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帮助害羞、胆小的孩子

理解和帮助害羞、胆小的孩子

一、理解并帮助害羞、胆怯的孩子(论文文献综述)

高原[1](2021)在《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是一位曾被长期忽略和低估的瑞士现代主义作家。在瓦尔泽的作家生涯中,尤其是在伯尔尼时期(1921-1933),他遭遇了出版危机、生存危机、言说/叙述危机和手写危机等一系列的危机。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题材、语言风格、叙述方式、手写习惯等较此前均有明显转变。在他留存的“密码卷帙”中,他的文学书写越来越指向自我,文本中的主人公常常以失败作家的形象出现,试图以隐晦的自我辩解重构作家身份。诸如此类的应对策略和他迂回的叙述方式均与以掩饰为主要特征的“羞”的诗学手段相关。本研究从“羞”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出发阐释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书写方式,并选取《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瓦尔泽文学书写中的“羞”及作品主人公遮掩“羞”的诗学策略问题,讨论瓦尔泽如何以“羞”的叙述方式作为化解叙述困境的诗学手段,以及瓦尔泽为何采用“密码卷帙”这种以隐匿文字符号为目的的手写形式。本研究第一章介绍了论题缘起、瓦尔泽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羞”这一概念做出差异性理论梳理,分析“羞”在不同语境下生成的前提、诱因、反应机制和典型的处理方式。第三章讨论文化人类学及社会伦理语境下“羞”的作用机制,重点剖析了《强盗》小说主人公面对各种危机和羞辱时通过藏匿自我身份以消解“羞”的策略。此外,由失败作家而引发的“羞”还体现在“强盗”与叙述主体之间疏离/紧密的共生关系上。第四章诠释了掩饰“羞”的情感面具和诗学面具。《强盗》主人公通过夸张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来转移“羞”,以故作顺从对权力关系进行颠覆和反讽,还以故作无耻的态度忽略并否认“羞”的在场。瓦尔泽用自己的一幅肖像画编织“强盗”的外形着装,将本人掩盖在这个失败作家的形象之中。而瓦尔泽的手稿本身也是一种遮掩,本研究结合瓦尔泽的书信和文本解读了“密码卷帙”的独特手写形式,这种掩饰性极强的手写方式也是瓦尔泽化解手写危机的诗学策略。第五章从《〈日记〉逸稿》出发阐明了小说中叙述主体“我”通过日记体文学书写,对既定的文学规约表示反讽和质疑的意图,小说呈现的元叙述、自我反思、悖论对话性等特征均为掩饰叙述危机的文学手段,而小说中主题的偏离与推延、意义的消解以及内容指涉义的变换也都是瓦尔泽用来掩饰并克服言说失败的诗学手段。第六章对掩饰“羞”的诗学策略和瓦尔泽的“羞感”诗学实践进行了总结。总而言之,瓦尔泽的“密码卷帙”从文本层面展示了“羞”的情感诱发机制和文学个体对“羞”的处理方式。瓦尔泽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建构文本是为了掩饰作为失败作家的“羞”,他的微型铅笔手稿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抗手写危机的文化技术,也是一种遮掩和消解“羞”的诗学策略。从文本层面的回避到叙事层面的遮掩、再到书写行为中的隐藏,瓦尔泽在内容、叙述和语言符号的三重掩饰中,将“羞”作为一种创作理念融入他的文学书写。本研究发现,瓦尔泽作品中“羞”的美学价值就蕴含在掩饰性的本质之中,他对“羞”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可以视为一种掩饰性的诗学手法。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从“羞”现象出发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两部小说及其文学叙述和文学书写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发现瓦尔泽无论在叙述层面上的遮掩,还是独特的手写形态,其中所藏匿的都是“羞”的应对策略以及“羞感”诗学实践。对“羞”的文学应对策略既是瓦尔泽对作家身份认同的核心,也是他书写方式的诗学本质。本研究将“羞”这一文化人类学现象拓展为瓦尔泽的特殊诗学手段,他的这种极具掩饰倾向、又在掩饰中展露深层意图的独特书写可以被视为是一次对“羞感”诗学的书写实践。

李欣梅[2](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黄诗楠[3](2021)在《初中生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儿童早期到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缺乏同伴交往,还有些孩子喜欢独处,形成社会退缩,儿童青少年这些社会退缩行为容易导致其问题行为和适应不良。社会退缩行为指个体抑制自己参与同伴互动,并且在社交环境中表现出独处的行为。社交回避是其中一种亚类型,指儿童或青少年总是表现出主动避免各种社交场合的行为。社交回避研究较为稀少,而社交回避对个体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更是短缺。基于此,本研究试图研究初中生社交回避对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并进一步了解社会快感缺失和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了解社会退缩青少年的社交动机提供实证依据。研究一选取浙江省一所中学的400名初中生,采用儿童社交回避量表、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害羞问卷、社会快感缺失量表、儿童拒绝敏感性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取10名儿童进行质性访谈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多元方差分析中性别主效应显着,其中在学业成绩方面,女生显着高于男生;年级主效应显着,其中在拒绝敏感性方面,初二学生显着大于初一学生;(2)社交回避与社会快感缺失、拒绝敏感性、内化问题存在显着正相关。在控制了害羞退缩和社交淡漠后,社交回避可以正向预测内化问题中的抑郁感、孤独感,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着;(3)社会快感缺失在社交回避与抑郁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社交回避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拒绝敏感性在社交回避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社交回避与抑郁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业成绩调节了社交回避通过拒绝敏感性影响抑郁感的中介过程;(5)个案访谈分析发现,社交回避学生存在较多的家庭问题、内化问题、负面评价恐惧、亲密关系问题。社交回避学生还有较严重的同伴关系问题,但相比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同伴关系问题少,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交回避学生起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的关系不仅可以从社会快感缺失、拒绝敏感性两个角度提供解释,还可能会受到家庭、同伴的影响,为社交回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李竹青[4](2021)在《《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中医体质量表》和相应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治未病”健康辨识的主要手段。婴幼儿体质虽与成人不同,但也存在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体质差异,因此也“有类可分、有体可辨”,只是婴幼儿体质更加秉承于先天因素。目前,无论是儿童中医保健领域,还是儿科临床,都缺乏对婴幼儿进行中医健康测评的规范化、实用性的方法和工具。本研究依据王琦院士创立的中医体质理论,对婴幼儿版中医体质量表进行研发,服务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方法:1.以课题组前期编制的《2-6岁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问卷》为基础,以2009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基本框架,借鉴古籍和近现代文献中关于婴幼儿体质的表述,通过访谈和专家论证,编制《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2.基于流行病调查数据,对量表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决断值检验法、题-总相关系数法、Cronbach’s α系数法、因素负荷量法4种方法对条目进行统计学筛选,根据统计结果对条目进行删减。3.