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文学:作为元叙事的象征力量

口头文学:作为元叙事的象征力量

一、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论文文献综述)

柳宾宾[1](2019)在《社火与乡土社会民众的互动状况探究 ——以庄浪社火为调查个案》文中指出社火是一种在北方比较普遍的娱乐活动,是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中,在节日庆典中民众祈愿,娱乐狂欢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文章以庄浪社火为探究个案,概述了孕育庄浪社火的文化背景,陇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社火发展准备了条件,也映射出社火在国家大传统和地方小传统之间的不断碰撞和互动的过程。首先,在查找了解庄浪村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概述庄浪社火文化的形成和变迁。社火表演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为社火表演创造了条件。其次,完整的社火表演需要有组织的人,也就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村民们组织起来的“社火会”,通过集体筹集到表演社火的经济来源,以轮流坐庄的形式组织管理社火表演者。在这种组织形式中发展形成了当地的社火艺术节,体现出了社火组织的生存机制和社会功能。再者,社火表演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民俗仪式活动中完成的,表演传统和仪式密不可分。当地社火表演有自己的文本特征,通过探究社火唱词中程式性的文本特征来了解当地的民俗仪式,唱词中的地方文化意义。最后,将社火表演置于一定的互动场域中探究。在村落表演互动场域中,对村民在庆祝节日狂欢状态下的互动状况的分析。在社火文化艺术节盛宴上,探究集体表演的互动状况;在官方引导的互动模式下,探究社火与民众之间的文化互动。通过以上的描述,突出活态的社火表演不能剥离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社火表演传统不能离开表演互动场域,村落文化的变迁重构对社火表演传统和互动现状产生一定的影响。新时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使得社火表演互动状况发生了变化,但社火表演也是在与民众的互动过程中发展传承。

赵海燕[2](2019)在《《格萨尔》身体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格萨尔》作为活态文化,书写文本与口头演述是其流传的两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史诗文本内外两种重要的叙事形式。身体叙事作为《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崇拜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与叙事形式。一方面是对神话叙事的一种延续,在英雄史诗中原始思维与文化模式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作为神话置换变形的产物,又是挣脱神话思维向诗性思维转化的一种尝试与变异。因此,《格萨尔》中的身体既具有社会历史的属性,又展示出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带有权力的印记,是集自然身体、社会身体与文化身体于一体的复合身体。身体叙事可以通过一个文本来完成,同时也可以通过一种演述活动来实现,演述活动中艺人的亲身传播与具身操演,既是对藏民族部落社会的历史化呈现,同时也是藏民族诗性思维的体现。论文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作为研究对象,以身体叙事作为本论文的切入点,拟以《格萨尔》书写文本与《格萨尔》口述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从不同维度考察《格萨尔》文本与口述传统中身体叙事的特征,从而揭示身体叙事作为《格萨尔》文本内外叙事策略的多重价值与启示。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首先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作了界定与说明,其次对本论文中运用的核心理论“身体叙事”做了概念辨析与内涵厘定。在此基础之上梳理了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进行说明。第一章“《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历史维度”,本章通过考察身体在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交织缠绕着的历史面向,从历史对身体的规约与身体对历史的超越两个方面,考察《格萨尔》中身体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梳理出《格萨尔》中身体叙事的基本路向。第二章“《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文化维度”,本章从身体叙事的文化维度入手,分析《格萨尔》中自然身体向文化身体转化的过程,并从身体意识与身体形象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生成的根源,最后通过考察《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的多重象征,揭示《格萨尔》中身体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第三章“《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权力维度”,本章以身体叙事的权力维度为基点,通过概述《格萨尔》中两性身体的权力关系与权力表现,考察他者视野中女性身体的被动状态,最后分析《格萨尔》中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缺失的内外部因素,进而指出特定社会历史与社会形态中权力对身体的威压。第四章“《格萨尔》口述传统中身体叙事的表演维度”,本章借助表演理论的相关知识,以作为口述传统的《格萨尔》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格萨尔》作为口传文学在表演理论视域中身体叙事的特征及其功能。首先概述《格萨尔》作为口传文学的叙事特征,并对表演理论视域中《格萨尔》身体叙事的阐释可能进行了说明。然后梳理了《格萨尔》演述类型与演述特征,接着对《格萨尔》演述活动中身体叙事的具体形式与叙事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格萨尔》演述活动中身体叙事的功能。第五章“《格萨尔》身体叙事的价值与意义”,本章将着重从审美、文化以及文学三个层面,揭示《格萨尔》身体叙事的多重价值与意义。首先从身体外在美与强健身体的书写两个方面,梳理史诗中展现出的特定历史时期藏族先民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进而揭示史诗将人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与意义。然后从宗教与伦理两个方面,分析《格萨尔》身体叙事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最后从文学传统与人学角度,分析《格萨尔》身体叙事策略对于藏族文学传统与人的本质意义的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梳理了中西方文学视域中身体叙事的走向,同时总结《格萨尔》文本内外身体叙事呈现出的身体样态与身体意蕴,指出这一蕴含着藏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以及审美内涵的身体主体,将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重述神话思潮的推动下继续建构在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带。

