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状胸锁乳突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岛状胸锁乳突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一、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谢启慧[1](2021)在《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及影响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作用研究&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小细胞外囊泡PD-L1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简称口腔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为主的传统治疗手段已无法进一步改善局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率。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携带关键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发挥对效应T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且与恶性黑色素瘤及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应答显着相关。然而,小细胞外囊泡PD-L1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是否也具有相关性目前未见报道,此外,小细胞外囊泡PD-L1的完整免疫抑制机制也有待进一步阐明。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讨小细胞外囊泡PD-L1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及可能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首先,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BCA蛋白定量、纳米流式检测等方法比较口腔鳞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的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能够显着区分口腔鳞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循环小细胞外囊泡相关指标;线性回归分析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其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小细胞外囊泡PD-L1调控蛋白Alix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线性回归分析Alix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最后,分离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并将其与淋巴结免疫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结果: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小细胞外囊泡数量、蛋白总量以及携带PD-L1水平均较健康人显着升高,其中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能够显着区分口腔鳞癌患者和健康人。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肿瘤负荷呈正相关,并与PD-1单抗免疫治疗疗效呈负相关。小细胞外囊泡PD-L1调控蛋白Alix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循环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正相关,与PD-1单抗免疫治疗应答呈负相关。流式结果显示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与成熟。结论:小细胞外囊泡PD-L1水平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具有相关性,且可能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成熟参与口腔鳞癌的免疫抑制,而Alix则可能通过影响小细胞外囊泡PD-L1分泌参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第二部分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研究目的:抗原提呈细胞可在其成熟后通过激活T细胞启动抗肿瘤免疫。基于前期研究发现口腔鳞癌组织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可能具有抑制作用,本部分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首先,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口腔鳞癌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结合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纳米流式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分析所获取小细胞外囊泡的形态、粒径、携带蛋白等特征;建立口腔鳞癌细胞源性小细胞外囊泡与抗原提呈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探究共培养处理对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凋亡和成熟的影响。其次,分别通过选择不同细胞系和慢病毒感染的方法获得配套的PD-L1高/低含量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利用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对比不同PD-L1携带量的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调控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差异。最后,利用携带PD-L1-GFP融合蛋白的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探究共培养处理上调抗原提呈细胞表面PD-L1水平的作用、机制及意义。结果:从细胞条件培养基中成功分离人和小鼠口腔鳞癌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它们为特征性双凹圆盘状结构,表面携带有PD-L1蛋白,且不同口腔鳞癌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的PD-L1携带量也有差异。共培养实验证实抗原提呈细胞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摄取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处理可显着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抑制其成熟并上调其细胞膜表面的PD-L1水平。PD-L1高/低含量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与抗原提呈细胞的共培养结果进一步证实,不同PD-L1携带量的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同,并且提高PD-L1携带量可增强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对抗原提呈细胞的上述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将携带PD-L1-GFP融合蛋白的小细胞外囊泡与抗原提呈细胞共培养,我们发现细胞内可以检测到小细胞外囊泡所携带的PD-L1-GFP融合蛋白,并且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抗原提呈细胞内上调的PD-L1分子主要为PD-L1-GFP融合蛋白。结论: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既可以抑制抗原提呈细胞成熟,又可以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后者可能与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通过水平传递上调抗原提呈细胞表面PD-L1含量有关。

葛胜优[2](2020)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股前外侧皮瓣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游离组织瓣,该瓣位于股前外侧区,可携带较多皮肤、肌肉等组织,适用于较大范围的组织缺损。但是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时,常伴有皮瓣相对臃肿,影响面部外观、呼吸、吞咽等生理功能,以及供皮区拉拢缝合张力过大等问题。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可以对组织瓣进行修薄,且供区无皮肤缺损,是一种良好的组织缺损修复的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并总结评价,为临床上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和股前外侧皮瓣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60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及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大小、范围、厚度,采用股前外侧皮瓣及筋膜瓣修复组织缺损,其中30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30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状况。采用SPSS 26.O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病例中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先选用Χ2检验,不符合检验条件者选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的患者与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原发灶面积、术前全身健康状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的患者,组织瓣制备面积相对较小,组织瓣制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率、组织瓣存活情况、手术费用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的患者与股前外侧皮瓣组相比,组织瓣术后温度觉、触压觉反应更加灵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饮食类型、张口度、复发及转移情况相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及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具有组织瓣可制备面积较大、血管蒂较恒定、管径较粗、供区位置隐蔽、术后外形及功能影响较小等优点,都是修复重建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相比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缺损修复中有其独特优势,如无需解剖肌皮动脉皮肤穿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供区皮肤缺损,组织瓣便于修薄塑性,组织瓣成活率高,修复后口腔粘膜上皮光滑红润,触压觉、温度觉及舒适度较好,美观。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效果良好,为临床精确选用该皮瓣提供依据。

