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药物消耗

H+M→药物消耗

一、H+M→药品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侯政坤[1](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文中研究表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含量高,其水质在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3种煤气化工艺废水中最差,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是实现现代煤化工清洁生产的关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研究,对零排放流程关键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并进行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综合分析和多目标优化对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处理量为1800 t/h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六工序的零排放与四工序的达标排放流程的生命周期耗水量、生命周期成本和总环境影响。基于生命周期水耗竭分析方法,考虑间接耗水量后,零排放流程回用1 m3的水将额外消耗1.64 m3的新鲜水;考虑外部排放后,采用零排放流程比达标排放流程的生命周期成本增加76.6%。基于温室气体当量转换法,零排放流程增加了22.5%的CO2-eq排放量,内部归一化后,零排放流程的总环境影响和总人类健康影响分别为1.15和1.03,说明采用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流程达不到的理想的节水与环保要求。从工程、环境和经济(3E)角度研究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序列间歇活性污泥法、厌氧好氧工艺等4种不同生化处理工艺工程性能、环境表现和经济成本的影响。选择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全球变暖潜势等19种关键绩效指标对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进行评价并构建3E三角模型。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系列工艺具有最佳的3E性能(0.5,0,0.5),略优于序列间歇活性污泥法(0.42,0.58,0),优于膜生物反应器(0.28,0.46,0.28)和厌氧好氧工艺(0.3,0.04,0.67)。不同权重维度的分析表明工程因素变化对3E性能的影响最大,其中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对结果的影响最大(0.16~0.33)。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处理进行全流程模拟与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分析。传统零排放流程的总能量消耗为403248 kW,(火用)输出仅为5.45%,其中酚氨回收单元的(火用)损失最大,为89.60%。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酚氨回收单元为成本最高单元,环境分析结果表明酚氨回收、生化处理和蒸发结晶单元对环境存在严重影响,外部归一化后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潜势是评价零排放流程的最重要指标,流程的总环境影响为4.78×10-8。针对酚氨回收关键单元提出低汽提塔压力流程,结果表明当汽提塔的压力从0.2 MPa升高到0.6 MPa时,TEC从396969 kW增加到403731 kW,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最优六工序零排放流程的总能量消耗为402764 kW,处理后废水中CO2含量为0.1%。

饶聪矛[2](2021)在《醋酸地塞米松片药代动力学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我国是仿制药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与国外同种药物相比有较大差距。药物生产质量的提高,是保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重要因素,因此2016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醋酸地塞米松有着优良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的仿制药,是国民基本药物不可缺少的一种,因此需要进行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相关试验。试验依据中国CFDA公布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目录第八批,以法国赛诺菲公司(SANOFI-AVENTIS)经销的醋酸地塞米松片(商品名DECTANCYL)为参比制剂。评估国内药厂生产的受试制剂醋酸地塞米松片与DECTANCYL的药代动力学一致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进行了两项单中心、开放、均衡、随机、单剂量、双周期、双交叉生物等效性预试验,严格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筛选健康成年志愿者。一项为空腹条件下,评估健康成年人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另一项为餐后条件下,评估健康成年人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采用高选择性、高灵敏性的高效液相与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对设置的时间点采集的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本试验连续筛选三天,共筛选52人,合格入组20人,无备用志愿者。志愿者者分为两组,空腹组和餐后组各10人。其中餐后组一人在服药半小时内呕吐导致脱落,故餐后组实际受试志愿者为9人。1.空腹组采用双交叉[1-2α]置信区间法,计算得出地塞米松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Ln Cmax的90%置信区间为(90.11~114.99)%,Ln AUC0-t的90%置信区间为(95.23~111.60)%,Ln AUC0-∞的90%置信区间为(97.30~111.00)%。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Ln Cmax、Ln AUC0-t、Ln AUC0-∞的几何平均值之比分别为101.8%、103.1%、103.9%。2.餐后组按双交叉[1-2α]置信区间法,计算得出地塞米松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Ln Cmax的90%置信区间为(79.71%~109.24%),Ln AUC0-t的90%置信区间为(102.33%~116.05%),Ln AUC0-∞的90%置信区间为(101.51%~116.05%)。地塞米松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Ln Cmax、Ln AUC0-t、Ln AUC0-∞的几何平均值之比分别为93.3%、109.0%、108.5%。结论:1.空腹试验中,醋酸地塞米松受试制剂T与参比制剂R的Ln Cmax、Ln AUC0-t、Ln AUC0-∞等参数的90%置信区间完全落在80.00%~125.00%区间内,两个制剂工艺评估结果为符合生物等效特性。对空腹口服地塞米松两种制剂的Tmax分别采用非参数法检验法进行评价,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餐后试验中,醋酸地塞米松T制剂与R制剂的Ln AUC0-t、Ln AUC0-∞等参数的90%置信区间完全落在80.00%~125.00%区间内,但Ln Cmax的90%置信区间为(79.71%~109.24%)未完全落在80.00%~125.00%内,因此餐后试验不等效。对餐后口服两种制剂的Tmax分别采用非参数法检验法进行评价,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辽宁省人民政府[3](2021)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21]1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刘宁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业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精准落实、有效落实,省政府第10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现将《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单菲菲[4](2020)在《基于产能管理的成本、采购及回收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能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决策,在有机农业和高科技行业,产能建设更是企业决策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技术限制以及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多数供应商在产能投资上相对保守,供不应求的情况经常发生。为刺激上游供应商提高产能,在有机农业,零售商通常会为有机农作物种植者提供种子、技术及相应物流支持,在高科技行业,一些制造商则通过采取产能成本补偿等措施刺激供应商提高产能投资。在行业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制造商的市场地位会影响其在产能分配上的优先级,因此在竞争环境下制造商的产能投资策略也至关重要。在高科技行业,产能扩张及更新换代频繁导致电子垃圾急剧增长,电子垃圾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制造商需要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包括后期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四方面:第一,本论文首先比较分析两种产能成本分摊契约:一种是不管供应商的总产能是多少零售商都按比例分摊总的的产能成本,称之为全部产能成本分摊契约;另一种则是零售商只按比例分摊超过特定阈值的产能成本,称之为部分产能成本分摊契约。