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

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

一、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锦[1](2019)在《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种植结构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光温室在我国辽宁省西北地区广泛应用,尤其是朝阳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农业设施之一。日光温室蔬菜的种植模式和茬口安排并非是一成不变。通常情况下,日光温室安排蔬菜茬口,其一主要是根据蔬菜种类以及生长环境和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不同来安排适合的蔬菜茬口,通过日光温室提供一个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以获得较高产量;其二主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蔬菜的价格变化规律来合理可靠地调整日光温室蔬菜茬口模式。本文选取了辽宁省朝阳市7个区、县、市涉及到16个乡镇、42个村、220户的日光温室基地作为试验对象,通过对日光温室内不同蔬菜作物的栽培茬口、栽培模式、作物产量、产值、生产性投入和纯收入等进行分析,选出适宜当地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安排,并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朝阳市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安排以及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蔬菜栽培种类主要以黄瓜、青椒、番茄、茄子、西葫芦、食用菌、角瓜为主,北票市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以食用菌类为主,食用菌平均年产量在46.5t左右,栽培面积1696亩;凌源市各乡镇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主要以黄瓜、辣椒、西葫芦、茄子为主,蔬菜平均年产量在62.5t左右,种植面积28.16万亩左右;朝阳县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主要以种植茄子、番茄、黄瓜、青椒、韭菜和食用菌为主,蔬菜平均年产量在68.5t左右,种植面积7.2万亩;建平县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以西葫芦、黄瓜、番茄、茄子、青尖椒为主,蔬菜平均年产量在72.25t左右,种植面积5万亩;喀左县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主栽蔬菜种类为茄子、黄瓜、青椒、角瓜,蔬菜平均年产量在31.9t左右,种植面积20万亩;双塔区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主栽蔬菜种类为黄瓜、番茄,蔬菜平均年产量在11t左右,种植面积0.4万亩;龙城区日光温室一年一大茬主栽蔬菜种类为黄瓜、茄子,蔬菜平均年产量在24t左右,种植面积0.6万亩。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主要以黄瓜、青椒、番茄、茄子、西葫芦、食用菌、角瓜为主,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蔬菜平均年产量为316.65t左右,种植总面积61.5万亩左右,说明朝阳地区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一年一茬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高,是朝阳地区主要的栽培茬口,其中建平县一年一茬蔬菜栽培效果最好,产值最高。北票市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在49t左右,种植面积在45万亩左右;凌源市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全市年平均蔬菜产量为47.5t,种植面积为2.46万亩;朝阳县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为60t,种植面积达20万亩;建平县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71.75t,种植面积为6万亩;喀左县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27t,种植面积为20.2万亩;双塔区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21t,种植面积为1万亩;龙城区日光温室一年两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27t,种植面积为2.2万亩。综上可知,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两茬栽培总种植面积为96.86万亩,年平均蔬菜产量为303.25t,说明朝阳各地区日光温室主栽蔬菜一年两茬培模式栽面积较大,产量较高,但因各地区日光温室温、光条件各不相同,一年两茬栽培种植蔬菜也不统一,使得各地区蔬菜供应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一年三茬蔬菜栽培种类主要以黄瓜、番茄、西葫芦、西瓜、马铃薯、甜瓜等为主。北票市日光温室一年三茬主栽蔬菜平均年产量为35t,种植面积为21万亩左右;朝阳县日光温室一年三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为29.3t,种植面积为12万亩;建平县日光温室一年三茬主栽蔬菜年平均产量为0.6万亩。综上可知。朝阳市各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三茬栽培模式较少,种植面积仅为33.6万亩,年平均蔬菜产量为81.8t,这可能与朝阳地区气候条件有关,该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不适合进行一年三茬栽培,或者日光温室所提供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达不到一年三茬栽培所要求的条件。日光温室黄瓜的栽培茬口包括早春茬、夏秋茬以及秋冬茬等,其中投入资金最少的是夏秋茬黄瓜,三种茬口栽培模式中,秋冬茬黄瓜收益最高,其次是早春茬黄瓜。日光温室番茄的栽培茬口包括早春茬、夏秋茬以及秋冬茬,三种茬口栽培模式中,投入资金最少的是夏秋茬番茄,秋冬茬番茄投入成本最高,其次是早春茬番茄,其中早春番茄收益较大。朝阳市日光温室除了番茄、黄瓜等蔬菜的栽培,还包括冬小葱、早春芸豆、秋冬韭菜以及早春茄子的栽培,其中早春茄子成本投入最高,冬小葱投入资金最少,其中香菇与其他蔬菜相比收益最大,其次是早春茄子收益较大,冬小葱的收益较低。综上可得,朝阳市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主要以瓜果类、番茄等叶菜类和果菜类为主,主要栽培茬口为一年一大茬和一年两茬;经济效益排列前三位的茬口有年产的香菇、早春茬番茄和秋冬茬黄瓜的生产,其中香菇生产收益最大,但是生产者投资资金相对比较多且风险高,而且对种植者技术水平相对要求比较高,如果生产者想要提高种植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农户种植技术的提高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并对产品进行广泛宣传。

