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

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

一、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忠,童小龙,张卫平[1](2020)在《中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性分析: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和金融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表现为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渐进过程。本文首先从货币政策制度、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四个维度对转型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进行经验性分析,然后对货币政策转型时点进行严格的统计推断,据此建立多个分段的货币政策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采用单个线性方程抽象较长时期的中国货币政策是不合宜的;数量型方程与价格型方程在结构性断点、回归结果和模型解释力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建立量价混合的货币政策方程更契合中国货币政策实践。总的来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是多元的,数量型工具仍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利率调控尚不成熟,货币政策转型一直在路上且任重而道远。

龙小燕[2](2019)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重要的两大经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概念、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对比了我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供给学派等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应统筹兼顾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四大关系,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两大政策应加强协调配合,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核心导向,短期应着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适时适度发挥政府投资的需求管理优势,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长期应着眼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供给管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优质增长;同时应加强两大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论文回顾了美国自大萧条后、日本和德国自二战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运用两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措施;介绍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各国运用两大政策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增长、利用国债助力实现两大政策目标的经验做法。论文运用不同的实证模型分析了两大政策在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和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首先,运用VAR模型分析实际GDP增速、赤字率与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研究证明,货币供给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正相关;财政赤字率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负相关。赤字财政政策短期可能会诱导货币供给增加,但长期会因挤出效应有损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对赤字影响较小,但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类型的组合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综合权衡。分析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大政策效力都有期限约束;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宏观政策执行需把握好力度,尤其是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传导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两大政策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大政策各自对各地区各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不一样,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合力。分析认为,单靠任一政策调整结构的作用有限,两大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协调配合机制,缺乏两大政策实施的配合端口,且各地情况和执行方式差异较大,效果不一。第三,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认为利用国债丰富外汇投资未能解决外汇波动带来的基础货币供给调节难题。运用VECM模型就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总体有限:国库现金对M0变动影响的最大贡献率为35%,对M1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为10%,对M2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仅为6%。分析认为,我国央行持有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低、流动性弱,国债市场尚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与发行管理难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求等因素制约了国债各项功能的发挥。同时,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中央国库资金转化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管理有待提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总体战略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机制及相关政策建议。两大政策短期应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的优势,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适当发挥政府投融资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利用国债优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应注重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优质增长,发挥供给管理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大端口扶持力度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在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优化国债管理的同时,应利用国债打破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发行的直接联系,增加利用国债、国库现金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促进国债和人民币国际化。

张雄刚[3](2019)在《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及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入,加之美国税改溢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财政支出又具有刚性特征,因此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更大规模的国债发行势在必行,国债能否发行成功即国债发行空间有多大的问题成为关注重点。以往关于国债发行空间的研究往往是从国债供给方的角度进行的,即重点关注政府的国债需要量、国债还本付息承受能力及国债发行风险等因素,而对基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国债发行空间鲜有研究。当前,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和按赤字率安排财政赤字的方略使得管理层对国债发行规模的考量从财政依存度、偿债率等发行方的制约因素转向需求方应债能力所决定的发行空间方面。因此在国债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大规模国债发行仍具有现实必要的前提下,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角度对国债发行空间进行研究,对评估国债能否成功发行及国债发行风险的大小均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债发行具有长期性需要和当前的国债持有者结构特征为基础,分别分析机构持有者和居民持有者对国债的需求意愿和资金供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其国债有效需求。最终通过二者国债有效需求得出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并评估国债发行风险大小。研究发现,尽管作为我国国债最大的持有主体,但受限于持有动机和有效资金供给能力,国债机构持有者只能消化按照当前速度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并不会提高其国债持有比例。虽然居民家庭国债持有比例较低,但作为资金盈余部门,其对国债强烈的配置需求和以居民储蓄存款为基础的强大认购能力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文章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测算国债“正常”可认购发行规模和居民储蓄存款向国债的可转化额,预测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发现我国国债发行空间仍有较大的扩展余地,国债发行空间较大而发行风险较小。

隋洋[4](2019)在《基于利率双轨制的我国银行业利率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实现我国金融资源从政府管制向市场配置变革的重要制度安排。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宏观经济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影响,坚持市场利率培育和管制利率放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渐进地、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5年10月,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取消,意味着我国放开管制利率已经全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具意义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总体考量,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未一步到位。央行采取建立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等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市场化定价探索,同时将定价行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继续发布和适时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提供基准。因此,我国当前利率体系的特征是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与受约束的存款贷基准利率共同存在,即利率“双轨制”。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凸显的现实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再次倍受关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制定者、学界和业界对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尽快确定市场化政策目标的改革方向形成了共识,对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能力是利率并轨的重要条件也有基本一致的看法,但是目前缺乏对利率市场双轨制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利率定价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择商业银行业利率定价这一微观视角,试图寻找影响利率定价的核心要素,为提升商业银行定价能力、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一)分析美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的变化、组织架构、产品创新和定价能力的发展等情况;对比分析我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现状,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利率定价行为的发展和现状。