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研究进展

心脏移植研究进展

一、心脏移植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亚乐[1](2021)在《环状RNA Foxo3在心脏移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或严重冠心病的最终有效手段。然而供体心脏在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影响了心脏移植的临床结局。供心低温保存于器官保存液中时,心脏活力会得以保存,但移植心脏仍然会经历热缺血、冷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脏移植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和移植物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冷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会导致移植心脏早期功能障碍,降低5年生存率,严重降低供心利用率。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机制和治疗靶点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脏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Circ RNA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RNA,其属于非编码基因的一个种类,因其能够参与到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成为近年来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中,circ RNA被报道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以及心肌细胞坏死/凋亡相关,其中也有报道circ RNA参与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疾病过程,但是circ RNA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circ RNA在疾病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因此,为了阐明circ Foxo3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分子实验验证circ Foxo3在缺氧/复氧损伤过程中差异性表达,对circ Foxo3进行干扰下调后是否可以起到减轻缺氧/复氧过程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从而证明circ Foxo3参与到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过程中。然后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找到与circ Foxo3相结合的基因,进一步分析circ Foxo3调节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具体靶点。最后构建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再次通过体内实验证实circ Foxo3参与到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过程。最终锁定心脏移植过程中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关键发病机制,为后续心肌缺血再灌注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血清学标志物和潜在药物治疗靶点。方法:1.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诱导。实验前预先将HL-1细胞铺板于6孔板中,移除培养基后更换2 ml UW溶液,然后将细胞放入hypoxia workstation(0.5%O2,5%CO2,94.5%N2,10℃)进行培养24小时,更换正常培养基并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12小时。原代心肌细胞损伤模型诱导为加入0.5 ml UW溶液然后于上述低氧条件培养16小时,随后更换正常培养并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6小时。2.circ Foxo3在缺氧/复氧损伤过程对心肌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研究。qRT-PCR确认circ Foxo3在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与正常细胞之间呈现差异性表达。RNA干扰技术对HL-1细胞进行circ Foxo3 siRNA转染,Annexin V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实验检测线粒体损伤,Incu Cyte系统评价细胞死亡,q RT-PCR和蛋白电泳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炎症损伤标志物。3.circ Foxo3下游结合基因检测。q RT-PCR确认与circ Foxo3相结合的mi RNA在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中的表达量。构建circ Foxo3生物素化探针,对差异表达的mi RNA应用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再次确认是否具有结合性,检测与circ Foxo3相结合的mi RNA。qRT-PCR确认Foxo3基因在缺氧/复氧损伤细胞模型表达量,免疫共沉淀再次验证circ Foxo3和Foxo3蛋白的可结合性,蛋白电泳检测低表达circ Foxo3的细胞中p-Foxo3蛋白的表达量。4.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诱导。8周大的C57BL/6NCrl小鼠被用来进行心脏移植的供体以及受体。首先用1毫升含有50 ug circ Foxo3干扰物或circ Foxo3对照物的UW保存液进行心脏灌注,然后不同的供体心脏在4摄氏度下保存24小时,随后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5.circ Foxo3对心脏移植小鼠缺血再灌注过程的影响。通过超声心动检查评价2组心脏移植后小鼠的心脏射血分数及。将2组小鼠处死后进行HE染色评价小鼠心脏组织大体变化,马松染色评价心肌纤维化改变情况,TUNEL染色检测小鼠心肌凋亡情况,同时检测心脏组织中Caspase-3的活性及蛋白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HL-1细胞及原代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2.circ Foxo3在HL-1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中较正常培养的心肌细胞表达显着性升高。Annexin V检测结果显示缺氧/复氧处理后HL-1细胞中显着增加Annexin-V+凋亡细胞。在HL-1细胞低表达circ Foxo3后显着降低缺氧气再灌注对细胞造成的损伤,Annexin-V+凋亡细胞明显减少。Incu Cyte系统动态显示低表达circ Foxo3后显着降低缺血再灌注细胞的死亡数量。q RT-PCR检测显示低表达circ Foxo3后Bax、caspase 8、caspase 9和caspase 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蛋白电泳显示低表达circ Foxo3后caspase 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3.circ Foxo3结合Foxo3蛋白并能抑制Foxo3蛋白磷酸化。q RT-PCR检测显示低表达circ Foxo3后,mi R-433和mi R-136表达量降低而mi R-22、mi R-138和mi R-149表达无明显变化。RNA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circ Foxo3探针下拉复合物中并未检测到mi R-433和mi R-136表达。低表达circ Foxo3的HL-1心肌细胞中p-Foxo3蛋白表达增高,而高表达circ Foxo3的HL-1心肌细胞中p-Foxo3蛋白表达降低。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circ Foxo3探针下拉复合物中检测到Foxo3蛋白表达。4.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成功制造心脏移植小鼠动物模型(动物外科手术,均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Matthew Mailing中心完成)。5.circ Foxo3参与心脏移植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qRT-PCR检测显示保存24小时的心脏供体再进行心脏移植较直接心脏移植的供体中circ Foxo3表达量增高。相对于加入circ Foxo3干扰物对照物的移植供体,加入circ Foxo3干扰物的心脏供体移植后心脏射血分数增加,左室功能增加。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损伤程度较低,仅有水样变性。而对照组心肌排列紊乱,有大量坏死和梗死物质。马松染色显示加入circ Foxo3干扰物UW液灌注的心脏供体移植后心脏纤维化程度降低,同时心脏组织中Caspase-3的活性及蛋白表达降低。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伴随着circ Foxo3表达量差异性升高,其中经缺氧/复氧损伤诱导的HL-1细胞及新生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circ Foxo3表达增高,经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小鼠心肌组织中circ Foxo3表达增高。2.在HL-1细胞中低表达circ Foxo3后可以显着降低缺氧/复氧对细胞造成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水平和线粒体损伤程度。3.低表达circ Foxo3的UW液体保存的供体心脏可以显着提高心脏功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所受到的损伤,降低心肌损伤后纤维化程度。4.circ Foxo3能通过结合Foxo3蛋白并能抑制Foxo3蛋白磷酸化,进而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综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心肌组织中高表达circ Foxo3能够促进对Foxo3蛋白的吸附并能抑制Foxo3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增加以及线粒体损伤。上述研究结果为环状RNA在心脏移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发病机制提供全新的理论基础。并且为心脏移植过程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提供早期诊断血清学标志物以及潜在药物治疗靶点。