研究结果发现,当分摊阈值足够高时,零售商倾向于部分产能分摊契约而供应商倾向于全部产能成本分摊契约,当分摊阈值足够低时则相反。但是,当分摊阈值比较适中,零售商和供应商都倾向于部分产能成本分摊契约。第二,考虑到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特别是有机农产品偏好的持续增加,在时装行业,为激励供应商种植有机棉,零售商通常会为有机棉种植者提供相应的产能支持。事实上,即使如此,零售商也很难采购到足够的有机棉。大型零售商通常会同时采购有机棉和传统棉。因此零售商有两种产品策略,一种是分别用有机棉和传统棉生产有机产品和传统产品,另一种则是把有机棉和传统棉混在一起生产混纺产品。研究发现,零售商对有机种植的在产能上的帮助反而可能会阻碍供应商转向种植有机棉。第三,当市场总产能受限时,制造商的市场地位会影响其产能获得上的优先级,本论文研究在位者在面临初创型进入者和老牌企业型进入者时的产能策略。研究发现,不管进入者是何种类型,以差异化产品进入市场并不总是最优选择。其次,随着竞争加剧,消费者偏好较高的企业反而会提高其产品价格。最后,竞争并不一定会促使在位者选择较低的价格。第四,高科技行业中电子消费增长导致电子垃圾急剧增加,考虑其环境影响,制造商需要对其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处理。本论文比较分析三种经典的电子垃圾回收政策。研究结果发现,多数情况下,ARF(advance recycling fee)政策不管是从制造商还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都是最优的选择。

赵冉[5](2021)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银催化剂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乙烷是乙烯工业衍生物中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重要有机化工产品,近年来国内装置环氧乙烷生产量越来越大,提高银催化剂的选择性,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乙烯环氧化生产装置迫切要求。本文采用α-Al2O3作为催化剂载体,使用浸渍法制备高选择性银催化剂,以表面活性剂-孔道助剂造孔技术,优化载体大孔分布;通过载体表面预处理-络合浸渍技术进行活性组分的负载,提高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从而制备出高选择性银催化剂,降低环氧乙烷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银催化剂载体的制备过程中,其最佳制备条件如下:造孔剂加入量10%-15%,三水氧化铝加入量20%-30%,酸浓度大于5%,煅烧温度1400-1470℃。添加相转变助剂Ti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氧化铝晶型的转变温度,从而有利于α-Al2O3载体比表面的提高;而相转变助剂Sr元素的添加提高了氧化铝的相转变温度,并使高温下的比表面积及孔容增加;表面性质助剂Si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球型氧化铝载体的比表面积,增强载体酸性;表面性质助剂Ce元素可以抑制氧化铝高温下的烧结,保持较好的孔型和较大的孔容。在银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其最佳制备条件如下:选用平均孔径2μm、多孔性α-Al2O3为载体,草酸银为银源,以银氨络合物为前驱体,通过浸渍-热分解法,在氮气气氛中、170℃下活化,活化时间5min,负载压力-0.08到-0.10Mpa,陈化时间为15-20h,干燥时间为4-8h,处理溶剂为丙酮。制得银催化剂物性:银晶粒大小80-150nm;银负载量25%-30%;比表面2m2·g-1;强度达到55-70N/颗;磨耗≤0.2%;助剂Cs元素最佳引入方式为Ag/Cs共浸渍,元素含量600mg·kg-1;助剂Re元素最佳引入方式为先Ag后Re浸渍,元素含量300mg·kg-1。通过微反评价装置对合成出的银催化剂进行了活性及选择性评价。在反应温度:200-230℃,反应压力:2.05MPa,体积空速:6000hr-1,时空产率为100-300kg EO/(h·m3)条件下,经过优化的银催化剂性能指标达到:乙烯单程转化率≥8%,环氧乙烷初期选择性达到85%(进料各组分含量:乙烯8.39L·h-1、空气10.72L·h-1、二氧化碳0.30L·h-1、氮气10.58L·h-1;不添加抑制剂;二氧化碳进料最佳比例为1.25%)。

史琦[6](2020)在《基于有机硅单体合成用新型助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甲基二氯硅烷(M2)是有机硅产业中最重要的单体,产业技术不断革新以期提高M2的产率。目前工业上广泛采用Cu基催化剂催化氯甲烷(CH3C1)和硅(Si)粉的工艺直接合成M2(又称Rochow-Muuller反应)。Cu基催化剂由主催化剂和助剂组成,助剂在提高主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关于助剂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较少,Cu基催化剂催化性能遇到了进一步提高的技术瓶颈,影响我国有机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论文以氧化铜作为主催化剂,研究双单原子和氧化物Sn1Ox作为助剂的新型催化剂的性能,分析催化剂微观形貌、电子结构和配位环境,探讨助剂的协同催化机理和吸附机理。研究了新型负载Zn、Sn双单原子助剂的铜基催化剂(Zn1-Sn1/CuO)的催化性能。合成制备了 CuO,Zn1-Sn1/CuO,纳米Zn、Sn/CuO催化剂体系,对其进行Rochow-Muller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测试。结果表明:CuO催化剂的M2选择性和Si转化率分别为33.1%和3.0%,O.1Zn1-Sn1/CuO催化剂的M2选择性和Si转化率分别为88.7%和41.6%,分别是CuO催化剂的2.7倍和13.8倍。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催化剂体系的微观形貌和电子结构,发现Zn1-Sn1/CuO催化剂中双单原子助剂Sn、Zn之间存在协同催化现象。分析了Zn1-Sn1/CuO催化剂中双单原子助剂Zn、Sn之间的协同催化机理。结合实验表征与密度泛函理论证实了 Sn原子的掺入,更容易在CuO(1 10)表面上形成Cu空位,由于该Cu空位的形成能比纯CuO(11O)表面上低0.78 eV,可以稳定地锚定Zn原子。研究发现,当Zn、Sn助剂以原子的形式存在时,会形成具有协同催化作用的Sn-Zn对,增大CuO表面Cu的电子密度,从而增强CH3C1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吸附作用,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了不同助剂前驱体对负载单分散氧化物助剂的铜基催化剂(Sn1Ox/CuO)催化性能的影响效应。选取SnC14·5H2O和(CH)3SnC12作为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合成不同Sn含量的Sn1Ox/CuO催化剂体系。研究表明:当前驱体使用(CH)3SnC12时,部分Sn原子会向内掺入到CuO的晶格中,导致Sn含量增高,在CuO表面和内部分布更加均匀,1%Sn1Ox/CuO-Me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Sn1Ox/C uO-Me催化剂好。当前驱体使用SnC14·5H20时,Sn原子全部以氧化态的形式分散在CuO表面,使得Sn含量降低,相对分布均匀,Sn1Ox/CuO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分析了以原子级形式分散的Sn1Ox助剂的催化作用机理。利用Rochow-Muller反应和硅氢氯化反应测试Sn1Ox/CuO催化剂和负载纳米氧化物SnOx-NP助剂的催化剂体系的性能,发现Sn1Ox/CuO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单分散形式存在的Sn1Ox,能够增强CuO表面Cu、O元素的核电子云密度,改变主催化剂的电子结构。DFT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CuO电子结构的调变有利于促进CH3C1和HC1的解离吸附,增强解离吸附的CH3和Cl与催化剂的作用强度,从而提高M2的选择性。

郭影[7](2020)在《部分需求分布信息下应急物资储备治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响应重要保障,同时由于部分应急物资有固定保质期要求,在实际应急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过期浪费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使用剩或临期的物资能够得到有效使用。2019年2月26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发布了“From Trailers To Tents:What Happens to Leftover Aid Supplies?”的消息,报道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计划拍卖救援飓风灾难剩余的拖车房,而由此引发一系列争议与不满。因此,用剩的或临期的应急物资是否可以销售?不同的应急物资储备治理策略的应用边界是什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系统分析了应急物资库存管理相关研究,结合实践观察,归纳出理论研究在实践应用中的挑战,包括难以精准估计应急需求分布函数、忽略物资储备中政府应急救援规定等。以实施应急物资销售策略争议性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究了销售策略相较于其他治理策略对应急库存控制效果的增值作用,为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的争议性实施提供证据支撑,同时为应急物资储备依据保障能力与过期浪费制定或选择相应的治理策略提供指导。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应急需求分布函数未知在实践应用中的挑战,构建了自由分布库存模型,实现了仅已知随机变量的均值与上下界分布信息的可靠决策。在应急管理优化模型中,学者大多假设随机应急需求分布信息已知,而实践中难以精准地估计随机变量分布全部信息,特别是在数据较少的应急环境中更是如此。