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

EB病毒感染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

一、EB病毒感染伴发T细胞性淋巴瘤和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论文文献综述)

沈子园,贺晨露,王颖,刘沁华,张颢,苗雨青,顾伟英,王春玲,王玲,叶静静,金英良,桑威,朱太岗,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2021)在《成年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预后多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探讨成年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家医疗中心确诊的86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86例成年LAHS患者中男性50例(58.1%),女性36例(41.9%);患者中位年龄57岁(19~76岁),中位总生存(OS)时间1.67个月(95%CI 0.09~3.24个月),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8例,67.44%)。基于MaxStat算法,患者年龄、清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岁、30.1 g/L、67 μmol/L、1 045 U/L、4.58 g/L和72×109/L。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乳酸脱氢酶、清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LAHS病情凶险,进展快。年龄≥64岁、乳酸脱氢酶≥1 045 U/L、纤维蛋白原≥4.58 g/L、清蛋白<30.1 g/L的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

许文凤[2](2021)在《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致癌性疱疹病毒,全世界约90%的人感染。大多数人EBV感染呈终身无症状潜伏感染,但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相关疾病。目前已知与EBV感染相关的疾病有几十种,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形态广泛,不同疾病之间临床病理特点重叠。患者病情轻重不一,部分疾病预后较差。EBV的致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是体内抗病毒免疫与病毒致病性间的平衡紊乱是其致病机制之一。本课题回顾性总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儿童医院的EB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概况、统计分析了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重点分析了EBV阳性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与组织免疫微环境。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1.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附属儿童医院EBER阳性病例,筛选根据WHO分类标准进行确诊并且临床病理信息完整的病例;统计学分析疾病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以及预后相关因素。2.HVLLPD皮肤组织中EBV感染程度及组织免疫微环境特征利用EBER原位杂交分析组织中EBV感染的程度,同时用免疫组化分析EBV潜伏膜蛋白LMP1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分析病变组织中T细胞(CD3+、CD5+、CD7+)、T细胞亚型(CD4+、CD8+)、初始CD4+T细胞分化亚型(Th1、Th2和Treg细胞)以及CD8+T细胞分化亚型(初始CD8+T细胞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CD20+B细胞、CD56+NK细胞、CD68+巨噬细胞(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细胞毒性颗粒蛋白Granzyme B和TIA-1,以及免疫调节蛋白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EBV感染病例313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17例,成人183例、儿童130例。成年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4岁(19-85岁),最常见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39.3%,72/183)、鼻咽癌(27.9%,51/183);儿童确诊时中位年龄为7岁(1-17岁),其中以T/NK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占30.0%(39/130)和HVLLPD占23.8%(31/130)最常见。与成人患者中更常见的EBV阳性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相比,儿童常见的EBV阳性疾病(如CAEBV和HVLLPD)发热(P<0.001)、淋巴结增大(P<0.001)或伴肝脾增大(P<0.001)、肝功能障碍(P<0.001)及三系减少(P<0.001)和LDH水平升高(P<0.001)更常见。EBV相关疾病的组织病理类型以T/NK细胞型(50%,156/313)最常见,其次为B细胞型(28%,87/313),而上皮细胞型(22%,70/313)较少见。经电话随访共156例患者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1.3-129月);104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0.5-122.5月);53例患者失访。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热(HR 2.26,P<0.001)、脾增大(HR 3.33,P<0.001)、肝功能受损(HR 2.23,P<0.001)、LDH水平升高(HR 2.30,P<0.001)、贫血(HR 2.34,P<0.001)、血小板减少(HR 3.33,P<0.001)和白细胞减少(HR3.39,P<0.001)对患者预后不利;而确诊后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放化疗或手术治疗(HR 0.40,P<0.001)较仅接受对症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2.32例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共获得34份皮肤组织标本。59%(20/34)病灶组织中EBER+细胞大于100个/高倍镜,但潜伏膜蛋白1(LMP1)常为阴性(74%,25/34)。病变组织中增殖的淋巴细胞主要以T细胞为主,表达pan-T细胞标志物CD3、CD5和CD7;而在大多数活检组织中仅见少量散在的CD20+B细胞(12个/HPF)、CD56+NK细胞(20个/HPF)和CD68+巨噬细胞(62个/HPF)。CD4+T细胞亚型中,65%(22/34)的样本中观察到Th1(CD4+T-bet+)多于Th2(CD4+CMAF+)细胞;并且,大多数组织中仅观察到少量FOXP3+调节性T细胞。在91%(31/34)的组织中以T-bet标记的毒性效应CD8+T细胞为主,而初始CD8+T细胞(T-bet-CD8+)少见。巨噬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CD68+p State1+)分别在79%(27/34)和76%(26/34)组织中多于CD206+M2型和CD163+M2型巨噬细胞。大多数病灶中细胞毒性颗粒蛋白TIA-1呈弥漫阳性,而Granzyme B仅少量阳性分布。另外,仅分别在1例和6例活检组织中观察到少量免疫调节蛋白PD-1和PD-L1阳性细胞。由于疾病进展,2例患者分别在3年和1年后进行了第二次活检。与第一次活检相比,第二次活检组织中EBER+细胞平均增加了5.5倍;CD8+T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终末分化的效应CD8+T细胞比例平均减少了21%;虽然第一次活检可见散在的CD56+和粒酶B+细胞,但是在第二次活检中CD56+细胞分别呈阴性和极少量阳性细胞(13个/HP),并且Granzyme B出现丢失。结论本研究313例E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成人以NK/T细胞淋巴瘤及鼻咽癌多见,儿童以CAEBV和HVLLPD多见。成人EBV感染常导致肿瘤性增生。儿童病例中,CAEBV和HVLLPD多持续进展,严重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伴噬血综合征而死亡。EBV相关疾病的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随访病例中约40%的患者死亡。在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皮肤病灶中,浸润的T/NK细胞数量多少不一,主要以T细胞特别是毒性效应CD8+T细胞和Th1细胞浸润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Granzyme B出现丢失。