陈益铭[3](2020)在《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在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组皮瓣在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87例口腔鳞癌患者,行病灶切除后用两组皮瓣进行术后缺损重建,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共50例(n=50),游离前臂皮瓣37例(n=37),比较两组皮瓣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使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表调查术后生存质量,并追踪术后1年患者的吞咽功能、语音功能、外观满意度和术后复发率等情况。结果:通过收集数据并记录,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制备转移修复的平均时间为55.98±15.21min,游离前臂皮瓣制备转移修复的平均时间为167.54±28.54min,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的手术时间短于游离前臂皮瓣的手术时间(P<0.05);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26±2.75天,游离前臂皮瓣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35±5.21天,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的住院天数明显小于游离前臂皮瓣(P<0.05)。50例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患者均未出现皮瓣坏死。游离前臂皮瓣有1例因发生血管危象导致皮瓣坏死,紧急行手术探查,改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口底瘘、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表,认为两种皮瓣对术后总体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行术后一年随访,两组患者对术后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外观的满意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重建术后1年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都是修复早期口腔癌术后缺损的可靠皮瓣,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凭借其成活率高、制备简单、无需显微血管吻合、术后疤痕隐蔽,住院费用少等优点,对于缺少显微外科技术的基层医院开展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更为适用,而对于颈部淋巴转移早或者术后组织缺损较大,应选用游离前臂皮瓣更为适合。

吴丹媚[4](2020)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口腔恶性肿瘤是头颈部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90%口腔癌是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通常累及舌、颊粘膜、唇、牙龈和口底,是世界第六大常见癌症。放化疗失败肿瘤残留、口腔癌区域性复发给头颈部外科医生和肿瘤学家带来了巨大的治疗挑战。先前的报告表明,对于可切除的残留或复发肿瘤,挽救手术提供了比放化疗更好的总体存活率和肿瘤控制,挽救性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残留和复发癌症的事实标准[1-3]。口腔癌浸润较深的病灶经常累及咀嚼肌、下颌骨,需要切除较多的组织,累及颞肌时除需将下颌支、腮腺切除外,还需将颞肌、附着于颅底的组织一并切除,往往形成巨大的贯通性复杂缺损,这些缺损修复重建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带蒂血管皮瓣:如胸大肌皮瓣(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PMMP),在修复大面积洞穿性软组织缺损时组织量明显不足,且在有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史或接受过颈部大剂量放疗的患者中,肌皮岛的皮肤与颈部可能很难实现一期愈合[4]。女性患者还带有明显乳腺组织,修复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乳腺组织有发生乳腺癌可能[5]。下斜方肌肌皮瓣(Lower trapezius myocutaneous flap,LTMP)在修复口腔癌挽救性手术相关缺损时,其皮瓣面积足够大,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由部分或完全皮瓣坏死所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57%,因此该皮瓣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靠的修复技术[6]。在这种情况下,股前外侧肌皮瓣因其多功能性、组织量丰富、足够的血管长度、最小的供区损伤,并可灵活设计为携带不同组织的穿支皮瓣的优点,而被广泛地作为修复重建缺损皮瓣首选[7,8]。关于口腔癌挽救性手术的研究在国外报道较多,而口腔癌挽救性手术后修复重建时所需皮瓣的选择相关报导在国内外均较少,因此口腔癌挽救性手术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chimeric perforator flap,ALTP)进行口腔颌面颈部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果值得本课题探讨。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后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意义,并结合临床病例和文献分析其对口腔癌挽救性手术生存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口腔癌挽救性手术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重建缺损19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对比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张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和外形满意度,并跟踪随访患者皮瓣及生存状况。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手术前后临床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手术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x2)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存活时间生存曲线和无瘤存活时间生存曲线的描绘均使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无瘤生存期采用(x±s)表示,各个亚组无瘤生存期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对不同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性质、颈部淋巴结、并发症、无病间隔期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病例肿瘤均成功切除,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均存活,创口张力尚好,无皮瓣开裂,无血肿、无颈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大腿供区创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大腿运动时无明显功能障碍。从数据上来看,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外形满意度84.21%,与术前73.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随访时间为终点,19名患者挽救性手术后,其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6个月存活率为78.9%,1年存活率为57.9%,3年存活率为31.6%。挽救性手术后47.4%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为1年。从数据上看,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肿瘤分期、分化程度、肿瘤性质、颈部淋巴结情况、并发症严重程度、无病间隔期患者之间的术后无瘤生存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无瘤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挽救性口腔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为≥60岁老年人。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患者年龄≥60岁是挽救性手术生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挽救性手术是晚期口腔癌/复发性口腔癌治疗的有效手段,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复杂缺损的理想选择。2、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具有足够的组织量,能有效的保护颈部重要血管及填塞巨大空腔,功能性重建了口腔颌面部的结构,明显改善张口度、明显缓解晚期肿瘤引起的疼痛,特别适用于口腔颌面部癌肿挽救性术后组织缺损修复和器官功能恢复。3、患者年龄≥60岁是挽救性手术生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无瘤生存时间在发病性别、肿瘤分期分化、肿瘤性质、颈部淋巴结清扫方式、并发症严重程度、无病间隔期这些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

