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96焦炉不同品级煤的炭化炼焦工艺及炼焦工艺研究

SJ96焦炉不同品级煤的炭化炼焦工艺及炼焦工艺研究

一、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骏[1](2021)在《无灰煤基煤焦结构变化对焦炭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

申岩峰[2](2020)在《高硫煤配煤炼焦硫分定向调控及成焦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我国高炉冶炼现行状况,焦炭作为炼铁重要原料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变化。近年来,对优质炼焦煤资源的持续消耗导致其储量日益减少,随煤层开采深度增加高硫煤占比也显着增大,且这些高硫煤中硫的存在形态主要以有机硫为主,很难洗选脱除,严重限制了它的利用范围。基于自身禀赋的特点,为了实现高有机硫炼焦煤在配煤炼焦过程中的合理高效利用,本论文构建了基于炼焦煤种特性及硫热变迁行为的表征分析、高硫煤配煤炼焦硫分定向调控及成焦过程的探究,进行焦炭硫含量与煤质特性相关性及其预测方法的研究思路。主要以变质程度、硫含量、灰分及灰成分组成不同的多种炼焦用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用样量从mg级到kg级不等、横式和竖式的四种类型梯级固定床热解装置,对单种炼焦煤及基于工业炼焦基础配煤方案的不同类型配合煤进行炼焦实验,分析探究热转化过程中硫的变迁行为及其定向调控机理、考察配煤中添加高硫煤对成焦过程中煤焦物理化学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并对焦中硫含量与煤质指标进行关联分析,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果:(1)利用红外,拉曼,热重及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等表征手段关联分析不同变质程度高硫炼焦煤的化学结构、硫赋存形态及其热变迁行为。结果表明,煤阶较低的高硫炼焦煤中不稳定脂肪结构热分解产生大量挥发分,且挥发分释放温区较宽,所含富氢组分与形态硫分解产生的活性硫能够充分接触发生反应,从而促进了含硫气体的释放,提高了热解脱硫率;随煤化程度升高,煤中热稳定性高的噻吩类硫含量增多,挥发分释放量减少,热解脱硫率随之降低。基于高硫炼焦煤自身化学结构与形态硫分布、热变迁的特点,可以在炼焦配煤中可适当增加热解脱硫率较高的低煤阶高硫炼焦煤的比例;在保证满足焦炭其他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向配煤中配入一定比例的低硫气煤、长焰煤等高挥发分煤,调控中高煤阶高硫炼焦煤的硫热变迁行为,使硫更多地释放到气相或转移到焦油中,进而达到降低焦炭硫含量的目的。(2)选取高硫肥煤、高硫焦煤与工业生产用炼焦基础配煤进行配合,利用高挥发分煤对高硫煤配煤硫热变迁行为进行调控。结果表明,高硫煤的引入使得配煤中不稳定有机硫分解产生的活性硫数量增加,其与配煤热解原生焦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更多的硫滞留于焦的表面,导致焦中硫含量升高。高挥发分煤热解产生大量活性含氢基团,可以抑制活性硫与原生焦的反应,使更多的硫随挥发分释放。具有较宽挥发分(特别是CH4)释放温区的高挥发分煤,与配煤热解H2S释放的温区具有更好的重叠,对硫分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高挥发分煤添加比例过高,所含矿物质会参与到挥发分与原生焦的相互作用中,碱性矿物质与热转化生成的含硫自由基、含硫气体在焦表面的二次反应,可使部分硫滞留于焦中,不利于硫分的定向调控。10 kg焦炉试验表明,高硫煤配煤中添加最优比例的高挥发分煤可使得到焦炭的质量指标满足要求,基于当前高硫炼焦煤和高挥发分煤与低硫炼焦煤的价格差距,炼焦配煤成本明显降低。(3)选取一种富含挥发分的高硫煤(HSC)与优质焦煤进行配煤炼焦,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仪器对4 kg双炉墙加热式焦炉配煤成层结焦样表征分析,考察不同结焦阶段煤焦物理化学结构的演变及硫分的变迁行为。结果表明,塑性温区宽、流动度大的焦煤(C2)与15%HSC配合后,胶质层厚度比C2单独炼焦时增加。由煤到焦的过程中,芳环缩合程度逐渐增大,芳香CH结构与脂肪CH结构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由煤经过半焦位置到达距离炉墙位置最近的焦炭中,硫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半焦到焦炭阶段,硫变迁主要是形态硫之间的相互转化,稳定噻吩硫含量增多,含硫气体与焦表面矿物质的反应也将使部分硫以硫酸盐形式滞留于焦中。相较于C2单独炼焦,C2与15%HSC配合炼焦可以提高焦炭强度。配煤炼焦过程中合理利用富含挥发分高硫煤,首先要求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最大基式流动度,其次优质炼焦煤的煤阶不宜过高,且需镜质组含量较高、塑性温区较宽。对于硫的调控,在利用高硫煤自身热分解产生挥发分的同时,需基于高硫煤及优质焦煤中的硫含量合理优化调配其在配煤中的比例,以使焦中硫含量满足要求。(4)基于不同特性煤种配煤热解过程中硫含量的变化,考察分析焦中硫含量与煤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征变质程度的煤质指标中,挥发分与热解脱硫率具有最好的相关性;煤中的硫含量是影响焦中硫含量最直接的因素,同时煤中矿物质对硫变迁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焦炭质量指标的准确预测需要进行精细化综合考虑。炼焦精煤以有机硫为主,有机硫含量与焦中硫含量的相关性可达0.962,排除其它影响硫变迁的因素后,焦中硫含量与煤中硫含量相关性更强。仅改变配煤的挥发分含量,得到的焦中硫含量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0,准确度高于多因素作用下的预测值。煤中碱性矿物质Ca O和Fe2O3含量(m)与碱性指数(AI)共同影响焦中硫的变迁,AI<0.10或m<1.0%时对煤中部分形态硫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当其含量超过一定范围(AI>0.10或m>1.0%)时,碱性矿物质与活性硫或含硫气体之间的反应导致滞留于焦中的硫化物增多。

刘有势[3](2020)在《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实际炼焦生产过程中,在炼焦工况平顺及单煤质量稳定的前提下,焦炭质量主要受到配合煤质量的影响,而配合煤质量由单煤质量和配煤比决定,因此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是配煤比。本文从焦化厂实际炼焦生产数据出发,挖掘煤-焦-工况数据关系,提出一种配煤比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配煤比,提高了配煤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从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出发,分析了单煤与配合煤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加权构建了配合煤质量预测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包括配合煤质量以及炼焦工况,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考虑工况与不考虑工况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的对比分析。为了提高神经网络预测精度,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改善了焦炭质量预测精度。2.针对传统人工配煤工作效率低、质量波动大等缺点,分析了实际炼焦生产过程数据,从焦化企业的质量报表与生产工艺报表中分析、提取影响焦炭质量的炼焦生产过程数据,完成了配合煤质量-炼焦工况-焦炭质量数据的精确匹配,基于需求的焦炭质量参数、给定的工况数据以及单煤质量参数,考虑生产成本和库存等相关约束,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煤计算方法,建立了配煤比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配煤方案。对实际焦-煤-工况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整理了专家经验,建立了优化配煤比的专家知识库。3.在.NET开发平台下,以C#和SQL数据库为开发工具,完成了智能配煤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该系统在焦化厂运行稳定。企业反馈结果表明该智能配煤系统能够满足焦化厂实际生产需求,所设计的智能配煤算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配煤比,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焦炭质量预测精度。

