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微囊化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坚[1](2017)在《糖基聚醚类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聚醚类抗生素是Ⅰ型PKS产生的聚酮产物中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天然产物,长期以来被作为理想的抗球虫病药物,这类药物具有作用方式独特,用量少、无残留,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因此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现在为止人们已发现了超过120多个聚醚类抗生素,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聚醚类抗生素主要为:莫能霉素、盐霉素、沙洛菌素、马杜拉霉素以及甲基盐霉素等。它们不仅作为抗球虫病药物以及促生长剂,而且研究发现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比如盐霉素(salinomycin)具有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能力,且其效率要比临床一线用药紫杉醇强于100倍以上。因此聚醚类抗生素可能是一类尚未被开发的具有非常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库。聚醚类抗生素按照结构来分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为不带糖基的聚醚抗生素,比如盐霉素、莫能霉素等;另一类是糖基聚醚抗生素;比如南昌霉素(nanchangmycin)和马杜拉霉素(maduramycin),我们先选择了盐霉素作为非糖基聚醚类的代表、马杜拉霉素以及南昌霉素糖基聚醚类中两个大类的代表,对它们进行生物活性测试发现盐霉素的IC50为2.85 μmol/L,马杜拉霉素的IC50为4.54μmol/L,南昌霉素的IC50为0.28μmol/L。因此可以推测在糖基聚醚类了中存在某些尚未开发的具有比已发现的聚醚抗生素盐霉素更好的生物活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糖基聚醚类抗生素的生物活性是否与糖基相关,因此我们对南昌霉素进行脱羰基处理得到无糖基的南昌霉素(Deglycosyl-J1-001-1),再次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发现南昌霉素的生物活性是有糖基的存在而发挥了抗肿瘤效果的。在聚醚类抗生素中,我们发现糖基聚醚类抗生素占整个聚醚抗生素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糖基聚醚类抗生素中,以马杜拉霉素(maduramycin)为代表的糖基聚醚抗生素有29个;而以南昌霉素(J1-001-1)为代表的糖基聚醚抗生素有16个。而在上面的实验得到的结果看到马杜拉霉素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效果及细胞活性不及南昌霉素(J1-001-1)。因此我们以南昌霉素(J1-001-1)为模型,对照南昌霉素的母环为模板,以及糖基的特点,选择了如下四个不同的糖基聚醚类抗生素南昌霉素(J1-001-1)、A-130-A(J1-001-2)、Endusamycin(J1-001-3)以及CP-80,219(J1-001-4)作为我们的候选研究对象。我们首先采用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建立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模型,将肿瘤干细胞比例提高至25%左右,在该模型中发现糖基聚醚类抗生素不仅能够抑制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生长;还对不同的肿瘤细胞表现出十分明显抗肿瘤活性,特别A-130-A(J1-001-2)对淋巴瘤细胞 DOHH2(4.4×10-10M)、白血病细胞 MV-4-11(7.2×10-10M)、横纹肌肉瘤细胞 A-204(3.94×10-9 M)、骨癌细胞 MG-63(8.5×10-9 M)、肝癌细胞 Hep3B(8.68×10-9M)以及脑癌细胞 U-87-MG(8.63×10-9M)都展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蛋白质组学信息揭示了糖基聚醚抗生素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内多达10条信号通路导致细胞丧失增生、诱导细胞凋亡自噬、抑制细胞干性以及转移侵袭等特点,通过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了其中5条信号通路wnt/β-catenin、Hippo、Ca2+、白噬以及凋亡,我们推测糖基聚醚抗生素本身作为离子载体可引起肿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身高导致线粒体活性氧积累、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进入细胞质内,触发Caspase级联反应,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裸鼠体内实验表明南昌霉素在对耐紫杉醇的MCF-7细胞发挥出十分显着的抑制效果。这些信息表明糖基聚醚类抗生素是一类值得开发成为抗肿瘤药物的药物库。为了获得上述糖基聚醚的化学修饰方法,我们首先以盐霉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研究者们发现盐霉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抗肿瘤机制包括盐霉素作用于肿瘤干细胞以减弱其自我更新和耐受细胞毒药物的能力;下调与耐药性相关蛋白,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内活性氧积累,下调Akt/NF-KB信号通路等,但还无法确认盐霉素的真实作用机制,为了对盐霉素的机制研究更深入,药物化学工作者从盐霉素的结构出发,对盐霉素进行进行化学改造,包括对盐霉素的羧基、三个羟基以及双键位置,发现对C20进行修饰后,可以提高盐霉素的抗肿瘤活性。