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

一、推拿与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论文文献综述)

师月[1](2021)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灸相关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并定性归纳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英文文献,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之前,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获取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信息提取,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局指标主要关注有效率、VAS评分和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运用Stata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dd ratios,OR)计算效应值;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计算效应值;并计算SMD及OR的95%可信区间,并绘制网状关系图、不一致性检验图、曲线下面积概率排序图、漏斗图等,得出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排序,进而得到最佳干预措施。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4篇文献,其中1篇英文文献,其他均为中文文献,共涉及3291名患者,包含17种治疗措施,纳入的所有文献均报告了治疗的有效率有29篇文献报告了VAS评分情况。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VS针刺、针刺+放血VS针刺、针刺+艾灸VS针刺、电针VS针刺、针刺+耳针VS针刺、温针VS针刺、火针VS针刺、电针+放血VS电针,总共6组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针刺VS针刀、针刀+针刺VS针刺、针刀+银质针VS电针、针刀VS针刺、针刀VS电针、针刺+放血VS针刺、针刺+耳针VS针刺、针刺+艾灸VS针刺、针刺VS西药、长圆针VS针刺、温针VS针刺、火针+针刺VS火针、火针VS针刺、温针VS电针、电针+艾灸VS电针,共15组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看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针灸类方法疗效优于西药,有效率的具体排序为:针刀+银质针、火针+针刺、电针+温针、针刺+艾灸、电针+艾灸、长圆针、针刀+针刺、温针、针刺+放血、针刺+耳针、火针、针刀、耳针、电针、圆利针、针刺、西药。针刀+银质针疗效最佳。纳入的文献有9篇文献提到了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有1篇文献无具体描述、1篇未统计结果,4篇的不良反应人数为0,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经过处理后都得到改善。对最优方案进行研究发现选穴以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C2~T2项伸肌群附着处两侧,相当于夹脊穴与阿是穴。先采用针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隔3~5天后再行银质针治疗,针刀与银质针各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论: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发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的针灸疗法、优于西药治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最高的针灸疗法是针刀+银质针;2.描述分析后发现针灸疗法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3.通过定性分析得出,针刀+银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选穴以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C2~T2项伸肌群附着处两侧为主。先采用针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隔3~5天后再行银质针治疗,针刀与银质针各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陈亚林[2](2021)在《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颈型颈椎病(Neck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NCS)是颈椎病的早期病变类型,其导致的颈部疼痛、颈部肌肉僵硬紧张和颈部活动范围受限等临床症状对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中医推拿及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不仅方便、安全,而且对疼痛类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分析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后,选择推拿联合针刺的治疗方式,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与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推拿联合针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案,为临床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案选择上提供新的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6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治疗,使用NPQ颈痛量表、Mc Gill疼痛量表、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作为评价指标,按照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的评价标准评估两种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综合疗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评价两种方案的远期疗效。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最后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的均衡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NPQ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经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32例,治愈16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30例,最终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32例,治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8例,总有效24例,最终有效率为75.00%,两组的最终有效率经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临床疗效,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NPQ颈痛量表评分: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NPQ评分,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NPQ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4、Mc Gill疼痛量表: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缓解疼痛,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Mc Gill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5、颈部活动度: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的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颈部活动度,组间比较中,治疗1次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次后均可以改善颈部活动范围,但是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强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颈部活动范围均趋于正常,1个月的随访说明两组改善颈部活动度的长久疗效相当。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组在治疗1次后、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随访组内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颈部功能,两组组间比较中,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颈部功能方面观察组的即刻效应和长久疗效都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评价: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病人都没有出现重大的异常反应。结论:1、在两组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与普通推拿联合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但是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且即刻效应和远期效果更好。2、本次研究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对颈部的劳损点、疼痛点进行定点的推拿及针灸围刺,疏通颈部经络、改善颈部肌肉的状态来调整颈部小关节结构及局部血液循环,使颈部疼痛、颈部肌肉紧张度及颈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从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平衡来达到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目的。3、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着,而且操作相对简便,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副反应也较小,临床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时,可以选择考虑使用此治疗方案。

