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需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梁晶晶[1](2021)在《语言景观在旅游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阳朔语言景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汉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汉语实现旅游交际和理解中国文化的能力。语言景观作为潜在的教学资源,可以作为汉语教师的辅助工具。汉语教师将语言景观作为教学素材运用到旅游汉语教学中,有利于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的效果,促进学生汉语的习得。基于此,本文以语言景观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借鉴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对阳朔语言景观进行实地调查,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分析可利用的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语言景观作为教学素材应用到旅游汉语教学课堂当中,试图探索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化的新路径,以期促进旅游汉语教学的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阐明研究意义,其次梳理目前国内外语言景观的研究成果,最后交代本文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是阳朔语言景观现状调查分析。首先通过图片采集的方式收集语言景观样本,其次在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集中描述语言景观的总体面貌,分析语言特征和内容特征,最后从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分析将语言景观应用于旅游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语言景观在旅游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及学习者对语言景观感知情况,其次结合目前的语言景观相关教学方法和旅游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语言景观应用到旅游汉语教学中,最后根据教学的反馈进行评价分析。第四部分是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将语言景观应用到旅游汉语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需要注意语言景观语料的规范性、注意语言景观与教学的契合度、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注意统筹安排语言景观教学活动;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建立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语言景观学习平台、创设语言景观教学环境、开展语言景观实地实践活动。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及研究的不足。

党兆[2](2021)在《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深入探究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现状和需求基础上,研制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居家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有效测评工具。方法:以知-信-行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提出的用药安全五个时刻点为理论框架,成立专题小组,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题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构建条目池,形成5个预设维度、36个条目原始量表。邀请到23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3个预设维度、33个条目测试版量表。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测试版量表,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37位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条目选项分析法、临界值比较法、删除项的克朗巴赫?系数法、条目-总分相关系数法的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筛选出区分度好、同质性高、代表性好的条目,形成3个预设维度、32个条目的初始版量表。通过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考评量表的信效度,最终形成3个预设维度、30个条目脑卒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结果:经过条目筛选,形成3个维度、30个条目脑卒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86,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在0.738?0.822。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17,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23?0.753。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93(P<0.01),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62?0.871(P<0.01)之间。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内容效度指数均大于0.75。因子分析,KMO值为0.881,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探索性因子分析,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30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4,且与其他因子无交叉,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8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61%,8个公因子分别属于3个维度;条目与维度的相关系数和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量表研制的整个过程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量表的内容明确、具体、客观。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脑卒中患者用药安全的评估。

陈曦[3](2021)在《横编全成形多通管预制件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多通管是用于输送液体、气体管道中的管状接头连接件,其主要作用是改变流体方向,包括T形管、Y形管等。在汽车领域,多采用橡胶材质的多通管作为各类胶管的接头连接件,以完成动力传动及水、气、燃料等的输送。由于汽车用胶管的使用环境条件苛刻,对胶管的耐高温、耐腐蚀、耐高压、耐疲劳等性能要求较高,而织物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可根据性能需要灵活设计,因此当前汽车用胶管多为织物增强橡胶产品。而针对形状各异的多通管,要求作为增强层的织物是三维立体结构,并能根据多通管的形状较为容易地改变织物的外形结构,且最好一体成形无需缝合。在所有的织物织造方法中,横编的编织工艺设计灵活,能够根据产品要求简单、快速地改变织物的组织结构与形状,且随着横编全成形技术的发展,在横机上编织形状复杂的三维全成形立体织物已成为可能。本课题基于对横编全成形编织工艺的研究,设计多通管预制件的成形工艺,在横机上完成多通管预制件的制备并研究其力学性能,以期为多通管预制件的开发提供参考。首先,本课题针对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的机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并探索其不同于普通双针床电脑横机的全成形编织工艺。通过研究发现,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采用全成形织针,在针钩内握持着线圈的同时利用滑动片进行翻针,可实现全成形满针编织多通管预制件,织物结构更加紧密。编织时,利用全成形筒状编织工艺编织多通管预制件的基本结构,而其形状变化则利用全成形收放针工艺与局部编织工艺实现。其次,利用全成形编织工艺,设计多通管预制件的成形工艺,包括T形管与Y形管。在设计时,首先需将多通管的三维结构转化为二维形状,根据多通管的尺寸参数与织物密度,按照工艺模型计算编织工艺参数,并利用全成形筒状编织工艺设计多通管预制件的尺寸成形工艺。之后,再针对多通管管间不同的夹角角度,采用不同的编织收针比率关系,利用局部编织与移圈收针工艺设计多通管预制件的角度成形工艺。最后采用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按照设计的成形工艺完成多通管预制件的制备,通过采用不同的角度成形工艺、不同的管径与织物密度,验证编织工艺模型的正确性与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终得到了基本符合尺寸与角度要求的多通管预制件。最后,为了探索局部编织、移圈收针及不同的收针工艺对多通管预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多通管预制件中所有组织结构的织物进行拉伸断裂实验,通过采用一致的编织工艺参数和拉伸测试参数,设计针对不同组织结构织物的单一变量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收针会降低织物强度,而局部编织工艺则会提高织物的强度。此外,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分别得到了对T形管、Y形管预制件力学性能影响最小的收针工艺。

