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D方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CADD方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CADD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21)在《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文中指出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种类之一。近年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水相中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物质不仅对水体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药物产生的潜在毒性和环境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和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去除优先控制药物的毒性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为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提供关于药物对人类和生态健康风险的指导,同时克服传统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部性,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环境影响的科学依据。基于中国药物使用、污染及深度处理现状,采用综合评分法,选取实际环境浓度、环境暴露风险和生态影响作为指标,建立了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并通过筛选体系确立了包括10种抗生素(红霉素、脱水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乙酰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唑啉)、3种消炎药物(布洛芬、双氯酚酸、吲哚美辛)和1种降血脂药(苯扎贝特)在内的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通过研究发现,抗生素是中国七大河流中风险最高的药物种类,磺胺类则是中国七大河流中风险最高的抗生素类别。此外,长江、珠江和海河流域的药物污染程度高于其他流域,珠江流域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最高,松花江和海河流域的潜在风险最低。本研究对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的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我国流域中药物污染的管理和调控提供了新型决策支持体系。基于药物理化特性、降解速率、生物蓄积性、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等输入参数,利用USEtox模型进行39种药物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特征化因子分析,并分析了我国七大河流中药物的潜在毒性影响。在我国七大河流中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生态毒性影响最高的药物种类,其生态影响分别在ND-1.29×10-6CTUe和3.96×10-8-9.37×10-7 CTUe之间。喹诺酮类抗生素和消炎药是人体毒性影响最高的药物种类,其人体影响分别在2.67×10-17-4.09×10-15 CTUh和ND-5.98×10-12 CTUh之间。对造成流域中药物污染现状的排放源进行分析,基于综合评分法,选取预测环境浓度、药物去除率、生态影响和健康影响四个指标,确立了适用于中国污水处理厂的优先控制药物清单。采用USEtox方法和CML2001方法分别对颗粒活性炭、纳滤和臭氧氧化三种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去除包含优先控制药物在内的39种药物的毒性影响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确定纳滤工艺去除药物生态及人体毒性影响效果最佳且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小。纳滤工艺对进水中药物生态和人体毒性分别降低了92%和95%,且运行过程中产生毒性影响最小,电力和化学物的生产使用是造成毒性影响和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电力对非生物性资源耗损、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影响类别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为88.25%、87.16%、73.38%和76.36%;化合物对酸化效应和富营养化等环境影响类别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为60.20%和59.55%。

杨健[2](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威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精髓的中医临床诊断和用药治疗体系,强调对疾病的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诊断,并指导正确又精准的用药。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取得了显着效果,然而其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系统探讨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分型用药潜在的生物学基础。首先,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复方网络和关联规则挖掘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共计197个复方和186味中药的冠心病中药复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丹参、川芎、黄芪等药材的使用频次大,治疗冠心病的中医用药以活血药、化瘀药、补血药、补气药、化痰药为主,以活血药、祛痰药、补虚药为主的药物配伍构成核心药物组合。性味归经分析发现中药温寒并用,以甘、辛、苦味为主,归肝、脾、心、肺、胃、肾经,与中医胸痹本虚标实,病位在心,涉及多脏器的病因病机相吻合。分析冠心病中药网络发现,该网络节点度服从幂率分布,具有异质性,大部分节点的度很小,少部分节点有相对很大的度,而这少部分的大度节点恰恰对应了冠心病中药复方中的核心中药,例如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瓜蒌等,它们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补血、补气、化痰等,对应了冠心病的核心病因病机。其次,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通过文献调研,共选定了八个冠心病典型证型及对应中药复方,并从TCMID、Drug Bank、Dis Ge NET等数据库中搜集了复方对应的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冠心病疾病基因等信息。通过计算复方作用靶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在人类全基因组背景网络上的相关性、复方作用靶标与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小分子作用靶标的网络邻近度,发现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标均与冠心病疾病基因有显着相关性、各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均与九类心血管药物靶点有一定的重叠,从分子层面上证实了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的有效性。从药材、症状、化合物、靶点、信号通路五个层面对八个复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八个复方在多层面上均能聚为五类,且在症状、靶标和信号通路上的聚类结果完全一致。八个复方均具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共同富集了七条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别为5-羟色胺能突触、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生成、氮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聚为每一类的中药复方对应了特异性的生物学过程:用于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证的左归饮、参附汤合右归饮(复方7、8)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改善肾功能;用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及气阴两虚证的血府逐瘀汤、八珍汤和加味生脉散(复方2、5和6)通过特异性干预TNF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中的CXCL5、CXCL8、CXCL12、CCL19和CCL21等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用于痰浊闭阻证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复方3)通过特异性作用于CXCR4、CXCL12等靶点,调节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肠道免疫网络,提高免疫力;用于寒凝心脉证的宽胸丸(复方4)通过调节色氨酸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用于心血瘀阻证的冠心Ⅱ号方(复方1)通过调节VEGF信号通路,干预血管生成。另外,本研究利用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设计的一种冠心病中药复方重要靶标的排名算法,成功识别了每个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并证实了整合拓扑相似和功能相似比仅考虑拓扑相似的算法具有优越性。之后,通过检索Pub Med和Pub Chem数据库,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验证了本研究中部分识别的重要靶标和复方的作用机理,如复方7和8对肾功能的影响,复方2、5和6的抗炎作用等。最后,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血府逐瘀丸、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潜在作用机理。通过构建“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冠心病疾病基因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复方潜在作用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GO、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中药复方中多个活性成分(儿茶素、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异甘草素、丹参酮类化合物、川芎内脂类化合物、脂肪酸类等)主要作用于F2、P2RY12、ITGB3、TLR4、PTGS2、SLCO1B3、SLCO1B1、ABCA1、ABCC2、ABCC6、GGCX、ENPP1、MIF、PRKAA1、F13A1等多个靶标,通过调控血小板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胆汁分泌和催产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和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进而起到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作用。