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口:大力采用的传输接口标准

USB接口:大力采用的传输接口标准

一、USB接口:大力推广采用的传输界面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徐剑鑫[1](2021)在《智慧灯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其中以智慧灯杆最具代表性。智慧灯杆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节点,其功能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照明等基础功能,所搭载的外接模块更是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量上也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智慧灯杆控制器在管理外接模块时,多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控制器实现固定的接口通信,这就导致外接模块的接入方式多样且固定,当采用其他通信协议的外接模块接入时,利用硬件接口则无法实现通信。此外,目前智慧灯杆控制器的型号、规格多种多样,各自的硬件实现也各不相同,采用硬件接口控制器的方式会导致相应的代码只能在特定的控制器上运行,移植不够灵活,与智慧灯杆的快速发展不相符。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接模块接入智慧灯杆控制器,需要设计具有更加灵活接入方式的智慧灯杆控制器,以满足智慧灯杆产业的发展趋势。本课题针对目前智慧灯杆控制器的接入方式,对常用的嵌入式通信协议如IIC协议、SPI协议、UART协议、USB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虚拟化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智慧灯杆控制器自适应接口模块,在物理层面提供统一的接口,在逻辑层面实现多种协议的传输,实现了外接模块的灵活接入。此外,对自适应接口资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实现了自适应接口注册流程。基于网络传输实现了接口注册规则的下发并且实现了自适应接口在智慧灯杆控制器端的注册,并充分利用控制器本身的计算资源,在控制器重启等特殊状况下可自行实现接口注册。通过自适应接口模块,智慧灯杆控制器可更加灵活的管理外接模块的接入,同时自适应接口模块不受控制器硬件实现的限制,更有利于对智慧灯杆控制器的GPIO引脚的充分利用。

王文强[2](2021)在《基于射频识别的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数控刀具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较为昂贵的消耗工业品。传统的刀具管理存在刀具信息混乱、刀具数据输入易错、刀具寿命管理困难、刀具通用性较差等问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为现代生产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结合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刀具管理的现状,本课题开展了基于射频识别的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通过将RFID芯片嵌入刀柄,实现了刀具信息从对刀仪设备到数控机床的自动化传递,很好地解决了刀具管理问题,同时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失误带来的生产事故,此外缩短了数控加工中的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分析了国内外刀具管理系统的现状和自动识别技术,采用框架设计、软件开发和应用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基于射频识别的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2)完成了RFID硬件系统的选型和设计,同时设计了一套刀具编码规则,保证了刀具编码的唯一性,便于刀具的自动识别和管理。(3)基于C/S架构开发对刀仪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对刀仪图片进行处理,将采集到的对刀仪界面图像选取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然后进行阈值分割处理,再进行字符分割,最后使用模版匹配算法识别图片数字,实现对刀仪数据自动识别功能。通过RS232串口完成对刀仪和RFID读写器之间的通讯,包括采集对刀结果、添加刀具类型、刀具数据写入标签、刀具写入记录查询、用户管理等功能。(4)基于模型视图(Model View Presenter,MVP)架构开发手持设备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通过RS232串口和usb接口完成数控机床和RFID识读设备之间的通讯,包括自动识读、刀具列表编辑、登录认证、刀具文件导出、用户管理等功能。(5)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在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的对刀室和机械加工车间测试运行3个月,使用期间机械加工车间每日加工零件数增长了12.3%,显着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杜绝了人工操作失误等问题。

韩涛[3](2021)在《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对讲机作为一种专业的通信设备,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用途,但由于成本较高、携带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其很难普及到普通用户。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对讲用的基于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的设计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研究了设备硬件方案,给出系统方案框图,并针对框图的中各模块进行器件选型。经过仔细分析,最终选择USB接口作为外置设备的接入接口;选用FT2232HL把手机的USB接口转换成SPI接口,实现手机对无线通信模块的控制;无线通信则由基于SI4463的无线模块来实现,无线信号频段选择433MHz频段,调制模式选择2GFSK。2.进行对讲用的基于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的硬件设计,完成设备PCB电路的设计和产品加工,论文分析了硬件电路中各芯片的设计要求,按照要求绘制了硬件电路。还研究总结了设备PCB图的设计规则和设计方法,并展示了最终设计结果和产品实物。3.进行对讲用的基于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的软件设计,在分析功能需求与硬件资源的基础上,给出了设备应用软件的整体架构和设计方法,划分了软件的结构和层次,确定了各模块的功能和模块间的接口,重点研究了USB转SPI驱动和无线模块驱动的实现方法,完成了驱动层编码和调试。本文给出了主要的程序代码,同时还完成了应用软件界面和应用软件设计工作。4.进行对讲用的基于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的制作与调试,完成了对设备的硬件参数、软件功能和系统性能的完整测试工作,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无线设备最大的发送功率为20d Bm,接收灵敏度为-100d Bm,最大功耗0.25W,并实测了最大通信距离为2.13千米。通过完成以上工作,可以研制出一种基于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该设备能辅助安卓手机实现对讲机功能,各项指标达到预期目标。通过该设备的成功研制,普通用户可通过在手机上外插一个简易设备就实现对讲通信。这种对讲通信不依赖于运营商网络,因此它不仅具有成本低、携带便捷、使用简单等优势,同时还兼具零话费、适应性强、独立性高、安全系数高等特点,非常适合普通用户做近距离无线通信使用,从而解决了对讲机在普通用户群里的难以普及的问题。