李记泉[2](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邓诚[3](2020)在《载FK506缓释PLGA纳米粒抑制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载FK506缓释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评价目的:制备载FK506缓释PLGA纳米粒(PLGA-FK506-NPs)并评估其表征。方法:(1)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FK506-NPs;(2)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PLGA-FK506-NPs形态;(3)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其粒径并评价48 h内粒径稳定性;(4)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PLGA-FK506-NPs中FK506含量并计算包封率及载药率;(5)体外模拟FK506释放过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FK506释放率;(6)以磷酸盐缓冲液(PBS)及单纯FK506为对照组,PLGA-FK506-NPs为实验组,实验分组干预24 h后,取大鼠全血、血清及组织,分别行血常规分析、血生化分析及主要器官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PLGA-FK506-NPs的安全性。结果:(1)电镜结果显示PLGA-FK506-NPs分散性较好,呈类圆形;(2)PLGA-FK506-NPs粒径与电位分别为110.2±1.3 nm、-20.56±3.65 mv,包封率与载药率分别为94.46±1.88%、5.38±0.24%;(3)PLGA-FK506-NPs在去离子水及PBS中粒径稳定性好,时间可达48 h;(4)PLGA-FK506-NPs 7 d体外释放率为50.99±1.87%,对照组单纯FK506,4 h释放率为50.37±1.05%;(5)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正常,与PBS组、单纯FK506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无明显出血、炎性细胞渗出等组织损伤改变。结论:本研究利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PLGA-FK506-NPs,其粒径相对均一,包封率较高,稳定性好,有缓释效应且安全性良好。第二部分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建立及评估目的: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联合超声灌注成像评估不同程度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监测同系移植及同种异体移植大鼠移植心的生存时间。方法:(1)采取Ono术式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2)取Brown Norway(BN)大鼠作供体,Lewis大鼠作受体,建立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取Lewis大鼠作供体,Lewis大鼠作受体建立同系移植模型;(3)分别于术后3、5、7 d行超声灌注成像,成像后取移植心行苏木素-伊红染色与CD3、CD68、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建立同种异体移植和同系移植模型各6只,通过观察、触摸、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方法,对两组模型生存时间进行评估。结果:(1)成功建立大鼠腹腔异位移植模型,成功率91.3%;(2)随时间增加,同种异体移植心排斥程度逐渐加重,T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增多,微血管密度逐渐减少,超声灌注成像峰值信号强度减少;(3)同系移植心随时间增加排斥程度无明显变化,T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超声灌注成像峰值信号强度变化无明显差异;(4)28 d生存时间观察中,同种异体移植心平均生存时间(mean survival time,MST)为7.4±1.0 d,同系移植心MST均大于28 d。结论: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随时间增加,AR呈进行性加重,超声灌注成像可辅助评估AR程度。第三部分载FK506缓释PLGA纳米粒抑制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目的:分析单纯FK506与PLGA-FK506-NPs在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及淋巴器官中FK506含量,评估两者抑制心脏移植AR效果。方法:(1)以Di R染料模拟FK506,用活体成像仪观察观察单纯Di R染料和Di R染料标记的PLGA纳米粒(PLGA-Di R-NPs)大鼠体内分布情况;(2)质谱联用仪测定不同时间大鼠全血中FK506含量以评估PLGA-FK506-NPs药代动力学,测量脾脏,肠系膜、腹股沟、腋窝淋巴结中FK506含量;(3)建立同种异体移植大鼠模型,分别尾静脉注射PBS、单纯FK506、PLGA-FK506-NPs(1 mg/kg),术后第7 d取大鼠移植心(每组5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CD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FN-γ、IL-2免疫荧光染色;(4)通过观察、触摸、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方式,对各组移植模型(每组5-6只)进行生存时间评估。结果:(1)活体成像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纯Di R染料组,PLGA-Di R-NPs在脾脏及淋巴结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加;(2)PLGA-FK506-NPs组药物时间曲线下面积为单纯FK506组1.69倍;(3)脾脏FK506含量,PLGA-FK506-NPs组为单纯FK506组的3.1倍,肠系膜淋巴结FK506含量为单纯FK506组2.9倍;(4)PBS组移植心MST为7.6±1.1 d,PLGA-FK506-NPs组移植心MST为17.1±2.0 d,与单纯FK506组(13.3±1.7 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BS组移植心排斥反应病理分级为3R,PLGA-FK506-NPs治疗组排斥反应等级1R占40%,2R占40%,3R占20%,单纯FK506组排斥反应等级1R占20%,2R占60%,3R占20%;(6)相比于PBS组,单纯FK506治疗组与PLGA-FK506-NPs治疗组T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7)相比于PBS组,单纯FK506治疗组与PLGA-FK506-NPs治疗组IFN-γ、IL-2分泌减少,PLGA-FK506-NPs治疗组IFN-γ、IL-2分泌最低。结论:PLGA-FK506-NPs增加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FK506含量,改善药代动力学参数,延长移植物生存时间,减轻AR的程度,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席文杰[4](2020)在《情绪状态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器官移植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一切策略都源于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免疫抑制剂合理应用和个体化治疗依然是医务人员仍未解决并不断探索的难题。情绪与人群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相关性,情绪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如何,需要进行探索。目的:(1)描述心脏移植术后受者的情绪状态的现状;(2)探究情绪状态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脏移植病房住院的44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 Short Form,POMS-SF)收集资料,同时收集患者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情况,以及检验系统中研究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结果: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总体情绪状态逐日好转,三次情绪状况调查发现代表患者总体情绪状况的情绪总分(TMD)M(Q1,Q3)分别为4.5(1.5,11.75),0(-2,6),-2(-4,5.5),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情绪评分总分与T淋巴细胞指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CD4细胞百分比负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384(P<0.01);研究对象的情绪会影响NK细胞的活性,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发现,NK细胞百分比情绪评分总分存在差异(P<0.05);经Mauchly’s球形假设检验发现同一个体不同情绪状态下测量的B淋巴细胞CD19有统计学差异,F=3.052,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对象情绪评分总分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216,P<0.05)。探索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发现,醋酸泼尼松片的剂量(B=-0.43,P<0.05)、TMD(B=-0.238,P<0.05)以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B=-0.224,P<0.05)对CD4淋巴细胞有负向影响。路径分析显示,情绪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心脏移植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总体情绪状态逐日好转;心脏移植患者情绪状态会影响免疫内环境,其中心脏移植患者的情绪变差时,免疫内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会减少,B淋巴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会增多。另外情绪状态会影响辅助NK杀伤细胞的活性和分泌。影响机制方面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药物因素也有情绪因素。情绪状态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调节作用。

