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

刺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

一、刺络艾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承秀吉,孙忠人,尹洪娜[1](2021)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9月1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进一步评估方法学质量,再采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患者1 809例。与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试验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常规西药治疗)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降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更优,症状缓解更明显。

刘欢,宋洪堰,柴一峰,朱中书,岳艳芳,孟令章[2](2021)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预防进展》文中指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是指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从单个背根神经节传播到同一节段相应的皮肤和神经组织,并在相应的皮肤引起严重的疼痛性皮疹的一种疾病。HZ的主要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称为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在我国,29.8%的HZ患者会发展为PHN,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PHN引起的疼痛性质多样,

黄兰[3](2021)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睡眠效率,探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优势,以期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一种新的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及皮肤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每周治疗6次,间隔1天再行下一次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观察两个疗程;对照组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75mg(1粒)/次,可视患者疗效及耐受性增加至每次150mg,每日2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观察两个疗程。以VAS、HAMA和睡眠效率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的组内和组间差异性。结果:(1)纳入本课题研究一共60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治疗过程两组均无脱落,实际完成60人,每组各30人;(2)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30例试验对象中,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试验对象中,总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组间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PHN患者的止痛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4)HAMA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组间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改善PHN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睡眠效率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效率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效率;组间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改善PHN患者睡眠效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组方案均对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改善疼痛、焦虑抑郁状况、睡眠状况的作用;2、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在改善疼痛、焦虑抑郁状态、失眠方面效果优于口服普瑞巴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本方案临床切实有效。

