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

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

一、对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温馨[1](2021)在《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储能材料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储能技术中,相变储能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简称PCMs)通过相变储存/释放热量,调节环境温度,从而提高热能的利用率以及节约能源的消耗。目前,PCMs主要应用在太阳能利用、工业余热回收、建筑节能、跨季节储热采暖等领域。目前,应用于中低温领域的水合盐相变材料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都是单元体系,因此本文选用具有合适相变温度且相变潜热值较大的三水合醋酸钠(SAT)、五水合硫代硫酸钠(STP)、十水合碳酸钠(SCD)、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DHPD)为原料,制备了STP-SAT和SCD-DHPD二元共晶盐系,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针对上述二元共晶盐系发生固-液相变时存在的较大过冷度、相分离以及导热性较差等问题,本文采用添加成核剂以及增稠剂的方法制备成复合相变储能材料,有效的解决其过冷度较大、相分离明显等问题,同时显着提升了材料的导热系数。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三水合醋酸钠-五水合硫代硫酸钠体系: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STP-SAT二元系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运用DSC与Schrader方程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体系的平衡相图。对该体系共晶点的热性能及成键机理进行了探讨。以Na4P2O7·10H2O为成核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增稠剂与二元系水合盐复合,研究得到该二元系复合材料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该体系是简单的二元共晶体系,其共晶点位于28 wt%SAT和72 wt%STP,对应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分别为:40.6℃、226 J/g。理论预测的共晶点与实验测定结果一致。利用FT-IR以及密度泛函理论对二元共晶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共晶盐是基于两种纯物质盐的基础上通过水分子的强氢键O-H···O的形式将其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在一起,为物理结合。以1 wt%的Na4P2O7·10H2O+2 wt%的HPMC对其进行改性,改性后的复合PCM的过冷度为3.82℃,无相分离现象,放热时长为70 min(基体材料20 g)。经过800次的储/放热循环后,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分别为41.91℃、109.5 J/g,相变潜热的衰减率为36.5%,几乎没有相分离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储热稳定性。且改性后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6405 W/m·k,较改性前提高了39%。改性后的STP-SAT材料相变温度适宜,可以填补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在该温度段的空白,在太阳能储热、跨季节储热采暖、工业废热余热回收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潜力。(2)十水合碳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体系: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SCD-DHPD二元系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运用DSC、步冷曲线及Schrader方程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体系的平衡相图。对该体系共晶点的热性能及成键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以Na2Si O3·9H2O、Na BO2·4H2O为成核剂,HPMC、聚丙烯酰胺为增稠剂对其进行改性。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共晶点位于40 wt%的SCD和60 wt%的DHPD,对应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分别为:28℃、243.2 J/g。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结果相一致。利用FT-IR探究了该二元共晶盐的结构,发现其是通过水分子将两种盐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在一起,是简单的物理混合,无新化学键生成。以5 wt%的Na2Si O3·9H2O+2 wt%的HPMC和3 wt%Na BO2·4H2O+4 wt%聚丙烯酰胺对其进行改性,改性后的复合相变材料1和复合相变材料2的过冷度分别为0.12℃和2℃,无相分离现象,其放热时长分别为52 min和49 min(基体材料20 g)。经过800次的储/放热循环后,复合相变材料1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分别为27.6℃、187.4 J/g,相变潜热的衰减率为18%,几乎无相分离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变储热稳定性。复合相变材料2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分别为25.4℃、170.8 J/g,相变潜热的衰减率为23%,但经过600次的循环后出现轻微的相分离现象,所以若要使用复合相变材料2,建议将次数限制在600次以内。改性后的复合相变材料1和复合相变材料2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7785 W/m·k、0.8146 W/m·k,较改性前分别提升了30.73%、36.79%。说明改性后的SCD-DHPD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也可应用于太阳能储热、建筑节能等领域。

郝策[2](2021)在《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相变储能材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传统的温室大棚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白天多余的热量不能储存,夜间热量损失严重,出现热量在空间与时间供求不匹配的问题。相变储能材料可以实现白天温度升高进行储能,夜间降温再释放热能的作用,但是相变储能材料本身存在过冷、相分离、泄漏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以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为基体相变材料,对其自身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添加不同改性物质对基体材料做了改性研究,目的是通过改性的研究制备出能够应用于温室大棚的复合储能材料。对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做了熔化实验,以熔化曲线、冷却曲线、XRD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其熔化、结晶过程。不同温度下冷却生成产物不同,40℃与45℃环境下冷却生成Na2HPO4·12H2O,而50℃条件下还有Na2HPO4·7H2O生成。