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

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

一、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潘宏林[1](2021)在《基于SWAT的伊通河新立城坝下生态水量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库是陆地水循环中重要的水工建筑物,人类利用水库达到防洪及灌溉等目标。但是,在天然河道上建设水库,也会导致河道下游的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改变流域的水文特征。所以,基于河道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研究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如何设计和维持河流生态的最小水量,即生态水量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新立城水库坐落在伊通河上,是长春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因为水资源较为匮乏,导致其坝下至长春市城区生态水量严重不足。通过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对伊通河进行生态补水,利用其水量结合各补水水源进行合理的生态水量调控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建立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子流域及HRU的划分,利用伊通水文站径流数据进行参数的率定,模拟2010年~2020年11年间的伊通河流域水文过程,得出了子流域逐月的产水量;并且根据实测数据对逐月子流域产水量进行验证,然后根据伊通河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结合SWAT模型模拟的径流结果分析,确定了满足水质要求的子流域出口的最小水量,即伊通河长春市入口处的生态需水量;最后,综合考虑生态需水量、水库下泄水量、污水处理厂排放量、流域产水量、中部城市归还生态水量,建立伊通河生态水量调控线性规划模型,利用Matlab编程技术计算新立城水库逐月最合适的下泄水量。最后,基于污水处理厂每月排放水量为75~77.5万m3、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在5~10月每月归还生态水量为130万m3,汇水量为SWAT模型计算的多年汇水量90%保证率的水量,对未来中部城市供水工程完成后的伊通河生态水量调控进行预测,制定了1-12月的最优补水调控方案,即水库下泄水量分别是15.5425万m3、17.468万m3、16.8834万m3、84.24万m3、22.5万m3、41.53万m3、80.82万m3、44.78万m3、113.92万m3、39.8万m3、44.81万m3、24.70万m3。

谢楚依[2](2021)在《生态潜坝工程影响下的生境及植物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潜坝工程是一种新型治污生态模式,通过简单工程设计拦截上游来水、蓄留地下潜水,改善工程所在区域的植被湿生生境,引导当地植物生长以替代人工植被种植、达到水质净化需求。由于工程简洁,其造价及后期维护成本远低于人工湿地建造,但目前对此类生态友好型潜坝工程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其实际的生境、植物影响状况仍需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得出。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碧流河水库八家河入库段生态潜坝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气象网及水库实测数据,推求此类工程对水库入库段气候、水文、土壤、用地类型等生境指标的影响;并结合无人机多光谱、哨兵二号卫星数据及实地取样数据,重点考察了八家河工程前后的研究区域内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估算工程对区域植被覆盖度、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分析生境与植物特征的响应关系,同时构建生态潜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其生态效益展开评价。最终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工程的建设完成和顺利运行,位于碧流河水库八家河入库口消落区的生态潜坝工程有效地截留、抬高了工程区地下水位,工程后(2020年7月)较工程前(2019年8月)研究区域内水域面积增加了42.3%;受潜坝抬水效果影响,研究区内土壤含水率有3.2%到36.2%的提升,土质向级配、持水效果更优的壤土转变,其中砂土的占比由19年12月的57.8%下降到20年8月的42.1%,而壤质砂土的占比由24.4%增加到了47.4%。同时由于水位抬升,研究区域内的大片土地被水淹没,不再适合农业种植,预计未来农业耕地侵占生态用地的现象将得以缓解。(2)研究区域内生态用地的植物类型以菊科(艾、野艾蒿)、禾本科(水稗草、披碱草、菵草、狗尾草)、蓼科(水蓼、戟叶蓼、酸膜叶蓼)、莎草科(苔草、香附子)等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为主。在暖湿化气候背景下,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度显着增加,工程后6、7月的区域平均覆盖度比工程前同一时期分别增加了4.48%、11.22%;随着工程对研究区域内水分条件的改变,整个区域生境趋近,植物种丰富度增加、分布趋于均匀,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受土质和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也将有所增加。(3)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态潜坝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工程前(19年12月)和工程后(20年6、8月)实际状况对区域内生态状况展开评估,可量化证明工程后生境、植物的修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除了生产用地侵占生态用地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以外,工程基本实现了设计时预期的生态、植被修复目标。