崔张波[4](2020)在《VR一体机基础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技术,英文缩写为VR,是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虽然VR技术有着广阔前景,但是作为一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自身的问题也随之逐渐浮现了,例如显示画质差、运动响应延迟大、发热严重、耗电快、人机交互方式单一等用户体验问题,此外,高昂价位同样是制约其扩张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高VR设备的用户体验和降低VR设备的制作成本,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VR一体机是科技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旨在提供一套有效可靠的VR一体机基础平台设计实现方案,给VR应用开发者一个友好的平台;给VR人机交互解决方案研究者一个验证方案的平台;给VR厂商一个设备开发的基础,缩短VR设备的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从长远看,最终用户有望拿到一个价格便宜、体验良好的VR设备。本文描述了一种VR一体机基础平台的设计实施方案。本人通过对VR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学习,了解了VR的基本概念和开发流程;通过对VR现状的了解和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提出VR一体机基础平台的软硬件总体方案;通过对VR设备现存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显示模块、运动姿态监测模块、散热模块、系统休眠模块、第三方方案集成模块、触控板模块等关键模块的设计实现方案。本文描述的VR一体机基础平台,以Exynos8895M处理器和安卓N开源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基础平台,采用两个LCD作为向用户展示三维画面的显示模块,有效提高VR的显示画质;以Sensor Hub作为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案,降低系统功耗,提高运动数据的精度和处理速度;采用冷却风扇加速设备散热,提高系统性能;采用接近传感器监测用户对设备的使用情况,适时休眠系统,优化VR设备耗电问题,提高用户的有效使用时间;采用PCIE转USB芯片为系统提供更多的高速USB接口,为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高效灵活的集成接口;采用触控板设计支持绝对坐标和相对坐标,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输入方式;在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对安卓系统做了裁减和优化,使系统更加符合VR的使用习惯,提高用户体验。在完成设计实现的基础上,对VR一体机基础平台进行了系统测试,系统测试设计执行了功能、性能、应用三个方面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结果得出结论,VR一体机基础平台完成了设计实现的功能和性能目标,也解决了市场上VR设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满足用户和开发者的使用需求,VR一体机基础平台达到了预期目标。

王巨龙[5](2020)在《基于云服务器的宽频带地震仪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显着提高,工业化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加速了能源的消耗,对能源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伴有不断发生的地质灾害,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发生地质灾害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了解决以上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和地质灾害等地学难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地球深部进军,了解地球深部的地学信息。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中,地震探测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地质信息勘察等领域。在地震探测方法中,借助于天然地震进行探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勘探项目中。天然地震信号,具有频带宽、震源深度大等特点,需要高精度天然地震记录器进行准确采集和记录。在这方面,我国长期依赖于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受制于人。因此吉林大学自主研制了GEIBSR-I型宽频带地震仪,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局面。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天然地震信号的观测过程中,仪器需要长期工作在野外环境中,同时仪器间的距离较大,仪器状态的监测和地震数据的回收都需要到达监测地点进行处理,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能够及时的了解仪器的工作状态和回收数据。为解决仪器监测和数据回收的实时性及使用成本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云服务器的宽频带地震仪远程数据监测系统。系统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终端数据采集传输子系统和云服务器数据处理子系统。终端数据采集传输子系统主要是实现对地震数据的采集、预处理、传输。云服务器数据处理子系统主要是实现终端数据的接收、分析、处理。首先以原有宽频地震仪为平台对硬件电路进行改进,在其中加入了两级电压转换电路以及接口电路,移植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和4G模块拨号上网程序形成新的终端。然后,对云服务器平台软件进行设计,其中包括服务器搭建、网络客户端程序设计等。最后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终端实现了拨号上网,将所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中。云服务器端能够接收到终端上传的数据,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直观的查看仪器的各项工作状态和远程回收数据。

李宽[6](2020)在《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了解某企业绝对式光栅尺产品的检测需求后,设计了一种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FPGA作为检测控制器的主控芯片,结合USB接口芯片以及其他配合芯片组合成整体硬件部分,搭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对绝对式光栅尺的检测。本文首先介绍了绝对式光栅尺的发展和主要工作原理,深入分析现有检测产品的不足,以此给出面向绝对式光栅尺的检测系统思路。其次,本文在深入了解绝对式光栅尺通讯协议、USB通信协议、USB驱动、BISS通信协议、FPGA系列芯片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检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实现实际应用检测功能。随后,通过研究BISS通信协议,基于FPGA开发软件Quartus II设计了Bi SS主机IP核,以IP核为核心设计软件框架。对具体功能进行分区模块化并进行程序设计,最终完成了检测控制器的软件设计。编写上位机软件,通过USB接口,实现上位机与FPGA芯片的通信,即实现上位机控制检测控制器以完成各种指令。最后,搭建绝对式光栅尺精度检测实验平台,使用激光干涉仪对检测控制器进行大量检测实验,对绝对式光栅尺进行误差补偿。通过大量实验,对软件部分参数做了调整和模块优化,以减小延时。实验表明,检测控制器能实现绝对式光栅尺的精度检测并基本达到时延减少的目的。