本文以盐霉素的羧基端以及C20位羟基为修饰官能团,采用click chemistry为核心进行修饰合成了三个系列盐霉素衍生物共19个化合物。以乳腺癌细胞株MCF-7(ER阳性)和MDA-MB-231(三阴性)为模型,对这些化合物发现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在羧基端,随着C链的延伸,IC50值越来越低,说明在羧基端的延长碳链是有利于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在C20位羟基端引入三唑氮集团时,不影响盐霉素的活性,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位置通过click chemistry反应合成盐霉素的二聚物对MCF-7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提高了3.27-4.97倍,而对MDA-MB-231没有多大效果。本文通过以click chemistry反应为核心,得到了一些盐霉素的衍生物获得较好的抗肿瘤效果,以期为开发糖基聚醚类抗生素的有效修饰奠定基础。

杨鸥[2](2012)在《5-Fu与编码IL-12的质粒联合治疗小鼠恶性腹水》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腹水是晚期癌症的常见并发症,腹水生长迅速,大量的腹水可致腹胀、纳差、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Fu作为临床的常规化疗药广泛应用在消化道肿瘤及其晚期产生的癌性腹水中。然而长期化疗产生的极大毒副作用,主要是免疫抑制,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IL-12作为重要的抗肿瘤细胞因子,可通过多途径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中,首先制备小鼠恶性腹水模型,然后应用5-Fu与编码IL-12的质粒(pCMV-mIL-12)联合治疗小鼠恶性腹水,探讨二者联合的疗效和抗肿瘤机制。方法:腹腔注射H22细胞后的第3天,随机将小鼠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aline)对照组、 pCMVβ对照组、pCMV-mIL-12治疗组、5-Fu治疗组、5-F+pCMV-mIL-12联合治疗组。将1.7ml含2.5μg pCMV-mIL-12质粒的生理盐水通过水流动力学方式单次注射到小鼠体内;5-Fu采用腹腔注射20mg/kg,连续注射5天。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及生存期;ELISA检测血清中mIL-12和IFN-γ的表达水平;治疗不同时间点处死部分小鼠,测量腹水体积;HE染色观察腹水内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及脾脏淋巴细胞亚群。将健康小鼠随机分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5-Fu组、pCMV-mIL-12组、5-Fu+pCMV-mIL-12组,末次注射5-Fu后的24h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结果:1.小鼠生存期及体重变化经过治疗后,生理盐水组和pCMVβ对照组小鼠情况迅速恶化,从处理后的第8天开始死亡,到第13天全部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单独5-Fu与pCMV-mIL-12组以及二者联合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命延长率分别达到104.4%、77.2%、133.6%。从小鼠体重来看,生理盐水和pCMVβ对照组小鼠体重上升迅速、变化幅度大;pCMV-mIL-12组也持上升趋势,但比起对照组较平缓。5-Fu组与联合组小鼠体重一直保持平稳直至实验结束(治疗后的29天)。2.小鼠腹水生成量治疗后第8天,生理盐水和pCMVβ组小鼠腹水生成量极大,性状极其粘稠并伴血性,联合组小鼠腹水量少,其中60%(3/5)一直没有腹水生成。腹水涂片HE染色后发现,5-Fu组和联合组的腹水液中有大量巨细胞,细胞胀大、细胞核边界不清、染色质紊乱、细胞浆丰富,有的胞膜已经不完整,处于一种不稳定即将崩解的状态。3.血清中mIL-12和IFN-γ的浓度在治疗后的8h检测血清mIL-12的表达,结果显示仅联合组和pCMV-mIL-12检测到mIL-12的表达,后者表达均值高于前者。在第3天检测了mIFN-γ的表达,单独pCMV-mIL-12表达最高,联合组次之,5-Fu组有少量表达。4.肿瘤细胞周期分析三个治疗组的G1、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pCMVβ组;而三个治疗组G2期细胞比例却明显低于pCMVβ组。5.脾脏淋巴细胞亚群从CD8+T细胞表达来看,在第8天,对照组与三个治疗组的比例相似;而在第12天时,三个治疗组CD8+T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IL-12组升高最明显,是第8天的2.13倍。从CD4+T细胞表达来看,在第8天,单独经过5-Fu治疗的CD4+T比例低于对照组,而单独pCMV-mIL-12组CD4+T比例却明显增加,二者联合治疗组结果介于单独治疗组之间;第12天CD4+T的比例各组趋势与第8天相似。比较Treg发现,第8天时,三个治疗组的比例均较对照组下降,联合组下降最明显;第12天时,所有组的Treg比例均下降。6.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独注射5-Fu组小鼠WBC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CMV-mIL-12组WBC计数与正常相似,而将pCMV-mIL-12于5-Fu联合后,WBC数较单独5-Fu组明显升高。结论:1.联合应用5-Fu和编码IL-12的质粒可以有效抑制恶性腹水生成,改善小鼠生存状态,延长生存期。2.联合应用5-Fu和编码IL-12的质粒可以更好的激活机体免疫系统,IL-12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如CD8+T淋巴细胞的激活,并抑制Treg生成。3.编码IL-12的质粒可以提高由于5-Fu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减少。

