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牧草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性

一种新型牧草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性

一、一种新的饲用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赵耀东[1](2021)在《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介导的miR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常被用作牲畜的主要口粮,并且在自然环境的治理、预防水土流失等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干旱是限制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抗旱特性,扩大其栽培面积,仍是当前苜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为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micro 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研究表明miRNA广泛参与了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短串联靶标模拟(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STTM)技术可以人为沉默目标miRNA的内源表达,是目前通过抑制表达的方式研究miRNA功能的最有效手段。在前期的测序研究中我们发现mtr-miR156e通过下调表达的方式积极参与了紫花苜蓿应对干旱胁迫的过程,因此本文首先以miR156e为靶标构建了STTM沉默表达载体p BWA(V)HS-STTM-miR156e,其次以‘三得利’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建立组培再生体系,最后将STTM156e表达载体转化苜蓿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并成功得到转基因苜蓿植株,为更好地解析miR156e的抗旱功能培育紫花苜蓿的抗旱新品种奠定一些研究基础。取得如下结果:(1)构建了沉默miR156e的表达载体p BWA(V)HS-STTM-miR156e。根据mtr-miR156e的成熟序列设计出具有miR156e结合位点的STTM结构并随之设计出特异性引物,采用引物扩增法得到126 bp的STTM156e目的片段并与表达载体p BWA(V)HS成功连接,测序和酶切验证了重组载体的可用性。提取重组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GV3101最终获得9个阳性单菌落,用于转化试验。(2)建立了‘三得利’紫花苜蓿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苜蓿种子经0.1%HgCl2溶液消毒5 min后接种在1/2 MS培养基中萌发最佳,发芽率可达96.67%。下胚轴是诱导愈伤的最佳外植体,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A8,诱导率可达97.92%。最佳分化培养基为B5,最终出芽率可达66.6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C4,生根率达88.33%。(3)优化了农杆菌介导STTM156e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脱菌培养添加Carb的最佳浓度为400 mg/L,且后续每继代一次浓度需减少100 mg/L。最佳选择培养方式为在分化阶段使用10 mg/L Hyg筛选阳性转化。将下胚轴浸泡在OD600=0.6-0.8的侵染菌中10 min,避光培养3 d是最佳的转化体系。最终经Hyg筛选初步获得12株再生苜蓿,PCR检测7株可扩增出215 bp的特异性条带,整体阳性转化率达58.33%。

娜力格尔[2](2021)在《赤霉素和低温春化对肋脉野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肋脉野豌豆作为优质豆科牧草种质资源,本试验分别对其种子萌发和模拟干旱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抗旱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植物激素赤霉素和低温对种子进行处理,探究其发芽率、发芽势以及相关生物量;其次,通过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试验,对处理后的植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抗旱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GA处理后的种子萌发的发芽势均高于对照组,200 mg/L GA处理组的发芽势最高,为98.67%;发芽率100 mg/L、200 mg/L与对照组均为100%,400 mg/L GA处理组为97.33%。而幼苗鲜重、幼苗芽长、活力指数,100 mg/L GA处理组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2)4℃处理5、10、15天,第7天发芽率无显着性差异,第3天发芽势,4℃处理10天相比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发芽势为90.67%。对照组的幼苗鲜重、幼苗芽长、活力指数与4℃处理5、10、15天呈显着性差异,并高于各处理组。(3)-20℃处理1、5、10天,发芽率均为100%;-20℃处理5天时,种子萌发的发芽势与对照组相比呈显着性差异,为90.00%。在幼苗鲜重方面,对照组的幼苗鲜重与其他各处理组呈显着性差异,且优于其他各组。幼苗芽长和活力指数方面,-20℃处理15天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并低于对照组;-20℃处理5、1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本次测序产出Raw data共23.73 G,过滤后的Clean data共22.91 G。(Y1-Y2)之间相比共鉴定出10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8个Unigene上调,764下调;(Y1-Y3)相比共鉴定出6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82个Unigene上调,4448下调;(Y1-Y4)相比共鉴定出9403个差异表达基因,4405个Unigene上调,4998下调。(5)与KOG数据库比对后,有3937条Unigene得到功能匹配,得到KOG注释信息5950个。注释信息按照功能分为25个类别,其中在肋脉野豌豆中丰富度较高的基因类别为能量产生和转换,占比9.9%。unigenes分布于各信号通路上的数量也存在差异。其中,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经中数量最多,数量为704个,其次是生物素合成、核糖体50S亚基,unigenes数量分别为563和450个。(6)对其进行GO功能分析后,差异基因涉及到的生物功能共有74种,可划为三大类,分别为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Y1-Y2)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对缺水的反应。(Y1-Y3)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对缺水的反、对脱落酸的反应。(Y1-Y4)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钙离子结合。(7)表达差异基因进行KEGG途径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共涉及到654条信号通路。其中,富集程度最高的代谢通路为蛋白质修饰、蛋白泛素化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

曹伟超[3](2021)在《含麦麸黑豆酸面团发酵面包的营养与烘焙特性》文中提出黑豆与麦麸分别具有高蛋白及高纤维的营养优势。然而,黑豆及麦麸的添加会导致面包品质严重劣化,同时引入抗营养因子植酸及不良豆腥味。酸面团发酵技术是现代烘焙科学研究的前沿,能够有效改善面包的营养及感官品质。本研究拟将黑豆及麦麸的高蛋白、高纤维优势与酸面团发酵技术相结合,分别利用产植酸酶的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L19及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J28制作酸面团面包。探究乳酸菌发酵对酸面团生化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面团的物性及微观结构差异,同时对面包的营养及感官品质进行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探究发酵过程中酸面团生化特性的变化。在黑豆基质及黑豆麦麸复配基质中,两株乳酸菌生长良好,酸化能力适中,稳定期时的菌落总数达9.5~10 log CFU/g,发酵终点时基质的p H降至4.3~4.6。在发酵过程中,L19以合成乳酸为主,而J28同时产生乳酸及乙酸。两种乳酸菌发酵体系中都检测到较高的植酸酶活性,其中L19发酵体系中的植酸酶活性高于J28发酵体系。J28发酵体系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L19发酵体系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经24 h发酵后,酸面团中的植酸含量降低59.79%~81.08%,可溶性膳食纤维占比提高至31.39%~44.15%。与此同时,大分子肽逐渐水解为小分子肽,其中分子量1000 Da以下的低聚肽增幅最为显着,提高4.43%~16.08%。其次,比较分析各组面团的物性及微观结构差异。研究发现酸面团发酵能够提高面团的弹性、延展性及稳定性,动态流变测试表明面团的粘弹特性趋于平衡,其中J28酸面团面包面团的物性与小麦面团最为相近。此外,酸面团发酵有利于促进酵母产气,酸面团面包面团的最终膨发高度达到69.4~77.6 mm,优于未经发酵的组别。乳酸菌发酵能够降低黑豆及麦麸对水分的竞争,促进面筋蛋白充分水合。相应地,面团中的二硫键含量显着增加,面筋蛋白交联度提高。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表明酸面团发酵组的面筋网络更加连续、致密。与未经乳酸菌发酵的组别相比,酸面团组别中的β-折叠结构及无规则卷曲结构降低,而α-螺旋结构及β-转角结构增加,蛋白链柔性增强,面筋蛋白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与β-折叠结构呈负相关;酸面团的p H与β-折叠结构、无规则卷曲结构呈负相关,与β-转角结构呈正相关。有机酸、α-氨基态氮含量与二级结构的相关性较弱。再者,评估酸面团面包的烘焙及营养特性。在乳酸菌作用下,酸面团面包的比容增大4.96%~16.01%,面包硬度降低12.6%~29.7%,面包芯囊的蓬松性及细腻性均得到改善。相比未经发酵的组别,四种酸面团面包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9.46%~57.35%,必须氨基酸分别为发酵前的1.74~2.84倍。此外,添加麦麸的酸面团面包其膳食纤维含量均高于6%,而四种酸面团面包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3.82%~14.04%。乳酸菌发酵能够提高面包的体外蛋白消化率,其中L19黑豆酸面团面包与L19黑豆麦麸酸面团面包的体外蛋白消化率分别达到73.19%、68.92%,优于J28发酵的组别。面包的蛋白质营养评估表明,酸面团面包的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及营养指数(NI)均显着提高。最后,分析酸面团面包的风味及贮藏特性。从七种面包中共检测出76种风味物质,其中醇类是面包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比高达47.82%~67.48%。乳酸菌发酵能够去除黑豆及麦麸引入的醛类挥发性成分,同时提高酸类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酸面团面包中的挥发性酸类物质含量分别为发酵前的4.12~15.25倍。此外,四种酸面团面包中的酯类含量及种类也明显提高。热图聚类分析表明,两株乳酸菌发酵赋予面包不同的风味特征,并且与未经乳酸菌发酵的组别明显区分,其中酸类及酯类是造成两类面包间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基于电子鼻的风味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面包间的特征性风味物质为乙酸、乙酸乙酯及壬酸乙酯。在贮藏过程中,酸面团能够有效减少面包的水分流失,延缓淀粉重结晶,从而降低面包芯囊的硬化速率。