本研究给出成本目标所有可能中的最好与最坏结果,在Hurwicz决策准则下进行决策。研究发现,自由分布应急库存模型具有稳定性或鲁棒性。(2)针对应急组织销售用剩或临期应急物资在实践中的争议性问题,设计了应急物资销售策略,并探究了其对应急供给能力与过期浪费的影响,该销售策略包括面向消费者、面向企业两种销售方式。分别研究了两种销售方式下的库存决策,不同的是面向消费者销售时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公益偏好,而面向企业销售时则考虑最迟销售时间点。具体包括:①考虑应急需求数量与需求时间的随机性,基于消费者公益偏好,构建用剩或临期应急物资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库存模型。为解决销售策略的争议性,同时构建被动接受策略、人道主义捐赠策略下的库存模型,以应急储备中心成本、销售企业利润、公众福利组成的社会整体价值为目标,采用自由分布优化方法,分析销售策略的适用条件。结果发现,销售策略总是优于被动接受策略,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人道主义捐赠策略的治理效果更好。②引入最迟销售时间点,建立了用剩或临期应急物资面向企业销售的库存模型。同时基于政府与企业的交易关系,引入了应急储备中心从市场企业应急采购策略,构建销售与应急采购混合策略下的库存模型。结果发现,过期损失比较严重的物资应当采用销售策略,销售—应急采购策略可以同时降低过期风险与缺货风险,初步验证了政企合作模式在一定条件下的有效性。(3)鉴于联合储备模式的常用性与有效性,在中国政府应急救援的“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应急期间实行先征用后结算的办法”政策下,设计了基于补贴的政企联合储备策略(补贴联合储备策略),一方面探索联合储备治理策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比说明联合储备策略与销售策略的优势范围,进一步探究了联合储备模式下引入销售策略的有效性,具体包括:①在政企联合储备方式下,构建补贴契约下的应急库存随机模型,分析政府补贴契约对政企合作的协调作用,剖析政企联合储备策略对应急物资储备治理效果,给出销售策略与补贴联合储备策略优势条件。理论分析结果,验证了补贴契约的协调性,以及不同治理策略之间存在应用边界,为进一步探究基于销售与联合储备的混合策略提供基础。②已有研究证明多种策略混合治理比单一策略更有效,因此,本文尝试性在补贴联合储备策略的基础上引入面向消费者销售策略,构建了基于销售与补贴联合储备的混合策略,即联合储备模式下的销售策略,设计了近似算法。分析发现,关键性强的应急物资或者发生频率高的事故风险地区,引入销售策略是有利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销售剩余应急物资的争议性,设计了面向消费者与面向企业的销售策略,探索了其相对于人道主义捐赠策略的优势条件,为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2)鉴于联合储备模式的常用性,基于“先征用后结算”的现行政策,提出了补贴联合储备策略,设计了联合储备模式下的销售策略,探析了应急物资储备困境不同治理策略的应用边界。3)考虑应急需求分布函数难以估计的特征,给出了部分需求分布信息下的应急库存规划方法。

李文英[8](2020)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不同阴极电子受体及同步除污产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是当今人类生存面临的两大挑战。治理环境污染并开发清洁能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新型污染治理技术,因治理污染的同时回收电能而备受关注。对MFC而言,阴极电子受体对产电和污染物质降解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了两种不同阴极电子受体的MFC体系,基于阴极电化学还原能力,系统研究了体系产电和对难处理废水污染物质降解性能,并通过阴极修饰提高污染物质去除,实现可持续废水处理。首先针对好氧反硝化菌在低碳氮比(C/N比)废水治理方面的问题,选取NO3-为阴极电子受体,高效好氧反硝化菌Cupriavidus sp.S1为生物催化剂,构建了耐氧生物阴极反硝化系统BCS1-MFC,在硝酸盐浓度为100 mg/L时,考察了不同C/N比及外电阻条件下该系统脱氮产电性能,并分析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脱氮产电性能与阴极C/N比及外电阻有关。外电阻为1000Ω时,C/N≥4,TN几乎全被去除;C/N≤2时由于阴极室有机物及外电路电子传递限制,脱氮较差。C/N比为2,外电阻降低为100Ω时,95.71%的TN被去除,与开路比,提高了21.60%,获得最大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7583.89 m A/m3和932 m W/m3。外电阻100Ω时,该系统对C/N比耐受性为C/N=1,TN去除率与开路相比提高了52.02%。该研究证实了驯化之后的好氧反硝菌Cupriavidus sp.S1能够从电极获取电子进行氮氧化物还原,弥补了有机碳源不足的缺陷。此外,该系统具有污泥产量少、能耗低、可回收部分能源以及运行操作简单等优点。基于上述结果,该系统通过异养反硝化和电化学反硝化两种途径解决了好氧反硝化菌在低C/N硝酸盐废水处理方面的脱氮问题。其次针对生物阴极MFC产电性能低的问题,选取高氧化还原电位单过硫酸钾(PMS)为阴极电子受体,提出PMS在阴极原位电化学活化的新思路,构建了化学阴极PMS-MFC系统。文中选取纯PMS(PPMS)和复合PMS(CPMS)为电子受体,考察了PMS浓度和阴极液p H值对MFC产电除污性能的影响,探讨了PMS还原及系统产电机理,开发了该系统阴阳极同步污染物降解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产电除污性能随着PMS浓度提高和p H降低而上升。PPMS-MFC系统中,在10 m M PMS和p H=3.0时,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972 V和16.37 W/m3。CPMS-MFC系统中,在70 m M PMS和p H=3.0的条件下,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710 V和8.60 W/m3。相应两系统中阳极室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9.41%和98.71%,库伦效率分别为27.78%和22.56%。阴极电极原位激活PM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使其产电较高。此外,在10 m M PMS时,于阴极室添加500 mg/L难降解物质罗丹明B(Rh B),该系统对Rh B去除率高达100%,表观速率常数为0.058 min-1,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950 V和15.22 W/m3。因此,该系统因微生物电化学激活PMS产生高活性物种而在废水处理同时具有较大能量回收的潜力。随后由于实际废水及运行条件差异,研究了其他因素对PMS-MFC系统产电性能影响,考察了无机阴离子、阳极有机物浓度及种类、外电阻变化以及高浓度Na Cl添加对该系统产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机阴离子对系统产电性能影响不同。阳极室有机物浓度升高,电压输出升高;大分子有机物对系统电压输出有抑制作用,之后由于微生物的适应性,产电性能回升。电压随着外电阻的降低而降低,而电流、库伦效率以及阳极有机物的去除随外电阻的降低而升高。Na Cl添加对系统电压和功率密度输出呈现不同作用,系统电压输出与Cl-/PMS浓度比值有关系,比值为2~10时,主要表现为促进;比值<1.5时,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对系统功率密度输出整体呈现出抑制作用。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以后PMS-MFC系统在实际废水处理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PMS-MFC系统产电性能较高的基础上,为提高该系统阴极Rh B降解速度,采用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修饰阴极电极,构建了PMS/Cu Co2S4-MFC系统,实现了可持续高效降解Rh B,并回收电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合成催化剂Cu Co2S4呈现出三维纳米片花状结构。CV扫描及Tafel测试结果显示,Cu Co2S4(1:2:4)呈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Cu Co2S4负载量、阴极液p H、PMS用量以及无机阴离子对Rh B的降解均有影响。当PMS为5 m M,Cu Co2S4为1.0 mg/cm2,p H为7.0时,反应45 min后,Rh B的去除高达99%,最大表观速率常数为0.118 min-1,是未附着催化剂的4.92倍。另外,对该系统中Cu Co2S4催化剂稳定性进行了评价。MFC的驱动延长了Cu Co2S4在PMS活化中的使用寿命,运行5个周期之后,仍能保持99%以上的RhB去除,缘于催化剂中的Cu2+和Co3+可以通过接收阴极电子实现Cu+和Co2+的原位再生。此外,在p H=7.0,PMS浓度为10 m M和5 m M时,该系统同步降解Rh B时相应的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896 V和0.804 V以及4.75 W/m3和3.86 W/m3。SO4·-是降解Rh B的主要活性物种,由Cu Co2S4以及MFC阴极电化学活化两种方式激活产生。因此,该系统因过渡金属催化剂修饰及催化剂电化学再生为Rh B染料废水的高效持久降解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徐雨[9](2020)在《基于二维色谱-质谱平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分析系统建立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一线用药,但存在严重的过敏反应和安全隐患,导致过敏反应的原因是其中的聚合物杂质等。本论文采用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了头孢菌素类药物高风险杂质的识别与控制,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一、建立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杂质分析的技术平台将二维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应用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杂质谱研究,解决了一维液相色谱-质谱存在的流动相中难挥发性缓冲盐与质谱不兼容、所得到的结果与标准条件下各杂质的出峰顺序不一致的难题。