对删减条目后的《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进行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采用Spearman-Brown系数、再测信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均在SPSS23.0中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条目修订后生成的初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45个条目、9个亚量表组成。其中,平和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气虚质亚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阳虚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阴虚质亚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痰湿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湿热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血瘀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郁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特禀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2.通过1503例横断面调查,初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项目分析结果为:条目Q1、Q2、Q3、Q45满足三种分析要求,Q44满足两种分析要求;条目Q34仅满足一种分析要求,其他条目均满足四种分析要求。经核心小组讨论后,决定删除平和质条目Q44和气郁质条目Q34,其他条目保留。3.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43个条目、9个亚量表组成。其中,平和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虚质亚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阳虚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阴虚质亚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痰湿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湿热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血瘀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郁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特禀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4.通过565例横断面调查,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回收率和完成率均为100%,量表的平均填写时间为5.92士3.27分钟,表明二测版量表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二测版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范围在 0.522-0.742 之间,分别是 0.533、0.593、0.575、0.630、0.522、0.690、0.742、0.685、0.732;二测版总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为0.898,9个分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范围在 0.880-0.967 之间,分别为 0.950、0.960、0.944、0.938、0.964、0.896、0.880、0.967、0.898,均大于0.70,且P≤0.01;二测版总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31;9个分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范围在 0.427-0.766,分别为 0.494、0.591、0.545、0.658、0.427、0.702、0.751、0.766、0.678之间,除平和、痰湿亚量表外,其余亚量表都>0.50,表明二测版量表的信度较好。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7,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6947.277,P=0.000<0.01,按特征根值>1提取了 10个公因子,10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共计为53.736%,进一步提取9个公因子,结果显示累计贡献率为51.291%,说明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结构效度良好。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终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9个亚量表,共43个条目组成,均为正向计分;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信度分析方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均有良好的表现,在效度分析方面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几个方面亦有良好的表现。

石娜[5](2021)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干预 ——以JY市G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生活渐渐稳定,更多的流动儿童跟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生活,面对城市中这陌生的一切,流动儿童也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融入障碍。笔者结合自身在G社区的实习,针对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以提升流动儿童有效社区融入为目标,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设计与实施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介入方案,促进G社区流动儿童融入社区。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预估与诊断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障碍,发现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主要有社区认同度偏低、对社区生活适应不良、与当地户籍儿童交往不良以及自身心理认知适应水平低等具体表现,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其成因。针对这些症状和成因对存在社区融入障碍的流动儿童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评估结果显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小组干预提升了流动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流动儿童对社区的认同感,促进了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实务成效表明,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小组工作干预能够克服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社会工作者要更好的开展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社会工作务必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性,注重挖掘流动儿童自身的潜能,完善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

