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一、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袁慧慧[1](2020)在《智力资本回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促进本土人才、海外人才并用并重,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根据《2018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我国的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国家全球发展和全面开放战略,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云集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是典型国际智力资本密集区,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先行区。截至2018年底,国家高新区有留学归国人员16.3万人,较上年同比增长21%,有留学生创办企业4.8万家,较2017年同比增长19.6%。留学归国人员是高水平人力资本载体,可能会促进创新效率。然而,我国的国家高新区存在创新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创新发展”的视角,针对当前出现的智力资本“回流潮”,有必要对高新区智力资本回流与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推动我国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智力资本回流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并对国家高新区的智力资本回流及创新投入产出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创新效率,同时在无效率方程中引入智力资本回流、本土人力资本以及两者的交互项,考察三者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最后评价分析2013-2017年104个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证检验,有以下结论:(1)国家高新区内留学归国人员集聚效应加强。东部地区的高新区内海归集聚情况较好,尤以北京、上海、深圳三市突出;国家高新区内留学归国人员主要集中在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大型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集聚效应减弱、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集聚效应加强。(2)国家高新区内技术创新优势明显,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明显增长趋势。(3)智力资本回流显着促进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4)智力资本回流与本土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影响国家高新区创新效,东北地区有正向影响,中部地区有负向影响。(5)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总体偏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且,留学归国人员集聚程度与创新效率高低正相关。平均创新效率地区差异大,东北、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减。其中,东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创新效率较好,珠三角地区创新效率较差。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围绕吸引智力资本回流-发挥其创新性-促进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提升基本路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许丽婷[2](2019)在《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自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以来,国家高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已成为研发成果创新转化的沃土,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有效发挥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依据结论提出优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相关对策。本文首先从理论概念入手,概述了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相关理论概念,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其次,对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理和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说明两个系统相互之间的影响,推演出其中的互动机制、动力机制及协调机制,并对不同协同基础下的耦合状态进行分析。然后,分别构建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出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值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值。在两个系统的综合水平值评价基础上,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且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上分析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从空间角度上分析耦合关系的分布情况、从设立批次的角度分析耦合关系的差异。最后,对影响耦合协调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国家高新区基础、区域经济基础和传导机制三方面选取指标,运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判断不同因素对耦合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高新区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不仅存在单向影响,而且存在协同发展关系,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具有复杂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2)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刚突破协调的边界,处于过渡发展的水平,基本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从两个系统的关系上来看,整体态势呈现出区域经济超前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特征,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3)从空间差异上来看,东部区域的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更加协调,中西部则基本保持了同一水平,都与东部有一定的差距。(4)国家高新区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两个阶段——1988年至1992年和2010年及以后。分析样本数据得出结论,后设立批次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早期设立批次有较大差距,且耦合协调度增速也相对较低。(5)影响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显着因素较多,关系最密切的是国家高新区的规模及创新能力,其次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再次是传导机制。综合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依托区域经济,全力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二是增强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避免虹吸效应;三是建立协调机制,提高互动效率;四是跨区域合作对接,加强经验学习。

詹必胜[3](2018)在《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以来,政府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主体被摆在了改革的突出位置,相应地,如何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日益成为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众多学者指出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在于科学而客观地评价当前政府治理绩效。然而,当前学界对政府治理绩效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将评价主体聚焦于行政机构,重点关注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维持公共秩序等职能部门的治理绩效。而鲜有文献聚焦于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估,这对进一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有针对性地推进治理现代化带来了不少挑战。作为我国政府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区政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高新区日益成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重要载体的背景下,从优化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出发,探索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级”、“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旨在从对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的全面评价入手,探索高新区政府绩效提升之道,以为实现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说:首先,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背景,总结取得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界关于高新区政府治理、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等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重点聚焦在相关学者或机构对此问题的理论构建与指标选取上,提出了本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接着,在治理理论和善治的价值体系指导下,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一套全面综合的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将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概括为7个维度,包括法制政府建设、公民与组织参与、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政府责任与回应、政府行政效益、社会和谐公正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并在各维度下设具体衡量指标。