潘月龙,郑树,彭佳萍,董琦[3](2008)在《微囊化转Maspin基因细胞对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肺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 Maspin 基因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肺转移的作用及微囊化转基因细胞体内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将乳腺癌细胞 Bcap37细胞注射到裸鼠背部皮下,制成荷瘤裸鼠动物模型,再用微囊化转 Maspin 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 细胞)进行干预治疗,1个月后,测量移植肿瘤的大小,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并据此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同时观察肺转移的情况。结果干预治疗1个月后,移植肿瘤的 MVD 明显降低[(26±9)与(60±16),P<0.05],肺转移率也明显减低(55%与15%,P<0.05)。结论 Maspin 可明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肺转移的发生,微囊化转基因细胞体内治疗恶性肿瘤是可行的。

王烨明[4](2007)在《微囊化人降钙素基因修饰细胞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该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多发病,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特征是多在绝经后5~10年内发病,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引起。雌激素水平低下时骨转换速度加快。在骨重建高转换状态下,破骨细胞骨吸收形成的陷窝得不到充分的骨形成修复,骨小梁可穿孔、断裂,不连接的小梁数增多,是导致绝经后骨量大量流失和骨质量降低的主要病理机制。绝经后骨代谢为高转换型,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因而发生骨量丢失。应用骨吸收抑制剂是合理的用药选择。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有雌激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类及降钙素类等。其中降钙素主要由哺乳动物甲状腺旁滤泡细胞(C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由32个氨基酸组成。降钙素对骨的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增生,从而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因此降钙素作为抗骨吸收药物在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尽管降钙素在治疗骨代谢疾病方面效果良好,但是降钙素与绝经后骨量丢失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降钙素在体内的半衰期短,要达临床满意效果,必须长期反复应用。这使很多病人难以坚持。而且此类药物有一定的抗原性,限制其临床应用。目的:本研究首先拟观察去势大鼠基础值及其储备功能的改变;同时了解体内甲状腺C细胞形态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探讨降钙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提供试验依据。同时,拟微囊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建立降钙素基因高表达成肌细胞株,再将其微囊化,形成微囊化转降钙素基因修饰细胞。观察重组人降钙素对体外骨重建功能细胞的影响。进而将微囊化转基因修饰细胞移植体内,观察对去势大鼠的骨代谢与骨结构的影响。方法:6月龄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均分为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去势12周后用钙负荷-降钙素兴奋试验分别观察两组降钙素基础值及其储备功能的改变。并处死每组大鼠,留取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降钙素阳性细胞并对其进行细胞形态计量学分析。另外,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人降钙素基因(hCT)转染成肌细胞,以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目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并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分泌的人降钙素浓度。