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煤矿浦子支第二断层分析与预测

兴隆庄煤矿浦子支第二断层分析与预测

一、兴隆庄煤矿铺子支二断层的分析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仕杰,黄震,廖永斌,赵奎,李海港[1](2019)在《深部巷道断层破碎带渗透性测试及动态监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超过80%的矿井突水事故与断层有关,其中大多数是原始地质条件下的非导水断层在采动影响下发生突水。断层的构造缺陷及采动效应是导致断层突水的2大重要诱因。为深入探究断层突水机制,从断层自身阻渗特性及其易受采动效应的特性出发,对深部巷道断层进行了原位压水试验及水压动态监测,研究了断层的阻渗性能,监测了其在采动条件影响下的实时安全性。结果表明:通过对比正常底板的压水试验结果,发现断层与正常底板均出现流量突变-流量递增-流量突增的过程;断层及正常底板的阻渗性能分别为0.64、2.03 MPa/m,单位厚度断层的阻渗性能明显弱于正常底板;铺子支二断层在采动过程中内部渗流场发生一定变化,但并未导致断层活化突水。

牛云飞[2](2018)在《深部岩溶构造控水机制及底板突水非线性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兖州矿区已有40多年的开采历史,历经多年高强度开采,上组煤3煤可采资源量急剧下降,后续开采条件更加复杂,技术难度较大。从长期发展角度考虑,兖州矿区已开始规划、实施下组煤的开采工作。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工作面承受的地应力和水压力越来越大,发生底板突水的机率日益增大。兖州矿区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含水丰富,一旦发生突水,水量往往大于矿井排水能力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多造成淹井。研究深部奥灰含水层的富水规律,评价其对下组煤开采的影响,对保障下组煤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兖州矿区兴隆庄、东滩、鲍店、南屯、杨村、北宿六对生产矿井为研究区,基于兖州矿区各矿井大量的补勘钻孔资料和放水试验资料,通过理论分析、构造量化、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兖州矿区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构造控水机制和底板突水非线性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进行整理,结合曲率法和分形理论两种构造量化方法对兖州矿区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和构造控水机制展开了研究;结合AHP和LS-SVM两种方法的优点,考虑隔水层厚度、向斜容量维、背斜容量维、断层容量维、曲率值、含水层水压、钻孔单位涌水量和渗透系数八个因素,建立了兖州矿区16上煤和17煤底板奥灰含水层突水非线性预测模型;基于兴隆庄矿水煤共采群孔放水试验资料,利用FE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兖州矿区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依据前文LS-SVM底板突水预测模型计算的疏降水位,利用该地下水模型对下组煤底板奥灰含水层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论文以兖州矿区下组煤底板奥灰含水层突水危险性预测为核心,对研究区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及构造控水机制、下组煤底板奥灰突水非线性预测模型和下组煤底板奥灰含水层涌水量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兖州矿区下组煤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程新阳[3](2018)在《煤矿开采地表沉降变化对鲁南高铁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事业发展飞速。高铁工程建设,对地表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下,高铁不得不通过煤矿采矿区之上。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煤层薄厚变化大、多变的地质环境、开采回填方式各异,使得采空区范围及沉降变化难以预设与评估。本文主要对鲁南高铁曲菏段设计路线途经的杨庄煤矿采空区域对高铁安全建设的构造地质条件与合理开采限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其开采影响及地层移动。通过对路南高铁保护没住预留的分析计算得出:东翼采区保护煤柱线与拟建鲁南高铁围护带边界距离最大为259.09m,穿过E3112工作面,E3112工作面采空区可能对拟建鲁南高铁构成一定影响;西侧采区E2604工作面下山方向边界角为58°,保护煤柱线与拟建鲁南高铁围护带边界距离为213.27m,与E2604工作面边界最近距离为0.63m,E2604工作面采空区不会对拟建鲁南高铁构成影响。结合研究区上覆岩层破坏过程和变形分带研究得知E3112、E3402、E3403和E2604工作面采空区属于水平~缓倾斜类型的采空区,其地表移动盆地与采空区平面位置大致对称,地表移动变形分布与采空区中心大致对称。上覆基岩层理较为发育,对变形有一定影响,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对工区个工作面影响不大。通过对主要工作面E3402工作面、E3403工作面和采区边角块段开采影响计算得知,开采后侵入围护带变形较大。由于高速铁路对水平位移及沉降控制标准非常高,侵入围护带内水平位移及地表沉降会对鲁南高铁线路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靠近留设煤柱线的采区边角块段不建议开采。老采空区不受影响,边角荷载不会涉及导水裂隙带的结论。为以后类似的工作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刘荡平[4](2017)在《浅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防水(砂)煤柱留设 ——以兴隆庄二、四采区为例》文中提出论文基于兖州矿区提高开采上限的丰富经验,总结了浅部煤层顶板破坏的规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就基岩柱厚度、风化带厚度、采厚和第四系厚度等因素与覆岩采动垮裂高度的关联性进行了聚类和模糊回归分析,采用数值建模方法对比分析了薄基岩柱和厚基岩柱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覆岩破坏特征。最后以兴隆庄二、四采区为例,提出了薄基岩区域提高开采上限的方法。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垮落带、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采厚的比值随着分层数目的增加而显着减小。增大初次开采厚度会导致垮落带、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的明显增加,而增大重复开采厚度则一般不会引起导水裂缝带的显着增加。基岩柱厚度对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基岩柱厚度较大时,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也较大;反之,岩柱厚度较小时,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也较小。采厚越大,裂高随岩柱厚度减小而降低的幅度也就越大。(2)通过收集周边采区顶板垮落带、裂缝带高度的实测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并建立模糊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模糊线性回归公式:y= 0.1532x1 + 0.4688x2 + A3 (0.0770,0.0268)x3 +1.7462x4(3)运用UDEC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垮落的岩层在煤层开采推进较长的距离以后,逐渐压实逐步承载起上部荷载。基岩柱较薄时,松散层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受到的扰动较大,松散层成为缓解地面沉降的重要一环,并且风化带在缓解上部压力,减缓地面沉降的过程中相对于基岩柱较厚时作用要更加明显。(4)第四系下组含水层富水性总体较弱,局部中等偏弱,目前含水层水头已大幅降至20.41~57.7m左右,处于无压~微承压状态,并且补给条件不良。按防砂条件进行提高上限开采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程度,即便局部地段导水裂缝带波及到第四系底部,但鉴于含水层弱赋水、低水头条件,下渗水量一般不会太大,不会导致严重的水害事故。