李泰山[4](2021)在《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 ——以杨陵区新集村为例》文中提出在机械化、规模化的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中,乡村地面的硬化率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破坏,使乡村的宜居性日益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城市中绿色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为乡村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相对落后乡村地区的水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指导要求,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便需要探索出一条科学的乡村水基础设施建设方法。基于此,规划设计团队结合乡村自然基底对雨污水的处理优势、低经济投入及相关政策要求,在杨陵区提出了传统水生态治理与现代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排、净、蓄、用”水循环体系的构建,实现了水资源节约及二次利用;同时通过化粪池、人工湿地、涝池中植物微生物降解等传统水生态的治理方式实现了雨污水初步处理,并结合现代化处理设施保证最终出水质量。此外,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建设投入及后期运维成本,并且其建设成果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作为绿色水基础设施理论在乡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延伸及先行实践探索,该项建设活动取得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这即是本文提出的核心问题。基于研究背景,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理论及实践、政府部门关于人居环境整治颁布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展开梳理总结,旨在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撑与依据。其次,构建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本研究认为该项建设活动的实施效果即是其产生的建设结果及建设影响,建设结果的体现是实施度,包含对既定方案的完成程度及遵循程度两个方面,建设影响的体现是实施效益,涉及到社会、经济及生态等三个方面,需寻求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量化测算,并以此计算综合效益与复合效益;经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实施度及实施效益两个方面的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最后,借助该评价体系,以杨陵区新集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村庄实地调研、专家打分、问卷调查、定量计算、研究梳理等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以此开展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基于对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通过低成本及低运维的手段打造了“排、净、蓄、用”的水循环体系,有效实现了水资源节约及二次利用;同时,传统水生态治理智慧与现代化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能够实现雨污水生态化治理的目的,与当下乡村建设普遍采用的现代化雨污水处理方式相比具有更显着的绿色及生态特征。(2)实施度的评价结果表征了村民参与的重要性;村民是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使用主体,其对规划与建设阶段的有效参与是提高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度的重要路径;但同时需注意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审美意识等相对较低,需要规划设计方及相关部门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3)实施效益的评价结果与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生态效益为主导,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思想理念相一致,基本达到了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益的规划预期,但实施效益的营造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于姗姗[5](2021)在《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科研活动的不断重视,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投入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出高校应实施绩效管理,从而使教育提质增效。对高校绩效管理来讲,科研绩效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科研绩效的提升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对高校科研绩效进行客观科学且全面的评价分析,有利于优化高校科研资源的配置,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本文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科研投入产出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解到目前辽宁省在科研投入产出各方面基本保持上升状态,但辽宁省高校之间的科研投入产出相差较大。因此,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辽宁省30所高校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了静态分析、分类分层比较分析、投影分析以及动态分析,在静态分析中可以发现,辽宁省高校科研绩效整体水平并未达到有效,其中规模效率能够对高校科研绩效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辽宁省各个高校的应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具体类型上看,相较其他特色类的院校来说,具有医学类以及民族类高校的科研绩效较高。而从层次上看,各个层次之间高校也具有明显差异。投影分析可以发现部分高校出现科研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现象。在基于Malmquist指数的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高校科研绩效整体呈现上升状态,技术进步的正向增长能够带动高校科研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各个高校在今后仍需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结合实证分析,并运用访谈法与部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进行访谈。可以总结出,辽宁省高校目前科研经费投入不均匀,科研投入存在冗余、科研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科研产出质量不高、成果获奖等产出相对较少、各高校之间科研绩效存在差距、高校管理出现偏差等问题。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找出影响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发现高校的成果授奖、技术转让收入、专着、人力及经费投入、课题项目以及人均课题经费数对科研绩效具有显着影响。除此之外,通过访谈法得出各高校的科研政策、现实情况以及研究人员投入度的不同同样能够影响科研绩效的发展。因此,从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研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辽宁省在今后要注重优化人才培养与利用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在科研创作上增加创新能力,推动成果转让,高校要注重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及科研环境,完善科研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推动科研绩效的有效提升。

杨晟昊[6](2021)在《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特别是重庆巫山地区。本研究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以悬挂式PRT交通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山地乡村规划建设设想,同时利用以悬挂式PRT交通为基础的山地住宅设计,探索巫山陡山建设利用的可能。为破解巫山地区人口与土地矛盾以及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提供解决参考方案。文中分析了PRT交通、山地住宅和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总结现有理论的不足和难点并提出本文的立意点和思路。通过具体技术例举探讨、技术成本分析、相关规划建筑设计案例分析,研判论证理论设想的可行性。利用项目模拟研究设计的方法,选址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进行前期设计要素的分析,提出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村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绿道规划以及四类建筑设计的方案。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从“PRT+住宅”的技术研究角度来处理巫山陡山利用问题,通过专业的规划、建筑理论设想和设计为我国山地资源利用和山村发展难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另外也是创新地以交通设施更新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论证新型山村规划和建筑设计可行性的理论研究,对巫山多山、陡坡地区人口与土地矛盾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解决了洞穴采光、雨水利用、阳光利用等问题。