尹谋[4](2021)在《花苜蓿的比较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指出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 Trautv.,2n=2x=16)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苜蓿属(Medicago L.),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蒙古和西伯利亚东部地区。花苜蓿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适口性好且易消化,近年来已作为一种新的牧草作物被广泛种植,并且由于其对干旱、盐碱和寒冷多雪的冬季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被认为是提高栽培紫花苜蓿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遗传资源。然而,苜蓿属目前只报道了蒺藜苜蓿、南苜蓿和紫花苜蓿的参考基因组,这严重阻碍了苜蓿属的进化基因组学以及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的分子育种研究。本研究,我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组装了首个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花苜蓿参考基因组,并完成了基因组注释、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基于Illumina、Pac Bio和Hi-C测序数据组装了花苜蓿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其基因组大小为903.56 Mb,并注释到50,26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蒺藜苜蓿(420 Mb和44,623个基因)、二倍体紫花苜蓿(793 Mb和47,202个基因)和南苜蓿(457Mb和36,087个基因)拥有更大的基因组和更多的基因。(2)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花苜蓿与近缘物种分化之前共享了蝶形花亚科祖先的全基因组加倍事件。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相比,花苜蓿的重复元件发生了近期扩张,是导致其基因组变大主要原因。我们还检测到多个抗逆基因和转录因子家族在花苜蓿基因组中发生了扩张,如SOS同源基因、NAC、C2H2和CAMTA等,这可能是花苜蓿具有较强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遗传基础。此外,花苜蓿比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拥有更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3)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群体基因组学分析表明中国自然分布的花苜蓿分为两个遗传谱系,分别反映了其地理分布的西部和东部。群体历史重建和物种分布模拟表明,这两个谱系在末世冰期发生分化,并在末世冰盛期的多个避难所中幸存下来,随后在近期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了群体扩张。我们的基因组水平数据不仅为研究苜蓿属基因组进化提供了宝贵材料,也为将来在花苜蓿和紫花苜蓿开展分子育种提供了遗传基础。

师茜[5](2021)在《海拔高度与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学特性》文中指出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是禾本科披碱草属(Elymus)植物,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优良牧草之一。其与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形成互利的共生体。以往的研究表明,海拔高度对这一共生体有一定的影响,但缺少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以采自甘肃、青海两省13县66个样点不同海拔高度的麦宾草为试验材料,并收集与测定了调查区域的气候和土壤信息。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室试验,常规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研究了海拔高度与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利用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提供理论基础。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真菌对麦宾草的侵染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调查区域内生真菌对麦宾草的侵染率为0~100%,其中6个样点的侵染率为100%,11个样点的侵染率为0。菌丝密度为1~6.3每毫米截面,在海拔高度2100 m(青海平安)和3920m(青海贵南)分别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内生真菌侵染率和菌丝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01)。二者与采样点的日平均温度均显着正相关(P<0.05),且贡献率大于72%。上述两项指标亦与年平均降水量显着负相关(P<0.05)。2.海拔高度对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影响不显着,对遗传多样性影响显着。结合内生真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了分离于麦宾草的内生真菌为E.bromicola。在5℃~30℃范围内,每间隔5℃设置1个生长梯度,测定内生真菌菌落直径。5℃生长条件下,内生真菌菌落直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大(P>0.05)。在其它生长条件下,分离自不同海拔高度的内生真菌菌落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内生真菌的per A和联合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显着(P>0.05),而其余遗传多样性指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内生真菌遗传多样性主要受日平均温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3.带内生真菌(Endophyte-infected,E+)和不带内生真菌(Endophyte-free,E–)的麦宾草生物量差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E+和E–的麦宾草平均株高分别为(64.70~97.40)cm和(63.50~97.75)cm,分蘖数分别为(1~5.8)和(1~6.1),地上生物量分别为(0.81~5.45)g和(0.83~5.76)g,种子千粒重分别为(1.61~3.64)g和(2.11~4.25)g,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E+和E–的生物量差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其中株高差值和地上生物量差值变化显着(P<0.05)。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较高的年平均降水量是引起E+和E–麦宾草较高生物量差值的主要因素。4.高海拔地区的E+麦宾草相对于同一海拔高度E–麦宾草有着更高的粗蛋白含量。E+和E–麦宾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37%~12.76%)和(7.19%~12.8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35.16%~53.47%)和(41.42%~55.5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67.53%~78.96%)和(65.29%~78.01%)。E+麦宾草的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高于E–的样点数分别占样点总数的60.86%、17.39%和17.39%(P<0.05)。E+和E–麦宾草的粗蛋白含量差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显着增大(P<0.05),中性洗涤纤维差值和酸性洗涤纤维差值的趋势与之相反(P>0.05)。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可使E+和E–麦宾草的粗蛋白含量差值显着增大(P<0.05)(P<0.05);E+、E–麦宾草的总消化养分为(100.69%~101.31%)和(100.63%~100.82%),消化性干物质为(88.50%~88.63%)和(88.49%~88.58%),干物质采食量为(152.38%~161.07%)和(152.49%~162.33%),相对饲用价值为(104.26%~122.02%)和(105.55%~126.53%)。E+麦宾草的总消化养分、消化性干物质、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着高于E–的样点数分别为60.87%、34.78%、21.74%和39.13%(P<0.05)。总消化养分差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极显着减小(P<0.001),但仅有3个样点的差值大于0。总消化养分差值与日平均温度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5.麦角酰胺和波胺生物碱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显着,而麦角新碱含量无明显变化。麦角新碱、麦角酰胺和波胺生物碱,这三者的含量分别为(0.47~0.84)、(0.35~1.49)和(9.18~13.00)μg/g。麦角酰胺和波胺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且趋势显着(P<0.05)。而麦角新碱含量基本保持不变(P>0.05)。但是较高的海拔高度不利于麦角酰胺和波胺生物碱含量的积累。较低的日平均温度与较高的麦角酰胺含量有关,较高的日平均温度和较低降水量可引起较高的波胺含量。不同海拔高度的生物碱含量与宿主体内的菌丝密度和养分含量无显着关系(P>0.05)。综上所述,高海拔环境虽不利于内生真菌的侵染、生长及产碱,并降低其遗传多样性,但同一海拔高度下,E+麦宾草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高于E–麦宾草。