为了使指标精简,本文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指标的筛选过程,构建筛选后的国家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认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进一步地,为提高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改进型的最大隶属度的判断方法,对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单因素和综合因素评价结论做有效性检测。接下来,本文在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分类原则指导下,结合高新区地域分布概况,从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筛选出分别代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和其他类型的四个典型国家高新区,即:大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于实地调研搜集的问卷对四个园区的政府治理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单因素评估结果来看,四个高新区在法制社会环境建设、公民政治参与度、公共组织和官员的责任承担情况、政府人力资源投入、社会保障程度以及社会稳定性和多样化等具体方面均存在不足,仍需各个维度击破,提升政府各维度绩效。从综合因素评估结果来看,四个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呈现出了区域差异性,与其他三个高新区相比,作为西部地区代表的重庆高新区政府绩效相对较弱。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单因素评价结果,提出巩固高新区法律地位,加强立法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模式;创新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高新区政府职能,优化高新区治理结构;培育治理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新区中坚力量;建设创新枢纽,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发挥产业高地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言献策。

杜晓丽[4](2016)在《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区域获得竞争优势、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高新区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城市新空间,其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高新区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石家庄高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高新区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能力形成和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了包括创新支撑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孵化能力4方面的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突变级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2014年间石家庄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变化的总体趋势。为了更好分析石家庄高新区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差距,本文选择2015年综合排名在石家庄高新区之前的14位的国家高新区进行对比分析,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分析石家庄高新区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提升创新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圣宏[5](2016)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扩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末以来,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遍地开花,已成为各国(地区)发展高新技术最成功的典范,已成为国家(地区)创新体系的领导和引擎,它们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区域竞争力强特点的。比如美国硅谷已成为成功样本,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技园也同样充分展示了高新区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截至2015年,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了 115个。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被认为是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由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土壤,打开了自由进入市场的道路,高新技术产业才得以在中国的经济浪潮中更快速地迈步前进,并在过去二十几年里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增长方式。但是我国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已经跻身世界产业前列,有的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带来的地区沉重负荷),还有的甚至存在生存问题,特别是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了引进某种技术或设备,前期花费了大量投入,但由于不注重学习和技术扩散,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投入产出角度来对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进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创新效率,以挖掘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部的潜力,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模式的转化,并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部门提供战略参考。如何努力提高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技术水平,建立高效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体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创新体制、综合评价、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但是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纵观各位学者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多研究过多的关注于如何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而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的扩散研究相对较少。如果在空间上没有有效的扩散技术,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等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潜在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相比,技术扩散的研究已被大大忽视,而公共政策的技术扩散的实践也很缺乏。空间计量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研究区域发展的空间效应问题上,但是目前采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又多集中在省域之间、城市之间,在产业园区空间效应的研究中,采用空间计量学方法的比较少,而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关研究应用该方法又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此,本文以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围绕各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再利用各种DEA模型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测度;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考虑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扩散条件下对当地各项经济活动的影响;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技术扩散的指导下,研究了多种状况下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模式、强度和空间效应,并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技术扩散进行研究;最后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对当地经济之间的影响作用;从而找到提升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加速技术创新产品的产业化速度,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高新技术开发区现状研究。从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净利润、科技投入等方面分析了 2007—2013年全国高新区技术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情况,然后分地区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高新区发展的一般情况,为后面章节对比研究做准备。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当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对高新区创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评价高新区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并依据得到的指标体系先测度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再利用传统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和三阶段DEA模型分别对高新区的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城市的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新区的技术效率高于其他地区的高新区,同时其他地区的高新区的技术效率近年来快速提高,有追赶珠三角、长三角的趋势。(3)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扩散能力研究。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研究了高新区技术扩散能力。