总体而言,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等手段,首次系统地探究了中医药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分型用药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为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精准治疗和个性化干预提供了现代医学证据,也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赵圆圆[3](2020)在《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杏鲍菇是一种在我国被广泛栽培的食药兼备的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活性物质,如多糖、多酚、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据报道,杏鲍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预防糖尿病及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但对其功效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降脂机理的研究浅显。本论文以杏鲍菇子实体为原料,使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多糖(PEP)。通过纯化得到三种组分的多糖PEP1-A、PEP2-A和PEP3-A,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鉴于初步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的结果,选择抗氧化活性较好的多糖PEP进行抗疲劳和降脂活性研究;通过常规生化指标检测,肝脏和脂肪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发现PEP具有抗疲劳和降脂功效。通过LC-MS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和qRT-PCR技术分别从代谢组学方面、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ACC(乙酰辅酶A羧化酶)具体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层面研究了 PEP降脂机制。发现PEP通过调节氨基酸、脂肪酸和其它内源性化合物变化,及它们所参与的多种代谢通路共同发挥作用来降脂;AMPK-ACC通路中PEP降脂机制是通过调节AMPK、ACC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起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提取PEP的最佳工艺参数,测定了 PEP的水合性质,并通过分离纯化得到PEP1-A、PEP2-A和PEP3-A三种多糖组分,测定并比较了它们的多糖、蛋白、糖醛酸、硫酸基含量,发现纯化后的组分除多糖含量升高外,蛋白、糖醛酸、硫酸基含量都有所减少。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得到PEP得率最高的工艺参数,当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料液比为1:50(g/mL)时获得的杏鲍菇多糖得率最高,达到7.52%。测定PEP总糖、蛋白、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7.84%、4.42%、0.28%。PEP的水溶性是45.8%,持水力为19.7 g/g,膨胀力为24.00 mL/g。(2)初步表征了 PEP1-A,PEP2-A 和 PEP3-A 的结构。PEP1-A、PEP2-A和PEP3-A的单糖组成中都有不同含量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四种单糖,其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岩藻糖含量最少。此外PEP3-A含有1.39%的阿拉伯糖。紫外、红外结果表明PEP1-A,PEP2-A和PEP3-A都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核磁共振结果表明PEP1-A、PEP2-A和PEP3-A都有吡喃糖环,PEP1-A糖残基通过β-糖苷键连接,PEP2-A和PEP3-A的糖残基通过α-糖苷键连接。甲基化结果表明PEP1-A的主链是由1,3-Glc(p)、1,4-Glc(p)、1,6-Gal(p)、1,6-Glc(p)连接而成,分支是 1,3,4-Glc(p)、1,2,6-Man(p)。PEP2-A的骨架是由 1,3-Glc(p)、1,4-Man(p)、1,6-Gal(p)连接,支链是 1,2,6-Glc(p)。PEP3-A 的骨架由 1,3-Glc(p)、1,6-Glc(p)、1,4-Man(p)、1,6-Gal(p)、1,6-Ara(p)连接,分支是1,3,6-Glc(p)、1,2,6-Glc(p)连接而成。扫描电镜观察得知,PEP1-A、PEP2-A和PEP3-A有相似的条形片状结构表征。由于自身带电荷、分子内作用力和多支链等原因在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到PEP1-A、PEP2-A、PEP3-A是无规则团状、岛屿状和谷堆状。(3)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测定范围内,PEP、PEP1-A、PEP2-A、PEP3-A均具有一定的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综合比较PE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较好。(4)抗疲劳活性中PEP对小鼠体重和肝脏指数变化没有显着影响,PEP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杏鲍菇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竭力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5)。高、中、低剂量组竭力游泳时间的增加率分别为89.70%,75.12%和53.11%,其效果与实验范围内的灌胃剂量呈正相关。抗疲劳生化指标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EP干预组降低BUN(尿素氮)、LD(乳酸)水平含量,降低LDH(乳酸脱氢酶)活性。(5)不同剂量的PEP灌胃高脂小鼠,小鼠体重、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说明PEP具有降脂作用。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的PEP组能显着降低小鼠体重,中、低剂量的PEP组体重降低不显着,说明灌胃浓度对体重变化有影响。小鼠的生化指标和酶学检测结果表明,在辛伐他汀和不同剂量的PEP灌胃后,阳性对照组、不同剂量的PEP处理组和高脂模型组比较发现,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都显着降低,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增高,其降低和升高程度与PEP含量呈剂量性关系。说明PEP具有降脂作用,能够预防食源性肥胖,且高剂量PEP降血脂的效果最好,中剂量PEP效果次之,低剂量PEP效果最低。小鼠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PEP灌胃处理后,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脂肪空泡的数量和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减少和变小;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体积大小和数目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都有所减少,其中高剂量PEP组作用最佳。(6)通过LC-MS技术对各组小鼠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明PEP的降脂作用及机制。结果发现高脂模型组和不同剂量的PEP组血清代谢物的组间有较好的分离度,说明PEP对高脂小鼠有一定的降脂效果,可用于对高脂人群的预防和治疗。各组比较分析后寻找出PEP灌胃高脂小鼠后血清中代谢差异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胆碱、脂质变异体和其他内源性化合物及所参与的代谢通路的变化。发现甘油磷脂代谢、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代谢等多条通路发生改变,表明不同剂量的PEP对肥胖引起的高脂血症的改善可能与能量代谢相关。(7)对PEP介导的AMPK-ACC信号通路发挥的降脂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分析AMPK-ACC通路中关键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PEP具有降脂作用是通过上调pAMPK和pACC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上调AMPK和ACC的基因表达水平来实现的,进而抑制高脂及并发症等代谢异常疾病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发现杏鲍菇子实体多糖具有抗疲劳和降脂的生物活性,并初步分析了 PEP1-A,PEP2-A和PEP3-A结构。从代谢组学层面、AMPK及ACC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层面阐明了 PEP降脂作用机制。为杏鲍菇多糖的深入研究和作为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烨城[4](2020)在《新型降血脂偶联药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评价》文中指出

刘迪迪[5](2020)在《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且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合成药物普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产物不但具有降糖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安全性;一些植物蛋白也已被证实是可作为降糖降脂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本课题对松仁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出对糖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食品及新型保健食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冻融协同超声波法从红松松仁中提取松仁蛋白,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对松仁蛋白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利用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仪及Shotgun技术手段分别对松仁蛋白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及蛋白成分进行分析。建立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系统地研究松仁蛋白对试验小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抗氧化能力、糖代谢关键酶活力、肝脏形态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作用效果;结合试验小鼠肝脏差异基因高通量筛选结果,进行GO注释及KEGG分析,并对糖脂代谢相关通路关键基因进行q PCR验证,揭示其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经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得到松仁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冷冻温度-40℃,冻冻时间24 h,料液比1:90 g/m L,超声功率500 W,提取时间104min,提取温度45℃,p H=11.6,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最高为23.68±0.70%。确定松仁蛋白各蛋白组分分子量主要集中分布在20~50 k Da,其中含有5种主要蛋白质,分子量为48.9、37.5、35.9、23.6、20.3 k Da;松仁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占34.3 g/100 g,非必需氨基酸占69.4 g/100 g,含量最多的氨基酸依次为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以及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7.8±0.1、16.6±0.2、9.54±0.00和8.49±0.1 g/100 g)。