郭晶鑫[5](2020)在《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及下颌下腺瓣修复的患者共10例,年龄60岁-73岁,中位年龄65岁,颌下及颈部CT、MRI及超声显示原发灶同侧无可疑转移淋巴结组织,同时小型和中型缺损患者被收入内。通过随访观察,分析皮瓣的成活情况、临床修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及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判断原发灶对下颌下腺瓣的适应症,指导临床应用。结果:带蒂下颌下腺瓣用于修复右侧上颌骨部分缺损1例,修复右侧上颌骨部分缺损及部分右颊部粘膜缺损1例,修复左下颌骨体及左下颌骨升支1例,修复部分左侧下颌骨体、下颌骨升支及部分口底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右舌及部分口底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左颊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左颊软组织及部分左侧上下颌骨缺损1例,修复右颊部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右侧口咽及部分右颊软组织缺损1例,修复左口咽及部分左颊软组织缺损1例。局部坏死的0例,早期缝线开脱的0例,由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产生的相应侧口角下垂症状的0例,伤口Ⅰ期愈合7例;颈部血肿进而并发伤口感染3例;在为期3到24月期间,随访时间失访2例,死亡0例,出现局部复发、颈部转移及远端器官转移0例。3所有患者下颌下腺瓣均成活且有萎缩及逐渐粘膜化,粘膜表面良好,其中6例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后与正常面部无明显差异,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与正常人无太大差别,口内皮瓣色分红,粘膜化好,修复效果好,4例患者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与正常人相比稍有不同,口内皮瓣边缘灰白,部分粘膜化,口腔颌面部缺损基本得到修复。结论:带蒂下颌下腺瓣的重建技术能够适当恢复口腔功能、面部美观以及改善一定的生活质量。带蒂下颌下腺瓣是一种制备相对简单的皮瓣,它的修复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成活较高。能够用于术后口腔软、硬组织缺损较小或高龄及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

