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医学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一、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列[1](2020)在《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疼痛敏化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coscia pain syndrome,MPS)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刺激痛点对MPS大鼠的改善作用,分析针刺激痛点对促炎症因子的影响,而后进一步从脊髓背角相关神经细胞和生物因子角度探讨针刺激痛点对中枢痛觉敏化相关因素的调节机制,为临床治疗MPS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7周龄、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激痛点组、阳陵泉组,每组8只。模型组、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大鼠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制备慢性MPS模型。具体方法为:每周实验第1天,将大鼠逐一称重后,用10%水合氯醛(3ml/kg)进行腹腔麻醉,自制打击器打击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1次;实验第2天,令大鼠于-16°的电动跑台上以16m/min速度持续性下坡跑90min;其余3-7天,正常喂养,不做干预。以上过程反复持续8周,为干预期。此后4周,不做任何干预,为恢复期。造模完成后,激痛点组大鼠采用0.35mm×40mm毫针斜刺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捻转引发局部抽搐反应后,连接电针仪,施以频率2-20Hz的疏密波,电流强度以大鼠左下肢出现轻微颤动为宜,留针15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天。阳陵泉组大鼠针刺左下肢阳陵泉穴,其他干预措施与激痛点组相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和地点采取相同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而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根据实验目的,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论文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复建及针刺后疗效研究采用行为学及热板实验法检测大鼠热缩足潜伏期;采用肌电图仪检测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自发电位及活动频率;采用病理形态学检测方法,观察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处肌纤维形态变化。论文二: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疼痛敏化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标志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OX-42)的免疫阳性细胞表达;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rve growth factor,BDNF)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论文一:1.各组大鼠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期的变化造模结束后,对照组大鼠未出现步态异常及自发性抬腿和舔足等行为,热缩足潜伏期未见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偶见大鼠跛行,热缩足潜伏期明显降低,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大鼠步态、热缩足潜伏期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偶见跛行,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大鼠步态基本正常,但三组大鼠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期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激痛点组比阳陵泉组热缩足潜伏期升高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自发电位及活动频率的变化肌电图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对照组肌电图形似一条直线,未出现异常的自发电位,表明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处无激痛点存在;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出现一系列高频低幅的背景电位和振幅相对较高的峰电位,持续0.5-10min,自发电位活动频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均可见偶发的自发电活动,且频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对照组:横切面肌细胞多呈现规则的多边形,大小均匀,排列紧密、整齐、规则,每个细胞边缘可见多个细胞核,且细胞核位于肌膜下;纵切面肌纤维排列紧密、规律,粗细均匀一致,细胞核大多分布于肌纤维膜下。模型组:横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增大、圆形、深染的肌细胞,增大肌细胞的周围多出现相对较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细胞,并出现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与核内移现象,细胞核多移至细胞内部或中央;纵切面可见肌纤维粗细不等,排列紊乱,挛缩结节处出现大面积的粘连区域,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激痛点组与阳陵泉组:横切面显示,肌细胞形态已基本接近于正常,阳陵泉组偶见圆形或椭圆形肌细胞,核内移现象比激痛点组明显;纵切面显示,激痛点组与阳陵泉组肌纤维逐渐恢复,可见轻微萎缩、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且激痛点组肌纤维形态更接近于对照组。论文二:1.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阳陵泉组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激痛点组比较,阳陵泉组IL-1β、TNF-α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中可见散在的GFAP阳性神经细胞,突起细小,胞体形态不清楚,染色浅,细胞形如蜘蛛,呈散在分布,数量较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明显密集,细胞胞浆、细胞体及突起纤维呈棕褐色,染色加深,胞体增大,形态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和阳陵泉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减少,染色略浅,且激痛点组与阳陵泉组比较更接近于正常。3.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OX-4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在脊髓背角中未见OX-42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MPS大鼠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密集,染色较对照组显着加深,胞体变大,突起缩短,从分支状变成变形虫样形态;激痛点组和阳陵泉组OX-42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密集且染色较深,但不及模型组;与阳陵泉组比较,激痛点组OX-42阳性细胞略稀疏且染色略浅。4.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GF、BDNF基因表达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GF、BDNF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GF、BDNF基因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激痛点组比较,阳陵泉组NGF、BDNF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脊髓NGF、BDNF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GF、BDNF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痛点组、阳陵泉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GF、BDNF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激痛点组比较,阳陵泉组NGF、BDNF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钝性打击结合离心收缩运动,可成功复制MPS模型。2.激痛点是诊断和治疗MPS的核心;针刺激痛点可以通过提高MPS大鼠热痛敏阈值、减少激痛点所在局部肌肉异常自发电位、恢复肌肉细胞形态,从而灭活激痛点以有效改善MPS。3.针刺激痛点可以通过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合成与释放,一方面减轻MPS大鼠激痛点区域的炎症反应,直接降低外周感受器的疼痛敏化程度;另一方面削弱疼痛信号强度,减少神经递质释放,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从而降低中枢敏化反应。4.针刺激痛点可以下调NGF、BDNF表达,与神经递质及胶质细胞之间形成相互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疼痛敏化程度,提高痛觉阈值以改善MPS。