通过比较研究,美国的商业银行,即便是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市场化定价也是其银行运作内在的基本原则,是利率市场化的主动参与者。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受管制利率的保护和约束,存贷款利率主要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而非自主定价,是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接受者,对改革进程的参与相对被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形成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下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包括贷款定价、存款定价和支撑外部定价的内部定价。(二)分析我国银行业贷款利率的决定机制,实证研究影响贷款定价的核心因素,并进一步扩展到不同类型银行的比较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存款利率、运营成本、利率风险等因素对贷款利率的影响最为显着,而且利率市场化显着增强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传导效率,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贷款自主定价能力。研究表明,对不同类型银行在贷款定价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性。无论是利率市场化程度还是银行自身的成本和风险异质性的因素,股份制银行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为城商行,受影响程度最小的是国有大型银行。(三)分析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的决定机制,实证研究影响存款定价的核心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扩展到不同类型银行的比较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资本充足率、银行规模等对存款利率具有显着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利于提高银行存款自主定价能力;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规模等对存款利率定价的影响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虽然各类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存款定价的自主权,但非大型银行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规模等异质性因素的程度更大,在进行存款利率调整时比大型银行面临着更大压力。(四)分析银行业内部定价的决定机制,实证研究影响内部定价的核心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大型银行内部定价对其他银行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对内部定价的影响保持稳定,长期国债利率对内部定价的作用越来越强,贷款利率对内部定价的定价作用越来越弱,说明内部定价越来越受到市场化利率的影响。通过模型探讨发现,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定价行为,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经营行为,还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本文以我国利率双轨制的现实情况为背景,以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为研究视角,对当前受到利率双轨制影响的外部定价和内部定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已有文献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研究,通常是对贷款定价、存款定价和内部定价独立开展研究。本文把受到利率双轨制影响的外部定价和内部定价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研究,研究结论涵盖了银行完整的定价体系,增加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维度。(二)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司库三部门模型,首先基于银行整体财富最大化原则,对存款定价、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推导和模型假设,随后基于内部定价的期限匹配模型,在内部定价和外部定价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内部定价的实证模型。在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存款定价、贷款定价和内部定价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实证了银行定价体系的内在联系。(三)本文通过实证和博弈论开展对内部定价的研究,丰富了对内部定价的研究方法,弥补了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定价方法、定价目标、定价模式等定性讨论的不足。本文通过定量研究,确定影响内部定价的核心因素,实证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内部定价的影响;并通过博弈论模型构建,证明大型银行对外部金融市场配置效率存在的影响。(四)本文在以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模型进一步扩展,对不同银行类型开展比较分析。经实证分析,不同银行类型受到核心因素的影响并不相同,体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性,说明不同银行在应对了利率双轨制并轨时不能简单比照同业做法,需要因应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业务策略。本文从市场化利率建设、外部监管和商业银行三个角度提出了建议:(一)从市场化利率建设角度。央行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设定政策利率,以替代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市场锚作用。新的锚定的利率要满足传导货币政策目标、延续性、公开、透明、可观察等条件。加强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改善无风险收益曲线的基准性。重视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增加直接投资和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利率的形成进一步倒逼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二)从外部监管角度。建议强化银行监管的硬约束,提高监管指标要求,防范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重点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利于抑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冲动、盲目提高存款价格,是保驾护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最佳监管指标。取消存款偏离度、贷款规模管控等监管“量”、时点数的指标。完善监管对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纠正“重规模、轻能力”、追逐做大、不求做强的经营理念。并要持续培养商业银行定价能力。(三)从商业银行角度。首先要加强存贷款定价体系建设,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其次,降低运营成本,为银行改善定价能力创造空间。银行需要抓住智能化转型的机遇,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改变成本结构,实现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为银行提升定价竞争力留出空间。第三,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完善风险的价格补偿机制。

赵秉志,左坚卫[5](2018)在《张文中案:事实澄清与法理展开——诈骗罪部分》文中认为物美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有资格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贴息项目,无需冒充国有企业进行申报。物美集团以国有公司下属企业名义申报项目,真实情况是为了节省申报时间而借助国有企业通道递交本企业的项目申报材料,其所申报项目真实,其行为也没有使负责审批的主管部门产生错误认识。张文中没有实施骗取国债技改贴息资金行为,没有诈骗故意,不构成诈骗罪。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严格遵守了罪刑法定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蕴含的裁判规则和司法理念具有指导性价值。

刘爽[6](2017)在《中国国债市场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债市场自建立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国债市场不仅是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国债市场是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国债市场为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对于证券市场以至整个金融市场,国债市场提供了基准利率,发挥着基础信息的引导作用。因此,一个高效、开放、统一的国债市场,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进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效率的研究较多,而对国债市场效率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富有逻辑的研究内容。并且,在现有的对国债市场效率的研究中,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其结果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试图明晰国债市场效率的内涵,通过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度量国债市场效率,进而分析我国国债市场效率较低的原因,为提高国债市场效率、完善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证券市场、国债市场效率的相关研究。梳理了现有文献中对国债市场效率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回顾了以往对国债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市场效率测量方法和提高效率途径的研究。本文对国债市场效率理论做了较全面的探讨,揭示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国债管理理论等对国债效率分析的重要性,结合国债市场功能的研究对国债市场效率的内涵做了新的定义,探讨了国债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和国债市场效率的作用与意义。其次,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制度变迁对国债市场的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文回顾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意在从历史过往中找出我国国债市场效率问题的渊源和它们对国债市场现状的影响。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初期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对其后的市场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理解了这一点,对我国国债市场效率方面一些问题的产生可以有更清晰的了解。第三,从微观角度分析我国国债市场效率。国债市场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流动性、市场波动性和市场有效性等三方面。本文建立流动性的衡量指标,对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做了市场深度和宽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市场流动性的种种因素,并针对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债市场波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中,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相关模型,在数据来源分析和数据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了相应结论,并探讨这些结论能给予我们的启示。