岳瑞珍[4](2021)在《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Aβ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为对象,用艾灸的方法,观察艾灸热敏与否对AD模型大鼠认知行为、海马神经元的形态、Aβ代谢转运酶的影响,探讨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雄性SD大鼠为对象,适应3d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其余予以Aβ1-42进行诱导来造模。AD模型建立方法:使用3%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进行麻醉,麻醉后剃除其位于颅顶部位的毛发以便后续进一步手术,再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脑部,并用碘伏对大鼠的伤口消毒,将其皮下肌肉组织与皮毛分离后,用洁净的干棉球拭去其残留血迹,将其颅骨中线及前囟暴露。参照包新民《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侧脑室注射位点以前囟为基点,后移0.8mm,中线旁开1.2mm,以牙科钻钻开颅骨,用10μL微量注射器自脑表面垂直向下进针4 mm,回针1mm,预留一定的注射空间,左右两侧分别缓慢注入5μL的Aβ1-42(含5μg Aβ1-42),5min内注射完毕,注射后留针5min以保证溶液充分弥散后缓慢撤针。手术尾声时以骨蜡密封手术所造成的骨窗,并随即以青霉素在其局部进行喷洒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最终将事先分离的皮肤进行缝合。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手术过程内,接受手术的大鼠体温应当保持在36.5-37.5℃的恒定范围之内。通过水迷宫实验进一步筛选出造模成功的AD模型大鼠,并将其分为AD模型组(C组),阳性对照组(G组),其余大鼠给予艾灸治疗。艾灸组每天艾灸1次,每次艾灸40分钟;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药物1次;治疗共持续28天。根据艾灸热敏程度自然分为艾灸热敏组(D组)、艾灸不热敏组(E组)、艾灸迟发热敏组(F组)。艾灸热敏组(D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在采取艾灸手段对A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之前,按照实验大鼠腧穴图谱中的定位,事先将大鼠“大椎”穴处的毛发剃去。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将艾条(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规格:直径1cm,长12cm,)垂直悬空于“大椎”穴约3 cm的高处予以温和灸,1次/日,每次持续灸40min,共28天。同时将室温控制于25±2℃的恒定温度。艾灸开始前,大鼠被置于特制鼠笼中安静30分钟。用医用红外额温计(调为物温模式)分别在艾灸准备开始前及艾灸开始后每5分钟测量一次大鼠中段的尾温,直至第40分钟,艾灸结束。大鼠尾温为同一时间点3次测量的平均温度。艾灸不热敏组(E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操作步骤与艾灸热敏组相同。艾灸迟发热敏组(F组):艾灸治疗过程中前7天平均尾温升高≤1℃,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平均尾温升高>1℃;操作步骤与艾灸热敏组相同。阳性对照组(G组):给予模型大鼠多奈哌齐0.5mg/kg/d腹腔注射。在28d疗程结束后,以水迷宫法对每组大鼠的行为学展开观测。并采取HE组织切片染色法对每组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形态与排列情况进行观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对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IDE、NEP、ECE-1、ACE2、LPL、Apo E、LRP1、RAGE和RAP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结果1.水迷宫法观测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第六天穿越次数、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第1~5d的逃避潜伏期降低明显,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升高,结果同阳性对照组;艾灸不热敏组与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水迷宫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与平台象限时间占比显着性升高,艾灸不热敏组大鼠水迷宫平台象限时间占比显着升高。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性升高,而艾灸迟发热敏组逃避潜伏期无明显改变,第六天水迷宫穿越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占比均显着性升高。2.HE组织切片染色法观测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及其胶质细胞未出现异常现象且其排列均匀整齐,细胞质丰富,无间质出血,无坏死。而AD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出现严重损伤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其神经元细胞的排列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紊乱,且其细胞形态出现严重的肿胀及变形,同时神经元大量丢失,严重者出现神经元大量死亡,并伴随有部分细胞核出现溶解、固缩的现象。与AD模型组大鼠相比,进行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出现减轻的现象,其中艾灸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减轻明显,脑组织形态较正常,无炎细胞浸润,排列整齐;迟发热敏组的细胞紊乱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也有所减轻;艾灸不热敏组无明显改善。HE半定量评分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艾灸不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大鼠脑组织HE半定量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艾灸热敏组优于艾灸迟发热敏组。3.ELISA法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α-分泌酶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艾灸不热敏组α-分泌酶无升高,β-分泌酶、γ-分泌酶无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α-分泌酶的含量明显升高,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明显降低;艾灸迟发热敏组β-分泌酶含量明显降低,γ-分泌酶含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4.WB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假手术组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NEP、IDE、ECE-1、ACE2、LPL、Apo E、LRP1、RAGE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变化,而模型组中IDE、NEP、ECE-1、Apo E、ACE2和LRP1蛋白表达下降明显,RAGE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显着的升高现象。而与此同时,LPL蛋白表达水平并无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较之于AD模型组大鼠,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NEP、IDE、ECE-1、ACE2、Apo E和LRP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出显着的升高现象,且海马组织中RAP、和RAGE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艾灸不热敏组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NEP、ECE-1、ACE2、LPL、Apo E、LRP1和RA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显着变化,IDE表达显着升高,RAGE表达显着降低。与艾灸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NEP、ECE-1、ACE2、Apo E、LR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RA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而RAGE蛋白表达下降不明显,艾灸热敏组ID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艾灸迟发热敏组IDE蛋白表达升高不明显。结论1.热敏灸干预能够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2.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改善AD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排列结构和形态有关。3.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升高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α-分泌酶的含量,降低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从而使Aβ沉积减少有关。4.热敏灸干预能提高AD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调节Aβ转运代谢相关蛋白有关。

