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趣的投球练习

三个有趣的投球练习

一、趣味性投球练习三则(论文文献综述)

丁玮[1](2021)在《动作发展视角下小篮球活动对4-6岁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

汪贝贝[2](2021)在《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京、豫、皖三省市部分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排球教育整体发展形势不够乐观,尤其是小学排球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国家倡导体育强国和“三大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校园排球是促进排球运动推广,实现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学体育教师专项包罗万象,排球专项教师数量占比非常少,受师资影响部分小学安排非排球专项教师教学或不开设排球课。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排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教学策略,并结合教学实际内容提供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应用案例,为排球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小学排球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教学中多数教师均提出的学习兴趣教学问题、技能教学问题和基本运动能力发展问题等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以便排球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有法可教。研究结果表明:1.对以北京、安徽、河南三省市的113名不同小学的体育教师调查发现,排球技术特征导致学生难入门为当前小学排球实践教学的最主要问题,而学生对排球运动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感觉统合发展不足、学生动作技能认知不足、学生的基本动作模式发展不足、学生专项技术操作能力弱是导致学生排球技术学习难入门的主要原因。2.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小学排球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构建了兴趣激发与保持策略、技能认知提升策略、感觉统合发展促进策略、基本动作模式提高策略和专项动作技能提高策略五个教学策略。每个教学策略均包含策略目标、策略操作步骤和策略操作技术三部分。其中的策略操作技术又具体分为策略设计技术、策略指导技术、策略调控技术和策略评价技术。3.以小学阶段初学排球技术的水平二阶段的学生和包含六次课的垫球技术单元教学计划为例进行的小学排球技术教学策略运用案例分析,将兴趣激发与保持、技能认知提升、感觉统合发展促进、基本动作模式提高和专项动作技能提升五个教学策略有机融入垫球技术的单元教学,对小学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排球技术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策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积极的参考和指导做作用。

宫环宇[3](2021)在《“弱侧手教学模式”在业余篮球俱乐部13-14岁青少年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篮球是体育运动中知名度最高的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教学项目。场上在接触到篮球的一刹那就属于控球的范畴,此时拥有出色的控球技术就能有效地将传出、上篮或者进攻等其他方式。但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往往存在着“弱侧手”技术较差的情况,不利于青少年篮球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弱侧手”的教学训练,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弱侧手”的控球能力和上篮能力始终是中小学乃至业余篮球训练的重要的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弱侧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训练的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弱侧手”技术水平、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技战术全面发展,为广大篮球教练员教学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以“弱侧手教学模式”在业余篮球俱乐部13-14岁青少年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篮球俱乐部13—14岁男性少年儿童进行“弱侧手教学模式”的教学训练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弱侧手教学模式”在业余篮球俱乐部13-14岁青少年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的,在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过实验结果显示,“弱侧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篮球训练的效果。2、在“弱侧手教学模式”训练中,通过在测试中弱侧手、强侧手运球、上篮中的测试数据,能够保证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记录、观察双侧肢体的运动能力。通过弱侧手与强侧手的能力进行对比,可以为青少年在弱侧手训练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3、在篮球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弱侧手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弱侧手运球能力,激发遇困难时不服输的精神,进而提升了学员学习的兴趣、斗志,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龙妍竹[4](2020)在《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以南宁市武鸣区A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壮族作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选择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不仅能起到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对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有重要价值。为了考察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后,在理论方面对壮族文化、融入及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分析了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及必要性,最后形成了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教师态度积极、注重目标制定、注重内容选择和编排、注重课程实施等方面。在实践方面,研究者立足A园的现实情况,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A园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者在本研究中详细阐述了A园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时的实践过程:在教师态度方面,采用访谈法收集了A园教师关于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认识和行动态度的基本内容;在目标制定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法及访谈法调查了教师在制定目标时的设置以及目标的达成的基本情况;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通过访谈法、文本分析法收集了教师在进行壮族文化内容选择和编排的情况;在课程实施方面,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对A园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多样性及适宜性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考察之后,本研究分析总结了A园在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过程中的积极方面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其中,积极方面主要有:教师对壮族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态度积极;注重壮族文化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注重课程实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注重课程的实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动性不强;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目标设置不完整;课程内容的编排缺乏连贯性及整合性。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教师、幼儿园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教师层面的原因为:教师对壮族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教师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能力不足;园所工作任务繁重。幼儿园层面的原因:缺乏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供的交流机会少。社会层面的原因为: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崇洋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最后,针对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幼儿园及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教师方面的建议为:加强对壮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能力。幼儿园方面的建议为:组织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培训学习;注重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加强壮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减轻幼儿教师工作负担。社会方面的建议为: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规划与指导;加强科普和宣传力度;编写壮族文化教材。

