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一、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郑松林[1](2021)在《陕西秦岭南麓长安硒茶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创新实践,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顶层设计,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小康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建设秦岭南麓特色小镇是陕南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硒茶特色小镇地处秦巴山区中部,陕鄂渝三省交界处,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类型丰富,以茶文化为代表的镇区旅游资源优势特色鲜明,2017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成为陕西省14个全国特色小镇之一。因此,本文以陕西秦岭南麓地区平利县的长安硒茶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合于该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策略。在梳理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现状分析,发现长安硒茶特色小镇其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物质空间对文化资源支撑不足等诸多问题。基于发展潜力分析,归纳出其“山—水—茶—城—人”五大优势资源,茶文化、富硒、绞股蓝、旅游产业等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建构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规划策略框架。第二,宏观层面,采取生态保护优先与区域联动发展的策略。保护秦岭生态为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区域联动促产业发展,促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以特色内涵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联合开发机制为保障,实现政府和开发商的双赢。第三,中观层面,重点关注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构建。构建茶旅融合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内涵;依托长安镇“一带一心五组团”的总体结构,培育复合功能空间;结合用地条件,布置各类功能空间;拟定实施计划,推进小镇项目落地。第四,微观层面,提出具体的空间引导和品质提升策略。结合长安镇特色资源和格局,继承发扬历史文化;依托山水文化资源,提升存量空间品质;通过风貌特色营造、管控要素梳理、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风貌管控等提升长安镇空间形象;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交通环境等措施来改善配套设施系统。通过以上不同层面的规划策略,优化硒茶特色小镇空间格局、促进产业发展,重塑特色品牌,将其发展成为引领全国硒茶、绞股蓝产业发展的专业镇,打造为平利县的产业副中心。这对于未来陕南特色小镇的发展有着良好参考借鉴价值。

罗舒[2](2021)在《绵阳市藤椒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藤椒产业是四川省确定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藤椒是绵阳市确定的农业十大主导产品之一。为推进现代藤椒产业的快速发展,绵阳各藤椒产业县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推进了藤椒产业发展。但是,在大力发展藤椒产业、完善藤椒产业链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为此,对藤椒产业链进行分析研究,是促进藤椒产业链优化整合、提升藤椒产业链建设水平、提高绵阳市藤椒产业竞争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交易费用、规模经济、产业链等理论做指导,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文中首先阐述了藤椒产业链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是现状分析,包括国内藤椒产业链发展情况、绵阳市藤椒产业发展现状、绵阳市藤椒产业链中育苗环节、种植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与销售环节、消费环节现状,总结得出绵阳市藤椒产业链存在各环节发展程度不高,环节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利益连接机制不合理,产业链组织模式不合理,产业链服务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再次,对国内同属藤椒系的花椒产业链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对四川汉源花椒产业链、陕西韩城花椒产业链、四川金阳青花椒产业链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国内典型的花椒产业链发展经验借鉴。最后结合绵阳市藤椒产业链发展实际,提出藤椒产业优化整合建议,包括提升藤椒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水平,加强各环节之间的链接、建立合理的链接机制,建立合理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完善服务保障措施等。

许欢[3](2020)在《农旅融合背景下彭水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式选择》文中提出农旅融合发展方式在当今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式之一,农旅融合发展理论包含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是指农业与旅游业在技术、产品、业务范围、市场及其相关制度上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重组的融合发展过程。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农旅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创新的新途径,对于旅游业来说,农业融合发展是旅游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新基点。彭水县,全称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全重庆最为贫困的地区,而彭水县正式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大环境下。彭水的特色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积淀,彭水特色农产品在全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且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总量达到了20件。本文以―彭水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式选择‖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模型刻画,并引入模块化的概念,以模块化的视角模拟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模拟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然后以农旅融合为背景,分析了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在模块化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发展过程,并对其融合发展做出了模型构建。本文指出,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具有内在机理的,对于彭水县来说,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自身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彭水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品牌建设不足、产业链短、农旅融合程度低、缺乏系统的规划、人才缺失、政策环境欠缺等六大问题。本文认为农旅融合发展方式主要有综合型观光农业、体验型观光农业、特色民俗村落、度假型观光农业四种,结合融合模型和彭水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文认为彭水县适合除度假型观光农业外的其他三种发展方式。