将转染有hCT cDNA的L6成肌细胞包被在具有免疫隔离作用的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内形成微囊化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培养的同时,应用原代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方法,观察重组人降钙素对细胞形态、功能的影响。而后将微囊化基因转染细胞移植到大鼠的腹腔,连续测定腰椎骨密度、腰椎和股骨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代谢生化指标改变,光镜及电镜观察骨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 ELISA法检测血清人降钙素浓度。探讨研究植入微囊化的人降钙素(hCT)cDNA转染细胞对去势大鼠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新方法。结果:⑴大鼠切除卵巢后12周,骨小梁数目减少,纤细,相互连接减弱,成功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大鼠体内降钙素基础值及其储备功能均低于对照组;体内甲状腺C细胞数目剧增。⑵阳性脂质体转染法将含人降钙素表达基因的质粒导入成肌细胞,G418加压筛选。RT-PCR检测从mRNA的水平证实染后的成肌细胞中有外源性人降钙素基因的转录;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证实转染后的细胞有人降钙素蛋白表达的同时,ELISA法也可从五株抗性克隆培养上清中检测到一定水平的hCT,与对照组克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转染后的宿主细胞可以将胞质中合成的降钙素分泌至细胞外。⑶在体外、体内检测到人降钙素的持续分泌,说明重组人降钙素可渗透通过微囊壁,进而发挥其生理作用。⑷重组人降钙素显着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矿化功能;呈剂量依赖关系。⑸重组人降钙素可减少破骨细胞数和骨吸收陷窝面积;呈剂量依赖性。⑹植入微囊化的人降钙素转染细胞后,去势大鼠骨转换率下降,改善骨小梁微结构,腰椎骨量和骨强度明显改善。对胫骨的松质骨量,部分地或有限度地防止骨丢失。结论:⑴去势后大鼠甲状腺C细胞的分泌功能失代偿也许是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⑵微囊化hCT cDNA转染细胞能合成和向囊外分泌人降钙素。⑶重组人降钙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抑制其骨吸收功能。⑷微囊化转基因修饰的成肌细胞分泌的重组人降钙素可防止去势后中轴骨的骨丢失。

魏永长[5](2006)在《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技术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投递方式,能够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移植动物源性的细胞和组织。该技术已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对其进展及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熊伟[6](2005)在《病毒疫苗微胶囊化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胶囊疫苗是一种运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和微胶囊化技术改进现有疫苗的剂型和投递方式,从而保护抗原、简化接种程序、增强免疫效果的新型可控缓释疫苗。因此,进行病毒疫苗微胶囊化的研究,将有望克服传统疫苗免疫原性弱、体内降解和消除快、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毒性传染病。 本研究分别选择灭活SARS冠状病毒、乙型肝炎疫苗、转染SARS冠状病毒N蛋白和Flt3配体基因编码序列的基因工程细胞和质粒DNA作为全细胞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抗原工程疫苗和DNA疫苗的模型,应用微胶囊化技术对它们进行了剂型改换;在对微胶囊载体材料及制备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病毒疫苗微胶囊化的技术平台,并通过动物免疫实验评价了疫苗微胶囊化后的综合免疫效果。 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膜乳化-液中干燥法,以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MPEG-PLGA)为载体,将灭活SARS冠状病毒微胶囊化,制备出基质型SARS微球疫苗。膜乳化-液中干燥法的条件比较温和,微胶囊化过程没有破坏灭活SARS冠状病毒的抗原性。小鼠免疫接种实验证明,SARS微球疫苗滴鼻或皮下接种时,微球均可充分发挥佐剂作用,诱导出较高水平的粘膜sIgA和血清IgG抗体(p<0.01,p<0.05)。 第二部分利用商品化的乙型肝炎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进行膜乳化方法制备微胶囊疫苗的技术参数和载体材料的研究,并通过动物接种实验评价微胶囊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与SPG膜的孔径成正比,双亲性嵌段共聚物材料对疫苗的包载率较高。小鼠免疫接种实验同样证明了乙型肝炎微球疫苗在诱导粘膜和循环抗体方面的优越性(p<0.05)。 