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菌丝体超微结构观察

松茸菌丝体超微结构观察

一、松茸菌丝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叶菁,林怡,王义祥,刘朋虎[1](2021)在《60Co辐射选育的姬松茸新菌株J37农艺性状与降低重金属含量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作为食药兼用型真菌,生产中常表现出易累积镉等重金属的特性,造成镉等重金属超标,选育低镉优质的姬松茸新品种是业界十分关注的科研目标。【方法】以姬松茸J1为出发菌株,采用60Co-辐射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姬松茸新菌株(J37);系统比较J1和J37第1~4潮次的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氨基酸含量,以及镉、铅、砷、汞等重金属含量,同时观测不同生长代数对J1和J37姬松茸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结果】(1)J37新菌株子实体各潮次的朵质量、盖质量、盖厚度、盖直径、盖高度、柄质量、柄直径等农艺性状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J1),柄长度极显着低于J1,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着高于J1;(2)与J1相比,J37的1~6代(M1~6)产量均高于J1,J37的M1、M2、M3、M4、M5和M6代的子实体产量增长幅度分别比J1提高了30.11%、33.58%、39.46%、39.45%、34.14%和33.53%,差异达极显着水平;(3)与J1相比,J37子实体的镉、铅、汞、砷含量,分别下降了48.09%、58.57%、26.03%、75.26%,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结论】姬松茸新菌株J37显示了良好的丰产性、优质性与安全性。

吴琪[2](2018)在《工厂化杏鲍菇菌渣培养姬松茸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工厂化杏鲍菇菌渣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优化姬松茸固/液培养基,减少其栽培原料的投入成本,进一步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本论文以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后的菌渣和姬松茸菌株为试验对象,利用杏鲍菇菌渣提取液制备了姬松茸母种培养基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杏鲍菇菌渣添加比例对姬松茸菌丝生长特征、产量、生物学效率和子实体镉积累量及化学组分合成的影响;还比较了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对姬松茸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杏鲍菇菌渣提取液和琼脂配制的固体培养基可直接作为姬松茸母种培养基,配方F5(即菌渣添加量200 g/L,琼脂20 g/L)培养皿中菌丝浓密、生长势强,菌丝生长速度快,且显着高于对照(PDA培养基)。2、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姬松茸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组分为:杏鲍菇菌渣用量153.54 g/L,酵母浸膏用量9.74 g/L,玉米粉用量30.51 g/L,在该条件下姬松茸菌丝体生物积累量最大预测值为1.796 g/100 mL,实际测定值达1.785 g/100 mL。3、以杏鲍菇菌渣和玉米芯作为姬松茸的栽培基质,设计了同一碳氮比的8个栽培料配方进行姬松茸(A-5)的常规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料中添加一定含量(菌渣添加量17%)的杏鲍菇菌渣能显着降低姬松茸子实体中镉富集量,改善姬松茸品质,减少其栽培料投入成本。4、姬松茸的熟料栽培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传统的发酵料栽培方式相比,二者各有其优缺点,生产上如何选择需因地制宜,结合实情。

郝姗姗[3](2016)在《异迟眼蕈蚊对不同食用菌的嗅觉行为反应以及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文中提出Bradysia impatiens属于双翅目眼蕈蚊科,幼虫主要危害食用菌和一些蔬菜作物,在我国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本论文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不同食用菌的嗅觉行为反应,并观察了触角感器形态。通过前期实验中,异迟眼蕈蚊成虫对8种食用菌子实体时期的嗅觉行为反应,筛选出趋性最强的食用菌进行以下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异迟眼蕈蚊成虫对3种食用菌在菌棒期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平菇和香菇对异迟眼蕈蚊的诱集率分别是72.5%和27.5%,两种食用菌之间差异极显着,表明异迟眼蕈蚊更为偏好平菇菌棒;平菇和茶树菇相比,异迟眼蕈蚊对平菇的选择比例依旧高于茶树菇,差异显着;茶树菇和香菇之间,异迟眼蕈蚊的对两者选择比例相当,差异不显着。说明在菌棒期,平菇对异迟眼蕈蚊的最具吸引力。(2)利用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异迟眼蕈蚊成虫对3种食用菌在菌丝体时期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香菇和茶树菇对异迟眼蕈蚊的诱集率分别是54.17%和45.83%,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并不显着;平菇与香菇之间、平菇与茶树菇之间,异迟眼蕈蚊对平菇依旧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且与香菇、茶树菇差异显着。说明在菌丝体时期,平菇对异迟眼蕈蚊的最具吸引力。(3)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异迟眼蕈蚊成虫对3种食用菌在子实体期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异迟眼蕈蚊对香菇、平菇、茶树菇这3种食用菌的选择比例相当,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3种食用菌在此时期,对异迟眼蕈蚊的诱集率差异不显着。(4)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异迟眼蕈蚊成虫对3种食用菌不同时期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平菇、香菇、茶树菇生长的不同时期,异迟眼蕈蚊的选择比例明显不同;但相同的是,3种食用菌的菌丝体时期对异迟眼蕈蚊的诱集率显着高于菌棒期和子实体期,且差异显着。说明,食用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异迟眼蕈蚊的嗅觉行为反应影响明显。(5)比较4种食用菌(香菇、平菇、茶树菇、姬松茸)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迟眼蕈蚊在4种食用菌上都可以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但各阶段时间经历时间不同。就整个世代而言,在平菇上经历时间最短,19.4天,在香菇上时间最长;在各个时期的存活率以及繁殖力的测定上,发现在平菇、姬松茸上的异迟眼蕈蚊存活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较高,在香菇、茶树菇上较低,且差异显着。经过对异迟眼蕈蚊试验种群生命参数的分析比较得出,异迟眼蕈蚊在不同食用菌上的净增殖率由大到小是平菇、姬松茸、茶树菇、香菇,且彼此之间差异显着;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由小到大排列是平菇、姬松茸、茶树菇、香菇;在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两项参数上,平菇、姬松茸与香菇、茶树菇之间差异显着。因此,异迟眼蕈蚊试验种群生命参数随食用菌种类的不同而改变。(6)对异迟眼蕈蚊触角超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异迟眼蕈蚊触角上有7种感器类型,各类的感器的特点与分布不同,异迟眼蕈蚊雌雄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别不明显。