本研究揭示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学特性的海拔高度趋势以及影响海拔趋势的环境因素,为科学合理的利用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而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卫红[6](2020)在《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文中提出随着国防和核电工业对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铀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大量铀废石和铀尾矿的产生不可避免。铀尾矿及周边污染土壤平均含铀量比天然本底值高410倍,其表面辐射剂量比一般土壤平均高570倍。铀尾矿渣还常含有超标的伴生重金属。因此,铀尾矿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源。快速、安全地监测铀尾矿及周边土壤的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现实需求。研究植物叶片反射光谱、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植物的富集与耐性特征之间的关联机制,特别是探索如何利用植物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土壤和植物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为最终实现利用遥感方法进行铀尾矿及周边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的大面积高效监测提供理论与技术创新,成为本论文提出和诠释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采用五种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湘苎7号)、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酸模(Rumex acetosa L.)、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玉米(Zea mays L.),分别在不同浓度的铀及伴生重金属镉、铅污染土壤中进行盆栽实验。作者分析了实验植物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从光谱角变异、敏感波长、光谱特征参数的角度分析了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实验植物叶片的反射光谱特征;尝试根据富集与耐性特征解释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对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响应;分析了叶片与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为基础,用统计方法反演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分别用统计方法、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反演了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本文揭示了叶片反射光谱特征与土壤和叶片中铀及伴生重金属的定量关系,探索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在叶片反射光谱的响应机制,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实现了土壤中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直接和间接反演,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铀矿山、铀尾矿等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的大面积快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和创新点表现在:(1)通过测量5种实验植物累积32个生长期的叶片反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铀、镉、铅污染下,植物的光谱角、敏感波长、光谱特征参数均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光谱角变异反映了光谱的宏观变异情况,可直接用于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有16个生长期由光谱角变异成功反演了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从光谱角变异直接反演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角度衡量,油菜可以看作是土壤铀、镉、铅污染的指示植物。湘苎7号的光谱角变异对土壤的铀和铅污染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统计方法、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各具特点,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在32个生长期均成功实现了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土壤和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模型表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能定量反映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从叶片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来衡量,印度芥菜、酸模可以作为铀污染的指示植物和监视器,油菜对铀、镉、铅在大多数生长期也具有指示和监视的作用。以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为中介,扩大了由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反演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适用范围。(2)原始光谱敏感波长较集中分布在370、600、775和980nm附近,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不同重金属污染下的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之间均有较大的区别。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比较集中地分布在380、550、800和950nm附近,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不同重金属污染下的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一致性比原始光谱高。与原始光谱相比,一阶导数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更敏感。一般情况下,以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长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比以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为自变量的质量好。(3)在本文选择的51个光谱特征参数中,5种实验植物、3种重金属污染的累积29个生长期找到了与叶片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比值参数SDnir/SDre在苗期即能敏感地响应3种植物的铀和铅污染,而且与叶片的铀和铅含量呈现非常一致的显着强负相关关系,具有成为监测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理想光谱特征参数的潜质。绿峰、红谷、近红外平台等参数与叶片铀与伴生重金属含量关系密切,而以往研究比较多的红边参数表现平淡。从响应时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个数等方面比较,基于光谱参数比基于敏感波长的反演综合效果更好,证明光谱参数确实综合了多个敏感波长的特征,对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4)确定了植被指数的52个具体形式用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对部分植被指数原始形式中的某些参数进行了替换,其中替换式RBRI3、PRI22、TVI3、CARI12和MCARI2比对应的原始形式更适合进行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反演。(5)利用敏感波长进行了PROSPECT模型中叶片结构参数N的反演,大幅度地提高了其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测量了叶片的解剖结构参数,发现在铀及重金属污染胁迫下,叶片整体厚度和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表皮细胞、维管束、栅栏组织、泡状细胞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建立了叶片结构参数N与叶片解剖结构参数的回归方程,创新了确定叶片结构参数N的方法;并且完成了物理方法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6)如果从成功反演的生长期期数和回归方程最大决定系数R2来衡量,统计方法和植被指数方法的效果比物理方法效果更好。无论是富集植物还是非富集植物,都有可能得到质量高的回归方程。统计方法反演的结果表明:对铀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苎麻和印度芥菜整体上更有利于通过其生长早期的叶片光谱进行铀含量的监测;植物耐性强则很可能对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起反作用,尤其在生长晚期。但根据植被指数方法和物理方法反演时,该规律不明显。

周丽威[7](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提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张伟[8](2020)在《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山郁金香(Tulipa thianschanica Regel)为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多年生野生花卉,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花色艳丽、花型独特、抗性强。经过漫长的进化适应,郁金香种子形成了特有的休眠机制。然而,休眠特性是导致郁金香种子萌发率低和萌发不整齐的根本原因,限制了郁金香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MS/MS),对天山郁金香种子的休眠特性进行分析;并系统研究了温度、激素、层积等因子对打破休眠和萌发的影响,建立了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利用Illumina/Solexa Hiseq 2500测序技术,对冷层积不同天数的天山郁金香种子进行测序,获得相应的转录组信息和mi RNA数据,从分子水平探讨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的机理,这有助于人工调控郁金香种子的萌发、缩短种子休眠时间,同时对郁金香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对天山郁金香种子生物学特征和休眠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天山郁金香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即种子休眠的原因不是由种皮的机械性束缚导致的。