吴静[2](2007)在《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我国本科护理专业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通过对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计划进行交互效应分析,了解护理专业教师对我国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建议;提出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的生物医学课程计划。方法:便利抽取45所本科护理院校,对其生物医学课程计划进行分析。便利抽取其中16所本科护理院校的107名护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提出的课程计划交互效应分析原理设计。结果:通过对我国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计划的分析,得出我国现阶段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为:主要开设的生物医学课程为药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其开课率均在80%以上:开设有综合课程;生物医学平均课时为567,各生物医学课程在各校的课时差异颇大,总课时相差最多达850,四年制学校的课时(543课时)低于五年制学校(820课时);课程安排有一定的先后开设顺序,五年制学校相对比四后制学校晚开一学期;主要考核方式为考试形式。进一步对护理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开设8门生物医学分科课程的选择和8门课程的开课顺序。最后根据课程设置原则、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现状和教师问卷结果,对所确定的分科进行综合,提出综合课程的课时数、开课学期和考核方式,即提出一种本科护理教育的生物医学课程计划。结论:(1)明确了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现状,包括开设课程、课程开课率、课时、开课学期和考核方式;(2)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作用;(3)根据教师问卷结果建议开设的生物医学课程及开设顺序为: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史学义,丁一,邢文英[3](2000)在《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文中认为目的 :探索人体形态学各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建立统一的人体形态结构课程体系。方法 :搜集、比较、分析国内外有关医用形态学理论和实验教材及学科新进展 ;搜集、比较、分析医学院校医用形态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结果 :发现现有医用形态学各学科教材有相互重叠、知识空区 ;医用形态学各课程教学缺乏衔接 ,缺乏相互协调配合 ;实验材料缺乏科学系统编排 ;明显缺乏有关细胞无丝分裂与人体组织动力学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论 :医用人体形态学必须改革 ,用组织动力学理论将医用形态学各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建立统一的医用形态学教材是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桑继业[4](2020)在《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老年护理方向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之上,构建老年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方案。为我国老年护理方向本科层次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并联合应用文献分析法、专家会议法等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分析法,对护理领域胜任力模型和老年护理教育有关文章的研读,了解国内外护理胜任力模型和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外老年护理教育现状。基于此总结归纳出对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的启示。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老年病科护士角色,参考护士胜任力相关研究和不同国家对于老年护理本科胜任力的要求,同时结合研究者通过对老年病科优秀护士的观察,形成老年护理岗位胜任力条目池和老年护理课程科目群。2.专家会议法,课题组成员组织老年护理教育(3名)、老年临床护理(2名)、心理学(1名)、统计学(1名)领域共计7名权威专家进行专家会议,对形成的老年护理岗位胜任力条目池和老年护理课程科目群进行删减、补充、归类。3.德尔菲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权威专家,所选专家囊括老年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领域。本研究对18名专家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两轮咨询,根据专家意见、数据统计结果、课题组专家讨论,最终构建了老年护理方向岗位胜任力模型和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老年护理课程。结果:1.构成的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包含6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对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析,权重排名依次为A理论知识(26.23%)、B实践技能(26.23%)、C职业素养(18.99%)、F沟通能力(13.03%)、E管理能力(8.69%)、D个性特质(6.83%)。2.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老年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最终确立了课程包括7个课程模块,44个课程科目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等方法最终建立了老年护理方向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构建了老年护理课程设置方案。2.建立的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结合老年护理实践,在老年护理人才的评价、培训、选拔等方面能提供参考。3.构建的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方案,突出老年护理特性,为我国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罗跃全[5](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陈杰,彭东,牛松青,王伟[6](2011)在《电子显微镜在人体形态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电镜的发展、人体形态学的教学、生物电镜技术课程的教学、临床诊断和在医学科学实验中的应用5个方面探讨电子显微镜在观察超微形态结构中的作用。