焦海丽[4](2019)在《气化焦制备及其结构演变与反应性的内在关联》文中研究说明煤焦化作为山西省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钢铁需求量的下降导致焦化行业开工率低、产能过剩,山西焦化产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及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此外,山西低质炼焦煤难以清洁高效利用。基于此,山西省独立焦化产业采用低质炼焦煤利用焦炉在生产冶金焦的同时生产气化焦,气化焦用于固定床加压气化,产生的气化煤气富含“碳”,而焦炉煤气富含“氢”,以这两种煤气为原料,通过调氢补碳,可生产多种下游产品,延伸焦化产业链的发展。气化煤气也可返炉部分替代焦炉煤气供热,不仅有利于焦炉的控温,还可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山西省某焦化厂生产气化焦的煤种为原料,以其配煤方案为基础,探索了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备气化焦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煤种比例对配合煤黏结性、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是影响实验室与工业焦炉所得气化焦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不同条件所得气化焦与工业气化焦结构、性质的对比,确立了实验室制备气化焦的条件:堆密度1.10 g/cm3,水分含量10%,升温程序10 ℃/min至300 ℃、3 ℃/min至1150 ℃,终温停留30 min。在此条件下,以工业生产气化焦的配煤方案为基础,通过配合煤中长焰煤(MSC),气煤(WGC)和肥煤(DFC)比例的调整,得到具有较高反应性气化焦的配煤方案:MSC0.65,WGC0.35,DFC0.00,此方案配合煤成本较工业生产气化焦配煤成本降低42%,所得气化焦成本较无烟煤大幅度降低;该气化焦的反应性较工业气化焦提高了8.33%,较晋城无烟煤提高了1.91%。(2)配合煤的黏结指数随配合煤种类及比例的变化而变化,长焰煤及肥煤比例的相对变化对黏结性影响最为显着。当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大于40时,热解过程煤种间相互作用使得配合煤的黏结性增强,当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小于40时,配合煤的黏结性较理论值降低,其相互作用削弱了配合煤的黏结性。长焰煤的高氧含量及热解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发展对系统胶质体质量的影响是配合煤黏结性削弱的主要原因;气煤的挥发分对配合煤的黏结性起到重要作用;长焰煤及气煤挥发分的组成不同可能是导致其对配合煤热塑性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3)配合煤焦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配合煤的挥发分产率、黏结指数、灰分等。配合煤的黏结指数值小于40时,焦的产率变化随着煤种配比变化其变化较为显着,大于40时,焦的产率变化随煤种配比变化较为平缓;配合煤中肥煤比例大于0.1,长焰煤比例小于0.55时,所得气化焦的强度(落下强度,热稳定性,反应后强度)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4)气化焦的反应性随煤种比例的变化主要源于其对焦结构的影响,长焰煤比例增加,有利于焦的比表面积增大,提高气化焦的反应性;肥煤比例增加使焦中碳的排列更加有序,不利于焦的反应性的提高。气化焦的结构参数在肥煤比例为0.1左右时变化显着,是其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的本质原因,肥煤比例为0.1(配合煤黏结指数为40)左右时,煤种间相互作用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是不同的。(5)采用多元线性拟合方程揭示了气化焦结构与反应性的内在联系:CRI(28)1.26SBET-8.76Lc-17.38(R2(28)0.91)综合考虑影响气化焦反应性的因素,建立了气化焦反应性预测模型:CRI(%)(28)-.0013GR.I(10).0863Vdaf(10)1.982MCI-25.434(R2(28)0.97)(6)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性及其二氧化碳气化反应性的影响是一致的。焦的气化反应性与比表面积及孔体积均呈现正相关性,长焰煤及气煤的比例增加都有利于气化焦孔隙结构的发展,其中长焰煤的作用更显着。适度增加肥煤及气煤的比例有利于气化过程中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进行,肥煤比例为0.3左右时,水煤气变化反应最剧烈,这与配合煤比例变化对气化焦中催化性矿物质含量的影响是一致的。

冯李涛[5](2019)在《高温煤焦油回收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温煤焦油是煤在高温干馏过程中得到的液体产品,也是众多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其产量根据炼焦生产配煤的种类以及焦炉操作工艺不同而变化,一般占装煤量的34%,提高焦油回收率,有利于提高炼焦企业的经济效益。本论文通过对宝钢焦化炼焦用煤煤样的煤质分析,结合铝甑低温干馏实验分别探讨了不同单种煤煤质与焦油产率的关系;根据宝钢2018年生产数据分析了炼焦各工段不同工艺参数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探讨了在不改变配煤方案的情况下使焦油回收率达到最高的最佳方案。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对不同单种煤煤质分析和铝甑低温干馏实验可知:焦油产率主要和煤的挥发分有关,煤挥发分越大,焦油产率也就越大;煤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和焦油产率两者之间在数值上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焦油产率随着煤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升高而减少。(2)配煤工段生产工艺参数中,配合煤的挥发分是影响焦油回收率的主要因素,焦油回收率随着配合煤挥发分增加而增大;焦油回收率与配合煤细度为负相关的关系,配合煤细度增大,会导致焦油回收率降低。(3)炭化室装煤量和横排温度会对炭化室炉顶空间温度产生影响,提高装煤量,将炭化室尽肯能地装满有利于降低炉顶空间温度;炭化室两侧的横排温度是影响炭化室炉顶空间温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炉顶空间温度会导致炉顶空间温度过高,导致焦油回收量的降低。(4)通过分析宝钢2018年生产数据中焦炉开工率、直行温度和焦油回收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直行温度控制在1265.4℃,开工率控制在106.1%时,焦油回收率较高。