林娴[6](2020)在《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将影响幼儿人格形成,对幼儿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一群社交地位较低的幼儿——被忽视型幼儿,她们不被同伴接受也不被拒绝,积极行为少且消极行为发生频率低。她们与同伴和教师互动少,在交往中常表现被动、回避、情绪消极、安静、胆怯、缺乏自信。若对被忽视幼儿不进行积极引导,其长期处于被同伴忽视状态,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绘本是幼儿园活动中常用的载体,它有着丰富的社会性内容和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并且改善幼儿的同伴关系。本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三位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特点,制定和实施以绘本为主,融合游戏、表演、讨论等活动于一体的行动方案,旨在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进而改善同伴关系,提升同伴交往地位,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可参考实例和可行的教育建议。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辅以同伴提名法、访谈、观察、文献等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选取淮北市A幼儿园F中班为研究场域,运用同伴提名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取三名被忽视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设计出以“自信培养”“情绪引导”“自主交往训练”三个融合集体阅读、游戏、表演、讨论等活动为一体的主题活动方案。在“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的行动过程中改善研究对象的同伴交往状况,通过三次幼儿同伴提名数据和研究对象的同伴交往情况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为基点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研究发现:以三位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诊断为依据所设计的绘本主题活动改善了被忽视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被忽视的状况、改善了他们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改善了同伴关系,提高了同伴接纳度。研究认为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具有可行性;诊断幼儿被同伴忽视的原因是设计绘本主题活动的关键;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宜采用主题式综合活动。建议教师要重视绘本在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的作用;要提升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的能力;要关注被忽视幼儿。同时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关注幼儿同伴关系,提供交往机会;要与教师沟通,共同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刘梦祺[7](2020)在《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H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隔代教养儿童群体相较于正常家庭的儿童而言,缺少原生父母陪伴成长和照顾生活,因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加之祖辈不当的教养方式,隔代教养儿童极易在心理和性格上产生变化,进而形成社交退缩现象。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关注度很高,但是家长们最先考虑的是怎么实现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间接性的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心里需求。而且隔代教育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而言,在心理发育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无法陪伴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照顾会一定程度上产生性格缺陷,容易孤僻自卑,而且如果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很容易就会逃避社交,产生社交退缩之类的问题。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对隔代教养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但研究多从影响因素和原因入手,很少将关注点放在“干预技巧”上,关于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的研究也较少,采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也不多。本文以H幼儿园隔代教养社交退缩儿童为例,立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视角,就当前隔代教养儿童出现的消极社交、自卑以及逃避社交等社会退缩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在将存在社交退缩问题的孩子通过调查问卷和量表的形式筛选出来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社会工作者策划的七次小组活动,这七次小组活动每个都包括了团队游戏以及分享感受的环节,旨在通过让这些儿童在参与团队游戏的过程中打开自我,加强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通过这些人际交往小组的活动以实现对社交退缩儿童自身的社交能力的提升,逐渐地改善与同伴的交往关系,提高他们与人交往自信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其社会交往抗拒心理的消除,对自身能够进行重新的判断和定位,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对当前社交退缩儿童交往现状的优化。通过七次完整的小组工作的介入,在对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合理运用下,实现隔代教养社交退缩儿童自身心态的调整,使其学会相应社交技巧,儿童间能够彼此分享快乐,互相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交退缩状况,提高对“人”的兴趣,增强与外界交流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并与儿童的父辈及祖辈积极交流,增强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环境。为了进一步巩固小组活动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积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来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发展学校或儿童社会工作以便及时帮助改善儿童社交退缩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完善隔代教养儿童的教育系统与环境,帮助隔代教养儿童改善社交困境,快乐成长。

展华清[8](2020)在《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以朝鲜族小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词汇的理解和习得是学习汉语的关键,对学生句子理解、阅读理解、写作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汉语词汇的习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语学习的水平的高低。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朝鲜族小学生来说,词汇的理解和习得更为关键。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汉语大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国内缺乏对少数民族习得汉语规律的研究,所以汉字教学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前人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二语习得者学习汉语词汇的规律展开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对我国中小学以及大学生的汉语词汇习得进行研究,前人研究表明,不管是二语习得者还是母语习得者,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都是影响汉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但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来说,以少数民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汉语词汇的影响因素及其习得规律的研究尚未有研究者给予密切的关注和解答。