研究表明:高新区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效率三者的规律并不一致,创新能力强和创新效率高的高新区,其技术的扩散能力并不一定高,许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一般的高新区其技术扩散能力很强;而许多大型城市的技术扩散能力却很弱。(4)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技术空间扩散机制研究。技术扩散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高新区又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常见场所。本文对高新区内的企业间技术溢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是如何在溢出渠道中传播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技术吸收源需要怎样的适宜环境才有利于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等的微观机理的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技术吸收源的吸收路径呈现“S”型,而技术溢出量的变化却呈现反“S”型;溢出源的技术存量变化主要受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溢出动力的变化主要受信任度、溢出效用和距离的影响。(5)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研究。在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学原理,全面分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对高新区之间技术扩散是否存在技术空间扩散进行了测度,并对技术空间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技术扩散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新区技术创新活动对临近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向作用,加大各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对于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分析还表明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对邻近高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显着。

刘智莉[6](2015)在《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74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体制创新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都遥遥领先,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示范基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验区”。高新区的成效离不开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和激励,税收优惠政策就是其中之一,而税负水平作为税收政策中最重要的指标也被广泛关注。高新区税负不仅关系到高新区可供集中的资金规模大小,更关系到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本文以74个国家级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促进高新区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高新区税负和产业竞争力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介绍。其次,运用演绎分析法,探析高新区税收政策与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提出税负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问题。第三,采用宏观税负方法,对74个国家级高新区税负进行排名,提出高新区税负合理化的问题。然后,构建我国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7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构建税负——产业竞争力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出高新区税负的合理区间。最后,运用对比分析法,给出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第一,高新区税收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着“税收政策——创新——竞争力”的传导机制;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着“税负——经济增长——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第二,当税负低于7.5%时,税负对产业竞争力有正的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当税负高于7.5%时,税负对产业竞争力有负的影响,且负效应逐渐增强。第三,提出了三个措施来提升高新区的产业竞争力:完善人才、资金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提升高新区产业总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税负合理化。本文研究意义:一方面为高新区制定合理的税负提供实证数据参考;另一方面为高新区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提供对策建议。

解佳龙[7](2015)在《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区作为我国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在当下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期发挥着关键作用,既要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无缝对接的核心载体,还要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先行示范。各地高新区尤其是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实现了产业超常规发展,有效提升了区域科技实力乃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面对我国第三次大转型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高新区品牌优势缺乏、业态低端徘徊、空间粗放经营等弊端日益凸显,由增量布局向提质增效转变已成为我国高新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而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转型发展是完成这一时代使命的最佳途径。本文依据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第三次大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从高新区转型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的耦合关系出发,依据高新区阶段演化的理论与实践规律提出我国高新区演化的路径偏差,结合细分目标和转型发展基础的双维度评价结果,设计差异化的高新区转型发展路径和配套体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为一、二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在论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内容和方法、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阐释了两者在目标、要素、过程、机制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并从转型理论、演化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出发,寻找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理论渊源。第二部分为三、四章,对高新区演化的阶段划分与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结合国内外园区的发展历程提出我国高新区现存的路径偏差,在此基础上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构建了企业-产业-环境嵌套式目标细分架构,分别从优势培育、两权优化、空间改造三个维度阐释细分领域下的执行目标,并将目标实现的界面障碍归结为路径依赖、体制惯性、环节锁定和边界束缚。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的模型构建与评价,基于高新区转型发展基础的二象对偶表征,以灰色关联分析和链式关联DEA为主要方法,构建了由“状态”维的创新体系成熟度和“过程”维的创新效率组成的双维度评价体系,并对我国56个高新区进行实证测算与聚类分析。第四部分为六、七章,结合“箭靶模型”与聚类组合值特征,设计了我国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四种路径: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优势协作路径、基于产业链延展的特色聚焦路径、基于资源再开发的集约提效路径、基于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并提出转型发展路径实现的四大内构保障体系和四大外建服务体系。第五部分为全文总结、创新点归纳和研究展望。

彭诚[8](2014)在《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研究 ——以民族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民族地区高新区ˇ的设立既是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的全局战略考量,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趋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从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发展来看,高新区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新区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和资本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地区高新产业产值和就业创造的主要来源从民族地区高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高新区的比较来看,两者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趋同态势,这表明民族地区高新区的确通过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引导和塑造,完善了本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源,并为区际经济差异的缩减提供了正向助力民族地区高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虽然发展速度体现了后发优势,但区际区内的总量差异和结构差异还较为明显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理清两个问题:1ˇ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初始设立并非市场导引,而是行政指向,在市场潜力和禀赋结构尚未形成有效市场预期的背景下,如何界定民族地区高新区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ˇ民族地区高新区的现有形成和成长模式所导致的发展绩效如何,该如何更合理的修正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现有政策?