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CT 测量的评价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CT 测量的评价

一、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CT测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腾[1](2021)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后髋臼前倾角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后髋臼前倾角对手术效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所有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并至少获随访1年以上的50例(54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测量髋关节CT得到患者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anteversion,AA)的变化,应用ROC曲线评估术后髋臼前倾角对术后Harris评分的影响。根据ROC曲线上术后髋臼前倾角的截断值将患者分组,行样本一致性检验后,比较不同分组间患者疼痛、跛行、Harris评分、骨关节炎进展等方面的数据变化。结果本研究中,患者平均随访5.37±3.66年,90.75%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髋臼前倾角纠正到术后的17°(15°,19°),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3.62±4.03,Harris疼痛评分为39.35±3.33,iHOT-12评分为73(65.75,75),均较术前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127)。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疼痛患者2例,术后跛行患者2例,4例患者出现骨关节炎进展,3例患者术后耻骨支骨不连,4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根据术后Harris评分(HHS)结果将其分为一般(≤86分)和优秀(>86分)两个临床类别构建ROC曲线,术后Harris评分类别作为结局变量,髋臼前倾角作为状态变量。曲线下面积为0.831,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根据Youden指数找到术后髋臼前倾角的截断值,分别为AA16.5°、AA12°,以此我们将患髋分为三组,分别为AA<12°组,AA12°-16.5°组,A>16.5°组。其中,AA<12°组 3 髋,AA 12°-16.5°组 21 髋,AA>16.5°组 30髋。术后对三个组Harris评分、Harris疼痛评分、iHOT-12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三组患者Harris评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F=3.987,P=0.025)。Harris评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AA<12°组术后Harris评分明显低于AA>16.5°组及AA 12°-16.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9)。结论对于成人DDH患者,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PAO术后髋臼前倾角<12°时手术效果不理想。

彭金海[2](2021)在《弧形髋臼截骨术治疗成人DDH的术前有限元规划及术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运用有限元技术对正常人髋臼软骨及DDH患者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对DDH患者模拟CPO,探究最佳截骨矫正角度,做出术前有限元规划,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2.对本中心16例(19髋)CPO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随访报道。[方法]1.扫描一例正常女性志愿者及一例女性DDH患者的CT数据。采用16排螺旋CT机(GE,美国)对患者髂嵴至坐骨结节部分以2mm为间隔,沿轴向进行连续断层扫描,所得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使用Mimics 21.0和Hypermesh 2017对模型进行建立和编辑,使用Abaqus2018进行仿真分析。2.回顾性随访我科从2016年至2020年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弧形髋臼截骨术患者16例(19髋),年龄11-54岁,平均28.3岁,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和侧位X片上的LCEA、ACEA、Sharp角、Tonnis骨关节炎分级、Harris评分、VAS评分等,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人髋臼软骨应力在脚跟落地相和单腿支撑中期相分布均匀,应力最大值位于髋臼软骨外上侧,分别为5.142MPa、6.022MPa;术前DDH患者髋臼软骨应力分布更偏外侧和前侧,在这两个地方均有应力集中,最大值分别为7.432MPa、9.712MPa。脚跟落地相最佳旋转角度为LCEA:30°,ACEA35°,术后最大接触压力下降到5.273MPa,髋臼软骨应力分布向髋臼内侧,后部移动;单腿支撑中期相最佳截骨角度为LCEA:35°,ACEA:35°,最大接触压力下降到6.463Mpa,应力变化同脚跟落地相。综合考虑,LCEA:35°,ACEA:35°为本例患者的最佳截骨矫正角度。2.住院天数9-21d,平均16天。手术时间2-7.5h,平均3h。术中出血300-900ml,平均550ml。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32.5个月。临床评分方面Harris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68.68±6.92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91.21±2.74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6.748,p<0.001)。VAS评分术前5.32±1.11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11±0.86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6.181,p<0.001)。影像学方面LCEA术前(3.11±9.56)°,末次随访时上升到(35.10±4.92)°,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5.208,p<0.001)°。ACEA术前(22.38±6.82)°,末次随访时上升到(36.78±3.93)°,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9.358,p<0.001)。Sharp 角术前(49.19±3.60)°,末次随访时下降到(36.99±4.20)°,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3.865,p<0.001)。术前有10例髋Tonnis骨关节炎分级为1级,9例髋为2级。至末次随访时,有1例患者从2级进展至3级,3例患者从1级进展至2级,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骨关节炎和术前相比没有进展。并发症发面,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耻骨截骨区未愈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异常,2例患者坐骨支截骨时后柱完全截断,1例患者切口浅表感染,1例患者术后髋部持续性疼痛,无主要血管、神经及其他并发症。[结论]1.有限元技术能够指导临床医生对DDH患者进行术前规划,从而制定出最佳的个体化的截骨手术方案。本研究有限元结果表明,弧形髋臼截骨术中存在最佳矫正角度,在此角度下截骨,髋关节可获得最佳生物力学。2.本组DDH患者弧形髋臼截骨术后VAS及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LCEA、ACEA、Sharp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弧形髋臼截骨术是治疗成人DDH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李强[3](2020)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DDH影像学辅助诊断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骨科常见病,该病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虽然现在有超声和X线片等多种筛查和诊断方法,但在早期DDH患者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影像学也可能没有明显改变,同时地区间特别是基层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明显,缺少专业的骨科及影像科医师,目前仍有大量患者被漏诊。因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多数患者在20-40岁时症状逐渐加重,而发展成髋关节炎,甚至需要关节置换。膝内翻畸形和膝外翻畸形是很常见的关节畸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双膝内、外翻的患者约占研究人群的25%和60%。可能是原发性或与生长板或骨形成疾病有关。膝关节成角畸形轻者影响患者下肢美观,重者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性格、家庭等方面。