本研究以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朝鲜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研究对象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并寻找其学习规律、归纳其特点,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对朝鲜族小学生的词汇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两个研究,分别探讨不同因素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研究一采用2(语义透明度)×2(词汇熟悉度)×3(年级)×2(汉语学习水平)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不同语义透明度对二、四、六年级的不同汉语学习水平的朝鲜族小学生理解不同熟悉度的汉语双字词的影响;研究二采用3(语境)×2(语义透明度)×3(年级)×2(汉语学习水平)多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不同语境水平对二、四、六年级朝鲜族小学生理解不同语义透明度的汉语双字词词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朝鲜族小学生对透明词的理解成绩高于不透明词;熟词的得分高于生词;强语境下的词义选择成绩最高,其实是弱语境,最后是无语境;随着年级的升高,词义选择的成绩也不断提高;高汉语学习组的词义理解成绩显着好于低汉语学习组。(2)语义透明度和词汇熟悉度对不同年级、不同汉语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同:对高汉语学习水平组的小学生来说,熟悉度影响二年级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对四六年级来说,熟悉度只对不透明词有影响;低学习水平组时,词汇熟悉度影响二、四年级的透明词词义理解,而六年级学生不受其影响。在不透明词条件下,词汇熟悉度影响四、六年级学生词义的理解,而二年级的学生则不受其影响;高汉语水平学习者运用透明度策略猜测词义的能力比低汉语水平者强。(3)语境对二、四年级高汉语水平组理解不透明词和透明词的词义都存在显着的提高作用,但在不透明词中更加显着。六年级时语境对词义理解的提高作用只对不透明词有效;低汉语水平组在二年级时语境对他们的词义理解成绩无显着影响。到四年级时,强语境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提高对透明词和不透明词的理解成绩,但弱语境下的成绩提高仍不明显。六年级低汉语水平组的学生在学习透明词时借助弱语境即可显着提高成绩,强语境失去了显着的效果。而在学习不透明词时,强语境成绩最高,弱语境其次,无语境最低。(4)语境对不透明词的提高作用要大于透明词,对各年级高汉语水平组及六年级低汉语水平组的学生来说不透明词在强语境下也可以理解良好。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对于透明词教学,鼓励学生利用透明词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多利用语素进行教学。(2)对于不透明词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提高不透明词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教给学生反透明词策略的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语境理解不透明词的词义。(3)根据各年级不同汉语学习水平的学生的习得特点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4)将学生进行分小组教学,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

周小洁[9](2020)在《城市单亲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B个案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单亲家庭所占家庭类型的比重急剧上升,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生活中,很多的家庭因配偶死亡或者离异等原因而支离破碎,在这样的单亲家庭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尤其是正处于十几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易受到父母情绪的感染,再加上家庭结构的改变,这些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造成心理的失衡,导致性格以及行为、思想等方面出现障碍,甚至可能造成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产生社会退缩行为。儿童的社会退缩往往会造成在家庭和学校出现偏差行为。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关系淡薄,亲子关系出现裂痕,缺少与家人的沟通而导致家庭矛盾;在学校中,不参加集体活动,缺少同伴互动而养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儿童而言,家庭是子女心灵的港湾,是内心脆弱时的依靠,儿童能从家庭中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呵护,产生情感共鸣;学校是推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要关注每位儿童学习文化知识,也需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生活。因此关注儿童出现的社会退缩行为,并从中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使其积极健康的成长,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对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南昌市一名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单亲家庭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进行资料收集。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现状,分析单亲家庭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舒茨人际交往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初级社会化理论。以舒茨人际交往理论为指导,指出儿童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一部分是人际交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引发儿童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儿童健康成长;以家庭系统理论为指导,指出个体是家庭系统的一部分,儿童出现的退缩行为不仅仅是有单个个体决定的,而是由其他系统共同影响而形成的退缩行为,家庭是儿童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系统,它的健全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发育;以初级社会化理论为指导,强调儿童在幼年时期如果缺乏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们的性格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情感的缺乏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融入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笔者在分析完问题后,先找到案主出现问题的根源,接着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导致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家庭问题,在此过程中笔者将介入阶段分成三部分,针对案主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分层次进行介入。首先改善家庭整体氛围,帮助案主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尊重,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找到正确的教养方式,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帮助案主转变自身心态,提升案主自信心,从内心接纳自己,认为“我能行”,增强自我认同感;最后帮助案主突破自我,勇面退缩,开展多次活动增强对与他人交往的认同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社交方式,克服社交恐惧,建立积极应对的心态,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敢于参与集体活动,减少独处时的孤独感,感受社会情境中的积极情绪,进而提高与他人交往的频率、主动交往,最终减少社会退缩行为。