实验表明,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在45℃下保温会失水生成Na2HPO4·7H2O与其溶液,而Na2HPO4·7H2O在高于50℃时会继续失水形成溶液,并且失水过程可逆。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熔化过程分为物理熔化与化学脱水两个阶段,在失水之前,越接近脱水的临界状态过冷度越大,最大可达到25.5℃。失水后形成溶液与沉淀,每10g样品分别加入5ml、10ml、15ml的水对沉淀进行溶解,并对得到的溶液物质测试过冷度,过冷度分别为9.8℃、13.1℃、14.4℃,溶液浓度越低过冷度越大。以九水硅酸钠、硅藻土、纳米氮化铝、皂土这四种不同物质为成核剂并研究了四种成核剂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添加九水硅酸钠的样品测得过冷度分别为4.5℃、5.5℃、7.5℃,相变潜热值分别为151J/g、147J/g、187.7J/g。添加硅藻土的样品过冷度分别为9.8℃、4.7℃、4.3℃,相变潜热值分别为157.7J/g、175.7J/g、198.5J/g。随纳米氮化铝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过冷度有增大的趋势,相变潜热值降低,添加量为1%时,过冷度可降低至3.4℃,潜热值可达220.9J/g。添加皂土不会降低过冷度,并且会使样品的潜热值降低。以水合碳酸钠为温度调节剂,按照1:1、1:2、1:3、1:4不同配比制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利用步冷曲线测得相变温度分别为21.2℃、24.8℃、26.4℃、29.3℃,当混合比例为1:2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相变温度为24.8℃,适合应用于温室中,但仍然存在3.1℃的过冷度,在水合碳酸钠与十二水磷酸氢二钠按1:2混合的基础上添加1%纳米氮化铝,经测试表征,复合材料的相变吸热温度在25℃左右,过冷度降低至1.6℃。针对复合材料与墙体结合容易泄露的问题,设计了应用装置,将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利用料管单独封装,再将料管集成储热箱,利用风机实现冷热空气的热交换,进而实现对温室大棚温度调节的目的。

王佩祥[3](2020)在《无机水合盐复合相变贮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愈发重视能源的高效利用。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可通过相态变化高效地吸收或释放热量大幅提高贮能性能,并具有成本低廉、相变温度恒定、安全环保等优点,但由于过冷和相分离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以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相变材料为主体,探索了对其的多种改性方法并制备了一种无机水合盐复合相变贮能混凝土。首先探索了膨胀石墨对于十二水磷酸氢二钠改性效果,其能够大幅度提升导热率并且降低材料的过冷度,但需要添加成核剂以及膨胀石墨会吸收混凝土制备过程中的水。实验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胶态状的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癸酸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热性能进行综合性评价,最终将复合相变材料加入到C30的混凝土中制成相变储能混凝土,测试了混凝土板的蓄-放热曲线及相变混凝土块的强度。得到以下结论:(1)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中添加多孔网状膨胀石墨和九水硅酸钠制备得到复合相变贮能材料。对其展开结构观察和热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在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中添加4%质量分数的膨胀石墨可使过冷度由14.3℃降至到5.9℃,膨胀石墨质量分数增至大于6%时能够消除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相分离现象,并且在复合贮能材料添加膨胀石墨能够大幅度提升导热系数。复合相变贮能材料较优构成比例为:90%Na2HPO4·12 H2O+6%EG+4%Na2Si O3·9H2O,此时复合材料的相变潜热为220.6J/g,相变温度为33.6℃,导热系数为2.4W/m·K,过冷度为1.5℃。复合相变贮能材料对比纯十二水磷酸氢二钠,过冷度减小了89.5%,导热率提升了3.4倍。最终,复合材料冷热循环300次过后,其相变潜热值、过冷度、导热系数热性能稳定良好,并且无相分离现象产生。(2)实验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胶态状的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癸酸复合相变材料。首先理论预测了复合材料达到低共熔混合物时的比例,通过分析DSC曲线、共晶系二相图,显示当复合贮能材料中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与癸酸的质量比为7:3时接近形成二元低共熔混合物。实验发现复合材料中癸酸的质量比大于40wt%时胶态消失,并推测了混合物为胶态的原因,通过FTIR、XRD测试复合材料未发生化学反应仅为物理混合。测试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癸酸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3.8℃,过冷度为0.9℃,相变潜热值为168.8J/g,导热系数在15℃固态状态下为0.468 W/m·K,50℃液态状态下为0.532 W/m·K。测试结果表明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癸酸复合材料对比纯净的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其过冷度降低了94.8%,对比纯净癸酸,固态时导热系数提高了1.96倍,液态时导热系数提高了2.37倍,并拥有较高相变潜热。实测结果对比理论预测值,预测最低共熔的比例与实际值接近,相变潜热、相变温度相差较大。最后,复合相变材料经过300次冷热循环后,其相变潜热值、过冷度、相变温度、胶状形态等性能稳定,并且无相分离现象产生。(3)实验测试发现使用第二章所制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会吸收制备混凝土所需的水分子,并对比价格成本及工艺难度,最终选定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癸酸复合相变材料为主要相变材料。相变贮能混凝土板对比普通C30型混凝土板,在同等加热冷却条件下,发现相变贮能板升降温速率更低并在接近复合材料相变温度时有一段约为600S的放热平台,说明加入了复合相变材料混凝土具有贮能性能。实验测试掺入不同质量比复合相变材料的混凝土板,贮能效果接近相差不大,而加入百分之五质量分数的相变材料,混凝土降低强度为24.9%,继续增加到百分之十质量分数的相变材料,混凝土强度会骤降60.2%,通过综合评价其贮能性能以及力学强度,最终选定复合相变材料质量比为混凝土总质量的5%。