郑丹[7](2020)在《绿色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矿物掺合料绿色混凝土的普遍使用,建筑工程领域对绿色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需求和要求都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准确、全面的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符合现代矿物掺合料绿色混凝土的发展规律。本文主要是基于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颗粒堆积理论和活性效应分析,推导提出了与混凝土工作及力学性能相关参数,并通过性能影响分析实验及穷举搜索法和参数估计法修改、完善了性能参数,由此建立了矿物掺合料绿色混凝土工作及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同时,对本文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提出了一种可靠的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现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提出了混凝土工作性能预测参数——纯水泥混凝土自由水指数(Free water,FW)即拌合水与混凝土固体颗粒堆积空隙体积之比。同时,提出矿物掺合料工作特性因子Cm对自由水指数FW进行修改,即建立了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等效自由水指数(Equivalentmineralwater,EW)以量化体现矿物掺合料自身特性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2)提出了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参数——纯水泥混凝土水泥颗粒初始空隙指数(Cementinitialvoidfactor,CIVF)即可表征水泥颗粒分布密实状态。结合矿物掺合料的物理堆积和火山灰活性研究,提出矿物掺合料等效活性指数Aeq对CIVF进行修正,即建立了既考虑物理堆积又考虑矿物掺合料活性效应的胶凝颗粒等效空隙指数(Binder equivalent void factor,BEVF)及水泥颗粒等效空隙指数(Cement equivalent void factor,CEVF);(3)当水胶比在0.4~0.55之间时,纯水泥混凝土中自由水指数FW与混凝土坍落度呈0.9969高度相关,且自由水指数FW越大,混凝土坍落度越大;纯水泥混凝土中水泥颗粒等效空隙指数CEVF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也呈0.9955高度相关,且水泥颗粒等效空隙指数CEVF越大,混凝土抗压强度越小;(4)通过确定单掺粉煤灰(Fly ash,FA)、单掺高炉矿渣粉(Ground granulated blast slag,GGBS),及复掺FA+GGBS混凝土等效自由水指数EW中的工作特性因子Cm函数,建立了可预测单掺及复掺混凝土坍落度的等效自由水指数EW,并基于此建立了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包含纯水泥混凝土)坍落度预测模型,相关性达0.9515,此时塌落度预测模型的研究更为全面;(5)通过确定单掺FA、单掺GGBS及复掺FA+GGBS混凝土等效活性指数Aeq函数,建立了可预测单掺及复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胶凝颗粒等效空隙指数BEVF,并基于此建立了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包含纯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相关性为0.9780,此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更为准确和全面;(6)当混凝土水胶比及矿物掺合料掺量在一定范围时,基于本文等效自由水指数EW所建立的坍落度预测模型平均误差约为10%,且其综合考虑了矿物掺合料种类、掺量及水胶比多种变量因素,避免了基于浆体体积富余系数γp所建立的单一因素坍落度预测模型的局限性;基于本文胶凝颗粒等效空隙指数BEVF所建立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平均误差约为4%,且其比基于修正的比强度法所建立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更简单,计算更方便,更易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推广使用;(7)基于混凝土水泥颗粒堆积空隙指数φc*/φc得到了混凝土最佳砂率βs区间0.35~0.45以及最佳胶骨比Vb/Va区间0.12~0.18,并结合混凝土坍落度及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提出了矿物掺合料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朱胜格[8](2020)在《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园环境作为学校育人的基础场所,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是国内大多数校园环境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现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缺乏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如何将校园文化渗透进校园空间,营造良好的育人空间,提升师生体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论述了环境平面设计和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概括了环境平面设计在校园文化营造和传承中的作用。通过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践参与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武汉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芝加哥艺术学院、俄勒冈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六所国内外校园环境平面设计为例探讨分析。总结得出各个校园之间环境平面设计所存在的差异性,发现校园环境平面设计在艺术性、系统性、文化性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校园文化的传承。针对以上问题,找到环境平面设计与校园空间的结合点,提出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的创新设计策略:一是通过追溯校园文化之“源”,探索校园文化的根由;二是传承校园文化之“蕴”,通过提取无形之意与有形之象为设计元素,建立场所精神,传承校园文化在空间里所传达的意蕴;三是创新校园文化之“活”,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力,通过行为与科技创新延长校园文脉。基于以上三个维度总结出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策略,改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脱节现象,提升校园环境美学的发展。最后,将设计策略运用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实践项目中,以营造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校园文化传承的价值。

廖金龙[9](2020)在《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关键时期,改善因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频率波动,提高特高压输电受端电网的低频事故风险应对能力,需提高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有效性和稳定性。对火电机组功频电液调节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DEH)和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CCS)进行了精确性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评估方法,进一步地对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进行了优化研究。DEH伺服系统建模精确与否直接影响阀门仿真精确性,进而影响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仿真。为了提高建模精确性,针对DEH中伺服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非线性,提出了一种包含限幅、死区和修正系数的非线性伺服系统新模型。将待辨识参数分成线性参数和非线性参数分别辨识,通过建立三层神经网络辨识线性参数,根据阀门流量特性曲线获得非线性参数。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调节系统为建模对象,得出限幅参数为1.05,电液转换器时间常数为0.0203,油动机时间常数为0.294,迟缓率为0.00293,以及修正系数为1.093。基于该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几乎一致,其中阀门曲线的拟合度达到98.445%,功率曲线的拟合度为96.986%,表明了参数辨识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不考虑非线性的伺服系统模型进行对比,发现仿真曲线存在一定偏差,稳定后阀门开度的误差为5%,功率的误差为1.58%,证明了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具有更高精确性。一次调频功率响应不仅涉及汽轮机阀门开度,还需考虑锅炉能量供应的影响,因此不仅要提高DEH建模精确性,还需结合考虑锅炉和汽轮机进行建模。因而采用黑箱建模和机理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CCS模型用于研究机组一次调频。其中,推导建立了制粉系统、管道压损和汽轮机的传递函数和差分方程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辨识模型参数。由于锅炉的复杂物态转换、换热过程及大惯性大延迟特性,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使用实际数据对每个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曲线和实际曲线每个样本点的误差基本都在-3%3%。