张鹏[5](2020)在《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花椒毒酚(xanthotoxol)在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CAV)中对移植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Wistar to SD)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n=15),模型组和药物组再分为1周组,4周组和8周组(n=5)。采用动脉套管法,将供体大鼠胸主动脉固定于自制的套管上,植入到受体大鼠腹腔动脉中,药物组在关腹前注入花椒毒酚10mg/kg,之后每天灌胃给药,模型组在术后第一天起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作对照。(2)在各观察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出移植动脉,常规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各期动脉内膜增厚情况,并计算各组ICAM-1、TNF-α、SMA-α,TGF-β1和NF-κB/P65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1)每组大鼠都存活到各观察时间点,药物组大鼠无明显不良反应。模型组在第4周动脉管壁出现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第8周动脉被侵蚀、管壁机化,内膜增厚明显,药物组在第4周和第8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管壁较完整,新生内膜可见完好的内皮细胞层和增殖的平滑肌细胞;(2)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在第8周动脉内膜/中膜比值明显减小(P=0.004),其中ICAM-1的平均光密度值在第4周(P=0.006)和第8周(P=0.017)明显降低,TNF-α的表达量比同期模型组都显着降低(P<0.01),α-SMA的表达量在第4周(P=0.002)和第8周(P=0.005)明显增加,TGF-β1在第1周(P<0.001)和第4周(P=0.022)表达量明显减少,同时NF-κB/P65的表达量在第4周(P=0.016)和第8周(P=0.032)也明显降低。结论:花椒毒酚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其能降低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中ICAM-1,TNF-α,TGF-β1的表达水平,保留部分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改善血管形态,其机制可能与部分抑制NF-κB/P65的活化相关。

闵绍坤[6](2020)在《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是我国特有的猕猴属动物,已作为大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FTY720、CsA、MMF和CVF等免疫抑制剂已在临床和实验研究广泛应用,但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采用FTY720、CsA、MMF和CVF等免疫抑制剂构建藏酋猴免疫抑制模型,研究它们对藏酋猴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及FTY720在藏酋猴体内的药物代谢规律,建立免疫抑制评价的方法,并验证联合给药的有效性。材料及方法:以成年雄性藏酋猴为造模动物,给药后采用以下技术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1)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2)流式细胞术检测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3)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完成单药研究后,根据研究结果筛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模拟器官移植联合给药方案。我们建立术前诱导治疗和术后维持治疗的联合给药方案,并对相关免疫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FTY720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连续三天给予藏酋猴不同剂量的FTY720后,藏酋猴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1),特别是CD3+CD4+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90%以上,但肝肾功能指标和巨噬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单次给予藏酋猴0.1 mg/(kg.d)的FTY720,最大血药浓度是0.43±0.064 ng/ml,达峰时间为12±3 h,消除半衰期为36±12 h。(2)CsA、MMF和CVF的药效学研究。在连续三天给予藏酋猴不同剂量的CsA后,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单次给予50 mg/(kg.d)的MMF后,藏酋猴淋巴细胞最多减少30%左右,而WBC和NEU无明显变化(P>0.05);单次给予藏酋猴0.05 mg/(kg.d)的CVF后,藏酋猴的C3和CH50均明显减少(P<0.01)。(3)联合给药的药效研究。联合给药后,淋巴细胞含量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几乎完全被清除,补体成分C3和CH50均明显降低。结论:FTY720、MMF和CVF对藏酋猴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TY720、MMF、CVF免疫抑制剂及其形成的联合治疗适宜构建藏酋猴免疫抑制模型。该研究可为构建免疫抑制模型和免疫评价提供参考,可为药物的机制探索和新药研发提供平台,有助于藏酋猴在器官移植、人类疾病研究等医学中的应用。

胡永浩[7](2020)在《CD73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那些患有终末期疾病或者患有先天性器官缺陷的患者,器官移植的实施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在器官移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现有的免疫抑制方案也在朝着个体化和联合用药的方向不断地进行优化,但是其长期应用仍然会带来许多免疫抑制剂相关的并发症,比如:感染、肿瘤和器官损伤等。此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发现和应用,为抑制移植排斥反应带来了新的选择。MSC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多种谱系包括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研究表明MSC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在器官移植中应用能够使移植受体获益。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相比,MSC更安全,也能避免免疫抑制剂相关的副作用。但是,若将MSC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有创的获取方式以及相关的并发症,有限的增殖能力以及来源短缺等)。然而,一种新发现的类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ndometrial regenerative cell,ERC),其不仅拥有与MSC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并且具有高增殖率、低免疫原性、广泛扩增等特点,最重要的是ERC能够无创的从无限来源的月经血中提取出来。不仅如此,相关的研究也已经发现ERC在器官移植中具有诱导免疫耐受和保护器官移植物的作用。然而,ERC发挥免疫抑制的机制尚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此同时,我们发现ERC表面能够表达5’-核苷酸外切酶(Ecto-5’-nucleotidase,CD73)。CD73是细胞外腺苷(Adenosine,ADO)生成过程中的限速酶,而ADO又可以与其下游的受体结合,发挥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因此,阐明ERC表达CD73对其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将会对ERC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本课题聚焦于CD73表达对ERC在体内和体外调节免疫细胞过程中的影响和机理。课题的成功实施将会为ERC的临床转化和规范化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目的:分离提纯ERC并验证其表面能够稳定表达CD73。探究ERC表面所表达的CD73的体外催化功能及其在体外培养中对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调节T细胞的调控作用。探讨CD73表达对ERC延长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及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健康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中提取ERC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ERC的细胞表型;通过细胞的免疫荧光实验再次验证ERC表面CD73的表达。第二部分,使用Pi Color Lock TM磷酸检测试剂盒检测ERC表面的CD73在体外催化单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分解为ADO的能力;通过体外培养研究CD73表达对ERC体外调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分化增殖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群数量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体内实验,建立小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体内探究ERC表面表达CD73在其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成功的从志愿者的月经血中提取出ERC,并且实现了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ERC可以稳定表达CD90、CD105、CD73,低表达CD39;ERC免疫荧光的结果也显示CD73表达在ERC的细胞膜上。