周小兰[7](2009)在《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护理学院在校学生、护理教师、首届四年制护理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从而了解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做出对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评价和建议;评价首届四年制护理本科毕业生执业能力,为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借鉴他人调查表的方法,对新疆某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教师、在校学生、首届四年制护理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科室护士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新疆某大学现行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效果的评价(课时安排、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早期接触专业课程效果等),首届四年制护理本科毕业生执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对学校现行课程设置情况的评价:93%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合理;86%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护理特色;98%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本科最合适的修业年限为4年;92%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学院的人文课程对学生能力影响大。2)对课时安排、学习负担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93%的被调查者认为护理学院的课程学时安排、理论/实践安排合理;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3)对首届四年制护理学本科毕业生执业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态度评价“很强”,占70.31%;护理核心能力评价“很强”占53.13%,科研能力、适应能力、社区护理能力、心理素质和护理教育能力评价“强”及以上超过50%。评价“差”者均为零。职业态度方面的评价位于8个维度之首,两组平均分≥4分,而护理科研方面的评价两组平均得分均最低(平均分≥3),即基本达到培养目标。结论:护理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后课程设置合理,但是还需加强人文社科类知识学时和种类,调整安排护理实践时间;首届四年制护理学本科毕业生执业能力达到学校教学目标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良好。