毛丽佳[4](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张莞[5](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毛俊君[6](2019)在《四川省金阳县白魔芋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策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白魔芋是我国特有魔芋属种,只生长在我国金沙江大峡谷区域,区位优势明显;金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探究其以白魔芋这种优质绿色农产品作为县内支柱产业的发展,不仅符合当前消费者高品质健康饮食的追求,更是契合当前国家利用产业扶贫以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金阳县白魔芋产业现状调查,结合对白魔芋产业发展环境及发展势态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出适宜于金阳白魔芋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策略。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整理已有研究,将文献从农业产业发展、魔芋产业研究现状、产业策略选择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2)通过实地调研,对金阳白魔芋产业现状从生产、加工、销售、政策扶持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后文产业发展策略选择打好基础;(3)利用PEST模型分析法对金阳白魔芋产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进行宏观环境的综合分析;(4)利用SWOT分析法,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挑战四个角度,梳理、分析了前文微观现状与宏观环境对白魔芋产业发展的影响;(5)综合上述分析作出SWOT分析矩阵,得出金阳白魔芋产业发展策略方向;总结前文分析,选择出在当前环境与资源下,最适宜金阳白魔芋产业发展的策略,并提出具体策略实施要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金阳白魔芋产业发展的策略应该采用增长型策略(SO)与开拓型策略(WO)相结合的方向,并且应该有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应以WO策略为主,SO策略为辅,利用外部优势,重点改善亟需解决的内部劣势,这是保障白魔芋产业发展健康优质可持续的发展前置条件;(2)第二阶段应以SO策略为主,WO策略为辅,在内部劣势改善后,再采取争取外部机遇,进一步提升金阳白魔芋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的策略,实现产业优质高效发展、达成发展愿景。最后,本文结合实际为金阳白魔芋产业设计出分三个步骤进行的策略,第一步是稳定发展(WO为主,SO为辅);第二步是多元提升(SO为主,WO为辅);第三步是跨越突破(SO为主,WO为辅)。并为三个步骤分别提出了策略实施建议,包括: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芋自给;扩大白魔芋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制定品牌培育方向;发展县内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技术水平提升;加强合作社联社影响力,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加大农产品科研力度,解决白魔芋产业顽固病害问题;引进高精尖新产品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周一佳[7](2019)在《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首先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然后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十堰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资源禀赋,树立“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大力实施蔬菜百亿工程。魔芋产业是我国的特色产业,全世界的魔芋产量中我国占比60%,湖北省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生产比例1/3以上,而十堰市截止2015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1.57万亩,其中竹溪县种植面积为8.2万亩,占比全市70%以上。本文主要针对十堰市的魔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魔芋市场进行总结,指出十堰市魔芋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阻碍,最后给十堰市魔芋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使魔芋产业能够在十堰市更好更远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十堰市魔芋产业现状,本人通过寒假的时间在十堰市魔芋主要生产地竹溪县的魔芋农业合作社和魔芋加工企业进行调查,本文主要用理论分析法、例证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湖北省和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和原因分析,得出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魔芋的产量逐渐被制约、加工产品层次不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缺乏品牌意识和商业模式、缺乏资金投入;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保障魔芋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加工企业、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魔芋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品牌营销,建设商业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姚超豪[8](2015)在《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研究 ——以巴莱资本贵州魔芋项目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现代农业是未来大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但农业与产业资本的结合一直在努力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成功模式。