张爽[3](2021)在《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3例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提高对CAEBV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病房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3例CAEBV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性别和年龄:13例CAEBV患儿,男5例、女8例,发病年龄为3-15岁。中位数为7岁,9例患儿病程达3年以上。2.临床特点: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发热和脾肿大,肝肿大12例,淋巴结肿大9例。11例患儿存在贫血,其他表现还有皮疹5例、水肿3例、颌下区肿胀2例,腹泻、抽搐各1例。10例患儿CAEBV患儿出现并发症,包括肺炎8例、凝血功能异常8例、低白蛋白血症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冠状动脉增宽3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3例,脓毒症2例,消化道出血、蜂窝织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动脉炎、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各1例。3.实验室检查:13例患儿外周血血清EBV-DNA均阳性,拷贝数在(103~109)/ml,1例患儿脑脊液EBV-DNA阳性。11例行EBV抗体检测,均表现为VCA-Ig G阳性,NA-Ig G阳性10例,弱阳性1例,EA-Ig G阳性5例。1例患儿自身抗体检查示抗SSA-60K和抗SSA-52KD阳性。12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7例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或幼稚细胞,4例可见噬血细胞。6例行组织活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例,淋巴结广泛坏死1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4.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13/13)、免疫抑制剂(11/13)、丙种球蛋白(3/13)、脾切除术(1/13)、输注自体E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EBV-CTL)(1/13)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13)等治疗。5.生存情况:13例患儿中死亡10例,存活3例,死亡率76.9%。5例患儿于我院住院期间死亡,另5例患儿转诊至其他医院治疗后最终死亡。结论:1.CAEBV临床罕见,早期往往不易作出明确诊断,且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病死率高,预后极差。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伴外周血EBV-DNA病毒载量异常增高。3.对于出现反复或持续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需考虑CAEBV的可能,结合病史、EBV-DNA及抗体谱、组织活检等尽早做出诊断。4.目前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韦星星[4](2020)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以抗原提呈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过度激活从而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临床的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HLH包含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HLH。继发性HLH致病因素众多,在亚洲地区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见于疱疹病毒中的EB病毒,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发病率高,疾病进展快,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1-3]。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死亡率高。目前针对HLH的治疗以HLH-2004方案为主,分为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本文对5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目的在于全面的、更深层次的认识HLH的发病过程、相关治疗及预后等,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临床病例: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2011年08月至2018年08月之间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其中有45例为EBV-HLH(EBV-HLH),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与预后转归等开展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HLH5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26例(46.4%),女性30例(53.6%),男女比例为0.87:1。发病中位年龄为2岁11月(6月1天-14岁7月)。2、病因:45例(80.3%)为EBV-HLH,有15例行二代基因测序,其中5例(8.92%)有明确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1例(1.79%)淋巴瘤,5例(8.92%)未找到明确病因。3、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3例(94.64%),肝脏肿大48例(85.71%),脾脏肿大47例(83.92%),浅表淋巴结肿大38例(67.86%),浆膜腔积液41例(73.21%),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23例(41.07%),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易激惹、抽搐、昏迷)10例(17.85%),皮疹6例(10.7%),出血症状(皮肤粘膜出血点、鼻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10例(17.85%)。4、实验室检查结果:50例(89.29%)存在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37例(66.07%)出现骨髓噬血细胞现象,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38例(67.85%),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减少50例(89.29%),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降低39例(69.64%),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38例(67.86%),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活性降低19例(33.92%),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升高51 例(91.07%),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46例(82.14%),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44例(78.57%),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se,LDH)升高38例(67.86%),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升高39例(69.64%)。5、56例患儿中,41例采用HLH-2004方案:地塞米松(Dex)+依托泊苷(VP-16)+环孢素A(CsA),其中加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23例;11例患者采用Dex+VP-16方案,其中加用IVIG8例;2例患者单用Dex治疗,其中1例加用IVIG;2例患儿采用Dex+CsA治疗。经治疗后11例因疾病进展死亡,45例病情缓解后出院。45例EBV-HLH患者经治疗后缓解37例,死亡8例;其中24例使用IVIG治疗,缓解23例,死亡1例;未使用IVIG组21例,缓解14例,死亡7例。结论:HLH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典型症状和体征为发热、肝脾肿大、出血、淋巴结肿大及消化、神经、呼吸等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见血细胞减少及骨髓噬血现象、NK细胞活性降低、GLB、FIB下降、SF、LDH、TG、ALT及AST等指标升高。HLH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儿童继发性HLH以EBV-HLH最常见,病情更凶险,应尽早采用HLH-2004方案治疗。与非EBV-HLH相比,患儿年龄越小则EBV-HLH的发病比率越高,同时EBV-HLH发病初期患儿SF指标过高及LDH升高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对儿童EBV-HLH预后的影响,得出在治疗方案中加入IVIG将有利于提高EBV-HLH患儿的预后。