周永[6](2019)在《添加褐煤、肥煤热溶物配煤炼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别对锡林郭勒褐煤和肥煤进行热溶实验,探究两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不同溶剂下的热溶性能,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仪、流变仪、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镜和核磁氢谱等仪器分析表征热溶物的组成及结构,探究热溶规律;添加热溶物配煤炼焦,研究配入热溶物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煤阶煤的热溶过程受溶剂影响显着,煤阶较高的肥煤热溶收率远高于低阶褐煤;此外,溶剂的极性、结构等差异也会明显改变热溶效果,褐煤在极性溶剂1-甲基萘加10%甲醇(1-MN+MT)中热溶收率最高,达到44.8%,肥煤在极性溶剂甲基萘油(CMNO)中热溶收率最高,达到79.3%。褐煤热溶物和肥煤热溶物组分也有所差异,褐煤热溶物H/C较高,以芳香烃为主,并含有一定的脂肪烃结构和含氧官能团。而肥煤热溶物以芳香结构为主体,取代度较高,支链化程度较低,含有一定量的脂肪烃结构和少量含氧官能团,且热溶对褐煤热溶物结构影响更为显着。通过对热溶物的动态粘弹性和黏结性能测定发现,褐煤热溶物较原煤黏结性能显着增强,且对于同一种煤的热溶物,其软化温度降低,黏结性能增加。通过对热溶物的结构分析发现,经不同溶剂萃取,热溶物的芳香性和取代度有所差别,同时,侧链及支链化程度也有所差异;褐煤热溶物芳香性总体上较低,只有0.63或0.62,脂肪烃侧链结构丰富,取代度较高,支链化程度也高。肥煤变质程度较高,稠环体系较大,经热溶萃取,其热溶物芳香性降低至0.65,接近于褐煤热溶物,取代度和支链化程度有所增加。总体而言,两者热溶物结构差异性较原煤减小。添加不同热溶物配煤炼焦后发现,褐煤热溶物同肥煤热溶物一样,都可以在热解成焦过程中会产生液相胶质体,增加配合煤的黏结性和热塑性,改善半焦界面结合状态,显着提升焦炭质量,其中分别以HM-CMNO和FM-1-MN的热溶物效果最佳,相对基准焦,PRI(CO2反应性)分别降低了4.9%和3.4%;CSR(反应后强度)分别提升了10.8%和6.8%;MSI0.2(显微强度)分别增加了9.2%和5.5%,这是因为这两种热溶物芳香性较低,含有大量脂肪烃结构及侧链烷烃,支链化程度高,能在热塑性阶段产生大量胶质体,提升焦炭质量,而在同一条件下,配入肥煤热溶物的焦炭优于褐煤热溶物的焦炭质量,这是因为肥煤热溶物中活性组分分子量分布较宽,可以形成大小适中的胶质体,提升焦炭质量;添加热溶处理的褐煤配煤炼焦,同添加褐煤的焦炭相比,可有效改善焦炭质量,即热溶处理对褐煤有一定的提质作用;而热不溶物对提升焦炭质量则无明显效果。且煤的挥发分与其成焦率呈负相关性,即挥发分增加,成焦率下降。

彭军山[7](2019)在《7.63m焦炉配煤结构优化及焦炭质量预测》文中指出焦炭作为冶金行业重要的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对高炉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某焦化公司7.63 m超大型焦炉配煤结构进行优化,并综合分析了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和方式,对配煤结构的优化以及指导配煤炼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配煤结构中添加焦化废弃物、石油焦以及焦粉,作为配煤中的粘结剂和瘦化剂参与配煤炼焦,优化超大型7.63 m焦炉的配煤结构。对配入不同比例固废的型煤强度进行了测定,当加入焦油渣、酸焦油和生化污泥各2.5%后,型煤的抗压性最好;分析了添加1%的焦化废弃物后焦炭质量的变化,焦炭质量变化较小,其中配入后焦炭的CRI有所降低,CSR有所升高。小焦炉试验以及工业生产实践表明:合理的配入石油焦(适当比例为4%),所生产焦炭质量差异不大。添加焦粉工业实验,配比不超过0.5%,若焦粉等比例替代瘦煤,可配1.5%。选取14种具有代表性的单种煤,并进行了40 kg焦炉的炼焦试验。对单种煤的煤质进行检测,分析了其MMR、G值、挥发分以及灰分的灰催化指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规律,并分别建立了预测焦炭CRI和CSR的模型:y(CRI)=1.895x(Vd)-1.248x(G)+11.691x(MMR)+8.047x(MBI)+75.560,其R2为0.964;预测CSR的模型为y(CSR)=-3.459x(Vd)+1.611x(G)-15.721x(MMR)-6.989x(MBI)+20.482,其R2为0.941,从而指导配煤炼焦生产。分析了7.63 m焦炉焦炭的光学组织含量,从微观层面揭示了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随着焦炭中镶嵌状组织的含量的增加,焦炭的M40逐渐升高,M10逐渐降低;随着焦炭(光学各向异性指数)OTI指数的增加,焦炭的CRI相对有所减小,CSR有所增加。图20幅;表25个;参60篇。

卜良辉[8](2018)在《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以炼焦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煤族组分的热解特性并定量分析了疏中质组的官能团结构特征与膨胀性间的联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煤族组分对煤流变性(膨胀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煤成焦过程进行了探讨,进而用两种不同方法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四大族组分热解时具有截然不同的形变特性:密中质组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流动性,在煤成焦过程中主要生成液相并充填煤颗粒间的空隙,通过其黏连作用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焦炭;疏中质组主要表现为较强的膨胀性,在煤成焦过程中主要起造孔作用,并提供一定的膨胀压力,促进煤颗粒间的黏连;重质组基本保持形态不变,是煤成焦过程中的惰性物;轻质组热解时主要生成气相逸出,对煤成焦效果影响很小。脂氢芳氢比是影响疏中质组膨胀性的首要因素;脂肪链长短和支链化程度则是其次要因素,两者都是决定膨胀性的关键;疏中质组中特定形式的氢键——酚羟基环状四聚体含量可以对上述影响因素起补充作用。在煤成焦过程中,重质组起“骨架”作用,阻碍着液相的流动,其含量是影响煤流动性数值的主要因素;密中质组起“润滑”作用,是生成液相并产生流动性的组分,但对煤流动性指标不起决定性影响;疏中质组和轻质组对煤流动性基本无影响。疏中质组的主要贡献是提供煤的膨胀性,原煤的膨胀性大小主要由疏中质组自身的膨胀性决定,而其含量对原煤膨胀性影响不大。建立了基于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煤成焦过程中作用的煤成焦机制,将煤成焦过程分为6个阶段:(1)室温-200℃,干燥阶段;(2)200-340℃,密中质组软化变形阶段;(3)340-440℃,密中质组流动阶段;(4)440-500℃,疏中质组膨胀阶段,此阶段可分为急速膨胀阶段(440-460℃)和缓慢膨胀阶段(460-500℃);(5)500-540℃,固化为半焦阶段;(6)540-1000℃,半焦收缩成为焦炭的阶段。分别采用多元多次回归和支持向量机(SVM)两种方法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多元多次回归模型对MSI、PRI和PSR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88%、2.53%和17.92%;SVM模型对MSI、PRI和PSR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8%、0.90%和10.32%,SVM模型预测结果较多元多次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石国京[9](2018)在《新疆低质炼焦煤改质炼焦及热解过程煤化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炼焦煤资源相对稀缺,经过三十年多年的超强度开采,优质主焦煤已经面临枯竭。位于我国西北的新疆煤炭储量丰富,炼焦煤煤种齐全,但与内地炼焦煤相比,新疆炼焦煤炼出的焦炭普遍存在反应性(CRI)高、反应后强度(CSR)低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针对新疆炼焦煤的改质炼焦行为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新疆单种炼焦煤的煤质构成、结构以及热解行为;其次,试验研究了单种煤和配合煤改质炼焦行为,并考察了改质炼焦工艺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规律;然后,比较研究了煤粉改质剂对新疆肥煤热解过程化学结构变化的影响;最终,阐释了新疆肥煤的改质炼焦作用机理。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常规工业工艺性质分析、镜质组随机反射率测定、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炼焦煤的煤化度明显低于内地同牌号煤的煤化度,而且煤分子结构中含氧官能团含量较多,说明新疆炼焦煤分子结构中芳香核的缩合程度低。(2)煤粉改质剂对新疆单种炼焦煤和配合煤炼焦均有良好的改质效果。热解过程中煤粉改质剂与新疆炼焦煤发生共炭化作用,显着降低了焦炭的反应性,提高了焦炭反应后强度。通过添加煤粉改质剂,并采用全新疆煤的配煤比,可由炼出CSR﹥60%的优质冶金焦炭。(3)对新疆肥煤的热解行为研究表明,肥煤经热解后,含氧官能团、脂肪族侧链等含量减少,芳香度和单元结构中芳香环数目增加。此外,芳香结构结合成了更大的芳香层面,其有序度增加,碳原子平面缺陷减少,微晶结构单元也得到完善。(4)煤粉改质剂可以促进肥煤低温段的热解反应,产生更多的气体穿透胶质体析出,促进胶质体体积膨胀,液相更易流动充满煤粒间隙,从而促进煤粒间的黏结。而且,煤粉改质剂还能减缓肥煤在高温段的缩聚反应剧烈程度,减少焦炭裂纹的产生。此外,煤粉改质剂能使焦炭有序度更大,缺陷更少,微晶结构单元更加完善。