临床中如未能对膝关节角度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常常容易造成漏诊。如果没能早期诊断并及时矫正畸形定会逐渐超出生理极限而产生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引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着“保髋”、“保膝”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矫正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临床迫切需要一个简单而经济有效的科学工具,对大量的骨盆正位片和下肢全长片进行快速准确的筛查,协助早期诊断DDH和膝关节内外翻,初步评估其病变程度。近年来,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一系列进步,在部分领域已到达甚至超过专业医师水平,具有准确率高、识别速度快、临床应用空间广泛等优势。结合以上临床问题、收集影像数据,提出构建测量sharp角、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和辅助诊断DDH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快速、准确地对大批量骨科影像进行筛查,降低DDH和膝关节内外翻的漏诊误诊,让此类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材料方法:1.第2、3章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图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中12528和13332例骨盆正位X线片,随机抽取101张和104张骨盆正位X线片不加入模型训练,当作为随机病例参与对模型的验证。对其余图片进行标注、预处理后输入改进的Mask R-CNN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合成进行模型训练和构建测试的环境,分别构建自动测量sharp角和自动测量CEA两个模型。两个模型与三位医生测量角度结果通过卡方检验、t检验、Kappa检验、Kendall W一致性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新模型的准确性和高效率。2.第4章收集医院PACS系统中12325例骨盆正位X线片,随机抽取100张作为测试数据,测试数据不加入模型训练。基于改进的Mask R-CNN算法,通过对12225张骨盆正位片标注数据进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将各角度对应的临床诊断写入模型,构建同时测量髋臼sharp角和CEA并依据角度辅助诊断DDH的模型。邀请30位三甲医院骨科医生(10名主任医生、10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与该模型进行DDH诊断比赛,基于骨盆正位X线片依据sharp和CEA测量结果诊断DDH的模型与30名骨科医生对100例骨盆正位片进行诊断准确率和效率进行对比分析。3.第5章收集医院PACS系统中738张下肢全长X线片,随机选出100张下肢全长X线片为验证测试数据,验证测试数据不加入模型训练。对其余下肢全长X线片图像进行标注、预处理后输入改进的分割模型进行模型训练和测试,构建并验证自动测量HKA角模型。对自动测量HKA角模型的分割性能进行评估,并和三位医生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第2章自动测量髋臼sharp角模型测量sharp角左右侧平均值分别为40.067±4.087°和40.653±4.214°,三位医生测量的左右侧平均值分别为39.353±6.738°和39.821±6.986°,医生测量平均值做为约定真值,模型组与医生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别。模型测量101张骨盆正位片的sharp角用时为120秒,医生平均用时150分钟,模型在测量效率方面有绝对优势。模型和医生通过测量sharp角来评价骨盆髋臼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性比较,由kappa检验结果可见,模型与最终诊断结果基本一致(P<0.05)。验证了该模型在预测关键特征点、测量sharp角和评估髋臼的准确性。2.第3章自动测量髋臼CEA的模型测量CEA左右侧均值分别为29.46±6.98°和27.92±6.56°;三位医生测量CEA左右侧均值分别为29.85±6.92°和27.75±6.45°。经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左右侧测量值和医生测量平均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Kendall W一致性检验方法,得到左侧Kendall W=0.994,P<0.001;右侧Kendall W=0.995,P<0.001,模型与医生测量值呈现高度一致性,验证了该模型在识别关键点及测量髋臼CEA的准确性。3.第4章辅助诊断DDH的模型与30位骨科医生诊断100例骨盆正位片用时和得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用时134秒,得93分;主任医师组平均用时576.2秒,平均得83.4分;副主任医师组平均用时916.1秒,平均得66.4分;主治医师组平均用时557.0秒,平均得50.8分;所有医生平均用时683.1秒,平均得分66.9分。该模型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诊断DDH得分高于主任医师组,我们认为该模型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诊断DDH的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专家级水平。4.第5章对自动测量HKA角的模型的三个网络的分割性能进行评估,各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的Dice、Recall和Precision值分别为股骨头84.13%、83.21%和86.42%;膝关节93.45%、91.17%和96.16%;踝关节81.79%、76.80%和88.71%。选择3个骨科医生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三个医生的测量结果无差异(F=1.041,P>0.05)且一致性较高(Kendall’s W=0.997,P<0.001)。将3个医生的测量平均值作为约定真值,为169.32°±9.88°,模型预测值为169.81±9.61°。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P=0.780)且一致性较高(ICC=0.998,P<0.001)。验证了该模型分割股骨头、膝关节、髋关节和计算中心点测量HKA角的准确性。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Mask R-CNN算法和分割算法的改进,将通过标注的大量骨盆正位X线片和下肢全长片图像数据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成功构建了四个全新有效的医疗模型,分别是自动测量髋臼sharp角模型、自动测量髋臼CEA模型、根据骨盆正位X线片诊断DDH模型、自动测量HKA角模型。四种模型可以对X线片泪滴下缘、股骨头中心点、髋臼外缘、膝关节中心点、踝关节中心点等关键点进行精准定位,根据识别的关键点自动绘制测量sharp角、CEA及HKA角,将不同度数对应的临床诊断用代码写入模型,该模型依据测量到的角度根据诊断标准输出诊断结果。这为骨科影像测量与评估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化的测量工具。还为基层和诊断经验较少的医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靠的诊断筛查DDH、膝关节内外翻的新方法,将提高基层DDH、膝内外翻的诊断水平,促进医疗公平性。通过本研究验证了Mask R-CNN模型和分割算法在骨科影像测量方面的巨大优势,为骨科影像智能化自动化测量、评估、分类及诊断打下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同时给大批量骨盆正位片和下肢全长片进行DDH、膝关节内外翻筛查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筛查早期明确诊断,在未出现软骨退变之前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决策,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本论文提出的改进型的Mask R-CNN模型及分割模型,不仅能够分担临床病例测量和辅助诊断工作,而且帮助医生节约诊疗时间,提高医疗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田丰德[4](2019)在《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定量评估及精准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髋臼骨性缺损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关节外科常见一种髋部畸形,严重缺损能够导致髋关节残疾,严重影响国人的健康水平。由于髋关节结构复杂,目前对于髋臼骨性缺损许多方面认知尚浅,临床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由于缺少精确评估髋臼缺损的方法及量化指标,临床上对于早期髋臼缺损患者的病情经常判断不准确,容易漏诊,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探寻精准评估髋臼缺损的方法将有利于提高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目前对于髋臼骨性缺损危害性的尚不明确,现有的理论只是概括性描述髋臼缺损破坏髋关节力学特征的原理,缺少相关基础数据支撑,缺损程度与其力学危害性间的具体关系尚不清楚。因此对于髋臼缺损开展深入的力学研究,精细的剖析缺损与危害关系,不仅能够为完善上述理论提供科研证据,还可以用于临床评估髋臼缺损的危害性,指导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髋臼缺损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从解剖学及力学两方面修复髋臼至正常状态,但是临床结果显示修复后的髋臼较正常状态仍有差距。