在针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介入时,笔者更加注重引起退缩行为的环境根源问题,而不只是将视角放在案主身上,还关注案主所处的环境以及家庭因素,不仅仅只解决表面问题,还需要解决根源性问题,多个系统同时介入活动,只解决表面问题不能真正治好儿童,当服务活动结束后,儿童也很容易恢复到原本的退缩状态,维系时间很短暂,只有解决深层次、根源性问题才能不易复发,取得的成效更好,服务案主,减少退缩行为,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张颖茹[10](2020)在《社会情绪学习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幼儿社会交往需要、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幼儿获得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重要方法。社会情绪学习包含的内容有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的决策,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这些内容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设计相应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验证社会情绪学习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沈阳市四个中班、四个大班共194名幼儿作为研究被试,将班级随机划分为中、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教育实验对实验班幼儿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干预,探究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从研究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情绪学习课程能够有效促进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实验班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四名重点观察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有所改善。2.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具体体现在课程对4-5岁幼儿的干预效果要优于5-6岁幼儿的干预效果,且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社交障碍、社交主动性以及语言与非语言上。3.社会情绪学习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结合实验的过程以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精心设计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注重形式的多样性;2.重视个体差异,对同伴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提供个别支持;3.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园共育。

二、理解并帮助害羞、胆怯的孩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解并帮助害羞、胆怯的孩子(论文提纲范文)

(1)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论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2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羞”的探究
    2.1 羞的前提:自我意识
    2.2 羞的诱因:他者目光
    2.3 羞的反应机制:隐藏回避
    2.4 羞的处理方式:面具
    2.5 小结
3 “羞”与身份的遮掩——《强盗》小说中的生存危机
    3.1 “强盗”的身份藏匿
        3.1.1 作家?强盗?——社会身份与美学身份的反叛
        3.1.2 孤立与孤例——社会隔离与主体救赎
        3.1.3 无名与命名——隐而不表的模糊化身份
    3.2 “强盗”的身份伪装
        3.2.1 教化与规训——对规约的应对
        3.2.2 性别演绎——女性化倾向的掩饰与文学
        3.2.3 孩童的天性和任性——身份逃避与文学活力
    3.3 “我”和“强盗”——理想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分裂与弥合
    3.4 小结
4 “羞”的隐匿面具——“强盗”的藏与“密码卷帙”的隐
    4.1 以情感掩饰“羞”感
        4.1.1 目光的审视——闪躲或对峙
        4.1.2 伪装的顺从——权力关系的颠覆
        4.1.3 对嘲讽者的嘲讽——对“羞”的忽略与否认
    4.2 文学形态面具
        4.2.1 衣饰与掩饰——现实与虚构身份的文学编织
        4.2.2 在手稿中逃遁——“密码卷帙”中的手写危机
    4.3 小结
5 “羞”与叙述的掩饰——《1926 年〈日记〉逸稿》中的言说危机
    5.1 叙述主体的自我审视
        5.1.1 日记的写作练习——对“展示的危机”的展示
        5.1.2 元叙述与自白——对书写过程的观照和自省
        5.1.3 想象的对话者——面对审视和评判的自辩
    5.2 叙述内容的消解
        5.2.1 主题的推延——欲盖弥彰的遮掩
        5.2.2 “谈”情“说”爱——语义的偏移
    5.3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游戏
        1.4.2 游戏教学法
        1.4.3 彝族小学
        1.4.4 汉语拼音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1.6 理论基础
        1.6.1 沉浸理论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6.3 语境理论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2.2.1 访谈法
        2.2.2 实物研究法
        2.2.3 观察法
        2.2.4 测验法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研究场域分析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3.2.1 行动研究思路
        3.2.2 行动研究过程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4.1 问题和分析
        4.1.1 问题提出
        4.1.2 问题分析
    4.2 计划与实施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4.3 观察和反思
        4.3.1 观察
        4.3.2 反思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5.1 问题和分析
    5.2 计划与实施
        5.2.1 计划
        5.2.2 实施
    5.3 观察和反思
        5.3.1 观察
        5.3.2 反思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6.1.1 笔试成绩分析
        6.1.2 口试成绩分析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6.4 教学建议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6.5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初中生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交回避
        2.1.1 社交回避的概念
        2.1.2 社交回避的成因
        2.1.3 社交回避的测量
    2.2 社会快感缺失
        2.2.1 社会快感缺失的概念
        2.2.2 社会快感缺失的研究现状
        2.2.3 社会快感缺失的测量
    2.3 拒绝敏感性
        2.3.1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
        2.3.2 拒绝敏感性的理论
        2.3.3 拒绝敏感性的测量
    2.4 内化问题
        2.4.1 抑郁感
        2.4.2 孤独感