为此,理论分析层面需要对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发展绩效进行效率测度,并通过横纵向的比较分析进行结果判定基于该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回顾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历程;二是测度并分析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发展效率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回顾的主要思路为:首先回顾民族地区高新区设立的政策沿革,然后对民族地区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动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并从产业演化的角度对民族地区高新区产业发展历程进行判定,最后对民族地区高新区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动态演化进行量化分析高新区发展效率分析的主要思路为:首先对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效率进行判定,从而识别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个体技术差异和背景因素差异,为后续高新区效率差异比较剥离技术背景的固定差异;其次利用两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对民族地区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进行量化测度;最后通过区际区内的效率差异分析,识别了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逻辑前提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框架及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国内外高新区理论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理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产业极等理论和文献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文献做出评述;第三章是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从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产业分布状况演化路径和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演化阶段进行了判断和解读;第四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实证研究,在构建两阶段网络DEA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科技投入各阶段的有效性,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第五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运用DEA方法的两个基本模型CCR和BCC模型,构建6种不同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民族地区高新区进行了效率评价,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新区改善投入产出效率的政策建议和实现路径;第六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案例分析—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在对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产业方向选择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等;第七章是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政策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民族地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启示研究不足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为:第一,民族地区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且增速快于全国整体水平,民族地区高新区能够有效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实现追赶但民族地区高新区的总体实力还较为薄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依然较大,未来民族地区高新区需要在客观分析投入产出效率的基础上,结合禀赋优势实现高新技术领域的赶超发展第二,由于离技术前沿较远,民族地区高新区在技术水平上尚以技术模仿和技术二次开发为主,园区内高学历高职称从业人员比重显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和人均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也较低民族地区高新区在产业选择上,还主要以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外来产业承接为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还没有形成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有效集聚第三,民族地区高新区可以通过就业和产值创造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也可以通过知识溢出企业衍生等间接方式对本地经济产生正向影响民族地区高新区就业工业产值和总产值等指标占本地经济比重较大且呈递增态势在民族地区进行高新区建设,能够通过政策性引导,塑造地区经济增长极,实现要素集聚,提升生产效率第四,民族地区高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路径为不稳定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主导产业结构-逐步演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但由于历史发展积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民族地区各高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差别较大,并且民族各地区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演化与转化的进程也不同,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政策时,除了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共性制定相应统一政策,还需要针对民族地区各高新区的客观差异,制定更具适应性的相关政策第五,两阶段网络DEA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民族地区高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显着的区际差异,昌吉高新区柳州高新区宁夏高新区昆明高新区的科技投入效率在民族地区中位于第一梯队;包头稀土高新区贵阳高新区和青海高新区位于第二梯队;乌鲁木齐高新区南宁高新区和桂林高新区效率最低要提高民族地区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首先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工业投资质量要完善投资持续增长机制使资金投向具有区域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要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坚持全面培育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和引进科技型企业第六,案例研究显示,南宁高新区对南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作用日益凸显,园区内产业结构有效体现了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但南宁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产业内企业集群关联度不够,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不足,尚存在重招商,轻培育的现象并且产业选择导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但未能根据本地禀赋优势和区位状况在新兴产业中体现本地导向和市场导向另外南宁高新区对人才集聚的外源推力不足,尚未形成人才的内生集聚

张新明[9](2013)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世界尖端技术的代表。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使得高新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为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创建。自1986年北京中关村高新区建立以来,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本文首先对高新区相关的概念做了界定,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发现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个因素所决定的。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做了理论推演,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个要素决定的,基于这个理论推理,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利用AMOS7.0软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结果发现六元要素与高新区的发展相关性较高,结构方程的适配性、效度、信度的拟合十分完美,这验证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新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对高新区的区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做了详细的研究和交待,并建立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对全国56个高新区做了综合评价,探讨了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名位置,及国家高新区的分布情况;中观层面上,以上海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为例,探讨了张江高新区总体水平和影响因素;在微观层面上,探讨了近5年张江高新区环境发展水平及对高新区的影响情况。在对高新区做评价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如ArcGis10.0空间分布研究、系统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等),结合六元要素理论,分析了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前四章属于理论,第五章、第六章是实证和对策部分;最后一章,把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做了归纳,并指出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交待,让研究变的更加清晰。第二章,主要涉及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高新区发展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概念界定包涵了“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涵。