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髌骨骨折术后遗留问题分析

186例髌骨骨折术后遗留问题分析

一、髌骨骨折186例术后遗留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正吕,李彦林,王旭,刘德健,张艳[1](2022)在《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文中指出背景: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已经成为后交叉韧带严重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掌握各类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移植材料被认为是影响后交叉韧带重建效果的重要环节。目的:对后交叉韧带重建自体移植材料、异体移植材料、人工韧带等移植物的优缺点展开综述,提出改良策略及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人工韧带等)方面的文献,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2000-2020年。将符合检索词所得的文章进行初筛,保留与综述内容相关且具有各类后交叉韧带移植物优缺点分析的相关文献,进一步详细分析、归纳并总结。结果与结论: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各有其优缺点,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运用韧带增强装置、内减张技术或者肌腱表面涂层技术处理移植物可改善后交叉韧带重建效果。短期内自体肌腱、异体肌腱及人工韧带都是重要的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来源;远期随着人工韧带和组织工程韧带研究的进步,有望彻底解决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材料的问题。临床医生选择后交叉韧带移植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所期望的活动水平、参与的活动类型及患者的职业特点、医生所掌握的重建技术与习惯及与移植物相匹配的固定材料等方面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

赵正吕[2](2021)在《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的临床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变化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P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减张组和传统组,每组44例。其中减张组应用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结合术后快速康复治疗,传统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解剖单束重建PCL及术后常规康复治疗,不应用内减张技术。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月IKDC评分、HSS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术前和术后1月、2月、3月患膝屈曲角度,部分患者于术后1~2年内行二次关节镜检查,依据敖英芳教授改良版二次镜检评分标准和MAS评分标准对两组PCL移植物形态学进行评估分析。3.使用OptiKnee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并记录健康志愿者44例和纳入研究的8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 Ⅰ期愈合,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月复查X-ray、CT、MRI提示韧带与骨隧道均愈合良好。2.减张组术后韧带Ⅰ度松弛6例,Ⅱ度松弛4例,无Ⅲ度松弛;传统组术后韧带Ⅰ度松弛10例,Ⅱ度松弛8例,无Ⅲ度松弛,传统组有2例术后3月复查时关节僵硬,行手法松解后恢复尚可。3.两组内IKDC评分、HSS评分、Lysholm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各时间点组内比较评分均逐渐提高(P<0.05);除术后6月减张组较传统组获得较好的HSS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1月、2月、3月患膝屈曲角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减张组较传统组术后各时间点获得更好的患膝屈曲角度(P<0.05)。4.术后1~2年减张组16例,传统组14例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检查,MAS评分减张组优良率为87.5%,传统组优良率为78.57%。减张组改良版二次镜检韧带评分较传统组在韧带完整性、韧带张力、韧带滑膜覆盖的评分稍高,但两组间移植物愈合形态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重建韧带无再次断裂,少量病例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粘连,部分纤维束断裂,韧带张力减弱、滑膜覆盖和色泽尚可。5.术前两组患者最大步长均值、最小步长均值小于健康组,步频均值、内外旋角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前后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间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膝关节步态分析数据比较中,最大步长均值、最小步长均值、步频均值、屈伸范围、内外翻范围、内外旋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内外位移范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较术前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屈伸角度是逐渐恢复至正常。7.术后3月两组最小步长均值小于健康组,步频均值大于健康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上下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月上下位移范围、前后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P<0.05),且术后12月减张组前后位移范围要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结 论]1.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可提高患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利于早期康复锻炼,尽早恢复患膝功能。2.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早期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运动学功能,膝关节的前后向松弛明显改善。