贾瑞杰[3](2021)在《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湖库污染进行防控迫在眉睫。只有对湖库型水源地污染来源定性识别与定量解析,追溯污染物主要来源,才能明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症结,提出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对策,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本研究通过联合运用水质标识指数法、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氮磷内外污染源定性识别及定量解析研究,探明流域水体污染时空分布特征、非点源污染负荷与分布特征以及内源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水源地因地制宜开展氮磷污染分区分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同时为同类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与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域内水体主要污染因子均为TN与TP。赋石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为1.71、1.16mg/L,分别存在77.2%、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mg/L);TP平均浓度分别为0.18、0.17mg/L,分别存在29.9%、90%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老石坎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1.48、1.52mg/L,分别存在70.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 mg/L),TP平均浓度均为0.17mg/L,分别存在22.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两大水库流域及库区内氨氮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基本没有超标的情况出现;同时流域多年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发生改变,水质基本处于改善状态,但氮磷污染威胁仍然存在。(2)赋石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家乐;老石坎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农家乐>生活污水>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氮磷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赋石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坑支流、文岱支流、唐舍支流等板栗林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老石坎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菜地和苗木种植面积较大且距离水库较近的报福镇汤口村、中张村等地,这些区域为流域污染重点防控区域。两大水库沉积物中氮素均处于净释放的状态;赋石水库沉积物始终扮演磷“汇”的角色,不会向库区上覆水体中释放磷素,老石坎水库沉积物则会在冬季会向库区水体中释放磷素,此时沉积物为磷“源”,水库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应当引起重视。(3)两大水库氮磷污染存在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从整个流域着眼,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库污染进行分区分类防治,做到因“源”施策,因地制宜。大气湿沉降是两大水库首要治理污染源,需重点防治;赋石水库需加强对板栗林氮磷流失污染防控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老石坎水库需重点治理菜地与苗木养分流失以及加强农家乐废水监督管理;内源污染要有轻重缓急地逐步清淤;实行差异化治理的同时还需配套政策扶持,才能系统、科学、经济、有效、有针对性的控制水源地非点源污染。

蒋廷晟[4](2020)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大多地处贫困地区,生态维护工作任务重,加上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一般位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工作难度大难。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重点脱贫攻坚县,地处珠江水系北江上游,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东坪镇的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长期以来供应着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生产生活用水。为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的同时,又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果,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亟待对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文献发现:资源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是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支撑。水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公共产品,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重点是外部效应内部化,通常有两种思路;第一是“庇古思路”,即开征“庇古税”,也叫政府干预;第二是“科斯思路”,以市场为基础,由市场自身,完成生态产品的交易,并对部分产权配置进行合理划分,促成生态效益。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既要考虑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又要充分考虑补偿客体的机会成本和维护费用。通过对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案例分析发现:水资源生态补偿还存在着补偿标准不明确、补偿模式单一、资金需求量大、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缺乏有效评估监管机制等问题,而这主要根源于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法规不健全,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发育不成熟。最后在借鉴国内外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对策,即构建一个兼顾扶贫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补偿架构,主要包括:“完备核算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丰富生态补偿模式、完善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提升生态补偿多方参与力度、提高生态补偿管理水平、加强生态补偿工作执行和督查”。本文的可取之处,提出了一个针对乳源民族地区特点的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和具体措施,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殷战[5](2020)在《襟江带湖 碧水丹心——纪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90周年全文替换》文中提出我们生存的星球,广袤的水面覆盖着70%以上的地表。