李思佳[7](2020)在《基于ARM的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硬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基于人造卫星的、可在全球或近地表面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随着GNSS的发展完善,旧有单模式、单频率接收机逐渐无法迎合高精度要求,研制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如今我国GNSS接收机大多依赖国外OEM产品,普遍存在成本高、功耗高、体积大和通用性低等问题。本课题主要以GPS、GLONASS和BDS系统为主要研究应用对象,研制基于ARM+Linux一体化嵌入式多模多频GNSS硬件系统。通过深入研究GNSS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其接收机的研究现状,指出当下GNSS接收机的发展趋势,从接收机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两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本课题的设计目标是提高GNSS接收机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优化硬件平台成本、功耗和体积。根据本课题的设计目标进行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对接收机硬件平台各模块和软件平台嵌入式的设计论证,根据功耗、体积等性能指标对器件进行选型,采用成熟OEM板卡的BDM683作为导航接收板卡和基于Cortex-A8内核的AM3358作为主处理器芯片,设计导航接收模块与AM3358通讯的串口与网口电路。根据接收机功能需求,对AM3358最小系统和启动电路进行了最简模块化设计,满足硬件系统的低成本、低功耗需求。外围设计多通道通信接口模块,可实现串口RS232通讯和RS485通讯、USB口通讯、以太网通讯和CAN总线通讯,满足平台在复杂情境下的数据传输要求,有效提高GNSS接收机通用性和集成度。为满足硬件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设计大容量数据存储模块,扩展512MB Nand Flash存储和2GB DDR3 SDRAM存储,并可插SD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电源模块和用户交互模块等。本课题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导航接收模块程序的关键技术,具体的研究移植工作有:确定软件平台采用嵌入式Linux系统对AM3358进行开发,搭建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实现Uboot移植、内核裁剪移植和文件系统制作,设计导航接收模块驱动程序以及导航接收模块程序,完成软硬件系统的嵌入式一体化设计。本文设计了一种以ARM Cortex-A8处理器为控制平台的能够兼容GPS、GLONASS和BDS导航系统的GNSS接收机。实验表明,GNSS接收机的各模块功能正常,静态定位的精度可达5m,动态定位可见卫星数目多以及位置分布优,证明此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可实现正常定位。硬件PCB板尺寸为150mm×6mm×10mm,功耗为3W,满足低功耗、小体积要求。冷启动时间:小于60s,热启动时间:小于30s,支持BDS B1/B2/B3+GPS L1/L2/L5+GLONASS L1/L2信号。该接收机的信号捕获、跟踪方法正确可行,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尹天成[8](2019)在《基于LabVIEW的BMS上位机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的加剧,电动汽车的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对电动汽车电池组进行监测和管理,增强操作人员对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了解和控制,本文以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VIEW)作为工具,针对主从式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了一款BMS上位机系统,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通信模块进行设计。对比了各种不同的通信方案,结合BMS的结构与上位机的功能,提出了以下通信模块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位机与BMS主控模块的通信,选择设计RS-485串行接口通信模块;为了通过上位机直接对BMS从控模块进行调试,选择设计CAN总线通信模块。设计方案确定后,选择了控制器、收发器、转换器芯片,搭建了硬件电路,规定了通信协议,设计了通信程序,最终完成了通信模块的设计。其次,对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针对主从式电池管理系统,根据BMS上位机的功能需求和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运用虚拟仪器技术,选择LabVIEW编程语言,从主控和从控两部分对BMS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本文将整个上位机软件分为指令发送、数据接收、数据校验和数据存储四大功能模块,实现了控制BMS主控模块和从控模块、接收并显示电池组信息、电池异常参数报警、储存电池组历史信息等功能。程序调试成功后,优化了人机交互界面,生成了应用程序及安装程序,易于实现软件在不同设备之间的移植。最后对上位机系统进行了测试。利用实验室设备及相应下位机硬件系统搭建了实验平台,对通信模块和上位机软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信模块可以实现上位机与主控模块、从控模块的通信,并且上位机软件可以稳定运行,电池组信息显示正常,可以实现报警阈值设置及查询、异常参数报警、重要参数存储等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鹿勇[9](2018)在《无线通信模块生产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物联网应用的大力推广,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其无需布线、灵活性高,易用性强、开发周期短等优点极大的降低了硬件成本,加快了市场开发和市场推广的速度。尤其是智慧产业、智能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各种智能产品和智能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车辆监控,智能家居,远程抄表,POS机,共享单车等行业。嵌入式无线通信模块是实现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部件,也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核心组件,所以无线通信模块的研究价值越来越重要。无线通信模块本身是一个系统集成芯片,作为物联网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无线通信模块硬件及软件方案设计完成后,无线通信模块如何生产?如何将片上系统软件下载到无线通信模块?如何对每个模块的单体差异进行性能优化?如何在出厂前对无线通信模块的可靠性进行测试?如何方便产线工人生产?