第三部分通过静电液滴技术,分别以转染SARS冠状病毒N蛋白基因和Flt3配体基因编码序列的基因工程细胞为囊芯,天然聚电解质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囊膜,制备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并进行小鼠腹腔移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具有选择通透性,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能够作为可溶性蛋白产物在体内生产和释放的生物平台,提高基因免疫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苏伟,北川透,黄美雄,韦军民,伊藤寿记,松田晖[7](2004)在《门静脉注射白细胞介素-12治疗肝转移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通过门静脉系统局部应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对于肝转移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门静脉注射 2× 10 5个MCA 2 0 5肿瘤细胞建立小鼠肝转移肿瘤模型 ,同时脾脏被移植到皮下 ,作为反复多次向门静脉系统注射的途径。第 3~ 7天 ,0 1μgIL 12通过腹腔或脾脏注射 ,同时对照组中通过脾脏注射等体积的平衡盐水。第 2 1天检查肝转移肿瘤的情况。结果 在肝转移模型中 ,IL 12腹腔注射组和IL 12脾脏注射组的肝脏重量 (1 33± 0 0 8)g和 (1 2 9± 0 0 7)g明显小于对照组 (1 92± 0 17)g ,P <0 0 5 ,IL 12腹腔注射组和IL 12脾脏注射组的肝脏转移结节数目 (1 5 3± 0 5 8,0 6 0± 0 89)明显少于对照组 (18 2 5± 5 71,P <0 0 5 )。在IL 12脾脏注射组中 (n =6 ) ,3只小鼠的肝脏肿瘤完全消失。结论 通过门静脉系统局部应用IL 12是治疗肝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

刘红云,张才乔[8](2004)在《细胞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移植医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免疫隔离技术,细胞微囊化可排除细胞移植中出现的宿主与移植物之间的双向排斥作用,从而使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细胞在移植后得以存活。目前报道的多种微囊材料中,以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的应用最为广泛,可通过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来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微囊化在医学治疗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基因修饰细胞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尽管该技术尚需改进,但它在异体和异种组织或细胞移植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潘月龙,郑树,孝作祥,曹江,姚航平[9](2003)在《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微囊化CHO/pcDNA3.1/mIL 12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 5 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微囊化的CHO/pcDNA3 1/mIL 12细胞移植到荷瘤小鼠的皮下 ,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2 0d后 ,检测小鼠血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FN γ、IL 2、IL 12和IL 4、IL 10的水平及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性。结果 经微囊化CHO/pcDNA3 1/mIL 12细胞皮下移植干预治疗后 ,小鼠血清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 ,而Th2类细胞因子则明显降低 ;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生存期明显延长 ;同时可部分改善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结论 微囊化的CHO/pcDNA3 1/mIL 12细胞皮下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部分减轻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和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均有明显的效果。