柳兆刚[6](2020)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大面积缺损需要及时修复,以期恢复患者的面部外观及口腔颌面部的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各种自体组织瓣进行移植修复,创伤大小不一,效果各异。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创伤,避免供瓣区遗留后遗症,降低组织瓣危象甚至坏死的几率,提供组织量恰当,且外形理想的组织瓣,临床及研究工作者一直进行各种研究和尝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穿支皮瓣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小腿外侧皮瓣即是以腓动脉皮肤穿支为血管蒂的穿支皮瓣,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报道较少。尤其小腿外侧的比目鱼肌肌皮穿支皮瓣具有血管管径较大、血管变异率较低、皮瓣软组织量适中、皮肤色泽接近面部皮肤、质地柔软利于修复口腔黏膜等特点,而且该皮瓣位置隐蔽,创面一般可直接拉拢缝合,单独使用时无需牺牲动静脉干,因此临床使用时,制备简单,创伤小,不会产生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患者易于接受。鉴于此,本研究单独采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或联合腓骨肌瓣进行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以探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单独使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8例,联合腓骨肌瓣2例。记录手术时间、血管蒂长度、皮瓣大小、术后皮瓣存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动脉危象发生。分析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应用效果,随访记录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口腔功能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口腔功能评价包括语音清晰度和吞咽功能2部分,采用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UW-QOC)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通过数据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检验水准α=0.05,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皮瓣坏死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10例患者中3例语音功能2级,2例吞咽功能2级,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语音功能和吞咽功能均达到3级;术后1个月,患者存在瘢痕增生、供区瘙痒、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现象,术后3个月,瘢痕增生、供区瘙痒各1例,无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病例;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个月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UW-QOC)中社会功能评分及身体功能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率为80.00%,术后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90.00%。结论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术后口腔功能、供区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较高,值得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推广应用。

杨小琛[7](2019)在《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胸锁乳突肌瓣是以甲状腺上动脉肌支为主要供血动脉的带蒂皮瓣,虽然该皮瓣的解剖研究已相对完善,但不同患者间动静脉变异较大,血管解剖较复杂,制备皮瓣时很容易损伤主要供血动脉,临床应用有一定风险。本研究通过比较胸锁乳突肌瓣、临床常用游离皮瓣和颏下岛状瓣用于不同年龄、原发灶大小及部位、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口腔癌患者的信息,为胸锁乳突肌瓣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同一术者手术的口腔癌患者共73例,其中鳞状细胞癌67例,腺样囊性癌4例,下颌骨肉瘤2例。应用胸锁乳突肌瓣28例,游离皮瓣30例,颏下岛状瓣15例对口腔癌缺损进行同期修复。根据修复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分别记录各组的评价指标。指标包括:年龄、原发灶面积、肿瘤生长位置、TNM分期、合并全身疾病等患者基本信息;皮瓣大小、手术时间和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气管切开率、皮瓣存活情况等手术相关信息;术后饮食类型、张口程度、复发转移情况等术后功能评价信息。采用SPSS 22.0软件包分别分析胸锁乳突肌瓣组与游离皮瓣组,胸锁乳突肌瓣组与颏下岛状瓣组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和三组之间的术后功能状况信息。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先选用X2检验,不符合检验条件者选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患者与游离皮瓣比较,前者原发灶大小多属T1T2期,部位多位于舌、牙龈、口底、颊部黏膜,平均年龄较大,术前合并全身系统疾病较多,手术费用较低,手术时间较短,术后住院天数亦较少,制取皮瓣面积相对较小,气管切开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胸锁乳突肌瓣的患者与颏下岛状瓣比较,后者肿瘤多位于舌根等口咽部位,制取皮瓣面积可略大,术后住院天数相对更多,气管切开率更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术后随访提示三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相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癌患者手术缺损选用胸锁乳突肌瓣、颏下岛状瓣或游离皮瓣修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原发灶大小、原发灶部位、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和全身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高龄、原发灶较小、合并全身疾病较多的舌癌、下牙龈癌、口底癌、颊粘膜癌的患者建议多可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缺损;一般不用于颈部有放疗史或Ⅱ-Ⅳ区有淋巴结转移伴有包膜外侵犯的患者。对于无I区淋巴结转移的高龄、原发灶较小、合并全身疾病较多的舌根或其它部位的口咽癌患者可选择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缺损。

