员。本研究目的是探明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干预效果。运用舞动疗法减轻压力、释放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提升人际支持,以减轻其心理疲劳程度。本研究以福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散打项目男运动员23名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通过测量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ABQ),心率变异性(HRV)和Stroop任务指标以及被试的访谈评价来评估舞动干预对其心理疲劳的影响。结果得出:1.舞动干预可使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分值显着降低(P<0.05)、情感/体力耗竭维度分值明显降低(P<0.05)、运动负评价维度分值降低(P<0.05),由此可见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减轻。2.舞动治疗可使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中HF(高频功率)、TP(总功率)、SDNN(正常心博间期的总体标准差,即总体心率变异性)、RMSSD(相邻正常心博间期差值的均方根)显着升高(P<0.05),LF/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能量比值)显着降低(P<0.05),可见舞动疗法提升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和平衡性。3.舞动干预可使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Stroop任务正确率明显提升(P<0.05),反应时前后四次测试对比也有逐渐减短的趋势(P<0.05),可见舞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脑功能状态,减轻中枢疲劳。4.舞动过程多次测量中发现:Stroop和HRV指标第1次干预后测与干预前测比较,部分数据结果向疲劳减轻的方向变化且具有边缘显着性差异(p值在0.05--0.1之间)。结合运动员舞动后的访谈评价,说明舞动疗法可能具有一定的即时作用。但1次舞动的即时作用比不上4次舞动的效果。综上所述,结合本研究客观量化结果分析和主观评价,可以得出4周舞动干预具有成效,对人体的生理、心理指标产生了显着影响,有效地减轻了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

张强[8](2016)在《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评定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在训练监控中为了能更全面有效直接的评定出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掌握适合散打运动员生理生化监控指标特点,为教练员科学制定和安排训练计划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散打运动员常用监控指标进行梳理并重新的整合,总结对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运动负荷适应情况、运动疲劳与恢复状况评定常用指标。以这些指标为基础建立完整散打生理生化监控指标体系。

刘智愚,马学智,李杰,王美玲[9](2015)在《模拟低住高练对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8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四周低住高练(LoHi)前、后与身体机能相关指标进行的分析,探讨LoHi对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以期把LoHi训练方法运用到武术散打运动项目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8名优秀散打运动员进行为期四周的LoHi训练,即每周在模拟海拔2900 m(氧气浓度15.6%)缺氧环境下进行3次低氧训练,其他时间进行正常生活和常氧环境下的常规专项训练。采用生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LoHi训练前、后体重基本保持一致(P=0.111),无显着性差异。经过低氧训练适应,散打运动员由最高心率恢复到安静心率的时间缩短,运动后恢复能力显着性增强;LoHi训练前、后RBC (P=0.024)、Hct (P=0.035)和Hb (P=0.019)均有显着性差异,LoHi训练前后优秀运动员的免疫力与Bun值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为期4周的LoHi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散打运动员心肺能力,增加运动员的体能储备以及缩短恢复时间,并且在赛前机能状态表现良好,为取得比赛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丽莎[10](2015)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伴随着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快速发展,竞技赛事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散打运动具有强对抗性、高压力性、大强度性等特征,使运动员在对抗过程中一直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虽然散打技术动作比较多,但由于比赛中动作稳定性的要求,平时训练多针对同一种技法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在单调、枯燥、重复的训练和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队员们难免会产生运动疲劳。运动疲劳包括生理的疲劳和心理的疲劳,运动性生理疲劳可以通过客观评价指标得以体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定多是依据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观经验,主观感觉固然重要但不能量化,很难界定产生疲劳的标准。这就需要客观的生理指标对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检测,本文采用心率变异性指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检测探究心率变异性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性,为心率变异性应用于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检测提供依据。同时采取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本实验的干预手段探究其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为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应用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选取上海市女子散打队26名队员作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根据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测试结果及年龄、运动年限等因素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人。实验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对照组为无为组。所有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均采用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训练系统进行测试并填写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研究结果:1.经过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实验组运动性心理疲劳总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疲劳总分成增长趋势但不具有显着性。2.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后,实验组在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M-HRT低于对照组,在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PNN50%、RMS-SD、SD-HRT、SDNN高于对照组、其中PNN50%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RMS-SD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norm、LF/HF低于对照组,其中LFnorm、LF/HF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HF、HFnorm、LF、TP、VLF高于对照组,其中T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HF、HFnorm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在心率变异性非线性指标评价指数、稳定指数、协调指数上高于对照组,而且均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前后实验组运动性心理疲劳总分值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成负相关,其中RMS-SD具有显着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LFnorm、LF/HF与疲劳总分成正相关,HF、HFnorm、LF、TP、VLF与疲劳总分值成负相关,LF具有显着性(P<0.05),HF、TP、VLF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心率变异性非线性指标评价指数、稳定指数、协调指数与疲劳总分成负相关,其中评价指数、协调指数具有显着性(P<0.05),稳定指数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研究结论:1.经过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能够使女子散打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显着下降。在运动负评价、成就感降低分数上都呈下降趋势,在情绪体力耗竭分数上呈显着性下降。2.经过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能够使女子散打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得到升高,特别是迷走神经的活力得到显着增强从而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LF/HF显着下降说明八段锦练习具有提高心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能力的效果。3.2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前后运动性心理疲劳总分与心率变异性反应迷走神经的指标成负相关;与反应交感神经的指标的相关不能确定;与反应心率变异性综合能力的指标呈负相关。4.本实验推测:长期进行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对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及预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八段锦练习对女子散打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生理指标的改善作用可能会相应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反馈式的减轻运动性心理疲劳。