如何减少无线通信模块的生产不良率,优化产线生产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无线通信模块厂商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SIMCOM公司生产的SIM808无线通信模块为研究对象,研究解决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生产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本文所述生产测试指的是SIM808无线通信模块SMT贴片生产后、达到出厂标准前的一系列操作。SIM808无线通信模块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GSMGPRS)的系统集成芯片,本文深入分析了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的功能及软硬件架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系统集成芯片的生产测试方案,解决无线通信模块生产贴片后的片上系统软件的烧录下载、每个模块的单体差异性能优化,芯片不良检测及性能检测,以减少无线通信模块的生产不良率,优化产线生产的能力,以保证无线通信模块的生产质量,顺利交付客户使用。该方案实现了无线通信模块系统集成芯片的一系列生产测试工具集,给产线工人提供了易于操作的人机界面测试工具集,大大提高了工厂产线生产后的质量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提高了无线通信模块的产线工作效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无线通信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方式,结合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平台方案,给出系统集成芯片测试的软件架构设计。(2)根据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的硬件设计方案,分析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系统集成芯片的硬件接口、PIN脚定义,内部走线方式,外部封装方式,根据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系统集成芯片的硬件设计提出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系统集成芯片测试的方案,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思想。(3)实现SIM800无线通信模块系统集成芯片生产测试方案的核心接口。根据SIM808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平台架构,增加系统集成芯片测试方案的软件设计接口——系统集成芯片的测试AT指令。(4)设计可视化软件工具集,集成系统集成芯片测试的AT指令,实现可视化界面操作,方便工厂测试人员使用。

王维霞[10](2013)在《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监护基站设计》文中提出面向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监护是解决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紧缺的一条重要途径。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以其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成本以及高安全性等诸多优点在家庭健康监护系统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基于此,本课题构建了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监护基站,实现ZigBee模块与PC机之间通过USB接口进行数据通信,设计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完成用户健康信息的长效监测和管理,建立社区服务器实现用户PC机与社区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实现对用户健康状况的远程监护。健康监护基站的设计以家用PC机上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整体设计基于C/S架构。系统与ZigBee模块CC2430之间的通信,使用USB接口取代RS-232串口,将ZigBee网络协调器接收到的生理参数上传到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基于USB2.0协议的高速数据传输。采用Socket套接字技术实现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与社区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用户健康信息的长期监测记录和管理分析,主要包括五个功能模块:数据传输方式设置模块,生理参数检测、显示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数据上载模块,危险信息预警模块。系统操作简单、易懂,采用Access数据库实现用户信息管理,利用USB接口技术实现生理参数的实时传输,采用内存绘图实现生理参数的动态波形显示,利用MFC技术实现界面的简洁、美观、舒适设计。社区服务器系统实现对多用户信息的管理,利用Socket套接字技术实现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网络通信,将社区服务器设计为并发服务器的模式,服务器可同时接受多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实现与多个客户端之间的实时通信和文件传输。

二、USB接口:大力推广采用的传输界面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SB接口:大力推广采用的传输界面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灯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控制器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控制器设计
        2.2.1 自适应接口物理结构
        2.2.2 软件架构设计
        2.2.3 控制器资源介绍
    2.3 相关技术
        2.3.1 虚拟化技术
        2.3.2 LwIP与MQTT简介
        2.3.3 JSON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接口及注册机制的设计
    3.1 接口虚拟化
        3.1.1 IIC接口虚拟化
        3.1.2 SPI接口虚拟化
        3.1.3 UART接口虚拟化
        3.1.4 基于USB协议虚拟串口
    3.2 自适应接口的设计
        3.2.1 自适应接口模块架构设计
        3.2.2 自适应接口模板的定义
    3.3 自适应接口资源的定义
        3.3.1 接口基本属性
        3.3.2 接口行为属性
        3.3.3 接口能力属性
        3.3.4 自适应接口资源的定义
    3.4 自适应接口注册机制的设计
        3.4.1 网络传输阶段的设计
        3.4.2 控制器注册阶段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接口及注册机制的实现
    4.1 自适应接口的实现
        4.1.1 虚拟IIC接口的实现
        4.1.2 虚拟SPI接口的实现
        4.1.3 虚拟UART接口的实现
        4.1.4 基于USB协议的虚拟串口实现
        4.1.5 自适应接口模块的实现
    4.2 自适应接口注册机制的实现
        4.2.1 网络传输阶段的实现
        4.2.2 控制器注册阶段的实现
    4.3 相关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cJSON的移植及数据解析
        4.3.2 接口注册信息存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器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自适应接口测试