李波[4](2016)在《镉胁迫下两个姬松茸品种生长及镉富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福建省食用菌办统计,2003-2007年福建省姬松茸鲜菇产量达2.5-3.68万吨。近几年随着育种技术及栽培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姬松茸产业更有很大的提高,姬松茸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极易富集镉的特性成为姬松茸产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屏障,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因此,探索镉对姬松茸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姬松茸对镉的耐受性及反应机制,为姬松茸富镉机理研究和低镉姬松茸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对姬松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姬松茸85号与诱变品种77号为实验对象,通过外源添加的方式研究两种姬松茸品种对镉的富集差异性,同时研究不同镉处理对两种姬松茸品种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丝生长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不添加外源镉的条件下,J85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大于J77菌丝;当镉浓度在CK~2mg/kg范围内,两菌株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受到镉的刺激作用而增大,J77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增长率高于J85菌丝;当镉浓度在2~200mg/kg浓度范围内,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均受到抑制,J85菌丝平均生长速度降低率高于J77菌丝。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丝生物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实验浓度范围内,J77菌丝生物量总是高于J85菌丝。2.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丝中MDA含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不添加外源镉的条件下,J85菌丝MDA含量较J77菌丝高32.44%;随着镉浓度的增加,J85菌丝MDA含量的增加比J77菌丝明显。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丝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实验浓度范围内,J85菌丝酶活性出现最大值时外源镉的浓度总是比北J77菌丝偏低。3.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丝形态发生变化,当镉浓度达到100mg/L时,两菌株菌丝形态完全改变。在0.5-2mg/L镉浓度处理下,J77菌丝与J85菌丝均有变化,但变化都不明显;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当镉浓度达到100mg/L时,J85菌丝表现出透明状,而J77菌丝仅表现出皱缩扭曲更加厉害。当浓度达到最大时,J85菌丝发生破裂,内含物外泄,J77菌丝则刚表现出透明状。4.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丝中镉含量不断增加,但两菌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不添加外源镉的条件下,J77菌丝镉含量较J85菌丝低,即J77菌丝对镉的富集能力较J85菌丝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J85菌丝中镉含量总是高于J77菌丝。5.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子实体农艺性状与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两菌株相比,J85子实体农艺性状与产量抑制率均比J77高。6.镉胁迫对两菌株子实体显微结构有显着影响,当镉浓度在CK~2mg/kg范围内,两菌株孢子长度、宽度和囊状体直径均受到促进作用而增大,同时两菌株孢子及囊状体形态无明显变化;当镉浓度>2mg/kg时,两菌株孢子与囊状体开始受到镉毒害作用,形态及大小均受到抑制作用。当镉浓度达到最大时,两菌株孢子与囊状体形态严重改变。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两菌株显微结构相比,在不添加外源镉时,J85孢子长度、宽度和囊状体直径均大于J77;当镉浓度升高时,J85孢子与囊状体受到镉毒害作用早于J77。7.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子实体中SOD、POD、CAT、APX四种酶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酶活性最大时外界镉浓度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两菌株相比,J85子实体四种酶活性最高时的镉浓度总是比J77偏低;J85子实体MDA含量总是高于J77子实体,且最大值出现时的镉浓度低于J77。8.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子实体中锌元素随镉浓度增加而减小;铜、铁、锰3种元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每种元素之间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镁元素与外界镉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当镉浓度达到最大值,镁元素含量也达到最大值;钙元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是变化最复杂的元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除锌元素外,J85菌株子实体中其他5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均低于J77菌株。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菌株对碳、氮、磷、钾等4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有较大影响。随着外界镉浓度的增加,两菌株子实体中碳元素含量呈显着下降趋势;磷元素含量变化无显着差异;氮、钾元素含量随镉浓度的升高呈现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两种元素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验浓度范围内,J85菌株子实体碳元素含量降低率高于J77菌株;磷元素含量变化两菌株无显着差异;J85菌株子实体钾元素含量始终低于J77菌株;J85菌株子实体氮元素含量略高于J77菌株。随着外源镉浓度的增加,两菌株子实体中镉含量不断增加,当培养料中镉浓度达到最大时,两菌株子实体中镉含量也达到最大值。在不添加外源镉的条件下,J85子实体中镉含量高于J77菌株27.47%;随着镉浓度的增加J85子实体中镉含量的增加量总是高于J77;当镉浓度达到50mg/kg时,J85子实体中镉含量比J77高68.98%。9.镉胁迫下两种姬松茸子实体所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两菌株均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及2种半必需氨基酸;在实验浓度范围内,J85菌株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J77菌株。随着外界镉浓度的增加,两菌株氨基酸总量及17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有很大差异;根据FAO/WHO理想标准,当镉浓度≥10mg/kg时,J85菌株E/T值低于理想营养标准;当镉浓度≥20mg/kg时,J77菌株E/N、E/T值低于理想标准。10.由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外源镉浓度处理与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鲜重、SOD酶活性之间以及与两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子实体产量、SOD酶活性、锌、锰、氮、钾元素以及J77碳元素之间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两菌株菌丝及子实体镉含量之间以及与子实体镁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J85子实体丙二醛含量呈正显着相关;除此之外,与POD、CAT、APX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之间以及与两菌株子实体POD、CAT、APX酶活性、铁、铜、钙、磷等元素之间无显着相关性。