天山郁金香种子粗提液显着抑制白菜种子胚根的生长,证实内源萌发抑制物质的存在;随着提取液浓度被稀释,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梯度提取抑制效应表现为甲醇相>乙酸乙酯相>丙酮相>正己烷相>水相。不同层积下,天山郁金香种子内源代谢物质含量变化显着,表现为层积1 d供能物质含量较高,层积20 d后显着下降,层积40 d再度升高。淀粉酶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均随层积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层积前期(1-20d),酶活力较弱,而层积后期(30-40 d),酶活力显着升高。UPLC-MS/MS测定发现天山郁金香种子中内源ABA含量随着种子的吸水、后熟和休眠的打破先升高后降低,层积20 d时,ABA含量最高,为38.7μg/kg,GA3的含量变化与ABA的变化趋势相反,细胞分裂素ZR和生长素IAA的含量持续升高。2.通过温度、激素和层积试验,建立了高效的郁金香种子破眠方法。结果表明,4℃处理条件下,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为80.67%,其次为变温4/16℃,种子萌发率为55.60%,而当温度高于16℃,天山郁金香种子不再萌发。外源赤霉素的施加显着提高了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率,最优施加浓度为100 mg/L,激动素也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但不显着。相比外源激素的单独施用,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对种子的萌发促进作用更高效,最优浓度的激素组合为GA3 100 mg/L+KT 10 mg/L。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理休眠(PD)、休眠解除(DR)、非休眠(ND)3个发育时期的天山郁金香种子进行RNA-seq分析,共获取大于72 Gb的数据量,样本平均数据为8.13 Gb,注释得到102090条Transcript和40460个无冗余Unigenes。差异基因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中注释到的数目较多,3大代谢途径中共筛选120个与休眠解除代谢相关的Unigenes,并以激素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作为参考,对25个差异进行了q RT-RCR的验证。ABA和GA合成与信号转导基因存在显着的拮抗关系;促进休眠解除的植物激素,IAA和ETH合成基因均上调表达。同时对包括5个基因家族,共47个转录因子进行了表达分析,层积后期,b ZIP-like和b HLH-like基因表达显着下调,而DREB-like,MYB-like和WRKY-like基因均显着富集且上调。4.构建3个mi RNA测序文库,共注释到34个mi RNA家族信息,其中包括14个新家族和20个已知家族信息,均可能参与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富集到的差异mi RNA中,Tpmi RNA167和Tpmi RNA395上调表达。Tpmi RNA166靶向抗氧化反应关键酶,且均下调表达。PC-5p-84014和Tpmi RNA159分别靶向Tp PYL和Tp DELLA转录因子,进而影响ABA/GA含量,靶基因Tp CYP707A1上调表达,减弱ABA合成信号,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对种子从休眠态到萌发态的转变至关重要。Tpmi RNA160和Tpmi RNA164参与IAA信号转导过程,并与ABA相互作用,进而参与休眠的解除。Tpmi RNA5072在低温贮藏期间持续下降,其潜在的靶基因可能被激活以参与能量代谢和氧化物质清除的过程,进而促进种子萌发。

黄涌[9](2020)在《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低温冷害是油菜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导致秋、冬季油菜苗期生长迟缓,产量和品质下降。尤其是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因茬口矛盾、气候影响常导致油菜播期推迟,秋季冷害和冬季冻害导致油菜苗期缓慢,生长量不足并容易遭受低温冻害,最终造成油菜产量难以提高,提高油菜耐冷性已经成为双季稻区早熟油菜、粳稻产区迟播油菜遗传改良关键的制约瓶颈。与油菜低温冻害不同,油菜耐冷性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相关基因的挖掘相对较少,缺少关键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对123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大田迟播,模拟油菜生产中遭遇的低温冷害胁迫,测定油菜苗期的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结合前期已公布的256,39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标记以及53,889个基因表达标记(Gene expression markers,GEM)进行转录组关联分析,挖掘与油菜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联的遗传位点或基因,并开展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23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植株鲜重、地下鲜重和地上鲜重指标)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测定,结果发现低温条件下植株鲜重、地上叶鲜重和地下根鲜重变异范围分别在38.00-203.93 g、34.30-187.83 g和3.63-16.10 g之间,低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变异范围分别为12.87-23.66μmol CO2 m-2s-1,245.21-383.28μmol CO2 mol-1,0.96-3.75 mmol H2O m-2s-1和0.16-2.53 mol H2O m-2s-1之间,表明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在油菜种质资源群体中具有丰富变异,并筛选到BRAUNER SCHNITTKOHL、GRüNER SCHNITTKOHL和Zachodni 3份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效率均较高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耐迟播油菜的品种选育提供资源。(2)利用前期转录组测序开发的SNPs标记以及GEMs,对迟播后油菜幼苗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进行转录组关联分析。阈值设定为P<3.90×10-6(-log10P=5.40)时,检测出与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SNPs标记201个,分别来源于148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其中有200个SNPs标记与低温条件下气孔导度性状相关,另外1个SNP标记与低温条件下蒸腾速率性状相关,没有检测出与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SNP标记;阈值设定为P<1.86×10-5(-log10P=4.3)时,检测出显着关联的GEMs151个,其中6个GEMs与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显着关联,另外145个GEMs与低温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显着关联。通过拟南芥同源基因功能注释的查询,对显着性SNPs标记和GEMs进一步筛选,最终确定28个候选基因,包含与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6个基因和与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22个基因,涉及到植物光合作用、植物生长以及低温逆境应答过程。分别选取6份低温生物量高、低两类极端品种和6份低温光合效率高、低两类极端品种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利用qRT-PCR技术对这28个候选基因在油菜中同源基因进行表达水平分析,发现部分光合候选基因成员在低温光合效率高、低两类极端品种之间的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有或无低温胁迫条件下,Cab026133.1在3个光合效率高的品种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另外,Cab011968.1、Cab022014.2和Cab007526.2在光合效率高的品种中表达水平也较高,而Bo5g017460.1和Cab008128.1在光合效率高的品种中表达水平反而较低,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油菜低温胁迫反应。(3)GEM标记(Cab026133.1)与低温条件下蒸腾速率性状显着关联,P值为6.33×10-9,在油菜中同源基因BnTR1编码一种托品酮还原酶(Tropinone reductase,TR),参与托品烷生物碱代谢途径。对BnTR1基因在油菜品种“中双11”中进行组织模式表达分析,发现BnTR1基因在油菜营养和生殖阶段大多数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将BnTR1基因在拟南芥超量表达,结果表明BnTR1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在低温胁迫(-4℃持续4 h)条件下,能显着增强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耐冻性。对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在低温胁迫前后生理生化变化及BnTR1调控分子机理进行研究,与野生型植株相比,BnTR1基因能增加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可溶性物质如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含量,显着降低活性氧积累,提高活性氧清除相关酶活性。此外,在低温胁迫后,BnTR1基因促进了与植物低温应答过程相关基因CBFs及其下游基因COR15、RD29A的表达,同时与光合相关基因RCA、SBPase、CAB1-4也被诱导表达。在低温胁迫前后,BnTR1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中总生物碱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植株,更重要的是,施用外源生物碱阿托品(10 nmol/株)可以显着减轻拟南芥植株冻害,另外施用外源阿托品(50 nmol或150 nmol/株)能部分缓解油菜幼苗冻伤。以上结果表明,BnTR1基因在植株光合与低温逆境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油菜耐冷性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此外,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到了耐冷性基因BnTR1,并通过遗传实验证实了BnTR1基因在植物耐冷性中的作用机制,表明转录组关联分析是挖掘油菜耐冷相关基因的有效策略。