曾俊[3](2021)在《颈椎前路Hybrid术后影像资料改变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等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医虽没有颈椎病的正式提法,但相关症状散见于“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等方面的论述。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辩证分型主要分为: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目的:通过随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患者,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相关临床疗效指标、评分量表。将术前术后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改变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异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行颈椎前路双节段或三节段Hybrid手术(人工椎间盘为Mobi-C LDR Medical France,椎间融合器为ROI-C Cage Medical France)的36例患者,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36例,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为34-70岁,平均53.42岁,随访时间30-42 月,平均 35.25 月。所有患者都为自愿接受颈椎前路 Hybrid 手术患者,其中 C3/4+C4/5双节段5例(均为ACDF/ACDR形式),C4/5+C5/6双节段10例(均为ACDR/ACDF形式),C5/6+C6/7 双节段 1 5 例(均为 ACDR/ACDF 形式)。C4/5+C5/6+C6/7 三节段 6 例(ACDR+ACDF+ACDR形式2例,ACDR+ACDF+ACDF形式4例)。36例中置入人工颈椎间盘38个;置入椎间融合器40个。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两个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等临床资料。应用mJOA评分、颈肩及上臂VAS评分、NDI指数、Odom’s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曲度、颈椎整体ROM、置换节段ROM、SROM、IROM等影像学结果,观察有无异位骨化、假体位移和邻近节段退变及加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颈肩及上臂VAS评分为(1.12±1.31)分,术前VAS(6.42±2.31)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NDI评分为(2.92±3.27)分,术前为(19.43±6.19)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mJOA评分为(16.29±1.34)分,术前为(12.67±3.13)分。JOA评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P= 0.0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s评分所得:优2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优+良)为94%。整体曲度及手术节段FSU曲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前颈椎整体曲度13.32±6.25°,术前手术节段曲度为3.98±4.32°。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为18.69±6.85。,手术节段曲度为5.98±4.82°。颈椎整体曲度(P=0.003)、手术节段FSU(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ROM、人工间盘置换节段ROM、SROM、IROM与术前相比均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末次随访时共发现异位骨化患者7例(19.45%)。依据McAfee分级标准,7例异位骨化中,Ⅰ级4例(11.11%)、Ⅱ级2例(5.56%)、Ⅲ级1例(2.78%)、无Ⅳ级异位骨化病例。在末次随访时,72个邻近节段中共发现退变节段6个,其中3节段(4.16%)术后退变评分增长1分,分别属于2例患者(5.56%),属于邻近节段退变加重,其余4例均无明显影像学征象确定退变程度加重,尚不能认定为邻近节段退变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脱落等情况发生。结论:患者行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后,颈椎曲度、手术节段FSU曲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同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人工颈椎间盘活动度能较好的维持,中期随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

薛冰[4](2021)在《恢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A2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传统刺法之一的恢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在治疗前后对TXA2的影响,确认恢刺法的临床治疗有效性。通过探索恢刺法的作用机理及规范操作要点,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指明方向。方法:理论部分,通过搜集及研究古今中外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文献,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实验部分,搜集严格纳入标准的,确定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60例患者,利用随机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接受恢刺针法,对照组接受普通针刺治疗。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后,从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TXA2水平指标方面进行组间对分析,以揭示出两种治疗方法在疗效上的差异,得出结论。结果:1.在基础资料上,组间对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满足比较分析的要求。2.在VAS评分这一项指标上,两组在治疗后都有显着改善(P<0.01),结束治疗后,治疗组在此项指标上的表现明显更佳,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在20分法评分这一项指标上,两组在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结束治疗后,治疗组在此项指标上的表现明显更佳,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血清TXA2浓度均较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5.在总有效率指标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86%和85.71%,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1.恢刺法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够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且恢刺法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与TXA2存在密切关联性,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内的浓度越高;3.恢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它对降低患者血清TXA2的浓度有一定的影响;4.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言,恢刺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单东[5](2021)在《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从2020年6月-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骨伤科就诊患者中,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选取80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予自拟颈痛方口服,对照组40例予颈痛颗粒口服。两组治疗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的患者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以及NDI评分,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观察。