水孕育了生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成立于90年前的南京,最终扎根于千湖之省、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我国、乃至世界认识水中生命奥秘、探究人类发展与水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一支重要科研机构。世事沧桑,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经历90年历程的水生所人,始终在为合理利用水中生物资源,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祁辉[6](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高黎明[7](2020)在《弥河流域水库群-闸坝防洪调度方案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方地区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频率在增大,基于对各大流域上控制性防洪工程设施,研究水库群间的联合防洪优化调度,对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维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库群-闸坝防洪联合调度为研究主题,运用MIKE11水动力模型及水库调洪原理,以弥河流域某场次洪水发生时的上游冶源水库、嵩山水库、黑虎山水库三座控制性水库为研究实例,重点探讨了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问题及在三种调度模式组合下涉及的河道洪水演进问题,旨在初步提出水库群-闸坝防洪调度方案,为弥河流域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全文取得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MIKE11软件建立洪水演进模型,运用其自动率定功能,结合人工调参方式对NAM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率定,使得流量、水位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程度较好。经过反复调算HD模块的参数文件,最终率定弥河主干流上游段糙率为0.025,中游段糙率为0.040,下游段糙率为0.031,支流五井石河糙率为0.054,石沟河糙率为0.027。(2)采用模型与水库调洪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现状调度原则调度、固定泄洪量调度、泄流设备开启状态调度的三种方式形成调度方案,得出各调度模式下在重要时段即8月19日0:00~8月21日23:00的库水位和相应库容变化,以及此调度情况下水库的最高水位值、出现时间、汛中最大蓄水量和洪峰段利用调洪库容。(3)基于建立的弥河流域洪水演进模型,模拟8种水库群组合调度方案的洪水演进过程,利用各方案出库流量序列点源汇入求解,得出冶源、嵩山、黑虎山水库8种联合调度方案下的洪水演进过程,结果表明:谭家坊控制断面洪峰流量分别为1579m3/s、1647 m3/s、1588 m3/s、1687 m3/s、1926 m3/s、2012 m3/s、1905 m3/s、2005 m3/s;寒桥闸闸后控制断面洪峰水位分别为17.09m、17.13m、17.11m、17.13m、17.15m、17.16m、17.15m、17.17m。(4)拟定的8种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案中,组合方案Y02/S02/H02和组合方案Y02/S03/H02的联合调度方案错峰、削峰作用及洪峰延迟时间较为理想。其中,组合方案Y02/S02/H02在冶源水库水位不超过138.62m,嵩山水库水位不超过287.17m,黑虎山水库水位不超过166.69m的情况下,谭家坊控制断面的最大洪峰流量1579 m3/s,削峰29.8%,该方案下洪峰到达时间在8月20日4:00,而实测洪峰值出现在8月20日3:00,洪峰延迟时间为1h。组合方案Y02/S03/H02在冶源水库水位不超过138.62m,嵩山水库水位不超过287.33m,黑虎山水库水位不超过166.69m的情况下,谭家坊控制断面的最大洪峰流量1588 m3/s,削峰29.4%,该方案下洪峰到达时间在8月20日5:00,洪峰延迟时间为2h。从而得出方案Y02/S03/H02最优。(5)针对弥河流域水库群及闸坝防洪调度,给出了水库库容高效利用管理和闸坝信息自动化调控的建议,以期实现水库信息化、河道安全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社会效益。

李欣眙[8](2020)在《基于生态的白洋淀上游典型水库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需求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进步往往伴随着水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用水方式也从古老的沿水域取用发展为兴建水利工程来满足不同的用水需求。水库是水资源利用最基本的方式,常常具备兴利防灾等功能。近年来,水资源短缺、用水过度、水污染等现象使得水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人们对水库的定位及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实现水库由以往的常规防洪、兴利等调度向兼顾合理改善和解决水域周边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水利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综合考量白洋淀上游五座典型水库,分析归纳水库群入库流量演变规律,梳理水库群保障周边生产、生活等用水情况,在水库群原有调度规则的基础上增加生态供水约束,探讨联合调度规则,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及方案模糊优选进行方案寻优,以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最终实现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整理长系列入库径流资料,分析并归纳了水库群径流演变规律,指出近年来水库入库水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梳理了白洋淀上游五座水库的历年供水资料,明晰了各水库的供水情况;面对新形势下雄安新区规划需求,以白洋淀不同生态需求为目标,构建了适宜、最小两种生态情境,并将适宜、最小生态水位7.81m、6.92m对应的适宜、最小生态需水量2.48亿m3、1.51亿m3作为基于生态的水库群联合调度的参考。(2)针对王快、西大洋水库实现水库连通后的联合调度具有主从递阶结构,提出了基于双层规划的供、调水规则,构建上层的调水规则及下层的供水规则,通过双层规划模型的确定及求解,并将欧式距离最小的点作为双层规划的满意解,该点处的调度方案可以使王快-西大洋联合调度在生态供水量、供水保证率以及引水量目标间达到相对平衡。(3)提出了利用水库蓄水量及供水时间将调度图划分为不同区域的方法,制定了基于聚合水库的供水优化调度规则,建立了水库联合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II进行求解得到满足目标函数的Pareto解集。由于解集中各目标之间的存在竞争协同关系,其中:生态供水保证率与农业供水保证率之间的竞争关系较为明显;农业供水保证率与综合缺水率两个目标的相对优属度的差别较小,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生态供水保证率与综合缺水率之间既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关系,因此不存在使三个目标值同时达到最优的解。(4)利用多目标模糊优选法从可行调度方案中得到满意解,选出相对隶属度最大为0.605的第141解为最优解。基于最优解得到了优化调度方案,设置了由高到低三条控制线分别为农业供水限制线、生态供水限制线、城镇生活限制线,将聚合水库的运行区间分为五个供水决策区:I区-正常供水区;II区-农业供水限制区;III区-生态供水限制区、IV区-生活供水保障区、V区-死库容区。将优化调度规则与传统调度应用于长系列实测资料,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调度得到的调度规则是合理且适应调度需求的,可满足平水年适宜生态用水、枯水年最小生态用水,为决策者进行基于生态的水库群优化调度提供了参考。