一维分析柱(含难挥发性缓冲盐的流动相)上每个峰通过阀切换到二维分析柱(含挥发性的流动相)上,通过易挥发的流动相带到质谱中进行逐一分析。通过对该类药杂质高分辨多级质谱数据的系统分析,鉴定了头孢尼西钠、头孢匹胺、氟氧头孢钠和头孢米诺钠中系列未知杂质的结构,并阐明了共性的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通过二维液相色谱在线除盐技术,所得到的结果与药典标准条件下各杂质的出峰顺序一致。二、构建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分析的新模式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的分析,国内外目前常用且法定的分析方法是以Sephadex G-10为固定相的普通凝胶色谱法,其分离效果不佳,检测灵敏度低,并且聚合物杂质的结构未明确。本论文探索用高效凝胶色谱法(HPSEC)分析聚合物杂质,并将HPSEC中分离的聚合物杂质通过柱切换技术在无盐的二维系统(C18色谱柱)中进行再分离,在线二维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新技术分离鉴定了头孢尼西钠等7种头孢菌素药物中系列聚合物杂质的结构,提出了头孢菌素类药物聚合物杂质新的分析控制策略,为中国药典提高完善该类药物聚合物杂质的控制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揭示了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负离子模式下质谱裂解机理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有着较强的负离子响应,针对该类药负离子质谱检测理论不足的问题,本论文阐明了共性的负离子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为同类结构杂质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补充完善了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质谱裂解理论。通过对16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负离子模式下碎片离子断裂途径的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特征断裂主要为β-内酰胺环断裂及氢化噻嗪环发生断裂失去一分子H2S,并且当C-3位上侧链结构为烷烃或烯烃时,侧链不易断裂,而C-3位上侧链为醚或硫醚时,侧链易发生断裂并与C-5形成三元环或与C-2位上的羧基形成五元内酯环。四、阐明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的形成机制及与工艺的相关性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以及聚合物杂质结构鉴定的基础上,辅以强力破坏实验,揭示了杂质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工艺相关性分析,找出杂质在生产工艺中的产生原因,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杂质的含量,提升药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解决了头孢菌素类药物杂质分析和控制的系列共性关键技术,为药品科学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徐洪吕[10](2020)在《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关联及其饮食行为调节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描述大学生人群尿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代谢物水平和潜增长轨迹,评估PAEs的累积暴露风险和暴露来源,分析PAEs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纵向关联,探讨饮食行为在PAEs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关联中的调节效应。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安徽医科大学(2个学院)和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2个学院)大一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基线问卷调查和尿样(晨尿)收集。完成问卷1 239份,收集尿样1 017份。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建立随访队列,906名大学生纳入随访。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进行随访,问卷调查893人(13人失访,失访率为1.4%),收集尿液样本555份。此外,2019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招募90名大学生进行7天连续调查,完成问卷630份,收集尿样630份。大学生使用手机微信扫描问卷二维码完成电子化的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饮食行为、个人护理品使用、体育活动、手机使用等)、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抑郁症家族史、情绪症状评估等。通过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评估饮食行为。使用中文版的21条目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评估大学生的情绪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症状)。大学生在医院体检获得体检数据。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尿中PAEs代谢物的浓度。使用手执式折射计检测尿比重(SG)。在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过程中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本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号:20170291)。使用SPSS 23.0、Mplus 7.4和R 3.5.1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目的、数据类型和研究设计,采用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描述性统计、Spearman相关、χ2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GLM)、潜增长曲线模型(LGCM)、潜在剖面分析、自回归交叉滞后效应模型(ARCLM)、广义估计方程(GEE)、贝叶斯中介效应模型和潜变量调节模型等。结果大学生尿中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邻苯二甲酸单乙酯(MEP)、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羟基己基)酯(MEHHP)、邻苯二甲酸单甲酯(MMP)和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5-氧代己基)酯(MEOHP)这6种PAEs代谢物的检出率为79.6%99.7%,SG校正的代谢物浓度中位数为2.90155.04 ng/m L。同一种PAEs代谢物浓度在尿比重校正前后有高度相关性(r=0.820.96,P均<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7天测量的MEP、MMP、MEHHP、MEOHP、低分子量PAEs(LMWP)和高分子量PAEs(HMW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GCM分析显示,7天测量的PAEs代谢物浓度潜增长轨迹有统计学差异,MBP、MEP、MMP、MEHP和LMWP的初始浓度存在个体差异(截距因子I=0.040.42,P均<0.01);MEHHP、MEOHP和HMWP不仅初始浓度和增长速率存在个体差异(I=0.120.14,斜率因子S<0.01,P均<0.01),而且I与S负相关,初始浓度越高增长速率越低。大学生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每日摄入量估计值(EDI)的中位数分别为3.29μg/kg·bw/day,0.82μg/kg·bw/day,6.31μg/kg·bw/day和0.46μg/kg·bw/day。按照欧洲食品安全局的推荐的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估计,32.2%的大学生PAEs暴露的危害指数(HI)≥1;按照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每日摄入参考剂量(Rf D)来估计,3.5%的大学生PAEs暴露的HI≥1。LGCM分析显示,7天PAEs的EDI增长轨迹有统计学差异,DBP、DEP、DMP和DEHP的EDI初始水平(I=0.29333.95,P均<0.01)和增长速率(S=-0.0910.36,P均<0.05)有显着的个体差异;除DBP之外,I与S负相关,初始EDI越高增长速率越低。按Rf D和TDI估计的HI初始水平均有显着的个体差异(I=0.901.43,P均<0.01);Rf D-HI增长速率有显着的个体差异(S=0.03,P<0.01);Rf D-HI和TDI-HI的I与S均负相关,初始HI越高增长率越低。对基线调查数据进行GLM分析显示,外卖快餐消费、牛奶消费和个人护理品使用均与MBP关联(OR=1.48,95%CI:1.072.04;OR=1.66,95%CI:1.082.57;OR=1.40,95%CI:1.031.90;P均<0.05);外卖快餐消费和个人护理品使用均与MEP关联(OR=1.44,95%CI:1.051.98;OR=1.72,95%CI:1.152.58;P均<0.05);外卖快餐消费、牛奶消费和个人护理品使用均与LMWP关联(OR=1.46,95%CI:1.062.02;OR=1.34;95%CI:1.011.76;OR=1.54;95%CI:1.022.32;P均<0.05)。