门东坡[10](2017)在《气煤煤岩组分破碎解离及其富集物配煤炼焦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种分布不均,优质炼焦煤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焦化和冶金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探索扩大炼焦煤资源的方法和技术,对我国焦化行业、经济发展和国家长远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煤岩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煤岩组分分离技术,富集获得不同煤岩组成的富集物并进行分质利用,成为扩大炼焦煤资源的可能途径。本文以神东长焰煤、东欢坨气煤、钱家营肥煤和吕家坨焦煤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岩组分的力学性质和破碎解离规律;在煤岩组分分离基础上,研究了气煤不同活性组分含量富集物的黏结性、膨胀性、热失重以及不同热解半焦(或焦炭)的结构特征、光学组织和微晶结构,并对气煤不同活性组分含量富集物进行单独炼焦试验;最后分别对气煤富镜质组和富惰质组富集物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研究了单位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冷强度和热强度的影响规律,并从气孔结构、光学组织和微晶结构角度分析了焦炭质量劣化的原因。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煤岩显微组分破碎解离规律研究(1)煤岩组分力学性质研究表明,随着变质程度增加,镜质组和惰质组的显微硬度、显微脆度和哈市可磨性指数(HGI)均逐渐增大;长焰煤镜质组显微脆度和HGI低于惰质组,气煤和肥煤镜质组显微脆度和HGI高于惰质组。(2)煤岩组分破碎特性研究表明,长焰煤惰质组质脆易碎,易富集在细粒级中,镜质组不易碎,易富集在粗粒级中;气煤和肥煤镜质组质脆易碎,易富集在细粒级中,惰质组不易碎,易富集在粗粒级中。(3)煤岩组分解离特性研究表明,随着破碎粒度降低,煤岩组分单体解离度增高;以有用矿物解离度达到85%为标准时,长焰煤、气煤和肥煤最佳解离粒度分别为0.125mm、0.074mm和0.074mm,对应的镜质组单体解离度分别为91.88%,91.42%和90.77%,惰质组单体解离度分别为86.77%、87.81%和61.78%。(4)煤岩组分密度分布研究表明,随着破碎粒度降低,镜质组在低密度中的纯度和分布率逐渐升高;以-1.33kg/l密度级产品作为镜质组富集物,最佳解离粒度时,长焰煤、气煤和肥煤的镜质组回收率分别为58.73%、58.50%和61.19%,产品中镜质组含量分别为86.05%、89.52%和90.54%。2气煤不同活性组分含量富集物性质研究(1)富集物黏结性和膨胀性研究表明,随着活性组分含量增多,富集物黏结性指数逐渐增大,无烟煤颗粒被胶质体黏结形成的网状结构数量增多,尺寸变大;建立了煤岩组成与总膨胀度的关系,得出气煤活性组分最大容惰量为16.19%。(2)富集物热失重研究表明,煤的焦化过程主要经历干燥脱附阶段、热解初始阶段、黏结成焦阶段和半焦缩聚阶段,热失重行为主要发生在黏结成焦阶段,活性组分含量越高,该阶段失重比例越大;随着活性组分含量减少,Tf向高温方向偏移,TG曲线下降幅度逐渐减小,DTGmax逐渐减小。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当活性组分含量由65.63%增加到91.11%时,富集物反应活化能由68.43 kJ·mol-1提升至76.81 kJ·mol-1。(3)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结构分析表明,热解温度不高于450℃时,活性组分含量高的DQ1热解产物脂肪类结构含量多,活性组分含量较低的DQ3热解产物芳烃类结构含量多;热解温度高于550℃后,各富集物热解产物分子结构差异不明显。(4)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光学组织分析表明,350℃以下,镜质组和惰质组反射率和表观形貌无明显变化。350-550℃,镜质组颗粒软化、熔融形成气孔结构;镜质组和惰质组反射率明显增大;550-750℃,镜质组主要生成各向同性组织和少量细粒镶嵌组织,惰质组主要转化为破片和类丝炭组织,两者反射率迅速增大至5%,;750-900℃,光学组织不再发生变化,反射率增大至6.5%左右。550℃以后,随着富集物中活性组分含量增加,惰质组表面黏附的胶质体数量逐渐增多。(5)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微晶结构分析表明,热解温度小于650℃时,微晶结构的发展主要以纵向接合生长为主;热解温度高于650℃时,芳香片层自身内部的生成逐渐增多。富集物中活性组分含量越高,热解产物的Lc和La越大,d002越小。(6)富集物单独炼焦焦炭性质研究表明,随着活性组分含量增加,富集物所炼焦炭I10和SSI逐渐增强,MSI逐渐减小;CRI逐渐增大,CSR逐渐减小。比表面积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活性组分含量富集物所炼焦炭热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3气煤煤岩组分富集物配煤炼焦试验研究(1)气煤活性组分的配入量对焦炭冷强度影响研究表明,气煤富镜质组(DQ1)和富惰质组富集物(DQ3)的配入,对焦炭的冷强度均产生劣化,相比于肥煤,气煤的配入对焦煤所炼焦炭冷强度的影响更大。单位质量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相同时,配入DQ1对焦炭I10和SSI的劣化程度小,配入DQ3对焦炭MSI劣化程度小。当配煤焦炭I10、SSI较肥煤单独成焦焦炭变化较小时,以DQ1和DQ3分别为参与煤,单位质量肥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最多分别为0.39和0.16;当配煤焦炭MSI较肥煤单独成焦焦炭变化较小时,以DQ1和DQ3分别为参与煤,单位质量肥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最多均为0.10。气煤配入焦煤后焦炭冷强度均匀下降,没有出现劣化点。(2)气煤活性组分的配入量对焦炭热强度影响研究表明,气煤富镜质组(DQ1)和富惰质组富集物(DQ3)的配入,对肥煤和焦煤所炼焦炭的热强度均产生劣化,且随着气煤活性组分分配入量增加,热强度劣化程度均匀,不存在明显的劣化点。相比于肥煤,气煤的配入对焦煤所炼焦炭热强度的影响更大。当单位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配入量相同,配入DQ3对焦炭热强度的劣化程度较小。(3)气煤活性组分的配入量对焦炭气孔结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单位质量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增加,焦炭的气孔率、气孔平均直径逐渐增大,气孔分布向大气孔方向转移,气孔壁平均厚度逐渐降低,焦炭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单位质量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相同时,配入DQ3对焦炭气孔率、气孔平均直径的增大影响更显着,配入DQ1对焦炭气孔壁厚度变薄和微气孔比表面积增大影响更显着。当配煤焦炭气孔率和气孔平均直径较肥煤单独成焦焦炭变化较小时,分别以DQ1和DQ3为参与煤,单位质量肥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最多分别为0.39和0.22。焦炭气孔率和气孔平均直径的改变是造成焦炭SSI劣化的主要原因;焦炭气孔壁平均厚度与焦炭MSI、气孔比表面积与焦炭CRI之间均存在较好相关性。这为焦炭SSI、MSI和CRI与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的变化关系提供解释。(4)气煤活性组分的配入量对焦炭光学组织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单位质量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增加,焦炭各向异性程度逐渐降低,这为CO2反应性与活性组分含量间的变化关系提供解释;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相同时,配入DQ3对焦炭各向异性减弱的程度更大。气煤与肥煤配煤炼焦时,肥煤对气煤具有改质作用,促进焦炭各向异性组织的发展,焦炭OTI>OTI加权值,ISO<ISO加权值;焦煤对气煤没有改质作用,这为气煤配入后对焦煤热强度劣化程度大于肥煤提供解释。(5)气煤活性组分的配入量对焦炭微晶结构影响研究表明,气煤富镜质组(DQ1)和富惰质组富集物(DQ3)的配入,对肥煤和焦煤所炼焦炭的微晶结构均产生劣化,相比于肥煤,气煤的配入对焦煤所炼焦炭冷强度的影响更大。单位质量基础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相同时,配入DQ3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劣化程度更大。当配煤焦炭La、Lc和d002较肥煤单独成焦焦炭变化较小时,分别以DQ1和DQ3为参与煤,单位质量肥煤中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最多分别为0.30和0.16。以上突变点与焦炭热强度随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的变化的突变点相同或为相邻点,说明气煤配入后焦炭微晶结构的改变是引起焦炭热强度改变的因素之一。(6)造成焦炭SSI劣化的原因主要为焦炭气孔率和气孔平均直径的改变;造成焦炭MSI劣化的原因主要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和气孔壁厚度的改变;造成焦炭热强度劣化的原因主要为焦炭比表面积、光学组织结构和微晶结构的改变。