姚嘉伟[9](2020)在《水库分层的水环境响应特征及缓解措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水库热分层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对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及缓解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黑汀水库为例,采用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数据,分析了大黑汀水库热分层的演变过程以及水温、溶解氧等多项水质指标的响应特征;构建了水库立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了水温影响因素对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规律,及热分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合水库水环境管理实践需求,设计了一种缓解热分层效应及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曝气装置——水库原位混合充氧曝气系统,通过曝气试验分析了其对水温和溶解氧的提升效果;基于率定验证的水动力水质模型进行了曝气情景模拟,对曝气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探明了大黑汀水库热分层的周期性演变过程及水质对热分层的响应特征。大黑汀水库全年呈现出单循环混合模式。水库年内周期性动态分层过程表现为“混合期——形成期——分层期——消亡期”,热分层的演变规律为各项水质指标的分布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溶解氧、pH值、COD、氨氮、铁、锰、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其中铁、锰、总氮、总磷的浓度整体上表现出夏季分层期高于其它季节、底层浓度高于表层的时空分布规律。(2)明晰了大黑汀水库缺氧区的形成原因及热分层对滞温层缺氧区形成的驱动作用。水体滞温层缺氧主要受到滞温层水体耗氧、沉积物耗氧和热分层阻隔的共同作用。对大黑汀水库垂向上水温和溶解氧浓度以及热分层指数与氧分层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水库各个月水温和溶解氧浓度相关性较高,热分层指数和氧分层指数显着相关,热分层为滞温层缺氧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条件。受到7月-8月大流量下泄影响,2018年水库缺氧区出现的时间约为6月和9月,范围在水库坝前2km,深度约为库底以上2m。(3)构建了大黑汀水库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了不同水温影响因素对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大黑汀水库热分层对气候变化及水库运行方式的响应特征。采用CE-QUAL-W2模型,根据水库2018年实测数据建立了大黑汀水库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对模型的水动力水质参数进了率定,率定误差结果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模型对大黑汀水库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CE-QUAL-W2模型的水温模块,研究了太阳辐射吸收率、气温、风遮蔽系数、入库水温、消光系数和出水口位置等水温影响因素对水库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APE潜在势能指数评估了水库热分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温影响因素对热分层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分层期,当水库处于低太阳辐射、低气温、高风力扰动、低入库水温、低消光系数和底层出水的情况下,热分层稳定性低,有助于缓解分层效应。水库在气候变化下(温度升高、风速降低)的整体响应为热分层稳定性增强、热分层效应加剧。对气候变化因素与水库的运行方式的多因素组合模拟结果表明:可通过改变水库运行方式缓解热分层加剧的趋势。(4)设计了一种混合充氧曝气系统,定量化分析了曝气对水温和溶解氧的提升效果,并对曝气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混合充氧曝气系统对水库进行了原位曝气试验,以垂向水温和溶解氧浓度为评价指标,评估了不同曝气方案对库区水环境的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曝气作用在曝气点附近水域内形成了一个半径6m、高度5m的圆柱形水柱增氧区,平均增氧率为3%-12.5%。曝气作用降低了上下层水体的温度差异,减弱了热分层的稳定性。基于CE-QUAL-W2模型建立了曝气模型,对水库曝气试验进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曝气深度和进气量增加均会提升增氧效果。研究提出曝气参数优化设计如下:曝气水深22m,进气量2m3/h-3m3/h,可实现曝气点上方约7m,水平方向约6m的圆柱形水域内平均增氧率达8%-15%。相对于参数优化前,增氧水域厚度增加了 1m-2m,增氧率增加了 3%-5%。

袁锡立[10](2020)在《重庆市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庆市万州区渔业生产历史悠久,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渔业产量从1997年的8000多吨提高到2018年的23000多吨。由于只注重发展速度,基本上都是池塘高密度养殖的大众品种,水产品品质较差,缺乏价值较高的有机水产品,渔业二三产业不发达。目前,渔业产业分散、渔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等问题较突出,这也是中国大多数地区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当前发展生态渔业尤为重要,也是万州区打造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的重点之一,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促进万州区生态渔业更快更好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万州区渔业发展现状、发展生态渔业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适合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的六种技术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技术特征、试验示范情况、效益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讨论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工程生态发展模式、稻渔综合发展模式、池塘低碳微流水模式、鱼菜共生模式、大水面增殖渔业模式及休闲渔业模式对比传统渔业生产模式在投入产出比上有明显提高,能够大幅提升万州区渔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适合在万州区推广,对促进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WAT的伊通河新立城坝下生态水量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需水量研究进展