        2.4.3 社交焦虑
    2.5 社交回避、社会快感缺失、拒绝敏感性与内化问题的关系
        2.5.1 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的关系
        2.5.2 社交回避与社会快感缺失、拒绝敏感性的关系
        2.5.3 社会快感缺失、拒绝敏感性与内化问题的关系
        2.5.4 学业成绩的调节作用
第3章 研究一: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4 研究程序
    3.5 数据处理
    3.6 研究结果
        3.6.1 共同方法偏差
        3.6.2 各变量之间性别与年级的差异分析
        3.6.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3.6.4 社会快感缺失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检验
        3.6.5 拒绝敏感性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检验
        3.6.6 拒绝敏感性为中介变量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第4章 研究二:对社交回避初中生的访谈分析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过程
    4.5 数据分析
    4.6 效度分析
    4.7 研究结果
        4.7.1 社交回避与家庭问题
        4.7.2 社交回避与负面评价恐惧
        4.7.3 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
        4.7.4 社交回避与亲密关系
        4.7.5 学业成绩与社交回避、同伴关系问题
        4.7.6 总结
第5章 讨论
    5.1 性别与年级的差异
    5.2 社交回避的适应功能
    5.3 社会快感缺失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拒绝敏感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5.4.1 社交回避与孤独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5.4.2 社交回避与抑郁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5.5 社交回避个体的访谈结果分析
    5.6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5.7 贡献、不足与未来展望
        5.7.1 研究贡献
        5.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婴幼儿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于婴幼儿生理特点的研究
        1.1 “纯阳之体”说
        1.2 “稚阴稚阳”说
        1.3 “少阳之体”说
        1.4 “五脏有余不足”说
        2 近现代学者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2.1 对新生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2.2 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3 婴幼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4 婴幼儿体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1 先天禀赋
        4.2 后天获得
        5 开发婴幼儿中医体质量表的价值和意义
    综述二 婴幼儿健康状况测评量表研究现状
        1 发育行为评定量表
        1.1 发育行为与评定方式
        1.2 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应用价值
        1.3 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的分类
        2 婴幼儿发育能力评定量表
        2.1 发育筛查类评定量表
        2.2 发育诊断类评定量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初步编制
        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理念
        1.1 理论框架
        1.2 判定思路
        1.3 条目的表述方式
        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结构及条目的确定
        2.1 量表结构的确定
        2.2 量表条目的确定
        3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初测研究
        3.1 初测调查研究方案
        3.2 初测调查的一般结果
        3.3 初测量表的项目分析
        3.4 修订条目形成二测量表
    第二章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性能评价
        1 方案与方法
        1.1 研究方案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背景情况
        2.2 量表的可行性
        2.3 量表的信度评价
        2.4 量表的效度评价
        2.5 形成终版量表
    第三章 结语
        1 对于量表所测内容的讨论
        2 对于《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优势的讨论
        3 对于《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不足的讨论
        4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编制研究总结
        4.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条目评价
        4.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性能评价
        5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编制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5)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干预 ——以JY市G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G社区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障碍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G社区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障碍及其主要表现
        一、G社区流动儿童存在的社区融入障碍
        二、G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G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的成因分析: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
        一、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的微观生态系统原因
        二、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的中观生态系统原因
        三、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的宏观生态系统原因
第三章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方案设计与介入
    第一节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组员的招募与服务需求评估
        一、服务对象招募
        二、服务对象服务需求评估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方案设计
        一、小组目标
        二、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障碍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三、服务方案
    第三节 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的介入
        一、相识在社区:克服自我认知障碍,提高建立有效人际关系能力