石琪琪[3](2018)在《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的“再媒介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是侗族最为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一直广泛流传于贵州、广西与湖南的侗族聚集地。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珠郎娘美》更是受到作家、批评家的关注,其传播媒介形态经历了口传文学、印刷文学、影视剧等异本形式的更替。《珠郎娘美》的媒介嬗变,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文人作品对民间口传文学的“再媒介化”;其次是影视剧对侗歌以及侗戏的“再媒介化”;最后是网络新媒介对传统歌、戏、影的“再媒介化”。与之相应,不同媒介形态下的《珠郎娘美》的内容由反映侗族人民审美的原初主题转化为反映多元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本文主要以《珠郎娘美》的各异本以及所改编的舞台剧及影视剧为研究对象。以“再媒介化”理论为视角,探讨不同媒介形式下《珠郎娘美》的叙事模式、审美风格以及思想内涵的特征,运用文艺社会学、叙事学、传播学等学科方法,注重研究产生变异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在绪论中,首先系统梳理了学界对侗族传统文化、《珠郎娘美》以及媒介理论的研究现状,“再媒介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主要阐述《珠郎娘美》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传统,主要涉及“珠郎娘美”中所体现的侗歌、侗戏的源流以及传统侗族的政治制度、婚恋习俗对作品的影响。第二章着重分析《珠郎娘美》文本形态在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影视媒介、新媒介形式中产生的不同变异,具体而微的分析各异本在各类媒介形式之间互为“再媒介化”的现象。第三章主要探讨不同媒介形态下《珠郎娘美》的叙事模式、审美风格、意识形态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回应在当下媒介融合、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中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如何面对文化交流的挑战。