文献综述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对高新区发展的一些相关研究,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地理学视角、创新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视角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涉及到高新区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高新区的历史沿革,探讨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原因,以及国内外高新区评价机制,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高新区评价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六元要素”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六元要素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的核心是六元要素对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推演,通过每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充分体现出高新区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市场、孵化器等六个要素。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检验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发展的推动情况,表明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判别出六要素与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大小,并且相关数据通过了适配指标、信度、效度等检验。第六章,本章以张江高新区为例,在宏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情况;在中观上,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内部六园区的发展情况;在微观上,研究了环境因素对张江高新区的发展影响情况。最后结合六元理论探讨了张江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本论文相关结论,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李亚翡[10](2013)在《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智力资本回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智力资本回流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3 创新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智力资本回流动因理论
        2.2.2 创新系统理论
    2.3 智力资本回流对技术创新效率作用机理分析与测度模型
        2.3.1 智力资本回流对技术创新效率作用机理
        2.3.2 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测度模型
第3章 智力资本回流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现状
    3.1 智力资本回流现状分析
        3.1.1 全国智力资本回流总体概况
        3.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力资本回流现状分析
    3.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现状分析
        3.2.1 创新投入现状
        3.2.2 创新产出现状
第4章 智力资本回流对创新效率影响效应: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4.1 计量模型设定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2 实证分析
        4.2.1 相关指标检验
        4.2.2 回归结果分析
        4.2.3 创新效率评价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2013-2017年)
附录 B 三类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及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高新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高新区概念起源及定义
        2.1.2 国家高新区内涵、组成架构及发展历史
    2.2 区域经济概念及相关理论
        2.2.1 区域经济概念界定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式
        2.2.3 区域经济影响要素研究
    2.3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概念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非均衡增长理论
        2.4.2 高新区发展阶段理论
        2.4.3 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2.5 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2.5.1 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研究
        2.5.2 区域经济对高新区的作用研究
        2.5.3 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研究
    2.6 研究述评
第3章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协调机理和耦合关系研究
    3.1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1.1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1.2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间接作用
    3.2 区域经济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
        3.2.1 区域基础环境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
        3.2.2 跨区域合作的情况分析
    3.3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理
        3.3.1 互动机制
        3.3.2 动力机制
        3.3.3 协调机制
    3.4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状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4.1.2 国家高新区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1.3 区域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与收集
        4.2.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4.3.1 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
        4.3.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5.1.1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测算方法
        5.1.2 时间维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1.3 空间维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1.4 不同设立批次角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2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2 Tobit模型介绍
        5.2.3 模型构建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结语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
2 我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
    2.1 高新区政府治理
    2.2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
    2.3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
3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 评价指标体系维度
    3.3 评价指标解释
4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的评价模型
    4.1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方法选取
    4.2 高新区政府治理指标权重计算
    4.3 评价模型构建
5 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5.1 国家高新区发展情况
    5.2 案例数据获取与处理分析
    5.3 评价结果有效性分析
6 提升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对策
    6.1 巩固高新区法律地位,加强立法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模式
    6.2 创新管理体制,改革高新区政府职能,优化区域治理结构
    6.3 培育治理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新区中坚力量
    6.4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发挥产业高地作用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咨询卡
附录3 :专家评价表
附录4 :全国147家各类国家高新区群体划分情况表

(4)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述
        2.1.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念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类
        2.1.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的发展历程
    2.2 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
        2.2.1 创新能力的概念
        2.2.2 创新与高新区发展的关系
        2.2.3 高新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2.3 评价方法
        2.3.1 熵值法
        2.3.2 改进的突变级数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3.1 石家庄高新区的简介
        3.1.1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3.1.2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3.1.3 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3.2 创新投入分析