第二部分:ERC表面的CD73在体外可以催化AMP水解为ADO,并且CD73的功能可以被抗CD73单克隆抗体阻滞;ERC表面的CD73被阻滞后其体外抑制成熟DC增殖的能力会下降,促进2型巨噬细胞(Macrophages type 2,M2)和Treg增殖的能力也会被抑制。第三部分:成功制备了小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ERC表面的CD73功能被阻滞后其延长移植物生存时间,减轻移植物病理改变,减轻CD4+和CD8+细胞浸润,上调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ol-DC)、M2、Treg的比例,减少促炎因子IFN-γ和TNF-α分泌,增加抗炎因子IL-10分泌以及促进心肌组织A2B受体表达等功能均受到抑制。结论:通过三部分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从健康适龄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中提取出表型稳定的ERC,并且ERC的表面可以稳定表达CD73。2)ERC表面表达的CD73体外具有催化AMP脱磷酸分解为ADO的能力,并且CD73的功能可以被抗CD73单克隆抗体阻滞,同时表达CD73对ERC发挥抑制DC细胞成熟、促进M2和Treg增殖的作用极其重要。3)表达CD73的ERC可以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期。因此,课题的成功实施为ERC的临床转化和规范化应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陈亮[8](2020)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病理分型与代谢机制的基础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病理图谱研究:“阜外分型”研究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主要以右心室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为主要病理特点的遗传性心肌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CM在其临床、遗传及病理表现上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遗传学上桥粒基因突变是其主要致病基因,但有另外10余种基因被证实为ACM的致病基因;病理学上从既往认为的右室为主的病理累及,逐渐拓展到左右室同时受累,甚至出现左室为主的病理表型。本研究旨在阐明ACM的临床病理特征图谱,构建ACM的临床病理分型,并关注ACM的临床特点、基因型和病理表型三者之间的联系。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ACM移植心脏标本,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全面病理学检查。对每个心脏心室中份的六个代表性解剖节段进行组织病理学马松染色,运用数字病理与图像分割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心肌、纤维及脂肪成分的含量与分布特征。进而利用无监督的聚类分析算法基于病理特征构建ACM的病理分型。进一步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型、核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并结合病理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绘制出ACM疾病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图谱。ACM领域国际顶尖专家一致评议后将此分型命名为“阜外分型”。研究结果:本研究首先初步描绘了 60例ACM心脏的纤维脂肪成分含量与分布情况,总体上ACM以右室脂肪累及伴残余心肌减少为主要特征,但各个部位的病理累及情况异质性很大。通过无监督聚类方法构建了 4类ACM病理亚型,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纤维脂肪分布特征,同时伴随特征性的基因型以及临床表型。“阜外Ⅰ型”患者主要携带桥粒突变(DSP基因突变除外),在较早期接受心脏移植,整个右心室被大量脂肪组织全层替代,左室的后外侧壁也出现纤维脂肪组织浸润,该亚型与经典所认为的“桥粒心肌病”相符。“阜外Ⅱ型”患者心脏主要携带非桥粒基因突变,同时右室表现为局灶性的纤维脂肪替代和左室少量纤维浸润,且纤维化主要以心肌细胞周围间质弥散性分布为主。“阜外Ⅲ型”患者包含携带桥粒基因DSP突变的患者,心脏病理表现为右室中等程度的纤维脂肪浸润,并伴随严重的左室受累,呈现左右室平行受累的特征,因此临床上可以认为是双室心肌病。“阜外Ⅳ型”患者的遗传背景尚不明确,病理表现为右室轻微或无纤维脂肪累及,左室出现严重的纤维脂肪浸润,呈现左室为主的特征表现。相关性分析显示ACM心电图和超声指标与心室病理重塑具有密切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胸导联QRS波振幅是右室残余心肌独立预测指标。同时,在核磁共振影像学验证队列(n=92)中也证实该指标对死亡和移植终点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 ACM全新分型,表明基因型决定病理表型并提示着不同的潜在发病机制。“阜外Ⅰ型”的基因型和临床病理特征最为典型,符合“桥粒心肌病”特征。胸导联QRS波振幅是反映右室重构进程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可预测ACM患者的移植及死亡终点事件。第二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酮体代谢重塑及其临床转化研究研究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是一类遗传性心肌病,可以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不全,是造成35岁以下青年人及运动员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可以作为首发症状出现在这些隐匿期的患者身上,因此存在极大的疾病风险。因此,早期诊断ACM或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危险分层对于防治AC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尚缺乏相关生物标志物。近期研究表明ACM存在代谢失调表现,本研究旨在研究ACM的脂肪酸及其相关酮体代谢重塑特征,并发掘能够反映疾病进展和预测心律失常风险事件的相关代谢标志物。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纳入发现队列探究ACM能量代谢重塑,其中包括13例ACM移植患者心脏与血浆、13例正常供体心脏、13例健康志愿者血浆、13例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左心衰对照)以及20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右心功能不全对照)患者血浆。运用蛋白质组学分析ACM心脏能量代谢通路蛋白表达水平,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进一步验证相关基因表达改变。血浆生化检测不同组别的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β-OHB)水平,靶向定量代谢组学检测心肌脂肪酸及酮体相关代谢通路的代谢水平。构建了携带桥粒基因突变的ACM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cardiomyocytes,iPSC-CM)模型,体外模拟疾病进程,并观测酮体代谢改变。本研究还纳入ACM小鼠模型(Myh6-Cre:Dspw/f),获取疾病早期(4月龄)和晚期(12月龄)的心脏及肝脏组织,进行酮体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分析。最后,本研究纳入了一个包含221人的临床验证队列并进行血浆β-OHB检测,包含65名ACM先证者,94名一级、二级亲属,以及62名健康志愿者。临床统计分析揭示血浆β-OHB水平与ACM疾病进程以及心律失常风险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首先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结合靶向代谢物分析,发现ACM右室心肌酮体代谢通路高度激活,表现为酮体氧化关键酶OXCT1以及酮体生成关键酶HMGCS2均显着升高。ACM患者血浆β-OHB 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DCM以及PAH组,提示ACM可能具有特殊的酮体代谢机制。进一步获取了心脏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窦配对的血浆,通过对比发现终末期心衰状态下的ACM酮体利用未见明显增强,而在其疾病早期心脏呈现轻微的酮体生成和释放现象。病理诱导下的ACM iPSC-CMs在病程早期(0.5-1周)即可生成β-OHB并释放出来,而到终末期(3.5周以后)心肌细胞出现能量衰竭,从而停止生成β-OHB。病变细胞中的酮体代谢基因尤其是酮体生成基因HMGCS2含量也显着升高。转基因小鼠模型实验揭示ACM早期肝脏未出现酮体生成活化的现象(进一步证实早期ACM患者血浆酮体升高来源于肝外生酮作用),而终末期ACM小鼠肝脏酮体生成显着激活,并可能成为该时期ACM患者血浆β-OHB升高的主要来源。定量代谢组学揭示了 ACM患者终末期心脏能量代谢呈现能量耗竭状态,表现为长链脂肪酸及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心肌中链脂肪酸代谢和利用显着增强,可能作为一种替代性能量底物,而酮体利用未见明显增强。临床验证队列结果显示与正常志愿者相比,ACM患者的血浆β-OHB显着升高。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ACM患者β-OHB水平显着高于无MACE的患者,且经多元回归校正后,β-OHB仍是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β-OHB水平在疾病隐匿期的可疑亲属中已显着高于完全正常的个体,提示可以用于疾病早期识别。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人心脏在疾病状态(如ACM)下可以作为肝外生酮器官,并能够提高外周血浆中酮体含量。血浆酮体β-OHB能够早期识别隐匿期ACM患者,对家系筛查和亲属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血浆酮体β-OHB同时可以作为预测ACM患者MACE事件的潜在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孙彭赛男[9](2019)在《心脏移植术后肿瘤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恶性肿瘤是影响心脏移植(HT)后长期总体生存率的一个主要问题。但我国移植后新生肿瘤(DNM)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器官移植上。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阜外心脏移植数据库中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移植后维持免疫抑制记录清楚的689例心脏移植病例,重点研究心脏移植受者新生肿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中远期生存率。