第四,我国国债市场效率问题,不仅仅是市场自身运作的问题,更是和经济体制、相关市场息息相关。所以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主要因素。例如法制环境和监管体制,交易机制和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和统一市场等。并在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对策。完善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监管体制,是提高国债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市场操作层面,完善交易机制,尤其是完善做市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市场流动性。推进市场分层,建立合理的国债市场结构,也对国债市场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应继续改善投资者结构,培育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和长线投资者,扩大境外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等。完善的国债衍生品市场对国债现货市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国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本文主要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1.本文认为我国国债市场建立和发展初期的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能够减少实施成本,高效率地建立起国债市场并运行,但也带来了一些制度缺陷,对市场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带来的制度安排投入运行时,应考虑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否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带来市场效率的缺损。2.在对运行效率的流动性分析中,通过对市场宽度和深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债各个子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不平衡,交易规模的增长不但与发行规模的增长有关,也与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相关。以换手率为测度指标的银行间市场要高于交易所市场。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与发达国家和亚洲成熟市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对市场波动性的分析,可以看到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国债指数具有显着的波动“集聚效应”,且波动对市场走势反应较慢,说明对宏观信息的吸收能力有待增强。两个市场波动性都存在非对称效应,非对称效应使得市场波动性扩大。通过实证检验,我国国债市场收益率变动与各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同的因素对国债市场的影响和作用点不一样。3.在对市场信息效率的检验中,进行了市场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市场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自相关现象,且方差比统计量显着不为1。均不符合随机游走的假设。由此得出结论,无论是国债市场整体,还是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均未达到市场弱式有效。在国债两个子市场的市场联动性方面,本文的实证检验证明,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价格走势并不趋同,说明了价格差没有引发投资者在两个国债子市场中套利,或者说两个子市场中国债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映并不一致,市场是低效率的。4.本文在对影响国债市场效率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1)完善国债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完善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国债市场适用的法律层级,建立基础性法律和专门性法律构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体制,制定专门的监管法规,明确监管的统一规划,并完善市场的监管机制。(2)促进国债发行的市场化进程,创新发行制度和发行机制。除了继续完善已推出的预发行和续发行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国债换券、本息分离债券的适时推出,通过国债一级市场的创新发展,助推二级市场效率的提升。(3)完善国债市场的架构。重点是实行市场分层,即建立起交易商之间的市场,解决市场扁平化问题。(4)加强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设。要建立做市商之间的市场;增加做市商数量,丰富做市商种类;给予做市商政策扶持;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完善资信评估制度。(5)改善投资者结构。要丰富投资者类型,培育长线投资者,发展国债投资基金,改变商业银行占比过高,导致流动性减弱的现象。同时积极扩大境外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6)推进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改善投资者结构,推动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进入国债期货市场,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丰富国债期货品种,满足投资者保值和避险的需求;促进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流动性水平的提高。

陆禹坤[7](2017)在《我国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基于“钱荒”前后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迅猛,尤其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债券市场作为利率体系的核心之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央行调节中介指标及最终经济指标的重要工具,对债券市场有着广泛而直接的作用。中国央行使用货币政策的历史较短,在2013年“钱荒”事件后,其传导机制的变化值得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向债券市场的传导进行研究,并且尝试研究“钱荒”之后其内在机制发生的变化。希望能够帮助央行更好的进行宏观调控。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是本文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目前依然以数量型为主,价格型货币政策需要数量型货币政策配合调控的前提。其次,通过分析货币流动性对利率的影响,总结出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而分别对短期和长期债券收益率产生影响。再次,描述了货币政策在“钱荒”期间和之后的操作,认为货币政策与债券收益率的波动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传导机制在“钱荒”后的变化,加入了“微观预期”和资金“脱实向虚”两个因素,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分析体系。在实证分析方面,以“钱荒”事件作为分界线,分别以十年以上的数据以及“钱荒”后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相对最成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与短期和长期债券利率进行分析,建立VAR模型,观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传导效果,并尝试分析“钱荒”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十年以上的整体数据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对债券收益率影响明显,同时短期债券受影响更甚于长期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对短期债券传导顺畅,对长期债券效果并不十分显着。印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至短期债券影响的较为直接,而通过货币供应量对长期债券影响相对间接。从“钱荒”后的分析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收益率传导并不顺畅,长期债券对存贷款利率反过来有影响,印证了“预期”逐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央行对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控制对实证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几条政策建议:第一,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建立基准利率或利率走廊,减小数量型货币政策直接干预的代价。第二,加强货币政策的沟通和透明度。第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包括取消债券市场的多头监管,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等,从而推动债券市场稳定发展。

张淦[8](2016)在《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成因和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大突出现象:一方面,货币供应量超常规增长,表现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以房产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的价格高企,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由此两大现象衍生出结构性通货膨胀、全社会杠杆率快速上升、经济下行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厘清各类资产数量失衡和价格失衡的成因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难题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理论尚缺乏完善的解释。2006年,卡巴雷罗教授提出了资产短缺假说,该假说从金融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金融工具的数量与储蓄规模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金融资产的供求关系可以得出,当金融资产的供给不能满足金融资产的需求时,资产价格上涨、经济下行、长期利率走低、经常账户盈余等现象都是必然结果。资产短缺假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系统而合理地解释中国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该假说以发达国家为研究核心,在解释中国的问题时尚存在很多缺憾,微观基础的缺乏以及假设条件的改变使得该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中央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大方向下,厘清中国是否存在金融资产短缺、为什么存在金融资产短缺以及金融资产短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这三个问题对于应对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难题以及明确金融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传统资产短缺理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拓展到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来,在对中国现实考察的基础之上实现了资产短缺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界定了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内涵、明确了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改革应以解决金融资产短缺为导向,如何丰富和完善金融资产的供给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思路。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沿着金融资产短缺的界定、度量、成因以及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思路逐步进行展开。在研究内容上,结合研究思路,按照金融资产短缺的界定和测度、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机制三大方面展开研究。具体来说,第一,我们首先界定了金融资产短缺的内涵。