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例中老年肾肿瘤患者临床分析

187例中老年肾肿瘤患者临床分析

一、187例中老年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涂子炜[1](2021)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变迁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第一部分胆源性和隐源性肝脓肿临床特征的分析本研究旨在对比胆源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es of biliary origin,PLAB)和隐源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es of cryptogenic origin,PLAC)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异同点,为PLAB与PLAC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第二部分细菌性肝脓肿病因变迁的探讨探讨及分析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liver abscess,BLA)的病因变迁及原因,为BLA早期诊疗提供帮助。【方法】第一部分胆源性和隐源性肝脓肿临床特征的分析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7例BLA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结果及治疗情况),根据是否与胆源性疾病相关的BLA患者分别归类为PLAB组(83例)和PLAC组(104例),并对PLAB与PLA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点,为PLAB与PLAC的早期鉴别提供依据。第二部分细菌性肝脓肿病因变迁的探讨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7例BL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的BLA患者分成A组(前5年,n=64例)和B组(后5年,n=123例),通过对前、后5年BLA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及病原学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病因变迁的原因,为BLA早期诊疗提供帮助。【结果】第一部分胆源性和隐源性肝脓肿临床特征的分析1.一般资料:187例BLA患者中,PLAB组有83例(44.4%),男女比例1.31:1;PLAC组有104例(55.6%),男女比例2.25:1。PLAB与PLAC组均以男性多见(56.6%vs 69.2%),但男女发病率无差异(P>0.05)。PLAB组患者的年龄较PLAC组大(58.10±13.69 vs 52.37±17.15),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明显(P<0.05)。PLAB和PLAC均好发于中年人群(61.4%vs 49.0%),虽然PLAB与PLAC发病年龄在中年组和老年组无差异(P>0.05),但是PLAC青年组的发病率高于PLAB组,差异较明显(P<0.05)。PLAB患者的住院天数比PLAC患者稍长(14.36±9.17 vs 13.36±9.69),但是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无显着差异(P>0.05)。2.临床表现:两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右上腹痛、呼吸道症状、恶心及黄疸表现。PLAB组比PLAC组患者右上腹痛(72.3%vs 35.6%)、恶心(32.5%vs 17.3%)及黄疸(31.3%vs 15.4%)的症状更常见,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合并症与并发症:PLAB组与PLAC组在糖尿病(33.7%vs 50.0%)、高血压(32.5%vs 19.2%)、肝囊肿(13.3%vs 4.8%)及胸腔积液(2.4%vs 10.6%)的发生率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另外,PLAB组比PLAC组合并恶性肿瘤(19.3%vs 1.9%)的患者人数更多,且有显着差异(P<0.05)。4.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中PLAB组TBil(34.5±34.9 vs 22.5±24.9)、γ-GT(217.4±198.0 vs 212.7±181.1)及ALT(89.9±156.6 vs 68.9±60.2)指标升高均比PLAC组明显,其中只有TBil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PLAB组与PLAC组Alb水平相当(33.1±6.0 vs 34.0±5.9),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N%、WBC和Hb均无显着差异(P>0.05)。PLAC组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测的空腹血糖值普遍高于PLAB组(7.9±3.7 vs 6.8±2.5),差异显着(P<0.05)。5.影像学检查:PLAB与PLAC组患者均以单发脓肿(63.9%vs 77.9%)居多,均好发于肝右叶(69.9%vs 77.9%),且脓腔最大直径均以3-8cm多见(49.4%vs 69.2%)。与PLAB组相比,PLAC组单发脓肿(77.9%vs 63.9%)、脓肿气腔形成(11.5%vs 3.6%)和脓腔最大直径为3-8cm的(69.2%vs 49.4%)患者较多见,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6.病原学结果:177例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8.6%。PLAB和PLAC组患者主要感染的病菌均为E.Coli(57.9%vs 16.7%)和Kp(31.6%vs 72.9%)。其中,PLAB组E.Coli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PLAC组(57.9%vs 16.7%),而Kp的阳性检出率却低于PLAC组(31.6%vs 72.9%),两组患者在E.Coli和Kp检出率上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7.治疗及疗效:PLAB和PLAC患者的治疗方式均以抗生素联合脓肿穿刺置管引流(60.2%vs 76.0%)多见。PLAB组患者行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比PLAC组多(24.1%vs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B组治疗有效率为90.4%,PLAC组治疗有效率为88.1%。PLAB和PLAC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细菌性肝脓肿病因变迁的探讨1.一般资料:前、后5年BLA发病人群均以男性多见(64.1%vs 63.4%),且男女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LA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A组稍大(55.46±15.59 vs 53.84±16.6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差异较明显,后5年比前5年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96±9.83 vs15.42±8.55)(P<0.05)。BLA的发病人数在逐渐上升,其中PLAB的发病人数呈下降趋势,而PLAC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P<0.05)。2.合并症:后5年合并糖尿病的BLA患者比前5年多(50.4%vs 28.1%),后5年合并胆源性疾病的BLA患者比前5年少(31.7%vs 68.8%),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5年PLAC合并糖尿病患者比前5年增加(35.8%vs 12.5%),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5年中PLAC合并糖尿病的人数比PLAB合并糖尿病多(35.8%vs 14.6%),有统计学差异(P<0.05)。PLAB与PLAC合并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PLAC合并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增加更明显(P<0.05)。3.病原学结果:BLA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为48.6%。其中,前5年阳性率为35.8%,后5年阳性率为59.4%,两组均以Kp和E.Coli感染多见。后5年BLA患者Kp检出率明显高于前5年(66.7%vs 31.0%),而前5年BLA患者E.Coli检出率高于后5年(51.7%vs 26.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5年中PLAB的E.Coli阳性率比PLAC高(41.4%vs 10.3%),而Kp培养阳性率比PLAC低(6.9%vs 24.1%),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5年中PLAB的E.Coli阳性率比PLAC高(17.5%vs 8.8%),而Kp培养阳性率比PLAC低(17.5%vs 49.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近年来BLA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PLAC的发病率上升明显,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PLAC,而PLAB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PLAB患者以右上腹痛和黄疸症状多见,胆源性疾病为主要致病因素,E.Coli感染为主,且感染明显减少;3.PLAC患者主要以不明原因的发热多见,糖尿病是PLAC发病的高风险因素,Kp感染为主,且感染明显增多;4.