王成[2](2019)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避免蔬菜生产过量施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减施增效的目的,在保证蔬菜产量不下降甚至提高的情况下,进行了多层覆盖塑料大棚越冬茬韭菜化肥减施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CF)、缓释肥常量施肥(SRF,与CCF等养分量)、缓释肥减量施肥(SRFR,总养分减量31.2%:N减施33%、P2O5减施68%,K2O增施110%),探讨了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减少化肥用量对韭菜生长生理、营养分配、产量、品质、土壤相关酶活性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韭菜栽培合理施肥及应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减少化肥用量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和SRFR处理韭菜叶长、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着提高,前者分别提高13.07%、9.78%、21.20%,后者分别提高8.25%、6.89%、45.79%;SRF和SRFR处理较CCF均能够促进韭菜叶片Chla、Chlb和Chla+b含量的提高。与SRF相比,SRFR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叶片Chlb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而株高、茎粗、叶长及根系活力两者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处理显着提高了韭菜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分别提高65.87%、58.82%、63.68%,并显着降低了土壤氮、磷、钾素的盈余;SRFR处理韭菜氮、磷、钾的吸收量较CCF分别提高28.28%、5.16%、49.66%,土壤氮、磷素盈均降低。SRF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6.93、3.96、34.07个百分点;SRFR处理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6.79、11.13个百分点,对钾肥利用无显着影响。3.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和SRFR处理均提高了韭菜收获中后期土壤的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SRF和SRFR处理较CCF均显着提高了韭菜全收获期土壤脲酶(Ure)和蔗糖酶(INV)活性。与CCF相比,SRF处理显着提高了全收获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SRFR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着影响。4.土壤酶代谢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在收获中后期相关性逐渐增强。韭菜收获后期土壤全氮和全磷与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碱解氮与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在收获中后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INV)活性之间在收获中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速效钾与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及蔗糖酶(INV)活性之间在收获中后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5.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明显改善了韭菜营养品质,同时显着提高了韭菜产量。与常规施肥(CCF)相比,SRF处理显着提高了韭菜叶片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6.06%和14.91%,硝酸盐含量降低25.83%,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影响。SRFR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CCF,分别提高16.15%和1.96%,硝酸盐含量显着降低34.97%,对维生素C无显着影响。与SRF相比,SRFR处理的叶片硝酸盐含量降低12.33%,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SRF和SRFR较CCF韭菜产量分别增产45.99%和43.21%,净收益分别提高50.41%和51.31%。综上所述,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可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即缓释肥减量施肥(SRFR,总养分减量31.2%:N减施33%、P2O5减施68%,K2O增施110%)能够明显改善韭菜营养品质,降低土壤养分盈余,维持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相关酶活性,显着提高韭菜产量,降低肥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穆大伟[3](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陶丹华[4](2013)在《漳县特色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作者通过漳县特色蔬菜业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特色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的对策和意见,对培育壮大蔬菜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明洁[5](2012)在《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设施园艺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普及,寒冷季节进行蔬菜反季节生产,大大缓解了北方地区冬春季节蔬菜供应淡季问题。