苏建民[4](2020)在《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降低建筑能耗,提供室内热舒适,具有高潜热、高储能密度、来源广、成本低等优点的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PCMs)为广大研究者所关注。然而,无机水合盐PCMs面临着过冷、相分离以及固-液相变泄漏等问题,限制其应用。本文以十二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为主PCM,分别以低导热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Si O2)和高导热二氧化硅亲水改性的膨胀石墨(MEG)作为多孔基质载体,通过熔融浸渍法制备适用于建筑墙体保温材料和辐射供暖相变地板的定形复合相变材料(CPCMs)。研究了成核剂Na2Si O3·9H2O质量分数对Na2HPO4·12H2O过冷和相变性能的影响;将获得的Na2HPO4·12H2O PCM与Si O2复合,制备了Na2HPO4·12H2O/Si O2定形复合相变材料(CPCMs)。为解决复合后Na2HPO4·12H2O失去部分结晶水(由12个结晶水变成7个结晶水)问题,蔗糖作为辅助添加剂被引入,探讨了蔗糖质量分数对CPCMs相变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了CPCMs的定形效果,也对定形CPCM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热可靠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4%Na2Si O3·9H2O可将Na2HPO4·12H2O过冷度((35)T)降至3.13°C;添加3%蔗糖可解决复合物中Na2HPO4·12H2O的失水问题。含30%Si O2的CPCM展现了优异定形效果及热性能:适宜的相变温度(Tm=27.62°C)、高的相变焓值((35)Hm=119.5 J/g)及低的过冷度((35)T=2.72°C)。FT-IR及XRD分析结果显示,Na2HPO4·12H2O PCM与Si O2之间是物理作用,经历200次冷热循环后,定形CPCM展现了良好的热可靠性。为获得亲水性MEG,采用硅溶胶(Si O2)改性膨胀石墨(EG),并分析了MEG亲水性能;将上述获得的含4%Na2Si O3·9H2O的Na2HPO4·12H2O PCM与MEG复合,并使用蔗糖解决Na2HPO4·12H2O在复合体系中的失水问题,研究了Na2HPO4·12H2O/MEG CPCMs在该过程中的相变行为,探讨了MEG质量分数对CPCMs的定形效果;通过FT-IR、XRD、200次冷热循环等手段对定形CPCM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15%Si O2的MEG亲水性能最佳,含4%Na2Si O3·9H2O和3%蔗糖的Na2HPO4·12H2O PCM与20%MEG复合后,得到的CPCM定形效果和热物性最佳:Tm为33.52°C,(35)Hm为158.5 J/g,(35)T为2.29°C。Si O2形成薄的涂层通过物理作用覆盖在EG表面;定形CPCM中MEG与Na2HPO4·12H2O PCM也为物理结合;经历200次冷热循环后,Na2HPO4·12H2O/MEG定形CPCM展示了稳定的热性能。

余红[5](2020)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可控相变特性及其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实验与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不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有限,因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变蓄能技术能够解决热能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问题,应用相变蓄热装置可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以储存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针对过饱和乙酸钠溶液(SAT)相变材料(PCM)固有的过冷和相分离特点,研究SAT可控结晶成核特性。设计相变蓄热器,建立二维相变蓄热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相变蓄热器的蓄放热特性,为可控相变蓄热器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指导。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融冻循环实验对SAT进行热物性分析,研究SAT作为相变材料使用时的过冷及相分离情况。针对SAT的相分离特征,采用添加羧甲基纤维素(CMC)和额外水进行改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2%的羧甲基纤维素和添加额外水配成质量浓度为55%的SAT溶液,可显着改善相分离现象,但是羧甲基纤维素的加入会一定程度上影响SAT的过冷稳定性。因此本文选用添加额外水的方法,将SAT配制成质量浓度为的55%(纯SAT的盐含量为60.28%)的溶液进行可控成核研究。其次,分析过冷相变溶液电控成核机理,并通过实验研究电极电压对过冷SAT溶液可控成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加电压能够促进过冷SAT溶液迅速结晶成核,所用的电极为经打磨处理并涂覆SAT粉末晶种的纯银电极、镀银电极及铜电极,其中实验结果表明纯银电极触发效果最佳。进一步研究了银电极的尺寸以及外加电压的大小对SAT电控成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银电极的最佳使用尺寸为1~2 mm,最佳使用电压为1~1.8 V,此时过冷SAT对电压的响应最快最稳定。最后,根据家用热水器对蓄热水箱蓄热量、体积及用水温度等的要求,设计可控相变蓄热器。建立二维相变蓄热器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网格无关性和步长独立性验证。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蓄放热阶段进口流速、相变材料导热系数以及进口温度对相变蓄热器蓄放热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取热阶段,同样的进口水温,如果进口流速减慢,或者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增加,则出口水温相对增高。

王文楷,董震,赖艳华,吕明新[6](2020)在《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总量的减少,再加之人们对能源需求的逐渐增大,如何更高效、更合理地利用能量成为了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相变储能作为一种能有效利用能源进而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技术手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相变储能材料是相变储能技术的核心研究内容。由于自身蓄、放能量的灵活性和高效性,相变储能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总结了各类相变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总结了近年来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又对无机、有机和复合相变材料的特点及应用做了全面的概述,并指出了相变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最后对相变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张素凌[7](2019)在《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化石能源短缺的问题,其中光伏发电是太阳能重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但现阶段光伏发电系统效率较低。为了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保证光伏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对其产生的高密度热流进行余热回收具有重要意义。固-液相变蓄热,因其蓄/放热过程中温度几乎保持恒定、蓄热密度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相变蓄热材料的热物性和蓄热器结构是影响相变蓄热系统性能的两大重要因素。研发高性能的定型相变蓄热材料对提高蓄/放热效率具有深远意义。此外,相变蓄热器的结构既影响蓄热系统性能,又影响蓄热系统的加工成本。基于此,本论文将研发具有高导热性能的定型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建立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热物性与其组成结构的关联机制,并设计开发高效相变蓄热装置,探究其蓄热特性。水合盐相变蓄热材料具有相变潜热大,来源广泛,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存在较大的过冷度和对容器材料较强的腐蚀性。基于此,首先制备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其中膨胀石墨既是成核剂也是导热增强多孔介质骨架,并对其热物性和蓄放热特性展开详细的实验和机理研究。