薛官星[5](2020)在《亲子游戏对4-5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人的生长过程中,4-5岁是处于学龄前阶段,身体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时期适当地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炼不但不会阻碍幼儿的身体发育,相反会促进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但是家长缺乏对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使得幼儿没有接受体育游戏和动作技能的练习,错过身体发育的最佳敏感期,导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身体素质差、学习效率低、运动兴趣不高等现象,对孩子以后的运动神经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对于我国幼儿身体素质下降亟需进行科学方案的改进和有效的实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游戏又作为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亲子游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念,也可以丰富亲子教育的相关理论。本文以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4-5岁幼儿的身体素质发育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亲子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尝试为幼儿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在郑州市二七区卓跃儿童运动馆根据男、女幼儿的分组中随机抽取38名幼儿再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人。其中,实验组以亲子游戏对幼儿加以干预、对照组以幼儿游戏对幼儿加以干预;实验为期12周、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的游戏课程进行。以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的测试指标分别在实验前、后对两组的男、女幼儿进行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1).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对比中,实验后各测试指标的成绩均高于实验前。10米折返跑指标测试中,女幼儿在实验前、后的对比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测试指标成绩无显着性。(2).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对比中,男、女幼儿的立定跳远、10米折返跑、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两项指标中无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的组间对比中,男、女幼儿在立定跳远、网球掷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坐位体前屈、10米折返跑两项指标中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干预后的运动成绩均高于干预前,说明该运动方案的实施对幼儿的运动成绩均有所提升,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幼儿游戏的实施对女幼儿的灵敏性有较大帮助,对其他身体素质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3).亲子游戏相比于干预前,对下肢力量、灵敏性、平衡性和协调性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4).亲子游戏相较于幼儿游戏,亲子游戏对幼儿的上、下肢力量、平衡性、协调性的素质发展效果更好。建议:虽然亲子游戏对幼儿的下肢力量、灵敏性、平衡性和协调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幼儿的上肢力量和柔韧性的发展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对运动方案的相关内容和亲子游戏的实施上进行改善,以达到亲子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运动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新奇的刺激,又要合理使用器械,注重场地的使用。鼓励家长尽可能地参与到亲子游戏中来;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够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亲子游戏这种教育方式,尽可能多地为家长和幼儿创造条件,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段炼[6](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胡宣[7](2020)在《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动作发展及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12周实验对比参加小篮球、快乐体操两种运动的大班幼儿和无规律运动的大班幼儿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及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可以为小篮球、快乐体操在幼儿中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加速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入幼,另一方面为幼儿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及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南京师范大学学仕风华幼儿三个大班幼儿为实验参与者,并从中随机抽取两个班为实验组(分别实施小篮球干预和快乐体操干预)、一个班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幼儿进行12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干预,在干预实验的前中后采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量表-第三版》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中幼儿精细动作的测查方法对幼儿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进行测试,在干预实验的前后采用《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测试,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12周干预实验后,小篮球班和快乐体操班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和同伴交往能力总得分上均显着高于对照班(P<0.05);2.12周干预实验后,小篮球班在粗大动作整体、移动技能维度得分与快乐体操班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球类技能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快乐体操班(P<0.05);3.12周干预实验后,小篮球班在精细动作总体、粘土造型、手指触击、临摹图形维度得分与快乐体操班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小篮球班在同伴交往能力总体、社交障碍维度和亲社会行为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快乐体操班(P<0.05)。研究结论:1.12周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均能有效促进幼儿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和同伴交往能力发展;2.12周小篮球运动对幼儿球类技能的促进效果优于快乐体操;3.12周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幼儿精细动作的促进效果没有差异;4.12周小篮球运动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促进效果优于快乐体操。

沈玲玲[8](2020)在《以篮球为载体,促幼儿健康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幼儿篮球运动,是以培养幼儿对篮球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善用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趣味游戏,有效提高幼儿对篮球的兴趣。