疗效不佳除了手术技术原因外,也与术者在治疗中普遍重解剖轻力学的现状有关,而且由于缺少力学验证方法,治疗后的关节是否恢复了正常力学特征也不得而知,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不确定性及风险。而且各种截骨方法均对原始髋骨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因而创伤大、风险高,远期结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治疗方法改进过程中,有必要将力学因素整合到研究内,设计一种既能精准修复髋臼,又能确切的改善力学特征方法,将会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针对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开展创新性研究,找出量化评估髋臼缺损方法;分析髋臼骨性缺损力学危害性:设计并验证精准修复髋臼缺损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应用LCEA量化早期髋臼缺损的影像学研究基于髋臼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应用外侧CE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评估髋臼骨性缺损,并探索定量划分髋臼缺损的方法,通过分层对比进一步找到最佳量化标准,即以LCEA 5度变化设定为髋臼缺损的量化指标,LCEA角每减小5度代表髋臼外缘缺损增加2毫米。为早期髋臼缺损基础研究及临床病情评估提供了新方法。(2)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对髋关节力学性状影响的研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构建不同程度髋臼骨性缺损及正常髋关节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静态及动态(步态周期)状况下各髋关节力学特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证实髋臼缺损能够增加髋关节应力,造成关节应力分布异常,局部应力集中等危害;髋臼缺损的危害性与缺损程度相关,随着缺损程度加大而变大,具体表现为2毫米的髋臼缺损使站立位髋关节应力增大29%-43%,而4毫米的髋臼缺损则使得关节应力增大1倍,因此对于髋臼缺损应尽早进行临床干预:行走会增大髋关节应力,且外展角度越大其压力越大,因而此类患者行走不宜过久、外展不宜过大;髋臼缺损的股骨头内部压力增高,应力集中,该结果解释了临床股骨头内发生囊性坏死改变的原因。LCEA角20°前后髋关节的应力变化明显不同,因此LCEA角20°或许可以作为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标准点。本研究结果精细剖析了缺损与危害的关系,完善了髋臼缺损力学危害理论;同时为临床髋臼缺损病情及危害性评估、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3)基于生物力学特征早期髋臼骨性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应用结合三维重建、3D打印及有限元技术设计精准修复早期髋臼缺损的方法,并经过力学及临床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本研究采用三维重建技术精确测量缺损的大小及位置,并以此结果设计精准修复髋臼缺损的补块,模拟修复髋臼手术,经过有限元力学测试验证有效。结果显示修复后髋关节与健髋各部位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髋臼精准修补能够恢复髋关节力学特征。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修复补块及髋关节实体模型,模拟手术,结果显示各部件之间的匹配度良好,修复后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度良好,补块与髋臼结合稳定,证明了精准修复方法可行性;收集髋臼精准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判断疗效。结果显示临床手术操作顺利,术后影像学、功能、步态等临床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满意。因此联合有限元及3D打印技术设计的精准修复方法经过基础力学及临床实践验证有效,可以作为一种新方法用于早期髋臼缺损的临床修复治疗。

周涛[5](2019)在《3D打印辅助Crowe 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在Crowe III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比传统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在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模拟,术中髋臼假体植入精度,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一区经X线、CT等检查确诊为髋关节发育不良,依据Crowe分型为III型,拟在我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1例(36髋)。按照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患髋实体模型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和模拟手术,共13例(16髋);对照组依据传统影像学资料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共18例(20髋)。观察两组患者在髋臼重建手术时间、髋臼假体植入精度、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髋关节外展度数、髋关节屈曲度数、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31例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为(17.74±3.60)个月。从术中过程来看,实验组髋臼重建时间、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全髋关节置换能极大的缩短手术时间。在术前预估假体型号比较中,实验组匹配率为100%高于对照组。在植入髋臼假体精度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偏差、水平距离偏差以及臼杯的前倾角、外展角统计中,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表明实验组臼杯植入位置更加符合旋转中心的位,精确性更高。手术疗效评价方面,髋关节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与疼痛改善明显。统计分析髋关节外展与屈曲度数,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外展与屈曲较术前改善明显,都有P<0.0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外展度数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髋关节屈曲角度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髋臼假体植入精度更佳,对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更具有优势。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无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III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术前设计手术方案和预估假体型号,术中缩短手术时间和提升假体植入精确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随着医疗领域发展要求的“个体化”、“精准化”诊疗理念,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辅助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孙晓亮[6](2019)在《三维CT成像和3D打印技术在成人重度DDH患者股骨近端畸形的测量及假体柄选择中的指导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三维CT成像及Mimics软件对成人重度DDH(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股骨近端畸形测量,与国内外学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该方法可靠性。[资料和方法]收集2017,11-2018,11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TH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重度DDH病人共23例(29髋),单侧17例,双侧6例,其中男2例,女21例。术前进行拍摄标准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片,行骨盆至股骨髁部三维CT,将Dicom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Medical 19.0(比利时)软件重建,先按照脱位程度进行Crowe分型[1],再利用测量工具进行股骨近端形态测量(包括股骨头直径,股骨颈前倾角,股骨头高度,头心-干轴距,股骨髓腔峡部高度,股骨峡部内径,股骨小转子中点上方20mm髓腔内径,股骨髓腔扭转角[2],髓腔开口指数[3]),将DDH患者各解剖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国内外学者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将17例单侧DDH患者的患侧同健侧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与国外学者Noble[4]比较结果股骨头高度和股骨头直径无显着差异,本研究所测得头心-干轴距、股骨颈前倾角显着小于Noble组,髓腔开口指数、颈干角则明显大于Noble组。