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格列酮和15d-PGJ_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论文文献综述)
鄢瑞娟[1](2016)在《HSP22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相关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HSP22与PPARγ激动剂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和单核细胞的粘附中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ox-LDL处理HUVECs 24h,用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UVECs e NOS、ICAM1、HSP22、PPARγ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剂量效应。(2)用HSP22shRNA干扰组、HSP22质粒过表达组、HSP22空载组转染HUVECs 48h,再加入80ug/mL ox-LDL处理24h,检测指标同前(1),同时用荧光显微镜和酶标仪检测单核细胞的粘附情况。(3)PBS空白组、不同浓度(0μM/L,1μM/L,10μM/L,30μM/L)PPARγ激动剂比格列酮预处理HUVECs12h,再加入80ug/mL ox-LDL处理24h,Western blot检测HSP22蛋白,了解HSP22与PPARγ的可能关系。(4)用HSP22质粒过表达转染两组HUVECs 48h,分别用PPARγ抑制剂T0070907 10nM/L、PBS预处理12h,再加入80ug/m L ox-LDL处理24h,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UVECs eNOS、ICAM1蛋白表达情况,用荧光显微镜和酶标仪检测单核细胞的粘附情况。结果:1、ox-LDL合适的干预浓度:随着ox-LDL处理浓度的增加,eNOS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SP22、PPARγ蛋白表达升高(P<0.05)、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5)。2、HSP22蛋白对内皮功能及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在相同干预条件下,HSP22蛋白过表达组ICAM1蛋白明显低于空载组与HSP22shRNA组(P<0.05),eNOS蛋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单核细胞的粘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PPARγ蛋白及mRNA无明显变化。3、HUVEC中HSP22与PPARγ的关系:随着PPARγ激动剂比格列酮处理浓度的增加,ICAM1表达下降(P<0.05),eNOS表达升高(P<0.05),HSP22表达下降(P<0.05)。4、HSP22对ox-LDL处理的HUVEC的内皮功能及对单核细胞粘附影响的可能机制:在相同干预条件下,HSP22过表达+PPARγ抑制剂组的炎症因子ICAM1蛋白较HSP22过表达组增加,对单核细胞的粘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eNOS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1、ox-LDL损伤HUVECs并可诱导HSP22、PPARγ、ICAM1表达增加,降低eNOS表达。2、HSP22可抑制在ox-LDL诱导环境下HUVEC炎症因子ICAM1产生和对单核细胞的粘附并促进eNOS表达,改善内皮功能,对PPARγ表达未见明显影响。3、PPARγ激动剂比格列酮可抑制ox-LDL诱导环境下HUVEC炎症因子ICAM1产生并促进eNOS表达,对HSP22的表达未见明显影响。4、HSP22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所起的保护作用可能与PPARγ的抗炎通路关系不大。
赵春明[2](2015)在《甲氨蝶呤对大鼠实验性自身性免疫性心肌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心肌炎是指心肌细胞及其间质的炎症性反应,其急性期可表现为局部炎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IL-1(3、TNF-α、INF-y等细胞因子与心肌炎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心肌炎的损伤程度,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甲氨蝶呤(MTX)有细胞因子调节作用并能够改善心肌炎晚期的心肌重构及功能,可能对急性心肌炎有治疗作用。方法本实验应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观察MTX对急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大鼠进行免疫后第3天起,MTX治疗组给予MTX腹腔注射,每3天一次。第1 8天,进行大鼠心脏超声检查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心重/体重比值、心脏病理学评估、心肌炎面积,H&E和马松染色观察大鼠的心脏形态改变,应用qPCR检测IL-1 β、IL-6、TNF-α和INF-γ基因表达水平,观察MTX的治疗效果。结果MTX治疗组大鼠心重/体重比值、心脏大体和病理学评分、心肌炎面积,IL-1β、IL-6、TNF-α和INF-y等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均较EAM组有明显下降,大鼠左室心功能亦有明显改善。结论MTX对大鼠EAM有较好的治疗效果;MTX腹腔给药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作为已投入使用免疫抑制剂,MTX显示了治疗急性心肌炎成功的极大可能性,本研究可为MTX临床治疗急性心肌炎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申请进入人类心肌炎大规模药物临床治疗实验,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以及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赵旭初[3](2015)在《多糖铈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磷酸酯键水解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稀土元素储量最为丰富,占世界探明储量的80%。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稀土元素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稀土元素及其配合物或复合物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其中稀土铈的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在中性生理条件下,铈离子容易形成稳定的氢氧化铈的凝胶沉淀,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配体,使其与铈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以增加稀土铈在中性生理条件下的溶解性,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由于稀土铈离子的离子半径较小,电荷较高,具有较高的离子势,因此表现出与氧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含多个羟基的配体形成稳定的稀土配合物。由于多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因此,本课题选择虎眼万年青多糖(OCAP)、知母多糖(RAP)和黄芪多糖(AMP)为配体,分别与稀土 Ce(Ⅳ)配位,制备出三种多糖铈复合物:虎眼万年青多糖铈复合物(OCAP-Ce)、知母多糖铈复合物(RAP-Ce)和黄芪多糖铈复合物(AMP-Ce)。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对三种多糖铈复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利用偶氮胂(Ⅲ)褪色分光光度法对复合物的铈含量进行了测定;最后对三种多糖铈复合物催化水解磷酸酯键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多糖铈复合物的铈含量及产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多糖铈复合物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多糖铈复合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稀土加入量0.07%、温度70℃、反应时间24h、pH值为8。2、利用定性鉴别试验、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初步证明了多糖和稀土铈的结合;通过红外光谱法,进一步探究了稀土铈与多糖配体之间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稀土Ce(Ⅳ)与多糖配体的羟基有一定配位。3、采用偶氮胂(Ⅲ)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多糖铈复合物的铈含量。本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准确度高,回收率及稳定性均符合测定的要求;通过此法测得OCAP-Ce、AMP-Ce 和 RAP-Ce 中铈含量分别为:4.14%、3.63%和 3.06%。4、考查了三种多糖及其铈复合物对磷酸酯键的水解活性。选择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Na2)为磷酸酯键模拟物,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多糖铈复合物水解PNPPNa2的最佳条件为:底物浓度为3mmol/L、pH为7、温度为40℃。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多糖铈复合物的水解活性均比相应多糖水解活性高,三种多糖铈水解活性比较:OCAP-Ce>AMP-Ce>RAP-Ce;三种多糖水解活性比较:OCAP>RAP>AMP。