治疗结束后,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对比,P<0.05。2.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值均<0.05。3.治疗后,对照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值均<0.05。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NDI评分对比,P值均<0.05。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颈痛方与颈痛颗粒均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2.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颈痛颗粒,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让[6](2021)在《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观察调胸稳颈手法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索其疗效依据,为临床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入组的患者72例,病例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02月期间,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将72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导引)和试验组(调胸稳颈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导引)。隔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20分钟,共10次(2个疗程);导引1组做10次,每天两组,共20天。观察治疗前后颈痛量表评分(NPQ)和测量中上段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记录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变化,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颈痛量表(NP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对照组各治疗前后比较和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意义,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能一定程度改善病情,缓解颈项部的疼痛,而调胸稳颈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优于单一常规推拿手法。(2)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分别采用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能提升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增强肌力,而二者结合时抗疲劳能力更好。(3)总体疗效和愈显率分析:试验组(调胸稳颈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导引)总有效率、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导引)总有效率、愈显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1)两组治疗都有一定疗效,常规推拿手法和调胸稳颈手法均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治疗有效。(2)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可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但是二者结合进行治疗时能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3)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能一定程度使斜方肌表面肌电的MF、MPF值升高,都能缓解颈项部肌肉疲劳,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但经两组之间比较,试验组肌肉的疲劳情况改善更佳,两种手法结合时更能提升肌肉力量。(4)调胸稳颈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愈显率优于单一的常规推拿手法,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具有一定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贺业霖[7](2021)在《仰卧位牵引联合椎间孔注射丹皮酚磺酸钠治疗C5/6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仰卧位牵引联合椎间孔注射丹皮酚磺酸钠治疗C5/6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分析相关量表评价仰卧位牵引联合椎间孔注射丹皮酚磺酸钠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C5/6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仰卧位牵引联合颈椎间孔注射丹皮酚磺酸钠治疗,对照组予仰卧位牵引治疗,两组牵引均为2次/天,颈椎间孔注射1次/周,疗程均为2周,且两组治疗期间均予颈托固定并接受相同的颈椎病健康教育。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进行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比较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1)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观察组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5.00%,且两组间临床疗效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观察组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差异显着(P<0.05)。同时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与疗程结束后第2天临床疗效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两时点间临床疗效比较未见显着差异。(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各组内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同一时点比较,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分项中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各组内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OR值为0.586,P<0.05。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体征分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各组内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OR值为0.597,P<0.05。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方面,两组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较治疗前比较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两组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两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田中靖久症状量表20分法总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总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且各组内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时点比较,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各组内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在疗程结束后第2天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同一时点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颈椎功能障碍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仰卧位牵引联合丹皮酚磺酸钠椎间孔注射对CSR患者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分布情况、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均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明确仰卧位牵引联合丹皮酚磺酸钠椎间孔注射治疗C5/6节段CSR的有效性。2.仰卧位牵引联合丹皮酚磺酸钠椎间孔注射对CSR患者根性症状及体征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且优于单纯仰卧位牵引治疗。并初步证明丹皮酚磺酸钠椎间孔注射对神经根根性症状的治疗作用。3.