        3.2.1 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3.2.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3.2.3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投入呈上升趋势
        3.2.4 科技活动人员数日益增加
    3.3 创新活动产出状况
        3.3.1 专利申请授权数持续增长
        3.3.2 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欠佳
        3.3.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
    3.4 创新服务体系分析
    3.5 创新环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构建原则
        4.1.2 指标选取及解释
    4.2 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评价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创新孵化能力分析
        4.3.2 创新支撑环境分析
        4.3.3 创新活动绩效分析
        4.3.4 创新驱动发展分析
    4.4 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创新支撑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4.4.2 创新活动绩效欠佳
        4.4.3 创新产出效率低
        4.4.4 科技孵化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5.1 完善创新基础优化创新支撑环境
    5.2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活动绩效
    5.3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创新产出效率
    5.4 提高孵化器质量提升科技孵化能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
        1.2.1 高技术产业
        1.2.2 高新技术开发区
        1.2.3 技术创新效率
        1.2.4 技术扩散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
    2.2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2.3 技术扩散研究
        2.3.1 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研究
        2.3.2 技术扩散模型研究
        2.3.3 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2.4 技术空间扩散研究
    2.5 现有研究述评及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3 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分析
    3.1 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3.2 各地区发展情况分析
    3.3 分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3.4 高新区发展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评价
        4.2.1 技术创新效率
        4.2.2 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
        4.2.3 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构建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4.3.1 基本方法及其模型设定
        4.3.2 实证研究
    4.4 基于传统DEA模型的技术效率分析
        4.4.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分解
        4.4.2 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4.4.3 实证研究
    4.5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技术效率分析
    4.6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技术效率分析
        4.6.1 研究思路
        4.6.2 三阶段DEA模型与方法
        4.6.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变量选取
        4.6.4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与结果分析
        4.6.5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横向比较
        4.6.6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纵向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扩散能力分析
    5.1 技术扩散和区域经济的关系
    5.2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扩散力
    5.3 影响高新技术开发区扩散力的因素分析
    5.4 技术扩散力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实证研究
    5.5 研究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扩散机制研究
    6.1 技术扩散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6.1.1 技术创新主体
        6.1.2 技术创新扩散通道
        6.1.3 技术扩散受体
    6.2 技术扩散系统特征分析
        6.2.1 完备性特征
        6.2.2 势能性特征
        6.2.3 层次性特征
    6.3 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6.3.1 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分析
        6.3.2 因素动力学反馈模型的建立
        6.3.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6.3.4 研究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分析
    7.1 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理论基础
        7.1.1 增长极理论
        7.1.2 点轴开发理论
        7.1.3 核心—边缘理论
    7.2 空间计量模型
    7.3 计量模型选择与数据说明
    7.4 技术创新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7.4.1 空间自相关的经济含义
        7.4.2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
        7.4.3 技术创新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
    7.5 技术创新的空间扩散模型分析
        7.5.1 普通计量模型数据分析
        7.5.2 空间计量模型数据分析
    7.6 高新区的空间扩散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分析
        7.6.1 空间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7.6.2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6)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74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税负的相关理论
        2.1.1 税收和税收政策
        2.1.2 税收的激励理论
        2.1.3 税负和税负的计算方法
    2.2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竞争力
        2.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
        2.2.3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工具和评价方法
第三章 高新区税收政策和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3.1 高新区税收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3.1.1 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
        3.1.2 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
        3.1.3 税收政策对企业综合实力影响机制
    3.2 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3.2.1 税负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2.2 税负对投资的影响
        3.2.3 税负对消费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区税收政策与税负的现状
    4.1 高新区税收政策的现状
        4.1.1 主要的税收优惠方式
        4.1.2 主要的税种优惠措施
        4.1.3 高新区税收的规模
    4.2 74家高新区税负的现状
        4.2.1 74家高新区税负测算
        4.2.2 测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74家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
    5.1 构建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1.1 评价指标设计
        5.1.2 指标说明与解释
    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74家高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
        5.2.1 人工神经网络
        5.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74家高新区税负——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与测算
    6.1 税负——产业竞争力模型设定
    6.2 样本数据以及变量的测度与描述
        6.2.1 样本数据
        6.2.2 变量的描述与测度
    6.3 模型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
        6.3.1 模型检验
        6.3.2 回归结果分析
第七章 提升高新区产业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建议
    7.1 完善人才、资金、技术创新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7.1.1 鼓励人才引进的税收优惠政策
        7.1.2 增加资金供给的税收优惠政策
        7.1.3 推动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7.2 提升产业总收入方面的税收优惠措施
        7.2.1 总收入与产业竞争力排名的对比分析
        7.2.2 提升产业总收入的具体税收措施
    7.3 税负合理化的措施