基于实际给煤、给水和阀门开度指令,对整体的CCS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出给煤量、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以及功率的仿真曲线与实际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90%,验证了CCS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CCS模型仿真了机组的一次调频动态响应,过热器出口压力、主蒸汽压力和功率均与实际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可用于研究机组的一次调频。研究评估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有利于掌握区域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能力,对于防范电网低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DEH和CCS建模研究,提出机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通过DEH和CCS的传递函数耦合模型仿真得出由CCS和DEH协同一次调频是最佳调频控制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几种提升机组调频能力的运行方式如:提升滑压设定值、高加给水旁路、补汽阀补汽以及凝结水节流。进一步地,通过实际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了这些方式的调频效果,结果表明增大主蒸汽调节阀节流对提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最直接有效,给水旁路与主蒸汽调节阀结合的调频效果与其相当,且具有持续的负荷维持和提升能力。基于此结论,研究了机组阀门和高加给水旁路的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对于阀门一次调频能力,分别基于变工况分析和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推导出关键映射公式,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其建模求解。采用实际运行数据和仿真数据分别进行了验证,预测的主蒸汽压力误差和一次调频能力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针对某电厂超超临界1000MW机组建立EBSILON热力系统模型,研究高加旁路提升机组负荷的能力。分别对高加小旁路、高加混合旁路及高加大旁路等3种旁路方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旁路最前一级高加才能有效增加机组功率。基于此,仿真得到不同负荷率下功率增量与旁路流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旁路前后热耗率与负荷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对比分析机组通过阀门节流调节与高加混合旁路调节的热耗率,表明在保证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高加混合旁路调节能有效的提高机组调频能力和运行经济性。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是影响自身调频动态稳定与维持电网频率稳定的关键因素,基于一次调频能力的研究,建立以总煤耗量及NOx排放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电网一次调频稳定、机组一次调频稳定条件及电网要求的速度不等率范围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来优化各机组速度不等率设置。采用IEEE300节点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可以保证机组快速完成一次调频任务,并且具有最佳经济性。将优化模型拓展至深度调峰机组,仿真结果表明需适当突破电网一次调频标准的约束来设置速度不等率。采用该优化方案,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快速性和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机组调峰深度与调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兼得,为了防范电网低频风险,且使电力系统运行经济的同时具备足够的调峰裕度,提出了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并引入新型正弦余弦算法求解。以某电厂4台机组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别采用SCA和遗传算法寻优计算并与自动发电控制指令对比,结果表明SCA的最优解比GA精度更高,而且新模型既能保证足够的一次调频备用容量又有更高经济性。通过仿真得出不同负荷率最优经济成本与一次调频备用容量的关系曲线,总结了此规律对负荷优化分配的指导意义。最后仿真研究低负荷率时的负荷分配,结果表明模型会优先选取经济性较好的机组进行深度调峰,以保证整体最佳经济性。本文对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进行纵向研究,首先研究提高了DEH和CCS建模的精确性,以保证一次调频建模的精确性。然后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最大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和基于EBSILON建模的高加旁路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可简捷高效的获得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最后提出一种全新的优化策略,将一次调频能力纳入优化的约束条件,使机组在能保证电网足够一次调频能力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不同机组速度不等率以及负荷分配的联合优化。研究内容对增强电网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提高大功率机组运行灵活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唐钧跃[10](2020)在《高密实度模拟月壤自适应钻进取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美苏等国家率先开展月球探测以来,人类已从月球采集了共计约382 kg的月壤样品。通过分析采集返回的月壤,深化了对月球演化规律认知。目前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即将实施,也将利用钻取和表取形式,从月球采回月壤样品,在地球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测试与分析。本文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月面钻取采样子任务为工程背景,面向月壤剖面存在高度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以实现钻进取芯过程中钻具的低功耗、高取芯和高适应性为研究目标,开展高密实度模拟月壤制备方法、模拟月壤软袋取芯特性、模拟月壤钻进排屑性能及自适应钻进特性研究,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钻取采样钻具设计和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提出了一种基于夯击密实强化原理的高密实度模拟月壤制备方法以满足次表层月壤钻取采样任务地面试验研究所需,建立了月壤桶夯击振动及冲击锤夯击回弹动力学模型,针对钻取用月壤桶测限约束条件构建了月壤弹塑变形模型,预测了模拟月壤剖面有效密实深度,不同夯击次数作用下的模拟月壤夯击强化试验验证了模拟月壤上覆土压力即塑性极限与夯击次数间的内在物理规律,密度测定试验验证了上述有效夯击密实深度理论预测模型。基于回转切削力学模型建立了原位月壤的受扰剪胀模型,获得了扰动区月壤物理力学参数随进转比参数变化规律,依据岩土力学中粮仓理论建立了模拟月壤钻进取芯力学模型,利用提出的非接触式动态监测钻进取芯特性方法开展了不同进转比条件下的钻进取芯正交试验,揭示了内部月壤样芯动态失稳随钻进工艺参数特定变化规律,划分了四种典型取芯工况并验证了上述力学模型的准确性,有利支撑了高密实度模拟月壤钻进工艺参数优选。提出了以前刀面堆积角及螺旋槽填充率等状态参量定量描述钻进取芯过程中原位月壤的钻进排屑状态,分析了多种钻进工况下的钻进负载随工艺参数变化影响规律,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开展了模拟月壤回转切削排屑特性试验研究,动态采集钻进过程中的月壤堆积区体积参数,实时反映螺旋排屑速率等影响排屑性能的关键指标,提取螺旋槽中月壤钻屑质量和体积指标,解算螺旋槽钻屑堆积密度,有力佐证了钻取采样过程中月壤挤压运移和自行运移的存在,高密实度模拟月壤钻进取芯试验表明上述钻进负载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钻进负载吻合度较高,可用于特定目标对象的钻进工艺参数优选。构建了基于样本可钻性等级实时识别的自适应钻进策略,基于钻进取芯力载模型结合探月工程(三期)钻进工艺参数优选指标,优选了适合特定钻进对象的合理钻进工艺参数,利用研制的模拟月壤钻进取芯特性测试平台开展了具有一定覆盖性和等效性的模拟月壤样本可钻性分级试验,选择钻进过程中钻具的回转转矩为特征识别信号,设计了可钻性等级模式识别方法并开展了识别模型参数寻优,获得能应用于可钻性等级1~6级的分类模型,准确率达95.8%,构建了基于在线辨识钻进对象可钻性等级的自适应闭环控制策略,开展了以密实型HIT-LS1#模拟月壤、石灰岩及大理岩为典型钻进对象的分层自适应钻进试验,验证了上述钻进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文本针对月面无人钻取采样技术难点,以寻求钻取采样机构的自适应钻进能力提升为研究目标,分别从模拟月壤制备工艺、钻–壤作用机理、钻进取芯特性试验方法及自适应钻进策略等方面开展工作。上述研究方法及取得的相应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需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题研究需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景观在旅游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阳朔语言景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1.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2.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3.语言景观与旅游汉语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二、阳朔语言景观资源调查
    (一)语言景观总体面貌
        1.语言景观的分布情况