仰卧位牵引联合丹皮酚磺酸钠椎间孔注射C5/6节段CSR的治疗具有满意、确切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为临床CSR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陈让[8](2021)在《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观察调胸稳颈手法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索其疗效依据,为临床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且自愿入组的患者72例,病例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02月期间,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将72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导引)和试验组(调胸稳颈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导引)。隔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20分钟,共10次(2个疗程);导引1组做10次,每天两组,共20天。观察治疗前后颈痛量表评分(NPQ)和测量中上段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记录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变化,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颈痛量表(NP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对照组各治疗前后比较和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意义,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能一定程度改善病情,缓解颈项部的疼痛,而调胸稳颈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优于单一常规推拿手法。(2)斜方肌表面肌电图(s EMG)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值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分别采用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能提升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增强肌力,而二者结合时抗疲劳能力更好。(3)总体疗效和愈显率分析:试验组(调胸稳颈手法+常规推拿手法+导引)总有效率、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导引)总有效率、愈显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1)两组治疗都有一定疗效,常规推拿手法和调胸稳颈手法均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治疗有效。(2)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可一定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但是二者结合进行治疗时能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3)调胸稳颈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都能一定程度使斜方肌表面肌电的MF、MPF值升高,都能缓解颈项部肌肉疲劳,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但经两组之间比较,试验组肌肉的疲劳情况改善更佳,两种手法结合时更能提升肌肉力量。(4)调胸稳颈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愈显率优于单一的常规推拿手法,说明调胸稳颈手法具有一定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李建垒,宋永伟,曹向阳[9](2020)在《优值牵引法在骨伤科的应用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牵引在中国古代历史早有提名,早期应用广泛,在骨伤内多学科均可见到,牵引的早期应用较为复杂、设计相对单一。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骨伤科疾病谱发生转变,优值牵引法的提出,牵引的应用随之改进,转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优值牵引法讲究优值,涵盖时间、重量、角度三方面,结合现代智能有限元技术,可准确得出相对应椎体的牵引时间、角度。优值牵引的优势在于能够保守治疗骨伤科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着。智能化新时代的到来,非手术脊柱减压牵引系统应运而生,此系统符合时代的精准治疗理念,精准治疗的思路在于遵循治疗的准确性及权威性。在此论述的基础上,优值牵引法应符合脊柱退行性优势病种,顺应时代变迁,结合专家提议,向精准治疗理念迈进。

梁龙[10](2020)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上肢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罹病久者可甚至可发生肌肉萎缩。多个统计研究报告结果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已经处于危害人们健康的非致死性疾病的前列。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年化,该病在我国更为严重,影响个人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适宜性强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保守治疗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措施。功能锻炼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措施,其临床有效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颈椎是由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两部分组成。动力系统主要指的是颈部肌肉,静力系统主要是颈椎骨。颈椎病的发病有着“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论述,颈椎部的“筋”异常导致“骨错位”的发生,最终“筋骨同病”,引发本病。目前研究也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部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有关。颈肌肌张力增高,即“筋急”的发生,“筋急”产生异常应力,对颈椎骨造成牵拉,导致“骨错缝”的发生,长期的骨不正会导致应力性骨赘、椎间盘退变,刺激到颈神经根就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可以总结成“筋骨同病,以筋为先”,再根据《灵枢·卫气失常》中论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所以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该对颈部“筋”进行干预,调节颈肌的状态,“经筋治骨”,最后达到“筋柔骨正”、“筋柔骨自安”的生理状态。颈椎康复操是由朱立国教授结合颈椎的解剖、生理状态和颈椎疾病发病特点创制的一套颈椎锻炼方法。本颈椎康复操已经收录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编纂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指南,并作为其中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法。颈椎康复操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创新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也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颈椎康复操是对颈部“筋”进行直接的干预,符合以上“经筋治骨”的治疗原则。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颈椎康复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但是单一的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说:颈椎康复操可以通过降低肌张力,进而改善颈椎骨等应力,调节颈椎受力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四个部分来阐述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1文献研究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1目的检索当前国内外关于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方法来明确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1.2方法计算机检索了 Medline数据库(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7个数据库关于功能锻炼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然后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制作。使用漏斗图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如异质性较高,则使用敏感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使用亚组分析来明确研究间异质性来源,并使用GRADE分级对每个结局指标进行强度推荐。1.3结果经过严格筛选,总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共有87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功能锻炼能显着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SMD=-0.89;95%CI:(-1.34,-0.44),P<0.0001]和 NDI 指数[MD=-3.60;95%CI:(-6.27,-0.94);Z=2.65,P=0.008<0.05],由于没有文献报告 SF-12、SF-36 这两个指标,所以无法进行分析。漏斗图显示VAS评分和NDI指数两者对称性稍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敏感性性分析表明Meta分析指标稳健性尚可。