张丽荣[8](2008)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学习成绩间的外在关系和内部联系,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修订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与分析,为教学研究和职能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999级和2000级学生学习成绩分析,采用Excel 2003建库,全部分析在SPSS11.5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包括:偏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建立各课程内在联系的分析模型。结果1.两个年级主干课程学习成绩比较分析,尚不能认为年级间、男女同学间平均成绩有差别。各年级男、女同学间按及格或不及格分组比较平均成绩基本相近。对学生学习成绩及格比较,两个年级女同学的平均成绩分别高于同年级男同学的平均成绩水平,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年级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成绩比较,除公共基础课平均成绩略有所下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未见下降。两个年级女同学各主干课程的平均成绩都分别高于同年级的男同学的平均成绩,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个年级各主干课程成绩均数的综合比较分析,2000级成绩有所下降的课程有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寄生虫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和妇产科学8门课程,其余科目成绩比较1999级均有所提高,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学习成绩下降的科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入学成绩、考试命题及大纲的执行情况等。2.经不同学科之间偏相关分析,体现课程体系中学科的优化与重组。在公共基础课中:固定基础化学、医学生物学情况下,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5531(P<0.000);组织胚胎学与局部解剖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3293(P<0.0001),人体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244(P<0.0001),表明将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3门学科的实验部分重组合理,以及多媒体人体形态实验室(包括多媒体人体科学陈列学习馆和规范、先进的解剖实习室)的建立是课程设置中较重要的因素。在专业基础课中:固定医学生物学和有机化学情况下,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6178(P<0.0001),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199(P<0.0001),生理学与药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680(P<0.0001),机能学实验与药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287(P<0.0001),与病理生理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3952(P<0.0001),提示将病理生还这、生理学和药理学3门学科的实验部分重组机能学实验课程合理,并通过展示多媒体机能实验手段,改进传统的“三理”实验教学,变印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固定基础化学与医学生物学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偏相关系数为0.4262(P<0.0001),表明将其两门学科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是合理的。在专业课中:固定病理学时,诊断学分别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1(P<0.0001)、0.2675(P<0.001)、0.46770(P<0.0001);外科学总论分别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757(P<0.0001)、0.4273(P<0.0001)、0.2396(P<0.001)、0.3082(P<0.0001),表明在课程设置修订中,加大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和技能考核是至关重要的。3.46门课程的聚类分析表明学习成绩分布的规律:①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医用生物学、基础化学、高等数学,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课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聚为一类,可以认为是医学类的公共基础学科。②预防医学、机能学实验、医学免疫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聚为一类,可初步判定为专业基础学科。③外科学基础和外科学,诊断学、中医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内科学和妇产科学课程聚为一类,是医学专业知识部分。④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属一类,体现在医学上划分为人体形态基础学科。⑤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属一类,提示其实验部分重组为机能学实验。⑥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一类,提示可重组为一门病原生物学。4.经对学生成绩的多重线性回归定量分析,探索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影响,为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诊断学成绩与病理学、局部解剖学、药理学、机能学实验、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有机化学7门课程成绩有线性回归关系存在,其中病理学对诊断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外科学基础与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4门课程成绩间有线性回归关系,其中药理学对外科学基础成绩的影响最大。内科学成绩与病理学、局部解剖学、机能学实验和药理学和病理学4门课程成绩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病理学对内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外科学成绩与病理学、局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5门课程成绩间有线性回归关系,且病理学对外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妇产科学成绩与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医学免疫学5门课程成绩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药理学对妇产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儿科学成绩与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机能学实验4门课程成绩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药理学对儿科学成绩的影响最大。总之,专业课成绩好坏大多受到专业基础课的影响,其中以药理学和病理学对专业知识成绩的影响最大。5.通径分析结果有三条有意义的有效途径,支持医学课程“三位一体”(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模块体系。6.主成分分析表明,医学免疫学(x10)、生理学(x8)、生物化学(x9)、微生物学(x11)、病理学(x12)等五门课程对学生成绩影响较大,组成第一主成分。基础化学(x2)、医用物理学(x1)、高等数学(x4)、医用生物学(x3)四门课程决定第二主分量。儿科学(x25)、妇产科学(x24)、外科学(x23)、内科学(x22)、诊断学(x17)这5门课程决定第三主分量。病理生理学(x14)、药理学(x15)、局部解剖(x16)学课程决定第四主分量。由前十二个主分量可见,累计贡献率达81.3%,分析效果理想。其它主分量分别由中医学(x19)、寄生虫学(x13)、影像诊断学(x26)、神经病学(x21)、外科学基础(x18、传染病学(x20)和有机化学(x5)等课程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各被一主分量决定。这些课程分别是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或医学亚学科。26门课程的分类图可直观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为利用总成绩在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对毕业生实行计分排名,择优分配、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等提供参考。7.采用因子分析探讨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课程定位。第一公因子F1反映了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中微观和宏观形态记忆方面的能力。第二公因子F2反映医学基础知识中具备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第三公因子F3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第四共因子F4反映了医学专业机能学方面的知识能力。第十二公因子F12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形态学知识能力方面。其它课程如中医学(x19)、影像诊断学(x26)等依据自身的特性决定,均是与医学相关的重要课程。其中有的是医学的亚学科,有的边缘学科,这是医学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它们可以深化临床医学知识,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工作的需要。本结果可客观分析学生成绩各学科间的关系,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结构体系划分科学、合理,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论:经过主干课程学习成绩定性、定量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学生人数增加,课程学时数缩减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没有下降,教学质量得以保证。表明新的课程设置以总体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依据,学科定位明确。分层次设置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纵向衔接与递进,同时体现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注重学科的优化与重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边缘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后新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结构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科学、合理、可行。同时也发现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有的课程设置学时过多或过少,有的学科理论学时与实习学时分配不合理等。另外建议将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相关课程纳入主干课程,以深化临床医学知识。课程设置中还应考虑执业医师、研究生考试大纲要求,以适应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求。