刘朋虎,陈爱华,江枝和,雷锦桂,王义祥,翁伯琦[5](2012)在《姬松茸“福姬J77”新菌株选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姬松茸J1为出发菌株,采用60 Co-紫外线复合诱变,得到1株与原菌株形态差异显着的姬松茸诱变菌株。经出菇试验,诱变菌株在子实体颜色、朵重、盖直径、盖厚、柄直径、柄长度等农艺形状与原菌株均有明显差异,产量大幅提高。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诱变菌株在不同温度、不同pH及不同料水比情况下菌丝的生长速度与姬松茸J1均有很大差异。用扫描电镜观察诱变菌株及出发菌株的菌丝体,诱变菌株菌丝变细,表面有颗粒物,与原菌株有显着差异。经过SSR标记的指纹图谱分析,诱变菌株与原菌株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诱变菌株为一个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新菌株,命名为福姬J77。

宋宇婷[6](2012)在《兴凯赤松外生菌根群落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兴凯赤松(Pinus takahasii Nakai)外生菌根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其中包括菌根颜色、分枝形状、菌套结构、外延菌丝类型、菌索、哈蒂氏网和囊状体等特征,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13科16属的21种不同种类的外生菌根菌,分析外生菌根菌群落的相对多度、均度、丰度、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同时本文提取不同产地松茸子实体的DNA,采用ITS-PCR对松茸rDNA进行比对分析,研究不同产地松茸遗传变化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组样品的ITS序列被分成了两大组,黑龙江省鸡东,东京城,东宁和吉林省汪清,由于序列较为相似被分到一组,黑龙江省穆棱和海林被分到另一组。结果显示每组的ITS序列变化较小,相似程度较高。同时又存在多个位点的差异,有转换、颠换和缺失。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兴凯赤松外生菌根群落的结构特征,基本了解了兴凯赤松根系的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状况,为建立兴凯赤松外生菌根资源数据库及分类鉴定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还可以为松茸的人工驯化和松茸保护与恢复提供技术依据。