由于日光温室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虽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日光温室,但是由于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资源状况存在差异,发展日光温室的气候适宜程度不一,日光温室生产受低温、寡照、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投资高、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且不稳定等问题。本文基于近年来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气候区划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相关理论,开展该区域日光温室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和评价,为我国北方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进一步促进日光温室产业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和灾害情况分析。将我国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与世界相同北纬地区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的光能资源明显优于世界相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但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光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纬度越高光照条件越好;热量资源与世界相同纬度地区相差也很大,冬季过冷、夏季偏热,且纬度越高越明显;从大风和积雪因素看,部分地区风压雪压较大,对温室生产威胁较大。(2)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日光温室发展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从光、温、风、雪四个方面选取了冬季总辐射、日光温室生产季(10月—翌年4月)阴天日数、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平均气温、生产季月最大风速均值、年最大积雪深度均值六个因子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并结合相关资料确定了其界限值。在GIS技术支持下,首先进行单一气候指标的适宜性区划,然后采用加权指数求和的评价方法,对区划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进行叠加,分别进行以光温、光温风、光温雪、光温风雪为限制因子的综合气候适宜性区划,将日光温室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从综合区划结果看,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发展日光温室。最适宜发展区主要集中于陕南盆地;适宜发展区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南部、黄土高原西部南部(包括宁夏、陇东、关中、陕北的延安、山西的临汾运城盆地、豫西)以及华北平原地区;次适宜发展区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包括内蒙古中部、陕北、晋北、冀北高原);不适宜发展区包括晋北的右玉、五寨、河北坝上的部分地区。区划结果与现有的实际情况总体相符,说明区划指标的选取、指标界限值的划分以及采用的区划方法是合理可行的,但也存在个别局部地区与实际略有差异。采用加权指数求和的评价方法,建立综合气候指标模型进行的区划,在AHP方法和GIS工具基础上实现了区划指标的定量描述和综合,所得结果既有赋予权重后的准确性,又有GIS区划图的一目了然,(3)典型区域口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在研究区域内选取了具有不同气候特征的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河南,陕西,分别作为三个独立的典型研究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并根据区划结果及该区域的设施园艺现状、存在的主要农业气候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建议。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进一步区划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及其组合状况不同,对日光温室发展的影响就不同,同一区划指标在不同区域,其权重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光照因素所占的权重在光照水平偏低、日光温室寡照灾害严重的河南相对较大;温度因素所占的权重在易受寒潮天气影响、热量资源相对较少的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这一典型区域较大;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属次大风压区,大风天气对温室影响大,故大风因素所占权重较大;河南属次大雪压区,积雪对温室建筑的威胁较大,温室建筑要求一定的雪荷载能力,故积雪因素在河南气候适宜性区划中所占权重较大)。因此,只有针对具体区域的气候特点做具体细致的区划,才能更好地对温室生产运行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4)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和日光温室光合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区划与评价,为温室作物的布局提供参考。由估算结果可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日光温室的光温生产潜力较高,其中,陇东天水的南部、关中(除西安外)、陕南、山东半岛南部的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内蒙西部的阿拉善高原、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河南次之;再次是宁夏的中卫、内蒙古中部、陕北晋北的部分地区、冀北;甘肃的华家岭、宁夏的西吉、晋北的五寨、右玉、呼和浩特西部、冀北张家口的部分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最低。同时,与光合生产潜力分布对比可以发现,温度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影响:陕南、河南虽然辐射值低,光照较弱,光合生产潜力低,但温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光照不足带来的影响,因此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内蒙高原中部和冀北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水平高,但是由于纬度偏高,气温低,因此光温生产潜力较低;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光照资源和温度资源丰富,且二者匹配较好,因此光温生产潜力较高。