松仁蛋白中主要蛋白Q9C7F7,具有脂质结合的分子功能,生物途径与代谢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的症状;显着降低空腹血糖值,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储存量;对脏器尤其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显着提高糖代谢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表现出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水平。模型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有2050个基因表达差异显着,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064个,表达下调的基因986个;松仁蛋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1191个基因表达差异显着,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563个,表达下调的基因628个。通过KEGG对其进行分析及归类,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脂类代谢及糖代谢通路影响最为显着,糖脂代谢关键基因Adipoq、Pck1、Adipor2、PPARa、Cyp4a12a、Gck、Prkcz、G6pc、Adpgk对PPAR、AMPK信号通路、糖异生途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课题研究发现从红松松仁中分离纯化出的松仁蛋白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对其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评价了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并揭示了作用机制;为红松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天然高效、低毒、无副作用的降血糖、降血脂及糖尿病综合征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贠航[6](2020)在《药食同源代茶饮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肠道菌群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健康,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药食同源中的某些物质除了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外,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目前,药食同源物质食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效果还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并与同期纳入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药食同源代茶饮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肠道菌群的效果,并分析两方面的内在联系,为高血压患者非药物饮食干预提供参考,为社区护理工作中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于2018年9月2019年7月,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共140例。在取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维持常规治疗和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12周。干预方案通过回顾文献资料、专家意见咨询和预实验确定。在干预前和干预12周时测量患者血压、肠道菌群、糖脂代谢、肝肾功能和生活质量(SF-36)等指标,并在干预6周时增加一次血压测量。干预期间定期进行随访,了解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改变、干预期间自我感觉症状和不良反应等;并指导患者填写服用日记,便于了解服用依从性。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最终完成整个研究的患者共计122例,其中干预组62例,对照组60例。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程和高血压家族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1)血压:干预12周时,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着降低(P<0.01,P<0.05),且干预组患者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在干预6周时已出现显着降低(P<0.01)。(2)肠道菌群:与干预前相比,干预12周时,两组患者Ace和Chao1指数增高(P<0.01);干预组患者Shannon指数增高(P<0.01),Simpson指数降低(P<0.05),梭菌属(Clostridium)和粪厌氧棒状菌(Anaerostipes)丰度增加(P<0.05),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和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丰度降低(P<0.05)。组间显着性差异(LEf Se)分析显示,干预组患者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粪厌氧棒状菌(Anaerostipes)在干预后显着增多。(3)身体形态指标和心率:干预12周时,两组患者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化参数指标:干预12周时,干预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脂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低于干预前(P<0.05)。(5)生活质量:干预12周时,干预组患者精力和精神健康维度得分以及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患者精力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3.血压值和菌属丰度的相关性:两组患者干预后数据分析发现,真杆菌属(Eubacterium)、另枝菌属(Alistipes)丰度和收缩压成正比(P<0.05),罗斯氏菌属(Roseburia)丰度和舒张压成正比(P<0.05)。4.干预组患者服用药食同源代茶饮每周≥6天的人数比例达87.10%,且59.68%的患者每日服用量集中在10001500 m L。干预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腹痛、晕厥、低血压、食欲减退、肌肉酸痛、皮疹等不良反应。研究结论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为期12周的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具有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推荐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之一。此外,药食同源代茶饮增加了社区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提高分泌丁酸的菌群(梭菌属、粪厌氧棒状菌)和有益菌(明串珠菌属、乳酸杆菌属)丰度,且肠道菌群中真杆菌属等菌属丰度与血压水平相关,提示药食同源代茶饮有助于恢复高血压患者健康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恢复可能介导了患者血压水平的改善。

乔子杰[7](2020)在《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深度处理工艺对其去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的用药量激增,绝大部分未被代谢的还有一些过期的药物被直接丢弃或排放,包括个人护理品,都随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污水处理厂。近年来,各种微量药物在污水厂、地表水、地下水中被频繁检出,微量药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研究调查了合肥市污水厂中几类典型药物的污染现状,与2013年对比分析,评估近年来药物污染变化及污水处理厂对药物的去除能力,并考查混凝、吸附及其组合工艺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二氧化氯、紫外、紫外/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主要获得如下结论。对巢湖流域内的4个主要污水处理厂2019年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在各个污水厂的进水中均检测到研究的几类药物,且近几年来进水中的药物的浓度显着提高。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段对药物的去除有较大差异:一级处理曝气沉砂池对药物去除基本无效果,二级生物处理段因活性污泥的吸附和微生物的生物作用对药物的去除率提升较明显,能够去除进水中大部分的药物化合物,三级深度处理段对药物的处理效果因物质结构性质的不同差异性较大,出水中仍存在较低浓度的微量药物。研究了混凝、吸附及其组合工艺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 Cl3)、硫酸铝铁(PAFC)的投加量均为80 mg/L时,磷的去除率均在85%以上,能够实现化学除磷,TOC的去除率在17.82~55.04%之间,但低疏水性的降血脂药物的去除率均不足10%。粉末活性炭、颗粒活性炭、椰壳活性炭均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各种微量药物,且粉末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的效果要优于椰壳活性炭。在投加量都为50 mg/L、吸附时间为30 min时,粉末活性炭对各种药物的去除率在73.5~97.1%之间,颗粒活性炭在61.4~95.3%之间,椰壳活性炭在44.3~94.2%之间。在混凝/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中,混凝-吸附的处理效果略优于吸附-混凝和混凝吸附同时进行,且混凝-吸附对各种药物的去除率在81.2~100%,但无论采用哪种顺序,混凝/活性炭的组合工艺均能高效去除二级出水中的多种药物。研究了Cl O2、UV、UV/H2O2、Na Cl O消毒方式对水中微量药物的去除效果及降解机制,结果表明,Cl O2对加标水体的各种药物的去除率差异性较大,对结构中含酚羟基的物质具有较高选择性。以吉非贝齐(GFRZ)为例,进行机理研究。Cl O2对GFRZ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6),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61.02 k J/mol,酸性和中性条件的降解效果优于碱性条件,腐殖酸(HA)对降解产生抑制作用,且GFRZ矿化率很低,降解产物为一系列小分子有机酸。在UV消毒系统中,因药物性质不同,各药物的去除率存在显着差异。除三氯生和α-雌二醇外,在酸性条件有利于微量药物的去除。UV/H2O2消毒系统中,多种药物去除效果好,在p H=5,T=60 min时,10种药物的去除率均超过75%。苯扎贝特(BZT)、氯贝酸(CA)、吉非贝齐(GFRZ)、非诺贝特酸(FA)在UV/H2O2体系中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4类药物的降解效果优于碱性条件;CO32-、NO3-、HA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应,Fe2+可以促进反应。Na Cl O消毒方式对不同药物的降解效果具有差异性,提高氧化剂的量可以适当提高降解效率,但总体上,对多种药物去除效率不高,均低于50%。