    5.3 接口信息注册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射频识别的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刀具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1.2.2 刀具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1.3 刀具管理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工作内容安排
第2章 需求分析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2.1.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3 射频识别技术
        2.3.1 射频识别概述
        2.3.2 RFID系统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RFID工作系统以及硬件选型
    3.1 RFID系统工作频段选型
    3.2 RFID电子标签选型
    3.3 RFID读写器选型
    3.4 RFID芯片识读设备选型
    3.5 刀具编码规则设计
        3.5.1 编码技术概述
        3.5.2 编码原则
        3.5.3 刀具编码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刀仪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 总体框架设计
    4.2 系统运行流程图
    4.3 整体架构以及开发环境
        4.3.1 整体架构
        4.3.2 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4.3.3 系统开发平台
        4.3.4 系统开发语言
    4.4 MFC简介
    4.5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5.1 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4.5.2 对刀仪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5.3 刀具列表编辑模块设计
        4.5.4 RFID标签写入模块设计
        4.5.5 用户管理模块
        4.5.6 写入记录查询统计模块设计
    4.6 系统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4.6.1 数据库简介
        4.6.2 数据库实体关系设计
        4.6.3 数据库表设计
    4.7 软件打包
    4.8 软件安装配置
        4.8.1 软件安装
        4.8.2 软件配置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RFID识读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总体框架设计
    5.2 系统运行流程
    5.3 整体架构以及开发环境
        5.3.1 整体架构
        5.3.2 开发环境
        5.3.3 系统开发平台
        5.3.4 系统开发语言
    5.4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4.1 用户管理及登录模块设计
        5.4.2 RFID芯片读取模块设计
        5.4.3 刀具列表编辑模块设计
        5.4.4 刀具文件生成模块设计
        5.4.5 刀具文件导出模块设计
    5.5 系统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5.5.1 SQLite数据库简介
        5.5.2 数据库实体关系设计
        5.5.3 数据库表设计
    5.6 软件打包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6.1 整体应用流程
    6.2 对刀仪数据采集子系统在对刀室的应用
    6.3 RFID识读设备数据采集子系统在机械加工车间的应用
    6.4 系统试运行效果总结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带对讲功能的应用产品发展现状
        1.1.1 对讲机发展现状
        1.1.2 手机对讲软件发展现状
        1.1.3 内嵌对讲通信硬件模块手机发展现状
    1.2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需求
        1.2.1 设备功能需求分析
        1.2.2 设备硬件指标需求分析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硬件设计与实现
    2.1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硬件设计方案
        2.1.1 硬件整体方案
        2.1.2 USB接口处理模块方案
        2.1.3 USB转 SPI模块方案
        2.1.4 SPI转无线模块方案
        2.1.5 电源转换模块方案
    2.2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硬件电路设计
        2.2.1 电路设计工具选择
        2.2.2 USB接口处理模块设计
        2.2.3 USB转 SPI模块设计
        2.2.4 SPI转无线模块设计
        2.2.5 电源模块设计
    2.3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硬件PCB设计
        2.3.1 PCB设计工具选择
        2.3.2 PCB设计方案
        2.3.3 PCB设计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对讲用的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软件需求分析
    3.2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3.2.1 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3.2.2 软件系统架构
    3.3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SPI芯片驱动设计
        3.3.1 芯片模式配置方法
        3.3.2 芯片常用命令
        3.3.3 芯片SPI接口模式
        3.3.4 芯片SPI驱动软件需求分析
        3.3.5 芯片SPI驱动软件设计
        3.3.6 芯片SPI驱动软件实现
        3.3.7 芯片SPI驱动软件调用
    3.4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无线模块驱动设计
        3.4.1 无线模块使用方法
        3.4.2 无线模块驱动软件需求分析
        3.4.3 无线模块驱动软件设计
        3.4.4 无线模块驱动软件实现
        3.4.5 无线模块驱动软件调用与测试
    3.5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协议设计
        3.5.1 SI4463 数据包格式
        3.5.2 设备无线通信协议
        3.5.3 SI4463 无线接口配置
    3.6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人机交互及通信过程设计
        3.6.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6.2 应用层软件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系统测试