赵海鹏[10](2020)在《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QGpc.ZiSc-2H位点的精细定位研究》文中指出大麦用途广泛,是典型的“三元”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其中约80%大麦用于饲用和食用,20%用于酿制啤酒等,而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决定大麦用途的主要品质指标之一。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典型的数量性状,通过QTL定位和克隆粒重相关基因是阐明产量性状复杂的分子遗传机理,挖掘大麦产量遗传潜力和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前期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初步定位的基础上,以大麦地方品种紫光芒裸二棱和Schooner为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对位于染色体2H上的环境稳定性QTL位点QGpc.ZiSc-2H开展目的区间标记加密,遗传效应评价及精细定位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验证籽粒蛋白质含量遗传效应,利用携带QGpc.ZiSc-2H区段杂合的5个近等基因系衍生的次级分离群体(BC3F3:4),对QGpc.ZiSc-2H位点的遗传效应进行验证。证明QGpc.ZiSc-2H位点的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真实有效,且将该位点定位区间缩小到了物理距离约23 Mb的区段内。2.为了进一步缩小QGpc.ZiSc-2H定位区间,利用区间侧翼标记2L156和2L12筛选交换单株,共鉴定到39个区间内发生交换的单株。考察39个由交换单株衍生的F2群体中单株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结合区间加密的标记,进一步将目的区间缩小至了标记2H-850-2H-7180之间共455 Kb的物理区间内。

二、一种新的饲用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饲用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介导的miR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紫花苜蓿概述
    2 苜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1 品种基因型的选择
        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2.3 外植体的选择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添加
        2.5 其他添加物质
    3 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农杆菌介导法
        3.2 显微注射法
        3.3 基因枪法
    4 植物microRNA研究进展
        4.1 miRNA的合成
        4.2 miRNA的作用机制
        4.3 植物miRNA参与非生物胁迫
        4.4 miR156 在植物中的调控功能
        4.5 STTM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元表达载体pBWA(V)HS-STTM-miR156e的构建
    1 实验材料
        1.1 质粒与菌株
        1.2 试剂与工作酶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PCR引物设计
        2.2 PCR扩增
        2.3 扩增产物凝胶回收
        2.4 STTM-miR156e表达载体的构建
        2.5 重组质粒p BWA(V)HS-STTM-miR156e转化农杆菌
    3 结果与分析
        3.1 STTM156e的构建与鉴定
        3.2 pBWA(V)HS-STTM-miR156e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3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三得利紫花苜蓿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试剂与植物激素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HgCl_2消毒时长及培养基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2.4 生根培养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HgCl_2消毒时长及培养基成分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
        3.3 愈伤组织的分化
        3.4 胚状体的生根
    4 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STTM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
    1 试验材料
        1.1 材料试剂
        1.2 菌株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选择培养基中Carb浓度的确定
        2.2 选择培养基中Hyg选择压的确定
        2.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流程
        2.4 转化体系的建立
        2.5 阳性植株的获得
    3 结果与分析
        3.1 选择培养基中Carb浓度的确定
        3.2 选择培养基中Hyg选择压的确定
        3.3 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4 侵染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5 共培养天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6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3.7 PCR分子检测
    4 讨论
    5.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赤霉素和低温春化对肋脉野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肋脉野豌豆
        1.1.1 形态特征及饲用价值
        1.1.2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 低温春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
    1.5 植物耐旱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1.6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种子预处理
    2.3 不同浓度G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低温春化不同天数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5 指标测定
    2.6 数据处理
    2.7 PEG6000 模拟干旱处理
        2.7.1 肋脉野豌豆的培养
        2.7.2 PEG6000 处理
    2.8 转录组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千粒重
    3.2 GA处理对肋脉野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4℃低温春化对肋脉野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3.4 -20℃低温春化对肋脉野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3.5 PEG6000 模拟干旱适宜浓度的筛选
    3.6 肋脉野豌豆RNA提取
    3.7 数据组装与分析
    3.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9 肋脉野豌豆Unigene的 KOG分类
    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3.11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GA处理对种子萌发影响
    4.2 低温春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 肋脉野豌豆转录组学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含麦麸黑豆酸面团发酵面包的营养与烘焙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黑豆与麦麸
        1.1.1 黑豆
        1.1.2 麦麸
        1.1.3 黑豆与麦麸在面包中的应用
    1.2 黑豆麦麸面包的技术挑战
        1.2.1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1.2.2 面包品质的劣化
    1.3 酸面团发酵技术
        1.3.1 酸面团概述
        1.3.2 功能性菌株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酸面团的生化特性研究
        1.5.2 面团的物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1.5.3 面包的烘焙特性及营养评价
        1.5.4 面包的风味特性研究
        1.5.5 面包的贮藏特性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酸面团的生化特性研究
        2.2.2 面团的物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2.2.3 面包的烘焙特性及营养评价
        2.2.4 面包的风味特性研究
        2.2.5 面包的贮藏特性研究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酸面团的生化特性研究
        3.1.1 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
        3.1.2 菌株的生长曲线
        3.1.3 酸面团pH及可滴定酸(TTA)的测定
        3.1.4 有机酸的代谢分析及酸面团发酵熵
        3.1.5 功能性乳酸菌的产酶特性分析
        3.1.6 植酸及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化
        3.1.7 α-淀粉酶活力及α-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
        3.1.8 多肽的分子量分布
    3.2 面团的物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3.2.1 热机械学性质
        3.2.2 拉伸特性
        3.2.3 发酵流变特性
        3.2.4 面团的动态流变分析
        3.2.5 游离巯基及二硫键的测定
        3.2.6 面团中的水分分布
        3.2.7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
        3.2.8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
        3.2.9 蛋白质二级结构与酸面团生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面包的烘焙特性及营养评价
        3.3.1 比容与质构分析
        3.3.2 面包的表皮色泽及芯囊结构分析
        3.3.3 面包的感官评定