二、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高硫煤配煤炼焦硫分定向调控及成焦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1.1 引言
    1.2 炼焦煤种性质及利用现状
        1.2.1 炼焦煤种性质
        1.2.2 炼焦煤种资源储量及分布
        1.2.3 炼焦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成焦机理及焦炭质量影响因素
        1.3.1 成焦过程
        1.3.2 成焦机理
        1.3.3 焦炭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1.4 煤中硫的分布及其热变迁行为
        1.4.1 煤中硫的分布及脱硫技术
        1.4.2 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及影响因素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案
        1.5.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5.2 拟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煤样的选取与制备
    2.2 固定床热解装置
        2.2.1 立式热解实验装置
        2.2.2 横式热解实验装置
        2.2.3 10kg焦炉炼焦试验装置
        2.2.4 4kg双炉墙加热式焦炉炼焦试验装置
    2.3 热解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2.3.1 热解气相产物的检测
        2.3.2 焦中硫含量的测定
    2.4 样品的表征分析
        2.4.1 热重分析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拉曼光谱分析
        2.4.4 XPS谱图分析
        2.4.5 Micro-CT成像分析
        2.4.6 S-XANES谱图分析
第三章 煤种特性及硫赋存形态对硫热变迁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煤样的选取
    3.3 不同煤阶高硫炼焦煤化学结构分析
        3.3.1 红外光谱结构参数分析
        3.3.2 拉曼光谱结构参数分析
    3.4 不同煤阶高硫炼焦煤热失重行为分析
    3.5 高硫炼焦煤化学结构对形态硫迁移分布的影响
    3.6 主要结论
第四章 挥发分对高硫煤配煤炼焦硫变迁行为的定向调控
    4.1 引言
    4.2 煤样的选取及焦样的制备
    4.3 挥发分对高硫肥煤配煤硫热变迁的影响
        4.3.1 高硫肥煤配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
        4.3.2 挥发分对高硫肥煤配煤硫热变迁行为的影响
        4.3.3 挥发分与高硫肥煤配煤焦的相互作用解析
    4.4 气煤对高硫焦煤配煤硫热变迁的定向调控
        4.4.1 炼焦煤单独热解特性分析
        4.4.2 气煤对高硫焦煤配煤硫热变迁行为的影响
        4.4.3 添加气煤和高硫焦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4.5 主要结论
第五章 挥发分对高硫煤配煤炼焦成焦过程的影响
    5.1 引言
    5.2 煤样的选取及焦样的制备
    5.3 单种煤及配合煤成焦过程分析
        5.3.1 不同结焦位置处胶质层厚度分析
        5.3.2 不同结焦位置处胶质层内部气压分析
        5.3.3 不同结焦位置处样品Micro-CT成像分析
        5.3.4 不同结焦位置处样品化学结构演变分析
    5.4 成焦过程中硫含量及形态的变化
    5.5 高硫煤配煤炼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5.6 主要结论
第六章 焦中硫含量与煤质特性相关性分析研究
    6.1 引言
    6.2 煤样的选取及焦样的制备
    6.3 焦中硫含量与煤中硫含量相关性分析
    6.4 焦中硫含量与变质程度指标相关性分析
    6.5 焦中硫含量与煤中矿物质含量相关性分析
    6.6 主要结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智能配煤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炼焦配煤理论基础
    2.1 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及相关技术原则
        2.1.1 炼焦配煤工艺
        2.1.2 配煤理论及相关技术原则
    2.2 焦炭质量影响因素及质量指标分析
        2.2.1 配合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2.2.2 炼焦工况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2.2.3 焦炭质量指标分析及参数确定
    2.3 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优化算法
        2.3.1 BP神经网络理论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主成分分析
        2.4.2 线性回归原理及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配煤系统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智能配煤系统的方案设计
        3.1.1 智能配煤系统框架设计
        3.1.2 智能配煤系统功能描述
    3.2 数据分析
        3.2.1 数据生成流程
        3.2.2 实际炼焦生产数据分析
        3.2.3 数据匹配关系分析
    3.3 智能配煤系统关键算法设计
        3.3.1 煤-焦-化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思路
        3.3.2 单-配合煤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配煤算法设计
    4.1 智能配煤算法结构
    4.2 最优配煤比计算
        4.2.1 约束条件设计
        4.2.2 焦炭质量到配合煤的计算
        4.2.3 配合煤到配煤比的计算
    4.3 质量预测算法设计
        4.3.1 配合煤质量预测
        4.3.2 焦炭质量预测
    4.4 配煤专家知识库
        4.4.1 焦煤数据回归分析
        4.4.2 配煤专家经验规则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开发与应用
    5.1 系统硬件部署
    5.2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设计
        5.2.1 煤焦化数据库
        5.2.2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架构设计
        5.2.3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流程
    5.3 系统实现
        5.3.1 数据分析功能
        5.3.2 智能配煤比计算与质量预测