潘月龙[10](2003)在《微囊化转Maspin、IL-12基因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细胞因子治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疗效最肯定的生物治疗,IL-2、INF、CSF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存在以下缺点而使临床疗效不满意。①细胞因子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较短,一般认为静脉注射为5~7分钟,24小时内消失殆尽。因此,要保证有效浓度必须持续大剂量静脉给药或间断皮下注射。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如血管渗漏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及严重潜在不适,况且,细胞因子疗法的特点是长期低剂量给药效果好,然而长期反复皮下注射,病人难以坚持,因此,临床上不易达满意效果。②基因工程细胞因子(重组细胞因子)的纯度和活性尚不够满意。目前应用的重组细胞因子均为原核细胞产生,细菌蛋白和脂多糖和纯化过程中的有机溶剂很难被彻底清除,因此临床应用容易产生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其它隐性危害尚不清楚。同样,细胞因子的活性也因生产、贮存和运输等方面的影响而不易保证。 基因治疗是通过人工方法改变靶细胞的基因结构从而获得疗效,主要策略分为基因转移和基因灭活两大类。基因转移是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即是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包括细胞因子、MHC分子、共刺激分子、抗癌基因、反义核酸、抗肿瘤药物相关基因及病毒基因等)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改变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包括免疫基因治疗、靶向化疗或提高机体化疗耐受性以及增强抗癌基因的表达等方案。操作过程包括基因克隆、构建质粒、转染、细胞培养利细胞移植等复杂操作。(1)自体细胞作为载体:细胞移植后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但需对每一位病人进行以上操作,不仅工作量巨大、费用较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不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异体/种细胞作为载体:因免疫排斥而难以进行移植。(3)基因直接注射:有可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存在不安全隐患。 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可以克服上述的不足,基因工程细胞是指利用各种基因转移方法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使靶细胞表达并分泌相应的蛋白活性物质。基因工程的优点在于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愿,在体外人工将DNA分子“剪切”并重新“拼接”,形成一个新的杂合的DNA分子,然后将其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内,使该基因在细胞中表达,产生所需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的基因产物。然后将基因工程细胞进行微囊化,把微囊化基因_卜程细胞作为功能细胞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和体内治疗、免疫隔离等研究利应川。 微囊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半通透性,允许小分于营养物质、水和氧等白由出入,以保证微囊内细胞的正常需要,同时允许目的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出微囊外,以发挥其功能;但抗体。淋巴细胞等不能进入,从而保护微囊化细胞免受机体抡疫系统的攻击【’-‘]。微囊化技术克服了兔疫排斥反应,因而使异体/种移植成为可能,使用永生化细胞系统为基冈卜程细胞,所表达的蛋白产物对所有同种疾病病人均能产生治疗作用,由丁细胞包裹在微囊内,可以在体内氏期分泌目的产物。这种表达异源蛋白的优势还在丁:(l)无需对基冈产物进行化学提纯,避免提纯试剂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并且人人降低了L作量和成本;(2)无需改变宿主的基冈组,具有女全性;(3)可批量生产,冻存后随时移植给所需病人,可起到细胞“银行”的作用,避免了自身体细胞基因治疗时每个病人都需要取囱身细胞,并进行培养、基口修饰、筛选等一系列烦琐的操作,这样既保证质量控制,又可人人降低费川;(4)按照治疗需要,控制功能蛋肉的持续性和阶段性表达【’、‘]。微囊化技术在治疗机能赊码和特殊窜要细胞功能丧失性疾病等方面研究和应用较多I卜’人 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技术是微囊技术与基冈卜程技术的有机结合。具体操作过出为: (1)带有目的基因(外源基因)的**A片段的获得:(2)**A片段与载体**A的壮按 (体外重组);(3)连接产物导入宿主细胞(受体细胞):(4)重组体的扩增、筛选与鉴定; (5)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6)表达产物的分离与鉴定;()基冈1-程细胞的微囊化; (8)微囊化细胞的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生K状况利目的基因的蛋白产物的微囊外分泌悄况;(9)建立动物模型,体内移植微囊化细胞,观察治疗效果;(IO)临床应川卜’‘”]。 Maspin是1994年iou等通过上常乳腺上皮与乳腺癌进行减数杂交利芹异显示技术得刮的一种新基冈,研究显示Maspin是一肿瘤抑制基冈,在肿瘤细胞的运动、侵袭、转移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川*-22] 白细胞介素-12(I-12)在介导机体兔疫反应中起着关键性作川,在体山有抗血管形成作用,有抑制肿瘤细胞生K、运动和侵袭作川l”’\ IL门还与某些化疗钓物产生协同作川【’飞重组IL刁 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全乌应川发现有严重的毒副作川,如胄肠道山血、肝毒性和贫血,其中有引起死亡的报道【’‘]。比.12的基冈治疗同样显示出强人的抗肿瘤铆p,但需将IL-12基冈转染白体的肿瘤细胞或成纤维细胞,要对每一病?