        二、做自信的自己:克服自我心理障碍,提高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信心
        三、社区是我家:克服社区认同障碍,提高动员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我们做朋友吧:克服同辈群体障碍,强化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
        五、亲子同欢乐:改善微观(家庭)生态系统,克服家庭障碍
        六、我是社区一份子:改善中观(社区)生态系统,克服社区归属障碍
    第四节 小组绩效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挖掘流动儿童自身潜能
        二、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三、增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性
        四、完善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调查问卷
    附录二: 组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计划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被忽视状况需重视
        (三)绘本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载体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被忽视幼儿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绘本的相关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被忽视幼儿
        (二)同伴交往
        (三)绘本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阅读治疗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其他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编码
        (三)资料的分析
        (四)研究的信效度
    第四节 研究的步骤
        (一)行动准备期(2019.08—09)
        (二)行动执行期(2019.10—12)
        (三)行动总结期(2020.01—03)
第三章 研究过程
    第一节 诊断阶段
        (一)本研究所在班级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研究对象被同伴忽视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活动方案的计划阶段
        (一)活动方案设计依据
        (二)绘本的选择
        (三)活动方案的实施
        (四)行为观察记录方案
    第三节 第一轮方案行动阶段
        (一)运用绘本对被忽视幼儿进行自信培养
        (二)运用绘本对被忽视幼儿进行情绪引导
        (三)运用绘本对被忽视幼儿进行自主交往训练
    第四节 评价与反思阶段
        (一)第二次同伴提名统计结果分析
        (二)第二次同伴提名后的反思
    第五节 再计划与再实施阶段
        (一)第一轮行动方案的调整和改进
        (二)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
    第六节 研究结果
        (一)现场同伴提名结果与分析
        (二)同伴交往行为观察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具有可行性
        (二)诊断幼儿被忽视原因是设计绘本主题活动的关键
        (三)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宜采用主题式综合活动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二)对家长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应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观察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访谈法
        1.4.4 问卷法
2 相关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交退缩的界定
        2.1.2 隔代教养的界定
        2.1.3 儿童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优势视角理论
3 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现状研究
    3.1 H幼儿园基本情况
        3.1.1 H幼儿园隔代教养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3.1.2 问卷调查情况
    3.2 H幼儿园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的现状
        3.2.1 隔代教养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
        3.2.2 隔代教养儿童缺少独立适应能力
        3.2.3 隔代教养儿童缺乏自信心且害羞胆怯
    3.3 H幼儿园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产生的原因
        3.3.1 祖辈不当的教养方式
        3.3.2 父母缺乏照顾与陪伴
        3.3.3 同伴的不良关系
    3.4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4.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3.4.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4 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小组工作介入过程的实务研究
    4.1 小组活动背景
        4.1.1 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
        4.1.2 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改善的需求情况
    4.2 小组准备阶段
        4.2.1 小组活动筹备阶段
        4.2.2 风险应对计划
    4.3 小组介入过程
        4.3.1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4.3.2 小组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总结
    4.4 结案与评估
        4.4.1 结束实务介入
        4.4.2 评估
5 小组工作介入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的总结
    5.1 存在的缺陷
    5.2 总结
        5.2.1 不当的隔代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社交退缩问题
        5.2.2 社会工作对于改善儿童社交退缩情况具有积极而显着的作用
    5.3 可行性建议
        5.3.1 建立社交退缩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多方参与机制
        5.3.2 将短期基础服务转变为长期的项目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儿童行为问题量表(家长版)
附录B:社会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C:小组组员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D:访谈提纲

(8)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以朝鲜族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假设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国外复合词表征和加工的三种模型
    2.2 中文词素三种模型
    2.3 双语记忆表征模型
    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5 关联理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1: 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理解汉语双字词词汇的影响