牛云飞,乔伟,雷利剑,田野[5](2016)在《高地应力条件下近断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兖州煤田各矿区目前已相继开始下组煤开采工作,深部下组煤开采受高地应力、高奥灰水压力影响,开采难度远大于浅部煤层。本文以兴隆庄煤矿开采下组煤中的16上煤和17煤两层煤为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高地应力条件下近断层煤层反复采动过程,获得了采煤工作面距断层不同距离时的采场围岩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和塑性区分布图;对比分析了初次采动和第二次采动时围岩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利用塑性区分布范围是否与含水断层接触判断煤层底板是否突水,并得到了工作面发生底板突水时的临界突水距离,与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对指导煤矿防治水害工作和确定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宽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黄震[6](2016)在《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渗流演化规律与突水灾变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深大交通、水利水电隧道(洞)的大量建设和地下矿产的不断延深开采,隧(巷)围岩变形破坏、水害及各类动力地质灾害问题愈加严重,其中突水灾害多发且突出,往往成为影响安全、制约工程进度和费用的关键因素。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的损伤破坏和渗流突变是导致隧道突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围绕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的渗流演化规律和突水机理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基于岩石细观损伤统计理论和Weibull分布理论,提出了岩石损伤统计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建立了岩石细观单元损伤引起的渗透性演化模型。通过伺服渗透试验探究了不同岩性、不同结构岩石损伤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特征,构建了描述岩石损伤破坏对渗透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临界抗渗强度及其对应变形值的数学表达式,总结提出了软、硬两类岩石的渗透性-应力关系模式,并构建了岩石受力屈服之前变形阶段的渗透性-应力的关联模型。系统研究了岩石损伤过程中岩石内部裂隙演化与渗透性变化的关联特征,总结分析了岩石渗流突变的裂隙扩展起始点并提出了判定方法。(2)通过现场原位压水试验实测了不同岩性组合、不同结构状态岩体的高压渗透特性,对试验取得的高渗压条件下完整岩体、断层破碎带和扰动破坏带三种不同类型岩体的渗透特征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反映高渗压作用下岩体渗透水压(P)-流量(Q)关系的概化模式,揭示了高渗压作用下岩体由Darcy流向非Darcy流转变的流态转换规律;基于非Darcy流定律,推导出了高渗压条件下岩体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定量解析了岩体渗透性演化与渗流压力的关联特征;基于岩体压渗过程的渗透性演化特征,构建了高渗压作用下岩体的分段渗流模型,将岩体的渗流过程分为初始阻渗阶段、起始导渗阶段、非稳定渗流阶段和稳态渗流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阻裂隙导渗、高压致裂导渗和裂隙网路贯通导渗三种渗透类型;研究了高渗压条件下岩体内部裂隙扩展演化规律,揭示了突水灾变演化过程及围岩渗透失稳的灾变机理。针对岩体的非稳定渗流过程,建立了一维岩体非稳定渗流渗透破坏解析模型,并通过数值建模分析对此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该模型将渗流压力、水力梯度条件作为影响岩体渗流稳定性的主控因素,能够合理反映非稳定渗流条件下岩体渗透破坏的致灾机制。(3)研制了能够同时实现高水压加载和隧道开挖的渗流突水模型试验系统,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和正交试验设计,配制了满足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的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围岩渗透破坏灾变演化规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开挖扰动和防突层厚度对围岩渗流特征的影响,结合多场信息监测和声发射技术,研究了开挖扰动和渗流耦合作用下岩体内部裂隙扩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进一步深入揭示了突水通道的形成过程及其微观作用机制。(4)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岩体渗透性和渗流突变演化的结构控制效应,结果表明工程扰动是引起岩体渗透性改变及造成岩体阻水性弱化的根本原因。扰动损伤区实质上为围岩结构破坏区,采用理论解析法推导了考虑开挖损伤区的隧道涌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分布的解析公式,揭示了围岩结构对隧道突涌水的影响机制及控制作用。