赵春明,张晓杰[4](2015)在《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心肌炎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自身免疫反应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病理学证实心肌炎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心肌损害和炎细胞浸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治疗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方法 ,包括免疫调节,干扰传导通路、细胞因子等,该文就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廖艳春[5](2014)在《PPARα通过抑制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 P A Rα在大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 A M)病程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提纯精制后的猪心室肌球蛋白加等体积含灭活的结核杆菌的完全弗氏免疫佐剂充分混匀后,于L e w i s大鼠双后足皮下注射制作大鼠E A M模型。首先体内试验,应用P P A Rα激动剂非诺贝特给予大鼠灌胃1 7天后,通过H E染色进行心脏病理评估心脏炎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 C R,检测A N P,B N P,I L-1 7,I L-6,T G F-β,P P A Rαm R N A的表达;应用W B技术检测P P A Rα蛋白的表达水平;E L A S A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血清中I L-1 7蛋白及C D 4 T细胞中I L-1 7的合成情况,其次是体外实验,应用非诺贝特及P P A Rα阻断剂m k 8 8 6以不同组合分别进行脾细胞培养后,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 C R,E L A S A技术检测I L-1 7炎性因子表达.结果在心肌炎急性期,即大鼠免疫2周后(第1 4天),心脏H E染色示心肌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炎症相关的炎性因子,如A N P,B N P,I L-1 7,I L-6,T G F-β,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在心肌炎时程中最高,而此时P P A Rα的表达量较低,这种趋势在E A M免疫第1 7天时最明显.而在心肌炎症3周(2 1天)时,上诉心肌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量下降,而此时P P A Rα的表达量上升并达整个病程中达高峰.给予E A M大鼠P P A Rα菲诺贝特灌胃治疗后,大鼠心肌炎症减轻,炎性因子表达减少,P P A Rα的表达增加;体外实验也证实了上诉作用.结论激活P P A Rα可抑制I L-1 7细胞因子分泌,从而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陈慧[6](2014)在《5-氨基水杨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百草枯(paraquat, PQ),又名克芜综或对草快,其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一种广谱、高效、环境污染较小的除草剂,在全球140余个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伴随PQ的应用所产生的中毒事件常见报道。近年来,我国因PQ中毒或死亡事件呈现上升趋势。PQ中毒已经成为急诊医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PQ可经胃肠道、皮肤、呼吸道和腹腔等吸收,引起肺、肝、肾、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伤,其中肺脏是PQ中毒的最重要的靶器官,因肺内存在聚胺类物质摄取系统使得PQ在肺组织中异常聚集而引起严重的肺损伤,主要表现为间质内水肿、白细胞浸润、肺泡充血,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胶原沉积增加。上述损伤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存活者可遗留长期的肺功能障碍。因PQ作用机制复杂且不明了,故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临床上对百草枯的治疗困难重重,疗效多不佳。因此,深入探讨其中毒机制及治疗策略,尤其是针对其引起的肺损伤的研究是中毒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在由多种细胞因子以及信号转导通路形成的参与肺损伤及纤维化的网络系统中,TGF-β1/Smads是重要的调节因子,有研究提出针对TGF-β信号系统进行治疗有望缓解PQ引起的脏器的纤维化。近年来研究表明,PPARγ激动剂可以阻断TGF-β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抑制主要脏器的慢性纤维化进程。5-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经典的抗炎剂,可以作为PPARγ的配体直接结合并激活PPARγ,进而影响TGF-β信号通路活性而发挥作用。目前有关PPARγ在百草枯引起的肺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以及5-ASA在PQ中毒的治疗作用少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PQ中毒大鼠模型,从整体水平上观察PQ对大鼠急性肺脏损伤及氧化应激的作用;PQ对大鼠肺组织纤维化以及PPARγ、TGF-β1、P-Smad3的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5-ASA在上述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观察5-ASA在PQ对WI38VA13细胞PPARγ、TGF-β1、P-Smad3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揭示PPARγ在百草枯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及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5-ASA对百草枯中毒的治疗作用。第一部分5-ASA对PQ染毒大鼠肺组织的保护性抗损伤作用目的:探讨5-ASA对PQ染毒大鼠肺组织的炎性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er大鼠共12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给予蒸馏水灌胃,5-ASA组按75mg/kg灌胃,PQ组按80mg/kg灌胃,PQ+30mg5-ASA组按PQ80mg/kg+5-ASA30mg/kg灌胃,PQ+75mg5-ASA组按PQ80mg/kg+5-ASA75mg/kg灌胃。分别于试验开始后24h、72h、7d、14d、28d分批处死动物,每组5只,留取静脉血及肺组织待检。计算肺系数,测定血清中SOD、GSH、MDA含量。同时留取部分肺组织做病理切片,行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染毒及干预后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观察PQ组大鼠在染毒后2h即可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且在13天最明显,具体表现为:①一般情况:精神较差、倦怠、嗜睡、烦躁、易激惹、口鼻及眼周血性分泌物、竖毛、体重减轻、下降程度最大的一只达46g,进食水明显减少;②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口周紫绀,严重者可以听到喘鸣音;③消化系统:厌食水,稀便等;④泌尿系统:少尿或无尿,血尿等。