此外,通过将复合相变蓄热材料与金属材料直接接触探究其与容器材料的兼容性,并对其腐蚀机理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为了拓展水合盐Alum的应用范围,通过实验探索,发现添加合适的熔点改性剂可以明显降低其熔点。Ala的加入能够有效降低Alum的熔点,以Sod作为成核剂,膨胀石墨为成核剂兼导热增强多孔骨架,制备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通过实验测量了所制备的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热物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Ala用量,其熔点可从74.61℃调整到91.11℃,大大拓宽其应用温度范围。对次,本论文就其熔点改性机理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还表明,膨胀石墨的添加使其热导率提高了21.9倍(相对于原始Alum-Ala),Sod和膨胀石墨的加入使其过冷度从2.238K降低到1.866K。有机相变蓄热材料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卓越的循环稳定性且无过冷度和相分离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其仍存在液态流动性和热导率低等缺点。以AC为相变蓄热材料,通过实验制备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并对其热物性参数展开详细的实验研究。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膨胀石墨的加入使其热导率提高到了6.159W/m/K,同时建立有效的热导率预测模型。目前对于有机共晶相变蓄热材料的研发大多集中于脂肪酸类和直链烃类,所制备的共晶相变蓄热材料相变温度较低,由于AC具有卓越的热物性,SA具有成本低、性能优良的优点,以SA和AC为原料,SA与AC以质量比83:17制备SA-AC共晶相变蓄热材料;然后制备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并对其热物性展开详细的实验研究。SA-AC共晶相变蓄热材料的熔化温度和熔化潜热分别为66.35℃和202.5J/g,说明SA-AC共晶相变蓄热材料具有卓越的蓄热容量,适合用于余热回收。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相变特性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相变蓄热器的结构是影响蓄热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了一款圆柱形蛇形管相变蓄热器,以OP80E/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为蓄热载体,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运行参数和蓄热材料热物性对其性能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各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平均功率这个物理量对其性能进行理论分析。

李斯,苑翔,赵飞[8](2019)在《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用电时间集中、峰谷差距大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相变蓄热技术具有蓄热量大、温度恒定的优点,是解决用电峰谷差距大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结合3种蓄热方式,对应用在采暖方面的相变蓄热技术做出综述,分别介绍中低温相变蓄热技术、梯级相变蓄热技术和相变蓄热地板辐射供暖技术,指出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方面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朱茂川,周国兵,杨霏,田富宽[9](2018)在《过冷水合盐相变材料跨季节储存太阳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跨季节储存太阳能可以缓解太阳辐射不稳定以及与建筑负荷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本文在比较各类跨季节蓄热方式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过冷水合盐相变材料跨季节蓄热技术及研究进展。分析研究了过冷水合盐跨季节蓄热原理和系统及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包括水合盐相变材料的选择、稳定过冷的实现、触发释能方法、系统匹配设计和性能、相分离和腐蚀性。结果指出六水氯化钙、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三水合乙酸钠和五水硫代硫酸钠由于相变温度适宜、储热密度较大等优点,是跨季节蓄热材料的研究重点。其次针对系统存在的其他焦点问题,逐一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目前解决策略,为水合盐过冷跨季节蓄热系统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吴丽彬[10](2018)在《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循环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相变储能材料以潜热储存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能源在时效与储量方面的供求矛盾,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相变储能材料往往需要经历上千次熔化/凝固循环,要求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这也是相变材料得以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无机水合盐是适于0-150℃温度范围的典型相变储能材料,具有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和单位储能密度大等优点,但过冷和相分离问题严重影响其储热稳定和使用寿命。因此本课题通过不同的手段提高水合盐即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循环稳定性,以获得过冷度小,相分离有效改善,具有潜热高且循环稳定性良好的相变储能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以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为主相变材料,膨胀石墨为支撑材料制备无机-无机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随着膨胀石墨质量分数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有所降低,过冷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当膨胀石墨质量分数为9%时能有效抑制过冷;将复合相变材料进行300次熔化/凝固热循环,结果发现,300次循环前后相变温度变化不大,过冷度有所减小,相比较纯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复合材料的相变潜热衰减明显减缓,在实验范围内,膨胀石墨含量越大,复合材料的潜热衰减越慢,当膨胀石墨的用量为11%,九水硅酸钠为4%时,体系稳定性较高,经300次循环后相变潜热衰减率仅为26.13%。其次,通过添加增稠剂和成核剂改善水合盐的不足,并对体系的热物性和循环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聚丙烯酸钠能有效抑制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相分离现象,以焦磷酸钠、聚乙二醇和二氧化钛作为成核剂均可有效抑制其过冷现象。对上述三种成核剂体系进行300次长期熔化/凝固循环试验,以相变温度、过冷度和相变潜热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增稠剂为1%聚丙烯酸钠,成核剂为3%二氧化钛的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体系的相变潜热较高,过冷度较小且性能长期维持稳定。此外,水合盐体系的循环储热稳定性与固态晶体颗粒的尺寸存在一定关系,相变材料的平均颗粒尺寸越小,其储热循环稳定性越好,反之越差;最后,以1%聚丙烯酸钠为增稠剂,3%二氧化钛为成核剂的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相变材料作为保温剂,设计温控包装试验评估相变材料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保温剂在-10℃恒温环境下经历12h后,EPS保温箱内的温度保持在30℃以上,保温效果良好;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对含增稠剂与成核剂的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体系进行循环稳定试验,发现循环储热稳定性与固态晶体颗粒的尺寸存在一定关系。相变材料的结晶颗粒尺寸越小,其储热循环稳定性越好,反之越差。因此,可通过制备微小颗粒的晶体,且在循环过程中保持颗粒尺寸大小不变的方法获得具备良好的储热循环稳定性的体系,为其他水合盐的稳定性研究提供思路。