宋伟[5](2019)在《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治疗AITL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大约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15-20%,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过程呈侵袭性,多为老年人,传统化疗有效率低下,缓解时间短,易复发,复发后治疗效果差,反复化疗耐受性差。本研究着眼于探寻更有效、便捷且耐受性好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AITL 13例,均采用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口服化疗,具体用药:西达本胺30mg biw,依托泊苷100mg qd口服5天,强的松100mg qd口服5天,沙利度胺100mg qn口服14天,21天为1周期,给予奥美拉唑、拜阿司匹林预防副作用。6周期后改为西达本胺20mg biw维持治疗。总结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不良反应、预后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版本。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比较采用Lon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标准,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采用ECOG评分标准。结果C-PET方案治疗疗效达CR者6例(46%)、达PR者6例(46%)、SD患者1例(8%),ORR 92%。中位PFS 16个月(4-51个月),中位OS 21个月(4-51个月)。3年PFS和OS分别为57%和63%。其中5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患者自行停止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后出现复发。3例患者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死亡,1例因颅内感染死亡,1例患者本身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过程中一度好转,但最终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15%),血小板减少1例(8%),1-2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15%),血小板减少3例(23%),贫血2例(15%),1例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1例QT间期延长,无症状自行恢复。有B症状、结外病灶≥2处、脾脏受侵、CD4绝对计数低下对总生存预后有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结外病灶≥2处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本研究发现CD4绝对计数低下者比例多,经治疗后多数CD4计数都较前上升。结论AITL是一种恶性度高、预后差的疾病。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口服化疗不仅有效率高,大大提高了PFS和OS,且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其中,B症状、结外病灶≥2、脾脏受侵、CD4绝对计数低下等因素对总生存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