本论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基础上,探讨了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分析了农平高科、绝味食品等农业类公司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典范,总结了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若干经验。然后,分析了魔芋产业的特征,产业前景,贵州魔芋产业的优势特征及未来市场。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巴莱资本在贵州魔芋项目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探讨了如何进行营运管理、投资计划和风险控制的。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发展且前期广阔,但需要产业资本大胆地,科学地,有计划地融入现代农业中,实现农业资本的产业化,金融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黄晓芸[9](2013)在《魔芋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文中指出我国是魔芋的发源地之一,魔芋资源非常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魔芋产区,研究表明,魔芋是自然界中唯一大量含有葡甘聚糖的特种经济作物。葡甘聚糖具有可食性、胶凝性、成膜性、稳定性等40余种特殊理化特征,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业、日用化工、轻纺印染、电子工业、石油钻探、建筑业、环保行业和饲料工业等行业。魔芋作为药品和食品利用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魔芋产业的兴起仅有20余年,不过发展速度很快,精粉产量迅速超过日本,占据了 90%的欧美市场份额,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魔芋原料生产国。但由于全国魔芋净作加上间套作程度不高,魔芋病虫害(软腐病)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魔芋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国内市场的缺额仍高达20万吨/年。同时,国际上对魔芋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魔芋精粉价格已由2000年的1.8万元/吨上涨至2012年的6.5万元/吨。因此,发展魔芋种植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发展前景。福建省魔芋制品产业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作为魔芋适种区,福建省内魔芋资源却十分缺乏,80%靠外省供应,魔芋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是福建省魔芋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福建省内推广栽培种植白魔芋、花魔芋等品种资源较好的魔芋,能有效地带动全省魔芋种植业的发展,极大地缓解全省魔芋资源紧缺的问题。魔芋是宁化县重要的农副土特产品,尤其是在宁化县安远乡种植历史悠久,居全县之冠。近年来,随着魔芋行情的持续走高,加上政府部门的推广,农民从原有的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转向较大面积的规模化种植魔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魔芋种植面积的扩大,魔芋生产环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魔芋种芋数量少且质量不高,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不到位,导致魔芋病害日趋严重,高发时产量损失30%-80%,甚至绝收,使得农民遭受极大的损失,影响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宁化县乃至于福建省主要种植的魔芋种均为花魔芋,从研究对比结果看,与花魔芋同为全国主要栽培品种的白魔芋,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且白魔芋的葡甘聚糖含量、黏度在魔芋属中居于榜首,褐变相对较轻,加工制品的色泽洁白,品质最佳,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广泛青睐,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为此,本文从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高值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基地建设、高效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加工技术五方面切入,对宁化县白魔芋引种、繁育、栽培、推广、防病、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建立适应宁化县情的白魔芋高效种植和加工技术,为福建省其他地区引种白魔芋提供初步依据,并通过白魔芋食品综合加工技术的,有效促进宁化魔芋产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高值化目标。

蔡铭[10](2013)在《宜昌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了主要研究的对象。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农村贫困现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走向了规模化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业就业岗位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教育水平和资金筹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宜昌作为湖北省魔芋产业的主产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壤的微酸性为魔芋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魔芋产业因具有质量好,效益高,用途广等特点,成为宜昌农业的新亮点。本文通过对宜昌魔芋产业发展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制约宜昌魔芋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市场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农民教育培训水平低下、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快宜昌魔芋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魔芋组织化进度、开发魔芋产品多样化、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发展绿色有机魔芋产业、建立魔芋产品品牌。

二、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秦岭南麓长安硒茶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规划实践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特色小镇
        2.1.2 秦岭南麓
    2.2 特色小镇相关理论研究
        2.2.1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缘起
        2.2.2 城镇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理论
        2.2.3 城镇空间结构与布局形态理论
    2.3 国内外特色小镇理论与实践
        2.3.1 国外特色小镇理论研究
        2.3.2 国外特色小镇规划及经验启示
        2.3.3 国内特色小镇理论研究