    4.1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系统测试内容
    4.2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硬件测试
        4.2.1 单板内部电源电压测试
        4.2.2 单板内部关键信号波形测试
        4.2.3 发送指标测试
        4.2.4 接收指标测试
        4.2.5 设备功耗测试
    4.3 对讲用的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软件测试
        4.3.1 软件功能测试
        4.3.2 真实场景下最远通信距离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VR一体机基础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VR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VR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Android系统介绍
    2.2 驱动开发技术介绍
    2.3 I2C总线介绍
    2.4 SPI总线介绍
    2.5 STM32技术介绍
    2.6 传感器介绍
    2.7 VR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及软硬件总体设计
    3.1 总体需求描述
    3.2 总体需求分析
    3.3 功能需求分析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3.5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5.1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3.5.2 详细的硬件规格
    3.6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3.6.1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3.6.2 软件架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硬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4.1.2 运动姿态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4.1.3 散热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4 系统休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5 第三方方案集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6 触控板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 系统优化
        4.2.1 CPU调频策略修改
        4.2.2 Android系统裁减
        4.2.3 系统优化
    4.3 演示应用介绍
    4.4 遗留问题分析
    4.5 效果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和策略说明
        5.1.1 测试环境准备
        5.1.2 测试策略说明
    5.2 功能测试
        5.2.1 功能测试用例设计
        5.2.2 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5.3 性能测试
        5.3.1 性能测试用例设计
        5.3.2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5.4 应用测试
        5.4.1 应用测试用例设计
        5.4.2 应用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内容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云服务器的宽频带地震仪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远程数据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技术基础
        2.1.1 物联网技术
        2.1.2 移动通信技术
        2.1.3 云服务器技术
    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2.1 系统功能分析
        2.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2.2.3 终端平台子系统设计
        2.2.4 云服务器端子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终端平台子系统设计
    3.1 终端平台硬件结构概述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4G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2.2 电源电路设计
    3.3 终端软件设计
        3.3.1 嵌入式软件平台搭建
        3.3.2 4G模块软件设计
        3.3.3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服务器端子系统设计
    4.1 云服务器搭建
        4.1.1 搭建FTP服务器
        4.1.2 安装Apache
        4.1.3 安装PHP
    4.2 网络客户端程序设计
        4.2.1 登录网页设计
        4.2.2 网络客户端首页设计
        4.2.3 数据监测网页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综合测试
    5.1 终端平台测试
        5.1.1 网络连接测试
        5.1.2 4G网络速度测试
        5.1.3 地震波数据压缩效率测试
    5.2 终端平台与云服务器端联合测试
        5.2.1 终端平台文件上传测试
        5.2.2 网络客户端程序测试
        5.2.3 地震数据回收传输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精度检测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莫尔条纹技术简介
    2.2 绝对式光栅尺的工作原理
    2.3 检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绝对式光栅尺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控制器功能与工作过程简介
    3.2 FPGA技术及芯片选型
        3.2.1 FPGA简介
        3.2.2 FPGA器件的选型
    3.3 USB技术及芯片选型
        3.3.1 USB接口技术简介
        3.3.2 USB接口芯片选型
    3.4 控制器硬件整体设计
        3.4.1 USB与 FPGA芯片电路设计
        3.4.2 电源电路设计
        3.4.3 测试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 SS协议与FPGA实现
    4.1 BiSS协议简介
    4.2 BISS协议的IP核设计
        4.2.1 BISS协议IP核下的传感器模式设计
        4.2.2 BISS协议IP核下的寄存器模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绝对式光栅尺检测系统测试
    5.1 控制器功能测试
    5.2 绝对尺精度检测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7)基于ARM的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GNSS系统应用现状