        3.3.4 面包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3.3.5 面包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含量及体外蛋白消化率
        3.3.6 蛋白质品质分析
    3.4 面包的风味特性研究
        3.4.1 面包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3.4.2 基于电子鼻的面包风味研究
    3.5 面包的贮藏特性研究
        3.5.1 贮藏期间面包硬度的变化
        3.5.2 贮藏期间面包水分的迁移
        3.5.3 贮藏期间淀粉结晶的老化动力学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花苜蓿的比较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测序技术发展简介
        1.1.1 第一代测序技术
        1.1.2 第二代测序技术
        1.1.3 第三代测序技术
        1.1.4 基于Hi-C测序的基因组组装
    1.2 大豆及苜蓿属基因组研究进展
        1.2.1 大豆基因组研究进展
        1.2.2 蒺藜苜蓿基因组研究进展
        1.2.3 紫花苜蓿基因组研究进展
        1.2.4 南苜蓿基因组研究进展
    1.3 花苜蓿研究进展
        1.3.1 豆科及苜蓿牧草的价值
        1.3.2 花苜蓿的分类及形态特征
        1.3.3 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4 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3.5 花苜蓿的选育及杂交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2.1.1 样品采集及测序
        2.1.2 基因组Survey
        2.1.3 基于长读长的基因组组装
        2.1.4 基于Hi-C测序的染色体组装
        2.1.5 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
    2.2 基因组注释
        2.2.1 重复元件预测
        2.2.2 基因结构注释
        2.2.3 非编码RNA预测
        2.2.4 基因功能注释
    2.3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3.1 同源基因聚类及系统发育分析
        2.3.2 基因家族扩张收缩分析
        2.3.3 共线性及Ks分析
        2.3.4 全长LTR鉴定及插入时间计算
        2.3.5 基因鉴定及进化分析
    2.4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
        2.4.1 样品收集及重测序
        2.4.2 全基因组序列比对
        2.4.3 遗传变异检测及质量控制
        2.4.4 群体结构检验
        2.4.5 群体历史重建
        2.4.6 物种分布模拟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测序与Survey
    3.2 基因组组装与质量评估
        3.2.1 基因组组装与结果统计
        3.2.2 基因组质量评估
    3.3 基因组注释
        3.3.1 重复元件注释
        3.3.2 基因结构注释与功能注释
    3.4 系统发育与基因家族
        3.4.1 系统发育分析
        3.4.2 基因家族扩张
    3.5 基因组进化
        3.5.1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5.2 物种进化事件推断
        3.5.3 基因组大小的进化
    3.6 抗逆基因鉴定及进化分析
    3.7 木质素纤维素合成基因鉴定
    3.8 群体结构检测
    3.9 群体历史分析
    3.10 物种分布模拟
第四章 讨论
    4.1 花苜蓿基因组组装
    4.2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3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
    4.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海拔高度与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麦宾草
    2.2 禾草内生真菌
        2.2.1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
        2.2.2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次生代谢产物
    2.3 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
    2.4 海拔高度对禾草和禾草内生真菌的影响
        2.4.1 对禾草的影响
        2.4.2 对禾草内生真菌的影响
第三章 样地概况和样品的采集
    3.1 前言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样地概况
    3.3 样品的采集
    3.4 环境数据的收集与测定
        3.4.1 气候信息收集
        3.4.2 土壤养分测定
    3.5 结果
        3.5.1 样品采集数量
        3.5.2 气候特征
        3.5.3 土壤特征
第四章 内生真菌对麦宾草的侵染特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内生真菌侵染率和菌丝密度的测定
        4.2.3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4.2.4 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4.2.5 内生真菌遗传多样性测定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内生真菌的侵染率和菌丝密度
        4.3.2 内生真菌的种
        4.3.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4.3.4 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E+和E–麦宾草的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生物量的测定
        5.2.3 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5.2.4 体外消化率的计算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E+和E–麦宾草的生物量
        5.3.2 E+和E–麦宾草的营养成分含量
        5.3.3 E+和E–麦宾草的体外消化率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产碱特性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生物碱的提取
        6.2.3 生物碱的测定
        6.2.4 其它环境与生物信息来源
        6.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
        6.3.1 生物碱含量
        6.3.2 生物碱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6.3.3 生物碱含量与宿主养分的关系
        6.3.4 生物碱含量与菌丝密度的关系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性讨论
    7.2 结论与创新点
        7.2.1 结论
        7.2.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概念与危害
        1.1.1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概念
        1.1.2 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 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1.3 遥感探测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的理论基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前期研究基础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6 创新性与意义
        1.6.1 本论文提出和诠释的关键科学问题
        1.6.2 创新性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2.3 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评价指标
        2.3.1 富集特征评价指标
        2.3.2 耐性特征评价指标
    2.4 光谱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2.4.1 实测光谱求均值与内插
        2.4.2 光谱去噪
        2.4.3 包络线去除
    2.5 叶片光谱特征参数
        2.5.1 形状参数
        2.5.2 比值参数
        2.5.3 归一化参数
    2.6 统计方法反演建模概述
    2.7 常用植被指数概述
        2.7.1 比值型植被指数
        2.7.2 归一型植被指数
        2.7.3 其他型植被指数
    2.8 PROSPECT模型概述
3 实验植物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1 湘苎7 号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1.1 湘苎7 号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1.2 湘苎7 号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3.1.3 湘苎7 号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2 印度芥菜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3 酸模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3.1 酸模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3.2 酸模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4 油菜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4.1 油菜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4.2 油菜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3.4.3 油菜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5 玉米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富集与耐性特征
        3.5.1 玉米的铀富集与耐性特征
        3.5.2 玉米的镉富集与耐性特征
        3.5.3 玉米的铅富集与耐性特征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植物叶片反射光谱特征