陈明[9](2007)在《郧阳医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为积极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逐步解决我国护理学教育层次结构与护理人员学历层次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卫生部、教育部2003年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2010-2015年,我国护理学专业招生规模和办学层次将得到逐步扩大和提升。积极举办和发展护理学高等教育,对于加速培养护理学高级专门人才、优化护理人员层次结构、深化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郧阳医学院是湖北省最早设置护理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在省内具有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资源较丰富、办学经验较丰富的优势,2005年其护理学专业成为“湖北省省级本科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但是,因受护理学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历史经历坎坷等因素的制约,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本论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根据新时期高层次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国内外护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经验,采取文献研究法、Delphi法、问卷调查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对郧阳医学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强化培养目标,淡化学科界限,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注重素质与能力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及具体实施意见,主要有:(1)结合护理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将抽象笼统的专业人文精神培养目标转变为具有指导性、执行性和可测量性的培养目标;(2)体现现代医学模式,减少公共基础类课程比例,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突出“人”的整体概念,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得到精简、整体教学时数得到压缩;(3)调整部分临床脱产实习时间至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期,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尽早将社区护理实践纳入脱产实习计划;(4)在“量力而行,宁缺勿滥”的原则下,积极为学生增加选修课学时比例和开设门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5)高度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多层面、多途径、多渠道构建育人环境;(6)注重教学基本建设,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制度,开展对办学规模、成本、效益、质量的研讨,获取成本效益合理的教学效果。

何孝崇[10](2007)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医学课教学中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课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主要内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高[2007]1号、2号、教高[2005]1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加强和改进实验、实习、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形式,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着重论述研究背景、政策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对医学实验课的理论探讨。明确了医学实验课的定义、分类,介绍医学了实验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作用。另外还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九年来关于医学基础实验课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我国医学实验课发展的趋势。第三部分: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通过问卷的形式对2所军医大学和1所地方医科大学的96名教师和4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找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实验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论述了实施改进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医学实验课教学改进的建议与对策。先提出了改革高等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指导思想、改革的基本思路。接着从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制度这几个主要方面提出了12条对策与建议。第五部分:讨论部分。提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5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本研究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相应改进方法和对策,对解决目前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疼痛敏化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复建及针刺后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疼痛敏化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论治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本科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生物医学课程的界定
    三、生物医学课程对护理实践的指导
    四、本科护理专业教育目标
    五、护理及相关专业生物医学课程设置
    六、医学及护理领域课程设置研究的研究内容
    七、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文献种类
        (三) 研究对象及其特征分类
        (四) 资料分析方法
    二、护理专业教师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工具(见附录一)
        (四) 资料收集步骤
        (五) 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现状
    三、护理专业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第五章 讨论
    一、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分析和一般资料分析
    二、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三、护理专业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四、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计划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后续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教材文献资料的搜集:
        1.1.2 教学资料的搜集: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3.2 重视细胞无丝分裂研究
    3.3 创立人体组织动力学
    3.4 统一的人体形态学教材

(4)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四、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
    一、初步构建老年护理方向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
    二、基于德尔菲法的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老年护理本科课程构建……
    一、初步构建老年护理本科课程
    二、基于德尔菲法的老年护理课程构建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果与结论
    二、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核心胜任力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1 课题组成员信息及分工
附表 2 胜任力一级指标条目池(部分)
附表 3 胜任力二级指标条目池(部分)
附表 4 专家会议讨论稿(部分)
附表 5 课程设置模块条目池(节选)
附表 6 基于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课程设置(节选)
附表 7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本科课程设置(节选)

(5)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小结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致谢