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疾病谱的变化等使得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机率增加,从而增加了羁患BLA的风险,其中PLAC的发病率增加更明显;5.影像学技术和外科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等,使得胆道疾病能得到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减少了PLAB的发生,从而降低了肠道细菌的感染;6.抗生素的广泛运用使得感染早期便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变异,使得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曾慧娟[2](2021)在《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识别及管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强调基层预防疾病为重点,目前暂缺云南省CKD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相关调查,结合目前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基础,本研究将CKD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中融合起研究,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公共卫生角度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进行CKD的四部分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KD的影响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供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策略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1.探索CKD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管理的可及性,基于健康生态模型理论,采用多维多层次健康相关调查方法,探讨云南省昆明市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CKD影响因素等。2.基于目前已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基础,对CKD高危人群(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KD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危人群中CKD防控提供理论支持。3.考虑个体基因层面,对筛查出CKD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调查,发现云南省昆明市社区居民CKD易感基因,提供精准的实验室诊断依据。4.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方便实用的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CKD早期防治提供实用工具。5.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相关政策建议及管理策略。[方法]首先,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全部居民,采用宏观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调查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关于CKD的基本情况,掌握居民关于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其次,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管理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和及糖尿病患者)进行CKD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体格检查、血清实验学检测、尿常规分析、尿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得出这两类CKD高危人群中CKD流行情况。再次,针对个体先天特质,对CKD易感基因PVT1基因进行检测5个SNP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为CKD诊断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前三部分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立四种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并建立社区CKD诊断模型,对社区居民实现早期诊断CKD,为CK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最后,总结四部分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CKD提出建议及策略。[结果]第一部分,发现社区居民中对CKD管理需求度高,社区居民中CKD危险因素存在并在慢病人群突显,居民CKD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对CKD的供需矛盾不平衡,居民个人健康素养意识强,但实际居民健康效能评价低,特别需要关注慢性病CKD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慢性病人群对社区CKD管理的需求更高。第二部分,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CKD总患病率为42.6%。高尿酸、男性、肥胖是CKD危险因素。采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白蛋白尿异常阳性率高达37.0%。分别采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2009 CKD-EPI公式、2012 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计算eGFR下降率不同,其中2012CKD-EPI胱氨酸抑制素C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高(13.4%),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估算eGFR下降阳性率最低(4.8%)。通过采用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析不同分组的慢性病人群,发现不同分组对疾病积极度有统计学差异,需要社区医护及患者提高对慢性病的积极度。第三部分,在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PCR-RFLP 进行 PVT1 基因 5 个 SNP 位点(rs1499368、rs1121947/rs2608030、rs11993333、rs2720659、rs2720660)多态性研究,基因 PVT1rs11993333 及rs2720659多态性在CKD组及非CK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rs11993333基因型TC及TT基因和rs2720659基因型AG及GG在CKD组人群中高表达,其可能为CKD诊断预测的因素之一,并且建议采用PCR-RFLP对社区CKD高危人群进行PVT1基因进行SNP多态性检测,在早期筛查、疾病随访观察及并发症监测中作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前三部分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发现13个指标对模型建立起主要作用,纳入并建立SVM、RF、Naive Bayes和ANN建立CKD预测模型,比较四种模型各项性能,提出最佳社区CKD诊断ANN模型。最后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实用方便的CKD诊断预测模型,最后提出社区筛查、管理CKD的策略及建议,为社区CKD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 论]基于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有的条件及资源,对社区中不同风险居民进行CKD防控非常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KD管理,做好CKD基层预防。需要在社区慢性病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开展早期CKD筛查,并对该类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提高医护对CKD早期筛查的意识,给予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更多CKD早期防治干预。建立并实现为社区医护方便实用的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提高社区居民对CKD认识、早期发现CKD患者,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的CKD管理提供三级预防管理理论依据和策略。本研究创新性:本研究为云南省昆明市首个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KD调查,研究按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从个体先天特质、个体行为、家庭、社区及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包括健康因素的整个多维多层次内容,融合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从公共卫生角度调查出发,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CKD与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结合,从全社区普通居民到CKD高危人群,再到筛查出CKD人群基因多态性分析,调查方法全面包括:宏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检测及尿液检测、肾损伤早期标志物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子检测,弥补了既往单个层面的研究,最后构建出社区CKD早期诊断模型,为社区早期诊断评估CKD提供实用工具。