    4.1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实验植物叶片反射光谱宏观变异情况
        4.1.1 光谱角
        4.1.2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湘苎7 号的光谱角变异
        4.1.3 铀污染下印度芥菜的光谱角变异
        4.1.4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酸模的光谱角变异
        4.1.5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油菜的光谱角变异
        4.1.6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下玉米的光谱角变异
    4.2 实验植物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1 湘苎7 号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2 印度芥菜光谱对铀污染敏感的波长
        4.2.3 酸模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4 油菜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2.5 玉米光谱对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敏感的波长
    4.3 与实验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1 与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2 与印度芥菜叶片铀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3 与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4 与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3.5 与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显着强相关的光谱特征参数
    4.4 讨论
        4.4.1 实验植物敏感波长综合分析
        4.4.2 铀及伴生重金属污染植物叶片光谱特征参数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
    5.1 基于光谱角变异的土壤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
    5.2 土壤与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的回归模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统计方法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6.1 基于敏感波长的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1 基于敏感波长的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2 基于敏感波长的印度芥菜叶片铀反演模型
        6.1.3 基于敏感波长的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4 基于敏感波长的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1.5 基于敏感波长的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反演模型
    6.2 基于光谱参数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1 基于光谱参数的湘苎7 号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2 基于光谱参数的印度芥菜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3 基于光谱参数的酸模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4 基于光谱参数的油菜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2.5 基于光谱参数的玉米叶片重金属反演模型
    6.3 讨论
        6.3.1 基于敏感波长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总结
        6.3.2 基于光谱参数的叶片重金属反演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植被指数方法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1 植被指数的选择与参数确定
        7.1.1 本文使用的比值型植被指数
        7.1.2 本文使用的归一型植被指数
        7.1.3 本文使用的其他型植被指数
    7.2 植被指数反演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模型建立
        7.2.1 植被指数反演湘苎7 号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2.2 植被指数反演印度芥菜叶片铀含量
        7.2.3 植被指数反演酸模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2.4 植被指数反演油菜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2.5 植被指数反演玉米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物理模型反演植物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
    8.1 PROSPECT模型叶片结构参数N的确定
    8.2 叶片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与叶片解剖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8.3 由叶片解剖结构参数计算叶片结构参数
    8.4 利用叶片结构参数反演叶片重金属含量
    8.5 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及其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1.1.1 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研究
        1.1.2 野生郁金香育种现状与利用前景
    1.2 植物种子休眠与休眠解除机理研究进展
        1.2.1 种子休眠的分类
        1.2.2 种子休眠与休眠解除的机理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RNA-seq技术的发展历程
        1.3.2 RNA-seq技术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1.4 园艺植物miRNA研究进展
        1.4.1 miRNA的合成与作用机制
        1.4.2 miRNA在种子休眠与萌发机制中的研究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种子的采集
        2.1.2 种子形态指标测定
        2.1.3 种子吸水率及生活力的测定
        2.1.4 种子休眠特性的测定
        2.1.5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指标的测定
        2.1.5.1 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测定
        2.1.5.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1.5.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1.5.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1.5.5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2.1.6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2.1.6.1 样品的提取与纯化
        2.1.6.2 色谱与质谱条件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天山郁金香种子的形态特征
        2.2.2 天山郁金香种子的透水性及生活力
        2.2.3 天山郁金香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2.4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主要储藏物质的变化
        2.2.5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关键酶的变化
        2.2.6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2.3 讨论
        2.3.1 天山郁金香种子形态与休眠的关系
        2.3.2 天山郁金香种子粗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3.3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供能物质及其相关酶的动员
        2.3.4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代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破眠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种子萌发试验
        3.1.2 种皮处理
        3.1.3 温度处理
        3.1.4 激素处理
        3.1.5 层积处理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皮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温度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激素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 层积对天山郁金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种皮和温度调控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
        3.3.3 层积处理调控天山郁金香种子的萌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表达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核酸提取
        4.1.3 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4.1.4 转录组De novo组装和基因功能注释
        4.1.5 差异基因表达量及表达特性分析
        4.1.6 差异表达GO和 KEGG富集分析
        4.1.7 候选差异基因q RT-PCR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总RNA质量检测
        4.2.2 RNA测序和拼接
        4.2.3 转录组测序重复相关性评估
        4.2.4 转录组序列功能注释
        4.2.4.1 GO分类