        2.3.4 国内特色小镇规划及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秦岭南麓长安硒茶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优势与特征
        3.1.1 区域交通便利
        3.1.2 生态与人文资源丰富
        3.1.3 相关战略与规划机遇
    3.2 存在的问题
        3.2.1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3.2.2 特色产业发展滞后
        3.2.3 物质空间支撑不足
    3.3 发展潜力分析
        3.3.1 潜在优势资源
        3.3.2 市场竞争潜力
    3.4 规划策略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宏观策略:生态保护优先与区域联动发展
    4.1 以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为底线
    4.2 以联动区域产业发展为路径
        4.2.1 全域富硒产业分工协作、梯度发展
        4.2.2 区域旅游资源联动延伸、融合发展
        4.2.3 全域旅游注入茶文化,变茶区为茶文化体验景区
    4.3 以深化特色产业内涵为核心
        4.3.1 以绞股蓝为突破口,对接大健康产业,做强特色产业
        4.3.2 龙头企业引领,进行品牌整合
        4.3.3 以“茶+X”模式,丰富茶文化体验,打造茶旅游基地
        4.3.4 融合“互联网+”,打造茶旅融合新兴经济体
    4.4 以创新联合开发机制为保障
        4.4.1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开发模式
        4.4.2 借助PPP运作模式,采取政企统筹开发,风险共担的“双赢”目标
        4.4.3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土地开发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中观策略: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优化
    5.1 构建产业谱系,加强产业内涵外延
        5.1.1 县城、镇区、村庄全域产业联动发展
        5.1.2 保障一产,扩容二产,使茶园稳固增效
    5.2 依托总体结构,培育复合功能空间
    5.3 立足用地条件,布置各类功能空间
    5.4 拟定实施计划,推进小镇项目落地
    5.5 本章小结
6 微观策略:空间引导与品质提升
    6.1 提升整体空间品质
        6.1.1 依托山水资源,落位6 大茶旅融合项目
        6.1.2 创建滨水空间,塑造“慢”滨水生活
        6.1.3 慢行交通引领,营造景观、文化与交通相渗透的环境氛围
    6.2 塑造小镇特色风貌
        6.2.1 特色风貌总体框架
        6.2.2 风貌管控要素梳理
        6.2.3 建筑高度控制
        6.2.4 建筑风貌管控
    6.3 完善配套设施系统
        6.3.1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3.2 优化公共交通环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绵阳市藤椒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藤椒产业链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2.1 藤椒产业链相关概念
    2.2 藤椒产业链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交易费用
        2.2.2 规模经济
        2.2.3 产业链
3 绵阳市藤椒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国内藤椒行业发展情况
        3.1.1 中国藤椒产业链发展概况
        3.1.2 四川藤椒产业链发展概况
    3.2 绵阳市藤椒产业链发展现状
        3.2.1 藤椒产业链发展总体情况
        3.2.2 藤椒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情况
        3.2.3 藤椒产业链发展调查分析
    3.3 绵阳市藤椒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藤椒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程度不高
        3.3.2 各环节缺乏紧密联系,利益连接机制不合理
        3.3.3 产业链组织模式不合理
        3.3.4 藤椒产业链服务保障不足
4 同属藤椒系的花椒产业链典型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
    4.1 四川汉源花椒产业链发展状况分析
        4.1.1 汉源花椒产业链概况
        4.1.2 汉源花椒产业链经验借鉴
    4.2 四川金阳花椒产业链发展状况分析
        4.2.1 金阳花椒产业链概况
        4.2.2 金阳花椒产业链经验借鉴
    4.3 陕西韩城花椒产业链发展状况分析
        4.3.1 韩城花椒产业链概况
        4.3.2 韩城花椒产业链经验借鉴
    4.4 本章小结
        4.4.1 三地花椒产业链纵向整合优化的先进经验
        4.4.2 三地花椒产业链链接模式的先进经验
5 绵阳市藤椒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建议
    5.1 提升藤椒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水平
        5.1.1 发展绵阳市藤椒优势产业带,提升种植水平
        5.1.2 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提升加工环节的水平
        5.1.3 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提升销售和流通环节水平
    5.2 加强各环节之间的链接,建立合理的链接机制
        5.2.1 建立完善的市场交易
        5.2.2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市场功能
        5.2.3 挖掘品牌价值
    5.3 建立合理的产业链组织模式
        5.3.1 推进科学的产业链组织模式
        5.3.2 整合藤椒产业链纵向各环节
        5.3.3 整合藤椒产业链横向各环节
    5.4 完善绵阳市藤椒产业链服务保障措施
        5.4.1 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5.4.2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藤椒种植情况调查问卷

(3)农旅融合背景下彭水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农旅融合与特色农业的相关研究概括
        1.3.1 农旅融合的研究概括
        1.3.2 特色农业的研究概括
        1.3.3 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农旅融合
        2.1.2 特色农业
        2.1.3 特色农产品
        2.1.4 产业价值链
        2.1.5 模块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彭水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3.1.1 产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
        3.1.2 模块化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解构
        3.1.3 模块化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重构
        3.1.4 模块化视角下的产业融合过程