招敏虹[5](2020)在《揿针围刺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揿针围刺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索能够快速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简便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2.探索揿针对神经痛的止痛效果,并了解该方法对心理障碍、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揿针组)和对照组(针刺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夹脊穴+相应神经节段排刺治疗,每天1次,共8次;揿针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针刺结束后在疼痛部位采用揿针围刺留针,留针24h,间隔1天再进行第2次埋针,共治疗4次。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以及临床总体疗效的评估。临床观察的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揿针围刺联合针刺在治疗PHN中的临床疗效。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VAS、PSQI及HAMD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揿针组总有效率为86.7%,针刺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3.疼痛改善:VAS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减轻疼痛,且揿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4.情绪改善:HAMD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情绪,疗效相当。5.睡眠改善:PSQI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降低PSQI评分,且揿针组改善PSQI评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优于针刺组。结论:1.揿针围刺联合针刺疗法总体疗效优于针刺组。2.揿针围刺联合针刺疗法有效改善PHN患者的疼痛症状、情绪抑郁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为PHN患者的疼痛及情绪问题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黄敏敏[6](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陈婷婷[7](2020)在《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口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的水平变化,明确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的优势所在及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为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期间,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病房及门诊招募符合研究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共60例。按照纳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A组(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组)和治疗B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治疗A组选取病变神经支配分布区域即病变同侧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1节段的夹脊穴进行针刺,得气后根据首尾截断法连接电针,参数为直流电、频率2Hz、连续波、电流强度3mA,留针30min,取针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在疼痛部位点刺5-10次,深度1-3mm,并在点刺部位拔罐3min。电针每日1次,刺络拔罐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B组患者给予每日口服普瑞巴林胶囊镇痛及甲钴胺胶囊营养神经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PSQI)及外周血IL-6、TNF-α水平变化。结果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结束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A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治疗B组30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PHN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A组综合疗效优于治疗B组(P<0.05)。2、两组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对PHN均有镇痛效果,但治疗后治疗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B组(P<0.05),表明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止痛效果优于口服药物治疗。3、两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治疗A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为(5.967±1.2726)天,治疗B组为(9.333±2.2335)天,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别(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治疗A组明显短于治疗B组,表明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相较于口服药物能更早的发挥镇痛作用。4、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显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PHN患者睡眠质量,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A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治疗B组(P<0.05),表明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口服药物治疗。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两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血清IL-6、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A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含量下降较治疗B组明显(P<0.05)。结论1、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及口服药物治疗PHN均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但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PHN。2、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疗效颇佳,能明显缓解PHN患者疼痛,迅速发挥镇痛效应,改善患者睡眠质量。3、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能降低PHN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含量,调节机体免疫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促进受损神经恢复。

胡丹[8](2020)在《八桂止痛乳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八桂止痛乳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2优选八桂止痛乳膏的基质成分及用量。方法:1按纳入标准纳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4例,采用密闭信封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3组,每组各28例患者,3组患者均内服中药治疗,2次/天,150ml/次;实验组在内服中药基础上予八桂止痛乳膏外用;对照组(1)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对照组(2)不予外用药。外用药使用均为2次/天,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0周、1周、2周、3周、4周时均进行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变(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各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各组总有效率,治疗结束后1月,进行1次门诊随访,计算复发率。2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乳膏剂稳定性的基质成分;设计正交试验L9(34),以离心试验、耐寒、耐热试验及乳膏的外观与均匀度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的基乳膏质成分。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的84例患者,最后实际完成76例,实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1)及对照组(2)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9.52%。2临床观察:2.1一般资料:3组进组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疗效指标NRS评分:疗效评价指标NRS,3组患者进组前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62>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较各组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经两两比较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3次要评分指标:3组患者进组前AIS、SAS、SD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后AIS、SAS、SDS评分较各组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治疗后AIS、SAS、SDS评分经两两比较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4不良反应:3组患者中,仅实验组中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处理及时且症状轻微故未终止治疗。2.5复发率: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实验组随访17例,复发1例,复发率5.89%;对照组(1)随访14例,复发1例,复发率7.14%;对照组(2)随访12例,复发3例,复发率25%。2.6总有效率:实验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1)总有效率92%;对照组(2)总有效率72%,3组之间的总有效率P=0.025<0.05,3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及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P<0.05,统计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P=0.819>0.05,2组间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基质优选根据临床用药特性,处方中各单味药性质,乳膏制备选择水包油(O/W)型基质,根据水相油相使用比例,确定7个乳膏处方,其中处方7是所有处方中外观性状、细腻度、涂布性最好的,由此确定八桂止痛乳膏基质的油相为: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水相为:甘油、三乙醇胺、羟苯乙酯、纯化水、浸膏。采用单因素试验发现基质成分中对于基质影响较大的成分为:硬脂酸、液体石蜡、三乙醇胺等。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基质成分的最佳用量及制备工艺。结论: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外用八桂止痛乳膏能够减轻疼痛,并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状态。2制备工艺为:硬脂酸10g、液体石蜡12g、羊毛脂1g置于150ml烧杯中,水浴加热至融化,继续加热至70℃80℃;将甘油10g、三乙醇胺5g、羟苯乙酯0.2g、纯化水47.8g置入另一个150ml烧杯中水浴加热至溶解,水相基质完全溶解后加入浸膏14g,搅拌均匀,继续加热至70℃80℃,在相同温度下将水相溶液以细流加入到油相溶液中,边加边搅拌(搅拌速度约为:200r.min-1),直至冷凝至40℃左右停止搅拌,让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八桂止痛乳膏。3乳膏的最佳基质成分用量为:硬脂酸10g,液体石蜡12g,羊毛脂1g,三乙醇胺5g,甘油10g,羟苯乙酯0.2g。