        2.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
    (二)语言特征分析
        1.语音特征
        2.词汇特征
        3.语法特征
    (三)文化内涵分析
        1.反映国情和时代特色
        2.凸显当地旅游文化特色
        3.体现当代商贸文化特色
    (四)语言景观应用于旅游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语言要素
        2.文化知识
三、语言景观在旅游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教学对象
        1.学习者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2.学习者对于语言景观的感知情况调查分析
    (二)教学方法
        1.语言景观相关教学方法
        2.语言景观应用于旅游汉语相关教学方法选定
    (三)语言景观在旅游汉语教学的应用教学案例
        1.语言景观在语言交际教学的应用教学案例
        2.语言景观在文化教学的应用教学案例
五、语言景观应用于旅游汉语教学需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一)需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语言景观语料的规范性
        2.注意语言景观与教学的契合度
        3.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4.注意统筹安排语言景观教学活动
    (二)相关建议
        1.建立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共享库
        2.建立语言景观学习平台
        3.创设语言景观教学环境
        4.开展语言景观实地实践活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语言景观应用于旅游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致谢

(2)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4.研究思路
    5.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用药安全的概念及来源
    2.用药安全国内外现状
    3.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现状
    4.用药安全的相关测量工具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1.组建专题小组
    2.构建理论框架
    3.文献研究
    4.质性研究
    5.条目池的形成
    6.条目的初步筛选和完善
    7.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的量表条目筛选
    1.德尔菲法
    2.研究目的
    3.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
    5.第一次临床预调查
    6.研究结果
    7.第二次临床预调查
    8.研究讨论
第五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条目的筛选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研究讨论
第六章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研究讨论
    6.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量表的使用方法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医护人员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附录 3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附录 5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 6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 7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测试版量表
附件 8 知情同意书
附件 9 脑血管疾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件 10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初始版量表
附件 11 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终版量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横编全成形多通管预制件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编织工艺研究
    2.1 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机构原理
        2.1.1 针床及织针
        2.1.2 编织系统
        2.1.3 送纱及导纱装置
        2.1.4 线端处理装置
        2.1.5 牵拉装置
    2.2 全成形筒状编织工艺
        2.2.1 筒状起头工艺
        2.2.2 筒状平针工艺
        2.2.3 筒间连接工艺
    2.3 全成形收放针工艺
        2.3.1 持圈收放针
        2.3.2 移圈收放针
        2.3.3 平收针
    2.4 局部编织工艺
        2.4.1 常规局部编织
        2.4.2 按比例局部编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横编全成形T形管预制件成形工艺设计
    3.1 T形管结构
    3.2 T形管预制件尺寸成形工艺
        3.2.1 尺寸成形工艺模型
        3.2.2 尺寸成形工艺设计
    3.3 T形管预制件角度成形工艺
        3.3.1 角度成形工艺设计
        3.3.2 局部编织角度成形工艺
        3.3.3 筒状编织角度成形工艺
    3.4 T形管预制件编织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编全成形Y形管预制件成形工艺设计
    4.1 Y形管结构
    4.2 Y形管预制件尺寸成形工艺
        4.2.1 尺寸成形工艺模型
        4.2.2 尺寸成形工艺设计
    4.3 Y形管预制件角度成形工艺
        4.3.1 角度成形工艺模型
        4.3.2 角度成形工艺设计
    4.4 Y形管预制件编织实例
        4.4.1 不同管径
        4.4.2 不同织物密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编全成形多通管预制件力学性能研究
    5.1 纱线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5.1.1 纱线选择
        5.1.2 纱线拉伸性能测试
    5.2 织物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5.2.1 纬平针织物
        5.2.2 T形管收针织物
        5.2.3 Y形管收针织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 ——以杨陵区新集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课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有关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研究综述
        1.4.2 有关乡村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梳理
        1.4.3 有关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综述
    1.5 概念释义
        1.5.1 乡村水基础设施
        1.5.2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
        1.5.3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概况
    2.1 新集村基本现状
        2.1.1 新集村发展概况
        2.1.2 新集村对于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课题的代表性
    2.2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指引
    2.3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案
        2.3.1 规划总则
        2.3.2 规划项目
        2.3.3 规划特征总结
    2.4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2.4.1 建设推进概况
        2.4.2 建设完成概况
    2.5 基于新集村现状分析的研究问题解决思路
    2.6 本章小结
3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3.1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的总体原则及逻辑
        3.1.1 总体原则
        3.1.2 总体逻辑
    3.2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流程
        3.2.1 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与依据
        3.2.3 评价指标的数据获取
        3.2.4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3.3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准则
        3.3.1 评价主体
        3.3.2 评价方法
        3.3.3 评价内容
        3.3.4 评价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4.1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度评价
        4.1.1 实施完成度评价
        4.1.2 实施遵循度评价