张磊[9](2019)在《软式曲棍球干预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体适能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报告显示,世界智力障碍人口数已达9467.3万,我国最新数据表明智力障碍人口数也多达568万,在校残疾学生中,智力障碍学生所有所占比例最大。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相比,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中均需持续的、最大范围的支持,导致其活动参与的机会更少,身体活动水平和身体各系统的机能水平更低,动作发展更落后。软式曲棍球又称为“旱地冰球”或“地板球”,其动作技术中包含大量的追逐跑、急停、躲避对手截击而跨越或跳过对手球杆等位移动作技能,也包含手持球杆带球、传接球、射门等物体控制动作,该运动的开展可能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体适能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产生有益影响,但国内外的相关实证性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本研究探讨16周的软式曲棍球运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体适能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以期为软式曲棍球在智力障碍学生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智力障碍学生体适能和基本动作技能的改善提供可参考的干预手段。研究方法:26名9-12岁的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14人,平均年龄11.00±1.52岁;对照组12人,平均年龄11.08±1.51岁。实验组完成为期16周,每周2次,每次45分钟的软式曲棍球训练,对照组干预相同的时间段内进行原有的常规体育课程活动,并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测试指标:体适能评价指标包括:身体成分(身高、体重)、上肢力量(握力)、核心力量(1分钟仰卧起坐)、下肢力量(纵跳)、平衡(睁眼单脚站立)、灵敏(1分钟横跨跳)、协调(1分钟跳绳)和柔韧(0坐位体前屈);基本动作技能的评价指标使用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量表第二版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2(TGMD-2)。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期(前测)是否有差异,采用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效应分析。研究结果:(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适能各指标和基本动作技能各指标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体适能测试各指标中下肢力量、平衡、灵敏和协调,实验组的前、后测数据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以上指标除了协调指标前、后测数据的差异具有显着性外(P<0.05),其它指标的差异均不具有显着性(P>0.05),后测结果实现组各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基本动作技能测试,无论是位移技能得分、控制技能得分还是基本动作技能总得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数据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且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测试结果差异也具有显着性(P<0.05)。具体而言,实验组位移技能中的单脚跳、前滑步和侧滑步技能及控制技能的原地拍球、双手接球和击固定球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着(P>0.05),后测结果实现组得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研究结论:(1)经过16周的软式曲棍球运动干预,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体适能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下肢肌力、平衡、灵敏、协调能力方面。(2)经过16周的软式曲棍球运动干预,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基本动作技能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位移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方面,其中位移技能主要体现在立定跳远、单脚跳、前滑步中,而在控制技能中主要体现在原地拍球、击固定球和双手接球技能中。

肖文佳[10](2019)在《恰恰舞对水平—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觉统合主要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属于儿童的一种能力发展范畴。感统的发展阶段为0-6岁,调整期为6-12岁,稳固期为12岁以上,因此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年龄段对其进行影响干预。水平一是按《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特征及学习内容划分的六个阶段,本文选取年龄段符合感统调整期的水平一(6-8岁)学生作为实验干预对象。通过现状研究发现国内外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占比为10%-30%,占据正常儿童的部分比重。据研究,已找到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具有积极性影响的方法比如珠心算、轮滑、体育游戏等。拉丁舞是一种集舞蹈、艺术、体育于一身的舞蹈表演、体育比赛项目,它区别与其他舞蹈的强度、负荷以及肌肉运动原理和舞种类型,有着“舞蹈医疗术”的称号,对人体机能的好处,已通过研究成果表明。本文采用拉丁舞中适合初学者且能够激发孩子乐趣及积极性的恰恰进行干预。将拉丁舞与感觉统合领域相结合并进行研究,调查作用于感觉统合带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学实验法来进行,以“恰恰舞对水平一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旨为今后感统训练领域开展新的干预手段提供参考。通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恰恰舞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前庭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可改善前庭能力及平衡能力。2恰恰舞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触觉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可改善触觉能力以及能够提高其专注度及兴趣程度。3恰恰舞和常规课程对本体能力都具有提升,结果二者皆可改善本体能力包括对肌肉的控制能力。4恰恰舞以及常规课程对学习能力无显着性提升。5对于重度失调以及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障碍症状的儿童,应结合药物治疗,及时就医。

二、趣味性投球练习三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趣味性投球练习三则(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京、豫、皖三省市部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1.4.2 体育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
        1.4.3 小学排球教学的相关研究
        1.4.4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对小学排球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3.1.1 教师学校相关情况
        3.1.2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3.1.3 排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3.1.4 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2 解决小学排球实践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针对性教学策略构建
        3.2.1 兴趣激发与保持策略
        3.2.2 感觉统合发展促进策略
        3.2.3 技能认知提升策略
        3.2.4 基本动作模式提高策略
        3.2.5 专项动作技能提高策略
    3.3 小学排球技术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应用案例设计及分析
        3.3.1 单元教学计划进度安排
        3.3.2 教学策略应用的案例设计及分析
        3.3.3 教学策略应用的案例评价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小学排球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附件2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件3