刘涛[3](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霍星辰[4](2018)在《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与穿支血管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数据;以及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远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血供研究:健康志愿者26人,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8.5岁。应用ES-1000SPM型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双侧腓肠神经远1/3段体表投影线周围的穿支血管进行探测。探测范围:腓肠神经体表投影线(简称投影线)前、后各2cm,自外踝尖至踝上15cm。标记每个穿支点位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临床应用研究:2014年2月2018年1月,运用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远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5例。根据病例资料记载的皮瓣内包含的腓肠神经远端有无损伤分为两组:对照组(腓肠神经无损伤组)46例,实验组(腓肠神经远端损伤组)19例。观察两组病例皮瓣的部分坏死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供研究:52侧共探测标记血管穿支417个,每侧4个14个,(8.02±2.16)个。投影线前侧与后侧的穿支点平均个数分别为5.77个,2.44个;检验有显着性差异,前侧多于后侧。2临床应用研究:对照组皮瓣面积4.0cm×4.0cm18.0cm×12.0cm,皮瓣面积6cm×5cm18cm×15cm。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皮瓣参数(瓣长、瓣宽,蒂长、蒂宽,皮瓣的总长度,长宽比)比较,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4例远端发生部分坏死;实验组2例远端发生部分坏死;检验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再破溃,皮瓣色泽接近正常、质地良好。结论1腓肠神经远1/3段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穿支,前侧多与后侧,为以远端损伤的腓肠神经为蒂的逆行筋膜皮瓣的血供提供了解剖学基础。2以远端损伤的腓肠神经为蒂切取的皮瓣,其成活率与腓肠神经远端正常的皮瓣相同,都是修复小腿中远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刘焱[5](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伤科常见和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虽能改善症状,但仍存在不足。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LDH俨然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加味补肾活血方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功能等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入选于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附属靖江市中医院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状况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随访期间,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填写相应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量表,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54.50±11.92)岁,平均病程(4.15±5.23)年,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的患者分比为5例、18例、7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4.20±13.76)岁,其中突出节段为L3-4、L4-5、L5-S1的患者4例、17例、9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JOA评分升高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ODI指数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ODI指数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0%、86.7%,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分别为93.3%、90%。两个随访时间节点,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患侧肢体疼痛,服用中药汤剂后第三天缓解,随访6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半年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加味补肾活血方有利于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改善。

陈骁[6](2016)在《屈膝挛缩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改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旨在研究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fixed flexion deformity,FFD)的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改变、术中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01月2015年06月河南省关节外科治疗中心以“膝骨性关节炎”为诊断入院患者,共纳入研究63例,按屈曲挛缩程度分组,非屈曲组(<5°)33例、中度屈曲组(10°30°)17例和重度屈曲组(>30°)13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股骨内上髁及腓骨头最外侧点至关节线距离,利用术中标本测量关节软骨高度进行校正,比较组间差异。术前、术后1周、随访6月分别测量术后残余屈曲挛缩度数,关节ROM,VAS评分及HSS评分。结果非屈曲组、中度屈曲组、重度屈曲组股骨内上髁至关节线距离(MEJL)的术前术后的差值分别为0.31±1.84mm、0.86±1.28mm和2.17±1.08mm,腓骨头最外侧点至关节线距离(LFTJL)的术前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01±1.34mm、-1.94±1.36mm和-4.04±0.92mm,术前术后MEJL差值与LFTJL差值之差分别为0.70±2.12mm,1.07±1.29mm和1.87±1.79mm。重度屈曲组术前LFTJL与非屈曲组、中度屈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前术后LFTJL差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屈曲组术前术后MEJL差值与非屈曲组、中屈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MEJL差值与LFTJL差值之差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随访时ROM、VAS评分、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非屈曲组及中度屈曲组关节线改变均未超过4mm,重度屈曲组7例(53.8%)关节线改变超过4mm。非屈曲组患者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屈曲畸形,随访6月时中度及重度屈曲组分别有1例(5.8%)、3例(23.1%)患者屈曲畸形度数大于5°。结论1.非屈曲畸形患者与FFD患者TKA术后关节线上升,重度FFD患者上升程度最大,中度FFD患者次之,非屈曲畸形患者最小;2.TKA术中通过股骨远端二次加截截骨、软组织松解有助于纠正屈曲畸形,重度FFD进行股骨远端截二次加截截骨对关节线影响大,不同程度FFD患者术中软组织松解对关节线影响无明显差异;3.中度FFD可通过TKA术中纠正屈曲畸形,重度FFD患者TKA术后常残余不同程度屈曲畸形,影响ROM、VAS评分、HSS评分,但术后6月内可逐渐改善;4、从对关节线影响角度,术中首选通过软组织松解纠正FFD,不必为完全纠正FFD而过量股骨远端加截截骨,术后遗留小于10°FFD可在康复过程中逐渐改善。