        5.3.3 在线监控功能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气化焦制备及其结构演变与反应性的内在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山西焦化产能及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1.2.1 山西焦化产能利用现状
        1.2.2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1.3 煤焦化及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1.3.1 煤焦化转化过程及其与煤质特性的关系
        1.3.2 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
    1.4 煤焦的气化及其影响因素
        1.4.1 不同气化技术及其对原料特性要求
        1.4.2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1.4.3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预测模型
    1.5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煤样选取
    2.3 实验装置
        2.3.1 气化焦的制备装置
        2.3.2 气化焦的气化评价装置
        2.3.3 微波消解仪
    2.4 样品的分析及表征
        2.4.1 氮气吸附表征
        2.4.2 X射线衍射测试
        2.4.3 扫描电镜(SEM)表征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坩埚法制备气化焦条件的确立及配煤方案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坩埚焦的制备
        3.2.2 焦炭的二氧化碳反应性(CRI)及反应后强度(CSR)的测试
        3.2.3 焦炭物理结构及微晶结构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工业焦与坩埚焦性质及结构的差异
        3.3.2 坩埚法制备气化焦条件的确立
        3.3.3 气化焦配煤方案的优化
    3.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煤种间相互作用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
        4.2.2 样品的表征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煤比例对黏结性的影响
        4.3.2 长焰煤和气煤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4.3.3 煤种间相互作用对成焦性的影响
    4.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气化焦的制备
        5.2.2 焦的质量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性质的影响
        5.3.2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结构的影响
        5.3.3 配合煤性质与气化焦结构的内在关联
        5.3.4 气化焦性质与结构的内在关联
        5.3.5 气化焦反应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5.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气化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的测试
        6.2.2 气化焦及配合煤中矿物质含量测试
        6.2.3 脱矿物质煤样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6.3.2 配合煤比例对产品气释放及分布的影响
        6.3.3 矿物质的脱除对气化焦反应性的影响
    6.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高温煤焦油回收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煤炭资源
        1.1.1 国内外一次能源现状
        1.1.2 我国煤炭资源概述
        1.1.3 我国炼焦煤现状
    1.2 煤焦油
        1.2.1 高温煤焦油性质和组成
        1.2.2 高温煤焦油产生机理
    1.3 煤质对焦油产率的影响
        1.3.1 挥发分与焦油产率的关系
        1.3.2 细度对焦油产率的影响
    1.4 焦炉工艺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
        1.4.1 装煤量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
        1.4.2 温度与焦油回收率的关系
        1.4.3 压力与焦油回收率的关系
        1.4.4 挥发物滞留时间对焦油收率的影响
    1.5 上海宝钢炼焦粗焦油回收工艺
        1.5.1 一期焦炉炼焦粗焦油回收工艺流程
        1.5.2 三期焦炉炼焦粗焦油回收工艺流程
        1.5.3 四期焦炉炼焦粗焦油回收工艺流程
    1.6 回收工艺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
        1.6.1 焦油渣预分离器
        1.6.2 焦油氨水分离器
        1.6.3 超级离心机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器材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药品
    2.2 煤质分析
        2.2.1 煤样的制备
        2.2.2工业分析实验
    2.3 煤岩分析
        2.3.1 制作块煤光片
        2.3.2 镜质组反射率及其测定
        2.3.3 光学显微组分的测定
    2.4煤的铝甑低温干馏实验
        2.4.1 铝甑低温干馏实验方法
        2.4.2 热解水产率的测定
    2.5 炉顶空间温度和横排温度的测定
        2.5.1 炭化室炉顶空间温度测定
        2.5.2 横排温度测定
    2.6 焦油和焦油渣组分分析
        2.6.1 焦油和焦油渣预处理
        2.6.2 焦油和焦油渣水分含量测定
        2.6.3 焦油萃取实验过程
第三章 不同单种煤对焦油产率的影响分析和焦油成分分析
    3.1 不同单种煤对焦油产率的影响分析
        3.1.1 煤质分析
        3.1.2 铝甑低温干馏实验结果分析
        3.1.3 挥发分与焦油产率的关系
        3.1.4 煤镜质组反射率与焦油产率的关系
    3.2 焦油成分分析
第四章 炼焦生产各工段工艺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分析
    4.1 配煤工艺参数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
        4.1.1 配合煤挥发分与焦油回收率的关系
        4.1.2 细度与焦油回收率的关系
    4.2 焦炉操作工艺参数对焦油回收率的影响
        4.2.1 直行温度、直行系数与焦油回收率的关系
        4.2.2 焦炉开工率与焦油回收率的关系
        4.2.3 炉顶空间温度影响因素研究
    4.3 焦油回收工艺参数与焦油回收率关系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添加褐煤、肥煤热溶物配煤炼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煤炭资源概况
        1.1.1 国内煤炭资源概况
        1.1.2 我国煤炭资源特点
        1.1.3 炼焦煤的现状分析
        1.1.4 低阶煤的现状及高效利用
    1.2 煤热溶技术的概述
        1.2.1 热溶技术的意义及现状
        1.2.2 煤热溶的影响因素
        1.2.3 热溶物和煤的结构分析
    1.3 配煤炼焦与焦炭质量
        1.3.1 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