        4.2.4.2 egg NOG分类
        4.2.4.3 KEGG代谢通路分析
        4.2.5 差异表达特性分析
        4.2.5.1 差异表达基因GO显着富集分析
        4.2.5.2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4.2.6 休眠解除相关基因筛选
        4.2.6.1 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
        4.2.6.2 能量转换途径相关差异基因
        4.2.6.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差异基因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4.2.8 休眠解除相关转录因子分析
    4.3 讨论
        4.3.1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RNA测序及功能注释
        4.3.2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调控的代谢途径
        4.3.3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调控的转录因子
        4.3.4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相关miRNA鉴定及表达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子的采集与预处理
        5.1.2 总RNA提取及mi RNA文库构建
        5.1.3 miRNA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注释
        5.1.4 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5.1.5 miRNA靶基因的荧光定量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层积不同时期种子miRNA测序结果
        5.2.2 保守miRNA的识别与鉴定
        5.2.3 新的miRNA的识别与鉴定
        5.2.4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miRNA差异表达分析
        5.2.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
        5.2.6 miRNA及其靶基因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miRNA动态表达模式
        5.3.2 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miRNA的调控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9)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多功能油料作物
    1.2 非生物逆境是我国油菜生产的限制因素
    1.3 低温逆境制约我国油菜生产
    1.4 植物低温应答的研究进展
        1.4.1 低温信号的感知
        1.4.2 低温信号的传递
        1.4.3 低温应答的转录调控
    1.5 低温对植物光合系统与生物量的影响
    1.6 植物抵御低温逆境的生理生化机制
        1.6.1 细胞内渗透调节机制
        1.6.2 抗氧化酶系统
        1.6.3 次生代谢物参与低温逆境应答
    1.7 油菜低温应答相关研究进展
        1.7.1 油菜耐冷性的评价指标
        1.7.2 油菜低温应答的遗传研究
        1.7.3 油菜低温应答基因的研究进展
    1.8 转录组关联分析技术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方法
        2.1.3 种质资源表型考察
        2.1.4 基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2.1.5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2.2.2 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2.2.3 甘蓝型油菜耐冷性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BnTR1基因提高植物耐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BnTR1基因克隆与群体中变异分析
        3.1.2 BnTR1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
        3.1.3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与阳性植株筛选
        3.1.4 低温冷冻胁迫处理
        3.1.5 光合相关参数的测定
        3.1.6 生理水平相关指标的测定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nTR1基因与耐冷性状相关联
        3.2.2 BnTR1基因编码托品酮还原酶
        3.2.3 BnTR1基因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3.2.4 BnTR1基因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光合相关参数
        3.2.5 BnTR1基因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耐冷性
        3.2.6 BnTR1基因促进低温相关基因的表达
        3.2.7 BnTR1基因促进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
        3.2.8 BnTR1基因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渗透保护能力
        3.2.9 BnTR1 基因增强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ROS清除酶系统
        3.2.10 BnTR1基因促进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总生物碱积累
        3.2.11 外施生物碱提高植物的耐冷性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10)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QGpc.ZiSc-2H位点的精细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麦简介
    1.2 国内外大麦种植与生产现状
    1.3 植物蛋白质概述
        1.3.1 植物蛋白的来源
        1.3.2 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
        1.3.3 种子储藏蛋白的合成及积累
        1.3.4 植物蛋白的其他功能
    1.4 大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利用价值概述
        1.4.1 大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
        1.4.2 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对籽粒用途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1.4.3 大麦籽粒其他利用价值
    1.5 籽粒蛋白质含量研究进展
        1.5.1 大麦蛋白质含量国内研究进展
        1.5.2 大麦蛋白质含量国外研究进展
        1.5.3 其他作物蛋白质含量研究进展
    1.6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概述
        1.6.1 KASP技术的精确性
        1.6.2 KASP技术的成本
        1.6.3 KASP技术的利用
    1.7 数量性状作图群体
        1.7.1 数量性状初定位群体
        1.7.2 数量性状精细定位群体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大麦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管理
        2.2.2 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 大麦单株DNA提取及检测
        2.2.4 分子标记开发与设计
    2.3 基因分型统计分析
第三章 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QGpc.ZiSc-2H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分析
    3.1 在2H染色体上定位了一个籽粒蛋白质含量QTL位点
    3.2 QGpc.ZiSc-2H遗传效应评价
    3.3 缩小QGpc.ZiSc-2H定位区间
    3.4 QGpc.ZiSc-2H精细定位
第四章 讨论
    4.1 KSAP基因分型技术的优越性
    4.2 精细定位与近红外技术相结合
    4.3 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非遗传因素
    4.4 与前人大麦籽粒蛋白质研究比较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四、一种新的饲用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介导的miR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D]. 赵耀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赤霉素和低温春化对肋脉野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学分析[D]. 娜力格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含麦麸黑豆酸面团发酵面包的营养与烘焙特性[D]. 曹伟超. 江南大学, 2021
  • [4]花苜蓿的比较与群体基因组学研究[D]. 尹谋. 兰州大学, 2021
  • [5]海拔高度与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物学特性[D]. 师茜. 兰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叶片反射光谱特征的铀及伴生重金属含量反演[D]. 王卫红.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9)
  • [7]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8]天山郁金香种子休眠解除机制研究[D]. 张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9]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与机理研究[D]. 黄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QGpc.ZiSc-2H位点的精细定位研究[D]. 赵海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一种新型牧草植物——Seombadi的发芽和早期生长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