        7.3.1 税负与竞争力排名的对比分析
        7.3.2 税负合理化的具体措施
第八章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1 发表学术论文
        3.2 参加的科研项目

(7)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研究
        1.2.2 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1.2.3 高新区“二次创业”研究
        1.2.4 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
        1.2.5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家自主创新与高新区转型发展理论溯源
    2.1 国家自主创新与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内涵
        2.1.1 国家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实现机制
        2.1.2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概念及理论构成
        2.1.3 高新区转型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的耦合关系
    2.2 转型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2.2.1 转型理论的研究对象
        2.2.2 转型理论范式及核心问题
        2.2.3 高新区发展中的转型理论体现
    2.3 演化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2.3.1 回归战略与高新区发展
        2.3.2 国家阶段演化与高新区发展
        2.3.3 区域演化与高新区发展
    2.4 自组织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2.4.1 系统自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2.4.2 自组织系统与高新区发展
        2.4.3 高新区发展的自组织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区的阶段演化与路径偏差
    3.1 高新区演化的阶段界定及特征
        3.1.1 高新区相关因素的阶段性
        3.1.2 高新区演化的逻辑斯谛曲线
        3.1.3 高新区演化的阶段及内涵
        3.1.4 基于突变论的高新区阶段转换
        3.1.5 高新区阶段演化的典型特征
    3.2 高新区阶段演化的动力机制
        3.2.1 动力机制的概念与分类
        3.2.2 高新区演化内源性动力
        3.2.3 高新区演化外源性动力
    3.3 世界典型园区的演化路径及启示
        3.3.1 发达国家的高新区:硅谷
        3.3.2 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高新区:大德科技园
        3.3.3 发展中国家的高新区:班加罗尔科技园
        3.3.4 世界典型园区演化路径启示
    3.4 我国高新区演化的路径偏差
        3.4.1 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4.2 整体发展定位异化
        3.4.3 园区产业根植性弱
        3.4.4 创新空间粗放经营
        3.4.5 产业集聚两极分化
        3.4.6 研发孵化功能弱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细分与界面障碍
    4.1 转型发展目标的确立原则与协调关系
        4.1.1 转型发展目标确立原则
        4.1.2 目标确立中的关系协调
    4.2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的转型发展目标架构
        4.2.1 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概述
        4.2.2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细分架构
    4.3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的多级细分
        4.3.1 基于优势培育的企业转型发展目标
        4.3.2 基于两权优化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
        4.3.3 基于空间改造的环境转型发展目标
    4.4 转型发展目标实现的界面障碍
        4.4.1 既有发展路径依赖
        4.4.2 粗放管理体制惯性
        4.4.3 价值链“低端锁定”
        4.4.4“边界阴影”束缚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基础的双维度评价
    5.1 基于二象对偶的转型发展基础构成
        5.1.1 二象对偶论的核心观点
        5.1.2 转型发展基础的二象对偶表征
    5.2 基础实象:创新体系成熟度评价体系
        5.2.1 创新体系成熟度及其评价指标
        5.2.2 创新体系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5.2.3 要素比较优势的灰色关联评价
        5.2.4 体系成熟度的测算与合成
    5.3 基础虚象:创新效率两阶段评价体系
        5.3.1 创新效率及其评价指标
        5.3.2 创新效率测度方法选取
        5.3.3 链式关联DEA两阶段模型构建
    5.4 转型发展基础实证测算与分析
        5.4.1 转型发展基础测算对象选取
        5.4.2 创新体系成熟度测算与分析
        5.4.3 两阶段创新效率测算与分析
        5.4.4 转型发展基础的聚类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差异化路径设计
    6.1 转型发展路径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6.1.1 路径设计的“箭靶模型”
        6.1.2 路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6.1.3 路径设计的相关说明
    6.2 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优势协作路径
        6.2.1 生态位拓展下的优势协作路径内涵
        6.2.2 优势协作路径推进的控制节点
        6.2.3 实例分析:包头高新区的优势协作路径
    6.3 基于产业链延展的特色聚焦路径
        6.3.1 产业链延展下的特色聚焦路径内涵
        6.3.2 产业特色聚焦路径的实现形式
        6.3.3 实例分析:泰州高新区的特色聚焦路径
    6.4 基于资源再开发的集约提效路径
        6.4.1 资源再开发下的集约提效路径内涵
        6.4.2 集约提效路径的实现形式
        6.4.3 实例分析:东湖高新区的集约提效路径
    6.5 基于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
        6.5.1 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内涵
        6.5.2 辐射联动路径推进的控制节点
        6.5.3 实例分析:中关村的辐射联动路径
    本章小结
第7章 转型发展路径实现的配套体系建设
    7.1 路径实现的配套体系建设思路
    7.2 路径实现的四大内构保障体系
        7.2.1 转型意识推进体系
        7.2.2 组织协调保障体系
        7.2.3 科技孵化培育体系
        7.2.4 成效考评管控体系
    7.3 路径实现的四大外建服务体系
        7.3.1 创新资金融通体系
        7.3.2 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7.3.3 技术交互协作体系
        7.3.4 政策法律支持体系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研项目
附表

(8)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研究 ——以民族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
    2.2 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率研究理论进展
    2.3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3.1 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历史沿革
    3.2 民族地区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3.3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演化分析
    3.4 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状况
    3.5 民族地区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3.6 小结
第四章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比较研究
    4.1 我国各省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研究
    4.2 民族地区与其他各省区的差异性分析
    4.3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5.1 DEA 模型的民族地区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5.2 民族地区高新区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
    5.3 基于数据包络模型的民族地区高新区效率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族地区高新区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
    6.2 南宁高新区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6.3 南宁高新区科技投入优劣分析与对策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强化高新区产业集群,提升开发区竞争力
    7.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高新区基础建设
    7.3 细化产业分工,完善软硬件建设
    7.4 加强人才培育,吸引高科技人才
    7.5 加强经济运行统计分析,为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7.6 加强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建设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文章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创新之处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技术、新技术、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开发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评价研究综述
        2.2.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布局模式研究综述
    2.3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
        2.3.1 高新区发展阶段理论
        2.3.2 孵化器理论
        2.3.3 多元理论
    2.4 地理学视角下相关理论
        2.4.1 增长极理论
        2.4.2 扩散理论
        2.4.3 产业区位理论