        1.3.2 配煤炼焦原理及应用现状
        1.3.3 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步骤
        2.2.1 超声间歇热溶工艺
        2.2.2 坩埚焦实验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分析
        2.3.2 热重分析
        2.3.3 元素分析
        2.3.4 动态粘弹性测定
        2.3.5 凝胶色谱分析
        2.3.6 含氧官能团测定
        2.3.7 核磁分析
    2.4 分析方法
        2.4.1 热溶物分析
        2.4.2 焦炭质量分析
第三章 锡林郭勒褐煤与肥煤的热溶性能研究
    3.1 原煤的组成及性能表征
        3.1.1 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3.1.2 红外分析
        3.1.3 热重分析
    3.2 锡林郭勒褐煤及肥煤的热溶性能对比
    3.3 热溶产物表征及结构分析
        3.3.1 热溶物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
        3.3.2 热溶物红外及官能团分析
        3.3.3 热溶物结构参数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热溶产物的配煤炼焦
    4.1 热溶产物黏结性及热塑性分析
        4.1.1 热溶产物的黏结性分析
        4.1.2 热溶产物的热塑性
    4.2 热溶物半焦的光学组织研究
        4.2.1 热溶物半焦的SEM分析
        4.2.2 热溶物半焦的光学组织含量
    4.3 热溶产物的配煤炼焦
        4.3.1 不同溶剂热溶物的配煤炼焦
        4.3.2 不同温度热溶产物的配煤炼焦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致谢

(7)7.63m焦炉配煤结构优化及焦炭质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炼焦煤资源状况及成焦特性
        1.1.1 炼焦煤资源概况
        1.1.2 成焦特性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2 超大型7.63m焦炉
    1.3 废弃物配煤研究进展
        1.3.1 废塑料配煤炼焦
        1.3.2 焦化固体废弃物配煤炼焦
    1.4 炼焦煤性质对焦炭质量影响
        1.4.1 煤质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4.2 煤焦显微组分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5 炼焦煤成焦理论
        1.5.1 溶剂抽提理论
        1.5.2 胶质体理论
        1.5.3 中间相理论
    1.6 焦炭的气化反应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2.1.1 研究内容
        2.1.2 实验方案
    2.2 实验设备
第3章 7.63m焦炉配煤结构优化
    3.1 添加剂配煤炼焦
    3.2 焦化废弃物配煤炼焦研究
        3.2.1 固体废弃物配煤对型煤的强度影响
        3.2.2 固体废弃物对配合煤指标及焦炭质量的影响
        3.2.3 添加固体废弃物对推焦电流的影响
        3.2.4 添加固体废弃物对煤气指标的影响
    3.3 石油焦配煤炼焦研究
        3.3.1 40kg焦炉配石油焦炼焦试验
        3.3.2 配入石油焦对7.63米焦炉生产影响
    3.4 焦粉配煤炼焦研究
        3.4.1 除尘灰质量分析
        3.4.2 300kg焦炉配煤试验方案及煤质分析
        3.4.3 除尘灰回配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焦炭碱度指数的计算
    4.2 焦炭质量的预测
    4.3 小结
第5章 焦炭光学组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5.1 焦炭光学组织的测定
    5.2 焦炭质量的测定
    5.3 焦炭光学组织与其质量的关系
        5.3.1 光学组织与冷态强度间的关系
        5.3.2 光学组织与焦炭热态强度间的关系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样品制备及煤质分析
    2.2 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表征方法
3 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研究
    3.1 煤族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其形成原因
    3.2 疏中质组官能团结构特征分析及其膨胀性形成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族组分对原煤流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1 族组分对原煤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2 族组分对原煤膨胀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
    5.1 基于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的煤成焦机制
    5.2 基于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疆低质炼焦煤改质炼焦及热解过程煤化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高炉焦的质量要求
        1.1.1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1.2 焦炭在高炉中的行为
        1.1.3 高炉焦的质量要求
    1.2 中国煤炭资源
        1.2.1 煤炭的形成
        1.2.2 煤的分类
        1.2.3 常用炼焦煤
        1.2.4 中国煤炭分布特征
    1.3 煤的热解及成焦机理
        1.3.1 煤的热解过程
        1.3.2 煤的黏结与成焦机理
        1.3.3 配煤原理
    1.4 新疆煤炭资源及煤质特性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新疆煤煤质特征及配煤炼焦研究
        1.5.2 改质炼焦研究
        1.5.3 煤热解过程化学结构变化研究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6.1 课题研究背景
        1.6.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新疆与内地炼焦煤煤质特征对比研究
    2.1 煤的工业分析和工艺性质分析
    2.2 煤化度分析
    2.3 煤的官能团对比分析
    2.4 煤热解过程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新疆炼焦煤改质炼焦研究
    3.1 炼焦基础试验
        3.1.1 试验原料
        3.1.2 单种煤改质炼焦试验
    3.2 配煤改质炼焦试验
        3.2.1 配煤结构
        3.2.2 全新疆煤改质炼焦试验
        3.2.3 配加内地煤改质炼焦试验
    3.3 本章小结
4 新疆煤热解过程化学结构变化及改质机理研究
    4.1 样品制备
    4.2 元素分析
    4.3 红外光谱分析
        4.3.1 各煤焦红外光谱图
        4.3.2 煤焦结构参数定量分析
    4.4 拉曼光谱分析
        4.4.1 各煤焦拉曼光谱图
        4.4.2 煤焦拉曼光谱结构参数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10)气煤煤岩组分破碎解离及其富集物配煤炼焦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背景
    1.2 煤岩显微组分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1.2.1 煤岩显微组分的热解特性
        1.2.2 煤岩显微组分的气化特性
        1.2.3 煤岩显微组分的液化特性