苏建兰[7](2011)在《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作为高经济价值珍稀野生食用菌,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是世界性稀缺濒危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松茸资源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包括松茸在内的林下资源产权,有效激励了经营主体,林业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则为松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松茸产业获得较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集体林改后更为分散的经营主体如何实现规模化?如何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有效协作?如何避免高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掠夺性利用?如何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下实现松茸资源及其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摸索可持续的松茸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林区农民增收和脱贫,形成地域性特色产业聚群?上述系列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大课题,其结果不仅关系到松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还可为集体林改后的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探索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本文以云南松茸产业链为切入点,具体内容如下:1、宏观诠释松茸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分析了云南松茸产业内在和外在比较优势。2、基于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主体现状,阐释了松茸培育、管护、采集、加工、保鲜、包装、物流和销售各环节所存在的问题。3、概括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中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从生产要素禀赋、关键行为主体决策特征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角度剖析了产业链所存问题缘由,并为未来产业化经营指明了方向。4、分析了生产者、消费者特征和市场前景,对未来十年松茸供需变化进行了预测。5、借鉴国外农产品产业链运行的先进经验,分析云南松茸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产业链优化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优化举措和实现机制。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产业链、微观经济学和社区林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国际贸易和管理学知识,基于规范和实证分析,运用生产要素禀赋、供需模型和弹性特征、市场失灵及纠正等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工具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展开了研究。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松茸产业链主体包括农户、中间商、厂商和经销商,主要涉及松茸人工促繁和采集、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各环节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相互竞争、相互联系。云南松茸产业链覆盖面相对广,物流路径复杂,受环境影响大,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下,其发展动力来自各功能主体对利润的追逐和对最终消费者需求的满足2、云南松茸产业链较短,价值未能够充分体现,是资源主导型产业链。违背松茸资源生长规律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松茸处于濒危状态、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山区农民收入下降等,以可持续理念发展云南松茸产业链是历史必然选择。3、以日本为主的国外发达国家政府已经通过立法、标准和监管体系规范松茸产品供给行为,产业链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手段先进,市场集中度较高,产品供给质量有保障。我国政府制定了松茸相关的政策、法律,标准体系也初步形成,但由于技术制约、组织化程度低等使中国松茸产品在出口中频发质量问题,削弱了中国松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故构建适宜的产业组织模式成为促进中国松茸有效供给的发展趋势。(4)云南松茸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松茸产品(质量)供给能力和消费者需求。在云南松茸产品需求相对稳定,且随着消费质量转变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松茸产品(质量)供给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松茸产品(质量)供给主体——农民,因分散且规模小、素质相对低下、市场驾驭能力欠缺等因素成为产品(质量)供给的瓶颈。产业化经营能够通过“企业集团+松茸园区+农协+农户”把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供给。不仅如此,公司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还能够把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技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延伸产业链。本文的研究结论透视出云南松茸产业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且缺乏较强竞争力,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皆未能够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建议要依靠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力量,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松茸产业化经营,并通过促进产地农民积极参与、政府科学规划,大力推动和协调、建立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产业合作组织体系、强化产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云南松茸产业的融投资体系、加大松茸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健全松茸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来实现产业化经营。

江枝和,翁伯琦,雷锦桂,肖淑霞,王义祥,唐翔虬[8](2009)在《姬松茸新菌株J3的细胞生物学鉴定与菌盖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文中认为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姬松茸菌株J3与原菌株J1子实体的菌盖皮、菌盖内和菌褶中常见的微量元素S、P、Ca、K、Fe、Cu和Zn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它们的相对重量百分比。利用扫描及透射电境观察姬松茸菌株J3与原菌株J1菌丝体、子实体的表面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菌盖皮、菌盖内和菌褶均含上述各种微量元素,但含量各不相同;姬松茸J3菌丝表面有明显竹节状,在菌丝的外部形态特征上不同于原菌株J1。此外,姬松茸J3细胞壁厚,而出现重度质壁分离;姬松茸菌株J3子实体中淀粉粒、线粒体均比原菌株J1多。由此,说明姬松茸J3与原菌株J1在细胞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侯英雪[9](2009)在《松茸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文中提出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其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等功效。本文对松茸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及其多糖的提取方法、理化性质、免疫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松茸发酵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以获取较高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为目的,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松茸的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4%,大豆蛋白胨4%,酵母粉0.2%, MgSO4·7H2O0.15%, KH2PO40.3%。在摇瓶培养条件下研究pH值、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摇床转速等因素对生物量及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摇瓶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6.0、装液量100mL/250mL、接种量8%、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70r/min,发酵周期为6d。在摇瓶培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发酵罐放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10L发酵罐,在通气量(V/V)为1:0.8,搅拌速度200r/min,温度25±1℃,装液量为7L的条件下,菌丝生物量达到39.1g/L。松茸胞外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路线为:将离心去除菌丝体的发酵液pH调至6.0,60℃浓缩至原体积的1/2,冷却后加入预冷的3倍体积的95%乙醇,放置于4℃冰箱至少24h,3500r/min离心收集沉淀,沉淀经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得胞外粗多糖。超声波法提取松茸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30,超声波功率400W,超声波破壁时间30min,水浸提温度90℃。通过动物实验表明:松茸未去蛋白的胞外多糖与未去蛋白的胞内多糖能够显着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而未去蛋白的胞外多糖及去蛋白的胞外多糖有使抗体升高的作用。