    2.5 创新理论视角下相关理论
        2.5.1 创新理论
        2.5.2 知识经济
    2.6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相关理论
        2.6.1 产业集群理论
        2.6.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7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7.1 交易费用理论
        2.7.2 产权理论
        2.7.3 制度变迁理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及评价体系研究
    3.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沿革
        3.1.1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历史
        3.1.2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历史
    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布局
        3.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
        3.2.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意义
    3.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体系
        3.3.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评估体系构建
        3.3.3 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3.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构建及动力机制分析
    4.1 六元要素的构建
        4.1.1 高新技术产业“六元要素”的提出
        4.1.2 市场要素引入的原因分析
        4.1.3 “六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2 六元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推动机制
        4.2.1 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的推动
        4.2.2 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3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4 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5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2.6 大学、科研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推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元要素对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影响程度的SEM分析
    5.1 SEM模型简介
        5.1.1 结构方程的相关概念
        5.1.2 结构方程的基本原理
        5.1.3 结构方程的优劣与本研究的实用性探讨
    5.2 结构方程的分析
        5.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动因的主要假设
        5.2.2 实证模型的确定
        5.2.3 变量测量
        5.2.4 数据收集
        5.2.5 相关统计描述
        5.2.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 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5.3.1 适配指标检验
        5.3.2 效度评鉴
        5.3.3 信度评鉴
        5.3.4 假设结果检验
        5.3.5 六元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贡献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证研究
    6.1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述
        6.1.1 发展阶段
        6.1.2 发展概况
        6.1.3 主要发展特征
    6.2 张江“一区八园”发展状况
        6.2.1 张江核心园
        6.2.2 漕河泾园
        6.2.3 金桥现代科技园
        6.2.4 上大科技园
        6.2.5 青浦园(中纺国际科技产业城)
        6.2.6 嘉定园
        6.2.7 紫竹园
        6.2.8 杨浦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
    6.3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
        6.3.1 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权重的获得
        6.3.2 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6.3.3 高新区的系统聚类评价
        6.3.4 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评价
        6.3.5 张江高新区的分项评价
    6.4 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估分析
        6.4.1 相关数据的获得
        6.4.2 相关数据的处理
        6.4.3 权重的获取
        6.4.4 张江高新区六园发展水平测定
        6.4.5 张江高新区发展水平构成分析
        6.4.6 张江高新区发展水平的主成份分析
    6.5 张江高新区环境测度分析
        6.5.1 区域环境测度水平
        6.5.2 变异系数分析法
        6.5.3 主成份分析法
    6.6 张江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6.7 张江高新区发展对策
        6.7.1 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方面
        6.7.2 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方面
        6.7.3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方面
        6.7.4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科研工作及成果
后记

(10)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相关理论
    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相关概念
    2.2 投资环境理论综述和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第3章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现状
    3.1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2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3 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4 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5 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4章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1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1.2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指标体系
    4.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因子分析原理
        4.2.2 因子分析特点
        4.2.3 方法原理
        4.2.4 分析步骤
第5章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5.1 因子分析法分析
        5.1.1 KMO 检验
        5.1.2 因子的提取
        5.1.3 因子命名
        5.1.4 计算因子得分
        5.1.5 各高新区分数排名
    5.2 河北省高新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对策研究
    6.1 完善科研体系
    6.2 完善高新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6.3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6.5 加强高新区企业融资环境建设
    6.6 加强政府职能,完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与项目和科研成果
附表

四、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智力资本回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 袁慧慧.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 许丽婷. 东南大学, 2019(05)
  • [3]中国高新区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研究[D]. 詹必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4]石家庄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杜晓丽.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6)
  • [5]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扩散研究[D]. 李圣宏.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6)
  • [6]高新区税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以74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D]. 刘智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4)
  • [7]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D]. 解佳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8]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研究 ——以民族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D]. 彭诚. 西南民族大学, 2014(12)
  • [9]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D]. 张新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
  • [10]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亚翡.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2)

标签:;  ;  ;  ;  ;  

石家庄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