黎永谦,陈素珊,陈曼娜,蔡宋浩,叶俊彬,杨琪玫,杜则澎,洪少杰[6](2019)在《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6月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有T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分期以中晚期占多数;不同性别淋巴瘤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8,P> 0.05),且淋巴瘤临床分期与发病年龄成正相关(r=0.765,P <0.05),年龄越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基因检测发现有基因缺陷9例,其中UNC13D突变6例。治疗均参照噬血细胞综合征-94方案予激素联合依托泊苷改善患者的噬血症状后逐渐过渡至化疗。18例患者中有13例死亡,EB病毒感染及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多数患者存在EB病毒感染,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李卫[7](2018)在《成人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85例成人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提高对EB病毒感染认识,为该病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确诊的306例成人EB病毒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85例成人EB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3组: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噬血细胞综合征组、恶性肿瘤疾病组(包括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研究内容:总结成人EB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疾病构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分析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构成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3、统计学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P<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成人EB病毒感染患者男性138例,女性147例,男女之比约为1:1.06,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以青年患者多见,约占58.9%。成人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相关性。2、疾病构成:(1)285例成人EB病毒感染患者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占6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23.9%,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共占16.1%。(2)各年龄阶段疾病构成:青年组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常见。中年组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占74%,恶性肿瘤疾病占2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5%。老年组EB病毒感染占69%,恶性肿瘤疾病占31%。3、临床症状:成人EB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以发热(78.2%),淋巴结肿大(47.0%),脾大(41.1%)常见。4、主要并发症及系统受累:成人EB病毒感染以消化、血液及呼吸系统受累常见,分别占60.4%、47.3%、33.3%。5、实验室检查:成人EB病毒感染患者ALT升高占54%,多数患者以轻度肝损伤为主,ALT>200U/L仅占21.8%,总胆红素升高仅占8.8%。6、EBV感染各种相关性疾病的比较(1)临床症状:噬血细胞综合征组、EBV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较恶性肿瘤疾病组,更易出现发热,而噬血细胞综合征、恶性肿瘤疾病组发热天数显着高于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噬血细胞综合征组较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更易出现肝大及脾大。(2)实验室检查:噬血细胞综合征组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以及铁蛋白较其他两组升高更明显,纤维蛋白原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噬血细胞综合征、恶性肿瘤疾病EBV DNA显着高于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7、治疗及随访285例成人EB病毒感染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激素、肿瘤病人规律化疗及对症治疗,治愈及好转238例,未愈者67例;约100例患者随访1-2年,有18例患者死亡。结论:1、成人EB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呈散在分布,好发于青年,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感染最常见,中、老年人感染EB病毒更容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白血病等疾病。2、成人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最常见。EB病毒感染常合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受累,肝损害多为轻度,常为自限性,很少发生严重肝衰竭。3、热程较长的EB病毒感染患者,要注意监测血常规、EBV DNA、铁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变化,注意对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的筛查,尽量做出早期诊断,改善预后。4、成人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数病人预后良好,少数患者进展为恶性疾病发生死亡。

钟鹏,曾英,马强,林俐,罗清雅,肖华亮[8](2017)在《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3例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例均为老年男性,发生于左、右及双侧睾丸各1例。镜下睾丸正常结构破坏,残余曲细精管间距离增宽,肿瘤细胞弥漫生长,可见明显的嗜血管现象;肿瘤细胞由小、中、大混合组成,核呈圆形、不规则形、杆状,胞质透亮或浅嗜酸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2、胞质型CD3、CD43、CD45RO、CD56、TIA-1和perforin(+),CD57、CD20、CD79a、PLAP、CK、MPO、bcl-2和TDT(-)。原位杂交EBV编码RNA(+)。结论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罕见,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CD2、CD3和CD56及原位杂交EBV编码RNA检测有助于诊断。

王巧合,胡鹏[9](2017)在《29例成人EB病毒感染不同预后的临床特征分析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我院无基础疾病的成人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不同预后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确诊的成人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诊治情况,比较分析预后较好的与预后较差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29例无基础疾病的成人EB病毒患者中,主要表现为26例发热,18例咽痛,22例淋巴结肿大,15例扁桃体肿大,4例肝大,8例脾大,14例白细胞升高和19例谷丙转氨酶升高等。预后较好的疾病患者年龄较小(P=0.001),更多见咽痛、扁桃体肿大(P=0.004),预后较差疾病的患者更多见红细胞减少(P=0.000)和血红蛋白降低(P=0.001)。常见的并发症为肝损害,不同的年龄在有肝损害与无肝损害患者之间有差异。结论:在无基础疾病的成人EB病毒感染中,不同预后的临床特征有差异,预后较好的疾病患者年龄较小,多为青少年,多见咽痛、扁桃体肿大,预后较差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易发生二系血细胞减少。