    4.2 新集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益评价
        4.2.1 实施效益测算
        4.2.2 综合效益评价
        4.2.3 复合效益评价
    4.3 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提升建议
        4.3.1 实施度提升建议
        4.3.2 实施效益提升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及创新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创新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
    课题研究
    学术成果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专家打分表
    村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致谢

(5)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科研绩效评价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环节
        (二)科研绩效的提升是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个人兴趣是科研绩效研究的先决条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绩效
        (二)科研绩效
        (三)绩效评价
        (四)高校科研绩效评价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绩效管理理论
        (二)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第三章 应用模型介绍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DEA方法及模型简介
        (一)CCR模型
        (二)BCC模型
    二、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指数方法
    三、多元线性分析模型及简介
    四、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设计原则
        (二)指标选取及构建
        (三)投入产出相关指标说明
    五、小结
第四章 辽宁省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现状
    一、高校数量
    二、科技投入发展现状
        (一)科技经费投入
        (二)科技人力投入
    三、科技产出发展现状
        (一)科技课题
        (二)专着发表情况
        (三)论文发表情况
        (四)成果授奖情况
        (五)技术转让收入情况
    四、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高校科研绩效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二、辽宁省高校科研绩效静态分析
        (一)各高校科研绩效静态分析
        (二)不同类型及层级高校科研绩效比较分析
        (三)非DEA有效高校投影分析
    三、辽宁省高校科研绩效动态分析
        (一)各高校科研绩效动态分析
        (二)高校整体科研绩效年度分析
    四、小结
第六章 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投入方面
        (二)科研产出方面
        (三)高校方面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构建及分析
        (二)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三、小结
第七章 辽宁省高校科研绩效提升对策
    一、优化科研投入,为提升科研效绩效提供保障
        (一)提高人才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注重科研产出质量,使科研绩效达到最优化
        (一)增加创新能力,创设优质科研环境
        (二)注重高质量成果产出,推动成果转让
    三、加强科研管理,为提升高校科研绩效提供制度保障
        (一)加强高校政策引导,优化科研活动管理模式
        (二)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一 高校科研绩效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二 高校科研绩效现状访谈记录

(6)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切入点
        1.3.1 PRT与我国特有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建设相结合的设计
        1.3.2 悬挂式PRT技术与山地住宅的结合设计
        1.3.3 PRT交通对于传统规划方式的革新
        1.3.4 巫山陡山利用的新方式
第二章 现有研究及重庆巫山陡坡山地现状
    2.1 现有研究
        2.1.1 PRT交通的相关研究
        2.1.2 山地住宅的相关研究
        2.1.3 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2.1.4 总结——现有理论的不足和难点对于本次研究的启发
    2.2 重庆巫山陡坡山地现状
        2.2.1 陡坡山地释义
        2.2.2 气候条件
        2.2.3 地形地貌
        2.2.4 土壤土质
        2.2.5 现有交通方式
        2.2.6 现存民居建筑
        2.2.7 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支持
    3.1 技术路线
    3.2 技术支持
        3.2.1 洞室开凿利用方式及技术
        3.2.2 洞穴室内环境
        3.2.3 岩土质坡地加固技术
        3.2.4 山地风电技术
        3.2.5 山地太阳能光伏
        3.2.6 雨水渗析技术
        3.2.7 山地防灾预警技术
        3.2.8 山地物资供应技术
        3.2.9 陡坡山地景观的各项技术
    3.3 技术成本分析
        3.3.1 土地和建筑开发成本
        3.3.2 悬挂式PRT交通成本
        3.3.3 总技术成本估算
第四章 国内外现有陡坡山地利用的案例分析
    4.1 巴渝山地崖居住宅
        4.1.1 半山崖居
        4.1.2 崖洞居
        4.1.3 寨堡型崖居
        4.1.4 箭楼型崖居
    4.2 山地民居的更新与山地步道的打造——重庆山城步道
        4.2.1 山城步道现状
        4.2.2 步道规划设计策略
        4.2.3 经验启示
    4.3 悬崖陡坡建筑的营造——贵州黔西南安龙公园溶岩美术馆
        4.3.1 项目介绍
        4.3.2 设计构思和建造过程
        4.3.3 总平面、建筑平面、建筑剖面及场地流线
        4.3.4 经验启示
第五章 项目模拟研究设计
    5.1 设计目的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选址
        5.1.2 地区社会与经济情况分析
        5.1.3 重庆及巫山地区住宅相关政策
        5.1.4 基地现状
        5.1.5 项目定位
        5.1.6 设计策略
        5.1.7 相关设计数据的获取和整理
        5.1.8 住宅项目选址论证
    5.2 村庄总体规划
        5.2.1 总平面
        5.2.2 功能结构与分区
        5.2.3 PRT轨道主线路平面图
    5.3 穴居式山地住宅设计
        5.3.1 平面设计
        5.3.2 剖面设计
        5.3.3 设计细节说明
    5.4 半穴居式山地住宅设计
        5.4.1 平面设计
        5.4.2 剖立面设计
        5.4.3 设计细节说明
    5.5 纯悬挑式山地住宅设计
        5.5.1 平面设计
        5.5.2 剖面设计
        5.5.3 设计细节说明
    5.6 退台式山地住宅设计
        5.6.1 平面设计
        5.6.2 剖面设计
        5.6.3 设计细节说明
    5.8 慢行系统——绿道专项设计
        5.8.1 定义和意义
        5.8.2 现有绿道类型
        5.8.3 下庄村绿道系统规划
第六章 结论
    6.1 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原则
        6.1.1 科学选址原则
        6.1.2 交通为核心设计原则
        6.1.3 成本控制原则
        6.1.4 需求导向原则
        6.1.5 生态保护原则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点
    6.3 对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建设与开发建议
        6.3.1 对陡坡山地住宅设计建设
        6.3.2 对我国后续发展建设过程中关于开发山地空间的建议
    6.4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图纸集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绿色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的绿色可持续化方向
    1.3 颗粒堆积密实度模型及其在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1.3.1 颗粒堆积密实度模型的研究现状
        1.3.2 颗粒堆积密实度模型在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1.4 火山灰活性分析方法及其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5 基于颗粒堆积与活性效应的绿色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基于颗粒堆积与活性效应的混凝土性能参数的提出
    2.1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介绍
        2.1.1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基本公式
        2.1.2 可压缩堆积模型的程序化计算