向晓蕊[7](2016)在《兴隆庄矿井水化学特征演化及识别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水害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快速、准确掌握充水水源的类型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前提。本文以兴隆庄矿为实例,以对开采煤层有主要影响的主要含水层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区域及矿井多年积累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补充水样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充水因素,研究了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主要含水层的地下水径流条件及水力联系状况;通过对主要含水层水质的动态分析,得出了各含水层在不同水文单元的水力联系情况;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判别模型和贝叶斯判别分析模型建立了含水层水源判别模式,并经过实例验证了其判别准确率较高,适用性强。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含水层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可判断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关系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状况;应用建立起来的判别模型可及时准确识别出水水源,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刘强强[8](2016)在《兴隆庄井田奥陶系顶部充填带隔水性多元信息评价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兖州煤田下组煤的开采深度加大,奥灰岩溶充水含水层的威胁愈加明显,利用下组煤至奥陶系的隔水层已很难实现安全带压开采,研究奥陶系顶部古岩溶风化壳充填带是否存在隔水层及其隔水性能、赋存厚度,对于增加下组煤底板厚度,降低突水系数,实现安全带压开采具有很大意义。以兖州煤田兴隆庄井田为例,基于前人对于华北煤田奥陶系沉积演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充填带的区域形成过程;在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奥陶系露头的野外地质调查,总结了充填带的三种隔水结构:完全充填隔水结构、不完全充填弱隔水结构、无(微)充填导水结构;统计了大量奥灰钻孔的岩性组成、测井曲线、涌水情况,特别是井下钻孔揭露的奥陶系顶部不同深度的涌水情况,得到了充填带自上而下泥质充填段赋存厚度递减、涌水量递增的变化特征,以及从古岩溶发育角度分析了充填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冲洗液消耗量变化和井下钻孔揭露涌水量得到隔水性充填带的赋存厚度;本文综合考虑泥质充填厚度比、综合测井因子、RQD值、隔水性充填带厚度、断层5个评价因子,运用基于目标函数的熵值加权模糊聚类法(EWFCM),对充填带隔水性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基于Matlab平台的系统模块;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兴隆庄井田下组煤奥灰突水危险性评价,表明充填带隔水性对于下组煤的奥灰水防治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林玉祥,李文平,王启庆,丁卿峰,史乾[9](2015)在《高承压水上暗斜井开拓断层带底板水害预测与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大埋深高承压岩溶水上巷道开拓近断层破碎带,底板岩层变形破坏加剧,导致有效隔水层厚度锐减,从而发生突水事故的规律特征。通过分析某煤矿下组煤首采区暗斜井开拓范围内岩体结构、力学性质等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力学计算、数值模拟方法,对暗斜井开拓井巷底板岩层导水破坏深度及奥灰含水层导升带高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底板破坏深度增加幅度不同,越接近断层底板岩层导水破坏深度越大。预测行人暗斜井施工至400 m时,存在底板突水隐患。根据井巷底板岩层破坏规律及水害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水害防治措施,保证了暗斜井开拓工程的顺利施工。