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染毒+治疗组):大鼠经5-ASA治疗后,中毒表现较PQ组为轻,但不同剂量5-ASA两个治疗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2染毒及干预后各组大鼠的大体病理学变化观察PQ组染毒早期(24h、72h、7d)可见双肺体积明显增大、充血、水肿、有点片状出血,部分大鼠胸腔有血性渗出物,胃肠道可见明显胀气、充血,粘膜可见散在出血点及溃疡;肝脏充血、肿胀,双肾肿大,颜色紫红,被膜紧张,偶可见出血点。染毒晚期(14d,28d)可见双肺表面不平,散在陈旧出血点,有点片状白色,偏僵硬感。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染毒早期各脏器病变表现均较PQ组为轻,双肺出血不明显,晚期双肺表面较光滑,有点片状白色区域,但明显少于PQ组。两个治疗组区别不明显。综上可见5-ASA治疗可以改善PQ中毒引起的大体病理变化,且两种剂量无明显差别。3相对体重的比较给予75mg5-ASA组各实验动物相对体重随实验时间逐渐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PQ染毒后实验动物体重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72h时达到高峰(P<0.05),染毒14d时恢复至与对照组相同水平(P>0.05)。PQ+30mg和75mg5-ASA组动物72小时内相对体重也有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和5-ASA组(P<0.05);但7d时即可恢复至对照组和5-ASA组水平(P>0.05)。提示5-ASA治疗可以减轻PQ中毒对大鼠体重的影响,侧面反映其可减轻PQ的毒性反应。4肺系数的比较5-ASA组动物处理各时间段肺系数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PQ染毒后肺系数明显上升,至第7d升至高峰,14天时较第7d下降,但28d时再次升高,呈双相升高表现。各时间段肺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5-ASA组(P<0.05)。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动物24h和72h肺系数与对照组和5-ASA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尤以72h时升高明显(P<0.05),但两个治疗组24h和72h肺系数及其后各时间点肺系数均明显低于PQ组(P<0.05),且恢复至与对照组和5-ASA组同一水平的时间均明显短于PQ组(7d vs28d)。但两治疗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表明,5-ASA治疗组肺系数明显较中毒组轻,说明5-AS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PQ中毒引起的充血水肿。5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5-ASA组各时间点血清SOD、GSH、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染毒后PQ组血清SOD、GSH活力明显下降,SOD活力在7d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5-ASA组(P<0.05),以72h降低最明显,GSH含量在14d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5-ASA组(P<0.05),以14d时含量最低,MDA含量则在染毒后呈上升趋势,7d前均较对照组和5-ASA组明显升高(P<0.05),其余时间点三个血清学指标均与对照组和5-AS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个治疗组血清学指标变化趋势与PQ组相一致,但程度均低于PQ组,SOD活力仅在72h时下降,与PQ组,对照组和5-ASA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GSH含量仅24h时与对照组和5-AS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24h~14d内均明显高于PQ组(P<0.05);MDA含量在72h后逐渐下降,PQ+30mg5-ASA组在各时间段与对照组和5-ASA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72h和7d时明显低于PQ组(P<0.05); PQ+75mg5-ASA组在24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和5-ASA组(P<0.05),其在各时间段与PQ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PQ中毒早期会出现SOD、GSH含量下降和MDA含量上升,5-ASA治疗使这些变化在持续时间和程度上都有所减轻。6肺组织病理改变(HE染色)5-ASA组动物肺组织结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镜下可见肺泡结构清晰,肺泡壁薄,肺泡间隔无增宽及充血,肺泡腔无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现象。PQ染毒后实验动物肺组织出现明显肺泡炎改变,24h可见肺内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瘀血,气管及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72h、7d时肺间质和肺泡水肿继续进展,7d时达高峰,病变范围超过75%,肺泡间隔充血、增厚,肺泡腔变窄,部分肺泡腔充满粉染均质水肿液,可伴广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弥漫性肺出血,部分有透明膜形成,肺泡腔内有游离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14d和28d炎症改变逐渐减轻,炎性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少量淋巴细胞,仍有出血及水肿,肺间隔明显增宽,组织增生明显,可见胶原纤维增生。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实验动物肺组织病变较轻,肺泡内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低于PQ组,病变范围低于60%,后期胶原纤维增生亦较PQ组为轻。提示:5-ASA的治疗减轻了PQ中毒引起的肺的早期以肺泡炎和晚期以增生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病理变化。第二部分5-ASA对PQ引起的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目的:TGF-β1/Smads信号途径是肺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本部分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作为PPARγ激动剂,5-ASA是否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途径,进而减轻PQ中毒引起的肺纤维化。方法:实验分组与处理同第一部分,留取肺组织测HYP含量,肺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VG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PPARγ、TGF-β1在肺中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测定P-smad3水平。结果:1肺组织HYP含量测定结果5-ASA组实验动物各时间点肺组织HYP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PQ组于染毒后第7d实验动物肺组织HYP含量开始升高,7d、14d、28d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ASA组(P<0.05)。给予5-ASA治疗后实验动物肺组织HYP水平升高时间延后至第14d,与对照组和5-ASA组相比14d和28d时肺组织HYP含量增高,但两组动物肺组织HYP水平均明显均低于PQ组。结果表明HYP含量升高发生在PQ中毒后期,5-ASA的治疗使其升高的时间延后,程度减轻。2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可见对照组和5-ASA组肺组织仅在大支气管壁、血管周围及肺泡间隔区见少量红色的胶原纤维。PQ染毒早期(24h、72h、7d)实验动物肺组织未见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但染毒14d以后胶原纤维着色明显增强,血管壁与支气管壁的内皮下与肌层下均有红染的胶原纤维出现,肺泡间隔呈纤维性增厚,部分区域胶原纤维不规则排列。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动物染毒24h至14d时未见明显胶原纤维增生;仅在染毒28d时可见胶原纤维数量多于对照组,但较染毒组明显减轻,有部分肺泡间隔增厚。结果提示5-ASA的治疗减少了胶原纤维的合成。