羊措吉[9](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高渝[10](2020)在《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单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疗效上及安全性上的差异,进一步探析梅花针配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比单用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以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课题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梅花针配合走罐法治疗,每周2次,2周为1疗程,进行总治疗4周的治疗观察,并拟对痊愈患者进行治疗后3月内的随访,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分析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具有优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得出。结果:1.疗效比较: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愈显率为71.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8%,愈显率为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PSQI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均能改善睡眠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痊愈患者均无复发,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和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但梅花针联合游走罐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较小且较为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可以帮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更具优势。

二、刺络艾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络艾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诊断标准
        1.2.4 干预措施
        1.2.5 结局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估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2.3 Meta分析
        2.3.1 总有效率
        2.3.2 治愈率
        2.3.3 针灸治疗PHN的临床有效率评价
        2.3.3. 1 针灸组vs西药组
        2.3.3. 2 针灸+西药组vs西药组
        2.3.4 针灸治疗对于PHN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
        2.3.5 因其组间异质性较大,遂行亚组分析,分为针刺组、电针组、火针组、其他针刺组。
        2.3.5. 1 针刺组
        2.3.5. 2 电针组
        2.3.5. 3 火针组
        2.3.5. 4 其他针刺组
    2.4 不良反应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预防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HN定义
2 中医病因病机
3 西医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4 中医预防
    4.1 中药内服
        4.1.1 早期
        4.1.2 后期
    4.2 中药外用
    4.3 针灸
        4.3.1 毫针刺
        4.3.2 电针
        4.3.3 火针
        4.3.4 艾灸
    4.4 刺血疗法
    4.5 针药结合
5 西医预防
    5.1 疫苗
    5.2 抗病毒治疗
    5.3 介入治疗
    5.4 皮质激素治疗
    5.5 物理治疗
6 展 望