袁小叶[10](2017)在《PBK/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TOPK/PBK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并结合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TOPK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石蜡标本,所有标本中TOPK/PBK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瘤标本中EBER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检测,以及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BER阳性淋巴瘤中LMP1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8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患儿TOPK/PBK表达与病理类型、临床特征、EBV感染、预后的关系。结果:1.80例患儿男女比例为3:1,发病年龄以6岁以上多见;全组资料结内起病为51.25%,结外起病为48.75%;TOPK表达与患儿年龄、性别、起病部位均无明显相关性。2.TOPK在淋巴瘤标本中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67,P=0.026);TOPK在HL与NHL、HL的两种亚型之间表达无差异;TOPK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阳性率均高于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09);TOPK在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之间表达无差异。3.TOPK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5,P=0.013)。4.TOPK在LDH升高组中阳性率高于LDH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67,P=0.012)。5.TOPK在III期+IV期阳性率高于I期+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5,P=0.030)。6.TOPK在EBER阳性淋巴瘤中阳性率高于EBER阴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25,P=0.026);TOPK在EBER阳性的LMP1阳性淋巴瘤中阳性率高于LMP1阴性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12,P=0.017)。7.TOPK阳性组淋巴瘤患儿5年生存率低于TOPK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01,P=0.006)。结论:1.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表达上调。2.TOP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有关,在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中表达也高。3.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TOPK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4.TOPK在LDH升高淋巴瘤和晚期淋巴瘤中表达更高。5.TOPK与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EBV感染有关。6.TOPK表达可作为儿童恶性淋巴瘤预后评估的独立因素。

二、EB病毒感染伴发T细胞性淋巴瘤和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B病毒感染伴发T细胞性淋巴瘤和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论文提纲范文)

(2)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1.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EBV阳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EBV 致病机制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3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实验室检查
    2.3 HLH-2004诊断标准中各诊断指标的阳性率
    2.4 治疗及转归
    2.5 HLH相关指标的比较
    2.6 基因异常HLH和继发性HLH的特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BV-HLH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双解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治疗AITL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6)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HLH相关基因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淋巴瘤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HLH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2.5 治疗经过
    2.6 随访18例HLH患者生存曲线
    2.7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1 3 例死亡患者中有12例存在EBV拷贝数增高

(7)成人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病原学特征
    2.2 流行病学特征
    2.3 发病机制
    2.4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
        2.4.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4.2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2.4.3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2.4.4 EBV相关性肿瘤性疾病
        2.4.5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与EB病毒
    2.5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特征
        4.1.1 流行病学特征
        4.1.2 疾病构成
    4.2 各年龄阶段疾病构成
    4.3 临床症状
        4.3.1 EBV感染临床特征
        4.3.2 主要并发症及系统受累
    4.4 实验室检查
    4.5 EBV感染各种相关性疾病的比较
    4.6 治疗及随访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化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病因学与遗传学
    3.3 诊断
    3.4 鉴别诊断
        3.4.1 精原细胞瘤
        3.4.2 炎症性病变
        3.4.3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3.4.4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状突细胞肿瘤
        3.4.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3.4.6 其他CD56+淋巴瘤:
    3.5 治疗与预后

(9)29例成人EB病毒感染不同预后的临床特征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EB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定义
        1.2.4 观测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特征
    2.2 不同预后的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
    2.3 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有肝损害与无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之间的比较
    2.4 治疗与预后
3 讨论

(10)PBK/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器械及仪器
    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1.4 临床及病理资料的收集
    1.5 实验方法与步骤
    1.6 实验线路图
    1.7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TOPK/PBK免疫组化结果及其表达与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关系
    2.3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Ki-67 关系
    2.4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LDH关系
    2.5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分期关系
    2.6 8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EBER原位杂交及LMP1 免疫组化结果
    2.7 TOPK/PBK表达水平与EBV相关儿童恶性淋巴瘤关系
    2.8 TOPK/PBK表达水平与儿童恶性淋巴瘤预后的关系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 EB 病毒感染相关恶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四、EB病毒感染伴发T细胞性淋巴瘤和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年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预后多中心研究[J]. 沈子园,贺晨露,王颖,刘沁华,张颢,苗雨青,顾伟英,王春玲,王玲,叶静静,金英良,桑威,朱太岗,淮海淋巴瘤协作组. 白血病·淋巴瘤, 2021(09)
  • [2]EBV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微环境研究[D]. 许文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3例病例分析[D]. 张爽.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D]. 韦星星. 苏州大学, 2020(02)
  • [5]西达本胺联合依托泊苷、强的松、沙利度胺(CPET方案)治疗AITL患者的临床分析[D]. 宋伟. 青岛大学, 2019(02)
  • [6]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J]. 黎永谦,陈素珊,陈曼娜,蔡宋浩,叶俊彬,杨琪玫,杜则澎,洪少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19(05)
  • [7]成人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D]. 李卫. 吉林大学, 2018(01)
  • [8]原发性睾丸NK/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J]. 钟鹏,曾英,马强,林俐,罗清雅,肖华亮.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10)
  • [9]29例成人EB病毒感染不同预后的临床特征分析比较[J]. 王巧合,胡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7(07)
  • [10]PBK/TOP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D]. 袁小叶.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EB病毒感染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