二、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诊断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论述
        2.1.1 诊断
        2.1.2 诊断指标
        2.1.3 竞技状态的概念论述
    2.2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研究现状
        2.2.1 有关运动员竞技状态科研论文发表量的现状
        2.2.2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时间段研究
        2.2.3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控研究
    2.3 关于散打运动项目的研究进展
        2.3.1 有关竞技散打科研论文发表量的现状
        2.3.2 关于散打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散打运动员训练的相关研究
    2.4 有关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的研究进展
        2.4.1 国内研究进展
        2.4.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特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确立
        4.1.1 指标确立的原则
        4.1.2 指标确立的依据
        4.1.3 确立指标诊断指导
    4.2 高校散打运动员诊断指标确立流程
        4.2.1 诊断指标的选择与筛选
        4.2.2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一致性检验(肯德尔和谐系数)
        4.2.3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权重
        4.2.4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的确定
        4.2.5 最终确定竞技状态诊断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三 初步选取诊断指标
    附录四 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五 肯德尔和谐系数编号表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
        2.1.2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年度训练周期
        2.1.3 短距离速滑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的概念
        2.1.4 运动性疲劳
        2.1.5 运动性疲劳的测试方法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短距离速度滑冰年度训练周期的现状
        2.2.2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负荷量的现状
        2.2.3 运动性疲劳研究的现状
        2.2.4 现状总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负荷量结果
        4.1.1 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负荷量总体情况
        4.1.2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阶段训练负荷量结果
    4.2 年度训练周期运动员生理疲劳结果
        4.2.1 年度训练周期血红蛋白水平总体情况
        4.2.2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血红蛋白水平
        4.2.3 年度训练周期血尿素水平总体情况
        4.2.4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血尿素水平
        4.2.5 年度训练周期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总体情况
        4.2.6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血清肌酸激酶水平
    4.3 年度训练周期运动员心理疲劳结果
        4.3.1 年度训练周期运动员心理疲劳总体情况
        4.3.2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心理疲劳水平
    4.4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
        4.4.1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
        4.4.2 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特点分析
    4.5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4.5.1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程度的关系分析
        4.5.2 年度周期训练不同阶段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特点分析
    4.6 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5.分析与讨论
    5.1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
    5.2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5.3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散打的项目特征
        1.2.2 散打的赛前训练安排研究现状
        1.2.3 散打运动员减控体重的研究现状
        1.2.4 减控体重对运动员身心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测试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膳食调查法
        2.2.5 观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训练安排分析
        3.1.1 赛前减控体重初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3.1.2 赛前减控体重中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3.1.3 赛前减控体重末期的训练安排原则与分析
        3.1.4 赛前减控体重过程中的训练控制与计划安排
    3.2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机能状态的影响分析
        3.2.1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3.2.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尿液成份指标分析
        3.2.3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运动员主观感觉分析
    3.3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膳食调查和营养素补充与分析
        3.3.1 在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膳食营养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特殊营养品补充手段与分析
    3.4 散打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训练中心理状态的监测与分析
        3.4.1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心境状况变化情况与分析
        3.4.2 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心理指标变化情况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费登奎斯ATM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背景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3.3 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
2.文献综述
    2.1 运动疲劳概述
        2.1.1 运动疲劳的定义
        2.1.2 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2.2 武术散打的概述
        2.2.1 武术散打项目的简介
        2.2.2 散打运动员产生运动疲劳的原因
        2.2.3 消除散打运动员疲劳的主要方法
    2.3 费登奎斯的概述
        2.3.1 费登奎斯的简介
        2.3.2 费登奎斯ATM的理论基础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费登奎斯的研究现状
        2.4.2 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现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实验法
        3.2.5.1 实验时间与地点
        3.2.5.2 实验对象
        3.2.5.3 实验设计
        3.2.5.4 实验步骤
        3.2.5.5 实验控制
        3.2.5.6 实验监测仪器及指标说明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RPE的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心率的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中枢神经准备状态的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中的不足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特征及应对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发生机制的研究
        2.1.2 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评价方法的研究
        2.1.3 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干预方法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现状的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育训练中音乐放松的研究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调查结果
        4.1.1 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分析
        4.1.2 实验前两组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过程中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调查结果
        4.2.2 实验过程中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测量结果
    4.3 结果分析
        4.3.1 散打运动员情绪/体力耗竭的变化分析
        4.3.2 散打运动员运动负评价的变化分析
        4.3.3 散打运动员成就感降低的变化分析
        4.3.4 散打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的变化分析
        4.3.5 散打运动员反应时测试结果的变化分析
        4.3.6 音乐放松训练对改善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机制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音乐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散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5.1.2 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改善要依赖持续性的训练