吴雨龙[8](2019)在《菊苣多糖对雄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研究从菊苣根中提取的菊苣多糖对雄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阐明其对NAFLD的作用机制,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菊苣根中菊苣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采用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法优化菊苣多糖(chicory polysaccharide,CP)提取的工艺条件,对菊苣粗多糖进行纯化,并研究纯化菊苣多糖的性质。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建立以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加酶量、酶解时间和液料比对菊苣多糖得率的影响的二次回归模型;采用四种方法对提取的粗多糖进行脱蛋白研究;对脱蛋白后的的粗多糖采用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联合进行纯化;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对纯化多糖进行均匀性和分子量检测;紫外扫描、蛋白质含量检测;GC-MS对纯化多糖进行单糖组分分析;利用红外光谱对多糖结构进行鉴定。本研究建立的菊苣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45℃、超声时间35 min、加酶量1.6%、酶解时间1.8 h、液料比44:1(mL/g),在此条件下,菊苣多糖的得率为46.75%,与预测得率47.71%接近;经研究发现酶法-Sevag法联合除蛋白效果最好,蛋白脱除率达90.1%;经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两个多糖片段,命名为CP-1和CP-2;CP-1的相对分子量为8511.4Da;不含蛋白质;主要由山梨醇、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醇组成,摩尔比为1.00:5.58:13.97:10.32;属杂多糖,含有α-糖苷键。该回归模型有极显着性,可以作为菊苣多糖提取工艺的回归分析和参数优化。获得的CP-1多糖为中性杂多糖。2菊苣多糖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缓减作用研究菊苣多糖CP-1对高脂饲料(high fat diet,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的缓减作用。60 只造模成功的 NAFLD大鼠被随机分成5组,并按以下方法处理:1)模型组(高脂饲料+纯净水),2)低剂量组(高脂饲料+50 mg/kg CP-1),3)中剂量组(高脂饲料+100 mg/kg CP-1),4)高剂量组(高脂饲料+200 mg/kg CP-1),5)药物组(高脂饲料+50 mg/kg洛伐他汀),另设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纯净水)。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葡萄糖(GLU),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取肝脏,称重测定肝脏脏器系数,并测定肝脏中MDA、SOD、TC、TG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同时,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变化。菊苣多糖CP-1能够明显的降低NAFLD大鼠的体重及肝脏指数。显着提高NAFLD大鼠血清中SOD和HDL-C的水平,同时显着降低血清中TC、TG、LDL-C、MDA、GLU、TBA、ALT、AST、ALP 和 LDH 的水平。此外,CP-1 也能有效的降低肝脏中MDA、TC和TG的水平,增加SOD和T-AOC的水平。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P-1能够明显改善NAFLD大鼠的病理损伤。CP-1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有明显的缓减作用。3菊苣多糖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缓减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菊苣多糖CP-1缓减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以RT-qPCR检测肝脏内脂代谢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1)、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的mRNA表达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内脂代谢相关蛋白: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水平及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FAS、CPT-1和SCD-1的蛋白表达水平。菊苣多糖CP-1能够显着的上调NAFLD大鼠肝脏PPARα和CPT-1基因mRNA表达,下调SREBP-1c、FAS和SCD-1基因mRNA表达。CP-1还能够上调NAFLD大鼠肝脏中p-AMPK、p-ACC的磷酸化水平及ATGL和CPT-1蛋白的表达,下调ACC、FAS和SCD-1蛋白的表达。CP-1通过激活AMPK相关信号通路对HFD诱导的大鼠NAFLD有明显的缓减作用。4菊苣多糖缓减高脂饲料诱导的NAFLD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研究菊苣多糖CP-1缓减高脂饲料诱导的NAFLD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检测不同组大鼠肝脏代谢标志物。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不同组大鼠间的差异代谢标志物。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差异代谢物的KEGG注释。采用MetaboAnalyst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PCA结果表明,除了低剂量组与模型组代谢谱离散度无明显差异,空白组、药物组、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代谢谱离散度有明显差异。OPLS-DA结果表明,空白组与模型组以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组间差异显着;空白组和模型组经筛选获得487个代谢标志物,其中223个代谢标志物上调,264个代谢标志物下调;高剂量组和模型组经筛选获得373个代谢标志物,其中157个代谢标志物上调,216个代谢标志物下调。途径分析表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代谢物参与了 16条代谢通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代谢物参与了 13条代谢通路。进一步研究表明,空白组和模型组差异代谢物参与的关键代谢通路为7条,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代谢物参与的关键代谢通路也为7条。我们的发现不仅为深入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而且为CP-1防治NAFLD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总述,菊苣多糖CP-1能够缓减由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为CP-1防治NAFLD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社带,陈炎英,吴嘉怡,刘锐锋,李运景[9](2019)在《利用ABC分析法对某院西药房降血脂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某院2015年西药房降血脂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BC分析法对西药房降血脂药品使用的品种数和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降血脂药物14种,其中2015年西药房A类降血脂药品3种(21.43%),金额8409.41万元(80.82%);B类降血脂药品3种(21.43%),金额1419.37万元(13.64%);C类降血脂药品8种(57.14%),金额576.01万元(5.54%)。A类降血脂药品主要是阿托伐他汀片(5424.77万元,52.14%),瑞舒伐他汀钙片(1585.38万元,15.24%),氟伐他汀钠缓释片(1399.27万元,13.45%)。结论该院西药房降血脂药品结构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以依折麦布,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为辅。

宋宗辉[10](2019)在《基于分子对接肉桂醛醇质体凝胶的研制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含糖饮料消耗增加、体力活动快速下降,糖尿病的患病率将越来越高,由糖尿病并发心肌病的危害性将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我们拟从民族药物肉桂的众多化学成分中筛选出能对抗丙酮醛(MG)的活性单体,对其进行适当的制剂研究,并探寻其对糖尿病心肌病(DCM)作用机制,为DCM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了成熟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利用数据库初筛、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适宜的先导化合物,再以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先导化合物的分子对接过程,最终优选先导化合物为肉桂醛。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研究肉桂醛、糖尿病、DCM、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1(TRPA1)、MG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肉桂醛的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并对肉桂醛的pH稳定性等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肉桂醛醇质体(CA-E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粒径、电位、外观、形态进行制剂学评价。通过控制变量法优化筛选肉桂醛醇质体凝胶(CA-ES-gels)的制剂工艺,以最佳制备工艺制备三批制剂,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并进行小鼠离体及在体透皮吸收研究。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法建立小鼠DCM模型,并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另外以格列喹酮醇质体凝胶作为阳性药物,配合双空白对照探寻CA-ES-gels的抗DCM作用,分别于造模第16周、第20周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体内的丙酮醛及心肌肌钙蛋白I,通过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数据库初筛共获得12个先导化合物、经分子对接的能量得分以反式肉桂醛为最佳,由分子动力学实验所得的实时轨迹图及相互作用图表明,肉桂醛可竞争性抑制丙酮醛与TRPA1的结合。文献分析法结果表明,心肌细胞Ca2+内流是心肌病产生的最重要原因;TRPA1是介导细胞Ca2+内流的主要受体;晚期终末端糖基化代谢物丙酮醛可通过激活细胞表面TRPA1受体介导Ca2+内流,导致心肌产生病变;肉桂醛可通过激活TRPA1抑制心肌细胞Ca2+内流。CA-ES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为35℃,乙醇用量为40%,卵磷脂用量为4%,肉桂醛用量为2%。经制备的三批CA-ES平均包封率为76.61%,其形态为类球状结构,平均粒径为201.2nm,PDI为0.24,ZETA电位为-2.191mV。CA-ES-gels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卡波姆质量浓度为0.5%,溶剂为40%乙醇溶液,CA-ES与卡波姆基质比为1∶3,三乙醇胺调pH为6.7。经制备的三批CA-ES-gels为白色半透明状,其平均pH为6.63,平均含量为6.71mg/g,经离体和在体透皮吸收试验表明,CA-ES-gels具有良好的皮肤透过性和安全性,其透皮吸收曲线呈线性,表明CA-ES-gels尚有缓释作用。由小鼠血糖变化、行为表现、病理切片分析表明,成功制备小鼠DCM模型,动物实验表明将肉桂醛制成CA-ES-gels后能显着提高其药效,降低小鼠DCM模型的血糖、MG及cTnI(p<0.05),并延缓高糖环境给小鼠带来的“继发性损伤”,成功降低了DCM小鼠的死亡率,延长了DCM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本文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成功从肉桂众多化合物中优选出活性先导化合物为肉桂醛,并将其成功制成CA-ES-gels。由文献分析法、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及初步药效学试验的结果综合分析,我们认为CA-ES-gels具有防治DCM的作用,且其作用机制为通过竞争性抑制丙酮醛与TRPA1的结合,降低Ca2+进入心肌细胞的通量,从而减少胶原的合成、交联及沉积,延缓心肌细胞的成纤维分化,进而达到防治DCM,提高DCM小鼠生存率的目的。