亚组分析表明高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干预时间、发表语言、发表年份有关。GRADE分级结果是VAS评分和NDI指数均是低等级。1.4结论单独进行功能锻炼干预或功能锻炼辅助其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部功能,但仍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2临床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2.1目的初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证据,为颈椎康复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2.2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将所有纳入病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颈椎健康指导,治疗组予以颈椎康复操+颈椎健康指导。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2月、3月患者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 MCS评分、不良反应。使用SPSS 17.0、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形的绘制。2.3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肢情况、干预前的VAS评分、NDI指数、SF-12PCS评分、SF-12MC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相关指标比较结果如下:(1)NDI指数: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DI指数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NDI指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2)VA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似(P>0.05),且干预后3月与干预后2月差异不明显(P>0.05),余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不明显,但疼痛可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好,效果可延续到干预后2月。(3)SF-12 PCS评分:治疗组患者的SF-12PC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增高显着(P<0.05),且各个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椎康复操干预后3月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而且随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4)SF-12MCS评分:治疗组患者SF-12MCS评分增高明显,且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显着。(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锻炼后颈肩部酸胀不适的症状,嘱其热敷,减少锻炼次数,症状消失。还有1例患者做雏鸟起飞出现患侧手臂的酸麻感,嘱其减小手臂后伸角度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异常。2.4结论颈椎康复操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急性期患者颈椎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颈椎康复操的安全性也较好。虽然对疼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但是配合颈椎康复操的仍保持一定优势。疼痛的改善的结果可能与疾病处于非急性期或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点等有关。3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3.1目的基于“筋束骨”理论,通过对颈椎康复操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面域肌张力、颈椎活动度的作用的研究,明确颈椎康复操对颈部“筋”的作用,以及“筋”对“骨”的影响,从而探讨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可能的治疗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3.2方法3.2.1肌张力测量采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Mtone JZL-III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部肌张力面域测量,测出200g压力时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所对应的刻度位移记为该点的肌张力。分别记录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的多点肌张力数据,使用MATLAB R2015a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肌张力云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3.2.2颈椎活动度测量使用OptiTrack-V120:Duo&Trio仪器在颈椎康复操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再使用Optitrack Motive软件和Visual3D V5软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图形绘制。3.3结果3.3.1肌张力随着颈椎康复操锻炼的持续,自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4周,肌张力有着逐渐下降趋势。3.3.1.1干预前从总体看,干预前患者的颈部肌张力增高情况对称性稍差,右侧整体肌张力较左侧高。肌张力低区域主要集中在C3-C6颈椎两侧的肌肉,自C6-T1区域的肌张力较颈项部要高。3.3.1.2干预后1周云图分布对称性较干预前好,肌张力增高区域有所缩小,尤其C6-7区域肌张力降低比较明显。3.3.1.3干预后2周颈项部以“团块区域”的肌张力分布逐渐扩散成跟解剖形态相近的“条带状”区域,云图两侧的对称性较之前更显着。3.3.1.4干预后3周颈部云图整体有下降趋势并且无论颈椎区域还是肩胛区域对称性均较好。颈项部及肩胛区的肌张力基本按照解剖形态分布。3.3.1.5干预后4周云图肌张力整体下降明显,颈项部肌张力仍有明显下降趋势,低肌张力区域逐渐增大明显,左右两侧肌张力云图对称性较好。3.3.2颈椎活动度3.3.2.1颈椎前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前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除了干预前和干预第一周颈椎活动度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2颈椎后伸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伸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发现,干预前与干预后一周、干预后三周和干预后四周颈椎后伸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3颈椎左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侧屈角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干预后第三周和干预后第二周相比,颈椎左侧屈角度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4颈椎右侧屈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侧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5颈椎左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左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6颈椎右旋颈椎康复操干预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右旋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后显示,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结论颈椎康复操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调节颈部受力平衡,由“筋急”向“筋柔”方向转变。通过颈椎活动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筋柔”后又干预“骨错缝”使其向“骨正”方向改善。说明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是通过改善颈肌紧张状态来改善骨的受力,调整了颈椎的应力平衡来实现的。4基础研究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4.1目的通过对将颈椎康复的动作进行量化后,加载到构建好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开发提供支撑。再通过筋骨关系来分析颈椎康复操干预后导致颈肌肌张力降低后对颈椎的影响,探讨其深层的治疗机制。4.2方法4.2.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将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进行可量化地拆分,选取20名志愿者完成颈椎康复操动作,使用Optitrack动捕系统和测力手套对每个动作进行轨迹捕捉和后期数据处理,得出每个动作的量化参数。4.2.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使用CT扫描一名正常人颈椎,通过多个软件进行几何重建、逆向工程、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过程,构建出包含椎体(C0-T1)、椎间盘(C2-C7)、韧带、关节软骨、肌肉等结构完整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待验证其有效性后,再将量化好的颈椎康复操参数加载到该模型上,分析每个动作对椎体、椎间盘、韧带的应力及肌肉的应变情况。