对金融资产短缺进行合理的界定是全文展开研究的起点。在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资产短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纳入了中国的现实,界定了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内涵。然后指出现行衡量金融资产短缺的指标在构建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度量指标,利用该指标我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资产供需情况进行比较,以判断中国是否存在金融资产短缺;第二,我们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阐述了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金融资产的需求来源于储蓄,通过比较各国家庭部门的储蓄率和资产结构获得了储蓄和金融资产需求的关系。金融资产的供给来源于金融体系,通过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金融资产供给结构的差别,发现了我国金融资产供给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分析了各因素对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第三,我们研究了金融资产短缺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金融资产短缺首先通过影响资产选择和资产替代使得家庭资产结构和社会资产结构出现失衡。通过构建纳入金融资产短缺的资产替代模型,我们明确了金融资产短缺影响资产替代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路径和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结构性通胀和储蓄投资转化率降低与金融资产短缺的关系,从而从新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释。整个的研究过程为资产短缺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和丰富了资产短缺理论。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长期以来,中国存在金融资产短缺,这种短缺是由于金融资产的需求结构和金融资产的供给结构不匹配造成的。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储蓄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应该向非货币类金融资产为主倾斜,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供给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旺盛需求,居民投资渠道狭窄,表现为金融资产短缺长期存在。第二,金融资产短缺通过约束型资产替代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引发家庭资产结构和社会资产结构失衡,并且这种影响具有阶段性。金融资产短缺影响了人们对资产的选择,导致了资产的过度替代,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出高储蓄存款特征,进入新世纪则表现为高储蓄存款和高房价长期并存。第三,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使得房价上涨的挤出效应大于财富效应,从而表现为高房价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结构性通胀凸显。实证研究表明,不存在金融资产短缺时,房价促进了消费拉升了通胀;存在金融资产短缺时,房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被削弱,这是因为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使得房产的投机属性大于消费属性,房价过快上涨抑制了消费。第四,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使得储蓄投资转化率降低,导致长期以来储蓄大于投资,既影响了经济的增长,也导致了国际收支失衡。研究发现,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可以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质量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数量上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并进而降低了长期经济增长率,同时,我国经常账户长期盈余也和金融资产短缺密切相关。在本文结论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居民消费、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推进商业银行转型、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逐步开放居民对外投资等政策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金融改革提供了参考。

邱林卉[9](2016)在《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债市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拖累,甚至造成经济危机或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范畴。现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央银行也视其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对象,国债市场能够在金融资产定价、对冲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全文由绪论加七章正文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国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虚拟经济理论分析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概括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论。第二章对国债市场的宏微观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股票市场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我国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以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为标的,分析从2002年-2015年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国债市场经验,从国债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国债持有者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从国债发行基本概况、国债需求供给、国债持有人等因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经济功能,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总需求、总供给和国债市场微观经济效应方面比较美、日、中三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并对三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总结。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走势和经济政策效果,并对他们的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经济体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差别的原因。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发挥我国国债经济功能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王海旭[10](2015)在《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国债政策运用实践表明,科学并合理地运用国债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滥用甚至是无节制地使用,不仅导致国债政策难以继续,还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日本是国债政策运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恢复国债发行后,其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债政策过度的频繁使用,也使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理论上,学界对日本的高国债政策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数据上,日本长期高国债并未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在未来发展上,短期内日本仍将维持高国债政策,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那么,日本国债发行为何没有引发债务危机,其高国债政策能否持续,值得进行深层次探讨。本文首先由可持续性思想溯源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剖析。之后,对国债政策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理论上各学派对国债政策存有较大争议,大体上包括国债有益论、国债有害论和国债中性论。而从国债可持续性角度应当包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风险和适度规模三个层面。从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看,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国债发行后,历次的经济景气波动中都运用了国债政策。国债发行从种类较少的小规模,到种类繁多的大规模,实施目的也从短期弥补财政赤字到长期刺激经济发展,并最终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和最频繁运用的手段之一。从国债管理机制的历史演进看,日本从国债政策运用之初便重视对国债的管理,形成了包括发行机制、偿还机制和流通机制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债管理机制。在对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分析上,本文重点从必要性、长期性和可能性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必要性上,本文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出发,对日本1965—2013年间国债发行净额对民间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国债发行净额与货币供给量M1、M2、M3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965—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央行贴现率利率的相关性,以及1998—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隔日拆借利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实证分析显示,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支出具有正效应,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有限,对利率无影响。在长期性上,本文根据日本实际情况审慎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析体系。对1984—2013年日本国债负担类、偿还类、结构类指标进行单个分析、单层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日本国债总体风险极高,但已经度过快速增长期,增速趋于平缓。从可能性看,本文通过财政赤字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债率4个指标、以及国债规模增长率、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对日本国债适度规模进行判断。其一般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现有国债规模已经超过适度水平。但一般判定标准本身存在很大缺陷,重新审视后发现,只有国债负债率及其变动与理论标准偏离度较大,不能说明日本国债已经超过适度规模。最后,本文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国债管理本身总结影响日本国债可持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认为,日本经济基础相对较扎实,国债融资成本较低、管理机制符合日本国债政策实施的客观要求、金融市场条件相对较好。并且,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具有正效应;短期内爆发严重债务危机的概率较低;而国债规模也不能简单认定已超过适度水平。因此,综合来看日本国债政策目前可持续。但是由于财政收支具有刚性,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如果日本经济无明显好转,则长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性分析: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基本特征