(3)“弱侧手教学模式”在业余篮球俱乐部13-14岁青少年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弱侧手教学”是篮球技术发展的需要
        1.1.2 篮球技战术需要全面科学训练
        1.1.3 青少年业余篮球俱乐部的教学现状和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际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弱侧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方法
        3.1.1 “弱侧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3.1.2 “弱侧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3.1.3 “弱侧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3.2 “弱侧手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3.2.1 实验前期训练方案
        3.2.2 篮球基本技术训练方案
        3.2.3 实验后期训练方案
    3.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3.1 运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3.2 上篮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3.3 往返运球上篮技术用时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3.4 往返运球上篮精准度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3.5 全场比赛“弱侧手”运球技术运用次数及效果对比分析
        3.3.6 全场比赛评分结果对比分析
    3.4 讨论
        3.4.1 “弱侧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篮球技术全面的提高
        3.4.2 “弱侧手教学模式”有利于观察两侧肢体运动能力的差距
        3.4.3 “弱侧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专家问卷表》
附件3 《“弱侧手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4)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以南宁市武鸣区A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三)政策的指引
        (四)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壮族文化的研究
        (二)有关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三)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壮族文化
        (三)融入
        (四)幼儿园课程
第二部分 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必要性
        (一)幼儿壮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的需要
        (二)壮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三)教师壮族文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提升的需要
    二、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
        (一)壮族文化的丰富性
        (二)教师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知识积累和认同
        (三)国家政策的保障与支持
    三、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积极
        (二)注重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制定
        (三)注重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
        (四)注重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第三部分 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态度的基本情况
        (二)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制定基本情况
        (三)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选择和编排基本情况
        (四)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二、广西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积极方面
        (一)教师对壮族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态度积极
        (二)注重壮族文化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联系
        (三)注重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形式的多样性
        (四)注重课程实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五)注重课程实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存在问题
        (一)教师壮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动性不强
        (二)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目标设置不完整
        (三)忽视壮族文化融入课程的目标达成
        (四)壮族文化课程内容的编排缺乏连贯性
        (五)壮族文化课程内容的编排缺乏整合性
    四、广西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层面
        (二)幼儿园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四部分 优化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建议
    一、教师层面
        (一)加强教师壮族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提升教师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能力
    二、幼儿园层面
        (一)组织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培训学习
        (二)注重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
        (三)加强壮族文化资源的挖掘
        (四)减轻幼儿教师工作负担
    三、社会层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规划与指导
        (二)加强科普与宣传力度
        (三)编写壮族文化教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亲子游戏对4-5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幼儿游戏
        2.1.2 亲子游戏
    2.2 关于4-5岁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研究
    2.3 关于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的相关研究
    2.4 关于幼儿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亲子游戏对幼儿心理的相关研究
    2.6 关于亲子游戏中家长角色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幼儿身体形态的指标数据分析
        4.1.1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幼儿身高的数据分析
        4.1.2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幼儿体重的数据分析
    4.2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指标数据分析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测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分析
        4.2.2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立定跳远的数据分析
        4.2.3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网球掷远的数据分析
        4.2.4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坐位体前屈的数据分析
        4.2.5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10米折返跑的数据分析
        4.2.6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走平衡木的数据分析
        4.2.7 亲子游戏和幼儿游戏对双脚连续跳的数据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亲子游戏对幼儿力量素质的影响
        5.1.1 亲子游戏对幼儿上肢力量素质的影响
        5.1.2 亲子游戏对幼儿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
    5.2 亲子游戏对幼儿柔韧素质的影响
    5.3 亲子游戏对幼儿灵敏素质的影响
    5.4 亲子游戏对幼儿平衡素质的影响
    5.5 亲子游戏对幼儿协调素质的影响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动作发展及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理由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幼儿动作发展的相关研究
        2.1.1 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特征研究
        2.1.2 幼儿动作发展测量方法研究
        2.1.3 幼儿动作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1.4 幼儿动作发展的运动干预研究
    2.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2.2.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特点研究
        2.2.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测量方法研究
        2.2.3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2.4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促进研究
    2.3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的相关研究
        2.3.1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幼儿动作发展的影响
        2.3.2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影响
        4.1.1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移动技能的影响
        4.1.2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球类技能的影响
        4.1.3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粗大动作总分的影响
    4.2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
        4.2.1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粘土造型得分的影响
        4.2.2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手指触击得分的影响
        4.2.3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临摹图形得分的影响
        4.2.4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精细动作总分的影响
    4.3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4.3.1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社交主动性的影响
        4.3.2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的影响
        4.3.3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社交障碍的影响
        4.3.4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3.5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分的影响
5 讨论
    5.1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粗大动作影响的差异
    5.2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精细动作影响的差异
    5.3 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差异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篮球教学计划表
    附录2 快乐体操教学计划表
    附录3 粗大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评分记录表
    附录4 精细动作测查步骤
    附录5 《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以篮球为载体,促幼儿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篮球氛围,引起幼儿对篮球兴趣
二、介绍篮球规则,提高幼儿竞技积极性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的篮球机能