王正中[4](2017)在《叙事建构论 ——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现今,叙事研究已然渗入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如文化叙事、历史叙事、新闻叙事、教育叙事、广告叙事、政治叙事、图像叙事、音乐叙事、媒介叙事,甚至科学叙事等几乎一切人文学科。这不只是显示了今天叙事学研究的盛行,而且更主要地是说明了叙事性因素普遍存在于整个人类文化活动的事实。换言之,人类文化中内在具有的叙事结构是各个人文学科进行叙事研究的基础。而人类文化是人类主体活动的结果,因此,人类文化中的叙事性也就是人类主体中的叙事性。叙事建构论主要研究的则是叙事与主体建构的关系,或者进一步说,分析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本论文共五个部分,细分九章。第一部分综述叙事建构论的发展历程,其余四部分以从内容相关至形式相关的顺序,分别讨论叙事时间、叙事镜像、叙事人称以及叙事媒介在主体建构中的作用。第二章以时间顺序为主干、以人物领域为干枝,以问题为枝叶,详细综述了叙事建构论的起源、发展和繁荣的历程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第三章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探讨主体建构中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即叙事时间在本我自我化中所起的作用;主体通过叙事认同获得叙事时间的方式;以及作为叙事认同发生动力的叙事力。第四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在拉康的空间镜像之外提出作为时间镜像的叙事镜像,并指出了叙事镜像与拉康镜面镜像的三点相同和两点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一种幻象、都是一种误认和都是自恋的原初形式;而不同的是即叙事镜像是一种区别于空间镜像的时间镜像,叙事镜像还是一种区别于单一镜像的复合镜像。第五和第六章主要在本维尼斯特语言人称与主体之间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叙事人称内在的时间逻辑,即第一人称中的目的性逻辑、第三人称中的起源性逻辑、第二人称中的交往性逻辑;以及叙事人称之间的关系,即第一与第三人称、第一与第二人称、第二与第三人称之间的关系。第七和第八章则是以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为基础,主要讨论作用于不同感官叙事媒介的转变对人类主体产生的影响。其中,专门分析了在新媒介交互叙事中身份认同逐渐虚拟化的趋势。

蒲向明[5](2015)在《论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文中研究表明白马藏族文学是白马语口头语言的艺术,其流传形式主要是散说体和韵说体分合并存。就地域情况看,又存在不平衡,在川甘两省三县其流传形式并不一致。在绵阳市平武地区散、韵结合,以韵体为主;在阿坝州九寨沟地区以韵为主,兼有散文;在陇南市文县地区以散文为主,兼有韵文。究其原因,系其演进、发展和积淀过程中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差异所决定。探讨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可获得华夏初民们在传承集体无意识的文学流变中所蕴含智慧的佐证和参照,因此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蒲向明[6](2015)在《散说体和韵说体——白马藏族文学在陇南川北毗邻区的并存态》文中研究指明白马藏族之白马语,具有两种方言和三种土语。其文学依赖白马语口语而流传,因此也是白马藏族口头语言的艺术。从目前学界对白马语研究的进展看,白马藏族文学受到了周边汉、羌、藏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具有外延性特征。在陇南川北毗邻的聚居区,白马藏族文学呈现散说体和韵说体的并存态:文县以散文为主,平武县以韵文为主,九寨沟县以韵文为主。究其成因,系白马语的甘肃方言、四川方言及其白马峪河流域土语、夺博河流域土语和九寨沟下塘区土语所维系的文学艺术,在演进、发展和积淀过程中深受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所致。

李永平[7](2013)在《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在西化的、现代性的学科遮蔽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故事和抒情诗的功能。"天书"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天书"母题的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的神谕传统。萨满文化中通神、占卜、禳灾、招魂、疗救的信仰仪式体系是"天书"母题产生的根源。次生口头传统时代,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的渴求需要,其背后隐藏着沟通天人,知识神授的远古人类口传文化的神圣大传统,这才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叙述的观念源头。

李菲[8](2013)在《口述》文中提出从世界遗产体系的发展脉络来看,对"非遗"口头属性的重视是对文字文明长期遮蔽之下的口述传统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文明"口头/书写"大分野的二元框架下展开的。因此,对"口述"作为文化之原生表达范式,尤其是中国本土语境中有关"述"的实践形态、内在特征及其价值伦理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溯源和梳理。

李永平[9](2012)在《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宝卷来源的人类学解读——以《香山宝卷》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宝卷是一种古老的、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作为在宗教活动中演唱的文本,宝卷具有宗教经卷和文学故事的双重属性。不论民间宗教的刊本或民间流传的抄本宝卷,各种宝卷的作者都难以探考。因此,宝卷的作者问题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香山宝卷》的作者,郑振铎和车锡伦都曾经做过研究,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宝卷作者问题的背后是源远流长的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的神谕与劝世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代圣立言的神话仪式。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的渴求需要,充分利用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差距,以及这一差距所深化了的书面典籍崇拜心理。