        1.2.2 SWAT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2.4 社会经济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利用SWAT建立伊通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
    3.1 SWAT模型基本原理
    3.2 SWAT模型结构
    3.3 数据准备与处理
        3.3.1 DEM数据
        3.3.2 土壤类型数据
        3.3.3 土地利用数据
        3.3.4 实测径流数据
    3.4 属性数据库的构建
        3.4.1 土壤数据库
        3.4.2 气象数据库
    3.5 SWAT模型的构建
    3.6 研究区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HRU)的划分
    3.7 SWAT参数敏感性分析
    3.8 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3.8.1 模型的评价指标
        3.8.2 模型的校准
        3.8.3 模型的验证
    3.9 模型的运行
    3.10 模型结果与分析
        3.10.1 流域径流量输出结果分析
        3.10.2 伊通河流域水质分析
        3.10.3 伊通河流域产水量分析计算
    3.11 本章小结
4 伊通河长春市入口生态需水量计算
    4.1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4.2 污染因子分析
    4.3 水质要求
    4.4 生态需水量的确定
    4.5 本章小节
5 伊通河生态水量调控
    5.1 生态补水来源
        5.1.1 新立城水库下泄水量
        5.1.2 区间水量
        5.1.3 中部城市归还的生态水量
        5.1.4 城市再生水
    5.2 用水量分析
    5.3 生态水量调控模型
        5.3.1 模型介绍
        5.3.2 建立模型
        5.3.3 模型求解最优值
    5.4 伊通河生态水量调控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2)生态潜坝工程影响下的生境及植物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反演植物研究现状
        1.2.2 生态工程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及研究对象
    2.1 工程区气候背景
        2.1.1 碧流河水库气候条件
        2.1.2 工程区气候变化特征
    2.2 工程区水文环境及来流污染状况
        2.2.1 碧流河水库水文环境特征
        2.2.2 八家河环境分析
        2.2.3 八家河来流污染状况
    2.3 工程区域及研究区域选取
        2.3.1 工程建设条件分析
        2.3.2 研究区域选取
    2.4 生态潜坝工程
        2.4.1 生态潜坝工程结构
        2.4.2 生态潜坝工程的水文效能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潜坝影响下的生境演变
    3.1 地下水位变化
        3.1.1 工程区地下水位监测
        3.1.2 工程区地下水位分析
    3.2 土壤变化
        3.2.1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3.3.2 工程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状况
        3.3.3 土壤含水量变化
        3.3.4 土壤质地变化
    3.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3.3.1 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3.3.2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生态潜坝影响下的植物变化
    4.1 研究区域植物生长概况
        4.1.1 研究区植物数据获取
        4.1.2 研究区内植物种类分布特征
        4.1.3 研究区内植物含水率和生物量分布特征
    4.2 植被覆盖度变化
        4.2.1 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及处理处理
        4.2.2 植物覆盖度变化分析
    4.3 植物物种变化
        4.3.1 植物群落变化
        4.3.2 植物种类变化
    4.4 样方生物量变化
        4.4.1 区域生物总量推求
        4.4.2 植物生物量变化分析
    4.5 生境、植物响应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生态潜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1 生态指标选取及赋分
    5.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5.3 生态潜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4 工程改进建议及展望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3)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库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1.2.2 湖库氮磷污染源解析
        1.2.3 湖库氮磷污染防治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水库概况
    2.2 自然环境
        2.2.1 流域水系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与植被
    2.3 产业经济概况
3 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水质监测布点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3.2.4 水质评价标准
        3.2.5 水质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
        3.3.2 库区水污染特征分析
        3.3.3 典型支流水质沿程变化特征
        3.3.4 流域多年水质污染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流域主要污染源调查
        4.2.2 污染源水质监测布点与采样