        1.2.2 GNSS接收机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GNSS接收机概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3 GNSS接收机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3.2 硬件模块设计方案
        2.3.3 嵌入式操作系统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M3358的GNSS接收机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3.2 导航接收模块设计
        3.2.1 卫星天线的选型
        3.2.2 导航接收板卡工作电路设计
        3.2.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3 ARM定位解算模块设计
        3.3.1 ARM最小系统设计
        3.3.2 ARM启动电路设计
    3.4 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3.4.1 高速以太网口电路设计
        3.4.2 多串口电路设计
        3.4.3 CAN总线电路设计
        3.4.4 扩展USB接口电路
    3.5 电源模块设计
        3.5.1 外部电源电路设计
        3.5.2 分立电源电路设计
    3.6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6.1 Nand Flash电路设计
        3.6.2 DDR3 SDRAM电路设计
        3.6.3 SD卡电路设计
    3.7 用户交互模块设计
        3.7.1 用户指示灯电路设计
        3.7.2 用户按键电路设计
    3.8 GNSS接收机PCB设计
        3.8.1 PCB层叠设计
        3.8.2 PCB布局布线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nux的 GNSS接收机硬件驱动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概述
    4.2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4.2.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4.2.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4.3 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
        4.3.1 Bootloader编译移植
        4.3.2 Linux内核裁剪移植
        4.3.3 文件系统制作
    4.4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开发
        4.4.1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流程
        4.4.2 导航接收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4.5 导航接收模块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接收机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5.1 GNSS接收机功能模块测试及性能分析
        5.1.1 电源输出稳定性测试
        5.1.2 RS232串口通信测试
        5.1.3 Nand Flash存储读写测试
        5.1.4 系统可靠性测试
    5.2 GNSS接收机软硬件联调
        5.2.1 接收机静态定位实验
        5.2.2 接收机动态定位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LabVIEW的BMS上位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虚拟仪器
        1.3.1 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1.3.2 虚拟仪器简介及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及上位机系统的设计
    2.1 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
        2.1.1 电池管理系统的拓扑结构
        2.1.2 主控模块
        2.1.3 从控模块
        2.1.4 SOC估算
    2.2 通信模块
        2.2.1 通信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2.2.2 RS-485 通信
        2.2.3 CAN通信
    2.3 上位机模块
        2.3.1 上位机的功能需求
        2.3.2 上位机的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模块的设计
    3.1 基于RS-485 的通信模块设计
        3.1.1 RS-458 硬件电路
        3.1.2 RS-485 通信协议
        3.1.3 RS-485 通信程序设计
    3.2 基于CAN总线的通信模块设计
        3.2.1 CAN总线通信模块硬件电路
        3.2.2 CAN总线协议
        3.2.3 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4.1 LabVIEW
        4.1.1 软件开发语言
        4.1.2 LabVIEW简介
        4.1.3 LabVIEW的基本结构及开发步骤
    4.2 上位机软件主控部分程序设计
        4.2.1 主控部分整体结构
        4.2.2 主控部分指令发送模块
        4.2.3 主控部分数据接收模块
        4.2.4 主控部分数据校验模块
        4.2.5 主控部分数据存储模块
    4.3 上位机软件从控部分软件设计
        4.3.1 从控部分的整体结构
        4.3.2 从控部分指令发送模块
        4.3.3 从控部分数据接收模块
        4.3.4 从控部分数据校验模块
        4.3.5 从控部分CAN模块
    4.4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4.1 上位机软件主控部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4.2 上位机软件从控部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5 安装及应用程序的生成
    4.6 上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4.6.1 上位机指令发送程序
        4.6.2 上位机数据接收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系统的测试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上位机系统主控部分的测试
        5.2.1 参数查询及设置模块测试
        5.2.2 信息查询模块测试
        5.2.3 数据存储模块测试
    5.3 上位机系统从控部分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无线通信模块生产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论文课题来源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文章小结
2 无线通信模块相关知识介绍
    2.1 SIM808 无线通信模块的封装集成