方法:各亚组的新生肿瘤累积发病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新生肿瘤受者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方法对心脏移植术后新生肿瘤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我中心移植受者新生肿瘤发病率在移植术后第1,3,5,10和15年分别为0.1%,0.3%,1.2%,4.7%和10.2%。年龄是心脏移植受者新生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受者年龄每增加1岁移植后新生肿瘤的风险在第1,3,5年额外增加10%左右,而受者年龄每增加10岁移植后新生肿瘤的风险在第1,3,5年可增加1-2倍。移植后诊断新生肿瘤的中位时间是47个月(IQR 20,74),且新生肿瘤的移植受者与术后无肿瘤的受者相比无肿瘤进展时间(54月vs 70月)无统计学差异(P=0.121)。而新生肿瘤受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IQR 4,38),其中最长生存时间为88个月。老年受者、有糖尿病史及吸烟史以及应用环孢素的新生肿瘤受者生存率显着下降,而他克莫司与新生肿瘤风险负相关。结论:我中心心脏移植受者新生肿瘤发病率低。年龄是心脏移植受者新生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免疫抑制应用环孢素、他克莫司及受者AB型血、术前糖尿病史、吸烟史及移植病因也是新生肿瘤的危险因素。心脏移植是多种终末期心脏病的最后治疗手段,随着心脏移植受者生存率的提高,恶性肿瘤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移植受者的总体肿瘤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维持免疫抑制增加了移植受者发生恶性肿瘤的远期风险。心脏移植受体发生的恶性肿瘤的来源大致分为3类:移植术后新生肿瘤、移植供者传播的肿瘤和移植前恶性肿瘤的转移或复发。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心脏移植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

王小东[10](2019)在《过表达sFgl2的MSCs调节巨噬细胞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器官移植仍然是器官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新的技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开发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然而,即使免疫抑制剂已经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仍是影响接受器官移植患者存活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且,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通常会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严重影响受者的长期存活与生活质量。寻求替代的抗排斥疗法来减少,甚至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低抗原性,可塑性强,向炎症部位聚集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细胞治疗的重要候选者之一。但是MSCs抑制免疫排斥的能力有限,并且MSCs具有多个细胞亚型,难以确定哪种亚型在免疫排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由于MSCs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转染的方法增强MSCs的功能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可溶性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soluble fibrinogen-like protein 2,sFgl2),是一种主要由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耐受性CD8+CD45 RC low Treg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SFgl2主要通过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面FcγⅡB受体(FcγⅡB receptor,FcγⅡBR)结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Sfgl2在出现耐受的小鼠心脏移植和肝脏移植模型中表达增高,并可以通过诱导M2型巨噬细胞分化抑制大鼠急性肝移植排斥反应。在肿瘤微环境中,sFgl2增高会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化并促进肿瘤进展。这些研究提示sFgl2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功能抑制排斥反应。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可以增强MSCs免疫抑制功能的方法,减少细胞治疗中MSCs的使用剂量。通过转染的方式使MSCs过表达sFgl2,进一步探究sFgl2-MSCs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离培养小鼠脂肪来源的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表型。克隆FGL2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质粒中,获取含有目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构建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MSCs并通过药物筛选获取稳定过表达sFgl2的MSCs。通过划痕实验,细胞增殖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转染不会影响MSCs迁移能力,增殖能力及表型。通过体外炎症环境刺激,证实在炎症环境下sFgl2-MSCs过表达sFgl2的能力不受影响。在第二部分,通过将野生型MSCs(wild type MSCs,WT-MSCs),阴性对照病毒(包含空载质粒)转染的MSCs(negative control MSCs,MSCs-NC),sFgl2-MSCs或CsA与体外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探究sFgl2-MSCs对巨噬细胞凋亡、功能及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共培养条件为,将MSCs接种于transwell上室(0.4μm孔径),初始巨噬细胞(M0)接种于tranwell下室进行共培养或接种初始巨噬细胞同时添加LPS+IFN-γ(M0+LPS+IFN-γ)进行共培养。通过transwell实验(8μm孔径),检测共培养处理后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处理后巨噬细胞凋亡比例及分化情况,western blot及qRT-PCR探究sFgl2-MSCs诱导巨噬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共培养处理后巨噬细胞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检测巨噬细胞对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MVEC)凋亡的影响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表达影响。在第三部分,在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中,探究了sFgl2-MSCs对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首先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了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通过小鼠尾静脉或阴茎背静脉给予小鼠生理盐水,CsA或MSCs治疗。统计各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确认各组小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认各组小鼠心脏移植物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受体小鼠脾脏细胞中巨噬细胞分化情况及比例,确认sFgl2-MSCs在小鼠体内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成功分选并培养小鼠脂肪来源的MSCs,表型鉴定显示细胞高表达CD44,CD105,CD29及CD90,基本不表达CD45及CD34。成功构建了含有sFgl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通过转染预实验,选择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200进行正式感染实验。转染后的MSCs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可以获得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稳定过表达sFgl2的MSCs。转染不会改变MSCs的增殖、迁移能力及表型。并且,在非炎症和体外模拟炎症培养环境下,sFgl2-MSCs可以稳定分泌sFgl2(745.59±13.31ng/mL vs 754.00±10.31 ng/mL)。2.第二部分,在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受体小鼠脾脏及心脏移植物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P<0.05),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比例降低(P<0.05),促进巨噬细胞活化的因子HMGB1表达增加。这个结果提示巨噬细胞是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进一步的研究探究了sFgl2-MSCs在体外对巨噬细胞凋亡、功能及分化的影响。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在共培养条件下,各组巨噬细胞凋亡比例无差异(P>0.05)。吞噬实验结果显示,与M0共培养时,sFgl2-MSCs,WT-MSCs及MSCs-NC组FITC阳性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CsA组增加(P<0.05),但三组之间FITC阳性细胞比例无差异(P>0.05);加入LPS+IFN-γ刺激时,对照组、CsA组WT-MSCs及MSCs-NC组FITC阳性细胞比例降低(P<0.05),sFgl2-MSCs组阳性细胞比例增高(M0:46.93±1.02 vs M0+LPS+IFN-γ:58.53±2.50%)(P<0.05)。