二、对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储能材料的概述
        1.2.1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1.2.2 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相变储能材料的主要应用
        1.3.1 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1.3.2 在太阳能领域的应用
        1.3.3 在工业废热余热的应用
        1.3.4 在空调蓄冷系统中的应用
        1.3.5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4 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水合盐相变储能原理
    2.1 相变的基本理论
    2.2 结晶水合盐的相变原理
        2.2.1 结晶水和水合晶体
        2.2.2 结晶水合盐的相变过程
    2.3 结晶水合盐的过冷
        2.3.1 结晶水合盐的过冷机理
        2.3.2 减小过冷度的措施
    2.4 结晶水合盐的相分离
        2.4.1 结晶水合盐的相分层机理
        2.4.2 解决相分离的措施
    2.5 二元系水合盐的共晶物
        2.5.1 共晶物的概述
        2.5.2 共晶点和相变潜热的研究
第三章 五水合硫代硫酸钠—三水合醋酸钠共晶盐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五水合硫代硫酸—三水合醋酸钠共晶盐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3.3.1 五水合硫代硫酸钠—三水合醋酸钠共晶盐的制备
        3.3.2 五水合硫代硫酸钠—三水合醋酸钠的相图研究
        3.3.3 测试与表征
        3.3.4 结果与讨论
    3.4 五水合硫代硫酸钠—三水合醋酸钠共晶盐相变材料的改性研究
        3.4.1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4.2 成核剂的筛选及用量
        3.4.3 增稠剂的筛选及用量
        3.4.4 测试与表征
        3.4.5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水合碳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共晶盐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3 十水合碳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共晶盐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4.3.1 十水合碳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共晶盐的制备
        4.3.2 十水合碳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的相图研究
        4.3.3 测试与表征
        4.3.4 结果与讨论
    4.4 十水合碳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共晶盐相变材料的改性研究
        4.4.1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4.4.2 成核剂的筛选及用量
        4.4.3 增稠剂的筛选及用量
        4.4.4 测试与表征
        4.4.5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致谢

(2)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相变储能材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变材料简介
    1.4 相变储能理论简介
        1.4.1 储能理论
        1.4.2 相变理论
        1.4.3 结晶理论
    1.5 储能材料的确定
        1.5.1 筛选原则
        1.5.2 研究材料的确定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1.6.2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思路与方案
第二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样品
    2.2 相分离的抑制
        2.2.1 相分离机理
        2.2.2 抑制相分离的方法
    2.3 过冷的改善
        2.3.1 过冷机理
        2.3.2 降低过冷的方法
    2.4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2.4.1 复合相变材料简介
        2.4.2 制备方法
    2.5 实验设备及表征
        2.5.1 步冷曲线法
        2.5.2 物相结构表征
        2.5.3 DSC测试
        2.5.4 SEM微观形貌表征
第三章 纯十二水磷酸氢二钠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
    3.3 熔化与冷却过程探究
        3.3.1 实验过程
        3.3.2 保温温度对基体材料熔化过程的影响
    3.4 基体材料过冷特性的研究
        3.4.1 熔融状态基体材料的过冷度
        3.4.2 相变溶液的过冷特性
    3.5 基体材料相变焓值的测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成核剂对基体材料相变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1.2 实验及表征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水合硅酸钠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4.2.1 样品制备
        4.2.2 过冷度
        4.2.3 DSC测试
        4.2.4 红外光谱分析
        4.2.5 微观形貌分析
        4.2.6 小结
    4.3 硅藻土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样品制备
        4.3.2 过冷度
        4.3.3 DSC测试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微观形貌分析
        4.3.6 小结
    4.4 纳米氮化铝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 样品制备
        4.4.2 过冷度
        4.4.3 DSC测试
        4.4.4 红外光谱分析
        4.4.5 微观形貌分析