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症状的阳性率分别为17.4%、24.8%和9.5%。LGCM分析发现,7天重复测量的情绪症状潜增长轨迹有统计学差异,情绪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症状)的初始水平有个体差异(I=15.8732.10,P均<0.01),情绪症状的I与S负相关,初始症状评分越高增长速率越低。在PAEs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纵向关联的研究中,GEE分析显示,在调整变量后,女生MBP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症状关联(β=2.24,95%CI:0.384.10;β=2.08,95%CI:0.144.01;β=2.89,95%CI:0.595.19;P均<0.05);女生MEHP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症状关联(β=0.82,95%CI:0.231.41;β=0.84,95%CI:0.231.45;β=0.85,95%CI:0.131.56;P均<0.05);然而,未观察到PAEs代谢物与男生情绪症状的关联。GEE分析表明,PAEs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反向关联分析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饮食行为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纵向关联研究中,GEE分析发现,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外卖快餐消费分别与3种情绪症状(抑郁、焦虑和压力)关联(β=0.11,95%CI:0.080.14;β=0.10,95%CI:0.070.13;β=0.09,95%CI:0.050.12;P均<0.01);打包食物消费分别与3种情绪症状(抑郁、焦虑和压力)关联(β=0.08,95%CI:0.040.11;β=0.08,95%CI:0.050.12;β=0.07,95%CI:0.040.11;P均<0.01);街头小吃消费分别与3种情绪症状(抑郁、焦虑和压力)关联(β=0.13,95%CI:0.090.16;β=0.12,95%CI:0.090.16;β=0.12,95%CI:0.080.16;P均<0.01)。特别的是,GEE分析表明,饮食行为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反向关联仍然存在。在调整变量后,抑郁症状(β=0.22,95%CI:0.080.35)和焦虑症状(β=0.17,95%CI:0.020.32)与外卖快餐消费关联(P均<0.05);抑郁症状(β=0.13,95%CI:0.000.25)和焦虑症状(β=0.16,95%CI:0.020.30)与街头小吃消费关联(P均<0.05)。在饮食行为调节PAEs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纵向关联研究中,潜变量调节模型分析显示,打包食物消费调节LMWP与大学生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压力症状的关联(β=0.230.89,P均<0.05);外卖快餐消费调节LMWP与大学生的焦虑症状的关联(β=0.32,P<0.05);街头小吃调节LMWP与大学生的抑郁症状的关联(β=0.31,P<0.05)。然而,性别分层分析未观察到饮食行为在PAEs暴露与不同性别大学生情绪症状关联中的调节效应。结论1.大学生普遍暴露于DEHP、DEP、DBP和DMP这4种PAEs,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PAEs代谢物、EDI和HI的潜增长轨迹初始值越高,增长速率越低。外卖快餐消费等饮食行为和个人护理品使用是大学生PAEs暴露的重要来源。2.大学生情绪症状阳性率较高。PAEs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呈非线性关联,且在男生中未观察到纵向关联。在纵向研究中未观察到反向的关联。3.饮食行为与大学生情绪症状存在双向的关联。饮食行为在PAEs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关联中存在显着的调节效应,高频次的饮食行为有正向调节效应,低频次的饮食行为有反向调节效应。

二、H+M→药品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M→药品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废水零排放意义
        1.2.1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1.2.2 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意义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3.1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2 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分析研究
        1.4.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生命周期评价
        1.4.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经济分析
        1.4.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综合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煤制天然气废水零排放与达标排放流程的可持续性分析
    2.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污水处理研究概述
    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2.2.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目标与范围定义
        2.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清单
        2.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结果
        2.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耗水量分析
        2.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权重维度下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综合分析
    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流程概述
    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3E三角模型的建立
        3.2.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3E三角模型概述
        3.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过程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
        3.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过程的数据归一化
        3.2.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目标和范围
    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及3E三角模型分析
        3.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工程性能分析
        3.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3.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经济成本分析
        3.3.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3E三角模型分析
        3.3.5 不同权重下的3E三角模型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综合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4.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流程介绍
    4.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分析方法
        4.2.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能量分析
        4.2.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经济分析
        4.2.3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环境分析
        4.2.4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多目标优化
    4.3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模拟
    4.4 4E分析结果与多目标优化分析
        4.4.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4E综合分析
        4.4.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多目标优化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醋酸地塞米松片药代动力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
    1.3 主要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志愿者编号及服药随机表
    2.2 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数据
    2.3 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2.4 醋酸地塞米松主要药动学数据、结果及评价