刘浩男[8](2019)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应用颏下岛状瓣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颏下动脉岛状瓣位于头颈颌面淋巴结引流I区,因此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能否应用该皮瓣修复缺损存有争论,利用科室内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恶性肿瘤患者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条件。方法:从我院病例资料库中收集2008年到2018年我科入院行颏下动脉岛状瓣修复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患者共40例,进行病例资料的收集及术后随访,得到患者手术日期,随访次数,在世与否,有无复发及TNM分期等信息,统计总结,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时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患者中,共有24人存活,16人去世,2例患者存在复发,生存组中约54.2%的病灶位于舌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复发倾向与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分期IV期患者复发倾向与中早期患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病灶发病位置及肿物最大径与肿物复发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瓣应用在良好的颈淋巴结清扫及精准的皮瓣制备的前提下的主要限定条件为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IV期,在淋巴结转移阴性条件下,颏下动脉岛状瓣可作为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良好可靠的选择;在淋巴结转移阳性条件下,颏下动脉岛状瓣的应用需结合具体临床条件分析,谨慎使用。而临床分期IV期的患者,以减轻患者症状,恢复患者功能为前提应用皮瓣修复缺损。

郭爱[9](2018)在《皮肤整形基本技术的逻辑分类命名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手术中超声切割止血刀(以下简称超声刀)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0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35例。其中,将制备皮瓣过程中使用超声刀的病例组作为研究组,使用传统电刀及钢制手术刀片的手术病例组作为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皮瓣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1.手术时间,研究组470.05±138.45min,对照组488.88±150.46min,p>0.05,无显着性差异;2.术中出血量,研究组523.68±367.46m L,对照组668.75±483.00m L,p>0.05,无显着性差异;3.术后引流量,研究组85.63±238.44m L,对照组95.19±126.62m L,p>0.05,无显着性差异。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皮瓣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超声切割止血刀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较传统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皮瓣成活率及相关疾病发生率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

李松[10](2017)在《颏下岛状肌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评价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吞咽功能变化,探讨颏下岛状肌皮瓣在舌癌术后组织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14例舌癌根治术后采用颏下岛状肌皮瓣行舌缺损修复重建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行舌癌根治术后即刻采用颏下岛状肌皮瓣转移修复舌缺损。对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分,通过GUSS吞咽功能评估表对患者修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PSS21.0软件,对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吞咽功能指标评分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例颏下岛状肌皮瓣转移修复舌缺损术后,皮瓣坏死者0例,皮瓣成活率100%。术后3个月吞咽功能平均评分为14.31±0.57,GUSS评价示有些吞咽困难;术后1年吞咽功能平均评分为18.08±0.52,GUSS评价示轻微吞咽困难。经配对t检验,术后3个月的吞咽功能评分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4,P<0.001)。结论:应用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重建舌缺损能基本恢复舌癌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舌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需要,其应用价值仍可进一步拓展。

二、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及影响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作用研究&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词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肿瘤源性细胞外囊泡在肿瘤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
基础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小细胞外囊泡PD-L1 与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口腔鳞癌源性小细胞外囊泡PD-L1 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结论
病例报告
    Case1 Radical resection of left mandibular gingival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fibular myocutaneous flap
    Case2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gingival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lateral upper arm flap
    Case3 Radical resection of left buccal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anterolateral thigh myocutaneous flap
    Case4 Radical resection of tongue cancer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anterolateral thigh myocutaneous flap
    Case5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ameloblastoma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iliac muscle flap
    Case6 Radical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ameloblastoma followed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ct with fibular myocutaneous flap
临床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首页
致谢