孔宪均[3](2020)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主要特点是急性起病的肢体无力,可伴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受累,脑脊液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GBS患者的预后存在很大差异,部分患者可遗留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目前关于GBS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比较局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治的GBS患者,总结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齐鲁医院2010—2019年诊治的GBS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评估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9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男性多于女性,占56.1%;不同年龄组中性别组成无显着差异;夏冬二季起病者多见,合计占57.4%,不同季节中性别组成无显着差异;前驱事件以呼吸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为主,占全部患者的42.9%;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肢体无力伴麻木、肢体麻木为主,合计占76.1%;平均住院天数为12.25±0.420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或)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者占31.0%;合并脑神经受累者占39.6%;四肢远端和近端肌力皆受累者占90.4%;感觉异常者占49.5%;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者占93.9%;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占42.9%;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占73.8%;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者占77.4%;肌酸激酶增高者占21.9%,t检验及方差分析示GBS患者不同性别及年龄间肌酸激酶存在差异;治疗方式以静滴人免疫球蛋白为主,占77.4%,另有4.6%的患者接受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血浆置换治疗占0.3%;需要氧疗及辅助通气者占26.9%;4.6%的患者转入ICU;入院时轻型患者占52.5%,重型患者占47.5%。GBS重型患者与轻型患者相比,在性别、发病时间、前驱事件、入院前病程、慢性病负担、脑神经受累、肌萎缩、病理征、肌酸激酶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在发病年龄(p=0.004)、首发症状(p=0.028)、住院天数(p=0.001)、肌无力模式(p=0.000)、肌无力最严重部位(p=0.000)、共济运动(p=0.000)、感觉异常(p=0.025)、腱反射(p=0.0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0.000)、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p=0.001)、腰椎穿刺初压(p=0.045)、脑脊液蛋白(p=0.000)、脑脊液IgG(p=0.000)、神经电生理检查(p=0.028)、出院时Hughes评分(p=0.000)、治疗效果(p=0.000)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季节、患者年龄、受累脑神经分布、最差肌力分级可能为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Hughes≥0)的危险因素。结论1.GBS以男性多见,夏冬起病者多见。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是GBS最主要的前驱感染形式。肢体无力+麻木是GBS最主要的首发症状。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累及自主神经受累是GBS的常见表现,四肢远端+近端肌无力是肌无力最主要的模式。2.高龄、运动感觉受累严重、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脑脊液蛋白及IgG较高的病人进展成为重型患者的风险高。3.发病季节、患者年龄、受累脑神经分布、最差肌力分级可能为GB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Hughes≥0)的危险因素。秋冬季起病、年龄越大、伴面神经或副神经损害、最差肌力分级越小的GBS患者,其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李菲[4](2020)在《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应用Markov模型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KD的优势;2.评价中医综合疗法干预DK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从2009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的DKD患者留档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连续随访长达1年且资料完整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入选,合计198例。调查1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基本情况、症状及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等,按照是否进行中医干预将其分为西医治疗组92例和中西医治疗组106例。计算DKD患者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治疗12月之后CKD分期变化的转移概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reeAge Pro Healthcare 2020软件应用Markov模型预测DKD患者的预后。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男女比为2.19:1,平均年龄59.28岁;偏瘦者4例(2.02%),正常者61例(30.81%),超重者74例(37.37%),肥胖者59例(29.80%);平均病程67.54月;2例(1.01%)无合并症存在,187例(94.44%)合并患有高血压病,118例(59.60%)合并高脂血症,84例(42.42%)合并冠心病,42例(21.21%)有脂肪肝病史,17例(8.59%)合并患骨质疏松,14例(7.07%)合并患有肺部疾病;96例(48.48%)有吸烟嗜好,75例(37.88%)有饮酒嗜好;14例(7.07%)入组前未曾接受治疗,49例(24.75%)入组前间断治疗,135例(68.18%)入组前接受系统治疗;入组时CKD1期患者29例(14.65%),CKD2期患者34例(17.17%),CKD3期患者43 例(21.72%),CKD4 期患者 28 例(14.14%),CKD5 期患者 64 例(32.32%)。2.入组的DKD患者中,主证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84例(42.42%),肝肾阴虚型患者7例(3.54%),气血两虚型患者17例(8.59%),脾肾阳虚型患者90例(45.45%);不伴有兼证患者124例(62.63%),兼证辨证为阴虚阳亢型患者10例(5.05%),血瘀型患者38例(19.19%),膀胱湿热型患者26例(13.13%);不伴有变证患者158例(79.80%),浊毒犯胃型患者30例(15.15%),溺毒入脑型患者1例(0.51%),水气凌心型患者9例(4.54%)。3.在12月后,中西医治疗组CKD1期进展到CKD2期、CKD3期、CKD4期、CKD5期和死亡/终末期肾病的总转移概率比西医治疗组减少0.406,CKD2期进展到CKD3期、CKD4期、CKD5期和死亡/终末期肾病的总转移概率比西医治疗组减少0.155,CKD4期进展到CKD5期和死亡/终末期肾病的总转移概率比西医治疗组减少0.082。4.中西医治疗组今后5年的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4.11年)长于西医治疗组(3.23年)。对DKD患者5年后进行预测发现,中西医治疗组在CKD1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11.5%,在CKD2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9.9%,在CKD3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9.5%,在CKD4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3.1%;中西医治疗组在CKD5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18.9%,在ESRD/Dead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15%。5.