    (一) 货币政策制度、工具和目标的转型
    (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转型
四、 计量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一) 计量模型构建
    (二) 变量构造和数据处理
五、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实证检验
    (一) 关于货币政策转型时点的检验
        1. “结构性断点”检验
        2. 稳健性检验
    (二) 分段回归结果及分析
    (三) 模型解释力
六、 结 论

(2)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维护经济稳定,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1.2.2 发挥合力共同优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1.2.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
        1.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3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难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
        2.2.2 经济周期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凯恩斯主义流派
        2.2.5 其他理论
    2.3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模型
        2.3.1 IS-LM曲线——封闭经济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3.2 米德冲突——单一政策无法兼顾内外均衡
        2.3.3 丁伯根法则——不同经济目标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
        2.3.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效果不同
    2.4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启示与不足
        2.4.1 我国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干预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4.2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不足
    2.5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
        2.5.1 短期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侧重需求管理
        2.5.2 长期注重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侧重供给管理
        2.5.3 加强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和效率
3 世界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1.1 “罗斯福新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2 二战期间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3 二战后至7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4 20世纪8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5 20世纪9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6 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前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2 日本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2.1 财政政策的演进
        3.2.2 货币政策的演进
        3.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3 德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
        3.3.1 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中性的财政政策和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2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3 80年代初至2008年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4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概况
        3.4.1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2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3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5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1 两大政策共同维护经济基本稳定
        3.5.2 两大政策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5.3 充分利用国债功能助力两大政策实现各自目标
4 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
    4.1 从双松到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3年—1997年)
        4.1.1 从双松转向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1.2 两大政策共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4.1.3 央行试行以国债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象
    4.2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8年—2004年)
        4.2.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2.2 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经济总体稳定
        4.2.3 利用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2.4 国债期限结构受限央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主力
    4.3 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5年—2008年)
        4.3.1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3.2 两大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4.3.3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投资
    4.4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8年—2011年)
        4.4.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4.2 共同支持4万亿投资应对经济下滑
        4.4.3 共同支持结构调整促进出口、投资和消费
        4.4.4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逐步增加
    4.5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11年—今)
        4.5.1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4.5.2 两大政策定向扶持相关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5.3 两大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4.5.4 两大政策加大国债、国库现金工具协调配合力度
5 两大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原因探析
    5.1 实际GDP增速、赤字率及货币供给M2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
        5.1.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5.1.2 基本检验
        5.1.3 VAP模型建立及检验
        5.1.4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5.1.5 实证分析结论
    5.2 原因探析
        5.2.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
        5.2.2 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5.2.3 货币政策目标与执行传导力度需合理把握
6 两大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原因解析
    6.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6.1.1 样本数据选取及说明
        6.1.2 计量方法
    6.2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1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2 两大政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3 两大政策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4 两大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5 实证分析结论
    6.3 原因解析
        6.3.1 单靠任一政策作用有限,难以发挥合力促进结构调整
        6.3.2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和端口支撑
        6.3.3 各地差异较大,执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式和效果不一
7 两大政策工具在协调配合中的实证分析及原因分析
    7.1 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分析
        7.1.1 外汇占款大幅波动使货币供给较为被动
        7.1.2 外汇占款过多影响金融机构资金效率和货币政策有效贯彻
        7.1.3 利用特别国债创新外汇管理仍未解决货币供给难题
        7.1.4 利用“央票”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外汇”效率低于国债
    7.2 国库现金对货币供给量的VECM模型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及单位根检验
        7.2.2 国库现金影响流通中的现金(M0)的实证分析
        7.2.3 国库现金影响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实证分析
        7.2.4 国库现金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实证分析
        7.2.5 实证分析结论
    7.3 原因分析
        7.3.1 央行持有国债规模和比例过低
        7.3.2 国债规模的安全区间难以确定,国债管理有待提高
        7.3.3 国债市场尚不完善
        7.3.4 缴税周期性特征使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7.3.5 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7.3.6 中央国库现金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7.3.7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机制
8 完善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8.1 宏观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8.1.1 国际经济新形势
        8.1.2 国内经济新形势
    8.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总体战略基调
    8.3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机制
    8.4 短期维护经济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优势
        8.4.1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8.4.2 发挥政府投融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