二、CADD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DD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解释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中国水体中药物污染现状
        1.2.1 中国药物消费现状
        1.2.2 水体中常见药物污染物的种类、来源与迁移转化
        1.2.3 水体中药物的危害
        1.2.4 水体中药物污染现状
        1.2.5 中国污水处理厂中药物去除现状
    1.3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体系建立研究
        1.3.1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体系的建立方法
        1.3.2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体系的建立研究现状
        1.3.3 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研究现状
    1.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1.4.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述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评估中的研究现状
    1.5 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方法
        2.1.1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数据集的建立
        2.1.2 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数据集的建立
        2.1.3 中国污水处理厂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数据集的建立
        2.1.4 指标的选择及计算
        2.1.5 风险分数分析
    2.2 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分析方法
    2.3 基于LCA的深度处理工艺去除药物的毒性及生态影响分析
        2.3.1 工艺概况及耗能分析
        2.3.2 毒性及环境影响评价
        2.3.3 敏感性分析
第3章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
    3.1 引言
    3.2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
        3.2.1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的数据集分析
        3.2.2 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中各指标分数计算
        3.2.3 筛选分组后各组别内药物分析
        3.2.4 与其他同类研究的比较
        3.2.5 不确定性分析
    3.3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浓度及检测频率分析
        3.3.1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的数据集分析
        3.3.2 长江与黄河流域
        3.3.3 海河与淮河流域
        3.3.4 松花江与辽河流域
        3.3.5 珠江流域
        3.3.6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浓度分析
    3.4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用于USEtox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
    4.3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潜在毒性分析
        4.3.1 药物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特征化因子分析
        4.3.2 中国七大河流中药物潜在毒性影响分析
    4.4 中国主要城市污水处理厂中药物潜在毒性分析
        4.4.1 药物去除分析
        4.4.2 药物潜在毒性分析
        4.4.3 药物排入不同环境介质产生的生态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对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削减及环境影响评估
    5.1 引言
    5.2 中国污水处理厂优先控制药物清单的建立
        5.2.1 优先控制药物筛选体系中各指标分数计算
        5.2.2 筛选分组后各组别内药物分析
        5.2.3 与其他同类研究的比较
        5.2.4 不确定性分析
    5.3 不同处理工艺对药物的去除
        5.3.1 药物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深度处理工艺对药物的去除率分析
    5.4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生命周期方法下的毒性影响评估
        5.4.1 工艺运行毒性影响对比分析
        5.4.2 造成毒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
        5.4.3 深度处理工艺去除药物毒性分析
        5.4.4 敏感性分析
    5.5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生命周期方法下的环境影响评估
        5.5.1 工艺运行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5.5.2 造成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
        5.5.3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水环境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建立的数据集
附录2 我国主要河流中药物检测情况
附录3 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清单建立的数据集
附录4 不同权重分布下的药物排名
附录5 三种深度处理工艺的LCA清单分析
附录6 药物的各指标得分和总分
附录7 中国主要河流中药物浓度数据
附录8 药物暴露风险及生态影响指标分数
附录9 USEtox中计算所研究药物的生态毒性和人体毒性特征化因子所需的输入参数
附录10 USEtox中生态毒理学和人体毒性表征因子计算所需的毒性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冠心病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三)冠心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四)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二、研究现状
        (一)冠心病辨证分型及用药
        (二)冠心病中医用药规律
        (三)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中药复方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三、结果
        (一)药物频次分析
        (二)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分析
        (三)中药网络分析
        (四)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和机器学习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用药的生物学基础挖掘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准备
        (二)基于网络的药物作用效果评价
        (三)中药复方聚类方法
        (四)中药复方重要靶点识别算法
        (五)中药复方作用靶点和通路的文本挖掘验证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药小分子及其靶标基本信息
        (二)中药复方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西药的靶标类别分析
        (三)中药复方对冠心病作用效果的网络分析
        (四)中药复方的多层面聚类分析
        (五)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的识别分析
        (六)文本挖掘验证中药复方的重要靶标和治疗机制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复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准备
        (二)网络构建
        (三)GO和 KEGG富集分析
        (四)分子对接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药小分子-潜在靶点网络
        (二)冠心病疾病基因的PPI网络
        (三)复方潜在靶标的PPI网络
        (四)GO和 KEGG富集分析
        (五)中药-化合物-靶标-信号通路网络
        (六)分子对接验证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获奖情况
    三、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杏鲍菇研究概况
        1.1.1 杏鲍菇简介
        1.1.2 杏鲍菇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
    1.2 杏鲍菇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杏鲍菇多糖简介
        1.2.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
        (1) 化学提取法
        (2) 物理提取法
        (3) 生物提取法
        1.2.3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及纯化
        1.2.4 杏鲍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2.5 杏鲍菇多糖的结构分析
        1.2.6 杏鲍菇多糖结构与生理活性
    1.3 杏鲍菇多糖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1.4 代谢组学介绍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杏鲍菇粗多糖的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3 杏鲍菇多糖的水合特性分析
        (1) 水溶性测定
        (2) 持水力(WHC)测定
        (3) 膨胀力(SWC)测定
        2.3.4 杏鲍菇多糖的分离纯化
        (1) Sevage法脱蛋白
        (2) DEAE-52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纯化杏鲍菇多糖
        (3) 分子筛柱SephadexG-100分离PEP1、PEP2和PEP3
        2.3.5 杏鲍菇多糖的颜色变化