郑辉,王义祥,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10](2008)在《添加外源硒钙条件下姬松茸子实体形态的电镜观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电子显微技术,观察、分析不同硒钙配施水平对姬松茸子实体形态及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中浓度(30mg.kg-1)硒钙配施处理,姬松茸孢子长、个数分别比对照增加4.42%和64.24%(P<0.01);囊状体最小直径比对照减少24.61%(P<0.01)。囊状体形态改变最为明显,有的由正常的球形变成锥形;有的向内糜烂;表面黏着细小结晶;部分组织呈树根状。随着硒钙配施浓度的升高,菌盖皮菌丝形态改变的程度逐步加深,有树根状、火把状;有的菌丝较大瘦弱纹饰粗大,向内凹陷,大小不规则。

二、松茸菌丝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茸菌丝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工厂化杏鲍菇菌渣培养姬松茸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姬松茸的概况
        1.1.1 姬松茸的食药用价值
        1.1.2 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
    1.2 姬松茸的栽培与研究现状
        1.2.1 姬松茸的人工栽培历史
        1.2.2 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
        1.2.3 姬松茸的主要栽培模式
        1.2.4 姬松茸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1.2.5 姬松茸产业的发展趋势
    1.3 食用菌菌渣的国内外利用现状
        1.3.1 菌渣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
        1.3.2 菌渣用作提取多糖
        1.3.3 菌渣的其他用途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杏鲍菇菌渣提取液制备姬松茸母种培养基的初探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加富PDA培养基的配制
        2.1.5 供试培养基的配制
        2.1.6 菌株的活化与接种
    2.2 项目测定及数据处理
        2.2.1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2.2.2 菌丝生长增长率的计算
        2.2.3 菌丝满皿天数的记录
        2.2.4 菌丝生长特征的观测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菌渣提取液浓度对姬松茸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2.3.2 不同菌渣提取液浓度对姬松茸菌丝特征及满皿天数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杏鲍菇菌渣提取液优化姬松茸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剂与材料
        3.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3.1.5 培养方法
        3.1.6 菌丝体干重的测定方法
    3.2 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
        3.2.1 供试碳源种类的选择
        3.2.2 碳源浓度的选择
        3.2.3 供试氮源的选择
        3.2.4 氮源浓度的选择
        3.2.5 杏鲍菇菌渣用量的筛选
        3.2.6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的试验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碳源种类的选择
        3.3.2 碳源浓度的选择
        3.3.3 氮源种类的选择
        3.3.4 氮源浓度的选择
        3.3.5 杏鲍菇菌渣用量的选择
        3.3.6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模型可行性分析
        3.3.7 三维响应面图及等高线图的分析
        3.3.8 最佳培养基的验证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的配方筛选试验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4.1.4 姬松茸液体菌种的制备
        4.1.5 栽培料配方
        4.1.6 栽培料的堆制发酵及接种
        4.1.7 栽培管理
    4.2 项目测定
        4.2.1 姬松茸栽培料的碳、氮含量测定
        4.2.2 供试栽培料理化性质的测定
        4.2.3 姬松茸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4.2.4 姬松茸菌丝特征的观测
        4.2.5 姬松茸菌丝满袋天数的测定
        4.2.6 姬松茸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测定
        4.2.7 姬松茸子实体化学组分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供试栽培料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4.3.2 不同供试栽培料对姬松茸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4.3.3 不同供试栽培料对姬松茸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4.3.4 不同供试栽培料对姬松茸子实体水分、多糖及氨基酸的影响
        4.3.5 供试栽培料对姬松茸子实体不同部位镉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姬松茸发酵料栽培及熟料栽培模式的比较试验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5.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5.1.4 姬松茸液体菌种的制备
        5.1.5 姬松茸栽培料的配方设计
        5.1.6 姬松茸发酵料栽培的试验流程
        5.1.7 姬松茸熟料栽培的试验流程
    5.2 项目测定
        5.2.1 姬松茸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5.2.2 姬松茸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测定
        5.2.3 姬松茸子实体化学组分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栽培料不同处理方式对姬松茸菌丝生长曲线的影响
        5.3.2 栽培料不同处理方式对姬松茸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5.3.3 栽培料不同处理方式对姬松茸化学组分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利用杏鲍菇菌渣提取液制备姬松茸母种培养基
    6.2 姬松茸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6.3 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的配方筛选
    6.4 姬松茸发酵料栽培及熟料栽培模式的比较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异迟眼蕈蚊对不同食用菌的嗅觉行为反应以及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异迟眼蕈蚊
        1.1.1 异迟眼蕈蚊概述
        1.1.2 异迟眼蕈蚊的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1.1.2.1 农业防治
        1.1.2.2 物理防治
        1.1.2.3 化学防治
        1.1.2.4 生物防治
    1.2 植食性昆虫及异迟眼蕈蚊的寄主选择性