中西医治疗组在今后5年中处于CKD1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56年,处于CKD2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37年,处于CKD3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31年,处于CKD4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18年,处于ESRD/Dead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少0.53年。6.中西医治疗组今后20年的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18.02年)长于西医治疗组(16.23年)。对DKD患者20年后进行预测发现,中西医治疗组在CKD1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1.8%,CKD2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1.9%,CKD3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2.2%,CKD4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0.8%;CKD5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2.6%,在ESRD/Dead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4%。7.中西医治疗组今后20年中处于CKD1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1.08年,处于CKD2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78年,处于CKD3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56年,处于CKD4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33年,处于CKD5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28年;处于ESRD/Dead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少1.25年。结论:1.应用Markov模型可以对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KD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2.中医综合疗法干预糖尿病肾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DKD患者慢性肾脏病变的发展过程,提高DKD患者的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

袁术鹏[5](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医院感染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位居美国居民死亡原因第八位。其中,泌尿系感染是医院感染之一,约占感染的36%~40%,一旦发生感染往往影响到患者的病情恢复及增加治疗成本。老年患者作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需引起医疗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所以,老年骨科患者的早期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可以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预后有所了解,并助于医生的临床决策。研究目的通过对真实世界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文本型数据和实验室检验的数字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9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望京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611份临床电子病历。研究因素为确保研究的多角度和多维度,应尽可能多的提取病历信息中可以用于观察的特征,数据主要包含273个电子病历中包含的相关特征,其中连续型特征189个,离散型特征84个。统计方法使用EXCE1对数据进行储存,然后对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和降维,最后进行质量控制,最终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对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统计,剔除缺失比例大于30%的特征,并对缺失比例小于30%的特征进行多重插补。离散特征使用卡方检验;连续特征满足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使用Wilcoxon检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带入python中的5种机器学习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Balanced Bagging Classifier、Easy Ensemble Classifier、Balanced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XG Boost)中,通过对模型参数(AUC 等)的比较,确定最佳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进行降维,剔除部分模型特征,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出最终模型。研究结果通过logistic模型共得到危险特征10项,分别为是否导尿、恶性肿瘤史、大型血小板比率、β 2微球蛋白术前最小值、尿液PH术前最小值、腰椎和骨盆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凝血酶凝结时间、其他心率失常、泌尿系其他疾患。保护特征7项,椎管内麻醉、局麻、手指和脚趾的后天性变形、神经阻滞、肩损害、尿比重术前最大值、尿常规二分类变量阳性。模型参数AUC=0.8163、准确率0.6241、特异度0.8333、灵敏度0.6170、阳性预测值0.9910、阴性预测值0.0681、阳性释然比3.7020、阴性释然比0.4590。模型公式logistic(C=1.0,classweight=’balanced’,dual=False,fitintercept=True,interceptsca ling=1,maxiter=100,multiclass=’warn’,njobs=None,penalty=’12’,random state=None,solver=’warn’,tol=0.0001,verbose=0,warmstart=False)研究结论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老年骨科患者术后UTI 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内部验证发现对老年骨科术后患者UTI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模型特征发现,术后UTI相关特征共计17项。其中导尿、恶性肿瘤史、大型血小板比率、β 2微球蛋白术前最小值、肩损害、尿液PH术前最小值、腰椎和骨盆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其他心率失常、泌尿系其他疾患,呈正相关关系。椎管内麻醉、局麻、手指和脚趾的后天性变形、神经阻滞、肩损害、尿比重术前最大值、尿常规二分类变量阳性成负相关关系。创新点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纳入样本量大,为骨科手术患者。观察特征全面,不预先设定模型特征,完全通过统计分析在高纬度临床特征中寻找。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模型选择种类多,此外与传统SPSS中logistic回归相比,可对样本不平衡数据进行优化处理,模型更加稳定可靠,对阳性或阴性结局均有较好预测能力。利用ICD-10编码对文本类型诊断信息进行标准化和降维,提高了文本类临床信息的利用率。

雒静静[6](2020)在《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合并症、辅助检查结果等特点,比较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和未合并组的差异性,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的所有布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累计收集有效布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424例,其中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例187例(占44.10%),未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例237例(占55.90%)。1.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1)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类型:合并肺炎患者最多,为177例(占94.65%),其次为支气管炎,24例,占比12.83%,其余为胸腔积液(5例,2.67%)、肺气肿(5例,2.67%)、肺脓肿(3例,1.60%)、上呼吸道感染(2例,1.07%)、支气管扩张(1例,0.53%)。(2)患者男女性别比2.02:1。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5岁,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9(40,59)岁,4160岁人数最多,共99例,占52.94%。患者以从事农牧民者为主,共140例,占74.87%。(3)162例(86.63%)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25例(13.37%)接触史不详。同时接触牛和羊者最多,共89例(54.94%),其次为单纯接触羊者53例(32.72%),单纯接触牛者16例(9.87%)。接触方式主要为饲养或放牧,共65例(40.12%),其次为居住地有牛羊(22.22%)和食用未煮熟肉及被污染食品(14.81%)。