    3.2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
        3.2.1 特色农业补充旅游业的短板,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2.2 旅游业提升特色农业的品牌形象,拓宽客源
        3.2.3 融合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
        3.2.4 融合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3 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价值链刻画
        3.3.1 特色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刻画
        3.3.2 旅游业产业价值链的刻画
    3.4 模块化视角下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4.1 模块化视角下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型
        3.4.2 从融合模型透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过程
第4章 彭水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4.1 彭水农业的发展概况
        4.1.1 彭水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概况
        4.1.2 彭水农业发展概况
    4.2 彭水特色农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2.1 彭水特色农业发展概括
        4.2.2 彭水中华蜜蜂产业
        4.2.3 彭水红薯产业
    4.3 丰富多样的彭水特色农产品
    4.4 彭水特色农业的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第5章 基于融合模型透视彭水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5.1 轻视对区域农业品牌形象的打造
    5.2 产业链短而狭窄,基础设施落后
    5.3 农旅融合程度低,形式重于实际
    5.4 对观光农业园区的打造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
    5.5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者
    5.6 缺乏适合农旅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
第6章 基于融合模型和彭水特色农业的问题选择发展方式
    6.1 特色农业农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
    6.2 彭水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6.2.1 综合型观光农业
        6.2.2 体验型观光农业
        6.2.3 特色民俗村落
    6.3 基于彭水特色农业发展方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6.3.1 加强特色农业品牌的营销宣传
        6.3.2 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技术改革
        6.3.3 注重观光农业的发展
        6.3.4 加强政策的规划指导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民族文化资源
        3.1.4 资本现状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3.1.6 政策环境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3.2.1 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6.4.2 选取指标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6)四川省金阳县白魔芋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简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及产业扶贫
        2.1.2 白魔芋产业及产业链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
        2.2.2 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2.2.3 关于魔芋产业研究
        2.2.4 关于产业策略选择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相关理论简介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2 策略管理理论
3.金阳县白魔芋产业现状分析
    3.1 金阳县白魔芋基本情况说明
        3.1.1 金阳白魔芋开发价值
        3.1.2 金阳白魔芋地理优势
        3.1.3 白魔芋产业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性
    3.2 白魔芋生产现状分析
        3.2.1 金阳白魔芋种植分布
        3.2.2 金阳白魔芋种植规模变化情况
        3.2.3 金阳白魔芋选种情况
        3.2.4 金阳白魔芋选地情况
    3.3 白魔芋加工现状分析
        3.3.1 白魔芋加工技术情况
        3.3.2 白魔芋产品附加值情况
    3.4 白魔芋销售现状分析
        3.4.1 白魔芋销售收入
        3.4.2 金阳白魔芋销售的三种渠道
    3.5 白魔芋产业政策扶持情况分析
        3.5.1 规范种植技术
        3.5.2 创新惠农政策
        3.5.3 成立合作社联社
        3.5.4 保障资金来源
    3.6 本章小结
4.金阳县白魔芋产业发展环境及势态分析
    4.1 白魔芋产业发展环境(PEST模型)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1.5 PEST模型分析小结
    4.2 白魔芋产业发展势态(SWOT)分析
        4.2.1 内部优势
        4.2.2 内部劣势
        4.2.3 外部机遇
        4.2.4 外部挑战
        4.2.5 SWOT分析小结
5.金阳白魔芋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策略选择及实施建议
    5.1 金阳白魔芋产业策略选择及方案制定
        5.1.1 策略愿景与目标
        5.1.2 金阳白魔芋产业SWOT策略综合分析矩阵
        5.1.3 策略方向设计及策略选择
        5.1.4 策略方案
    5.2 金阳白魔芋产业发展策略具体实施建议
        5.2.1 稳定发展阶段
        5.2.2 多元提升阶段
        5.2.3 跨越突破阶段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标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拟创新之处
    六、相关理论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章 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魔芋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我国魔芋产业化基本发展现状
        (二)我国魔芋产业发展前景
    二、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十堰市魔芋种植业发展现状
        (二)十堰市魔芋产量和产值的发展现状
        (三)十堰市魔芋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魔芋的产量逐渐被制约
        (二)加工产品层次不高