(3)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纳入病例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针灸施术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判定标准
        2.7 安全性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2 病情资料基线
        3.3 治疗结果数据分析
        3.4 总体疗效分析
    4 依从性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关于PHN的论述
        1.1 病名来源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PHN概况
    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PHN的基本认识
        2.2 PHN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PHN的发病机制研究
        2.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课题确立依据
        1.1 按神经节段取穴理论来源
        1.2 按神经节段取穴的镇痛机理研究
        1.3 按神经节段取穴的临床应用
    2 选穴依据
        2.1 夹脊穴
        2.2 阿是穴
    3 针灸治疗PHN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选择针刺的依据
        3.2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3.3 电针治疗PHN的机制研究
    4 透刺法
        4.1 透刺法的中医认识和特点
        4.2 透刺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4.3 透刺法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VAS疼痛评分分析
        5.2 HAMA评分分析
        5.3 睡眠效率评分分析
        5.4 两组整体疗效分析
    6 研究创新、不足和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本课题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
        3.阿尔茨海默病的针灸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
        2.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致病机理
        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4.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治疗
    第三节 热敏灸研究现状
        1.热敏灸理论研究现状
        2.热敏灸基础研究现状
        3.热敏灸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水迷宫测定造模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水迷宫测定AD大鼠造模结果
    第二节 热敏灸对Aβ_(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形态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
    第四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α-分泌酶、β-分泌酶、γ-分泌酶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
    第五节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中Aβ代谢及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2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3 艾灸时间的选择依据
    4 穴位的选择依据
    5 热敏灸干预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的机制探讨
    6 不同组别之间治疗结果的差异及分析
    7 影响实验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8 本研究的创新性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揿针围刺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有关的研究进展
        1.1.1 PHN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1.2 PHN临床表现
        1.1.3 发病机制
        1.1.4 西医治疗
    1.2 中医有关PHN的研究进展
        1.2.1 病名
        1.2.2 病因
        1.2.3 病机
        1.2.4 辨证分型论治
        1.2.5 外治法治疗PHN
        1.2.6 揿针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估计
        2.2.2 随机化分配
        2.2.3 治疗方案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2.2.7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一般资料
        2.3.3 基线比较
        2.3.4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2.3.5 针刺组、揿针组不良反应及服用止痛药记录
第三章 讨论分析
    3.1 选择针刺的理论依据
        3.1.1 针刺的定义及作用
        3.1.2 针刺镇痛的机制
        3.1.3 针刺治疗PHN的研究进展
    3.2 选择夹脊穴、排刺的理论依据
    3.3 选择阿是穴围刺的理论依据
    3.4 选择揿针的理论依据
        3.4.1 揿针的定义及作用
        3.4.2 揿针的作用机制
    3.5 疗效分析
        3.5.1 疼痛改善分析
        3.5.2 睡眠改善分析
        3.5.3 情绪改善分析
    3.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
    3.4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学对PHN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3 本项目立论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5 本课题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VAS表
    附录二 PSQI表
    附录三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四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八桂止痛乳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样本量及来源
        4 诊断标准
        5 病例选择
        6 干预措施
        7 数据观察及时间节点
        8 不良反应
        9 随访及复发率
        10 疗效评价
        11 数据分析与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3 治疗前各组评分基线比较
        4 疗效评价
        5 不良反应
        6 复发率
八桂止痛乳膏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2 处方来源
    3 制备工艺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评分基线分析
    3 疗效分析
    4 不良反应分析
    5 复发率
    6 药物分析
    7 研究的优势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参考文献

(10)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案
        2.4 治疗方案
        2.5 治疗疗程与随访
        2.6 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立证依据
        2.1 血瘀致病
        2.2 兼夹湿邪致病
    3.加巴喷丁选用依据
    4.梅花针结合游走罐治疗依据
        4.1 梅花针叩刺依据
        4.2 游走罐选用依据
        4.3 针罐结合方法
    5.夹脊穴及阿是穴选用依据
        5.1 夹脊穴
        5.2 阿是穴
    6.选用VAS疼痛评分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7.1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
        7.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基本情况表
附录3 :VAS评分表
附录4 :PSQI评分表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刺络艾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蒋承秀吉,孙忠人,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21(12)
  •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预防进展[J]. 刘欢,宋洪堰,柴一峰,朱中书,岳艳芳,孟令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8)
  • [3]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黄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Aβ转运代谢功能的研究[D]. 岳瑞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揿针围刺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招敏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电针夹脊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陈婷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八桂止痛乳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D]. 胡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D]. 羊措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刺灸治疗带状疱疹15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