        4.2.3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4.2.4 排放系数与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污染源排放系数
        4.3.2 流域污染负荷估算
        4.3.3 流域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水库内源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采集与处理
        5.2.2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5.2.3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模拟实验
        5.2.4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库区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理化性状
        5.3.2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特征
        5.3.3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探讨
    6.1 引言
    6.2 水库保护对策制定原则
    6.3 重点防治污染源
        6.3.1 大气湿沉降污染防治
        6.3.2 种植业污染防治
    6.4 重点关注污染源
        6.4.1 农家乐污染治理
        6.4.2 农村生活污染防控
        6.4.3 水库内源污染控制
    6.5 中轻度防控污染源
    6.6 健全政策与管理体系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4)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2.2 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2.3 民族地区相关的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2.4 简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生态补偿的概念、模式和生态补偿机制
        2.1.2 水源价值和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
    2.2 相关理论
        2.2.1 资源价值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3 民族地区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意义和特点
        2.3.1 意义
        2.3.2 特点
第三章 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现状
    3.1 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概况
        3.1.1 乳源东坪镇自然地理状况
        3.1.2 乳源东坪镇社会经济情况
        3.1.3 乳源东坪镇水资源状况
        3.1.4 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治理情况
    3.2 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情况
        3.2.1 财政补偿
        3.2.2 水库移民相关补偿
        3.2.3 政策补偿
        3.2.4 生态补偿架构分析
第四章 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和根源
    4.1 生态补偿标准不明确,补偿模式有待完善
        4.1.1 生态补偿标准不明确,补偿模式有待完善
        4.1.2 受到经济水平落后的制约,补偿资金需求量大
        4.1.3 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低
        4.1.4 生态补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1.5 生态补偿缺乏有效的评估监管机制
    4.2 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产生的根源
        4.2.1 现有关于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法规有待完善
        4.2.2 市场化的补偿模式不健全
第五章 国内外水源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和借鉴意义
    5.1 国内水源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1.1 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1.2 江西省修水流域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1.3 江西省饶河库区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2 国外水源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2.1 欧洲易北河水源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2.2 日本水源生态补偿成功经验
    5.3 国内外水源生态补偿的借鉴意义
        5.3.1 国内水源生态补偿的借鉴意义
        5.3.2 国外水源生态补偿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 完善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建议
    6.1 构建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6.1.1 生态补偿的原则
        6.1.2 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6.1.3 对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
        6.1.4 探索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核算体系
    6.2 完善乳源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
        6.2.1 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丰富生态补偿模式
        6.2.2 完善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
        6.2.3 提升生态补偿多方参与力度
        6.2.4 提高生态补偿管理水平
        6.2.5 加强生态补偿工作的执行和督查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7)弥河流域水库群-闸坝防洪调度方案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流域暴雨洪水模型研究进展