而与国内刘双鲁[5]及严亮[6]的测量结果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利用三维CT成像及Mimics软件,能够准确测量成人DDH病人股骨近端畸形参数。[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还原成人DDH股骨近端形态,分别在1:1模型上安装两种生物型股骨假体柄,通过对不同假体匹配度测量的比较,评价3D打印技术在成人DDH患者THA术中股骨假体柄选择的指导意义。[资料和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THA的成人重度DDH病人共23例(29髋),其中男2例,女21例,术前进行拍摄标准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场片,行骨盆至股骨髁部三维CT重建,将Dicom影像数据导入MIMICS19.0(比利时)软件,后将MIMICS处理后的STL文件输入3D打印机进行全股骨打印(包括股骨头至股骨髁部),得到股骨1:1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股骨柄植入术,同一模型分别植入国产全髋关节的矩形及锥形柄髓腔锉,模拟真实股骨柄,安装稳定后,再将模型及假体一同进行CT扫描,测量不同股骨柄的匹配度,包括股骨截骨处,截骨远端2.5cm,7.5cm及髓腔峡部位置处股骨柄的匹配度,用SPSS22.0软件做统计学对比,比较两种形状股骨柄在不同形态股骨髓腔中的匹配度。[结果]按照Noble[1]的股骨近端形态分型,23例(29髋)病人中香槟型8髋,正常型或接近正常型11髋,烟囱型10髋,根据对不同股骨柄匹配度的测量,香槟型更适合锥形柄,正常型或接近正常型病例在股骨截骨处,截骨远端2.5cm,7.5cm处和峡部位置两种柄的匹配度上无显着性差异,而矩形柄在烟囱型病人中更有优势。[结论]成人重度DDH的股骨近端畸形严重,手术难度大,股骨柄选择不当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1:1还原DDH病人股骨近端形态,模拟手术中在单个股骨模型上操作方便,更体现3D打印的优势;对于同一模型可以安装两种不同的股骨柄进行匹配度的比较,在真实手术中假体选择的指导意义更大。

臧建成[7](2017)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凸轮现象的影像学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引起成人髋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髋关节结构、功能和生物力学认识的加深,髋关节的影像学技术和手术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直接造影核磁技术正逐渐代替既往的X线、CT平扫以及三维重建、普通核磁共振等方法,在髋关节外科尤其是保髋诊断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髋臼周围截骨术已成为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最流行的术式,在部分术后髋关节功能欠佳的病例中,术前就存在的股骨头颈部凸轮现象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明确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的形态学特征,进一步探讨凸轮畸形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中的意义,特设计进行本研究。方法本课题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确诊的凸轮型髋关节撞击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骨盆前后位X线片、Dunn位X线片、核磁造影的轮辐状影像三种方式检查,以Alpha角为测量指标,以Alpha角≥55°判断为凸轮,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颈部凸轮畸形的诊断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以造影核磁的轮辐状影像所获得的图像为基础,进行股骨头颈部Alpha角测量,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与髋关节撞击征患者和无髋关节症状的正常志愿者作对照研究,统计分析,总结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的形态学特征,描绘地形图。第三部分,通过进一步匹配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相关病例资料,研究股骨头颈部凸轮现象与其他共存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探求股骨头颈部凸轮形成的机制提供思路。第四部分,将合并凸轮现象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纳入研究,均实施髋臼周围截骨术矫正髋臼侧畸形,根据是否同期处理凸轮分为两组,总结临床随访结果的差异,用以指导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畸形患者的临床诊疗实践。结果第一部分,纳入凸轮型的髋关节撞击征患者14例20髋,其中男13例19髋,女1例1髋,左侧9髋,右侧11髋,年龄从14岁-48岁,平均年龄33.1岁。分别在骨盆前后位、Dunn位X线片和直接造影核磁的轮辐状影像测量Alpha角,按照Alpha角≥55°记录为阳性(凸轮),<55°记录为阴性,检出阳性率分别为骨盆前后位X线片组20%,Dunn位X线片组70%,造影核磁的轮辐状影像组100%,将三组数据整理成计数资料,多个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资料的卡方检验中的McNemarTest检验,P=0.013,按α=0.05水准,P<0.05,三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认为骨盆前后位X线片、Dunn位X线片和核磁轮辐状影像对股骨凸轮现象的检出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骨盆前后位X线片、Dunn位X线片、造影核磁的轮辐状影像。第二部分,共纳入三组人群:DDH组100髋,男17,女83,左39,右61,FAI组20髋,男13,女1,左9,右11,无症状对照组35髋,男10,女25,应用造影核磁的轮辐状影像分别对股骨头颈交界部形态进行细化评估。三组数据所描述股骨头颈交界部的形态均呈椭圆形,与正圆相比,突出部分位于前上部分。三个组Alpha角数值均自11:00-3:00呈现明显的“突出”状,在这一区域,三组的最高峰均位于1:00-1:30处,FAI组最突出,DDH和正常对照组次之。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SNK法),选取图示中“差别最明显”的11点-3点数据做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DDH组、FAI组和无髋部症状的正常对照组三组人群的Alpha角两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60例符合标准的DDH病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1髋,女49髋,左侧21髋,右侧39髋,年龄11-50岁,平均26.2岁,核磁轮辐状影像1:30点影像测量的Alpha角数值与X线片所获得的外侧CE角、臼顶倾斜角、前侧CE角和前倾角等等各项指标数据分列于表格中,根据散点图,Alpha角与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线性相关性。将各组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进行假设检验,所有P≥0.05,因此,Alpha角和其他所列各指标均无显着的相关关系。第四部分,2012-2013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DDH患者共71例81髋,男18例20髋,女53例61髋,右侧33例39髋,左侧38例42髋,中位年龄30岁,BMI平均22.3,经核磁共振的轮辐状影像测量Alpha角最小55度,最大87度,平均67.6度,均≥55°,达到凸轮现象诊断标准。纳入病例均行PAO手术,按照是否处理凸轮分为2组,A组单纯行PAO手术,不处理凸轮,33例41髋;B组行PAO手术同时行股骨头颈部凸轮修整术,38例40髋,其中髋关节前脱位4例4髋,左2髋右2髋,髋关节外科脱位36例36髋,左侧19髋,右侧17髋。将终末随访的患髋屈髋角度和Harris评分做计量资料的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数值均很高,两组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B组略优于A组,屈髋角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合并凸轮的DDH患者PAO同期处理凸轮会带来更好的临床结果。结论核磁造影的辐射状扫描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凸轮现象的检出阳性率更高,是观察股骨头颈交界部形态学变化的可靠方法。成人DDH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形态学特征与无症状的正常志愿者无明显差异。凸轮现象与髋关节其他指标无显着相关性。临床研究提示合并凸轮的DDH患者手术还是以改善髋臼覆盖为主,同期处理凸轮仅可小幅度提高临床疗效。股骨头颈部凸轮现象是髋关节形态学结构的一部分,在成人DDH人群,股骨头颈凸轮可能是正常的结构之一,并不是特征性表现。成人DDH合并凸轮畸形的临床决策,应充分考虑影像学、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的综合结果。