李鲲[10](2012)在《网络文学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论述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网络文学概述(第一章)、网络文学的审美范畴问题(第二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将通过网络文学发展与兴起的出发解释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目的,引发出对网络文学审美问题研究的依据与缘由。对已有研究现状的分析与主要研究成果的评述,使我们对网络文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与未触及之处取得有效的认识,从而得出对网络文学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并最终构建整个论文的研究结构框架。第一章通过对当今网络文学界已有成果的归纳,探讨网络文学发展脉络,总结网络文学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困难。并对比传统文学与其相关媒介,研究论述网络文学基本形态与特征。并通过网络文学活动的三个主要层面:创作、欣赏与批评的研究,对网络文学的“网络性”、间性主体、“第二文本”等概念进行一个初步的描述,藉此引出网络文学的审美问题。第二章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网络文学的审美范畴问题。网络带来的信息爆炸促使审美活动的剧烈发生,大规模的审美活动的剧烈运动,原本稳固的审美范畴逐渐崩坏。而网络文学的后现代特征,使得人们在接受与欣赏它的同时,自身审美范畴发生演变,而这种审美范畴的演变反作用于网络文学自身,加速审美范畴的变异信息。由简单的纸质与口头传输向复杂的机械数字化传输阶段,由于信息量或者说是审美活动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审美范畴认知的不停解构与变异。当信息传输方式完全转变完成,审美活动的相对稳定后,新的审美范畴就会重组完成。结论部分将对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大胆的预测:随着网络文学的逐步发展与完善,网络文学研究的“失语症”现象会逐渐的得到“医治”直至消退;网络文学美学问题研究会使我们对其网络文学发展的研究不再单一化和片面化,转而从不同视角出发做更多方面的探讨,以促进网络文学健康有效的发展完善。

二、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论文提纲范文)

(1)社火与乡土社会民众的互动状况探究 ——以庄浪社火为调查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研究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调查地选择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对社火的研究
        (二)对社火与庄浪周边及当地地方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基本概念解说
        (一)基本概念解释
        (二)地方性术语解释
第二章 庄浪社火生成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庄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二节 庄浪社火概述
    第三节 庄浪社火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一)庄浪社火的形成
        (二)庄浪社火文化的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庄浪社火组织的生存机制和社会功能
    第一节 “自娱自乐”组织:社火表演传统的坚守者
        (一)羊毛出在羊身上:经济来源于村民集资
        (二)分水轮流转:村落按户轮流坐庄组织管理
    第二节 艺术节:社火表演传统的传承发展与影响
        (一)社火角色扮演的传承与发展
        (二)村落社火汇演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庄浪社火的文本特征及地方文化意义
    第一节 程式性:社火唱词中文本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社火唱词文本的地方文化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庄浪社火表演与民众互动场域
    第一节 村落表演互动场域:节日狂欢的庆祝
    第二节 集体表演互动场域:社火文化艺术节的盛宴
    第三节 官方引导的互动模式:社火发展的外部促进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火表演传统在与民众互动中传承发展
    第一节 社火与村落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社火表演在与民众互动过程中传承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 着作论文类
    二 期刊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在校获奖情况
致谢