唐鑫[10](2015)在《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安全带压开采条件评价》文中认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层底板突水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矿井地质灾害之一,研究采动影响下下组煤底板隔水岩层的阻渗性能,对于底板突水的评价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兖州矿区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为工程背景,对其深部下组煤采区的突水危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及相邻矿井的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资料,分析了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条件。影响下组煤安全开采的含水层主要为十三灰、十四灰和奥灰,井田范围内十四灰大部分沉缺,且十三灰与十四灰间隔厚度较小,将十三灰与十四灰并为同一含水层考虑。奥灰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主要通过断裂构造与其他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下组煤底板砂岩、薄层灰岩及泥质岩均为良好的隔水层,17煤与十三灰、十三灰与奥灰两个隔水层段的岩性及其组合结构、发育厚度对于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的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现场原位压渗实验,获取兖州矿区下组煤不同岩性组合及结构条件底板的阻渗性对比试验数据,提出了适用于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底板不同岩性及结构的阻水岩层平均阻渗强度建议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阻渗条件的评价模型。综合运用突水系数法和阻渗条件对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带压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表明井田17煤正常结构状态底板在井田东南边下一、下三等采区存在发生十三灰水突水的可能。对于构造扰动底板,根据煤层与含水层间阻水岩层厚度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发生十三灰水沿断层带导渗的可能性很大,阻水岩层厚度小于60m时,存在奥灰水沿断层带导渗的可能,阻水岩层厚度大于60m时开采16上煤对于落差不大于8m的断层,底板阻水岩层可以有效地阻隔奥灰水沿断层带导渗,开采17煤时,5m落差是断层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条件。最后以兖州矿区相邻井田两个下组煤工作面为例,对比分析突水系数法和阻渗条件评价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安全条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阻渗强度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底板阻水能力。此次基于阻渗条件对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条件的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指导井田下组煤开采,为井田下组煤带压开采水害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二、兴隆庄煤矿铺子支二断层的分析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隆庄煤矿铺子支二断层的分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巷道断层破碎带渗透性测试及动态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
    1.1 铺子支二断层
    1.2 试验方案
    1.3 钻孔布置及相关技术参数
    1.4 试验过程
    1.5 结果分析
2 断层活化动态监测
    2.1 监测原理及思路
    2.2 监测方案
    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3 结论