王姗姗[8](2017)在《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索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严重畸形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髋关节重度畸形患者模拟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为病人拥有更合适、更精确、量身定做的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提供可能。对MRI与后64层CT测量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前倾角的一致性进行探讨。方法:探讨3-D打印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生物型3-D髋关节假体的制做方法,3-D手术模拟过程。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THA)和3-D打印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重度髋关节畸形患者共7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2年内的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患侧与对侧髋关节主要角度测量指标的差异,以探讨普通髋关节假体与3-D打印生物型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对MRI与CT测量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前倾角的一致性进行研究,评价CT及MRI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可重复性。结果:74例(普通髋关节置换组57例,3-D打印髋关节置换组17例)随访24个月。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前设计和假体制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提高了术后Harr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打印组术后患侧与对侧在股骨前倾角、颈干角、髋臼角及Sharp角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髋关节置换组患侧股骨颈前倾角与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64层CT与MRI对于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后64层CT的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高于MRI。结论: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能为重度髋关节畸形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有效指导临床手术治疗。3-D打印生物型假体治疗髋关节重度畸形较普通髋关节假体有更好的近期疗效,更加符合病人的生理构造和解剖学特征,为髋关节重度畸形假体类型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后64层CT能较MRI更准确、可靠地测量股骨颈前倾角,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提供更加充分的影像学依据。虽然MRI与CT的一致性都远在可接受水平(0.75)以上,但是相比后64层CT而言,MRI还是略低于CT。

王旭义[9](2016)在《数字医学技术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维CT重建在成人DDH髋关节解剖参数测量及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是治疗DDH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对DDH患者髋关节进行3D重建并进行解剖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全面、综合的评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类型及程度,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并试图以此改善手术的精确度,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Mimics和Imageware等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对60例(96髋,男15例,女45例,平均年龄29±8岁)DDH患者和52例(56髋,男13例,女39例,平均年龄52±13岁)正常对照人群的CT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位置摆放统一的3D模型上进行髋关节解剖形态学参数的测量(LCEA、ACEA、AAVA、AASA、PASA),通过将DDH患者术前的测量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相应的参数进行对比,根据两者的差值全面、综合的评估其髋臼开口方向(根据AAVA判断)、覆盖缺损的部位(LCEA、ACEA、AASA、PASA)及程度(⊿LCEA、⊿ACEA、⊿AAVA、⊿AASA、⊿PASA),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PAO术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为实际手术提供参考。结果:通过三维CT重建技术我们成功获得了所有入选病例的髋关节3D模型。正常对照组的LCEA、ACEA、AAVA、AASA、PASA分别为35.128±6.337,57.052±6.853,19.215±5.504,61.537±7.291,99.434±8.372;DDH患者组的术前LCEA、ACEA、AAVA、AASA、PASA分别为11.46±11.19,35.79±13.75,22.77±6.13,43.58±9.15,88.46±8.24;通过计算机模拟PAO术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后上述参数分别被纠正到33.81±2.36,55.38±2.09,20.16±2.18,58.29±7.60,84.71±7.75。其中LCEA、ACEA、AAVA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1);AASA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PASA不仅小于术前也小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的平均股骨颈长度大于DDH患者组(p<0.01);平均股骨颈干角小于DDH患者组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1);DDH患者组平均股骨颈前倾角大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DDH患者组中至少有一处头颈偏心距小于正常范围值的58%,远远大于正常对照组的14%(p<0.01);至少有一处α角大于正常范围值的有61%,远远大于正常对照组的16%(p<0.01)。结论:运用三维CT重建技术实现了髋臼和股骨近端几何形态的3D重建,借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对髋臼和股骨近端的多处解剖位置进行形态学参数的测量,对DDH患者的解剖结构发育畸形作出精确量化,通过计算机模拟PAO术为DDH患者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使术后的解剖学参数获得明显的改善。为改善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手术精度、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计算机模拟PAO术的成人DDH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对于发育不良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的DDH患者,在PAO术中是否将髋臼截骨块统一纠正到所谓的影像学上的正常范围才是其最佳的解剖位置;如果不是,那么DDH患者髋臼截骨块的最佳生物力学位置与其发育不良严重程度之间有无关联。方法:选择3例(4髋)髋臼发育不良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的DDH患者,通过计算机模拟PAO术,将髋臼截骨块以5°为梯度向前外侧方向依次旋转,每旋转一次分别建立髋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关节软骨上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及Von Mises应力。结果:本研究中病例1的右侧髋关节,其术前LCEA为19°、ACEA为47°,属于轻度发育不良的DDH患者,在截骨块向外侧旋转17°时髋关节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环境,即此时的LCEA为36°、ACEA为58°,位于所谓的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的上限(LCEA:35°±6°、ACEA:57°±6°)。病例2术前LCEA为7°、ACEA为22°,属于中度发育不良的DDH患者,当截骨块向外侧旋转25°、向前旋转5°时髋关节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环境,此时的LCEA为31°、ACEA为51°,位于所谓的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LCEA:35°±6°、ACEA:57°±6°)。病例3术前LCEA为﹣7°、ACEA为11°,属于重度发育不良的DDH患者,当截骨块向外侧旋转30°、向前旋转10°时髋关节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环境,此时的LCEA为25°、ACEA为40°,均小于所谓的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LCEA:35°±6°、ACEA:57°±6°)。