    2.2 SIM808 无线通信模块的功能介绍
    2.3 SIM808 无线通信模块开发平台介绍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需求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生产测试夹具设计
    3.4 生产测试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4 生产测试夹具的详细设计及实现
    4.1 硬件设计原理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电源电路设计
        4.2.2 USB接口电路设计
        4.2.3 UART接口电路设计
        4.2.4 VRTC/VEXT测试电路设计
        4.2.5 SIM卡接口
        4.2.6 音频自动回环测试
        4.2.7 通用输入输出口GPIO引脚测试电路
        4.2.8 GPS1PPS测试电路
    4.3 生产测试夹具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软件详细设计及实现
    5.1 生产测试系统的软件架构
        5.1.1 生产测试系统的软件实现技术
    5.2 片上系统软件下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L)
    5.3 硬件参数校准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SN/IMEI号写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2 RF射频校准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2.1 AFC校准设计原理
        5.3.2.2 接收信号强度校准(Rx/AGC Cal)设计原理
        5.3.2.3 自动功率控制校准(APC Cal)设计原理
        5.3.2.4 RF射频校准测试系统的实现
        5.3.3 ADC校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4 校准参数保存及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4 硬件可靠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4.1 ADC测试的设计原理
        5.4.2 温度测试的设计原理
        5.4.3 Audio测试的设计原理
        5.4.4 SIM卡测试的设计原理
        5.4.5 GPIO测试的设计原理
        5.4.6 GPS PIN脚测试的设计原理
        5.4.7 硬件可靠性测试系统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计划
    6.2 系统测试环境
    6.3 系统测试实施
        6.3.1 DL软件下载
        6.3.2 写SN/IMEI号
        6.3.3 BT/FT测试
        6.3.4 CIT测试
    6.4 系统测试报告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监护基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家庭健康监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健康监护基站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本文结构
第二章 健康监护的系统结构和基站设计
    2.1 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监护与服务系统的总体构架
    2.2 监护基站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设计
        2.2.1 USB 接口设计
        2.2.2 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2.2.3 社区服务器系统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SB 接口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
    3.1 USB 接口简介
        3.1.1 USB 数据传输类型
        3.1.2 USB 接口开发流程
    3.2 USB 接口设计
        3.2.1 硬件电路设计
        3.2.2 设备驱动程序选择
        3.2.3 网络协调器程序的设计
        3.2.4 固件程序设计
        3.2.5 USB 接口的应用程序设计
    3.3 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用户信息管理
        4.1.1 数据库中表的设计
        4.1.2 数据库访问技术
    4.2 生理参数检测、显示
        4.2.1 内存绘图
        4.2.2 动态波形绘制的实现
    4.3 数据上载模块
    4.4 危险信息预警模块
    4.5 数据传输方式设置
    4.6 系统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服务器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架构
    5.2 服务器的建立
        5.2.1 Socket 套接字
        5.2.2 服务器和客户端设计
        5.2.3 实现界面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USB接口:大力推广采用的传输界面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灯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徐剑鑫.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射频识别的刀具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D]. 王文强.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3]安卓手机外置无线通信设备设计与实现[D]. 韩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VR一体机基础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崔张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云服务器的宽频带地震仪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王巨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6]绝对式光栅尺实时检测系统设计[D]. 李宽.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基于ARM的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硬件系统设计[D]. 李思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基于LabVIEW的BMS上位机系统设计[D]. 尹天成. 青岛大学, 2019(02)
  • [9]无线通信模块生产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鹿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10]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监护基站设计[D]. 王维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USB接口:大力采用的传输接口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