(2)深部岩溶构造控水机制及底板突水非线性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2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自然地理
    2.3 地层
    2.4 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3 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富水规律及构造控水机制研究
    3.1 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岩溶发育机理
    3.2 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富水规律
    3.3 构造控水机制研究
    3.4 小结
4 下组煤底板奥灰突水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
    4.1 下组煤底板奥灰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4.2 下组煤底板奥灰突水非线性预测模型研究
    4.3 下组煤底板奥灰突水危险性预测
    4.4 小结
5 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三维模拟及涌水量预测
    5.1 研究区群孔放水试验简介
    5.2 三维地下水模型
    5.3 中奥陶统上部灰岩含水层疏降涌水量预测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煤矿开采地表沉降变化对鲁南高铁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采空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井田地质与工程概况
    2.1 井田地理位置及线路走向
    2.2 井田地质概况
    2.3 矿井生产情况
    2.4 线路工程概况
3 鲁南铁路保护煤柱留设
    3.1 铁路保护煤柱设计原理
    3.2 铁路保护煤柱参数选取
    3.3 保护煤柱留设线距离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基本特征和变形影响因素
    4.1 采空区覆岩的移动破坏特征
    4.2 地表变形特征
    4.3 杨庄煤矿典型工作面采空区基本特征
    4.4 采空区变形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E3402、E3403和采区边角块段开采对鲁南高铁的影响计算
    5.1 概率积分法的原理
    5.2 地表移动计算方法
    5.3 开采影响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4)浅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防水(砂)煤柱留设 ——以兴隆庄二、四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兖州矿区浅部煤层顶板采动破坏规律
    2.1 3煤开采顶板垮裂带观测结果
    2.2 3煤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2.3 顶板采动破坏的关联要素及其影响特点
    2.4 覆岩采动变形规律
    2.5 本章小结
3 兴隆庄煤矿二、四采区提高开采上限因素分析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区地质控制概况
    3.3 研究区3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程度
4 研究区3煤提高上限开采条件
    4.1 3煤上覆基岩条件
    4.2 顶板含水层充水条件
    4.3 研究区3煤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类比依据
    4.4 研究区3煤提高上限开采方法
    4.5 研究区3煤留设防砂煤柱提高上限开采方案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渗流演化规律与突水灾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案
2 围岩扰动损伤与渗流演化特征
    2.1 岩石损伤对渗透性影响的细观理论分析
    2.2 岩石损伤过程中的渗透性演化特征
    2.3 岩石损伤过程渗流突变的水力学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结构岩体高压渗透特性实测及突水灾变演化机制
    3.1 岩体渗透特征原位测试
    3.2 不同结构岩体高压渗透特征
    3.3 岩体高压渗透规律分析
    3.4 高压渗流过程渗流压力-渗透性耦合关系分段特征
    3.5 围岩渗透失稳灾变演化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围岩渗透破坏演化规律与突水通道形成机制试验研究
    4.1 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
    4.2 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配置
    4.3 开挖扰动作用下围岩渗透突水演化规律
    4.4 裂隙扩展与突水通道形成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岩体渗透性及渗流突变演化的结构控制效应
    5.1 岩体结构对渗透性的控制效应
    5.2 开挖损伤及其对岩体渗透性的影响
    5.3 围岩开挖损伤对隧道突涌水的影响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兴隆庄矿井水化学特征演化及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条件概况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矿井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演化分析
    3.1 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化学特征
    3.2 矿井地下水化学演化
    3.3 矿井地下水中特征离子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
    4.1 水源识别数学模型对比与选择
    4.2 水源识别数学模型
    4.3 工程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兴隆庄井田奥陶系顶部充填带隔水性多元信息评价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
    2.2 矿井地质条件
    2.3 矿井水文地质
3 充填带地质组成结构及其隔水性评价因子
    3.1 充填带的形成过程
    3.2 充填带结构类型
    3.3 充填带水文地质特征
    3.4 充填带变化规律及赋存厚度
    3.5 充填带的隔水性评价因子
4 属性权重模糊聚类多因素决策方法
    4.1 评价因子的筛选
    4.2 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算法
    4.3 属性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
5 充填带隔水性评价方法的实现与应用
    5.1 充填带隔水性评价系统模块的设计
    5.2 充填带隔水性评价系统模块的实现
    5.3 充填带隔水性评价系统模块的应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承压水上暗斜井开拓断层带底板水害预测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暗斜井开拓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2力学分析及计算
    2.1巷道开拓底板岩层导水破坏深度
    2.2奥灰含水层导升带高度
    2.3安全隔水层厚度确定
3底板岩层破坏数值模拟
    3. 1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3.2模拟方案
    3.3模拟结果分析
4水害预测验证及防治技术
5结论

(10)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安全带压开采条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矿井地质条件
    2.1 井田位置及交通条件
    2.2 自然地理
    2.3 矿井地质概况
    2.4 下组煤水文地质概况
3 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条件
    3.1 含水层特征
    3.2 隔水层特征
    3.3 构造控水特征
    3.4 底板采动破坏深度
4 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阻渗效应
    4.1 底板阻渗能力
    4.2 底板阻渗评价模型
5 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
    5.1 基于底板突水系数评价
    5.2 基于底板阻渗条件评价
    5.3 安全性分区
    5.4 构造扰动底板阻渗性
6 底板带压开采安全条件评价实例
    6.1 杨村煤矿4601工作面底板评价实例
    6.2 杨村煤矿4603工作面底板评价实例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兴隆庄煤矿铺子支二断层的分析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巷道断层破碎带渗透性测试及动态监测研究[J]. 李仕杰,黄震,廖永斌,赵奎,李海港. 煤矿安全, 2019(07)
  • [2]深部岩溶构造控水机制及底板突水非线性预测研究[D]. 牛云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3]煤矿开采地表沉降变化对鲁南高铁建设的影响研究[D]. 程新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4]浅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防水(砂)煤柱留设 ——以兴隆庄二、四采区为例[D]. 刘荡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5]高地应力条件下近断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研究[A]. 牛云飞,乔伟,雷利剑,田野. 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6]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渗流演化规律与突水灾变机理研究[D]. 黄震.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7]兴隆庄矿井水化学特征演化及识别模式研究[D]. 向晓蕊. 华北科技学院, 2016(02)
  • [8]兴隆庄井田奥陶系顶部充填带隔水性多元信息评价及应用[D]. 刘强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9]高承压水上暗斜井开拓断层带底板水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 林玉祥,李文平,王启庆,丁卿峰,史乾. 煤矿安全, 2015(04)
  • [10]兴隆庄煤矿下组煤安全带压开采条件评价[D]. 唐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标签:;  

兴隆庄煤矿浦子支第二断层分析与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