        4.4.6 小结
    4.5 皂土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4.5.1 样品制备
        4.5.2 过冷度
        4.5.3 DSC测试
        4.5.4 小结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5.1 制备方案的确定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及表征设备
        5.1.3 实验方案
    5.2 相变温度调节
        5.2.1 相变温度调节原理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结果
    5.3 过冷度改善
        5.3.1 样品制备
        5.3.2 过冷度测试
    5.4 实验表征
        5.4.1 XRD分析
        5.4.2 微观形貌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复合材料应用装置的设计
    6.1 整体设计方案
        6.1.1 料管尺寸的设计
        6.1.2 料管集成箱体结构设计
        6.1.3 风机固定部分的设计
    6.2 关键部件及功能的仿真分析
        6.2.1 下支撑板静力学分析
        6.2.2 装置送风效果仿真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3)无机水合盐复合相变贮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贮能材料概述
        1.2.1 相变贮能材料的分类
        1.2.2 无机相变贮能材料
        1.2.3 有机相变贮能材料
        1.2.4 复合相变贮能材料
    1.3 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相分离现象的研究进展
        1.3.2 过冷问题的进展
    1.4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研究现状
        1.4.1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性质
        1.4.2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相变贮能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1.5.1 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1.5.2 有机相变材料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与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2.2.2 膨胀石墨的制备
        2.2.3 Na2HPO4·12H2O成核剂的筛选测试
        2.2.4 Na2HPO4·12H2O/EG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2.5 结构与性能表征
        2.2.6 材料稳定性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SEM分析
        2.3.2 不同比例EG对 DHPD的热性能影响
        2.3.3 不同比例成核剂对DHPD过冷度影响
        2.3.4 不同比例复合材料的过冷度
        2.3.5 DSC分析
        2.3.6 导热率分析
        2.3.7 热循环稳定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与癸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3.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复合材料相图的测定
        3.2.4 理论预测
        3.2.5 结构与性能表征
        3.2.6 材料稳定性的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理论预测分析
        3.3.2 实验测定比例
        3.3.3 低共熔物的形貌分析
        3.3.4 低共熔物的结构分析
        3.3.5 复合材料热性能分析
        3.3.6 材料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贮能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相变混凝土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以及仪器
        4.2.2 相变混凝土板的制备
        4.2.3 相变混凝土试块的制备
    4.3 相变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4.3.1 相变混凝土的蓄放热性能测试
        4.3.2 相变混凝土板的蓄放热稳定性测试
        4.3.3 相变混凝土的强度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相变混凝土的蓄放热性能分析
        4.4.2 相变混凝土的循环稳定性分析
        4.4.3 相变混凝土的强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定形复合相变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热舒适
    1.3 相变材料
    1.4 无机水合盐相变材料
    1.5 定形封装技术
        1.5.1 微胶囊技术
        1.5.2 多孔基质复合技术
    1.6 Na_2HPO_4·12H_2O相变材料研究进展
    1.7 课题研究思路及创新
        1.7.1 课题意义
        1.7.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7.3 创新点
第二章 Na_2HPO_4·12H_2O/气相二氧化硅定形复合室温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Na_2HPO_4·12H_2O相变材料的制备
        2.2.4 Na_2HPO_4·12H_2O/SiO_2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Na_2SiO_3·9H_2O质量分数下Na_2HPO_4·12H_2O相变材料相变性质
        2.3.2 不同SiO_2 质量分数下Na_2HPO_4·12H_2O/SiO_2 复合相变材料相变性质
        2.3.3 不同蔗糖质量分数下Na_2HPO_4·12H_2O/SiO_2 复合相变材料相变性质
        2.3.4 复合相变材料定形效果
        2.3.5 Na_2HPO_4·12H_2O/SiO_2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孔结构分析
        2.3.6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分析
        2.3.7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分析
        2.3.8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形态观察
        2.3.9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可靠性分析
        2.3.10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_2HPO_4·12H_2O/改性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与表征
        3.2.4 MEG的制备
        3.2.5 Na_2HPO_4·12H_2O/MEG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MEG表征
        3.3.2 不同MEG质量分数下Na_2HPO_4·12H_2O/MEG复合相变材料相变性质..