(2)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手术方式
        1.4.1 颈淋巴请扫术
        1.4.2 组织瓣制备
        1.4.3 口腔癌根治性切除
        1.4.4 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1.4.5 预防性气管切开
    1.5 评价指标
        1.5.1 患者基本信息
        1.5.2 手术相关信息
        1.5.3 术后恢复及功能评价信息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2.1.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1.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1.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2.2 手术相关信息
        2.2.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2.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2.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2.3 术后恢复及功能评价信息
        2.3.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3.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3.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 1:左上后牙根管治疗 1 例
病例 2:上前牙外伤牙体修复一例
病例 3:左上后牙根管治疗 1 例
病例 4:右下后牙龋病牙体充填修复 1 例
病例 5:右下后牙继发龋冠修复 1 例
病例 6:数字化导航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辅助治疗颅底恶性肿瘤
病例 7:125I 粒子精确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
病例 8: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9: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0:应用胸锁乳突肌锁骨筋膜瓣修复牙龈缺损
病例 11: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2: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部及牙龈缺损
病例 13: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4:青春期龈炎牙龈修整 1 例
病例 15:增生性龈炎牙周治疗 1 例
病例 16 上前牙外伤贴面修复 1 例
病例 17 上前牙折断贴面修复 1 例
病例 18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病例 19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病例 20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 病灶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
        1.3.2 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的设计及制备
        1.3.3 游离前臂皮瓣的设计及制备
        1.3.4 术后处理
    1.4 评价标准
        1.4.1、对比两组皮瓣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1.4.2 观察两种皮瓣术后成活情况及手术并发症
        1.4.3 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表随访术后1周生存质量
        1.4.4 随访两组皮瓣修复术后1年修复效果
        1.4.5 随访两组皮瓣修复术后1年患者口腔鳞癌复发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皮瓣术后成活率和术后并发症对比
    2.3 两组皮瓣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2.4 两组皮瓣修复术后 1 年的生活质量对比
    2.5 两组皮瓣患者术后 1 年复发率对比
3 讨论
    3.1 口腔癌的发病诱因及临床特点
    3.2 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的对比分析
    3.3 病灶对侧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4 结论
典型病例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
致谢

(5)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带蒂下颌下腺皮瓣在口腔及口咽修复重建中的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肿瘤原发灶的根治
        2.3.3 皮瓣的设计准备与切取制备
        2.3.4 血管吻合与创面修复
        2.3.5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相关情况分析
    3.2 手术典型病例
        3.2.1 典型病例一
        3.2.2 典型病例二
    3.3 术后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3.4 术后供区恢复情况分析
    3.5 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3.6 术后满意度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附录 个人简历
第8章 致谢
第9章 综述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手术方式
        1.4.1 颈淋巴清扫术
        1.4.2 皮瓣制备
        1.4.3 口腔癌扩大切除
        1.4.4 缺损重建修复
        1.4.5 预防性气管切开
    1.5 评价指标
        1.5.1 患者基本信息
        1.5.2 手术相关信息
        1.5.3 术后功能评价信息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2.1.1 SCMF组患者
        2.1.2 FF组患者
        2.1.3 SIF组
        2.1.4 SCMF组患者基本信息与FF组比较
        2.1.5 SCMF组患者基本信息与SIF组比较
    2.2 手术相关信息
        2.2.1 SCMF组手术相关信息与FF组比较
        2.2.2 SCMF组手术相关信息与SIF组比较
    2.3 术后功能评价信息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瓣在头颈部癌修复中的应用和演变
    综述参考文献
附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应用颏下岛状瓣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案
        2.2.2 术后随访资料
        2.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资料分布
    3.2 淋巴结转移与局部复发之间的关系
    3.3 临床分期与局部复发之间的关系
    3.4 病灶位置与局部复发之间的关系
    3.5 肿物大小与局部复发的关系
4 讨论
    4.1 颏下岛状瓣应用解剖
    4.2 头颈部淋巴结引流应用解剖
    4.3 颏下动脉岛状瓣应用安全性讨论
    4.4 本文研究意义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皮肤整形基本技术的逻辑分类命名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手术仪器、器材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评价指标
    1.6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2.2 术中出血量
    2.3 术后三天引流量
    2.4 皮瓣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引用文献
致谢

(10)颏下岛状肌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缺损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颏下岛状肌皮瓣在口腔颌面组织缺损重建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岛状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细胞外囊泡PD-L1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及影响口腔鳞癌免疫治疗应答的作用研究&病例报告[D]. 谢启慧. 武汉大学, 2021(02)
  • [2]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葛胜优. 青岛大学, 2020(01)
  • [3]病灶对侧血管蒂颏下岛状皮瓣和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对比[D]. 陈益铭.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4]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口腔癌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D]. 吴丹媚.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郭晶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柳兆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多种胸锁乳突肌瓣与临床常用皮瓣修复口腔癌缺损的比较性研究[D]. 杨小琛. 青岛大学, 2019(02)
  • [8]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应用颏下岛状瓣的回顾性分析[D]. 刘浩男.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皮肤整形基本技术的逻辑分类命名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D]. 郭爱. 苏州大学, 2018(01)
  • [10]颏下岛状肌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缺损中的临床应用[D]. 李松.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岛状胸锁乳突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