高寿利[6](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丁晓蕾[7](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王正旭[8](2005)在《节能日光温室蔬菜有害残留物调查及降低残留物技术研究》文中指出Swift development that in the wake of our country the greens facilities were growed , Particularly save energy sunbeam greenhouse , Greatly promoteing the nationwide , the greens give birth to , Yet thanks to high temperature Gao Shi inner place the sunbeam greenhouse、 Illumination defect 、Ventilation is harmfully、 Earth even actes as and so on results in greens much kinds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seriously to happen 。 Muck farmer is for the sake of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 Disuse farm chemical、 The problem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s grave gradually , The poisonous substance in the farm chemical amount remaiing and the earth that creates in the greens produces gos beyond the country stipulation criterion enormously , There be happenning when resuling in the greens to be posioned the event 。 Hence , The public hazard greens is not there is not in the manufacture are the urgently necessaries of wide consumer , I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 hurries to wait the problem which resolved。 Cuing down the sunbeam greenhouse greens perniciously remains the matter technical research , Is fully indispensable 。This dissertation is living thoroughly to be lookd into the eastern area sunbeam greenhouse greens of Gansu Province to remain on the matter base , By means of the investigation sunbeam greenhouse pollution source , Uniting present situation quality being aimed at fibaric the buildding up degradution remains the matter technique eperiment、 The poisonous farm chemical screening test is leted drop to the high efficiency , Use farm chemical、 The nitrate is remain the rapid survey means, Matter remain the greens、 The multiple itemss such as earth nitrate examination and so on are researcied, Acquire the below result。1、The eastern area greens of Gansu Province are remain the reason that matter high .(1)Excessively employ the farm chemical , Add in the way of the medicine number of times;(2)The chemical fertilizer causes the amount to be used great unduly , Cause nitrate content to overtop , The greens produce qualitys drop;2> That the degradution sunbeam greenhouse is pernicious remains matter valid method and the step(DRightful use farm chemical : The far on in time pestilence of early pestilence of the tomato that the farm chemical is leted drop poisonously to high efficiency in order to select is most -. The planet is slaughtered to the epidemic disease ^ The sulphur suspension dose ^ The high osmosis Bi worm quinoline awaits 19 kinds optimum 0(2)Gaiing executes organic fertilizer , Dispensation applys fertilizer , May cut down greens produce nitrous acid reaches earth nitrate content in the salt;(3)Establishing to adjust pernicious remains valid examination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of matter oThe above-mentioned eperiment of technique step by means of three is demonstrated , The grand total is spreadd 120hm2 , Moreover to pernicious remaiing matter of produce follows the tracks of the examination , Apply the drug prevention and cur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hooseed , Pernicious remaiing matter not superstandard rate equally is living over 90% .