        1.3.2 水库群、闸坝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系支流
        2.1.3 水文气象
        2.1.4 地形地貌
    2.2 弥河流域水利工程概况
        2.2.1 水库特征分析
        2.2.2 拦河闸特征分析
    2.3 研究范围
第三章 弥河暴雨洪水模型的构建
    3.1 MIKE11模型及原理
        3.1.1 MIKE11模型介绍
        3.1.2 MIKE水动力模型原理
    3.2 降雨径流模型(NAM)
    3.3 水动力模型构建(HD)
        3.3.1 模型数据资料的收集
        3.3.2 河网文件(.nwk11)的生成
        3.3.3 断面文件(.xns11)的生成
        3.3.4 时间序列文件(.dfs0)的生成
        3.3.5 边界文件(.bnd11)的生成
        3.3.6 参数文件(.hd11)的生成
    3.4 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
        3.4.1 NAM参数率定与分析
        3.4.2 HD模型参数率定与分析
        3.4.3 模型验证
    3.5 可控建筑物模块(SO)
        3.5.1 水库溢洪道概化
        3.5.2 拦河闸概化
第四章 弥河水库群-闸坝防洪调度方案模拟
    4.1 水库群联合防调度规则
        4.1.1 水库调度目标与约束条件
        4.1.2 水库防洪任务分类
    4.2 单库洪水调度方案
        4.2.1 冶源水库调度方案
        4.2.2 嵩山水库调度方案
        4.2.3 黑虎山水库调度方案
    4.3 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
    4.4 联合调度方案分析
        4.4.1 控制站的洪水流量过程
        4.4.2 方案优选
第五章 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管理调控
    5.1 水库防洪库容高效利用管理
    5.2 闸坝信息自动化调控系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基于生态的白洋淀上游典型水库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1.2.2 水库生态调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基本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地利用
        2.1.4 水文气象
    2.2 社会经济
    2.3 主要水库概况
第三章 水库群入库水量响应和供水情景研究
    3.1 水库群入库水量响应规律分析
        3.1.1 入库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方法
        3.1.2 入库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3.2 水库群供水趋势研究
        3.2.1 受水区用水趋势分析
        3.2.2 新形势下水库下游河道及淀区生态用水量研究
第四章 基于生态的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
    4.1 基于双层规划的水库优化调度
        4.1.1 双层规划
        4.1.2 双层规划下的水库调度
        4.1.3 双层规划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 基于聚合水库的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4.2.1 聚合水库调度图与共同供水任务分配
        4.2.2 基于生态的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
    4.3 基于NSGA-II算法的水库群调度优化模型
        4.3.1 求解方法的选择
        4.3.2 NSGA-II算法的原理及计算流程
    4.4 多目标模糊优选
        4.4.1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的构成
        4.4.2 目标权重确定
第五章 白洋淀上游典型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
    5.1 双层规划控制下的王快-西大洋联合调水研究
        5.1.1 双库连通及情景设置
        5.1.2 调度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5.2 白洋淀上游典型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
        5.2.1 聚合水库调度规则
        5.2.2 水库调度模型求解
    5.3 多目标调度方案的分析及优选
        5.3.1 多目标间竞争协同关系分析
        5.3.2 目标权重的确定及优选
    5.4 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方案合理性分析
        5.4.1 调度规则及合理性
        5.4.2 调度结果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水库分层的水环境响应特征及缓解措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分层特性及水质响应特征
        1.2.2 湖库水体缺氧问题的研究进展
        1.2.3 热分层的研究方法
        1.2.4 混合充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2.5 研究进展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黑汀水库热分层特性及水质响应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及水环境现状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水环境现状
    2.2 监测方法
        2.2.1 现场水质监测
        2.2.2 实验室水质分析
    2.3 水温时空分布特征
    2.4 热分层结构稳定性分析
    2.5 溶解氧的响应特征
        2.5.1 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
        2.5.2 热分层对滞温层缺氧区形成的驱动作用
    2.6 其它水质指标的响应特征
        2.6.1 pH值的响应特征
        2.6.2 COD、氨氮的响应特征
        2.6.3 铁、锰的响应特征
        2.6.4 总氮、总磷的响应特征
        2.6.5 叶绿素a的响应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黑汀水库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3.1 CE-QUAL-W2模型
        3.1.1 模型简介
        3.1.2 模型控制方程
    3.2 大黑汀水库立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
        3.2.1 模型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3.2.2 模型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2.3 模型主要参数设置