(4)处于布病急性期的患者184例,占比98.40%;处于慢性期的患者仅有3例,占比1.60%。住院天数最短者仅2天,最长者为50天,其中≤10天人数最多,共142例,占比75.94%。出院前病情好转的达182例,占比97.33%,病情未愈的仅4例,占2.14%。(5)临床诊断结果:(1)临床表现:发热176例(94.12%),寒颤61例(32.62%),咳嗽54例(28.88%),乏力41例(21.93%),皮疹12例(6.42%),淋巴结肿大10例(5.35%)。(2)合并症:低钠血症56例(29.95%),低钙血症48例(25.67%),低蛋白血症46例(24.60%),低氯血症40例(21.39%),低钾血症37例(19.79%),胆囊炎26例(13.90%),脂肪肝25例(13.37%),高脂血症24例(12.83%),泌尿系统感染17例(9.09%),贫血17例(9.09%)。(3)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比容下降134例(71.66%),血红蛋白下降118例(63.10%),白蛋白下降175例(93.58%),总蛋白下降140例(74.87%),白细胞酶活性阳性57例(30.48%),尿蛋白阳性44例(23.53%),钙离子下降120例(64.17%),CRP上升169例(90.37%),PCT上升73例(39.04%)。170例患者行PAT,其中169例(99.41%)为阳性,147例患者行SAT,其中135例(91.84%)为阳性,共178例患者行血培养检查,其中77例(43.26%)患者血液中分离出布鲁氏菌。(4)影像学检查结果:128例行超声检查患者中,脾肿大30例(23.44%),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20例(15.63%),胆囊炎15例(11.72%)。2.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因素分析(1)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与未合并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临床分期、发热、咳嗽、咳痰、咽部充血疼痛、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低氯血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尿潜血、尿蛋白、白细胞酶活性、钙离子在合并组与未合并组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与未合并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10;95%CI:1.0273.931);职业为农牧民(OR=2.081;95%CI:1.0114.282);临床症状咳嗽(OR=2.685;95%CI:1.5924.527);合并有低钙血症(OR=2.198;95%CI:1.2733.795);尿蛋白阳性(OR=2.138;95%CI:1.2393.689)的患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结论:1.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类型以肺炎最为多见;2.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未合并人群均为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牧民为主;3.绝大多数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明确动物接触史,牛和羊为主要接触动物,饲养放牧是主要接触方式;4.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人群临床分期以急性期为主,主要症状为发热、寒颤、咳嗽和乏力,主要合并症为低钠、低钙、低氯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97.33%患者出院时好转;5.布病患者年龄≥65岁、农牧民、咳嗽、合并有低钙血症、出现尿蛋白阳性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

范少楠[7](2020)在《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模式调查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70岁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治疗模式的现状,并与美国SEER数据库中同时期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各临床因素,特别是治疗模式对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老年LARC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最后根据所得数据构建并验证列线图(Nomogram)预后模型,为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8年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7例老年(≥70岁)局部进展期直肠腺癌患者(诊治模式调研队列)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与SEER数据库中筛选的11347例患者(SEER队列)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模式和生存结果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通过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老年LAR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OS的Nomogram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s)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结果:1.我院187例老年LARC患者中女性69例,男性118例,中位年龄为75岁;近3/4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合并症,59.9%的患者分期为Ⅲ期,49.2%的患者仅接受手术治疗,23.0%的患者接受手术联合单纯化疗,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术后放(化)疗的患者分别占9.1%和18.7%。SEER队列1134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77岁,单纯手术治疗占整组患者的41.8%,手术联合单纯化疗者占11.1%,新辅助放(化)疗和术后放(化)疗者分别占14.9%和32.2%。我院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SEER队列(27.8%vs 47.1%,p<0.001)。2.我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老年LARC患者5年生存率为77.1%,明显高于接受手术联合单纯化疗(61.7%)、术后放(化)疗(54.6%)和单纯手术(45.0%)治疗的患者(p<0.05);SEER队列的生存结果同样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生存优势最明显(5年OS:62.6%,p<0.001),术后放(化)疗和手术联合单纯化疗的患者5年OS分别为54.4%和55.9%,单纯手术组为40.2%。两队列患者整体预后相近(5年OS:53.9%vs 51.0%,p>0.05),相同治疗模式下的5年OS亦无明显差异(p 均>0.05)。3.对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生存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肿瘤分期、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癌结节、CEA分组、手术方式和治疗模式与患者OS相关(p均<0.15);多因素分析证实合并症、肿瘤分期、分化程度、CEA分组、脉管癌栓和治疗模式是影响OS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4.基于6项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Nomogram模型预测总生存期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798和0.69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生存率和实际生存率之间有较高的吻合度,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我院老年LARC患者的预后情况与同时期SEER数据库的生存资料相近,但治疗模式上两者仍存在差异,尤其是放射治疗的应用,我院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同时期美国患者。治疗模式是影响老年LARC患者OS的独立因素之一,新辅助放(化)疗+根治性手术仍然是老年LARC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氟尿嘧啶类单药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化疗更好的选择,但仍需根据合并症和身体机能状况等进行个体化分析和适当的调整。本研究构建的预测老年LARC患者总生存期的Nomogram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可为老年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吴学优[8](2020)在《674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及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1.调查、了解云南省皮肤附属器肿瘤(CAT)的流行病学趋势;2.