        3.3.3 不同MEG质量分数下N_a2HPO_4·12H_2O/MEG复合相变材料定形效果..
        3.3.4 Na_2HPO_4·12H_2O/M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孔结构分析
        3.3.5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
        3.3.6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
        3.3.7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形态观察
        3.3.8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可靠性分析
        3.3.9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可控相变特性及其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实验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
        1.2.2 相变蓄热材料的强化传热研究
        1.2.3 水合盐类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2.4 过冷相变材料触发成核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相变传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相变蓄能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太阳能蓄热材料
        1.4.2 太阳能蓄热装置
        1.4.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相变性能测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测试仪器与方法
    2.3 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蓄热性能研究
        2.3.1 相分离特性
        2.3.2 过冷特性
        2.3.3 热物性
    2.4 改善过饱和乙酸钠相分离特性的研究
        2.4.1 改善相分离实验
        2.4.2 热物性测试
        2.4.3 生长速度
    2.5 小结
第三章 电可控相变蓄热材料成核机理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电控成核理论分析
        3.2.1 相变成核机理[10]
        3.2.2 电可控相变成核机理[69]
    3.3 电控成核实验研究
        3.3.1 实验方法及内容
        3.3.2 电极材料的制备
        3.3.3 实验装置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电极类型对电成核的影响
        3.4.2 电极尺寸对电成核的影响
        3.4.3 电压对电控成核过程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可控相变蓄热器设计及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 引言
    4.2 相变单元制备及蓄热器设计
    4.3 数学模型建立
        4.3.1 数值计算域物理模型
        4.3.2 模型边界设定
        4.3.3 SAT相变材料物性设置
    4.4 数值求解
        4.4.1 数值计算域数学模型
        4.4.2 网格划分
        4.4.3 算法设定
    4.5 数值方法验证
        4.5.1 网格无关性验证
        4.5.2 步长独立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饱和乙酸钠相变材料触发释能变工况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取热阶段模拟结果分析
        5.2.1 不同流速对相变蓄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
        5.2.2 进口流速对相变材料液相率的影响
        5.2.3 进口流速对换热管及蓄热水箱温度分布的影响
        5.2.4 不同流速对蓄热器放热过程的影响
    5.3 蓄热阶段模拟结果分析
        5.3.1 进口流速对相变材料液相率的影响
        5.3.2 进口温度对相变材料液相率的影响
        5.3.3 进口温度对换热管内相变材料整体区域平均温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相变蓄热材料概述
        1.2.1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
        1.2.2 相变蓄热材料的封装技术
    1.3 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1.3.1 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
        1.3.2 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相变蓄热器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4.1 相变蓄热器的分类
        1.4.2 相变蓄热器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制备工艺
        2.2.4 性能表征和测试仪器
        2.2.5 热导率测试
        2.2.6 材料兼容性测试
        2.2.7 蓄/放热特性测试
        2.2.8 红外热像仪可视化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特性
        2.3.2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2.3.3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成分兼容性分析
        2.3.4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传热特性分析
        2.3.5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稳定性分析
        2.3.6 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腐蚀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Alum/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制备工艺
        3.2.4 性能表征和测试仪器及原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Ala含量对Alum-Ala非共晶相变材料的影响规律
        3.3.2 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特性
        3.3.3 Alum-Ala非共晶相变材料过冷度的影响规律
        3.3.4 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3.3.5 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成分兼容性分析
        3.3.6 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传热特性分析
        3.3.7 Alum-Ala/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制备工艺
        4.2.4 性能表征和测试仪器及原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AC在膨胀石墨中的最佳吸附量的确定
        4.3.2 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4.3.3 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成分兼容性分析
        4.3.4 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特性分析