(7)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理论依据
    3.相关概念
    4.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结果
    1.问卷回收情况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五年制与四年制护理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3.教学改革后四年制课程设置调查情况
    4.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毕业生执业能力评价
讨论
    1.五年制与四年制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比较
    2.四年制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评价
    3.毕业生执业能力评价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现行本科护理教育现状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郧阳医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背景研究
    1.1 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1.1.1 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
        1.1.2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
    1.2 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行业背景
        1.2.1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2.2 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1.3 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1.3.1 护理人员资源状况分析
        1.3.2 护理人力需求预测
    1.4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1.4.1 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
        1.4.2 护理教育理念辨证统一
        1.4.3 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1.4.4 更加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1.4.5 推进护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与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3.1 调查对象纳入标准
        2.3.2 抽样方法
        2.3.3 问卷设计及预测
        2.3.4 问卷信度和效度
        2.3.5 数据处理
3 数据统计分析
    3.1 问卷回收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1.1 问卷回收率
        3.1.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了解情况分析
        3.2.1 对护理学专业课程了解程度的分析
        3.2.2 对护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必要性认识情况的分析
    3.3 对护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意见的分析
        3.3.1 对最重要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见分析
        3.3.2 对最重要知识领域的意见分析
        3.3.3 对最重要基本能力的意见分析
        3.3.4 对最重要基本素质的意见分析
    3.4 对护理学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意见的分析
        3.4.1 护理学本科教育满意度调查整体情况
        3.4.2 不同对象教育满意度的认识情况
        3.4.3 学业负担调查整体情况
        3.4.4 学业负担最重年级调查情况
        3.4.5 对学生知识领域掌握情况的分析
        3.4.6 对必修课程实践学时评价意见的分析
        3.4.7 对选修课程满意度调查的分析
        3.4.8 对课外活动举办满意度的分析
    3.5 对护理学本科所设置课程重要性评价的分析
        3.5.1 对人文社科类课程评价的分析
        3.5.2 对专业基础类课程评价的分析
        3.5.3 对专业类课程评价的分析
4 讨论
    4.1 现行课程设置体系
        4.1.1 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1.2 郧阳医学院护理学本科课程设置体系
    4.2 现行课程设置体系分析
        4.2.1 学科知识体系较为完整
        4.2.2 生物医学模式痕迹较明显
        4.2.3 课程实施形式较为程序化
    4.3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的整体目标
    4.4 改革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议
        4.4.1 人才培养定位
        4.4.2 课程群
        4.4.3 实践教学
        4.4.4 选修课程
        4.4.5 隐性课程
        4.4.6 教学资源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路线图
    第二部分 医学基础实验课的理论探讨
        1 相关概念、定义
        2 医学基础实验课的分类
        3 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性质、任务、目的
        4 医学基础实验课的作用
        5 十二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课程的讲课与实验课时数统计
        6 医学基础实验课文献的计量分析
    第三部分 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 资料的收集
        2 调查的结果
        3 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 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1 明确高等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指导思想
        2 确立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3 强调实验课教学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4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5 加大对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6 制定合理、科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7 改变传统的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运行模式
        8 更新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9 优化医学基础实验课考试方法
        10 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11 建设一支优秀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
        12 构建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第五部分 讨论
        1 关于转变观念,强化实践育人意识的问题
        2 关于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3 关于实验课教学经费问题
        4 关于实验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5 关于实验教学管理的问题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与编辑的着作

四、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疼痛敏化调控的机制研究[D]. 王列.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生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研究[D]. 吴静.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7)
  • [3]医用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J]. 史学义,丁一,邢文英.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0(01)
  • [4]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老年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D]. 桑继业.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5]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电子显微镜在人体形态学中的应用[J]. 陈杰,彭东,牛松青,王伟.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1(04)
  • [7]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效果评价[D]. 周小兰. 新疆医科大学, 2009(03)
  • [8]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D]. 张丽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6)
  • [9]郧阳医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陈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5)
  • [10]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基础医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D]. 何孝崇.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2)

标签:;  ;  

医学人体形态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