    2.5 样本量估计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基于产能管理的成本、采购及回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价值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能管理
    2.2 进入威慑
    2.3 责任采购
    2.4 产品回收
        2.4.1 产品回收与再制造
        2.4.2 环保法规的影响
        2.4.3 产品回收法规
第3章 产能投资下零售商的产能成本分摊策略
    3.1 研究背景
    3.2 模型假设和描述
    3.3 产能成本分摊契约
        3.3.1 全部产能成本分摊契约
        3.3.2 部分产能成本分摊契约
    3.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能投资下的零售商的产品策略
    4.1 研究背景
    4.2 模型
        4.2.1 供应商
        4.2.2 买方
        4.2.3 消费者需求
        4.2.4 决策顺序
    4.3 供应商承担有机产能建设成本
        4.3.1 分纺策略
        4.3.2 混纺策略
    4.4 买方承担有机产能建设成本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能限制下在位者的产能投资略
    5.1 研究背景
    5.2 模型
        5.2.1 需求函数
        5.2.2 产能投资
        5.2.3 决策顺序
    5.3 初创型进入者
        5.3.1 允许新的进入者(竞争环境)
        5.3.2 在第二阶段保持垄断地位(垄断环境)
        5.3.3 在位者的最优产能策略
        5.3.4 产品替代水平的影响
    5.4 老牌企业型进入者
    5.5 本章小节
        5.5.1. 产能决策
        5.5.2 产品的替代水平
        5.5.3 产品价格的含义
第6章 产能扩张下的产品回收策略
    6.1 研究背景
    6.2 模型假设和描述
        6.2.1 消费者
        6.2.2 回收系统
    6.3 ARF,EPR和PDF的模型
        6.3.1 ARF模型
        6.3.2 EPR模型
        6.3.3 PDF模型
    6.4 均衡结果分析
        6.4.1 均衡解
        6.4.2 灵敏度分析
    6.5 三种政策的比较分析
    6.6 扩展
        6.6.1 受限的回收处理费用
        6.6.2 电子垃圾再回收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第5章的证明
    附录B 第6章的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银催化剂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环氧乙烷简介
    1.3 催化剂的选择对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经济效益的影响
    1.4 乙烯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1.5 银催化剂的发展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催化剂载体制备
    2.3 银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2.5 反应评价
第3章 银催化剂载体的合成及优化研究
    3.1 银催化剂载体合成条件对其结构的影响
    3.2 银催化剂载体的表征
    3.3 相转变助剂对氧化铝结构的影响
    3.4 造孔剂对氧化铝结构的影响
    3.5 载体表面性质及孔道结构优化研究
    3.6 小结
第4章 银催化剂合成条件优化及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银前驱体对银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
    4.3 载体孔结构对银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
    4.4 活化气氛对银催化剂热分解活化温度的影响
    4.5 活化气氛对银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
    4.6 活化温度及时间对银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7 制备条件对银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4.8 银催化剂的表征
    4.9 银催化剂反应条件优化研究
    4.10 小结
第5章 选择性助剂对银催化剂结构及性能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含助剂的银催化剂合成条件研究
    5.3 CS助剂对银催化剂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4 RE助剂引入对银催化剂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5 CS和RE助剂引入对银催化剂形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有机硅单体合成用新型助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硅单体与产业
        1.1.1 有机硅产业的发展现状
        1.1.2 有机硅单体
        1.1.3 中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趋势
    1.2 直接法反应概述
        1.2.1 直接法合成反应
        1.2.2 影响直接法合成的主要因素
        1.2.3 直接合成反应中催化剂体系的发展
    1.3 助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直接合成反应中助剂的研究
        1.3.2 有机硅工业中的助剂
        1.3.3 助剂在其他反应上的应用
    1.4 单原子催化剂
        1.4.1 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
        1.4.2 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3 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
        1.4.4 单原子助剂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研究路线
        1.5.4 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实验药品
    2.2 催化剂物相分析与结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物相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球差矫正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7 氢气程序温度还原
        2.2.8 X射线吸收光谱
    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4 催化性能评价方法
        2.4.1 Rochow-Muller反应评价装置
        2.4.2 Rochow-Muller反应评价实验
        2.4.3 产物分析方法
        2.4.4 产物分析计算公式
3 负载双单原子助剂的Zn_1-Sn_1/CuO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铜基催化剂的合成制备
        3.2.1 水热法合成CuO和Sn_1/CuO催化剂
        3.2.2 浸渍法合成Zn_1-Sn_1/CuO催化剂
        3.2.3 纳米Sn、Zn/CuO催化剂体系的制备
    3.3 双单原子Zn_1-Sn_1/CuO的微观结构研究
        3.3.1 铜基催化剂的微观形貌
        3.3.2 双单原子Sn、Zn助剂的分布
        3.3.3 Zn_1-Sn_1/CuO中Cu、Sn、Zn的配位环境
    3.4 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3.4.1 铜基催化剂反应活性的研究
        3.4.2 铜基催化剂反应稳定性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Zn_1-Sn_1/CuO催化剂中Sn、Zn助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4.1 引言
    4.2 助剂Sn、Zn原子对催化剂的影响
        4.2.1 助剂Sn、Zn原子对催化剂电子结构的影响
        4.2.2 助剂Sn、Zn原子对Cu_xSi活性相生成的影响
    4.3 DFT理论计算构建催化模型
        4.3.1 Zn_1-Sn_1/CuO催化体系的理论模型构建
        4.3.2 阳离子缺陷位的形成探讨
        4.3.3 助剂Sn-Zn间的协同催化机制与吸附机理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负载单分散氧化物Sn助剂的Sn_1O_x/CuO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铜基催化剂的合成制备
        5.2.1 沉淀法合成CuO催化剂
        5.2.2 不同Sn前体合成Sn_1O_x/CuO催化剂体系
    5.3 不同Sn前驱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1 Sn_1O_x/CuO催化剂体系的形貌与结构
        5.3.2 Sn_1O_x/CuO催化剂体系的电子结构
        5.3.3 Rochow-Muller反应的性能研究
        5.3.4 硅氢氯反应的性能研究
    5.4 助剂氧化物存在形态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1 单分散Sn_1O_x助剂的分布
        5.4.2 SnO_(x-NP)/CuO催化剂体系形貌与结构