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皮肤附属器肿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达到早期诊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 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组织病理确诊为皮肤附属器肿瘤并符合一定筛选标准的67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结合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及总结不同类型皮肤附属器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结 果]1.一般资料:入选皮肤附属器肿瘤共674例,男性291例(43.18%),女性383例(56.82%),男女之比为1:1.32,女性占比大。发病年龄范围0-82岁,平均发病年龄23.13±19.711岁,中位年龄19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中,男性发病年龄范围0-82岁,平均22.76±20.042岁,中位年龄19岁;女性发病年龄范围0-78岁,平均23.41±19.476岁,中位年龄19岁。病程25天-58年,平均8.06±9.020年。皮损分布于面部264例(39.16%),头皮118 例(17.51%),躯干 93 例(13.80%),颈部 69 例(10.24%),下肢 51 例(7.57%),上肢48例(7.12%),全身泛发21例(3.12%),会阴10例(1.48%)。其中,曝光部位(头、面、颈、上肢)499例(74.03%),非曝光部位175例(25.97%)。2.临床表现:原发皮损类型包含斑片、斑疹、丘疹、斑块、水疱、结节、囊肿,继发性皮损包含结痂、糜烂。以丘疹为主要表现301例(44.65%),斑块199例(29.53%),结节 73 例(10.83%),囊肿 48 例(7.12%),斑片 21 例(3.12%),斑疹18例(2.67%),水疱14例(2.08%)。其中41例表面出现糜烂、结痂。自觉症状包括瘙痒、疼痛、痒痛、无自觉症状。其中,无自觉症状361例(53.57%),瘙痒 187 例(27.74%),疼痛 91 例(13.50%),痒痛 35 例(5.19%)。3.病理分类:根据分化方向分为3类:向皮脂腺分化的有340例(50.45%):皮脂腺痣214例(31.75%)、多发性脂囊瘤117例(17.36%)、皮脂腺癌2例(0.30%)、皮脂腺腺瘤2例(0.30%)、皮脂腺瘤5例(0.74%);向毛囊分化的有213例(31.60%):外毛根鞘瘤40例(5.93%)、毛母质瘤136例(20.17%)、扩张孔4例(0.59%)、倒置性毛囊角化病6例(0.89%)、毛鞘棘皮瘤4例(0.59%)、毛发腺瘤2例(0.30%)、外毛根鞘癌2例(0.30%)、毛囊瘤3例(0.45%)、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3例(0.45%)、毛母细胞瘤13例(1.93%);向汗腺分化的121例(17.95%):汗管瘤87例(12.90%)、大汗腺汗囊瘤7例(1.0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9例(1.33%)、乳头状小汗腺腺瘤2例(0.30%)、皮肤混合瘤6例(0.89%)、小汗腺汗囊瘤5例(0.74%)、小汗腺汗孔瘤2例(0.30%)、小汗腺汗孔癌1例(0.15%)、汗管样小汗腺癌1例(0.15%)、原发性皮肤黏液癌1例(0.15%)。4.良恶性分类:良性肿瘤共667例(98.96%);恶性肿瘤共7例(1.04%):外毛根鞘癌2例、皮脂腺癌2例、小汗腺汗孔癌1例、汗管样小汗腺癌1例、原发性皮肤黏液癌1例。[结 论]1.2008年至2018年每年于我科确诊的皮肤附属器肿瘤(CAT)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男女之比为1:1.32,女性构成比>男性。CA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23.13± 19.711岁,中位年龄19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3.皮损分布位于面部264例(39.16%)>头皮118例(17.51%)>躯干93例(13.80%)>颈部 69 例(10.24%)>下肢 51 例(7.57%)>上肢 48 例(7.12%)>泛发21例(3.12%)>会阴10例(1.48%)。其中,曝光部位(头、面、颈、上肢)499例(74.03%),非曝光部位175例(25.97%),曝光部位构成比明显高于非曝光部位,提示部分CAT的发病可能与日晒、紫外线辐射有一定关系。4.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表现为丘疹301例(44.65%)>斑块199例(29.53%)>结节 73 例(10.83%)>囊肿 48 例(7.12%)>斑片 21 例(3.12%)>斑疹 18例(2.67%)>水疱14例(2.08%)。自觉症状:无自觉症状361例(53.57%)>瘙痒 187 例(27.74%)>疼痛 91 例(13.50%)>痒痛 35 例(5.19%)。可见,CA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自觉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检查结合,对正确诊断CAT至关重要。5.按分化方向CAT可分为向毛囊分化、向皮脂腺分化、向汗腺分化,向皮脂腺方向分化的占比(50.45%)>向毛囊方向分化的占比(31.60%)>向汗腺方向分化的占比(17.95%)。6.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排序:多发性脂囊瘤87例(74.36%)>皮脂腺痣134例(62.62%)>汗管瘤41例(47.13%)>毛母质瘤45例(33.09%)>皮肤混合瘤1例(16.67%)>毛母细胞瘤2例(15.38%)。其余病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即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0%。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7.大部分常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具有良性肿瘤生物学行为,部分可能发生恶变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汪龙庆,高波,岳振宇[9](2020)在《中、老年结直肠癌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老年结直肠癌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LR)与临床特征、预后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中老年结直肠癌306例患者的资料,其中中年组187例(45~64岁)、老年组119例(65~88岁),以NLR=3.13为最佳截点进一步分成高NLR亚组(NLR>3.13)、低NLR亚组(NLR≤3.13),对比两组不同NLR亚组间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老年组高NLR亚组糖尿病比例较低NLR亚组明显增高(P<0.05);而中年组、老年组的不同NLR亚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肿瘤部位、癌栓、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中不同NLR亚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亚组3年生存率高于高NLR亚组(P<0.05);老年组中不同NLR亚组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低NLR亚组及高NLR亚组间1、2、3年生存率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LR是影响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通过术前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即可计算获得,是影响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文华[10](2020)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关系,预测在临床可能会把血清脂联素浓度作为检测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标记物。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病房内二科住院的281例患者(高血压组187例,正常对照组94例),根据超声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结果,再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两组(颈动脉有斑块组83例,颈动脉无斑块组104例),测量血清APN水平及生化等相关指标,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果:高血压颈动脉有斑块组血清APN平均值为(3.28±1.58)ug/l,高血压颈动脉无斑块组血清APN平均值为(3.64±2.46)ug/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APN平均值(5.53±3.81)u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血清APN与CIMT呈负相关(r=-0.448,P<0.05)。高血压组血清APN降低、高龄、甘油三酯升高是CIMT增高的危险因素(OR=-1.115,1.128,4.868,P<0.05)。结论:高血压组患者血清APN水平越低,则CIMT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高血压组患者血清APN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高血压患者血清低APN水平是CAS的危险因素。因此血清低APN可能成为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检测指标。