        1.2.1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性
        1.2.1.1 植食性昆虫和寄主植物的关系
        1.2.1.2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定向反应
        1.2.1.3 虫害诱导次生化合物的变化
        1.2.2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作用
        1.2.3 异迟眼蕈蚊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1.3 昆虫的嗅觉机制
        1.3.1 昆虫触角感器概述
        1.3.2 昆虫触角感器分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
        1.4.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异迟眼蕈蚊对几种食用菌的嗅觉反应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昆虫处理
        2.1.3 供试菌种
        2.1.4 供试菌种处理
        2.1.5 试验方法
    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异迟眼蕈蚊对8种食用菌的嗅觉行为反应
        2.3.2 异迟眼蕈蚊对3种食用菌相同生长时期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2.3.3 异迟眼蕈蚊对3种食用菌不同生长时期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2.4 讨论
第三章 四种食用菌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菌种
        3.1.3 菌种处理
    3.2 试验方法
        3.2.1 饲养方法
        3.2.2 各虫态历期、存活率以及成虫繁殖力的测定
        3.2.3 成虫寿命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食用菌对异迟眼蕈蚊发育历期的影响
        3.4.2 不同食用菌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3.4.3 不同食用菌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3.4.4 不同食用菌种类对异迟眼蕈蚊整个世代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异迟眼蕈蚊触角的超微结构
    4.1 供试昆虫
    4.2 扫描电镜的制样与观察
        4.2.1 样品的清洗与干燥
        4.2.2 粘台与观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异迟眼蕈蚊触角的一般形态
        4.3.2 异迟眼蕈蚊触角感器种类、形态及分布
    4.4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异迟眼蕈蚊对食用菌的选择偏好性
    5.2 异迟眼蕈蚊在四种食用菌上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
    5.3 异迟眼蕈蚊的触角感器
    5.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5.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5.6 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镉胁迫下两个姬松茸品种生长及镉富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姬松茸的概况
        1.1.1 姬松茸生物学特性
        1.1.2 姬松茸的营养价值研究
        1.1.3 姬松茸药用价值研究
    1.2 食用菌重金属研究
        1.2.1 食用菌重金属富集
        1.2.2 姬松茸镉富集
        1.2.3 重金属对食用菌的毒害作用
    1.3 镉毒害作用研究
        1.3.1 镉对动植物的毒害作用研究
        1.3.2 镉对姬松茸的毒害作用研究
    1.4 耐镉机制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镉对两个姬松茸品种菌丝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设计
        2.1.4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2.1.5 酶活测定
        2.1.6 菌丝扫描电镜观察
        2.1.7 菌丝中镉含量测定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对姬松茸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2.2 对姬松茸菌丝平均鲜重的影响
        2.2.3 镉对姬松茸菌丝显微结构的影响
        2.2.4 对姬松茸菌丝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4.1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2.2.4.2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2.2.4.3 对CAT酶活性的影响
        2.2.4.4 对APX酶活性的影响
        2.2.5 对姬松茸菌丝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6 对姬松茸菌丝镉含量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镉对两个姬松茸品种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设计
        3.1.4 子实体产量及农艺性状测定
        3.1.5 子实体扫描电镜观察
        3.1.6 子实体酶活性测定
        3.1.7 子实体中镉含量及矿物质元素的测定
        3.1.8 子实体中碳氮磷钾元素测定
        3.1.9 子实体氨基酸的测定
        3.1.10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姬松茸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对姬松茸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3 对姬松茸子实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3.2.4 对姬松茸子实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1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3.2.4.2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3.2.4.3 对CAT酶活性的影响
        3.2.4.4 对APX酶活性的影响
        3.2.5 对姬松茸子实体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6 对姬松茸子实体营养品质的影响
        3.2.6.1 对子实体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2.6.2 对子实体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6.3 对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6.4 对子实体中镉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姬松茸“福姬J77”新菌株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选育技术路线
    1.3 出菇试验
    1.4 诱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1.5 诱变菌株的鉴定
        1.5.1 菌丝超微结构观察
        1.5.2 SSR分子标记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变选育结果