孔祥如,杨太明,朱裕成,郑红兵,许兴柏,高先亭,马军,杨春[7](2015)在《C型开放性股骨远端骨折合并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文中认为目的总结AO分型中C型开放性股骨远端骨折合并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01—2012-12诊治的15例伴髌骨粉碎性骨折的C型开放性股骨远端骨折。除1例因合并腹部内脏损伤、创伤性休克行清创缝合骨牵引二期手术外,其余均急诊手术。先行股骨髁间部分骨折及髁上部分骨折复位固定,同时予自体髂骨植骨,髌骨骨折予多枚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采用髁支持钢板固定9例,LCP固定5例,逆行髓内钉固定1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5140 min,平均105.6 min;术中出血量7502 150 ml,平均1 215.6 ml;术中输血量6001 900 ml,平均1 075.7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6个月,平均22.5个月。股骨骨折愈合时间1244周,平均25.4周;髌骨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等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66.7%。结论彻底清创、骨折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及一期植骨治疗伴髌骨粉碎性骨折的C型开放性股骨远端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如何更好地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仍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课题。

唐双霖[8](2014)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手法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照观察中医手法在TKA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初步评价中医手法运用于TKA围手术期改善膝关节功能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广泛推广及其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平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TKA围手术期给于中医手法配合CPM机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CPM机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时间段的HSS评分、ROM值比较、疼痛VAS值分析,以及术后安全性指标的评估,来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4例病人试验过程中因故脱落4例,完成6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HSS总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入院时和术前1天比较,HSS评分增加比对照组大。术后第7天和14天两组HSS评分比较,P<0.01,说明两组在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HSS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术前RO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通过中医手法的干预治疗,膝关节活动度比入院时增加。术后2天到术后14天的结果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疼痛VAS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改善,但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第二天及两天的总引流量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通过中医手法治疗后不会增加术后引流量。对术后两周内膝上10cm周径比较,术后4-10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比对照组术后肿胀消退更快。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分析可以看出,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手法对TKA围手术期的干预治疗效果确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单纯行CPM机治疗者,值得临床推广。