        8.4.3 利用国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8.5 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侧重供给管理
        8.5.1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8.5.2 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
    8.6 加大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力度,提高政策效率
        8.6.1 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管理
        8.6.2 善于利用国债、国库现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主动权
    8.7 进一步完善其他制度供给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相关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和特色
        1.4.3 不足之处
    1.5 技术路线
2 国债发行空间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1 国债有效需求和国债发行空间概念界定
        2.1.1 国债有效需求
        2.1.2 国债发行空间
    2.2 理论基础
        2.2.1 税收征收与国债发行的权衡理论
        2.2.2 国债的经济和金融效应
        2.2.3 资产选择理论
    2.3 国债需求现实
        2.3.1 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2.3.2 国债的社会需求
3 基于国债持有者角度的国债发行空间测度逻辑
    3.1 国债发行现状
        3.1.1 国债发行规模变动的统计描述
        3.1.2 国债期限结构及国债发行方式转变的应债影响
    3.2 国债持有者现状
    3.3 国债发行空间的测度逻辑
4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4.1 机构持有者国债持有动机分析
        4.1.1 特殊结算成员国债持有动机
        4.1.2 金融机构国债持有动机
    4.2 机构持有者资金供给分析
    4.3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5.1 居民国债需求是影响国债发行空间的决定因素
        5.1.1 居民需求是国债发行规模扩大的决定因素
        5.1.2 居民储蓄存款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
    5.2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2.1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逻辑
        5.2.2 居民储蓄存款国债可转化额测算
6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及结论
    6.1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利率双轨制的我国银行业利率定价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利率双轨制阶段
        1.1.2 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1.1.3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利率市场化
        1.3.2 利率双轨制
        1.3.3 外部定价
        1.3.4 内部定价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
2.文献综述
    2.1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理论
    2.2 关于利率双轨制的研究文献
    2.3 关于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研究文献
        2.3.1 商业银行外部定价:贷款定价
        2.3.2 商业银行外部定价:存款定价
        2.3.3 商业银行内部定价
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定价的影响:国际经验及我国现状
    3.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3.1.1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3.1.2 利率市场化对美国商业银行定价的影响
    3.2 我国现状分析
        3.2.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3.2.2 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利率双轨制
        3.2.3 利率双轨制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影响
    3.3 小结
4.贷款定价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实证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4.2.3 实证研究分析
    4.3 小结
5.存款定价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实证分析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5.2.3 实证研究分析
    5.3 小结
6.内部定价影响因素研究
    6.1 引言
    6.2 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
        6.2.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6.2.3 实证研究分析
    6.3 大型银行内部定价的影响分析
        6.3.1 理论分析
        6.3.2 基于Stackelberg模型的探讨
    6.4 小结
7.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张文中案:事实澄清与法理展开——诈骗罪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审法院定罪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改判无罪的事实依据梳理
二、民营企业有资格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项目
    (一) 原国家经贸委的政策性文件允许民营企业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项目
    (二) 通过历史解释的方法, 可以进一步说明当时
    (三) 一系列证人证言, 进一步印证了民营企业有资格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项目
    (四) 在与物美集团同时获批国债技改贴息项目的企业中, 还有数家是民营企业
三、物美集团以诚通公司下属企业的名义申报国债技改项目的真相
    (一) 物美集团之所以通过诚通公司申报国债技改项目, 不是因为物美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没有申报资格, 而是因为通过诚通公司申报较为快捷
    (二) 物美集团在通过诚通公司递交项目申报材料时, 并未隐瞒自己的民营企业性质, 更未将自己冒充为诚通公司下属企业
    (三) 在申报项目时, 就如何递交申报材料, 对政策执行得并不严格, 物美集团通过诚通公司递交申报材料事实上是被允许的
四、物美集团通过诚通公司申报国债技改项目, 并未使负责审批的主管部门产生错误认识
五、物美集团所申报项目的真实性
六、对本案性质的综合评价
七、对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综合评价
结语

(6)中国国债市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需要改进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证券市场效率
        2.1.1 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和外延
        2.1.2 证券市场效率的衡量标准及影响因素
    2.2 国债市场效率
        2.2.1 国债市场效率的内涵及提高效率的途径
        2.2.2 国债市场效率的测度标准
3 国债市场效率分析
    3.1 国债市场效率的理论基础
        3.1.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3.1.2 有效市场理论
        3.1.3 国债管理理论
    3.2 我国国债市场功能
        3.2.1 国债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3.2.2 国债市场的财政功能
        3.2.3 国债市场的金融功能
    3.3 国债市场效率理论
        3.3.1 国债市场效率的涵义与分类
        3.3.2 国债市场效率的评价标准
        3.3.3 提高国债市场效率的作用与意义
4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历程、制度变迁的效率分析
    4.1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4.1.1 我国国债市场的初创期:实物柜台交易市场时期(1988—1993)
        4.1.2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壮大期:交易所市场占主导时期(1994—2001)
        4.1.3 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完善期(2002年至今)
    4.2 我国国债市场的强制性变迁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4.2.1 对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
        4.2.2 我国国债市场的制度变迁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5 我国国债市场运行效率研究:基于流动性的研究
    5.1 国债市场流动性定义、特征及度量方法
        5.1.1 流动性定义
        5.1.2 流动性的特征
        5.1.3 流动性的度量方法
    5.2 影响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5.2.1 国债市场透明度
        5.2.2 国债市场参与者
        5.2.3 国债市场产品结构
        5.2.4 国债交易场所
        5.2.5 国债市场交易机制
    5.3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5.3.1 深度分析
        5.3.2 宽度分析
    5.4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较低的原因分析
        5.4.1 经济因素
        5.4.2 市场因素
        5.4.3 产品因素
6 我国国债市场运行效率研究:基于波动性的研究
    6.1 国债市场价格波动的测度方法
        6.1.1 从收益率角度对国债价格波动性进行测度
        6.1.2 从国债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度考察国债价格波动性
        6.1.3 由年波动率测度的国债市场价格波动
    6.2 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因素
        6.2.1 市场利率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2 国债供求关系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3 货币供给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4 通货膨胀率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5 经济增长状况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2.6 股票市场对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6.3 我国国债市场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6.3.1 数据来源和数据特征描述
        6.3.2 我国国债市场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
        6.3.3 我国国债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3.4 结论与启示
7 我国国债市场信息效率研究:基于有效性的研究
    7.1 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7.1.1 市场有效性假说
        7.1.2 外部有效与内部有效
    7.2 我国国债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
        7.2.1 我国国债市场弱有效检验
        7.2.2 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套利分析
        7.2.3 实证结果分析
8 影响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因素
    8.1 国债市场的法制建设与监管体制