4.2.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来构建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特征的疾病模型,再用刚度参数来模拟颈肌肌张力,构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正常、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根据颈椎日常活动的动作,对三个模型进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四个工况的加载,从而分析颈椎康复操使得肌张力降低后的颈椎的筋骨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索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4.3结果4.3.1颈椎康复操的量化对颈椎康复操进行动作拆分和参数测量。前屈后伸动作拆分成颈椎前屈后伸两个动作,测量结果是前屈63.31°,后伸62.15°;旋颈望踵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前屈,测量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左侧前屈15.66°,右侧前屈19.06°;回头望月动作拆分成旋转和后伸45°,测得结果是左旋81.2°,右旋79.3°;雏鸟起飞动作可以拆分成颈椎后伸,上肢后伸及上肢的下拉力三部分,结果测得颈椎后伸62.15°,上肢后伸与躯干的角度38.18°,上肢下拉力为77.36N。摇转双肩动作可以拆分为肩关节的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四个动作,测量位移参数结果是向上 83.82mm、向前 96.83mm、向下 48.03mm、向后 50.46mm。4.3.2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构建了颈椎所有椎体和椎间盘、10个韧带结构、14组肌肉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比对,结构表明该模型的仿真性较好。对颈椎康复操每个动作在模型上进行加载。4.3.2.1前屈后伸颈椎前屈时,颈椎整体的受力区是枕骨下及所有椎体、椎间盘区域,其中寰椎的前后弓受力最大。椎体中应力自C2至C4应力逐渐增加,又从C4至C7椎间减小。椎间盘的应力最大集中在C4-5椎间盘,最大应力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的前部。颈夹肌和肩胛提肌是应变最大的两个肌肉。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的应力都随着颈部前屈活动应力不断增加,且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为黄韧带。对颈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后伸动作加载,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关节突关节及钩椎关节,寰椎应力最大区域在前后弓。椎体中所受应力是C2椎体。椎间盘较大应力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两侧,其中C3-4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胸锁乳突肌是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前纵韧带是承受最大应力的韧带。4.3.2.2旋颈望踵加载旋颈望踵动作后,C4和C5椎体所受应力最大,寰椎最大应力区域在前后弓,C2椎体至C6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椎体部分的较大应力区域自上而下,由椎体左侧转移到椎体右上部外侧,直到C7椎体最大应力区域转移至右侧椎体部分。所受应力最大椎间盘位于C3-4、C4-5节段。产生最大形变的肌肉是颈夹肌。旋转运动时各韧带应力均有所增加,最大应力位于黄韧带,在进行前屈运动时,前纵韧带应力逐渐下降,余韧带应力明显增加。4.3.2.3回头望月将回头望月在颈椎有限元上加载,承受最大应力的椎体是C3,C3到C6椎体的最大应力位置分布于钩椎关节部位、左侧上关节突、下关节面区域,至C7椎体后应力明显区域转至钩椎关节部位。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C3-4节段。头最长肌为应变最大的肌肉。右旋动作时,各韧带的应力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黄韧带为受力最大的韧带,后伸运动后,除了前纵韧带应力增加明显外,余韧带应力都在下降。4.3.2.4雏鸟起飞将雏鸟起飞进行动作加载,颈椎受力明显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和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部位。C2椎体承受着椎体中的最大应力。寰椎的最大应力仍位于前后弓部位,余各椎体应力明显区域出现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C3-4椎间盘所受应力最大。胸锁乳突肌是该运动形变最大的肌肉。而前纵韧带是应力最大的韧带。4.3.2.5摇转双肩对模型中肱骨头参考点进行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位移工况加载,颈椎的应力分布大致相同。寰椎前后弓有明显应力改变,余椎体应力改变不明显。椎间盘的应力改变也不明显。承受最大应力出现在C4椎体,椎体应力明显位置处于椎体与椎体连接的钩椎关节区域。椎间盘受力自上而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力明显区域也从椎间盘的两侧逐渐向后移至椎间盘的后外侧。在肌肉方面,向上、向前运动都是颈夹肌和颈最长肌形变最大,向下和向后运动是产生最大形变的是肩胛提肌。韧带受力方面,向上运动除了前纵韧带,其余韧带应力均逐渐增加,其中黄韧带最为明显;向前运动各个韧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向下运动时,前纵韧带反而应力不断增加,而其余三个韧带应力逐渐减小;向后运动时,原本上升的前纵韧带也是先小幅度上后下降,呈抛物线状。4.3.3不同肌张力变化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4.3.3.1前屈工况在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的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前屈工况加载,发现椎体的应力较大的部位发生在椎体与椎体的结合部位,椎板及棘突部位分散的应力较少。其中寰椎所受的应力最大,肌张力增高、正常肌张力、肌张力降低三个模型寰椎的所受的最大应力分别是42.17Mpa、38.81Mpa、35.22Mpa。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主要是椎间盘前部及前外侧。肌张力增高模型中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增高,随着肌张力的降低,椎体应力有逐渐减小趋势。各个颈椎间盘的应力趋势基本与椎体情况相似,但是在C2-3和C5-6椎间盘,随着肌张力降低,应力有着轻微增大趋势。4.3.3.2后伸工况对三个疾病模型进行后伸工况加载,三个模型的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似,应力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椎体钩椎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面,寰椎在前后弓部位。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2椎体。椎间盘应力较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由前外侧转向后外侧,其中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为C3-4椎间盘。4.3.3.3旋转工况在旋转工况的加载下,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肌张力正常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限元模型应力分布区域大体一致。寰椎应力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后弓部位,余椎体最大应力区域主要是在钩椎关节、右侧关节突部位。椎间盘的应力区域主要是在两侧。所受应力最大的椎体是C5椎体,且各个椎体所受的应力大小相差不大,承受应力较大的椎间盘C3-4节段。4.3.3.4侧屈工况侧屈工况加载后,椎体最大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左侧椎弓根部位及左侧椎体部位,寰椎最大应力仍然在前后弓,受力最大的椎体为C4椎体,自C4上下椎体应力逐渐减小。椎间盘最大应力部位在两侧,其中是以右侧为主,C3-4节段是受力最大的椎间盘。三个模型的最大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4.4结论不同的颈椎康复操动作对颈椎有着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可以根据各自的作用特点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颈肌肌张力,进一步发挥降低颈椎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对于有应力集中部位,通过增加椎间盘的缓冲能力和分散应力来调节颈椎的应力平衡。

二、推拿与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与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组间的均衡性
        3.3 临床疗效
        3.4 NPQ评分
        3.5 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
        3.6 颈部活动度
        3.7 NDI
        3.8 安全性评价
    4.结论
讨论
    1.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与脏腑的关系
        1.3 与经络的关系
        1.4 病因
        1.5 病机
        1.6 症候分型
        1.7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的解剖