常德勇,马同敏,高雅滨,张国峰,葛海岩[9](2013)在《应用Cable-needle钢缆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able-needle钢缆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25例病例,均为粉碎性髌骨骨折,男18例,女7例;年龄15~65岁,平均39岁。采用Cable-needle钢缆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5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骨折全部愈合,无Cable-needle钢缆松动并发症,仅1例髌骨骨折术后3个月Cable-needle钢缆卡扣处钢缆残端外露,突破皮肤,给予取出钢缆闭合皮肤破口,顺利愈合。参照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2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Cable-needle钢缆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骨折固定牢固,操作简便,对于粉碎性髌骨骨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李利南[10](2012)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关节内其他结构的继发性损伤对膝关节损害严重,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目前公认的效果良好的手术方式。ACL重建的移植物主要包括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以及人工韧带。早期的人工韧带由于材料本身的缺陷出现的各类临床并发症而被淘汰。但由于人工韧带其本身的优势,并由于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研究者们不断对其进行改良,并且愈加受到重视。近年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为原料设计的人工韧带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中法国生产的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人工韧带,首次将处于关节腔的游离部分设计成平行的、开放编织的纤维,而骨隧道部分的纤维采用立体编织而成的圆柱状、具有合适间隙的编织纤维,两端采用金属钛螺钉挤压固定。临床的随访报道LARS人工韧带具有较好的短期和中期术后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但与韧带长期稳定性、耐用性相关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特性的保持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为了获得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植入人工韧带假体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的资料和数据,同时明确韧带残端的处理方式,本研究采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山羊前交叉韧带保留和切除前交叉韧带残端的动物模型,建立模型后20个月通过组织学与电镜观察,探讨其结构与组织转归;辅以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其与宿主相关结构的作用;生物力学检测其最大拉伸强度,判断移植体内后的运动及微环境是否会导致人工韧带假体的疲劳。同时,进行了较大样本的临床病例随访,并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报道。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组织转归研究目的:通过建立LARS人工韧带重建山羊ACL的动物模型,对重建术后20个月动物模型进行宏观与微观检测,明确LARS韧带及其固定装置与膝关节内相邻、相关结构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4只山羊以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依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各组建立7只动物模型。于术后20个月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对重建后的ACL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扫描电镜观察重建后的ACL组织内部形态和结构;影像学观察术后是否存在并发症,植入物对膝关节内滑膜、软骨及半月板等结构的影响。结果:术后12个月及16个月各组有一只实验山羊死亡,取材标本后于深低温冰箱储存。术后20周大体观察两组,膝关节无肿胀及挛缩畸形,切口愈合良好,关节活动度较对侧无差异。关节无纤维化,关节内半月板、软骨等结构无继发性损伤,滑膜组织无增生,LARS人工韧带关节内游离部分可见自体组织及滑膜的不规则包裹,保留残端组可见重建后的ACL在胫骨止点附近有更广泛的纤维包裹,无结节状残端出现。两组各见一例股骨部分固定金属钛螺钉钉尾退出于股骨隧道。HE检测见韧带自体组织包裹良好,Masson染色证实包裹的自体组织多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在隧道内包裹的纤维组织与骨组织界限清晰,纤维组织与骨呈直接过渡状态;扫描电镜见韧带内部组织生长情况良好,纤维成熟且局部排列整齐;影像学可见骨隧道明显的扩大征象。结论:LARS人工韧带术后关节内部分与骨隧道部分都有良好的纤维组织诱导能力;LARS人工韧带术后无脱屑及颗粒物导致的滑膜增生反应; LARS人工韧带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二部分: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的生物力学检测目的:获得LARS人工韧带重建山羊前交叉韧带术后20个月生物力学方面的资料。方法:将取材的膝关节标本进一步修整,去除髌骨和多余的软组织,去除肌肉、关节囊、半月板及后交叉韧带,仅保留股骨、胫骨及中间连接的重建后的ACL部分,于胫骨及股骨远离关节面约15cm处离断胫骨及股骨以便夹具进行固定。将修整后的标本固定于可调式的夹具上,再将夹具固定于生物力学机。使调整好的标本中LARS人工韧带处于一条直线,保证其所受拉力的方向完全平行于LARS人工韧带本身。每组中随机抽取2只标本移除固定螺钉后进行拉力测试,剩余的4只标本进行保留金属螺钉的拉力测试,给予10N的预张力10分钟后,每分钟10mm等速拉伸标本,采用20Hz的频率进行记录,直至LARS人工韧带断裂或滑脱失效。结果:保留钛螺钉的标本能够提供足够的拉伸应力。移除钛螺钉的标本不具备足够的抗拉力性能,其平均拉力均小于300N,拉力测试均以LARS人工韧带在骨隧道内滑脱为结局;股骨螺钉滑脱的标本其最大失效拉力明显降低,最大拉力低于900N,同样以LARS人工韧带从骨隧道内滑脱为结局。结论:LARS人工韧带能够在关节的内环境中保持其较大抗拉伸特性,而无明显的疲劳。固定的钛螺钉仍然通过牢固的挤压为LARS人工韧带提供固定。第三部分: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估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3-7年膝关节功能,了解LARS人工韧带在人体组织内的形态变化。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患者57例(58膝),根据伤后至手术时间分为急、慢性损伤两组,对其进行多指标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手术病例(3例4膝)对LARS人工韧带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术后关节功能,膝关节运动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两组间膝关节功能的主观评分及客观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X线及MR)显示平均1.5年中骨隧道呈不同程度进行性扩大,关节稳定性与骨隧道扩大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5),胫骨和股骨骨隧道扩大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两年有规则排列纤维组织长入LARS人工韧带内,单束及成捆聚酯纤维间见广泛纤维连接。结论: 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能够较好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术后骨隧道扩大现象存在,1.5年后趋于稳定,关节稳定性与术后骨隧道扩大程度无相关性;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术后可见自体组织包裹及长入良好;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术后的各项评估资料对比无显着差异。