        8.1.1 我国国债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体制的现状
        8.1.2 我国国债市场法制建设与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8.2 做市商制度有待完善
        8.2.1 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及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8.2.2 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
    8.3 国债期货市场有待发展壮大
        8.3.1 我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8.3.2 国债期货市场对国债现货市场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8.3.3 国债期货市场恢复后面临的困境
    8.4 国债发行制度与发行机制仍需改进
        8.4.1 国债发行市场对流通市场效率的影响
        8.4.2 国债发行市场影响流通市场效率的主要因素
    8.5 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
        8.5.1 投资者结构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8.5.2 中外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对比分析
        8.5.3 我国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存在的问题
9 提高我国国债市场效率的途径
    9.1 完善国债立法与国债市场监管体制
        9.1.1 完善国债市场法律法规
        9.1.2 健全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
    9.2 健全做市商制度
        9.2.1 建立多层次的做市商市场
        9.2.2 增加做市商数量,丰富做市商种类
        9.2.3 给予做市商政策支持
        9.2.4 加强做市商自身建设
        9.2.5 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完善资信评估制度
    9.3 进一步完善国债发行制度和发行机制
        9.3.1 完善国债预发行和续发行制度
        9.3.2 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国债换券
        9.3.3 推出国债随卖的制度安排
        9.3.4 丰富国债品种,推出本息分离债券
    9.4 稳步推进市场分层,建立多层次的国债市场
        9.4.1 我国国债市场分层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经验借鉴
        9.4.2 稳步推进国债市场分层,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
    9.5 继续改善投资者结构
        9.5.1 丰富投资者类型
        9.5.2 大力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9.5.3 扩大境外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
    9.6 完善国债期货市场
        9.6.1 丰富国债期货品种,构建多层次的国债期货市场体系
        9.6.2 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期货市场,增加投资者专业性
        9.6.3 加大国债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匹配程度
        9.6.4 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国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我国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基于“钱荒”前后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一般传导机制研究成果
    2.2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传导机制研究成果
    2.3 “钱荒”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章 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影响理论分析
    3.1 我国货币政策综述
    3.2 我国货币政策数量型的本质
    3.3 利率变化的货币流动性驱动因素
        3.3.1 货币流动性的概念
        3.3.2 货币流动性对利率的影响
    3.4 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直接作用
        3.4.1 基础货币构成
        3.4.2 基础货币的变动项
        3.4.3 央行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对冲操作
    3.5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间接作用
        3.5.1 理论基础货币派生的逻辑
        3.5.2 银行投资结构决定派生能力
    3.6 债券价格的货币政策因素
    3.7 货币政策在2013年“钱荒”前后对债市的引导
        3.7.1 “钱荒”事件简述及其原因
        3.7.2 “钱荒”事件前后货币政策作用
        3.7.3 “钱荒”事件前后货币政策对债券价格影响
        3.7.4 “钱荒”后的反思
    3.8 “钱荒”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化
        3.8.1 货币政策“预期”的加强
        3.8.2 资金“脱实向虚”
    3.9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影响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择
    4.2 变量的选取
    4.3 存贷款利率对短期利率影响实证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滞后阶数确定
        4.3.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4.3.4 协整检验
        4.3.5 格兰杰因果关系
        4.3.6 脉冲响应函数
        4.3.7 小结
    4.4 存贷款利率对长期利率影响实证分析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滞后阶数确定
        4.4.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4.4.4 协整检验
        4.4.5 格兰杰因果关系
        4.4.6 脉冲响应函数
        4.4.7 小结
    4.5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短期利率影响实证分析
        4.5.1 单位根检验
        4.5.2 滞后阶数确定
        4.5.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4.5.4 协整检验
        4.5.5 格兰杰因果关系
        4.5.6 脉冲响应函数
        4.5.7 小结
    4.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长期利率影响实证分析
        4.6.1 单位根检验
        4.6.2 滞后阶数确定
        4.6.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4.6.4 协整检验
        4.6.5 格兰杰因果关系
        4.6.6 脉冲响应函数
        4.6.7 小结
    4.7 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实证分析
        4.7.1 利率曲线受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逻辑
        4.7.2 单位根检验
        4.7.3 滞后阶数确定
        4.7.4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4.7.5 格兰杰因果关系
        4.7.6 脉冲响应函数
        4.7.7 方差分解
        4.7.8 小结
    4.8 货币市场利率向债券收益率传导实证分析
        4.8.1 单位根检验
        4.8.2 滞后阶数确定
        4.8.3 格兰杰因果关系
        4.8.4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4.8.5 脉冲响应函数
        4.8.6 方差分解
        4.8.7 小结
    4.9 实证分析结果总结
    4.10 实证结果原因分析
        4.10.1 政策性银行对短期利率的稳定措施
        4.10.2 长期债券市场微观预期的增强
        4.10.3 央行对债券市场把控能力的增强
第五章 总结和建议
    5.1 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
    5.2 加强货币政策沟通和透明度
    5.3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5.3.1 取消多头监管,合并债券市场
        5.3.2 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参考文献
附录 方差分解详细结果
致谢

(8)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成因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述评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资产短缺假说评述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定义和测度
    第一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定义与内涵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
    第三节 国际比较与判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需求面分析
    第三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供给面分析
    第四节 金融资产短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约束型资产替代
    第一节 利率管制下传统影响路径的失效
    第二节 金融资产短缺影响机理的模型构建
    第三节 金融资产短缺条件下约束型资产替代的影响
    第四节 金融资产短缺下约束型资产替代的典型事实
    第五节 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房价波动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房价与通货膨胀变动的不一致性
    第二节 金融资产短缺作用于通胀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对政策实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第一节 金融资产短缺与储蓄投资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金融资产短缺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模型构建
    第三节 金融资产短缺、储蓄投资转化率与经济增长率实证分析
    第四节 金融资产短缺与经常账户盈余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9)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虚拟资本与国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关于国债市场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关于各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研究综述及分析
    第三节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研究框架
        一、国别之间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比较研究类型
        二、国别之间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比较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三、论文的创新点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债与国债市场
        一、国债概念界定
        二、国债市场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虚拟资本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闲置货币资本的存在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虚拟资本应运而生