曹天海[9](2001)在《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郜庆炉[10](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二、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种植结构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1.2.1 国外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1.2.2 国内日光温室发展现状
    1.3 辽宁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1.3.1 辽宁省日光温室的主要类型
        1.3.2 辽宁省温室蔬菜主要品种
    1.4 朝阳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1.4.1 朝阳市基本情况
        1.4.2 朝阳市农业基本概况
    1.5 日光温室蔬菜主要茬口安排
        1.5.1 茬口类型
        1.5.2 温室蔬菜茬口的安排原则
        1.5.3 朝阳市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基本情况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1 研究方法
        2.1.2 技术路线
    2.2 主要调查区域和调查对象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茬口类型分析
    3.2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茬口分析
        3.2.1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一大茬栽培茬口分析
        3.2.2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二茬栽培茬口分析
        3.2.3 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一年三茬栽培茬口分析
        3.2.4 朝阳市不同地区日光温室蔬菜主要栽培茬口及比例分析
    3.3 日光温室蔬菜不同茬口栽培方式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3.3.1 黄瓜不同栽培茬口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3.3.2 番茄不同栽培茬口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3.3.3 香菇栽培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3.3.4 其他蔬菜栽培茬口生产成本投入分析
    3.4 蔬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分析
        3.4.1 不同茬口蔬菜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不足
    4.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调查访谈表格

(2)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2 韭菜产业发展现状
    1.2 当前我国蔬菜种植中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缓释肥研究应用概况
        1.3.1 缓释肥概念及分类
        1.3.2 缓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及养分释放评价
        1.3.3 缓释肥当前生产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的影响
        1.4.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生长生理、光和特性的影响
        1.4.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4.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蔬菜养分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供试材料
        2.2.2 田间试验设计及肥料使用配比
    2.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
        2.3.2 干物质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2.3.3 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测定
        2.3.4 土壤样品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3.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3.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3.2 讨论
        3.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的影响
        3.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第四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干物质积累、营养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率的影响
        4.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4.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氮素吸收、分配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4.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磷素吸收、分配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4.1.5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钾素吸收、分配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4.2 讨论
        4.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4.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5.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
        5.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韭菜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产量、品质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产量的影响
        6.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经济效益的影响
        6.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6.2 讨论
        6.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6.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漳县特色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特色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和效益
    1.2 栽培水平与产品质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栽培面积小, 规模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2.2 技术服务体系健全
    2.3 特色基地产区界定不明显, 特色产品“一村一品”的目标实质上还没有达到
    2.4 中介组织服务网络不健全
    2.5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抗灾能力不强
    2.6 农业试验、示范的良种场和园艺场流转它用
    2.7 特色蔬菜生产环境前景堪忧。
3 发展对策
    3.1 扩大种植规模, 发挥规模效益
    3.2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充实农技部门专业技术力量
    3.3 界定特色蔬菜基地生产区域, 压缩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 逐步实现“一村一品”或“一域一品”的生产格局
    3.4 建立长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大力扶持设施蔬菜栽培农户, 改良目前生产效益差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3.5 着力培育壮大中介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 尽快形成农户+基地+技术服务机构+中介组织的综合服务体系
    3.6 预算专项资金, 建立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地
    3.7 高度重视漳河、龙川河两岸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保护环境, 严防基地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

(5)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气候区划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设施园艺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研究状况
        1.3.2 我国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说明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气候区划的理论概述
    2.1 区划任务及方法
    2.2 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概况
    2.3 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划中的应用简介
第三章 我国北方地区与温室相关的气候资源和灾害情况分析
    3.1 光照资源
        3.1.1 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
        3.1.2 研究区域内光照资源分布状况
    3.2 热量资源
        3.2.1 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
        3.2.2 研究区域内热量资源分布状况
    3.3 影响温室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3.1 大风分布状况