二、髌骨骨折186例术后遗留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髌骨骨折186例术后遗留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的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自体移植材料的特点及优势
    2.3 人工韧带的特点及优势
    2.4 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改进与趋势
        2.4.1 韧带增强装置
        2.4.2 内减张技术辅助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物
        2.4.3 肌腱移植物表面涂层技术
        2.4.4 组织工程韧带
3 总结Summary

(2)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外文论文
Acknowledgements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血供探测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器材
        1.1.3 探测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基线资料收集
        2.1.3 干预方案
        2.1.4 随访观察
        2.1.5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
        2.2.2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
        2.2.3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4 疗效评价
    2.3 典型病例
    2.4 讨论
        2.4.1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命名
        2.4.2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解剖基础
        2.4.3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血供区的短缩
        2.4.4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优点与缺点
        2.4.5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并发症
    2.5 结论
    2.6 课题研究的不足
        2.6.1 血供探测研究
        2.6.2 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进展
    3.1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解剖学基础
    3.2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3.2.1 顺行皮瓣
        3.2.2 逆行皮瓣
    3.3 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临床应用的几点改进
        3.3.1 穿支与旋转点的研究与改进
        3.3.2 蒂的处理与改进
        3.3.3 瓣部结构演变
        3.3.4 腓肠神经的保护与感觉重建
        3.3.5 静脉回流的研究与小隐静脉的处理
    3.4 皮瓣上缘在小腿上部的切取位置
    3.5 Choke吻合与皮瓣最大成活面积
    3.6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及过程
        1.3 中药治疗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随访方法
        1.7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手术及随访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2.4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3. 讨论
        3.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
        3.2 术中用药和手术结束标准
        3.3 补肾活血方的应用
        3.4 对LDH术后临床表现的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1. 术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
    2. 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
        2.1 自身因素
        2.2 术前因素
        2.3 术中因素
        2.4 术后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术后残余症状的西医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硬膜外注射治疗
        3.3 再次手术治疗
        3.4 其他治疗
    4.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4.1 中医药治疗方法
        4.2 其他治疗方法
        4.3 补肾活血法在术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5. 结论
    6. 展望
第三部分 加味补肾活血方对LDH术后残余症状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分组方法
        1.7 治疗方法
        1.8 随访方法及评价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腰痛组、下肢痛组VAS评分结果
        2.3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JOA评分结果
        2.4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ODI评分结果
        2.5 腰痛组、下肢痛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比
    3 讨论
        3.1 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3.2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
        3.3 本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古文献记载及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原则
        1.4 中医治疗方法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诊断与鉴别
        2.6 治疗
        2.7 保守治疗的现状
        2.8 手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术中图片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屈膝挛缩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改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硏成果
致谢

(7)C型开放性股骨远端骨折合并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手法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膝骨性关节炎概述
    2、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3、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
    4、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相关问题研究
    5、中医手法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研究
    6、总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试验方案
    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4、安全性指标
    5、疗效评定
    6、统计学方法
    7、试验结果
    8、结论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应用Cable-needle钢缆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3 讨 论

(10)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LARS 人工韧带重建 ACL 的组织转归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二部分:LARS 人工韧带重建 ACL 的生物力学检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LARS 人工韧带重建 ACL 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撰写论文
致谢

四、髌骨骨折186例术后遗留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J]. 赵正吕,李彦林,王旭,刘德健,张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0)
  • [2]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D]. 赵正吕.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4]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D]. 霍星辰.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5]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屈膝挛缩畸形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改变的临床研究[D]. 陈骁. 郑州大学, 2016(02)
  • [7]C型开放性股骨远端骨折合并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J]. 孔祥如,杨太明,朱裕成,郑红兵,许兴柏,高先亭,马军,杨春.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10)
  • [8]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中医手法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D]. 唐双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应用Cable-needle钢缆环扎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J]. 常德勇,马同敏,高雅滨,张国峰,葛海岩. 实用骨科杂志, 2013(01)
  • [10]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 李利南. 大连医科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186例髌骨骨折术后遗留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