        (三)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四)魔芋产业链水平不足
        (五)缺乏品牌意识和商业模式
        (六)缺乏资金投入
    二、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魔芋缺乏良种,病害严重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龙头企业人才短缺,整体竞争力不强
        (四)农业生产大环境和长年依靠产量创收
        (五)对国内外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
        (六)产品营销渠道不畅
第四章 日本魔芋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农业发展概况
        (一)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
        (二)日本农业协同组合
    二、日本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业
        (二)加工业
        (三)制品业
        (四)魔芋市场
        (五)魔芋协会
    三、日本产业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不断调节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
        (二)不断加强农业教育,普遍应用高能机械化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加强完善市场体系和法制的建设
    四、对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一)“公司+农户”的发展形式
        (二)不断加强农村教育和农业机械化
        (三)发展农协组织
        (四)开发魔芋新产品
        (五)加强中日交流以及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 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保障魔芋生产基地建设
    二、突出发展加工企业
        (一)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探索原材料加工方式和新型产品
    三、建设完善的市场体系
    四、推进魔芋产业结构升级
        (一)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带动并振兴中小企业及合作社
        (三)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五、加强品牌营销,建设强化的商业模式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研究 ——以巴莱资本贵州魔芋项目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3 产融结合的方式
    1.4 产融结合后的风险监管
    1.5 产融结合后资本的退出
第2章 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2.1 现代农业发展前景
    2.2 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第3章 巴莱资本与贵州魔芋项目的案例分析
    3.1 巴莱资本概况
    3.2 贵州魔芋项目
        3.2.1 魔芋产业前景
        3.2.2 贵州魔芋产业优势与挑战
        3.2.3 巴莱资本与贵州魔芋产业有机融合的分析
第4章 贵州巴莱魔芋产融结合效益分析与评估
    4.1 贵州魔芋项目管理
    4.2 魔芋工厂建设
    4.3 魔芋交易市场建设
    4.4 初步经济效益分析
    4.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6 魔芋产业化、资本化的设想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9)魔芋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魔芋种植现状
        1.3.1 我国魔芋的起源、分布、分类
        1.3.2 国外魔芋种植资源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1.4.1 白魔芋常规快繁技术
        1.4.2 白魔芋栽培技术体系建立
        1.4.3 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
        1.4.4 白魔芋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4.5 白魔芋综合加工技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魔芋一般特征的研究
    2.1 魔芋生产发育过程
        2.1.1 幼苗期
        2.1.2 换头期
        2.1.3 球茎膨大期
        2.1.4 球茎成熟期
        2.1.5 生长周期中各器官的生长
    2.2 花魔芋与白魔芋的形态特征
    2.3 魔芋的功能及应用
        2.3.1 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
        2.3.2 魔芋的生物活性
        2.3.3 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
        2.3.4 魔芋葡甘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
第三章 白魔芋种植的快繁技术
    3.1 我国魔芋的种植现状
        3.1.1 魔芋育种工作的现状
        3.1.2 魔芋软腐病的防治现状
    3.2 快繁技术理论基础
        3.2.1 芽培养
        3.2.2 鳞片培养
        3.2.3 叶柄切段培养
        3.2.4 根状茎和球茎培养
        3.2.5 种子培养
    3.3 MS培养基母液的制备
        3.3.1 贮备液Ⅰ:大量元素
        3.3.2 贮备液Ⅱ:微量元素
        3.3.3 贮备液Ⅳ:铁盐
        3.3.4 贮备液Ⅳ:有机物
        3.3.5 贮备液Ⅴ:激素
        3.3.6 贮备液Ⅵ
        3.3.7 无菌水
        3.3.8 蔗糖
        3.3.9 琼脂
    3.4 魔芋培养基的制备
        3.4.1 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用量
        3.4.2 配制方法
        3.4.3 分装
        3.4.4 灭菌
        3.4.5 保存
    3.5 白魔芋组织培养成苗的流程及关键技术
    3.6 白魔芋规模化组织培养
第四章 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与栽培采收技术
    4.1 白魔芋种植基地的建设
        4.1.1 基地选择
        4.1.2 白魔芋种植基地规划
        4.1.3 白魔芋种植基地开垦
        4.1.4 白魔芋种植基地生态建设
    4.2 白魔芋种植的栽培采收技术
        4.2.1 种植时期选择
        4.2.2 种植方法选择
        4.2.3 基肥施用
        4.2.4 播种
        4.2.5 选地、耕作
        4.2.5.1 栽种
        4.2.5.2 田间管理
        4.2.6 采收
        4.2.7 贮藏
第五章 推广种植与栽培模式选择
    5.1 种植地区环境条件
        5.1.1 温度
        5.1.2 光照
        5.1.3 水分
        5.1.4 土壤
        5.1.5 茬口
    5.2 宁化县生态气候条件
        5.2.1 热量充足.雨量丰沛,满足白魔芋生长所需热量和水分条件
        5.2.2 夏天酷暑、高温危害较轻
        5.2.3 冬无严寒,满足球茎贮藏和宿地越冬的需要