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的DDH患者其髋臼截骨块最佳的生物力学纠正位置存在个体差异,并不都是统一的将其纠正到所谓的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对于轻度发育不良的DDH患者其最佳的截骨块纠正位置是略大于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中度发育不良的DDH患者其最佳的截骨块纠正位置是位于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重度发育不良的DDH患者其最佳的截骨块纠正位置是小于正常影像学参数范围。第三部分3D打印个体化手术导板在PAO术治疗成人DDH中的临床应用目的: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是目前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最常用的保髋手术。通过有限元分析及各种逆向工程软件可以为DDH患者在术前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但是如何在实际PAO术中精确实施术前计划一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在重建的DDH患者的髋关节3D模型上进行计算机模拟PAO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根据术前方案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截骨导向板和旋转定位导板,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实体生成。最后在实际PAO术中应用该导板指导术中操作。最后通过与常规手术组患者进行临床功能评分及影像学上的比较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结果:术中发现定制的截骨导板与骨盆内侧面贴合紧密,沿着截骨导板边缘可轻松的完成髋臼周围系列截骨,所获得的游离截骨块无论大小、形状都与术前设计的截骨块高度吻合,并且所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在旋转定位导板的辅助下,游离截骨块被一次性的定位到术前计划的解剖位置。通过术后的影像学参数测量及3D模型的叠加处理,证实相较于普通手术组,新手术组术后游离截骨块的最终位置与术前设计的位置也高度统一,同时手术耗时、术中放射次数也有减小(P<0.01),末次随访时新手术组患者的HHS和VAS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生成的个体化手术导板在实际PAO术中能够精确的实现术前计划,辅助髋臼周围截骨及游离截骨块的定位是完全可行的,同时获得了较常规PAO术更好的临床疗效。

邵正海,徐卫东[10](2016)在《计算机辅助技术评价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生物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是公认的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首选治疗方法。但是,患者治疗过程中尚缺乏理想的评价方法精确的解决髋臼重建问题。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评价效果及生物性能研究。方法:选取长海医院骨关节外科2015年1至8月收治的80例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组,两组置换前均采用CT扫描,计算机辅助技术组采用M3D可视化软件对髋臼部位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以及手术预演等,比较两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效果及生物性能。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一期愈合。与对照组相比,计算机辅助技术组优良率、治疗后Harris评分、置换后髋臼假体外翻角、前倾角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髋臼杯外展角偏移度以、髋臼杯前倾角偏移度、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减小(P<0.05)。结果提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评价效果理想,能够准确的把握真臼解剖特点及与假体的对应关系,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髋臼和假体及髋臼重建方式,提高置换后髋臼的生物性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CT测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CT测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后髋臼前倾角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各种保髋手术利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弧形髋臼截骨术治疗成人DDH的术前有限元规划及术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DD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DD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1.4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DDH的研究进展
    1.5 三维有限元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1.6 人体行走的步态周期
    1.7 本课题的目的及创新点
第二章 弧形髋臼截骨术的术前有限元规划
    2.1 引言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弧形髋臼截骨术的术后临床疗效观察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DDH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DDH影像学辅助诊断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DDH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超声影像诊断DDH及特征
        1.2.2 骨盆正位X线诊断DDH及特征
        1.2.3 CT影像诊断DDH及特征
        1.2.4 MRI影像诊断DDH及特征
        1.2.5 存在的问题
    1.3 AI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概况
        1.3.2 AI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1.3.3 AI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局限性与研究方向
第2章 深度神经网络在骨科影像测量与评估的研究进展
    2.1 Mask-R-CNN自动检测关键点测量角度
        2.1.1 MASK-R-CNN模型的概述及结构
        2.1.2 MASK-R-CNN模型的特点
        2.1.3 MASK-R-CNN算法用于医学影像关键点定位
    2.2 分割网络确定待检测部位(或器官)辅助角度测量
        2.2.1 分割算法的结构
        2.2.2 分割算法的特征
    2.3 DNN在骨科影像角度测量与评估的研究
    2.4 DNN在骨科影像角度测量与评估面临的问题及方向
    2.5 总结
第3章 智能测量髋臼sharp角辅助诊断DDH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模型构建及训练)
        3.2.1 数据集
        3.2.2 标注骨盆正位X线片图像
        3.2.3 预处理训练的X线片图像
        3.2.4 Mask R-CNN模型的改进
        3.2.5 训练和测试Mask R-CNN模型
        3.2.6 Mask R-CNN代码来源
        3.2.7 角度测量与辅助诊断
        3.2.8 实验硬件和软件配置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模型测量sharp角的准确性
        3.3.2 模型测量sharp角用时
        3.3.3 模型通过测量sharp角评估髋臼的发育状态
        3.3.4 模型测量sharp角评价骨盆髋臼的准确度
        3.3.5 模型通过测量sharp角辅助诊断DDH
    3.4 讨论
        3.4.1 DNN模型用于医学图像研究的选择
        3.4.2 改进的Mask R-CNN精准识别图像图像关键点
        3.4.3 模型辅助测量sharp角减轻医生工作压力
        3.4.4 模型可提高基层的医疗效率促进医疗公平性
        3.4.5 模型大批量筛查降低漏诊误诊
        3.4.6 本研究的不足
    3.5 结论
第4章 骨盆正位片髋臼CEA的自动测量算法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模型构建及训练)
        4.2.1 数据集
        4.2.2 标注数据及图片预处理
        4.2.3 模型的改进、训练和测试
        4.2.4 测量方法
        4.2.5 实验硬件和软件配置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三位医生测量数值差异性分析
        4.3.2 模型测量值与三位医生测量数值差异性分析
        4.3.3 医生测量与测量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4.3.4 医生测量与模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4.3.5 医生与模型测量用时
    4.4 讨论
        4.4.1 基于Mask-R-CNN算法构建测量CEA人工智能模型
        4.4.2 测量CEA深度神经网络结构分析
        4.4.3 验证测量髋臼CEA模型的准确性有效性