    第三节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研究与论述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与国债对利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论述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国债市场负效应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国债市场正效应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中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思想的小结
第二章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分析
    第一节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理论研究
        一、国债市场的宏观经济功能
        二、国债市场的微观经济功能
    第二节 国债市场与国债收益率相关理论分析
    第三节 国债市场收益率传导机制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分析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分析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分析
        四、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相互影响分析
第三章 我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债市场收益率的经济影响力分析
        一、我国国债市场与经济基本面分析
        二、我国国债收益率的经济影响力分析
    第二节 我国国债收益率走势分析
        一、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02年-2003年
        二、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04年-2006年
        三、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07年-2009年
        四、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10年-2012年
        五、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13年-2015年
    第三节 我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债市场规模有待扩大,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不够
        二、国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尚不健全
        三、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
        四、国债市场处于分割状态,统一的国债收益曲线尚不成熟
        五、国债的持有者结构不合理
        六、国债市场缺乏衍生品交易,产品过于单一
第四章 美国和日本发挥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析
        一、美国国债市场概况
        二、美国国债市场的总需求效应
        三、美国国债市场的总供给效应
        四、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分析
    第二节 日本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析
        一、日本国债市场概况
        二、日本国债市场的总需求效应
        三、日本国债市场的总供给效应
        四、日本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分析
第五章 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分析
    第一节 美国、日本、中国国债经济功能比较
        一、美国、日本、中国国债总需求方面比较
        二、美国、日本、中国国债总供给方面比较
        三、美国、日本、中国国债微观经济功能比较
    第二节 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关系及原因分析
        一、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回顾
        二、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实证分析
        三、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原因分析
        四、中美债市收益率联动展望
    第三节 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关系及原因分析
        一、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分析
        二、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实证分析
        三、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在近两年出现同步下行的原因
第六章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一、2007年-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二、2010年-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三、2013年-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及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一、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
        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效果差别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国债市场规模
        二、不同的世界货币地位
        三、国债市场政策的实施时机
        四、国债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第七章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债规模合理化
    第二节 优化国债期限利率结构
    第三节 大力发展做市商业务,为国债市场提供流动性
    第四节 统一国债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
    第五节 健全和繁荣国债衍生产品市场
    第六节 调节国债持有者结构
    第七节 健全国债市场法律法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限定
        1.2.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研究
        1.3.2 关于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
        2.1.1 可持续性思想的溯源及内涵
        2.1.2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2.2 国债政策及其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2.2.1 国债政策的理论演进
        2.2.2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国债政策及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
    3.1 日本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
        3.1.1 1945-1964 年的均衡财政与国债政策
        3.1.2 1965-1974 年的赤字财政与国债政策
        3.1.3 1975-1979 年的财政主导经济与国债政策
        3.1.4 1980-1991 年的财政重建与国债政策
        3.1.5 1992-1996 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1.6 1997-今波动中的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2 日本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3.2.1 日本国债发行机制演进及评述
        3.2.2 日本国债偿还机制演进及评述
        3.2.3 日本国债流通机制演进及评述
    小结
第4章 日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民间支出与金融效应
    4.1 日本国债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分析
        4.1.1 日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4.1.2 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
    4.2 日本国债政策的民间支出效应分析
        4.2.1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4.2.2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日本国债政策的金融效应分析
        4.3.1 日本国债政策对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
        4.3.2 日本国债政策对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
    小结
第5章 日本国债的风险——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
    5.1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分析体系
        5.1.1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数据的选取
        5.1.3 日本国债风险各指标警戒水平的判定
    5.2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评价
        5.2.1 日本国债风险的单个指标评价
        5.2.2 日本国债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小结
第6章 日本国债规模的适度性——一般判定与再探讨
    6.1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1.1 国债适度规模的一般判定标准
        6.1.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6.2.1 关于国债适度规模一般标准的评析
        6.2.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小结
第7章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
    7.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7.1.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有利因素
        7.1.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不利条件
    7.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性分析: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演进[J]. 刘红忠,童小龙,张卫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 龙小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3]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D]. 张雄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基于利率双轨制的我国银行业利率定价影响因素研究[D]. 隋洋.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5]张文中案:事实澄清与法理展开——诈骗罪部分[J]. 赵秉志,左坚卫.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12)
  • [6]中国国债市场效率研究[D]. 刘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1)
  • [7]我国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基于“钱荒”前后的比较[D]. 陆禹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成因和影响研究[D]. 张淦. 南京大学, 2016(05)
  • [9]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D]. 邱林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10]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王海旭.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2003年国债政策研究(总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