        2.2 颈部的生物力学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3.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
        3.1 中医理论
        3.2 西医理论
    4.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
        4.1 中医理论
        4.2 西医理论
    5.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6.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7.结果分析
    8.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附录4 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
    附录5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附录6 颈部活动度评定表
致谢

(3)颈椎前路Hybrid术后影像资料改变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研究现状
        1 颈椎前路融合性手术
        2 颈椎前路非融合手术
        3 颈椎前路杂合手术
        4 总结
        参考文献
    二、颈椎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现状
        1 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2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与讨论
    一、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附录二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附录三 颈椎JOA评分
附录四 Walraevens颈椎间盘退变X线评分法
个人简历

(4)恢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A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分型
        1.4 中医治疗
    2.西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颈椎生理解剖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入组患者与健康成年人血清TXB_2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XB_2比较
第三章 研究与讨论
    1. TXA_2与CSR
    2. 恢刺法与CSR
        2.1 理论依据
        2.2 选穴分析
        2.3 恢刺法对CSR的作用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论述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进展
    2 西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西医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疗效指标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不良反应报告
        5.5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确立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自拟颈痛方相关分析
        2.1 方药组成
        2.2 方药解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两组间性别比较情况
        3.1.2 两组间年龄分布情况
        3.1.3 两组间病程比较
    3.2 主要疗效评定结果
        3.2.1 NPQ评定结果
        3.2.2 表面肌电图MF、MPF评定结果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3.3.1 临床疗效对比(详见表16、图16-1、图16-2、图16-3)
        3.3.2 总有效率对比(详见表17、图17)
        3.3.3 显愈率对比(详见表18、图18)
4 讨论
    4.1 西医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4.1.1 发病病因
        4.1.2 发病病机
    4.2 中医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4.2.1 筋骨平衡
        4.2.2 筋骨失和
    4.3 调胸稳颈手法的特点
        4.3.1 注重颈胸整体观
        4.3.2 重视动静相结合
        4.3.3 强调呼吸顺势调整
    4.4 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机制探讨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依从性评价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颈痛量表(NPQ)
致谢

(7)仰卧位牵引联合椎间孔注射丹皮酚磺酸钠治疗C5/6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概况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3 椎间孔与C5/6节段神经根相关解剖
        1.4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5 现代医学对CSR的治疗
        1.5.1 手术治疗
        1.5.2 保守治疗
    2.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一般概况
        2.2 病因病机
    3.丹皮酚的药理作用及相关临床应用
    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或脱落标准
        1.6 药物及设备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价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2.2.3 安全性评价
        2.3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3.3 两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
        3.5 两组Odom临床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
        3.7 随访情况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研究的意义
    2.仰卧位牵引对CSR的治疗作用
    3.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两组间性别比较情况
        3.1.2 两组间年龄分布情况
        3.1.3 两组间病程比较
    3.2 主要疗效评定结果
        3.2.1 NPQ评定结果
        3.2.2 表面肌电图MF、MPF评定结果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3.3.1 临床疗效对比(详见表16、图16-1、图16-2、图16-3)
        3.3.2 总有效率对比(详见表17、图17)
        3.3.3 显愈率对比(详见表18、图18)
4 讨论
    4.1 西医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4.1.1 发病病因
        4.1.2 发病病机
    4.2 中医对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4.2.1 筋骨平衡
        4.2.2 筋骨失和
    4.3 调胸稳颈手法的特点
        4.3.1 注重颈胸整体观
        4.3.2 重视动静相结合
        4.3.3 强调呼吸顺势调整
    4.4 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机制探讨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依从性评价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颈痛量表(NPQ)
致谢

(9)优值牵引法在骨伤科的应用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牵引的发展历程
优值牵引理念
优值牵引的优势
牵引顺应时代变化
牵引要素的回归
小 结

(10)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概况及其非手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机械压迫
        1.2 炎症浸润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
        3 非手术治疗
        3.1 西药
        3.2 牵引
        3.3 颈托
        3.4 锻炼
        3.5 中药
        3.6 针灸
        3.7 推拿手法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颈椎病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1 颈椎有限元建模的发展历史
        2 颈椎各部位的建模
        2.1 颈椎体
        2.2 椎间盘
        2.3 韧带
        2.4 颈肌
        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颈椎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1 颈椎病发生机制探讨
        3.2 颈椎病的治疗机制探讨
        3.2.1 手法治疗
        3.2.2 手术治疗