        4.4.4 测量CEA模型的局限性
    4.5 结论
第5章 髋臼Sharp角和CEA的测量方法及辅助诊疗DDH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模型构建及训练)
        5.2.1 数据集
        5.2.2 标注及预处理
        5.2.3 神经网络模型改进、训练和测试
        5.2.4 角度测量与DDH诊断
        5.2.5 实验硬件和软件配置
        5.2.6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三位医生测量数值差异性分析
        5.3.2 模型测量结果与医生测量的差异性比较
        5.3.3 模型测量结果与医生测量值的一致性分析
        5.3.4 模型与医生测量用时
        5.3.5 医生用时和得分情况与机器测量的比较
    5.4 讨论
        5.4.1 根据骨盆正位片关键点位置的特征选择检测算法
        5.4.2 模型诊断DDH得分比主任医师组高
        5.4.3 对骨盆平片进行筛查辅助早诊断DDH
        5.4.4 测量sharp角 CEA促进临床研究
        5.4.5 在术前规划和术中应用拓展的可能
        5.4.6 改进措施
        5.4.7 算法有助于建设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4.8 未来工作
    5.5 结论
第6章 HKA角图像分割算法及验证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模型构建及训练)
        6.2.1 数据集
        6.2.2 X线片图像分割标注
        6.2.3 实验方法
        6.2.4 分割评级指标
        6.2.5 实验硬件和软件配置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分割性能评价
        6.3.2 评价结果
    6.4 讨论
        6.4.1 基于深度学习测量HKA角模型的成功构建
        6.4.2 该模型对HKA角的预测有效可靠
        6.4.3 本研究的不足
    6.5 结论
第7章 总结
    本文创新点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补充表1 模型和三位医生对101张骨盆正位片行sharp角测量
    补充表2 模型和医生测量sharp角分别所用时间(单位:秒)
    补充表3 根据sharp角评估骨盆髋臼情况
    补充表4 模型和三位医生对104张骨盆正位片行CEA测量
    补充表5 模型和三位医生对100 张骨盆正位片行sharp角CEA测量
    补充表6 模型与30位医生诊断100例骨盆正位片用时和得分表
    根据X线片初步诊断DDH的测试试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定量评估及精准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略表
1 绪论
    1.1 髋臼缺损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髋臼缺损的社会经济学危害
        1.1.2 髋臼缺损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髋臼缺损的力学特征及病理变化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影像学评估髋臼缺损现状
        1.2.2 髋臼缺损相关临床分期
        1.2.3 髋臼缺损治疗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2 应用LCEA量化早期髋臼缺损的影像学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
        2.2.2 LCEA的测量方法
        2.2.3 应用LCEA量化髋臼缺损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结果
        2.3.2 LCEA测量结果
        2.3.3 LCEA量化髋臼缺损结果
    2.4 讨论
        2.4.1 髋臼缺损的评估的意义
        2.4.2 髋臼缺损的评估方法
        2.4.3 髋臼缺损的划分
    2.5 结论
3 早期髋臼骨性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软硬件环境
        3.2.3 CT图像的获得
        3.2.4 髋关节解剖数据的采集
        3.2.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
        3.3.1 正常髋关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髋臼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3.3.3 模型的验证
    3.4 讨论
        3.4.1 有限元分析的原理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3 有限元模型准确性和可行性的验证
        3.4.4 髋臼缺损模型的建立
    3.5 结论
4 早期髋臼缺损对髋关节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模型的建立
        4.2.2 软硬件环境
        4.2.3 设置边界条件
        4.2.4 主要观察指标及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静态下各髋关节模型大体应力分布情况
        4.3.2 静态下各组模型髋关节应力值
        4.3.3 步态周期中正常髋关节应力分布
        4.3.4 步态周期中髋臼缺损模型股骨头表面力学特征
        4.3.5 步态周期中各模型髋臼关节面力学特征
        4.3.6 步态周期中髋外展角度对股骨头力学分布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力学研究
        4.4.2 髋臼缺损对于静态髋关节力学特征的影响
        4.4.3 髋臼缺损对步态中髋关节应力影响
    4.5 结论
5 基于生物力学特征早期髋臼骨性缺损精准修复的临床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材料
        5.2.2 方法
        5.2.3 观察指标
        5.2.4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补块的计算结果
        5.3.2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手术有效性的力学验证
        5.3.3 3D打印验证髋臼缺损精准修复可行性结果
        5.3.4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临床疗效评估
    5.4 讨论
        5.4.1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的必要性
        5.4.2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补块的计算
        5.4.3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的力学验证
        5.4.4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5.4.5 髋臼缺损精准修复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5.5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3D打印辅助Crowe 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发平台和设备仪器
        2.3.1 平台
        2.3.2 主要设备仪器
    2.4 术前评估和模拟操作
        2.4.1 术前评估
        2.4.2 模拟操作
    2.5 手术方式及主要操作步骤
        2.5.1 术者、麻醉方式
        2.5.2 手术操作步骤
    2.6 术后处理
    2.7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2.7.1 髋臼角(Sharp角)
        2.7.2 髋臼假体外展角
        2.7.3 髋臼假体前倾角
        2.7.4 HJC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
        2.7.5 VAS疼痛评分
        2.7.6 髋关节Harris评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合并症
    3.2 术中手术评价
        3.2.1 术中髋臼重建
        3.2.2 影像学指标
        3.2.3 Sharp角
    3.3 术后疗效评价
        3.3.1 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
        3.3.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3.3.3 髋关节活动度
    3.4 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疾病特征与假体选择
    4.2 DDH患者的手术难点
    4.3 3D打印在关节外科的发展与应用
    4.4 髋臼旋转中心重建
    4.5 研究不足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三维CT成像和3D打印技术在成人重度DDH患者股骨近端畸形的测量及假体柄选择中的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三维CT成像技术及Mimics软件在成人重度DDH患者股骨近端畸形测量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成人DDH患者THA术中股骨假体柄匹配度测量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已取得成果