3PPARγ和TGF-β1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3.1PPAR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PPARγ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状,胞质很少着色,正常组实验动物肺组织内可见PPARγ表达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给予5-ASA后,实验动物肺组织PPARγ阳性表达明显增强,7天时达高峰(1.61±0.06),与用药时间相一致,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5)。14天后PPARγ表达水平下降,恢复至对照组实验动物水平(P>0.05)。PQ染毒后肺组织内PPARγ表达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明显减少,尤以PQ染毒7d时最明显(0.44±0.07),14d之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至染毒28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5-ASA治疗组实验动物肺组织PPARγ表达阳性的细胞较对照组减少,但较PQ组多,如7d时染色指数分别为0.59±0.07、0.61±0.06,在14d之前与两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28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PQ使PPARγ表达下调,而5-ASA使这种作用减弱。3.2TGF-β1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TGF-β1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主要表达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散在的炎性细胞。PQ组实验动物染毒后TGF-β1表达明显增强,至14d时达高峰(0.976±0.063),各时间点染色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8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TGF-β1表达于染毒后增多,但染色指数介于对照组和PQ组之间,于7d时达高峰(0.557±0.078,0.612±0.056),与前两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28d时回落至正常。由上可见5-ASA的治疗抑制了由于PQ中毒引起的肺内TGF-β1的表达上调。4肺组织中P-smad3的免疫蛋白印迹结果5-ASA组动物肺组织p-smad3蛋白表达在各时间段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Q染毒后P-smad3蛋白表达逐渐上升,14d时达高峰(0.688±0.065),28d时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各时间点P-smad3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Q+30mg5-ASA组和PQ+75mg5-ASA组:P-smad3蛋白表达水平于染毒后升高,但介于对照组和PQ组之间,7d时达高峰(0.349±0.021,0.347±0.027),之后下降,14d前与两组差异均有意义(P<0.05)。28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P>0.05)。结果表明PQ染毒后肺内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上升,5-ASA的应用抑制了PQ的这种作用。第三部分5-ASA对WI38VA13细胞PPARγ、TGF-β1、P-Smad3的表达的影响目的:了解PQ是否对于成纤维细胞的TGF-β1、P-Smad3的分泌产生影响,及应用5-ASA后是否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传导有调控作用。方法:用MTT法确定试验用PQ浓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Q、5-ASA、PQ+5-ASA处理WI38VA13细胞后,在12h、24h和48h时细胞中PPARγ、TGF-β1、P-Smad3含量。结果:1PQ对WI38VA1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PQ对WI38VA13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PQ处理24h后,200、250、300、400、600、800、1000μmol/L PQ处理组WI38VA13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200-1000μmol/L浓度范围内,随着PQ浓度的升高,WI38VA1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25-ASA对PQ作用下WI38VA13细胞中PPARγ、TGF-β1、P-Smad3的影响2.15-ASA对PQ作用下WI38VA13细胞PPARγ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给予5-ASA处理后,WI38VA13细胞中PPARγ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增强,各时间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单纯给予PQ处理,WI38VA13细胞中PPARγ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并随时间延长递减,各时间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5-ASA与PQ共同处理组,WI38VA13细胞中PPARγ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下降,但介于5-ASA组与PQ组之间,与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Q下调了WI38VA13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而5-ASA则有上调作用,共同作用下,5-ASA可以部分的逆转PQ对WI38VA13细胞中PPARγ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2.25-ASA对PQ作用下WI38VA13细胞TGF-β1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给予5-ASA处理后,WI38VA13细胞中TGF-β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Q处理后,TGF-β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并随时间延长递增,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5-ASA与PQ共同处理组,TGF-β1蛋白表达逐渐增强,数值介于PQ组和对照组之间,与两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PQ激活WI38VA13细胞中TGF-β1蛋白表达,5-ASA可以部分逆转PQ对WI38VA13细胞中TGF-β1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2.35-ASA对PQ作用下WI38VA13细胞P-Smad3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给予5-ASA处理后,WI38VA13细胞中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Q处理后,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并随时间延长递增,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5-ASA与PQ共同处理组,Smad3蛋白磷酸化逐渐增强,数值介于PQ组和对照组之间,与两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PQ作用后,WI38VA13细胞中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5-ASA可以部分逆转PQ对WI38VA13细胞中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的上调作用。结论:1PQ灌胃染毒是建立急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为研究PQ中毒机制及药物疗效奠定了基础。2氧自由基的产生在PQ中毒所致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表现为染毒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升高,抗氧化物质SOD、GSH含量的下降。3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在PQ引起的大鼠肺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4PQ处理可以引起WI38VA13细胞TGF-β1以及P-Smad3表达增强。55-ASA有抗自由基及减轻脂质过氧化作用,对PQ引起的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性抗炎作用。65-ASA作为PPARγ配体,通过干预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一定程度上缓解PQ导致的肺纤维化。75-ASA可以逆转PQ引起的细胞中PPARγ的表达下调,同时使TGF-β1/Smads信号通路受到抑制。