        5.4.3 助剂Sn_1O_x和SnO_(x-NP)对还原性和电子结构的影响
        5.4.4 助剂Sn_1O_x和SnO_(x-NP)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5 基于Sn_1O_x/CuO催化体系的机理探讨
        5.5.1 DFT构建CuO[001]面模型
        5.5.2 催化剂电子结构与反应吸附的探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部分需求分布信息下应急物资储备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部分需求分布信息
        1.2.2 固定保质期应急物资
        1.2.3 剩余应急物资
        1.2.4 治理策略
        1.2.5 应急物资类型与应急事故类型
    1.3 研究综述
        1.3.1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1.3.2 应急物资储备治理策略
        1.3.3 应急库存决策研究方法
        1.3.4 剩余物资销售与公益营销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部分需求分布信息下应急库存随机规划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随机规划模型构建
        2.2.1 需求数量随机的应急库存规划模型
        2.2.2 数量和时间随机的应急库存规划模型
        2.2.3 自由分布应急库存规划模型
    2.3 应急库存规划模型分析
        2.3.1 应急需求时间随机性影响
        2.3.2 自由分布库存规划模型的有效性
    2.4 实例仿真
        2.4.1 数据输入
        2.4.2 仿真结果
    2.5 结论与启示
第3章 面向消费者的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销售策略设计
        3.2.1 销售策略
        3.2.2 销售策略下的供需分析
    3.3 销售策略下的库存规划模型
        3.3.1 期望成本与利润函数
        3.3.2 库存博弈模型
    3.4 销售策略的优势分析
        3.4.1 被动接受与捐赠策略下物资库存模型
        3.4.2 销售策略的过期浪费降低
        3.4.3 销售策略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增值
    3.5 算例分析
        3.5.1 应急物资与应急事件的影响
        3.5.2 销售策略特征参数的影响
        3.5.3 应急需求随机性的影响
    3.6 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4章 面向企业的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低价销售策略设计与模型
        4.2.1 低价销售策略
        4.2.2 低价销售模型
    4.3 销售—采购策略的库存模型
        4.3.1 销售—采购策略
        4.3.2 销售—采购模型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被动接受策略的库存模型
        4.4.2 库存风险的降低
        4.4.3 库存价值的增加
        4.4.4 低价销售策略的有利条件
    4.5 数值分析
        4.5.1 相关参数对库存决策与策略增值的影响
        4.5.2 随机变量对库存决策与策略增值的影响
    4.6 结论与管理启示
        4.6.1 面向消费者与面向企业的销售策略
        4.6.2 相关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5章 基于政府补贴的联合储备模型分析
    5.1 引言
    5.2 补贴政企联合储备模型
        5.2.1 补贴联合储备策略设计
        5.2.2 补贴联合储备模型
        5.2.3 补贴联合储备决策
    5.3 补贴联合储备策略的分析
        5.3.1 补贴联合储备模式协调
        5.3.2 补贴联合储备策略的有效性
    5.4 销售策略与补贴联合储备策略的对比分析
    5.5 算例分析
        5.5.1 应急物资与应急事件的影响
        5.5.2 实施参数的影响
        5.5.3 应急需求随机性的影响
    5.6 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6章 基于销售与联合储备的混合策略研究
    6.1 引言
    6.2 混合策略下的库存模型
        6.2.1 基于销售与联合储备的混合策略设计
        6.2.2 模型构建
    6.3 联合储备模式下销售策略分析
        6.3.1 库存水平分析
        6.3.2 联合储备模式下销售策略有效性分析
    6.4 近似算法与仿真
        6.4.1 近似算法
        6.4.2 数值仿真
    6.5 剩余应急物资销售策略实施框架
        6.5.1 剩余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的实施动机
        6.5.2 剩余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的实施要素
        6.5.3 剩余应急物资销售策略的实施框架
    6.6 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结论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微生物燃料电池不同阴极电子受体及同步除污产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水体污染
        1.1.2 能源匮乏
        1.1.3 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分类及特点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因素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电子受体研究进展
        1.3.1 阴极在MFC中的重要性及阴极电位损失理论分析
        1.3.2 阴极电子受体
        1.3.3 阴极催化剂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电化学还原应用及研究现状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阴极脱氮产电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非生物阴极难降解污染物去除产电
        1.4.3 微生物燃料电池非生物阴极金属离子还原产电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 化学分析方法
        2.2.1 化学需氧量COD
        2.2.2 硝态氮
        2.2.3 亚硝态氮
        2.2.4 总氮
        2.2.5 罗丹明B
        2.2.6 总有机碳TOC
        2.2.7 其他指标
    2.3 电化学分析方法
        2.3.1 电池电压采集
        2.3.2 极化曲线及功率密度曲线
        2.3.3 塔菲尔分析
        2.3.4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2.4 微生物学分析方法
        2.4.1 微生物形态
        2.4.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2.5 材料表征
        2.5.1 电子扫描显微镜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5.3 X射线衍射
        2.5.4 样品表面性能分析
第3章 耐氧生物阴极电化学反硝化脱氮产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3.2.1 实验装置
        3.2.2 接种
        3.2.3 实验废水
        3.2.4 操作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CS1-MFC系统不同C/N性能比较
        3.3.2 BCS1-MFC系统不同外电阻性能比较
        3.3.3 BCS1-MFC系统耐受性能
        3.3.4 BCS1-MFC系统产耗能分析
        3.3.5 BCS1-MFC系统微生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过硫酸钾化学阴极产电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4.2.1 实验装置
        4.2.2 接种及挂膜
        4.2.3 实验废水
        4.2.4 实验操作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MS-MFC反应器启动
        4.3.2 不同PMS浓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pH阴极液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4.3.4 PMS-MFC系统产电机理
        4.3.5 PMS-MFC系统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4.3.6 PMS-MFC系统阳极性能
        4.3.7 PPMS-MFC系统简单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MS/CuCo_2S_4-MFC系统降解RhB及同步产电性能
    5.1 引言
    5.2 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5.2.1 CuCo_2S_4催化剂合成
        5.2.2 阴极电极制备
        5.2.3 PMS/CuCo_2S_4-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uCo_2S_4化学成分及形貌特征
        5.3.2 CuCo_2S_4电化学表征