        2.3.6 杏鲍菇多糖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2.3.7 杏鲍菇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8 杏鲍菇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9 杏鲍菇多糖中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绘制
        (2) 样品含量测定
        2.3.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1)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 提取料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4.2 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工艺结果
        2.4.3 杏鲍菇粗多糖的水合性分析
        2.4.4 杏鲍菇多糖分离纯化
        2.4.5 杏鲍菇多糖颜色测定结果
        2.4.6 杏鲍菇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4.7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2.4.8 多糖中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
        2.4.9 多糖中硫酸基含量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杏鲍菇多糖的结构表征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波谱分析
        3.3.2 单糖组成分析(离子色谱法)
        3.3.3 甲基化分析
        3.3.4 形貌特征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波谱分析
        3.4.2 单糖组成分析
        3.4.3 甲基化分析
        3.4.4 形貌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和体内抗疲劳活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1) 杏鲍菇多糖还原力的测定
        (2) 杏鲍菇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
        (3) 杏鲍菇多糖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
        (4) 杏鲍菇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 杏鲍菇多糖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4.3.2 杏鲍菇多糖体内抗疲劳活性评价
        (1) 动物实验和分组
        (2) 小鼠的竭力游泳实验
        4.3.3 数据处理与统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杏鲍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1) 杏鲍菇多糖还原力的测定结果
        (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作用
        (3)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
        (5) 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
        4.4.2 杏鲍菇多糖体内抗疲劳活性结果
        (1) PEP对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2) PEP对生化参数相关疲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杏鲍菇多糖对高脂膳食诱导小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动物及饲料配比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与处理
        5.3.2 血样及标本采集
        5.3.3 小鼠生理指标的检测
        5.3.4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5.3.5 组织形态学观察
        5.3.6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EP对小鼠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
        (1)小鼠生活情况观察
        (2) 小鼠体重的变化
        (3) 脏器和脂肪系数的变化
        5.4.2 小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5.4.3 小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1)杏鲍菇多糖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2) 杏鲍菇多糖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杏鲍菇多糖的降脂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动物
        6.2.2 实验仪器、配件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采用LC-MS对小鼠血清样品进行代谢物分析
        (1) 样品前处理
        (2) 仪器方法
        6.3.2 数据处理方法
        (1) 数据预处理
        (2) 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3) 显着性分析
        (4) 化合物筛选
        (5) 寻找代谢通路
    6.4 结果与讨论
        6.4.1 LC-MS分析各组小鼠血清样品结果
        (1) 正离子模式
        (a) 得分矩阵图
        (b) 载荷矩阵图
        (c) 代谢物
        (d) 代谢通路
        (2) 负离子模式
        (a) 得分矩阵图
        (b) 载荷矩阵图
        (c) 代谢物
        (d) 代谢通路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AMPK/ACC途径研究杏鲍菇多糖的降脂机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提取组织蛋白
        7.3.2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7.3.3 蛋白质变性
        7.3.4 WB测定蛋白
        7.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7.4 结果与讨论
        7.4.1 WB结果
        7.4.2 荧光定量PCR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点
        8.1.1 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5)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糖尿病及其药物研究
        1.2.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体的损伤
        1.2.2 治疗糖尿病常规合成药物
        1.2.3 抗糖尿病新型生物药物
    1.3 天然产物降糖降脂研究
        1.3.1 天然产物降血糖研究
        1.3.2 天然产物降血脂研究
    1.4 松仁蛋白、多肽、氨基酸及其活性研究
        1.4.1 松仁蛋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1.4.2 红松多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1.4.3 红松氨基酸及其功能活性研究
    1.5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调节途径研究
        1.5.1 糖尿病发病机制
        1.5.2 糖尿病的调节途径
    1.6 与糖尿病相关的重要通路
        1.6.1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途径
        1.6.2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1.6.3 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1.7 生物信息学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2 松仁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2.2.1 提取方式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2.2.2 松仁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优化
        2.2.3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2.3 松仁蛋白得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2.3.1 松仁蛋白提取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2.3.2 松仁蛋白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松仁蛋白分子量分析方法
    2.5 氨基酸组成分析方法
    2.6 样品蛋白全谱分析方法
        2.6.1 松仁蛋白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酶解处理
        2.6.2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2.6.3 ESI质谱鉴定
        2.6.4 ESI质谱数据分析
    2.7 松仁蛋白体内抗糖尿病作用研究动物试验方法
        2.7.1 试验动物饲养
        2.7.2 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2.7.3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7.4 松仁蛋白对小鼠体重、饮食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2.7.5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糖指标的影响
        2.7.6 松仁蛋白对小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的影响
        2.7.7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价的影响
        2.7.8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
        2.7.9 松仁蛋白对小鼠抗氧化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2.7.10 松仁蛋白对小鼠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2.7.11 试验小鼠肝脏形态学观察
    2.8 试验小鼠基因芯片分析
        2.8.1 基因芯片的检测分析
        2.8.2 RNA的分离、cDNA合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冻融—超声波联用提取松仁蛋白工艺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单因素对松仁蛋白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3.2.1 提取方法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2 冷冻温度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3 融化温度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4 冻融循环次数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5 粒径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6 提取温度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7 提取时间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8 超声功率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9 料液比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2.10 溶剂pH对松仁蛋白得率的影响