    3.2 研究2: 语义透明度、语境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第四章 总分析与讨论
    4.1 语义透明度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4.2 词汇熟悉度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4.3 语境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4.4 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4.5 语境、语义透明度对不同汉语学习水平、不同年级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4.6 汉语学习水平对朝鲜族小学生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实验一材料
附录C 实验二材料

(9)城市单亲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B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文献述评
    2.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2.1 核心概念
        2.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个案评估和介入方案设计
    3.1 个案基本情况
    3.2 案主退缩行为表现及需求评估
        3.2.1 案主退缩行为表现
        3.2.2 案主需求评估
    3.3 阶段性介入方案
第4章 阶段性介入过程及成效
    4.1 勇面退缩,正确定位期
        4.1.1 变故降临后的消极认知
        4.1.2 端正心态后的勇敢面对
        4.1.3 实践与反思
    4.2 积极应对,克服退缩期
        4.2.1 重塑家庭氛围,营造温馨家庭
        4.2.2 重塑自我认知,调整自身心态
        4.2.3 实践与反思
    4.3 打破常规,突破自我期
        4.3.1 击退逃避,重温同窗情
        4.3.2 师生合作,共建校园情
        4.3.3 实践与反思
    4.4 个案介入成效
        4.4.1 过程评估
        4.4.2 前测与后测的对比
        4.4.3 效果评估
        4.4.4 结案与跟进服务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与反思
        5.1.1 实务总结
        5.1.2 介入模式的反思
        5.1.3 介入技巧的反思
    5.2 创新与不足
    5.3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社会情绪学习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情绪学习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情绪学习
        (二)同伴交往
        (三)同伴交往能力
    四、文献综述
        (一)社会情绪学习相关研究
        (二)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述评
    五、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一)教育现场实验对象
        (二)个案观察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观察法
        (三)实验法
    五、研究过程
        (一)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二)前测
        (三)课程实施
        (四)后测
        (五)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一)中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二)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二、实验前后同伴交往能力差异分析
        (一)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二)实验前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三、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一)实验后中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二)实验后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
    四、实验前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分析
        (一)实验前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差异分析
        (二)实验前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社会情绪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提升幼儿的自我认知是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提
        (二)提高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是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是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键
        (四)家长的有效支持是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社会情绪学习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具有年龄差异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精心设计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二)重视个体差异,对同伴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提供个别支持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园共育
    三、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
    附录二 幼儿同伴间交往事件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 社会情绪学习课程设计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理解并帮助害羞、胆怯的孩子(论文参考文献)

  • [1]罗伯特·瓦尔泽“密码卷帙”中的羞感书写 ——《强盗》小说残篇和《1926年〈日记〉逸稿》研究[D]. 高原. 浙江大学, 2021(08)
  • [2]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生社交回避与内化问题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黄诗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D]. 李竹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干预 ——以JY市G社区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项目为例[D]. 石娜. 扬州大学, 2021(09)
  • [6]运用绘本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状况的行动研究[D]. 林娴.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隔代教养儿童社交退缩问题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H幼儿园为例[D]. 刘梦祺.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语义透明度、词汇熟悉度和语境对汉语双字词词义理解的影响 ——以朝鲜族小学生为例[D]. 展华清. 延边大学, 2020(06)
  • [9]城市单亲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昌市B个案为例[D]. 周小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10]社会情绪学习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颖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理解和帮助害羞、胆小的孩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