(2)《格萨尔》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范围与理论基础
    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选题的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历史维度
    1.1 《格萨尔》中身体的历史面相
    1.2 《格萨尔》中身体与历史的关系
第二章 《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文化维度
    2.1 《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的生成
    2.2 《格萨尔》中文化身体形成的根源
    2.3 《格萨尔》中文化身体的多重象征
第三章 《格萨尔》文本中身体叙事的权力维度
    3.1 《格萨尔》中男性/女性的权力关系
    3.2 《格萨尔》中他者视野下的女性身体
    3.3 《格萨尔》中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缺失
第四章 《格萨尔》口述传统中身体叙事的表演维度
    4.1 《格萨尔》口述传统与表演理论
    4.2 《格萨尔》演述类型与演述特征
    4.3 《格萨尔》演述活动中的身体叙事
    4.4 《格萨尔》演述活动中身体叙事的功能
第五章 《格萨尔》身体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5.1 《格萨尔》身体叙事的审美价值
    5.2《格萨尔》身体叙事的文化意义
    5.3 《格萨尔》身体叙事的文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格萨尔》研究重要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的“再媒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珠郎娘美》的元媒介生态
    第一节 传统侗戏的缘起
    第二节 《珠郎娘美》与侗族民间政治制度
    第三节 《珠郎娘美》与侗族传统婚恋习俗
第二章 《珠郎娘美》的媒介嬗变
    第一节 叙事诗与文琴戏:口传媒介中的《珠郎娘美》
    第二节 从民间文学到文人作品:《珠郎娘美》的文本变迁..
    第三节 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与新媒介艺术:《珠郎娘美》的“再媒介化”
第三章 《珠郎娘美》“再媒介化”的表意分析
    第一节 《珠郎娘美》“再媒介化”中的多元叙事
    第二节 《珠郎娘美》“再媒介化”中的阶级意识
    第三节 《珠郎娘美》“再媒介化”与民族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4)叙事建构论 ——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内容
2. 叙事建构理论综述
    2.1 古希腊时期的叙事功能
    2.2 20世纪中叶的叙事转向
        2.2.1 汉娜·阿伦特的故事与人生
        2.2.2 路易斯·明克与芭芭拉·哈迪的争论
        2.2.3 海登·怀特的叙事形式与内容
        2.2.4 史丹利·豪尔瓦斯的叙事伦理
        2.2.5 麦金太尔的自我故事
    2.3 叙事建构论的繁荣
        2.3.1 保罗·利科的叙事身份理论
        2.3.2 杰罗姆·布鲁纳的认知方式理论
        2.3.3 戴维·卡尔的现实中的叙事性
        2.3.4 安东尼·克比的符号主体
        2.3.5 丹尼尔·丹尼特的自我与叙事重心
    2.4 结语
3. 主体建构的叙事时间化
    3.1 叙事时间:自我的形成
    3.2 叙事认同:时间的内化
    3.3 叙事力:认同的根源
    3.4 结语
4. 叙事镜像对主体时间的塑形作用
    4.1 从镜面到叙事的镜像认同
        4.1.1 从幻象到构像
        4.1.2 从误认到“误读”
        4.1.3 从自恋到审美移情
    4.2 作为时间镜像的叙事镜像
    4.3 作为复合镜像的叙事镜像
        4.3.1 共时复合镜像
        4.3.2 历时复合镜像
    4.4 结语
5. 叙事人称的时间逻辑与主体定位
    5.1 第一人称叙事中的主体位置
    5.2 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主体位置
    5.3 第二人称叙事中的主体位置
    5.4 结语
6. 叙事人称的融合与主体关系
    6.1 第一与第三人称叙事的融合
        6.1.1 第一人称叙事中的第三人称,即我中之他
        6.1.2 第三人称叙事中的第一人称,即他中之我
    6.2 第一与第二人称叙事的融合
    6.3 第二与第三人称叙事的融合
        6.3.1 第二人称叙事中的第三人称,即你中之他
        6.3.2 第三人称叙事中的第二人称,即他中之你
    6.4 结语
7. 叙事媒介的转化对具身主体的影响
    7.1 不同叙事媒介的独特属性及其优缺点
    7.2 共时叙事媒介转化中的具身主体
        7.2.1 不同叙事媒介之间的转化
        7.2.2 相同叙事媒介之间的转化
    7.3 历时叙事媒介演化中的具身主体
    7.4 结语
8. 新媒介交互叙事中的身份认同
    8.1 新媒介叙事的交互性
    8.2 新媒介叙事中的身份认同
        8.2.1 与创作者交互中的身份认同
        8.2.2 与作品(媒介)交互中的身份认同
        8.2.3 与他者用户交互中的身份认同
    8.3 结语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网络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论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陇南市文县白马藏族文学是以散说体为主,兼有韵说体的流传形式
2 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藏族文学,散韵结合,以韵为主的流传形式
3 阿坝州九寨沟县白马藏族文学以韵说体为主,兼有散说体的流传形式