CsA不影响巨噬细胞迁移能力及分化。对于M0,sFgl2-MSCs,WT-MSCs及MSCs-NC组迁移能力及M2型巨噬细胞比例无差异(P>0.05);加入LPS+IFN-γ刺激时,sFgl2-MSCs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并且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CD68+CD206+M2型巨噬细胞比例增高(M0:11.04±1.15%vs M0+LPS+IFN-γ:69.57±3.91%)(P<0.05),并且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这提示sFgl2-MSCs发挥功能的节点可能在巨噬细胞活化、分化的过程中,而不是对M0发挥作用。与M0+LPS+IFN-γ共培养后,western blot检测sFgl2-MSCs组巨噬细胞中STAT1及P65表达及磷酸化均受到抑制,IκB表达增加但磷酸化受抑制,同时STAT3的表达及磷酸化明显增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结果显示,sFgl2-MSCs处理后巨噬细胞明显抑制Th1分化,促进Treg分化及活化。并且,sFgl2-MSCs处理后巨噬细胞促进MVEC凋亡能力减弱。3.第三部分,生存期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为8.33±0.52天,CsA治疗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平均生存时间为58.83±7.67天,WT-MSCs及MSCs-NC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15.3±1.03天,15.7±0.82天。SFgl2-MSCs治疗组小鼠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为52.0±10.67天,较对照组及WT-MSCs及MSCs-NC组明显延长(P<0.05)。HE染色显示14天时,sFgl2-MSCs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受抑制。在CsA及sFgl2-MSCs治疗组中,部分小鼠生存期可超过60天。在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中,sFgl2-MSCs诱导小鼠体内M2型巨噬细胞分化,小鼠脾脏Treg及TIGIT+Treg比例均增加,促进多种炎症抑制因子如IL-4,IL-10,TGF-β1的表达,抑制TNF-α,IL-6及IFN-γ的表达。与CsA广泛抑制T细胞功能的作用不同,通过抑制M1型巨噬细胞分化,促进M2型巨噬细胞分化可能是sFgl2-MSCs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结论:经慢病毒转染系统可以获得稳定过表达sFgl2的MSCs细胞。SFgl2-MSCs可以通过JAK-STAT及NF-κB通路调节M2型巨噬细胞分化,并抑制M1型巨噬细胞细胞分化。在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sFgl2-MSCs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能力优于WT-MSCs。并可以通过诱导炎症抑制因子如IL-10,IL-4,TGF-β1等表达,同时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可能是sFgl2-MSCs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二、心脏移植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移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环状RNA Foxo3在心脏移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非编码RN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研究进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心房肌细胞模型诱导
    概述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损伤及凋亡标志物检测
        2.2.2 HL-1 细胞及原代心肌细胞培养
        2.2.3 HL-1 细胞及原代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诱导
        2.2.4 细胞RNA提取
        2.2.5 逆转录
        2.2.6 实时定量PCR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HL-1 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诱导
        2.3.2 原代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诱导
        2.3.3 circFoxo3 在缺氧再灌注以及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中表达量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circFoxo3 在心房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概述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2 方法
        3.2.1 细胞干扰
        3.2.2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3.2.3 蛋白电泳
        3.2.4 Annexin V/碘化丙啶(PI)染色
        3.2.5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3.2.6 用Incu Cyte系统实时定量分析细胞死亡
        3.2.7 生物素化探针制备
        3.2.8 RNA免疫共沉淀
        3.2.9 免疫共沉淀
    3.3 结果
        3.3.1 缺氧/复氧促进心肌细胞凋亡
        3.3.2 敲低circFoxo3 可减少缺氧/复氧过程中circFoxo3 的表达
        3.3.3 敲低circFoxo3 对靶基因Foxo3 的影响
        3.3.4 敲低circFoxo3 可减少缺氧/复氧导致的细胞凋亡
        3.3.5 敲低circFoxo3 可减少缺氧/复氧导致的细胞死亡
        3.3.6 敲低circFoxo3 可减少缺氧/复氧导致的线粒体损伤
        3.3.7 敲低circFoxo3 可减少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表达
        3.3.8 circFoxo3 影响miR-433和miR-136 表达
        3.3.9 circFoxo3 不与miR-433和miR-136 直接作用
        3.3.10 p-Foxo3 与缺氧/复氧诱导的关系
        3.3.11 p-Foxo3与circFoxo3 的关系
        3.3.12 circFoxo3 抑制Foxo3 蛋白的磷酸化
    3.4 讨论
第4章 circFoxo3 在小鼠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概述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动物资料
        4.2.2 异体心脏获取
        4.2.3 异体心脏保存
        4.2.4 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
        4.2.5 受体小鼠心脏功能评价
        4.2.6 组织HE染色
        4.2.7 纤维化染色
    4.3 结果
        4.3.1 心脏移植术后心脏损伤情况
        4.3.2 circFoxo3 在心脏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移植物中过度表达
        4.3.3 circFoxo3 低表达改善心脏移植功能
        4.3.4 circFoxo3 低表达减少心脏移植后心肌坏死
        4.3.5 低表达circFoxo3 降低心脏移植后心肌纤维化
        4.3.6 低表达circFoxo3 降低心脏移植后心肌凋亡
        4.3.7 低表达 circFoxo3 降低心脏移植后Caspase-3 表达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载FK506缓释PLGA纳米粒抑制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和中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载FK506 缓释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建立及评估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载FK506 缓释PLGA纳米粒治疗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综述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二、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4)情绪状态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心脏移植现状
    二、心脏移植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排异反应影响心脏移植受者生存
    四、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类型与机制
        (一) 超急性排异反应
        (二) 急性排异反应
        (三) 慢性排异反应的主要表现为抗体介导的排异反应
    五、心脏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六、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治疗和免疫监测
        (一)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治疗方案
        (二)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监测
    七、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八、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 心理神经免疫学说
        (二) 情绪应激状态与免疫功能
    九、心脏移植受者情绪的研究现况
        (一) 心脏移植受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
        (二) 焦虑、抑郁情绪对心脏移植患者的影响
        (三) 心脏移植患者情绪状况的测评