二、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糖基聚醚类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1.2 链霉菌
        1.2.1 链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
    1.3 聚醚类化合物简介
    1.4 聚醚类抗生素新生物活性研究
        1.4.1 莫能霉素
        1.4.2 伊屋诺霉素(Ionomycin)
        1.4.3 Inostamycin
        1.4.4 盐霉素(salinomcyin)
    1.5 盐霉素的生物活性功能
        1.5.1 盐霉素抑制肿瘤干细胞
        1.5.2 盐霉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5.3 盐霉素可以抵抗肿瘤细胞耐药
        1.5.4 盐霉素抑制肿瘤细胞繁殖
        1.5.5 盐霉素与细胞内的离子平衡
        1.5.6 盐霉素与线粒体
        1.5.7 盐霉素与细胞自噬(autophagy)
        1.5.8 盐霉素和肿瘤微环境
    1.6 盐霉素的化学结构修饰
        1.6.1 盐霉素的竣基端修饰
        1.6.2 盐霉素的双键修饰
        1.6.3 盐霉素的C9和C28位羟基修饰
        1.6.4 盐霉素的C20位羟基修饰
    1.7 课题的提出和设计
        1.7.1 糖基聚醚抗生素的分离纯化
        1.7.2 糖基聚醚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研究
        1.7.3 盐霉素的衍生合成方法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第二章 糖基聚醚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第三章 糖基聚醚抗生素的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主要试剂以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各种细胞系的复苏
        3.2.2 贴壁细胞传代
        3.2.3 球囊细胞培养
        3.2.4 球囊细胞的冻存
        3.2.5 球囊细胞的复苏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贴壁细胞和球囊细胞的ALDH~(hi)细胞的比例
        3.2.7 流式细胞术检测4个糖基聚醚化合物以及紫杉醇化合物对球囊细胞的ALDH~(hi)细胞的比例
        3.2.8 38株细胞株筛选
        3.2.9 J1-001对MCF-7/TAX细胞(紫杉醇耐药株)体内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盐霉素(salinomycin)、马杜拉霉素(maduramycin)以及J1-001-1(南昌霉素)生物活性比较
        3.3.2 脱糖基的J1-001-1、盐霉素(salinomycin)以及(南昌霉素)J1-001-1活性比较
        3.3.3 候选糖基聚醚抗生素的选择
        3.3.4 候选糖基聚醚抗生素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影响
        3.3.5 候选糖基聚醚抗生素对多种肿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3.3.7 糖基聚醚抗生素在实体瘤中的抑制效果
第四章 糖基聚醚抗生素对肿瘤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蛋白组和磷酸蛋白方法
        4.1.2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糖基聚醚抗生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五章 盐霉素的结构修饰及抗肿瘤活性
    5.1 化学合成
        5.1.1 前体叠氮化合物8a-8g的合成
        5.1.2 前体双炔化合物11a-11b的合成
        5.1.3 中间体13的合成
        5.1.4 中间体14和15的合成
        5.1.5 盐霉素要衍生物系列Ⅰ2a-2g
        5.1.6 盐霉素要衍生物系列Ⅱ3a-3g
        5.1.7 盐霉素要衍生物系列Ⅲ4a-4d
    5.2 盐霉素的衍生物对乳腺癌的抗肿瘤活性
    5.3 实验材料和方法
        5.3.1 实验材料
        5.3.2 合成通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糖基聚醚类抗生素抗肿瘤生物活性的总结与展望
    6.2 盐霉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总结与展望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申请专利
致谢
附录1 参考文献
附录2

(2)5-Fu与编码IL-12的质粒联合治疗小鼠恶性腹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化疗药 5-Fu 的抗肿瘤作用
    1.2 IL-12 抗肿瘤机制及应用
    1.3 IL-12 联合化疗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4 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第2章 联合 5-Fu 和编码 IL-12 的质粒治疗小鼠恶性腹水
    2.1 材料方法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2 质粒、动物腹水模型建立及分组
        2.1.3 mIL-12 和 IFN-γ检测
        2.1.4 腹水涂片制备及 HE 染色
        2.1.5 肿瘤细胞周期检测
        2.1.6 分离脾脏淋巴细胞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2.1.7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检测
        2.1.8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小鼠生存期及体重变化
        2.2.2 小鼠腹水生成量
        2.2.3 腹水细胞形态
        2.2.4 肿瘤细胞周期分析
        2.2.5 血清中 mIL-12 和 IFN-γ的浓度
        2.2.6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表达
        2.2.7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
第3章 讨论
    3.1 5-Fu 与 IL-12 联合治疗恶性腹水的作用
    3.2 IL-12 及 5-Fu 的抗肿瘤机制
    3.3 5-Fu 与 IL-12 联合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3.4 IL-12 及 5-Fu 的毒副作用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微囊化人降钙素基因修饰细胞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去势雌性大鼠降钙素储备功能的改变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稳定表达人降钙素的成肌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微囊化人降钙素转基因成肌细胞的培养与对骨重建功能细胞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植入微囊化人降钙素基因修饰细胞对去势大鼠的骨代谢与结构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病毒疫苗微胶囊化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灭活SARS病毒的微胶囊化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疫苗的微胶囊化