    3.3 响应面法对松仁蛋白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3.3.1 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果
        3.3.2 提取优化模型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3.3.3 提取优化的响应面图形分析
    3.4 松仁蛋白分子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松仁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4.3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分析
        4.3.1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鉴定分析
        4.3.2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理论等电点分布分析
        4.3.3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理论分子量分布分析
    4.4 松仁蛋白的蛋白质组生物功能分析
        4.4.1 GO功能注释分析
        4.4.2 KEGG代谢通路分析
        4.4.3 KEGG代谢途径分类分析
        4.4.4 松仁蛋白中主要蛋白注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松仁蛋白对小鼠体重及饮食的影响
        5.2.1 松仁蛋白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5.2.2 松仁蛋白对小鼠饮食的影响
    5.3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血清胰岛素的影响
        5.3.1 松仁蛋白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5.3.2 松仁蛋白对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5.3.3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清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5.4 松仁蛋白对小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影响
    5.5 松仁蛋白对小鼠器官指数及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5.5.1 松仁蛋白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5.5.2 松仁蛋白对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5.6 松仁蛋白对小鼠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5.6.1 松仁蛋白对小鼠己糖激酶活性的影响
        5.6.2 松仁蛋白对小鼠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
        5.6.3 松仁蛋白对小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5.6.4 松仁蛋白对小鼠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5.7 松仁蛋白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5.7.1 松仁蛋白对小鼠总胆固醇的影响
        5.7.2 松仁蛋白对小鼠甘油三酯的影响
        5.7.3 松仁蛋白对小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5.7.4 松仁蛋白对小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5.8 松仁蛋白对小鼠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5.8.1 松仁蛋白对小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5.8.2 松仁蛋白对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5.8.3 松仁蛋白对小鼠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5.8.4 松仁蛋白对小鼠丙二醛活力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松仁蛋白对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样本的聚类分析
    6.3 松仁蛋白对糖尿病相关差异基因的影响
    6.4 差异基因韦恩图统计分析
    6.5 KEGG信号通路统计分析
        6.5.1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6.5.2 KEGG信号通路分类分析
    6.6 松仁蛋白对糖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6.6.1 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6.6.2 松仁蛋白对重点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6.7 松仁蛋白对小鼠糖脂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7.1 松仁蛋白对脂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7.2 松仁蛋白对糖代谢关键基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8 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调节机制
    6.9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写词表
附录2 标准曲线
附录3 KEGG通路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药食同源代茶饮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肠道菌群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现状及危害
        1.2 肠道菌群和高血压的关系
        1.3 药食同源的降压功能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中药代茶饮服用方法及其特点
    2 概念界定
        2.1 高血压
        2.2 肠道菌群
        2.3 药食同源
        2.4 中药代茶饮
    3 研究目的及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退出标准
        1.4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抽样和分组方法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场所和主要仪器
        2.5 干预内容
        2.6 测量指标和测量时间
        2.7 研究工具和测量方法
        2.8 统计学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伦理考量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比较
        2.1 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压差值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比较
        3.1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比较
        3.2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比较
        3.3 组间菌群显着性差异分析
        3.4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和菌属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身体形态指标和心率比较
    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化参数指标比较
    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7 干预组患者药食同源代茶饮服用天数和服用量
    8 药食同源代茶饮安全性评价和其它变化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社区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 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3 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4 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对患者身体形态指标和心率的影响
    5 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对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6 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其它主诉的影响
    7 药食同源代茶饮干预安全性评价
    8 干预组患者服用依从性情况
    9 对护理实践的启示
第四部分 结论
课题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13药食同源物质的功效和适应症
附录二 高血压患者药食同源代茶饮服用日记
附录三 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五 伦理审查同意书
附录六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信息
附录七 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7)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深度处理工艺对其去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微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
        1.2.2 微污染物的危害
        1.2.3 城市污水中微污染物的去除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调查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样品采集
    2.2 试验方法
        2.2.1 污水样品处理
        2.2.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方法有效性分析
        2.3.2 城市污水中几类药物浓度及其在污水厂中去除情况调查
        2.3.3 城市污水厂尾水排放对水体环境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类药物在混凝-吸附工艺中去除作用及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分析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混凝工艺对降血脂药物的去除作用
        3.2.2 活性炭吸附工艺对药物的去除作用
        3.2.3 混凝-吸附工艺对实际水体药物的去除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种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化学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实验设计与方案