        3.3.2 积雪分布状况
        3.3.3 农业气象灾害对设施园艺栽培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4.1 区划指标的选取
        4.1.1 光照条件指标
        4.1.2 热量条件指标
        4.1.3 风雪灾害指标
    4.2 区划指标界限值的确定
    4.3 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3.1 数据的小网格推算
        4.3.2 单一气候指标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3.3 综合气候指标适宜性区划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域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1 宁夏和甘肃陇东地区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2 河南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3 陕西的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5.4 相同区划指标在不同典型区域权重值不同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
    6.1 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分布
    6.2 光温生产潜力估算及其分布
        6.2.1 温度订正系数
        6.2.2 光温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分布状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果
    7.2 创新点
    7.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1 国外设施发展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
    2.3 塑料大棚温室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2.4 日光温室
        2.4.1 日光温室概述
        2.4.1.1 萌芽期
        2.4.1.2 发展期
        2.4.1.3 全面发展期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2.4.2.1 西北地区
        2.4.2.2 华东地区
        2.4.2.3 东北地区
    2.5 现代化温室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2.5.5 小结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结果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3.3.3.1 华北地区
        3.3.3.1.1 北京
        3.3.3.1.2 河北
        3.3.3.1.3 河南
        3.3.3.1.4 天津
        3.3.3.2 西北地区
        3.3.3.2.1 陕西省
        3.3.3.2.2 甘肃省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3.3.3.2.4 新疆
        3.3.3.3 华东地区
        3.3.3.3.1 山东省
        3.3.3.3.2 上海市
        3.3.3.3.3 江苏省
        3.3.3.4 华南地区
        3.3.3.4.1 广东省
        3.3.3.4.2 福建省
        3.3.3.4.3 广西省
        3.3.3.4.4 海南省
        3.3.3.5 西南地区
        3.3.3.5.1 云南省
        3.3.3.5.2 贵州省
        3.3.3.5.3 四川省
        3.3.3.5.4 重庆市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4.2.3.1 社会条件
        4.2.3.1.1 经济条件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4.2.3.1.3 地域优势
        4.2.3.2 自然条件
        4.2.3.2.1 温度条件
        4.2.3.2.3 光照条件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4.2.3.3.2 温室建设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4.2.3.4.1 作物习性
        4.2.3.4.2 作物选择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1.1 陕西省
        5.1.2 甘肃省
        5.1.3 西北其他地区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2.1 北京市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5.3.2.1 四川地区
        5.3.2.2 重庆地区
        5.3.2.3 贵州地区
        5.3.2.4 西藏地区
        5.3.2.5 云南地区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4.1 山东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4.2 上海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5.1 广东省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标准的分类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6.3.2.3 产品标准化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8)节能日光温室蔬菜有害残留物调查及降低残留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温室蔬菜生产概况
        1.1.1 温室蔬菜生产
        1.1.2 世界绿色食品开发现状及特点
    1.2 我国日光温室蔬菜的发展
    1.3 我国蔬菜生产受到的主要污染及危害
        1.3.1 蔬菜的重金属污染
        1.3.2 蔬菜的硝酸盐污染
        1.3.3 蔬菜的农药污染
        1.3.4 蔬菜的其它污染
    1.4 我国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1.4.1 国内的发展历程
        1.4.2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现状
        1.4.3 无公害蔬菜研究的发展趋势
        1.4.4 蔬菜有害物残留监控的难点
    1.5 蔬菜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方法概述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6.1 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陇东地区日光温室蔬菜有害残留物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方法
        2.1.2 检测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2.2.2 农药使用与残留检测结果分析
        2.2.3 肥料使用及硝酸盐检测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2.3.1 造成蔬菜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的原因
        2.3.2 改进措施
第三章 降低日光温室土壤硝酸盐及蔬菜亚硝酸盐含量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硝态氮变化
        3.2.2 果实亚硝酸盐变化
        3.2.3 果实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相关性
    3.3 结论
第四章 防治日光温室病害药剂筛选研究
    4.1 不同药剂防治番茄晚疫病药效试验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不同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不同药剂防治辣椒病毒病药效试验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防治日光温室虫害药剂筛选研究
    5.1 不同药剂防治辣椒蚜虫药效试验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药剂防治日光温室白粉虱药效试验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药剂防治日光温室美洲斑潜蝇药效试验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陇东地区蔬菜残留物居高不下的原因
        6.1.2 降低日光温室有害残留物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6.2 进一步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历

(10)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朝阳市日光温室种植结构与效益分析[D]. 王艺锦.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韭菜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王成.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3]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4]漳县特色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陶丹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21)
  • [5]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以北方八省市及附近部分地区为例[D]. 张明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6]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节能日光温室蔬菜有害残留物调查及降低残留物技术研究[D]. 王正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J]. 曹天海.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1(12)
  • [10]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陇东地区二代日光温室韭菜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