        3.2.4 时间步长
    3.3 模型水动力水质参数率定
        3.3.1 水位率定
        3.3.2 水温率定
        3.3.3 溶解氧率定
        3.3.4 参数取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对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规律
    4.1 不同因素对热分层结构影响规律分析
        4.1.1 太阳辐射吸收率的影响
        4.1.2 气温的影响
        4.1.3 入库水温的影响
        4.1.4 风遮蔽系数的影响
        4.1.5 消光系数的影响
        4.1.6 出水口高程的影响
    4.2 气候变化及水库运行方式对热分层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混合充氧曝气系统对溶解氧的提升效果与优化设计
    5.1 混合充氧曝气系统及曝气试验
        5.1.1 混合充氧曝气系统设计
        5.1.2 混合充氧曝气试验
    5.2 混合充氧曝气对水温及溶解氧的影响分析
        5.2.1 曝气设备出口的溶解氧浓度分析
        5.2.2 不同试验方案对水库水温分布和溶解氧影响比较分析
        5.2.3 平面不同距离的水温和溶解氧浓度变化比较分析
    5.3 混合充氧曝气系统增氧效果模拟与曝气参数优化设计
        5.3.1 滞温层曝气的增氧效果模拟
        5.3.2 曝气参数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重庆市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结构
第2章 万州区渔业发展现状探究
    2.1 水域滩涂资源
        2.1.1 三峡水库万州库区水域资源
        2.1.2 溪河滩涂资源
        2.1.3 工程水域资源
    2.2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2.2.1 鱼类资源
        2.2.2 其它水生生物
    2.3 水域环境状况
    2.4 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2.4.1 水文气候条件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力
        2.4.2 水生生物资源
        2.4.3 鱼产力估计
    2.5 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5.1 现有养殖水域
        2.5.2 养殖方式与产量
        2.5.3 养殖品种与产量
        2.5.4 渔业经济
第3章 万州区发展生态渔业的SWOT分析
    3.1 万州区发展生态渔业优势
        3.1.1 经济总量大
        3.1.2 市场发展潜力
        3.1.3 渔业发展潜力大
    3.2 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劣势
        3.2.1 重视不够,投入资金不够
        3.2.2 规模化养殖场少,生态渔业技术试验示范不足
        3.2.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3.2.4 市场体系不健全
    3.3 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机遇
    3.4 万州区发展生态渔业挑战
第4章 万州区发展生态渔业的主要模式分析
    4.1 池塘工程生态发展模式
        4.1.1 概论
        4.1.2 试验示范情况
        4.1.3 技术特征
        4.1.4 效益分析
        4.1.5 万州区发展潜力分析
    4.2 池塘低碳微流水模式
        4.2.1 概论
        4.2.2 试验示范情况
        4.2.3 技术特征
        4.2.4 效益分析
        4.2.5 万州区发展潜力分析
    4.3 稻渔综合发展模式
        4.3.1 概论
        4.3.2 试验示范情况
        4.3.3 技术特征
        4.3.4 效益分析
        4.3.5 万州区发展潜力分析
    4.4 大水面增殖渔业模式
        4.4.1 概论
        4.4.2 试验示范情况
        4.4.3 技术特征
        4.4.4 效益分析
        4.4.5 万州区发展潜力分析
    4.5 鱼菜共生模式
        4.5.1 概论
        4.5.2 试验示范情况
        4.5.3 技术特征
        4.5.4 效益分析
        4.5.5 万州区发展潜力分析
    4.6 休闲渔业模式
        4.6.1 概论
        4.6.2 试验示范情况
        4.6.3 技术特征
        4.6.4 效益分析
        4.6.5 万州区发展潜力分析
第5章 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评价
    5.1 生态渔业评价指标
    5.2 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指标评价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2.1 万州区主要溪河滩涂分布
附表2.2 万州区中型水库情况统计表
附表2.3 万州区小型水库情况统计表
附录
    已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AT的伊通河新立城坝下生态水量调控研究[D]. 潘宏林. 长春工程学院, 2021
  • [2]生态潜坝工程影响下的生境及植物演变研究[D]. 谢楚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D]. 贾瑞杰. 浙江大学, 2021(09)
  • [4]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D]. 蒋廷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5]襟江带湖 碧水丹心——纪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90周年全文替换[J]. 殷战.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5)
  • [6]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弥河流域水库群-闸坝防洪调度方案初步研究[D]. 高黎明. 济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生态的白洋淀上游典型水库联合供水优化调度研究[D]. 李欣眙. 济南大学, 2020(01)
  • [9]水库分层的水环境响应特征及缓解措施效果研究[D]. 姚嘉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10]重庆市万州区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研究[D]. 袁锡立.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丹河水库生态养殖技术试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