陈淼[7](2014)在《PPARα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芬太尼(fentanyl)是我国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无组胺释放作用,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轻微,但用于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术(PCIA)时,其镇痛效果存在较为显着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因素通过改变代谢酶的活性或者表达水平从而影响阿片类镇痛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是主要原因之一。芬太尼主要经过肝脏代谢,肝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3A4酶(CYP3A4)是其最重要的代谢酶,该酶可将芬太尼代谢为几乎无活性的去甲芬太尼。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提示CYP3A4与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通过体内药代动力学试验证实,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可改变芬太尼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对其术后静脉镇痛效应产生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有关CYP3A4*1G多态性对CYP3A4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且近期研究提示绝大多数CYP3A4单核苷酸的突变频率很低,对表型的影响微弱,故推测存在由反式作用基因编码的转录调控因子或蛋白质通过其他途径调控酶活性,最终导致了CYP3A4的变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中的配体激活受体,作为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可调控多种核内靶基因的表达。近期研究表明,PPARα影响CYP3A4酶活性,其中rs4253728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对该酶活性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那么PPARα rs4253728(G>A)基因多态性能否引起代谢酶活性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妇科患者芬太尼PCIA需求量的个体差异,亟待进一步探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综合分析PPARα rs4253728(G>A)基因多态性与芬太尼PCIA药物效应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探讨导致芬太尼PCIA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因素,力争为临床制订术后镇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试验方案1受试对象及试验分组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子宫肌瘤”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或“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汉族妇科患者共168例,年龄20岁~50岁, ASAⅠ级~Ⅱ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kg/m2(1±20%),所有受试患者术毕神志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术(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排除标准:术前存在长期的酗酒史和(或)吸烟史;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术前存在慢性疼痛病史;长期的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服用史;患者在术前1个月内服用过CYP3A4酶抑制剂或者诱导剂;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患者等。根据PPARα rs4253728G>A的DNA测序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野生型纯合子组(G/G)、突变型杂合子组(G/A)和突变型纯合子组(A/A)。2麻醉与PCIA本试验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受试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受试患者不给予任何术前用药。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率(heart rate,HR)、无创血压(noninvasiveblood pressure,NIBP)、呼吸(respiratory rate,RR)及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of pulse oxygen,SpO2)。术中采取统一的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anesthesia,TIVA),具体如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midazolam,MDZ)0.01mg/kg、瑞芬太尼(remifentanil)2μg/kg、丙泊酚(propofol)0.5mg/kg和琥珀酰胆碱(succinylcholine)1.5mg/kg。麻醉维持: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6~8mg·kg-1·h-1和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阿曲库铵首次剂量0.6mg/kg,之后以0.1~0.2mg/kg间断静脉注射。术毕停止泵注静脉麻醉药物,吸痰,待患者自主呼吸、咳嗽反射等恢复、神志清楚、呼之能应、肌力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拔除气管导管即刻使用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若VAS>3分,静脉注射芬太尼20μg/5min,直至VAS≤3分,记录期间芬太尼的滴定用量。所有患者术后VAS≤3分时行PCIA。PCIA装置:6300型CADD-Legacy电子镇痛泵。PCIA药物配方:氟哌利多5mg,芬太尼1.0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后注入镇痛泵。PCIA设置:芬太尼背景剂量0.5ml/h,追加剂量2ml/h,锁定时间为5min,最大限量145μg/h。镇痛有效的评价标准:患者活动时的VAS小于或等于3分。若芬太尼消耗量达到最大限量(145μg/h)时仍无法满足镇痛需求(VAS>3分),可辅以其他非甾体类镇痛药物以确保患者围术期的舒适与安全,但要将该病例从本次试验中剔除。3芬太尼PCIA效应的评价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拔管即刻、术后的第1个24h、术后的第2个24h其VAS评分情况、芬太尼PCIA的消耗量。记录术后随访过程中各组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PONV)、轻度镇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PPARα rs4253728G>A多态性位点检测患者入室后肘静脉放置留置针,抽取外周静脉血23ml,采用酚-氯仿法抽提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所需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体外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扩增产物。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PPARα rs4253728G>A多态性位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型。5CYP3A4酶活性测定选择MDZ作为检测CYP3A4酶活性的探针药物,以MDZ代谢产物1-羟基咪达唑仑(1’-OH MDZ)与MDZ的比值作为衡量CYP3A4酶活性的指标。检测方法: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MDZ0.1mg/kg,60min后采集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层血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测定血浆1’-OH MDZ及血浆MDZ的浓度。