        1.2.4 煤岩显微组分的燃烧特性
        1.2.5 煤岩显微组分的焦化特性
    1.3 煤岩显微组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3.1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技术
        1.3.2 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
        1.3.3 煤岩显微组分解离和解离度
    1.4 焦炭结构研究进展
        1.4.1 焦炭气孔结构
        1.4.2 焦炭光学组织
        1.4.3 焦炭微晶结构
    1.5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煤岩显微组分破碎解离规律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煤样
        2.1.2 实验方案及方法
    2.2 煤岩组成分析
        2.2.1 宏观煤岩组成分析
        2.2.2 煤岩显微组成分析
    2.3 煤岩显微组分力学性质分析
        2.3.1 显微脆度
        2.3.2 显微硬度
        2.3.3 哈氏可磨性指数
    2.4 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研究
        2.4.1 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研究
        2.4.2 东欢坨气煤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研究
        2.4.3 钱家营肥煤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研究
        2.4.4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岩显微组分破碎特性差异分析
    2.5 煤岩显微组分解离规律研究
        2.5.1 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规律研究
        2.5.2 东欢坨气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规律研究
        2.5.3 钱家营肥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规律研究
        2.5.4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岩显微组分解离特性差异分析
    2.6 煤岩显微组分分选效果研究
        2.6.1 神东长焰煤破碎粒度对煤岩组分分选效果研究
        2.6.2 东欢坨气煤破碎粒度对煤岩组分分选效果研究
        2.6.3 钱家营肥煤破碎粒度对煤岩组分分选效果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气煤不同活性组分含量富集物性质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煤样
        3.1.2 实验方案及方法
    3.2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挥发性影响规律研究
    3.3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黏结性和膨胀性影响规律研究
        3.3.1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黏结性影响规律研究
        3.3.2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膨胀性影响规律研究
    3.4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热失重影响规律研究
        3.4.1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热失重影响分析
        3.4.2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热反应动力学影响分析
    3.5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性质影响研究
        3.5.1 不同终温热解实验
        3.5.2 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结构研究
        3.5.3 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光学组织研究
        3.5.4 富集物热解半焦(或焦炭)微晶结构研究
    3.6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富集物单独成焦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3.6.1 炼焦方案
        3.6.2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焦炭冷强度影响规律研究
        3.6.3 气煤活性组分含量对焦炭热强度影响规律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气煤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配煤炼焦试验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煤样
        4.1.2 配煤方案
    4.2 配煤基础煤煤质分析
    4.3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4.3.1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4.3.2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热强度的影响
    4.4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显微结构的影响
        4.4.1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气孔结构的影响
        4.4.2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
        4.4.3 气煤活性组分配入量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灰煤基煤焦结构变化对焦炭质量影响的研究[D]. 王家骏.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高硫煤配煤炼焦硫分定向调控及成焦过程研究[D]. 申岩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3]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有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气化焦制备及其结构演变与反应性的内在关联[D]. 焦海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5]高温煤焦油回收率影响因素研究[D]. 冯李涛.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6]添加褐煤、肥煤热溶物配煤炼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D]. 周永. 安徽工业大学, 2019
  • [7]7.63m焦炉配煤结构优化及焦炭质量预测[D]. 彭军山.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D]. 卜良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新疆低质炼焦煤改质炼焦及热解过程煤化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D]. 石国京. 重庆大学, 2018(04)
  • [10]气煤煤岩组分破碎解离及其富集物配煤炼焦规律研究[D]. 门东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SJ96焦炉不同品级煤的炭化炼焦工艺及炼焦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