        5.3.3 PMS/CuCo_2S_4-MFC系统物质降解性能初探
        5.3.4 PMS/CuCo_2S_4-MFC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5.3.5 PMS/CuCo_2S_4-MFC系统重复性能分析
        5.3.6 PMS/CuCo_2S_4-MFC系统产电性能分析
        5.3.7 PMS/CuCo_2S_4-MFC系统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二维色谱-质谱平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分析系统建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现状
        1.1.1 头孢菌素类药物概述
        1.1.2 化学结构特点
    1.2 头孢菌素类药物杂质谱研究
        1.2.1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概述
        1.2.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谱研究现状
        1.2.3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概述
        1.2.4 头孢菌素类中聚合物杂质研究现状
    1.3 现代分析技术在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中的进展
        1.3.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
        1.3.2 二维柱切换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DLC-MS)
        1.3.3 凝胶色谱技术(GFC)
        1.3.4 二维凝胶色谱-质谱技术(2D GFC× LC MS)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头孢菌素类药物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2D LC-IT-TOF MS)杂质分析技术平台的建立
    2.1 引言
    2.2 用2D-LC-IT-TOF MS技术研究头孢尼西钠杂质谱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杂质结构解析
        2.2.5 小结
    2.3 用2D LC-IT-TOF MS技术研究头孢匹胺杂质谱
        2.3.1 仪器与试药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杂质结构解析
        2.3.5 小结
    2.4 用LC-IT-TOF MS技术研究氟氧头孢钠杂质谱
        2.4.1 仪器与试药
        2.4.2 实验方法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杂质结构解析
        2.4.5 小结
    2.5 用LC-IT-TOF MS技术研究头孢米诺钠杂质谱
        2.5.1 仪器与试药
        2.5.2 实验方法
        2.5.3 结果与讨论
        2.5.4 杂质结构解析
        2.5.5 小结
第三章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分析新模式的构建
    3.1 引言
    3.2 用二维普通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分离鉴定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的结构
        3.2.1 仪器与试药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杂质结构解析
        3.2.5 小结
    3.3 用二维高效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分离鉴定头孢地嗪钠、头孢甲肟和头孢尼西钠原料药中聚合物杂质的结构
        3.3.1 仪器与试药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杂质结构解析
        3.3.5 小结
    3.4 用二维高效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分离鉴定注射用头孢他啶、头孢唑林钠、头孢哌酮钠和头孢孟多酯钠中聚合物杂质的结构
        3.4.1 仪器与试药
        3.4.2 实验方法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杂质结构解析
        3.4.5 小结
第四章 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其杂质的质谱裂解机理探讨
    4.1 引言
    4.2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机理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头孢菌素类药物结构解析
        4.2.5 头孢菌素在负离子下的质谱裂解规律探讨
    4.3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的质谱裂解机理
    4.4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的质谱裂解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和聚合物杂质的形成机制及工艺相关性研究
    5.1 引言
    5.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的形成机制工艺相关性研究
        5.2.1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生产工艺
        5.2.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的产生机制及工艺相关性
    5.3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的形成机制及工艺相关性研究
        5.3.1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的产生机制
        5.3.2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聚合物杂质的工艺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获奖情况及获得的荣誉
    4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关联及其饮食行为调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主要的健康问题
    2 青少年邻苯二甲酸酯暴露的普遍性
    3 PAEs暴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关联线索
    4 青少年不健康饮食行为与心理行为问题关联
    5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
    6 本课题研究假说与设计思路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研究一 大学生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水平及暴露来源研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三 饮食行为在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关联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关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问卷
附录Ⅱ 大学生7天24小时行为与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Ⅲ 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致谢

四、H+M→药品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D]. 侯政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醋酸地塞米松片药代动力学评价[D]. 饶聪矛.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及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7)
  • [4]基于产能管理的成本、采购及回收策略的研究[D]. 单菲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银催化剂制备研究[D]. 赵冉.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6]基于有机硅单体合成用新型助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史琦.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8)
  • [7]部分需求分布信息下应急物资储备治理策略研究[D]. 郭影. 山东大学, 2020(12)
  • [8]微生物燃料电池不同阴极电子受体及同步除污产电性能研究[D]. 李文英.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二维色谱-质谱平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杂质分析系统建立及机理研究[D]. 徐雨.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10]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大学生情绪症状的关联及其饮食行为调节效应研究[D]. 徐洪吕. 安徽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H+M→药物消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