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形式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 rank sum test)。使用χ2检验检测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是否符合Hard-Weinberg平衡。多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不同组间患者芬太尼PCIA消耗量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covarianceanalysis)。突变的等位基因的数量与芬太尼PCIA消耗量间的相关性采用等级相关分析。各计量资料变量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的168例女性患者在拔管即刻、术后24h、48h平均VAS评分分别为(5.9±1.3),(2.3±0.6),(1.1±0.5),所有患者术后均达到有效镇痛标准。术后第1个24h、第2个24h芬太尼平均消耗量分别为(379.5±213.6)μg,(182.3±51.7)μg。3例患者术后出现头晕,47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例患者出现轻度镇静,1例患者出现瘙痒,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79%,27.98%,1.79%,0.60%,术后随访未见其他不良反应。2中国汉族妇科患者PPARα(rs4253728G>A)的等位基因频率PPARα rs4253728G>A等位基因在中国籍汉族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变异频率为20.4%。经检验,该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裔美国人(7.2%),低于高加索人(27.3%),与文献报道相符(P>0.05)。3PPARα(rs4253728G>A)基因多态性对CYP3A4酶活性及芬太尼PCIA效应的影响按照直接测序的结果将患者分为野生型纯合子组(GG),突变型杂合子组(GA)和突变型纯合子组(AA)。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拔管即刻及术后第1个、第2个24h的平均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1个24h芬太尼PCIA的消耗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个24h芬太尼PCIA的消耗量组间比较,AA组患者显着低于GA组和GG组(P<0.05)。AA组患者CYP3A4酶活性较GA组和GG组有所降低(P<0.05)。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PARα rs4253728G>A等位基因在中国汉族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变异频率为20.4%;2.PPARα rs4253728G>A是一个可能有功能意义的突变,其对妇科患者CYP3A4酶活性及芬太尼PCIA效应可能产生影响
崔光雪[8](2013)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PPARγ mRNA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角化细胞过度增生为特征。青年多见,冬季多见。表皮过度增生、真皮层血管显着扩张及以白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浸润是银屑病的三个组织学特征。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1]。根据其临床特征,一般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四种类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约占90%。目前研究认识到银屑病不只侵犯皮肤还可引起系统症状,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抑郁及癌症等。银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目前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以表皮增生和角化不全为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T细胞和Th1介导的细胞因子如IL-2和INF-γ对银屑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皮损中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增多。近年来研究发现PPARγ与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有关。PPARγ是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最初被认为对糖代谢、脂肪分化、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目前研究表明活化的PPARγ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具有抗炎作用。有研究表明PPARγ配体在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及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可降低炎症反应[2]。研究表明PPARγ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降低,但其在血液中的表达尚不清楚。本课题拟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PPARγmRNA的表达,评估PPARγ在银屑病进展期和稳定期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其与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从转录水平上了解PPARγ对银屑病的发病的影响。方法:共收集30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22.60士8.26岁,病程3月-5年。患者组入选标准:⑴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典型、诊断明确;⑵受试前1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全身免疫功能的药物;(3)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它各种严重的慢性系统性疾病;按银屑病分期将病例组分为:进展期16例和稳定期14例,由同一工作人员根据银屑病临床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对病例组进行PASI评分。对照组:选取无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的健康人群20例。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上均无统计学差异。抽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ARγ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所得实验结果经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实验数据经正态性检验以明确资料的总体分布类型,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表示[Md],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经正态性检验PASI评分数值呈偏态分布,故采用变量等级相关分析spearman法统计分析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PPARγ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值之间的关系,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PARγ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与稳定期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PARγ的表达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PARγ表达量与PASI评分的相关数为0.35,P值为0.06(P>0.05),两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PARγ表达量与PASI评分的相关数为0.37,P值为0.17(P>0.05),两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稳定期患者与PASI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15,P值为0.62(P>0.05),两者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ARγ 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进展期组与稳定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PARγ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与疾病的发展无相关性。