        4.3.5 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传热特性分析
        4.3.6 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稳定性分析
        4.3.7 热导率理论计算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制备工艺
        5.2.4 性能表征和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SA-AC共晶相变蓄热材料配比的确定
        5.3.2 SA-AC共晶混合物在膨胀石墨中的最佳吸附量的确定
        5.3.3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5.3.4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成分兼容性分析
        5.3.5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特性实验及理论分析
        5.3.6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蓄/放热特性分析
        5.3.7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传热特性分析
        5.3.8 SA-AC/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蛇形管相变蓄热器的设计及性能优化
    6.1 引言
    6.2 蛇形管蓄热器系统实验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蓄热器结构
        6.2.4 实验流程
    6.3 蛇形管蓄热器数值模拟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P80E/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热物性参数
        6.4.2 模型验证
        6.4.3 雷诺数和入口温差对蓄热器系统影响
        6.4.4 传热流体热物性对蓄热器系统影响
        6.4.5 相变材料热导率对蓄热器系统影响
        6.4.6 蓄热器系统平均功率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结论
    论文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蓄热方式分类及特点
2 相变蓄热应用于采暖的研究
    2.1 中低温相变蓄热技术
    2.2 梯级相变蓄热技术
    2.3 相变蓄热地板辐射供暖技术
3 结语

(9)过冷水合盐相变材料跨季节储存太阳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跨季节蓄热方式及材料
2 无机水合盐过冷跨季节储存太阳能原理
    2.1 无机水合盐过冷效应
    2.2 过冷效应蓄存太阳能原理
    2.3 水合盐相变材料的选择
3 水合盐相变材料过冷跨季节蓄热研究的焦点问题及进展
    3.1 稳定过冷的实现
        3.1.1 蓄热单元形式与结构对材料稳定过冷的影响
        3.1.2 充热过程和冷却条件对材料稳定过冷的影响
        3.1.3 盐水比对材料稳定过冷的影响
        3.1.4 增稠剂及杂质含量的影响
    3.2 触发释能方法
        3.2.1 振动触发
        3.2.2 磁场触发
        3.2.3 电场触发
        3.2.4 加入晶种和局部降温
    3.3 过冷水合盐相变材料跨季节蓄存太阳能系统性能
        3.3.1 系统设计
        3.3.2 系统效能
    3.4 相分离和腐蚀性
        3.4.1 相分离
        3.4.2 腐蚀性
4 展望
5 结论

(10)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循环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变材料的分类
        1.1.1 无机相变材料
        1.1.2 有机相变材料
        1.1.3 复合相变材料
    1.2 相变材料的筛选准则
    1.3 无机水合盐的相变分析
        1.3.1 水合盐的结晶
        1.3.2 无机水合盐的过冷
        1.3.3 无机水合盐的相分离
    1.4 无机水合盐循环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Na_2HPO_4·12H_2O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2 方法与过程
        2.2.1 材料制备
        2.2.2 性能表征
        2.2.3 循环稳定性方法的确定
        2.2.4 相变潜热计算方法的改进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a_2HPO_4·12H_2O的基本储热性能分析
        2.3.2 Na_2HPO_4·12H_2O/硬脂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2.3.3 Na_2HPO_4·12H_2O/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_2HPO_4·12H_2O/成核剂/增稠剂相变材料体系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2 方法与过程
        3.2.1 相变材料制备过程
        3.2.2 相变材料的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增稠剂的筛选
        3.3.2 成核剂的筛选
        3.3.3 循环次数对体系热物性能的影响
        3.3.4 晶体粒度对储热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材料在控温包装上的应用
    4.1 控温包装的实验设计
        4.1.1 控温包装试验的设计方案
        4.1.2 保温剂的用量计算公式
    4.2 保温剂的实际储能效果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方法与过程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第二章数据试验数据
附录C:第三章数据试验数据

四、对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温馨. 上海大学, 2021
  • [2]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相变储能材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D]. 郝策.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无机水合盐复合相变贮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佩祥.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定形复合相变材料[D]. 苏建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可控相变特性及其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实验与模拟[D]. 余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王文楷,董震,赖艳华,吕明新.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0(01)
  • [7]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物性研究[D]. 张素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的研究现状[J]. 李斯,苑翔,赵飞. 节能, 2019(03)
  • [9]过冷水合盐相变材料跨季节储存太阳能研究进展[J]. 朱茂川,周国兵,杨霏,田富宽. 化工进展, 2018(06)
  • [10]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循环稳定性的研究[D]. 吴丽彬. 江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无机蓄热材料磷酸氢二钠性能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