        3.2.3 其他治疗措施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2.2.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2.3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3 统计学方法
        2.4 GRADE分级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筛选及纳入研究特征
        3.2 纳入文献风险质量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VAS评分
        3.3.2 NDI指数
        3.3.3 SF-36或SF-12分数
        3.3.4 发表偏倚
        3.3.5 敏感性分析
        3.3.6 亚组分析
        3.3.7 GRADE分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探索性试验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终止标准
        2.8 干预措施
        2.9 观察指标
        2.9.1 VAS评分
        2.9.2 NDI指数
        2.9.3 SF-12评分
        2.9.4 不良反应
        2.10 观察时间点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样本量情况
    3 结果
        3.1 研究总体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
        3.2.1 性别
        3.2.2 年龄
        3.2.3 病程
        3.2.4 患肢情况
        3.2.5 干预前评价指标的情况
        3.3 观察结果
        3.3.1 NDI指数
        3.3.2 VAS评分
        3.3.3 SF-12 PCS评分
        3.3.4 SF-12 MCS评分
        3.3.5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研究设计方面
        4.1.1 研究类型
        4.1.2 样本量
        4.2 研究内容
        4.2.1 “筋束骨”理论指导下神经根型颈椎病“筋”、“骨”关系辨析
        4.2.2 功能锻炼对颈椎的作用及颈椎康复操的合理性
        4.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4 研究结果分析
        4.3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筋束骨理论探讨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张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肌肌张力影响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
        2.2 测量部位
        2.3 测量方法
        3 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干预前颈椎肌张力云图
        4.2 干预后1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3 干预后2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4 干预后3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4.5 干预后4周颈椎肌张力云图
    实验二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干预作用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颈椎前屈角度
        4.2 颈椎后伸角度
        4.3 颈椎左侧屈角度
        4.4 颈椎右侧屈角度
        4.5 颈椎左旋角度
        4.6 颈椎右旋角度
        5 讨论
        5.1 目前肌张力测量的现状、局限性及使用肌张力云图的必要性
        5.2 肌张力实验部分结果分析
        5.2.1 肌张力与颈椎功能的关系
        5.2.2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结果分析
        5.2.3 颈椎康复操对颈肌肌张力影响的原因探讨
        5.3 颈椎活动度指标的选择理由
        5.4 选用动态捕捉技术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必要性
        5.5 颈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5.5.1 颈椎前屈角度
        5.5.2 颈椎后伸角度
        5.5.3 颈椎左侧屈角度
        5.5.4 颈椎右侧屈角度
        5.5.5 颈椎左旋角度
        5.5.6 颈椎右旋角度
        5.6 “筋柔”对“骨正”的潜在影响
        5.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5.7.1 肌张力实验部分
        5.7.2 动态捕捉部分实验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础研究 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干预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动态捕捉系统对颈椎康复操的量化研究
        1 资料来源
        2 仪器与方法
        2.1 测量仪器与软件
        2.2 测量方法
        2.2.1 动作拆分
        2.2.2 测量方法
        2.2.3 测量结果
    实验二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颈椎康复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硬件设备
        1.2 软件设备
        1.3 实验对象
        2 图像采集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1 骨性结构的构建
        3.2 颈椎间盘的构建
        3.3 关节软骨模型的提取与创建
        3.4 韧带和肌肉的构建
        3.5 网格划分
        3.6 材料参数设置
        4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情况
        6 结果
        6.1 前屈后伸
        6.1.1 前屈动作
        6.1.2 后伸动作
        6.2 旋颈望踵
        6.3 回头望月
        6.4 雏鸟起飞
        6.5 摇转双肩
    实验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颈椎康复操治疗机制的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图像采集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4 加载条件和工况
        5 结果
        5.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三维有限元模型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5.2 不同肌张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应力分析结果
        5.2.1 前屈工况
        5.2.2 后伸工况
        5.2.3 旋转工况
        5.2.4 侧屈工况
        6 讨论
        6.1 颈椎康复操量化研究
        6.2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6.3 肌肉肌张力与材料参数刚度的关系
        6.4 颈椎康复操动作加载的有限元结果分析
        6.5 颈椎康复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分析
        6.6 研究的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四、推拿与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师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定点推拿联合围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亚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颈椎前路Hybrid术后影像资料改变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D]. 曾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恢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TXA2的影响[D]. 薛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自拟颈痛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单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仰卧位牵引联合椎间孔注射丹皮酚磺酸钠治疗C5/6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 贺业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调胸稳颈手法治疗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陈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9]优值牵引法在骨伤科的应用与思考[J]. 李建垒,宋永伟,曹向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09)
  • [10]颈椎康复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8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