        4.1.4 分析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2.2 UV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2.3 UV/H_2O_2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2.4 次氯酸钠消毒方式对几类药物的去除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菊苣多糖对雄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菊苣多糖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 菊苣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2 菊苣多糖的分离纯化
        2.1 多糖中蛋白的去除
        2.2 多糖中色素的去除
        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3 多糖的纯度鉴定
        4 多糖含量的测定
        5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6 多糖的单糖组成及结构测定
        6.1 多糖的降解
        6.2 单糖的化学修饰
        6.3 单糖的分离检测
        7 菊苣多糖的生物活性
        7.1 抗氧化作用
        7.2 降血糖、血脂作用
        7.3 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7.4 抗菌作用
        7.5 保肝作用
        7.6 抗肿瘤作用
        7.7 其他作用
    第二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概述及研究进展
        1 机体代谢变化与NAFLD
        1.1 能量摄入与膳食组成对NAFLD的影响
        1.2 肝脏甘油三酯的积累对NAFLD的影响
        1.3 白色脂肪组织对NAFLD的影响
        2 胰岛素抵抗与NAFLD
        2.1 胰岛素作用与肝脏胰岛素抵抗
        2.2 胰岛素抵抗对NAFLD的影响
        3 其他因素与NAFLD
        3.1 脂肪因子和炎症因子对NAFLD的影响
        3.2 氧化应激对NAFLD的影响
        3.3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对NAFLD的影响
        4 NAFLD的防治
        4.1 减肥
        4.2 膳食结构调整
        4.3 增加运动和体育锻炼
        4.4 药物防治
        4.5 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菊苣根中菊苣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2 CCD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2.3 菊苣粗多糖脱蛋白方法优选结果
        2.4 菊苣粗多糖的柱层析纯化
        2.5 菊苣多糖CP-1的性质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菊苣多糖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缓减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日常情况观察结果
        2.2 CP-1对NAFLD大鼠体重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2.3 CP-1对NAFLD大鼠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CP-1对NAFLD大鼠肝脏指标的影响
        2.5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菊苣多糖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缓减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P-1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或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2.2 CP-1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CP-1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或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CP-1对肝脏脂代谢相关酶或蛋白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菊苣多糖缓减高脂饲料诱导的NAFLD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样品采集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始数据的处理
        2.2 各剂量组代谢物数据的PCA模型
        2.3 空白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代谢物数据的OPLS-DA模型
        2.4 空白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5 空白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关键代谢途径的表征及功能分析
        2.6 空白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体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利用ABC分析法对某院西药房降血脂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2015年某院西药房降血脂药品ABC分析结果。
    2.2 2015年该院西药房降血脂药品的药理学分类情况。
    2.3 2015年该院西药房降血脂药品出库数及金额的统计 (见表3) 。
4 讨论

(10)基于分子对接肉桂醛醇质体凝胶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DCM的研究概况
        1.2.1 DCM的发病机制
        1.2.2 DCM的防治
        1.2.3 TRPA1在DCM中的作用
        1.2.4 肉桂研究现状
    1.3 CADD的概述
        1.3.1 Dock的概述
        1.3.2 Dock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
    2.1 引言
    2.2 分子对接
        2.2.1 配体数据的搜集及准备
        2.2.2 TRPA1 受体的准备
        2.2.3 分子对接及其结果分析
        2.2.4 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分析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1 操作方法
        2.3.2 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ES的制备及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仪器
        3.2.2 试药
    3.3 HPLC含量测定分析方法
        3.3.1 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3.3.2 色谱条件及测定法
        3.3.3 线性关系考察
        3.3.4 精密度试验
    3.4 CA-ES的制备
        3.4.1 肉桂醛的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3.4.2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筛选
        3.4.3 单因素试验
        3.4.4 正交试验
        3.4.5 工艺验证
    3.5 CA-ES的评价
        3.5.1 外观及稳定性
        3.5.2 形态
        3.5.3 粒径
        3.5.4 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A-ES-gels的制备及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动物
    4.3 CA-ES-gels的制备
        4.3.1 凝胶基质的筛选
        4.3.2 基质浓度的筛选
        4.3.3 药物基质比例的筛选
        4.3.4 最优制备工艺
        4.3.5 工艺流程图及工艺验证
    4.4 CA-ES-gels的质量评价
        4.4.1 外观、稳定性及pH
        4.4.2 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4.4.3 离体透皮吸收研究
        4.4.4 在体透皮吸收研究
    4.5 本章讨论及小结
第5章 初步药效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仪器
        5.2.2 试剂及耗材
        5.2.3 动物
        5.2.4 数据处理
    5.3 小鼠DCM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5.3.1 病理切片检测
    5.4 试验分组及给药
        5.4.1 试验观察及样本收集
        5.4.2 ELISA检测小鼠的MG及 cTnI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CADD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毒性分析及其源头削减工艺评估[D]. 李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机器学习探索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生物学基础[D]. 杨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3]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降脂活性研究[D]. 赵圆圆.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4]新型降血脂偶联药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评价[D]. 刘烨城.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
  • [5]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D]. 刘迪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药食同源代茶饮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肠道菌群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干预研究[D]. 贠航. 苏州大学, 2020(02)
  • [7]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及深度处理工艺对其去除作用研究[D]. 乔子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菊苣多糖对雄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吴雨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9]利用ABC分析法对某院西药房降血脂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J]. 陈社带,陈炎英,吴嘉怡,刘锐锋,李运景. 海峡药学, 2019(04)
  • [10]基于分子对接肉桂醛醇质体凝胶的研制及评价[D]. 宋宗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CADD方法在降血脂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