    2.2 主要农艺性状
    2.3 诱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3.1 温度适应性
        2.3.2 pH适应性
        2.3.3 含水量适应性
    2.4 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6)兴凯赤松外生菌根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兴凯赤松概述
        1.1.2 菌根简介
    1.2 外生菌根的形成过程及松茸简介
        1.2.1 外生菌根
        1.2.2 外生菌根的形成过程
        1.2.3 松茸简介
    1.3 外生菌根研究概况
        1.3.1 外生菌根资源的调查研究
        1.3.2 外生菌根生理学
        1.3.3 外生菌根生态学
        1.3.4 外生菌根分子生物学
        1.3.5 外生菌根形态、解剖学分类的研究
        1.3.6 松茸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样品处理
        2.3.2 外生菌根的宏观观察及描述
        2.3.3 外生菌根的微观结构观察
        2.3.4 ITS序列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兴凯赤松外生菌根类型
    3.2 兴凯赤松外生菌根菌分子学鉴定
    3.3 松茸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松茸ITS序列比对结果与分析
        3.3.2 数据描述
        3.3.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4 讨论
    4.1 兴凯赤松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结构
    4.2 外生菌根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4.3 松茸子实体分子学鉴定
    4.4 外生菌根菌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松茸
        2.1.2 产业链
        2.1.3 松茸产业链
    2.2 主要研究范畴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微观经济学理论
        2.2.3 社区林业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3 松茸的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价值体系
    3.1 松茸的世界分布
        3.1.1 松茸的地域性分布
        3.1.2 松茸的种群性分布
    3.2 松茸的生长环境
        3.2.1 共生植被
        3.2.2 土壤、地质和地形
        3.2.3 海拔
        3.2.4 气候
    3.3 松茸的价值体系
        3.3.1 松茸的营养价值
        3.3.2 松茸的药用价值
        3.3.3 松茸的生态价值
        3.3.4 松茸的香味和鲜味价值
        3.3.5 松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和比较优势分析
    4.1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
        4.1.1 云南松茸产业形成阶段
        4.1.2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阶段
    4.2 云南松茸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4.2.1 云南松茸产业的内在优势
        4.2.2 云南松茸产业的外在优势
5 云南松茸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云南松茸产业链的构造
        5.1.1 云南松茸产业链构造图
        5.1.2 云南松茸产业链的特点
    5.2 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状况分析
        5.2.1 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农民)现状和存在问题
        5.2.2 云南松茸产业链中游(中间商)现状和存在问题
        5.2.3 云南松茸产业链下游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6 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分析
    6.1 生产要素禀赋问题
        6.1.1 土地资源
        6.1.2 劳动力资源
        6.1.3 资金
        6.1.4 技术
        6.1.5 基础设施
    6.2 产业链内各行为主体决策行为特征分析
        6.2.1 基于投资意愿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2.2 基于效益成本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2.3 基于市场势力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3 市场失灵问题
        6.3.1 资源产权导致的市场失灵
        6.3.2 质量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6.4 政府干预问题
        6.4.1 政府干预举措与理论分析
        6.4.2 国内政府干预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内各主体的影响
        6.4.3 国外政府政策干预引发的松茸贸易壁垒问题
7 云南松茸供给需求特征分析和经济学预测
    7.1 松茸供给特征和供给潜力预测
        7.1.1 松茸供给及其弹性分析
        7.1.2 松茸供给特征分析
        7.1.3 松茸供给潜力预测分析
    7.2 松茸需求特征和需求前景预测
        7.2.1 松茸需求及其弹性分析
        7.2.2 云南松茸需求条件分析
        7.2.3 云南松茸需求前景预测
8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对策
    8.1 云南松茸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8.2 国外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启示
        8.2.1 美国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2 荷兰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3 日本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4 巴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3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对策
        8.3.1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目标
        8.3.2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原则
        8.3.3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内容
        8.3.4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举措
        8.3.5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的实现机制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和建议
    9.2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实地调查总体说明
附录二:调查样本区简介
附录三: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四:中间收购商调查问卷
附录五:企业调查问卷