    2.2 混凝土颗粒堆积及活性效应的研究
        2.2.1 混凝土混合料颗粒堆积的研究
        2.2.2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火山灰活性的研究
    2.3 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参数的提出
        2.3.1 混凝土自由水指数FW及EW的提出
        2.3.2 混凝土胶凝颗粒等效空隙指数BEVF及CEVF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材料性能测试及实验方法
    3.1 实验原材料
        3.1.1 普通硅酸盐水泥
        3.1.2 矿物掺合料
        3.1.3 砂石骨料
        3.1.4 减水剂及水
    3.2 原材料性能测定
        3.2.1 粉体材料密度的测定
        3.2.2 粉体材料级配的测定
        3.2.3 粉体材料实际及剩余堆积密实度的测定计算
        3.2.4 砂石骨料实际及剩余堆积密实度的测定计算
    3.3 实验测试方法
        3.3.1 混凝土工作性能实验
        3.3.2 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凝土性能参数的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混凝土堆积密实度优化及试验配合比
        4.1.1 混凝土组分堆积密实度优化分析
        4.1.2 混凝土试验配合比及实验结果
    4.2 纯水泥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2.1 纯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与自由水指数FW的关系
        4.2.2 纯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泥颗粒等效空隙指数CEVF的关系
    4.3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纯水泥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对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适应性分析
        4.3.2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分析
        4.3.3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4.4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工作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4.4.1 穷举搜索法及参数估计法
        4.4.2 矿物掺合料工作特性因子C_m的确定
        4.4.3 混凝土等效自由水指数EW的分析
        4.4.4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坍落度与等效自由水指数EW的关系
    4.5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4.5.1 矿物掺合料等效活性指数A_(eq)的确定
        4.5.2 胶凝材料等效空隙指数BEVF的分析
        4.5.3 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胶凝颗粒等效空隙指数BEVF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5.1 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实验验证
    5.2 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5.2.1 其他基于颗粒堆积与活性效应分析的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介绍
        5.2.2 三种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5.3 基于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3.1 基于混凝土水泥颗粒堆积空隙指数φ_c~*/φ_c的最佳砂率区间分析
        5.3.2 基于混凝土水泥颗粒堆积空隙指数φ_c~*/φ_c的最佳胶骨比区间分析
        5.3.3 基于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的配合比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环境平面设计与校园文化
    2.1 环境平面设计的概述
        2.1.1 环境平面设计概念的界定
        2.1.2 环境平面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2.1.3 环境平面设计的特点
        2.1.4 环境平面设计的作用
    2.2 校园文化的概述
        2.2.1 校园文化的内涵
        2.2.2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2.2.3 校园文化的特征
        2.2.4 校园文化的功能
    2.3 环境平面设计在校园文化营造和传承中的作用
        2.3.1 塑造特色校园的基础与保障
        2.3.2 再现校园历史的记忆与价值
        2.3.3 增强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环境平面设计应用案例调研分析
    3.1 环境平面设计在国内校园中的应用
        3.1.1 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3.1.2 中国最美大学校园——武汉大学
        3.1.3 红色学府示范学校——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3.2 环境平面设计在国外校园中的应用
        3.2.1 美国开放式的校园——芝加哥艺术学院
        3.2.2 西海岸的MIT——俄勒冈州立大学
        3.2.3 中华文化的交流平台——孔子学院
    3.3 国内外校园环境平面设计对比分析
        3.3.1 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的影响因素
        3.3.2 环境平面设计在校园文化营造和传承中需注意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应用方法建立
    4.1 追溯校园文化之“源”
        4.1.1 文化挖掘
        4.1.2 树立核心文化
    4.2 传承校园文化之“蕴”
        4.2.1 视觉创造
        4.2.2 空间营造
    4.3 创新校园文化之“活”
        4.3.1 行为塑造创新
        4.3.2 科技感知创新
    4.4 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原则
        4.4.1 文化性原则
        4.4.2 艺术性原则
        4.4.3 独特性原则
        4.4.4 整体性原则
        4.4.5 持续性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为例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实践
    5.1 追溯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校园文化之“源”
        5.1.1 文化挖掘
        5.1.2 树立核心文化
    5.2 传承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校园文化之“蕴”
        5.2.1 视觉创造
        5.2.2 空间营造
    5.3 创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校园文化之“活”
        5.3.1 开学典礼行为塑造
        5.3.2 时代之路科技感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可再生能源系统接入对电网的冲击
        1.1.2 特高压输电对汽轮机一次调频的影响
        1.1.3 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降低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组灵活性运行研究现状
        1.2.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研究现状
        1.2.3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研究现状
        1.2.4.1 阀门一次调频研究
        1.2.4.2 高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1.2.4.3 低压加热器调节负荷相关研究
        1.2.4.4 凝结水节流调节负荷研究
        1.2.5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和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1 功频电液调节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1.1 非线性伺服系统模型
        2.1.2 连续传递函数的离散化
        2.1.3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辨识
        2.1.4 数据预处理
        2.1.5 参数辨识
        2.1.6 参数辨识结果
        2.1.7 结果验证
        2.1.8 DEH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2.1.9 结论
    2.2 协调控制系统建模及参数辨识
        2.2.1 协调控制系统原理
        2.2.2 制粉系统模型
        2.2.3 锅炉模型
        2.2.4 管道压损模型
        2.2.5 汽轮机模型
        2.2.6 参数辨识和模型仿真
        2.2.6.1 制粉系统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2 锅炉模型求解和验证
        2.2.6.3 管道压损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4 汽轮机模型参数辨识和验证