二、187例中老年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7例中老年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变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胆源性和隐源性肝脓肿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细菌性肝脓肿病因变迁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现状与病因的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2)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现状
        3. 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4. 健康生态学模型及我国慢病防控
        5. 研究基础及重要性
    研究目的及框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中CKD宏观基本情况调查——CKD危险因素、知晓情况、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评价及居民健康素养情况调查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地点选取
        4. 抽样框架
        5. 诊断标准
        6. 调查研究方法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2. 居民个人健康体检情况
        3. 居民CKD危险因素分析
        4. 居民对CKD知晓情况分析
        5. 居民健康素养评价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PCAT评价
        7. 社区居民关于慢性肾脏病在社区管理意愿调查
    讨论
        1. 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2. 昆明市主城区居民CKD危险因素
        3. 昆明市社区居民CKD知晓率
        4. 昆明市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分
        5. 社区CKD管理可行性分析
    结论
第二部分 高危人群CKD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诊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描述
        2. 社区不同慢性病人群实验室检测结果
        3. 社区慢性病人群CKD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慢性病人群慢性病控制情况问卷调查
        5. 社区慢性病人群其他慢性病调查情况
        6. 社区居民家庭支持调查及疾病指导需求调查
        7. 慢性病患者积极度量表调查
    讨论
        1.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CKD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 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病控制调查分析
    结论
第三部分 CKD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PVT1基因5个位点实验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实验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结果
        1. PVT1 5中SNPs实验图谱
        2.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
        3. 基因型Hard-Weinbery平衡检验
        4.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所有组间分布比较
        5. PVT1 5个SNPs基因型在CKD和非CKD组间分布比较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建立CKD早期诊断预测模型——基于前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建模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相关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3. 社区慢性肾脏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结果
        1. Logistic回归建立CKD风险评估系统
        2. SVM模型预测结果
        3. RF模型预测结果
        4. Naive Bayes模型预测结果
        5. ANN模型预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的意义
    2. 本研究创新性
    3.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 政策建议
        4.1 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防为主、做好基层CKD防控
        4.2 结合社区慢病管理基础,针对高危人群重点防控CKD
        4.3 基于社区,建立CKD三级防控
        4.4 基于本研究结果,具体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CKD调查普通居民用表
附录2 CKD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表
综述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方法
    1.4 质量控制及技术路线
        1.4.1 质量控制
        1.4.2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GBS患者临床特征
        2.1.1 一般资料分析
        2.1.2 临床资料分析
        2.1.3 辅助检查分析
        2.1.4 治疗评价分析
    2.2 G BS重型患者的特点
        2.2.1 一般资料分析
        2.2.2 临床资料分析
        2.2.3 辅助检查分析
        2.2.4 治疗评价分析
    2.3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1 流行病学调查
    2 发病机制
    3 相关危险因素
    4 临床特点
    5 治疗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1 认识源流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综述三 Markov模型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应用进展
    1 Markov模型概述
    2 Markov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 Markov模型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中的优势
    4 应用Markov模型对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KD进行疗效评价符合临床实际需求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及纳排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图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DKD患者一般情况
        3.2 DKD患者证候分布情况
        3.3 DKD患者治疗情况
        3.4 DKD患者12月后各状态间转移情况
        3.5 应用Markov模型对DKD患者5年后进行预测
        3.6 应用Markov模型对DKD患者20年后进行预测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入组时DKD患者CKD分期及基本资料
        4.3 中医证候分布
        4.4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对DKD患者12月后CKD各状态转移的影响
        4.5 应用Markov模型对DKD患者5年和20年后进行预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基于真实世界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临床预测模型构建进展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观察特征及提取位置
        1.4 数据提及储存
        1.5 数据转换及降维
        1.5.1 格式转换
        1.5.2 麻醉类型转换及降维
        1.5.3 诊断名称转换及降维
        1.5.4 异常值和缺失值处理
        1.6 术后泌尿系感染并发症判定规则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方法
        1.8.1 筛选自变量
        1.8.2 变量编码
        1.9 模型建立及寻优
        1.9.1 模型选择
        1.9.2 模型优化
        1.9.3 模型评估
    2. 结果
        2.1 数据提取结果
        2.1.1 患者人数及性别比例
        2.1.2 住院时间
        2.1.3 术中输液量及是否使用镇痛泵
        2.1.4 手术时间
        2.2 数据转换及降维结果
        2.2.1 伤后至入院时间统计
        2.2.2 中医辨病统计
        2.2.3 麻醉类型统计
        2.2.4 诊断名称统计
        2.2.5 数据缺失情况统计
        2.3 质控结果
        2.4 统计结果
        2.4.1 特征单因素统计结果
        2.4.2 初次模型降维
        2.5 初步模型对比