    十、文献回顾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研究样本量
    四、抽样方法
    五、研究工具
        (一) 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
        (二) 情绪状况-简式简明心境量表
        (三) 免疫功能状况-自行设计的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病例报告表
    六、资料收集
    七、数据统计分析
    八、质量控制
    九、伦理原则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二) 研究对象的疾病学特征
    二、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
    三、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 情绪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二) 药物使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 免疫功能的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四、探讨情绪在药物使用与免疫功能之间的作用
        (一) 探讨情绪状态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 探讨情绪状态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药物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 讨论
    一、对研究对象的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二) 研究对象的疾病特征分析
    二、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
        (一) 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总体情绪状态逐日好转
        (二) 家族病史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影响患者情绪状态
    三、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 研究对象情绪状态会影响免疫内环境
        (二) 药物使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三) 药物剂量增加和情绪状态变差影响免疫功能
    四、探讨情绪在药物使用与免疫功能之间的作用
        (一) 情绪在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与CD4+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 情绪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剂量与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之间起调节作用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
    附录三: 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OMS—SF)
    附录四: 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病例报告表
致谢

(5)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移植动脉HE染色及新生内膜增厚情况
    第二部分 移植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CAM-1、TNF-α、PCNA、SMA-α,TGF-β1和NF-κB/P65 的表达情况
讨论
    第一部分 CAV相关进展
    第二部分 CAV大鼠模型建立
    第三部分 花椒毒酚在CAV中的防治作用
    第四部分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AV 概述及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6)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进展
        1.1.1.1 藏酋猴的研究进展
        1.1.1.2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FTY720 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2.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2.1.1 选题思路
        2.1.2 实验设计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2.3.1.1 选取实验动物及实验分组
        2.3.1.2 给药方式及给药后管理
        2.3.1.3 血样采集
        2.3.2 FTY720 药效研究
        2.3.2.1 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检测
        2.3.2.2 流式细胞检测
        2.3.2.3 外周血中FTY720 血药浓度检测
        2.3.3 FTY720 药代动力学研究
        2.3.3.1 给药并采集血样
        2.3.3.2 HPLC法测定FTY720 血药浓度
        2.3.4 试验数据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血液学结果
        2.4.2 血液生化结果
        2.4.3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2.4.4 外周血中FTY720 血药浓度检测结果
        2.4.5 FTY720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2.4.6 藏酋猴与狒狒和食蟹猴对FTY720 的敏感性比较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抑制作用的初级研究
    3.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3.1.1 选题思路
        3.1.2 实验设计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CsA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3.3.1.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3.3.1.2 免疫指标检测
        3.3.2 MM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3.3.2.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3.3.2.2 免疫指标检测
        3.3.3 CV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3.3.3.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3.3.3.1 免疫指标检测
        3.3.4 试验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CsA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4.2 MM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4.3 CV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5 讨论
        3.5.1 CsA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5.2 MM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5.3 CV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联合给药免疫抑制模型
    4.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4.1.1 选题思路
        4.1.2 实验设计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4.3.2 免疫指标检测
        4.3.3 数据统计
    4.4 实验结果
        4.4.1 血液学检测结果
        4.4.2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4.4.3 补体成分检测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CD73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ERC的提取、培养、细胞表型鉴定以及CD73表达情况的鉴定
    1.1 对象和方法
        1.1.1 ERC的提取和培养
        1.1.2 ERC的形态学观测
        1.1.3 ERC的细胞表型鉴定
        1.1.4 CD73的免疫荧光
        1.1.5 主要仪器、耗材、试剂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ERC的形态
        1.2.2 细胞表型鉴定结果
        1.2.3 ERC表面CD73免疫荧光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ERC表面表达的CD73的体外功能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ERC细胞悬液的制备
        2.1.2 ERC表面CD73的体外催化功能研究
        2.1.3 小鼠脾脏细胞悬液的制备
        2.1.4 抗CD73抗体预处理的ERC
        2.1.5 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
        2.1.6 流式细胞技术
        2.1.7 主要仪器耗材和实验试剂
        2.1.8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ERC表达的CD73能够体外催化AMP脱磷酸形成ADO
        2.2.2 表达CD73的ERC于体外可以抑制成熟DC的产生
        2.2.3 表达CD73的ERC于体外能够促进M2 的增殖
        2.2.4 表达CD73的ERC于体外能够促进Treg的增殖
    2.3 讨论
    2.4 小结
三、ERC表达CD73在其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小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制备
        3.1.3 实验分组及治疗