        2.2.6.5 协调控制系统模型整体验证
        2.2.7 CCS建模和参数辨识方法应用说明
        2.2.8 结论
    2.3 本章小结
3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与评估
    3.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仿真与试验分析
        3.1.1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分析
        3.1.1.1 一次调频相关概念
        3.1.1.2 DEH和 CCS一次调频模型
        3.1.1.3 DEH和 CCS单独一次调频
        3.1.1.4 DEH和 CCS协同一次调频
        3.1.1.5 灵活改变机组运行方式
        3.1.2 一次调频能力试验研究
        3.1.2.1 调节阀最大调频能力分析
        3.1.2.2 给水小旁路的一次调频
        3.1.2.3 混合一次调频
        3.1.2.4 试验结果分析
        3.1.3 结论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
        3.2.1 调门动态特性分析
        3.2.2 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1 一次调频过程变工况分析
        3.2.2.2 基于变工况分析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3 基于单元机组线性增量数学模型的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
        3.2.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流程
        3.2.3 一次调频能力仿真结果和验证
        3.2.4 阀门一次调频能力评估方法应用说明
        3.2.5 结论
    3.3 基于EBSILON的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分析
        3.3.1 基于EBSILON的热力系统建模
        3.3.1.1 EBSILON简介
        3.3.1.2 1000 MW机组EBSILON建模
        3.3.1.3 变工况模型验证
        3.3.2 高加给水旁路仿真分析
        3.3.2.1 高加小旁路仿真分析
        3.3.2.2 高加混合旁路分析
        3.3.2.3 高加大旁路分析
        3.3.2.4 最优高加旁路方式分析
        3.3.3 高加给水旁路提升负荷能力方法应用说明
        3.3.4 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火电机组一次调频优化分析
    4.1 大功率机组一次调频参数优化研究
        4.1.1 一次调频参数分析
        4.1.1.1 一次调频死区的分析及仿真
        4.1.1.2 一次调频响应时间的分析及仿真
        4.1.1.3 速度不等率的分析及仿真
        4.1.2 系统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分析
        4.1.2.1 调差系数
        4.1.2.2 电力系统的负荷频率静态特性
        4.1.2.3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
        4.1.2.4 各机组最优速度不等率研究
        4.1.3 算例仿真分析
        4.1.4 结论
    4.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火电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4.2.1 火电机组经济性和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4.2.1.1 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
        4.2.1.2 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分析
        4.2.2 考虑一次调频能力的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4.2.2.1 优化目标
        4.2.2.2 约束条件
        4.2.3 正弦余弦算法
        4.2.4 算例仿真分析
        4.2.5 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高密实度模拟月壤自适应钻进取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钻取采样技术发展概述
        1.2.1 地面传统钻探技术
        1.2.2 星球钻取采样技术
    1.3 月壤/模拟月壤研究现状
        1.3.1 月壤物理–力学特性
        1.3.2 模拟月壤制备方法
    1.4 钻进取芯特性研究现状
        1.4.1 钻进取芯特性试验研究
        1.4.2 钻进取芯特性理论研究
    1.5 星球自适应钻进研究现状
        1.5.1 钻进状态参数及其辨识方法
        1.5.2 星球无人自适应钻进方法
    1.6 分析与启示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密实度模拟月壤制备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模拟月壤物理力学特性
        2.2.1 模拟月壤原料矿物组分
        2.2.2 模拟月壤物理–力学参数
    2.3 模拟月壤夯击密实强化原理
    2.4 模拟月壤制备系统动力学建模
        2.4.1 月壤桶夯击振动分析
        2.4.2 冲击锤夯击回弹运动分析
        2.4.3 模拟月壤夯击应力分析
    2.5 模拟月壤夯击密实度强化建模
        2.5.1 模拟月壤夯击弹塑变形分析
        2.5.2 剖面密实度纵深分布预测
    2.6 高密实度模拟月壤制备及试验验证
        2.6.1 模拟月壤夯击强化试验验证
        2.6.2 制备工艺参数优选及试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月壤软袋取芯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钻进取芯原理及钻具构型参数
        3.2.1 月壤钻进取芯工作原理
        3.2.2 取芯钻具构型参数定义
    3.3 原位月壤样芯受扰因素分析
    3.4 月壤软袋取芯力学建模
    3.5 月壤软袋取芯特性试验验证
        3.5.1 钻进取芯特性监测方法
        3.5.2 月壤取芯失稳高度分析
        3.5.3 月壤钻进取芯速率分析
        3.5.4 月壤钻进取芯率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月壤钻进排屑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月壤切削流动及力载建模
        4.2.1 回转切削工况分析
        4.2.2 回转切削堆积形态分析
    4.3 月壤钻进排屑力载建模
        4.3.1 月壤非挤压排屑运移力载
        4.3.2 月壤挤压排屑运移力载
    4.4 基于机器视觉的排屑性能监测方法
        4.4.1 非接触式排屑性能监测方法
        4.4.2 排屑流动特性监测方法验证
    4.5 多维工艺参数下钻进取芯试验验证
        4.5.1 孔外钻屑堆积形态分析
        4.5.2 槽内钻屑堆积形态验证
        4.5.3 钻进排屑力载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月壤自适应钻进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月壤钻进工艺参数优选
        5.2.1 月表钻进参数包络
        5.2.2 钻进工艺参数值优择
    5.3 钻进取芯特性测试平台研制
    5.4 钻进对象可钻性等级划分
    5.5 钻进特征信号的选择与提取
        5.5.1 钻进信号频率特征分析
        5.5.2 钻进信号时域特性分析
    5.6 可钻性识别模型构建与优化
        5.6.1 钻进对象识别模型构建
        5.6.2 识别模型的参数寻优
    5.7 模拟月壤自适应钻进试验研究
        5.7.1 多种钻进对象样本规划
        5.7.2 自适应闭环钻进控制试验验证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课题研究需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景观在旅游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阳朔语言景观为例[D]. 梁晶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脑卒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评估量表的研制与评价[D]. 党兆. 延安大学, 2021(09)
  • [3]横编全成形多通管预制件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D]. 陈曦. 江南大学, 2021(01)
  • [4]乡村绿色水基础设施实施效果评价 ——以杨陵区新集村为例[D]. 李泰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D]. 于姗姗.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研究[D]. 杨晟昊.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7]绿色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郑丹. 深圳大学, 2020(01)
  • [8]以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园环境平面设计研究[D]. 朱胜格.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9]大功率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建模与优化[D]. 廖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7)
  • [10]高密实度模拟月壤自适应钻进取芯特性研究[D]. 唐钧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