(9)软式曲棍球干预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体适能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体适能及动作技能发展水平落后
        1.1.2 国家政策、制度为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好保障
        1.1.3 身体活动干预为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智力障碍
        2.1.2 体适能
        2.1.3 基本动作技能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2.1 身体活动、体适能及动作技能要素研究现状
        2.2.2 智力障碍学生体适能研究现状
        2.2.3 智力障碍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研究现状
        2.2.4 智力障碍学生体适能及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研究现状
        2.2.5 软式曲棍球运动作为智力障碍学生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的可行性
        2.2.6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体适能各指标变化
        4.1.1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适能各指标同质性检验
        4.1.2 干预前、后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体适能各指标的差异
    4.2 基本动作技能各指标变化
        4.2.1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同质性检验
        4.2.2 干预前、后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基本动作技能总分的差异
        4.2.3 软式曲棍球运动干预前、后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位移技能分项的差异
        4.2.4 干预前、后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控制技能分项的差异
5 分析与讨论
    5.1 软式曲棍球运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体适能的影响
        5.1.1 软式曲棍球运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身体成分指标的影响
        5.1.2 软式曲棍球运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肌肉力量、耐力指标的影响
        5.1.3 软式曲棍球运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平衡、灵敏、协调指标的影响
    5.2 软式曲棍球运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
        5.2.1 软式曲棍球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男生位移技能的影响
        5.2.2 软式曲棍球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男生控制技能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基本动作技能测试动作表现记录表

(10)恰恰舞对水平—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恰恰舞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水平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相关研究
    2.3 感觉统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感觉统合理论的相关研究
        2.3.2 感觉统合失调及其现状研究
        2.3.3 感觉统合训练的现状研究
    2.4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教学训练的理论基础
        2.4.1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教学训练的体育教育学理论基础
        2.4.2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教学训练的生理学理论基础
        2.4.3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教学训练的美学理论基础
        2.4.4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教学训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合肥市小学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分析
        4.1.1 合肥市南艳小学水平一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现状分析
    4.2 实验后实验对象的干预效果比较
    4.3 恰恰舞对水平一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4.3.1 前庭功能
        4.3.2 触觉功能
        4.3.3 本体功能
        4.3.4 学习能力
    4.4 恰恰舞对提高水平一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运用
        4.4.1 干预理念
        4.4.2 干预原则
        4.4.3 干预形式
        4.4.4 干预内容
        4.4.5 干预方法
        4.4.6 注意事项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学实验设计
附录B 专家访谈对象
附录C 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E 专家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F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附录G 实验组恰恰舞对感觉统合干预计划
附录H 实验组恰恰舞对感觉统合干预的训练计划教案(案例)
附录I 对照组体育课教案(案例)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趣味性投球练习三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动作发展视角下小篮球活动对4-6岁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实证研究[D]. 丁玮. 成都体育学院, 2021
  • [2]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京、豫、皖三省市部分地区为例[D]. 汪贝贝.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弱侧手教学模式”在业余篮球俱乐部13-14岁青少年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宫环宇.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以南宁市武鸣区A幼儿园为例[D]. 龙妍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亲子游戏对4-5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D]. 薛官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篮球、快乐体操运动对大班幼儿动作发展及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胡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以篮球为载体,促幼儿健康发展[J]. 沈玲玲. 启迪与智慧(下), 2020(01)
  • [9]软式曲棍球干预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男生体适能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D]. 张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10]恰恰舞对水平—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肖文佳.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9)

标签:;  ;  ;  ;  ;  

三个有趣的投球练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