        5.2.4 阴雨多,湿度大,为白魔芋提供适宜其生育的生态环境
        5.2.5 风速较小,不易倒伏
        5.2.6 宁化县不利于白魔芋生长的气候因素
    5.3 栽培模式
        5.3.1 根状茎两年促成栽培模式
第六章 白魔芋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病害及防治
        6.1.1 魔芋软腐病
        6.1.2 魔芋白绢病
        6.1.3 其他病害
    6.2 主要虫害及防治
    6.3 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七章 白魔芋综合加工技术
    7.1 白魔芋初加工技术
        7.1.1 白魔芋干片加工技术
    7.2 白魔芋精粉加工技术
        7.2.1 白魔芋精粉的分类
        7.2.2 白魔芋精粉加工的分类
        7.2.3 白魔芋精粉加工方法
        7.2.4 白魔芋精粉标准
        7.2.5 白魔芋精粉的贮藏
    7.3 白魔芋主要加工机械
    7.4 传统魔芋食品及加工工艺
        7.4.1 魔芋传统食品分类
        7.4.2 传统魔芋食品制作工艺
    7.5 新技术新工艺
        7.5.1 可溶性膳食纤维
        7.5.2 魔芋可溶可食薄膜
        7.5.3 高纯度魔芋葡甘聚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宜昌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1.2.2 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1.3. 论文思路、框架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基本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1.1 农业产业化的起源
        2.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
        2.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2.2.3 农业现代化
        2.2.4 农业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宜昌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3.1 我国魔芋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3.1.1 我国魔芋产业发展概况
        3.1.2 我国魔芋产业的前景分析
    3.2 宜昌魔芋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3.2.1 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
        3.2.2 政府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发展
        3.2.3 宜昌魔芋育种、种植技术领先
        3.2.4 宜昌魔芋产业打造驰名商标
        3.2.5 宜昌魔芋产业化规模已经形成
        3.2.6 宜昌魔芋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
    3.3 宜昌魔芋产业发展问题解析
        3.3.1 市场结构不合理
        3.3.2 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
        3.3.3 农民教育培训水平较低
        3.3.4 资金筹措困难
4. 日本魔芋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农业发展概况
    4.2 日本产业化发展经验启示
        4.2.1 利用补贴、扶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
        4.2.2 发展农协组织,促进产业化发展
        4.2.3 普及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
        4.2.4 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发达
        4.2.5 “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模式
    4.3 对宜昌农业发展的启示
        4.3.1 强化政府作用
        4.3.2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3.3 提高农业的科技化程
        4.3.4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5. 宜昌市魔芋产业化发展建议与对策
    5.1 加快投融资本体制改革
        5.1.1 加强企业自身的资金筹措能力
        5.1.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5.2 推进魔芋产业组织化进度
        5.2.1 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发挥带动作用
        5.2.2 完善魔芋产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5.2.3 大力发展磨芋产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3 提高深加工研发,开发魔芋产品多样化
        5.3.1 对魔芋中的KGM加以利用开发,延长魔芋产业链
        5.3.2 加大力度开发魔芋美容系列用品研究
    5.4 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
    5.5 发展绿色有机魔芋产业
    5.6 建立魔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5.6.1 建立魔芋产业质量管理体系
        5.6.2 树品牌意识创名优品牌
6. 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秦岭南麓长安硒茶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D]. 郑松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绵阳市藤椒产业链优化整合研究[D]. 罗舒.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农旅融合背景下彭水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式选择[D]. 许欢. 西南大学, 2020(01)
  • [4]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四川省金阳县白魔芋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策略选择[D]. 毛俊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十堰市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周一佳.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现代农业与产业资本有机融合研究 ——以巴莱资本贵州魔芋项目为案例[D]. 姚超豪.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9]魔芋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D]. 黄晓芸.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宜昌魔芋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蔡铭.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发展重庆有机魔芋产业,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