2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ARγ mRNA表达与PASI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ARγmRNA表达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间无明确关联,还不能将其作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周昱,吴升华[9](2013)在《PPARγ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γ(PPARγ)是调节目的基因表达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脂肪组织及免疫系统,与脂肪细胞分化、机体免疫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此外,它还表达于血管壁细胞和心肌细胞,发挥抗心肌细胞肥大、抗炎、抗氧化和抗增殖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PPARγ及其配体不仅能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大、心肌缺血和心肌炎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
皮斌[10](2012)在《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cPLA2相关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模型的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损伤段脊髓组织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 cPLA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SD成年大鼠55只(雌雄不计),随机分成三组:(1)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 n=5);(2)脊髓损伤组(Control group, n=25);(3)PNS治疗组(PNS experimental group, n=25)。脊髓损伤组和PNS治疗组大鼠按术后存活时间再细分为五个亚组,即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和21天组,每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行椎板切除,不行脊髓半横断操作。PNS治疗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15分钟开始予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经腹腔内注射20mg/kg,每天给药一次。脊髓损伤组大鼠则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经腹腔内注射,给药次数和PNS治疗组相同。所有大鼠在处死前于平坦处行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功能,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是否有差异。脊髓损伤组及PNS治疗组大鼠在造模后的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行主动脉插管灌注固定并取脊髓组织标本,每只大鼠取以损伤段为中心的长约1cm的脊髓组织。在每个脊髓标本纵轴中心取横行切片,每个检测指标2张,分别作cPLA2和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与尼氏染色,观察各自的表达情况并计数。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比两组动物的脊髓标本不同时间点cPLA2、GFAP的表达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脊髓损伤后两组大鼠其BBB评分值逐渐升高,PNS治疗组均较脊髓损伤组评分值高,除术后第一天BBB评分与脊髓损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间点PNS治疗组行为学评分均显着高于脊髓损伤组,第三天、第七天比较其P值<0.05,第十四天、第二十一天P值均小于0.01。尼氏染色病理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形态完整,胞浆内尼式小体清晰可见。脊髓损伤组光镜下可见脊髓组织正常结构丧失,灰质形成较大空腔,少见完整的细胞结构,胞浆混浊,尼氏体显示不清。PNS治疗组脊髓组织结构比较清晰,损伤侧的灰质内,偶见小空腔,有较多的正常神经元,神经元细胞核稍浓聚,核膜完整,胞浆内尼氏体清晰可见,轴突清晰完整。cPLA2免疫组化结果示脊髓损伤后1d起cPLA2表达增加,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神经元肿胀,胞体增大,而PNS干预组cPLA2阳性细胞数较少,且cPLA2染色较浅,神经元肿胀程度较轻,形态更为完整,周围神经组织破坏程度较轻。在7d,14d,21d损伤组cPLA2表达均显着强于PNS干预组(P<0.01),且在各时间点内PNS组cPLA2表达均弱于损伤组。GFA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1d起GFAP表达增加,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神经元肿胀,胞体增大,而PNS干预组GFAP阳性细胞数较少,且染色较浅,神经元肿胀程度较轻,形态更为完整,周围神经组织破坏程度较轻。在7d,14d,21d, SCI组GFAP表达均显着强于PNS干预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内PNS组GFAP表达均弱于SCI组。对两指标光密度值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脊髓损伤后GFAP与cPLA2表达有显着相关性(r=0.90,P=0.04),说明在脊髓损伤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cPLA2表达有一定联系。结论三七总皂苷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段脊髓cPLA2及GFAP表达,且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cPLA2表达,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二、比格列酮和15d-PGJ_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格列酮和15d-PGJ_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1)HSP22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相关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1 实验细胞株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系 |
2.2.2 ox-LDL及PPARγ 抑制剂、激动剂分别与HUVECs孵育 |
2.2.3 质粒DNA提取 |
2.2.4 DNA的产量与质量检测: |
2.2.5 转染 |
2.2.6 分组培养 |
2.2.7 Western blot操作步骤 |
2.2.8 荧光定量RT-PCR检测mRNA表达 |
2.2.9 单核细胞粘附实验 |
2.3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不同浓度ox-LDL对HUVEC中ICAM1、eNOS、HSP22及PPARγ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HSP22对内皮功能与其激活及对单核细胞的粘附的影响 |
3.2.1 HSP22质粒转染后的效率及HSP22表达 |
3.2.2 HSP22对HUVEC中PPARγmRNA的影响 |
3.2.3 HSP22对ox-LDL诱导的内皮功能及其激活的影响 |
3.2.4 HSP22的表达对ox-LDL诱导内皮对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 |
3.3 PPARγ 激动剂比格列酮对HSP22表达的影响 |
3.4 HSP22蛋白对ox-LDL处理的HUVEC细胞内皮功能与激活及其对单核细胞粘附影响的可能机制 |
3.4.1 HSP22蛋白对ox-LDL处理的HUVEC细胞ICAM1和eNOS表达影响的机制 |
3.4.2 HSP22的表达对ox-LDL诱导的HUVEC对THP1细胞粘附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HSP22在ox-LDL诱导环境下的表达 |