        3.1.4 同种异体异位心脏模型移植物生存观察
        3.1.5 模型标本取材
        3.1.6 组织病理检测及评分
        3.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析
        3.1.8 流式细胞术
        3.1.9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3.1.10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3.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3.1.12 相关仪器、耗材、试剂
        3.1.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ERC表达CD73能够延长小鼠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期
        3.2.2 ERC表达CD73能够改善小鼠心脏移植物的病理改变
        3.2.3 ERC表达CD73能够减轻小鼠心脏移植物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3.2.4 ERC表达CD73能够降低成熟DC的比例
        3.2.5 ERC表达CD73能够增强Tol-DC的功能
        3.2.6 ERC表达CD73能够降低总巨噬细胞数量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2 极化
        3.2.7 ERC表达CD73能够诱导体内Treg细胞增多
        3.2.8 ERC表达CD73参与调节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平衡
        3.2.9 ERC表达CD73影响移植心脏A_(2A)和A_(2B)受体mRNA的转录水平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CD73/ADO/ADOR信号通路在实体器官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病理分型与代谢机制的基础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病理图谱研究:“阜外分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酮体代谢重塑及其临床转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从基因型到表型
    参考文献
缩略词列表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心脏移植术后肿瘤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心脏移植受者新生肿瘤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中远期生存分析
    摘要
    英文摘要
    背景
    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受者基线资料
        1.2 移植受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
        1.3 移植受者血型分布及维持免疫抑制剂
        1.4 供者基本特点
        1.5 移植前恶性肿瘤受者一般特点总结
        1.6 移植受者新生肿瘤一般特点总结
        1.7 接受脑肿瘤捐献者心脏供体的受者一般特点总结
        2. 心脏移植后新发肿瘤的发生率
        3. 各因素对新生肿瘤受者生存率的影响
        4. 心脏移植后新生肿瘤的危险因素
        5. 移植受者年龄
        6. 供者与受者血型匹配情况分析
        7. 维持免疫抑制
        8. 心脏移植受者新生肿瘤的预后分析
        8.1 不同类型新生肿瘤的累积发病率
        8.2 维持免疫抑制与新生肿瘤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心脏移植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背景
    1. 移植术后新生肿瘤
        1.1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1.2 半滑肌瘤
        1.3 皮肤癌
        1.4 血液系统肿瘤
    2. 移植供体传播的肿瘤
    3. 移植前恶性肿瘤
    小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致谢

(10)过表达sFgl2的MSCs调节巨噬细胞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小鼠脂肪来源MSCs分离、培养、鉴定及转染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主要实验仪器、器材及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小鼠脂肪来源的MSCs培养及鉴定
        1.2.2 成功构建带有目的基因的慢病毒载体
        1.2.3 体外转染,获得稳定表达sFgl2的MSCs
        1.2.4 转染不会影响MSCs细胞形态、表型、增殖及迁移能力
        1.2.5 第一部分实验内容汇总
    1.3 讨论
        1.3.1 间充质干细胞与移植免疫
        1.3.2 MSCs功能调节及转染
    1.4 小结
二、sFgl2-MSCs对巨噬细胞功能及分化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实验仪器、器材及实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M1 比例增加,M2 比例减少
        2.2.2 SFgl2-MSCs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2.2.3 SFgl2-MSCs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2.2.4 抗原刺激时,sFgl2-MSCs具有更强的促进巨噬细胞表面CD206 表达,抑制CD16/32表达的能力
        2.2.5 外界抗原刺激时,sFgl2-MSCs通过JAK-STAT及 NF-κB通路影响巨噬细胞分化
        2.2.6 SFgl2-MSCs对巨噬细胞诱导T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2.2.7 SFgl2-MSCs促进M2 型巨噬细胞细胞相关炎症抑制因子的表达
        2.2.8 在LPS+IFN-γ刺激条件下,共培养处理后巨噬细胞对MVEC细胞凋亡的影响
        2.2.9 第二部分结果汇总
    2.3 讨论
        2.3.1 巨噬细胞是参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
        2.3.2 巨噬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2.3.3 巨噬细胞与组织损伤
    2.4 小结
三、sFgl2-MSCs可以缓解小鼠心脏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实验仪器、器材及实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SFgl2-MSCs治疗组小鼠,心脏研磨液及血清中sFgl2 表达增高
        3.2.2 SFgl2-MSCs治疗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
        3.2.3 SFgl2-MSCs显着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减少巨噬细胞浸润
        3.2.4 SFgl2-MSCs治疗组中M2 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1 型巨噬细胞比例减少
        3.2.5 SFgl2-MSCs治疗组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抗炎因子水平升高
        3.2.6 第三部分结果汇总
    3.3 讨论
        3.3.1 SFgl2-MSCs比 WT-MSCs有更强的抑制急性免疫排斥的功能
        3.3.2 SFgl2-MSCs治疗组小鼠脾脏中M2 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2 型巨噬细胞相关抗炎因子增加
        3.3.3 SFgl2-MSCs治疗促进抗炎因子释放,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单核-巨噬细胞与器官移植排斥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心脏移植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状RNA Foxo3在心脏移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苏亚乐. 吉林大学, 2021
  • [2]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载FK506缓释PLGA纳米粒抑制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 邓诚.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情绪状态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相关性的研究[D]. 席文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花椒毒酚在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鹏. 三峡大学, 2020(06)
  • [6]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D]. 闵绍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CD73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胡永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病理分型与代谢机制的基础转化研究[D]. 陈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心脏移植术后肿瘤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D]. 孙彭赛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过表达sFgl2的MSCs调节巨噬细胞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研究[D]. 王小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心脏移植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