    附录D.综述
        参考文献

(7)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凸轮现象的影像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不同检查方式评价股骨头颈交界部凸轮畸形的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样本量估计
        1.1.3 研究方法
        1.1.4 影像学检查和图像测量
        1.1.5 测量指标
        1.1.6 数据的收集、测量和统计
        1.1.7 医学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三种检查方式测量股骨头颈交界部凸轮Alpha角的数据列表
        1.2.2 三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颈部凸轮测量数据的卡方检验
        1.2.3 以真实的病例说明不同检查方式对股骨头颈交界部的显示效果
    1.3 讨论
        1.3.1 股骨头颈交界部形态学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1.3.2 股骨头颈部形态学测量指标的选择
        1.3.3 造影核磁及轮辐状影像的意义
        1.3.4 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基于直接造影核磁轮辐状影像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的形态学测量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
        2.1.3 研究方法
        2.1.4 影像学检查和图像测量
        2.1.5 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2.1.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2.1.7 医学伦理原则
        2.1.8 预实验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三组研究对象股骨头颈交界部Alpha角的数据
        2.2.3 三组研究对象股骨头颈交界部Alpha角数据差异的比较
        2.2.4 三组数据两两之间的差异比较
        2.2.5 典型病例
    2.3 讨论
        2.3.1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股骨头颈部凸轮形态学测量研究的背景
        2.3.2 课题本部分研究设计的细节问题
        2.3.3 课题本部分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2.3.4 课题本部分研究的局限性
    2.4 小结
三、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部凸轮畸形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估计
        3.1.3 研究方法
        3.1.4 影像学检查和图像测量
        3.1.5 数据的收集、测量和统计
        3.1.6 控制与质量保障
        3.1.7 医学伦理原则
    3.2 结果
        3.2.1 散点图
        3.2.2 Alpha角与其他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股骨头颈部凸轮畸形的基本情况
        3.3.2 股骨头颈部凸轮畸形与其他共存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本部分研究的局限性
        3.3.4 为什么会出现股骨头颈交界部凸轮?
    3.4 小结
四、PAO手术同时是否需要同期处理凸轮畸形?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样本量估计
        4.1.3 研究方法
        4.1.4 手术方法
        4.1.5 研究指标
        4.1.6 数据的收集、测量和统计
        4.1.7 控制与质量保障
        4.1.8 医学伦理原则
    4.2 结果
        4.2.1 一般资料
        4.2.2 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
    4.3 讨论
        4.3.1 合并凸轮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否需要同期处理凸轮的临床结果分析
        4.3.2 研究的局限性
        4.3.3 研究结果推导的一些想法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CT影像技术引导的3-D打印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引导的成人DDH及髋关节结核精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实践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CT与MRI在DDH髋臼测量中的一致性作用比较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数字医学技术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三维CT重建在成人DDH髋关节解剖参数测量及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计算机模拟PAO术的成人DDH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3D打印个体化手术导板在PAO术治疗成人DDH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计算机辅助技术评价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生物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对象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4材料
    1.5 方法
        1.5.1置换前检查
        1.5.2三维数据的重建及处理
        1.5.3全髋关节置换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疗效标准
        1.6.2 CT测量
        1.6.3并发症比较
    1.7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参与患者数量分析
    2.2两组疗效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
    2.4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CT测量结果
    2.5两组患者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四、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CT测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后髋臼前倾角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分析[D]. 张腾. 山东大学, 2021(12)
  • [2]弧形髋臼截骨术治疗成人DDH的术前有限元规划及术后临床疗效观察[D]. 彭金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DDH影像学辅助诊断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李强.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于生物力学特征的早期髋臼骨性缺损定量评估及精准修复研究[D]. 田丰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3D打印辅助Crowe 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D]. 周涛. 南华大学, 2019(01)
  • [6]三维CT成像和3D打印技术在成人重度DDH患者股骨近端畸形的测量及假体柄选择中的指导意义[D]. 孙晓亮.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7]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颈交界部凸轮现象的影像学和临床研究[D]. 臧建成.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8]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D]. 王姗姗.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3)
  • [9]数字医学技术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D]. 王旭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10]计算机辅助技术评价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生物性能分析[J]. 邵正海,徐卫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04)

标签:;  ;  ;  ;  ;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CT 测量的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