        2.5.1 初步模型在训练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5.2 初步各模型在测试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5.3 初步模型特征相关系数
        2.6 二次模型降维
        2.7 最终模型参数
        2.7.1 最终模型在训练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7.2 最终各模型在测试集上拟合效果对比
        2.7.3 最终模型特征参数
        2.7.4 模型公式
第三部分 讨论
    3. 讨论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临床预后模型
        3.2 模型危险特征分析
        3.2.1 年龄
        3.2.2 导尿
        3.2.3 既往史
        3.2.4 损伤部位
        3.2.5 使用镇痛泵
        3.2.6 实验室检查指标
        3.2.7 其他心律失常
        3.2.8 泌尿系其他疾患
        3.3 保护特征分析
        3.3.1 麻醉类型
        3.3.2 损伤部位
        3.4 模型预测能力
        3.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1.1.1 布病的起源
        1.1.2 布病的病原学特征
        1.1.3 布病的致病机制
        1.1.4 布病的流行病学
        1.1.5 布病的临床表现
        1.1.6 布病的实验室检查
        1.1.7 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1.8 布病的治疗和预后
    1.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
        1.2.1 世界布病疫情及分布
        1.2.2 中国布病疫情及分布
        1.2.3 吉林省布病疫情及分布
    1.3 .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
        1.3.1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现况
        1.3.2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危害
    1.4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调查内容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
    3.2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1 性别特征
        3.2.2 年龄特征
        3.2.3 职业特征
        3.2.4 地区特征
    3.3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流行病学接触情况
    3.4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情况
        3.4.1 临床分期
        3.4.2 住院天数
        3.4.3 转归
        3.4.4 合并症
        3.4.5 临床表现
    3.5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5.1 血常规检查
        3.5.2 肝功检查
        3.5.3 尿常规检查
        3.5.4 生化检查
        3.5.5 C反应蛋白及PCT
        3.5.6 病原学检查
    3.6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
    3.7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和未合并组资料比较单因素分析
        3.7.1 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3.7.2 临床分期和临床表现比较
        3.7.3 合并症比较
        3.7.4 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3.8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组和未合并组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特征分析
        4.1.1 流行现状
        4.1.2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类型
        4.1.3 人群特征
        4.1.4 流行病学特征
    4.2 布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
        4.2.1 临床表现
        4.2.2 合并症
        4.2.3 实验室检查
        4.2.4 病原学检查
    4.3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因素分析
        4.3.1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年龄的关系
        4.3.2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职业的关系
        4.3.3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低钙血症的关系
        4.3.4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与尿蛋白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模式调查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 调查内容
    3. 随访方法与观察指标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患者特征
    2. 治疗模式调查
    3. 患者随访及生存结果
    4. 不同治疗模式下的生存结果
    5.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6. Nomogram的建立
    7. Nomogram的验证
讨论
    1. 中美老年LARC患者治疗模式的对比
    2. 预后影响因素
    3. 老年LARC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
    4. Nomogram的建立和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AJCC/UICC结直肠癌TNM分期(第八版)
附录2 直肠癌治疗模式调査表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674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皮肤黏液癌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老年结直肠癌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收集
    1.3 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中、老年组不同NLR亚组临床特征比较
    2.3 中、老年组不同NLR亚组生存率比较
    2.4 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10)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和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187例中老年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变迁的分析[D]. 涂子炜.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昆明市主城区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慢性肾脏病调查研究[D]. 曾慧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孔宪均. 山东大学, 2020(04)
  • [4]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研究[D]. 李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D]. 袁术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布鲁氏菌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雒静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7]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模式调查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范少楠. 苏州大学, 2020
  • [8]674例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与病理分析及研究[D]. 吴学优.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中、老年结直肠癌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 汪龙庆,高波,岳振宇. 中国医学创新, 2020(09)
  • [10]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D]. 李文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187例中老年肾肿瘤患者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