(8)姬松茸新菌株J3的细胞生物学鉴定与菌盖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仪器
    1.3 方法
    1.4 测试条件
    1.5 扫描电镜观察
    1.6 透射电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姬松茸新菌株J3与原菌株J1子实体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分析
    2.2 菌丝体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2.3 菌丝透射电境观察
    2.4 子实体透射电镜观察
3 讨论

(9)松茸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液体深层发酵
        1.1.1 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概念的提出
        1.1.2 液体深层发酵的优越性
        1.1.3 食药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进展
        1.1.4 食药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1.2 松茸
        1.2.1 松茸简介
        1.2.2 松茸的形态和分布
        1.2.3 松茸的营养价值
        1.2.4 松茸的药用价值
    1.3 活性多糖及松茸多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类化合物的定义及其功能
        1.3.2 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
        1.3.3 多糖类化合物的纯化
        1.3.4 松茸多糖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松茸深层发酵的培养方法
        2.2.3 生物量的测定
        2.2.4 发酵液中多糖的测定
        2.2.4.1 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
        2.2.4.2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
        2.2.4.3 胞外多糖的测定
        2.2.4.4 胞内多糖的测定
        2.2.4.5 还原糖的测定
        2.2.4.6 多糖提取率的计算
        2.2.5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2.2.5.1 碳源的选择
        2.2.5.2 氮源的选择
        2.2.5.3 无机盐的选择
        2.2.5.4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试验
        2.2.6 发酵条件的选择
        2.2.6.1 培养温度的选择
        2.2.6.2 起始pH值的选择
        2.2.6.3 装液量的选择
        2.2.6.4 接种量的选择
        2.2.6.5 摇床转速的选择
        2.2.6.6 液体发酵周期的确定
        2.2.7 发酵罐放大实验
        2.2.8 松茸多糖的提取
        2.2.8.1 松茸胞外多糖的提取
        2.2.8.2 松茸胞内多糖的提取
        2.2.8.3 杂蛋白的去除
        2.2.8.4 粗多糖的定性实验
        2.2.9 松茸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2.9.1 小鼠的分组及饲养
        2.2.9.2 碳粒廓清法
        2.2.9.3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2.2.9.4 血清凝集素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活化后的松茸菌株
    3.2 松茸发酵培养基
        3.2.1 最佳碳源的确定
        3.2.1.1 不同碳源的选择
        3.2.1.2 葡萄糖最佳浓度的确定
        3.2.2 最佳氮源的确定
        3.2.2.1 不同氮源的选择
        3.2.2.2 大豆蛋白胨最佳浓度的确定
        3.2.2.3 酵母粉浓度对松茸发酵的影响
        3.2.3 最佳无机盐的确定
        3.2.4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优化试验
    3.3 松茸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3.3.1 温度对松茸发酵的影响
        3.3.2 不同起始pH对松茸发酵的影响
        3.3.3 装量对松茸发酵的影响
        3.3.4 接种量对松茸发酵的影响
        3.3.5 摇床转速对松茸发酵的影响
        3.3.6 液体发酵周期的确定
    3.4 发酵罐放大实验结果
    3.5 松茸多糖的提取
        3.5.1 松茸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3.5.2 胞外多糖提取
        3.5.3 胞内多糖提取
        3.5.3.1 最佳超声波功率的确定
        3.5.3.2 最佳超声波时间的确定
        3.5.3.3 最佳浸提温度的确定
        3.5.3.4 最佳料液比的确定
        3.5.3.5 胞内多糖提取正交试验
        3.5.3.6 最佳提取条件的验证及放大实验
    3.6 松茸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
        3.6.1 松茸多糖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6.2 松茸多糖对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吞噬指数的影响
        3.6.3 血清凝集素实验结果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添加外源硒钙条件下姬松茸子实体形态的电镜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料配方
    1.3 方法
    1.4 样品制备
    1.5 特征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姬松茸孢子大小及个数的影响
    2.2 姬松茸囊状体大小及个数的影响
    2.3 对姬松茸菌盖皮菌丝大小的影响
    2.4 对姬松茸菌表面结构的影响
        2.4.1 对姬松茸孢子形态变化的影响
        2.4.2 硒钙配施对姬松茸囊状体形态变化的影响
        2.4.3 对姬松茸菌丝形态变化的影响
3 讨 论

四、松茸菌丝超微结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60Co辐射选育的姬松茸新菌株J37农艺性状与降低重金属含量效应[J]. 陈华,叶菁,林怡,王义祥,刘朋虎.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6)
  • [2]工厂化杏鲍菇菌渣培养姬松茸的技术研究[D]. 吴琪.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3]异迟眼蕈蚊对不同食用菌的嗅觉行为反应以及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D]. 郝姗姗.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4]镉胁迫下两个姬松茸品种生长及镉富集特性研究[D]. 李波.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5]姬松茸“福姬J77”新菌株选育研究[J]. 刘朋虎,陈爱华,江枝和,雷锦桂,王义祥,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2012(12)
  • [6]兴凯赤松外生菌根群落结构研究[D]. 宋宇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7]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 苏建兰.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8]姬松茸新菌株J3的细胞生物学鉴定与菌盖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 江枝和,翁伯琦,雷锦桂,肖淑霞,王义祥,唐翔虬. 电子显微学报, 2009(05)
  • [9]松茸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D]. 侯英雪.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4)
  • [10]添加外源硒钙条件下姬松茸子实体形态的电镜观察与分析[J]. 郑辉,王义祥,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05)

标签:;  ;  ;  ;  

松茸菌丝体超微结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