4.2 HSP22与ICAM1、eNOS |
4.3 PPARγ 与ICAM1、eNOS |
4.4 HSP22与PPARγ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Sirt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甲氨蝶呤对大鼠实验性自身性免疫性心肌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心肌炎概述 |
二 心肌炎病因 |
三 心肌炎临床表现 |
四 心肌炎辅助检查 |
(一) 心脏超声检查 |
(二) 心电图检查 |
(三) 生物学标志物和病原学检测 |
(四) 心脏磁共振(MRI) |
五 心肌炎诊断 |
六 心肌炎治疗 |
(一) 一般治疗 |
(二) 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治疗 |
(三) 营养心肌治疗 |
(四) 其他治疗 |
七 EAM模型 |
(一)EAM模型建立 |
(二) EAM模型优势和不足 |
(三) EAM模型应用范围及意义 |
八 甲氨蝶呤 |
九 心肌炎中医进展 |
(一) 心肌炎中医阐述 |
(二) 病因病机 |
(三) 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品及相关试剂 |
(三) 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一)EAM模型制作 |
(二) 超声心动图检查 |
(三) 心脏大体评分及心脏标本提取和保存 |
(四) H&E染色 |
(五) Masson染色 |
(六) Real-time Rt-PCR |
(七) 统计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一) 大鼠病情进展情况 |
(二)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
(三) 心脏大体观和心脏/体重比 |
(四) 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
(五) 炎症因子mRNA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心肌肌球蛋白诱导的大鼠EAM模型评价 |
二 MTX对大鼠EAM的治疗作用 |
第四部分 结论 |
创新点及展望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创新点 |
(3)多糖铈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磷酸酯键水解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 多糖的提取条件 |
1.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3 多糖的结构解析 |
1.4 多糖的活性研究 |
第二章 稀土的研究进展 |
2.1 稀土的资源现状 |
2.2 稀土元素的分离检测技术 |
2.3 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理 |
2.4 稀土元素铈的生物学效应 |
第三章 多糖-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3.1 稀土元素的配位特征 |
3.2 多糖-稀土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3.3 选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四章 多糖铈复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多糖铈复合物的定性鉴别及表征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4)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肌炎概述 |
2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 |
2.1 调节免疫 |
2.2 干扰信号传导通路 |
2.3 调节细胞因子 |
2.4 免疫移植疗法 |
3 展望 |
(5)PPARα通过抑制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5-氨基水杨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5-ASA 对 PQ 染毒大鼠肺组织的保护性抗损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5-ASA 对 PQ 引起的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5-ASA 对 WI38VA13 细胞 PPARγ、TGF-β1、P-Smad3 的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PPAR 与急性肺损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PPARα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PPARγ mRNA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PARγ与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cPLA2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设备和试剂 |
2.2 大鼠分组和饲养 |
2.3 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 |
2.4 大鼠给药 |
2.5 脊髓功能的行为学评分 |
2.6 大鼠脊髓标本取材 |
2.7 大鼠脊髓组织蜡块切片 |
2.8 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 |
2.9 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复合酶法,ABC法)染色检测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行为学评价 |
3.2 尼氏染色病理改变 |
3.3 大鼠脊髓损伤段脊髓组织cPLA_2表达检测结果 |
3.4 大鼠脊髓损伤段GFAP表达检测 |
3.5 大鼠脊髓损伤段cPLA_2、GFAP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脊髓损伤机制 |
4.2 cPLA_2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
4.3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与脊髓损伤 |
4.4 三七总皂苷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
4.5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比格列酮和15d-PGJ_2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减轻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论文参考文献)
- [1]HSP22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相关的保护机制研究[D]. 鄢瑞娟. 南昌大学, 2016(03)
- [2]甲氨蝶呤对大鼠实验性自身性免疫性心肌炎的影响[D]. 赵春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3)
- [3]多糖铈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磷酸酯键水解活性的研究[D]. 赵旭初.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3)
- [4]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 赵春明,张晓杰. 中外医疗, 2015(08)
- [5]PPARα通过抑制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D]. 廖艳春.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3)
- [6]5-氨基水杨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7]PPARα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D]. 陈淼. 郑州大学, 2014(02)
- [8]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PPARγ mRNA的表达[D]. 崔光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9]PPARγ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价值[J]. 周昱,吴升华. 医学综述, 2013(02)
- [10]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cPLA2相关机制[D]. 皮斌. 中南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