第三部分 基因工程细胞的微胶囊化
第四部分 纳米DNA 疫苗投递系统的自组装
综述 微胶囊疫苗投递系统及其研究进展
致谢

(7)门静脉注射白细胞介素-12治疗肝转移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肿瘤细胞株与小鼠:
    2.肝转移肿瘤模型:
    3.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8)细胞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移植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微囊化原理
2 微囊材料和微囊制备
3 影响微囊性能的主要因素
4 细胞微囊化的应用研究
    4.1 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
    4.2 微囊化肝细胞治疗肝脏疾病
    4.3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4 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
    4.5 微囊化转基因修饰细胞
5 展望

(9)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试剂及设备:
        4.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
        5.细胞的微囊包裹:
    二、方法
        1.动物分组与移植:
        2.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
        3.NK细胞和CTL细胞的活性检测:
        4.肿瘤大小及小鼠生存期的观察: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微囊化CHO/pcDNA3.1/mIL-12细胞IL-12的表达:
    2.联合组荷瘤小鼠免疫效应细胞NK和CTL活性的变化:
    3.联合组荷瘤小鼠Th1类细胞因子的变化:
    4.联合组荷瘤小鼠Th2类细胞因子的变化:
    5.IL-12对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6.小鼠的生存期:
讨论

(10)微囊化转Maspin、IL-12基因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正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总体思路
    技术路线
    实验设备、材料及试剂
    第一部分 细胞微囊化及微囊通透性的鉴定
    第二部分 微囊化转Maspin基因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一) 、 Maspin cDNA克隆
        (二) 、 Maspin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
        (三) 、 表达Maspin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四) 、 微囊化转Maspin基因CHO细胞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五) 、 微囊化转Maspin基因CHO细胞体外对肿瘤细胞运动功能的影响
        (六) 、 微囊化转Maspin基因OHO细胞体外对肿瘤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七) 、 微囊化转Maspin基因CHO细胞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微囊化转mIL-12基因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恶性肿瘤治疗作用的实验性研究
        讨论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二、 综述
    综述1: 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平台
    综述2: 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性药物研究进展
三、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 致谢

四、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基聚醚类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黄敏坚. 武汉大学, 2017(06)
  • [2]5-Fu与编码IL-12的质粒联合治疗小鼠恶性腹水[D]. 杨鸥. 吉林大学, 2012(09)
  • [3]微囊化转Maspin基因细胞对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及肺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J]. 潘月龙,郑树,彭佳萍,董琦. 中华医学杂志, 2008(02)
  • [4]微囊化人降钙素基因修饰细胞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D]. 王烨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5]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技术在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 魏永长.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06(12)
  • [6]病毒疫苗微胶囊化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 熊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5(04)
  • [7]门静脉注射白细胞介素-12治疗肝转移肿瘤的实验研究[J]. 苏伟,北川透,黄美雄,韦军民,伊藤寿记,松田晖.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10)
  • [8]细胞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移植医学中的应用[J]. 刘红云,张才乔.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4(05)
  • [9]微囊化转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及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J]. 潘月龙,郑树,孝作祥,曹江,姚航平. 中华医学杂志, 2003(01)
  • [10]微囊化转Maspin、IL-12基因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D]. 潘月龙. 浙江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微囊化mIL-12基因CHO细胞皮下移植联合5-FU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