(6)散说体和韵说体——白马藏族文学在陇南川北毗邻区的并存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白马语研究看白马藏族文学现存状态的外延特征
二、文县白马藏族文学有丰富的散说体作品,系其主要存在状态
三、平武县白马藏族文学以韵体为主,兼有散、韵结合
四、九寨沟县白马藏族文学以韵说体为主,兼有散说体留存

(7)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书”母题所涉及的文化传统
二、“天书”母题与神谕传统
三、“天书”母题的来源是萨满文化
四、次生口头传统中的天书母题

(8)口述(论文提纲范文)

“口述”:遗产体系的观念变革
逻各斯与口头传统:“口述”的西方知识谱系
    (一) 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
    (二) 口述与文字的大分野
    (三) 重返口头传统:西方近现代以来的口述研究
循“道”之“述”:本土语境中的口述传统
    (一) 述的知识实践:“元叙事”
        1.述的多样化实践
        2.述的实践主体
    (二) 述的知识哲学:“循”“道”之“述”
        1.“述”与“循”
        2.“述”与“道”
    (三) 述的知识伦理:“知行合一”
        1.述的身体认知与生命哲学
        2.述的知识伦理:从“知行合一”到“三不朽”
结语

(9)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宝卷来源的人类学解读——以《香山宝卷》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山宝卷》的作者问题
二、宝卷神授与代圣立言的神谕与劝世传统
三、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传统的来源

(10)网络文学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选题的研究依据与缘由
    三、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四、选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五、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的理论构架
第一章 网络文学概述
    1.1 网络文学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1.1.1. 网络文学的基本形态
        1.1.2. 网络文学的特征
    1.2 网络文学的创作与欣赏、批评
        1.2.1. 网络文学的创作
        1.2.2. 网络文学的欣赏
        1.2.3. 网络文学的批评
    1.3. 本章结语
第二章 网络文学的审美范畴问题
    2.1. 传统审美范畴的解构
        2.1.1. 话语权力的解构
        2.1.2. 文学模式的革新
        2.1.3. 文学与非文学的磨平
    2.2. 传统审美范畴的重组
        2.2.1. 网络文学的异化现象
        2.2.2. 网络文学的审美传承
    2.3. 本章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期刊类
    二、着作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四、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社火与乡土社会民众的互动状况探究 ——以庄浪社火为调查个案[D]. 柳宾宾.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2]《格萨尔》身体叙事研究[D]. 赵海燕. 西北大学, 2019(01)
  • [3]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的“再媒介化”研究[D]. 石琪琪. 贵州师范大学, 2018(12)
  • [4]叙事建构论 ——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D]. 王正中. 浙江大学, 2017(12)
  • [5]论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J]. 蒲向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6]散说体和韵说体——白马藏族文学在陇南川北毗邻区的并存态[J]. 蒲向明.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4)
  • [7]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J]. 李永平.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5)
  • [8]口述[J]. 李菲. 民族艺术, 2013(04)
  • [9]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宝卷来源的人类学解读——以《香山宝卷》为中心的考察[J]. 李永平. 民俗研究, 2012(06)
  • [10]网络文学的审美问题研究[D]. 李鲲. 信阳师范学院, 2012(12)

标签:;  ;  ;  ;  ;  

口头文学:作为元叙事的象征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