    5.2 研究建议
        5.2.1 完善运动员疲劳监控机制
        5.2.2 将音乐放松融入日常训练中促进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恢复
附录
    附录 A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济南市体校散打运动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冬训在武术散打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1.2.2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研究现状
        1.2.3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强度指标的研究
        1.2.4 武术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测试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身体成分变化的影响
    3.2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3.3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3.3.2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
        3.3.3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尿素氮变化的影响
        3.3.4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
        3.3.5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血睾酮的影响
        3.3.6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皮质醇的影响
        3.3.7 冬训对散打运动员免疫指标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7)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心理疲劳概述
        2.1.1 心理疲劳的相关概念
        2.1.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界定
        2.1.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
    2.2 舞动治疗的概述
        2.2.1 舞动治疗的概念
        2.2.2 舞动治疗的原理
        2.2.3 舞动治疗的理论依据
        2.2.4 舞动治疗的研究现状
    2.3 研究评述
        2.3.1 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因
        2.3.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鉴别
        2.3.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
        2.3.4 舞动治疗用于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与分析
    2.4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1.1 实验对象纳入标准
        3.1.2 实验对象分组及设置
    3.2 实验程序与要求
        3.2.1 舞动干预时间及场地安排
        3.2.2 舞动干预前后测量
        3.2.3 舞动干预前后访谈
        3.2.4 舞动干预设置及要求
        3.2.5 舞动带领者资质及其督导
        3.2.6 舞动方案设计
    3.3 测量指标
        3.3.1 ABQ问卷分值
        3.3.2 Stroop测试指标
        3.3.3 HRV测试指标
    3.4 测量指标的操作
        3.4.1 ABQ问卷的操作
        3.4.2 Stroop的操作
        3.4.3 HRV的操作
    3.5 数据收集与统计
        3.5.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
        3.5.2 额外变量
        3.5.3 Stroop任务和HRV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额外变量与实验分组的关联性检验
        4.1.1 运动级别和降重级别与分组的关联性检验
        4.1.2 年龄和专项龄与分组的关联性检验
    4.2 舞动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疲劳问卷分值结果及分析
        4.2.1 两组干预前ABQ问卷分值比较分析
        4.2.2 两组干预前后ABQ问卷分数差值的比较分析
    4.3 舞动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troop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两组干预前Stroop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
        4.3.2 两组Stroop前后测数据差值的比较分析
        4.3.3 各组Stroop前后四周测试结果的趋势变化分析
    4.4 舞动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HRV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两组干预前HRV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
        4.4.2 两组HRV前后测数据差值的比较分析
        4.4.3 各组HRV前后四周测试结果的趋势变化分析
5 讨论
    5.1 舞动干预后主观心理疲劳程度的变化
    5.2 舞动干预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5.3 舞动干预后Stroop指标的变化
    5.4 1次舞动干预后效果与4 次舞动干预后效果的比较
6 结论
7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7.1 研究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
附录2 ABQ各维度原始分转变及加权标准分表
附录3 运动员身心状况访谈表
附录4 舞动干预前后访谈纲要
附录5 舞动干预方案(四次)
附录6 舞动后访谈部分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述
        2.1.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界定
        2.1.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形式
        2.1.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断方法
        2.1.4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ABQ分数评价方法
        2.1.5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
    2.2 关于心率变异性
        2.2.1 心率变异性的定义
        2.2.2 心率变异性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2.2.3 HRV的分析方法
    2.3 健身气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2.3.1 健身气功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2.3.2 健身气功·八段锦简介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咨询法
    3.3 实验法
    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前后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变化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测试结果
        4.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测试结果
        4.1.3 实验组实验前后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测试结果
        4.1.4 对照组实验前后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测试结果
    4.2 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前后女子散打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4.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测试结果
        4.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测试结果
        4.2.3 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率变异性测试结果
        4.2.4 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率变异性测试结果
    4.3 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前后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
    5.2 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5.3 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前后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相关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录

四、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D]. 杜沅潼.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D]. 闫东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赛前减控体重训练对散打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调节[D]. 黄鹏程.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费登奎斯ATM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效果研究[D]. 张梅.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特征及应对方法[D]. 韩阳阳.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6]济南市体校散打运动员冬训期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分析[D]. 杜广强.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7]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D]. 谢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评定指标体系构建[A]. 张强. 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暨武术科学大会论文集(下), 2016
  • [9]模拟低住高练对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影响[A]. 刘智愚,马学智,李杰,王美玲. 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下), 2015
  • [10]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D]. 任丽莎.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5)

标签:;  ;  ;  ;  ;  

散打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