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途径与关键技术

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途径与关键技术

一、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认为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李静,刘迪,常媛媛[2](2021)在《地下水超采的农业项目综合治理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河北省49个试点县区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地区特别是河北省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农业灌溉是地下水超采的主要诱因。本文基于可得的2016—2019年河北省49个县地下水治理的农业项目数据,采用EBM模型度量了农业项目综合治理效率及主要措施的治理效率,并运用分数响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项目综合治理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项目综合治理效率保持了较高水平,综合治理效率及具体项目的效率呈现波动中改善势头;县区间治理效率分化明显;种植结构调整的效率高于其他措施。降水量、井灌回归补给以及财政支持对效率提升起到显着正向作用,地下水开采量、地表水体和农业比重呈负向制约作用。据此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协调治理机制、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调整人口和产业结构以及注重运用新技术等政策建议。

于翔[3](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高帅[4](2021)在《临漳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紧紧[5](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境破碎。混农林广泛分布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石漠化治理进程。喀斯特区具有特殊的二元三维结构,降水总量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可利用率低,采用适宜的节水措施对混农林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十分必要。根据地理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基本原理,2017-2020年,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分5次在研究区6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1278个样品16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论文紧紧围绕石漠化治理农艺节水与混农林业高效增值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措施后各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变化,秸秆+保水剂立体覆盖效果最佳。整体而言,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和地膜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地膜覆盖能显着提高0-10cm表层土壤含水量;除地膜覆盖外,其他三种措施能有效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着降低土壤容重(P<0.05)。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能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农艺节水措施对植物蒸腾影响较大,蒸腾水分利用效率不同措施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因环境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在撒拉溪各农艺措施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百分比为:地膜覆盖(21.05%-55.46%)、秸秆+保水剂(29.16%-54.72%)、单施秸秆(8.65%-40.71%)、单施保水剂(2.09%-43.51%)。在花江:地膜覆盖(1.32%-12.36%)、秸秆+保水剂(3.72%-24.06%)、单施秸秆(0.62%-10.63%)、单施保水剂(0.48%-4.69%)。在施秉:秸秆+保水剂(6.98%-14.54%)、单施秸秆(6.45%-10.65%)、单施保水剂(0.85%-12.77%)。整体,秸秆+保水剂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地膜覆盖、单施秸秆和单施保水剂。(3)地膜、秸秆、PAM型保水剂农艺节水措施应用于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混农林土壤棵间蒸发量,不同农艺措施在研究区的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均为: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地膜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在撒拉溪介于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之间,花江高于秸秆+保水剂处理。土壤蒸发降低幅度为:施秉>关岭-贞丰>毕节,因种植模式不同有所差异,整体上可以使棵间土壤蒸发量降低8.9%34.62%。(4)根据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提出水肥耦合改良技术、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关键技术,针对节水蒸腾效益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节水效益监测技术,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应用示范,在研究区共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增值混农林地面积约13.5 hm2,改善了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植物蒸腾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土壤蒸发量,提高了蒸腾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示范效果良好。

吴清林[6](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康绍忠[7](2019)在《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推动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的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及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两项节水重点任务,结合研究成果和考察实例,从推动适水农业发展、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重在解决农业高效节水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四方面提出贯彻落实具体建议,为农业节水发展提供了思路、对策。

王桂荣[8](2017)在《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及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位于我国缺水最严重的海河流域,是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漏斗区,可用水量只有世界平均用水量的1/28。农业是河北省用水量和耗水量最大的产业,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但农业灌溉存在灌溉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低和用水浪费严重问题,呈现“短缺-超采-低效-浪费”的现状。为解决农业节水问题,农业科技人员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研发,构建了一系列的种植业高效用水模式。本文选择典型的粮食、蔬菜、果树高效用水技术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对其技术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以及农户采纳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进行效益评价。其中,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8412.18元/公顷、5699.3元/公顷、1352.56元/公顷,综合效益为15464.04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1876.59%、34.46%、8.65%、49.92%;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1073.07元/公顷、1495.71元/公顷、126.14元/公顷,综合效益为2694.92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24.19%、9.38%、0.78%、8.35%;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876.76元/公顷、743.06元/公顷、1691.61元/公顷,综合效益为3311.43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99.74%、7.55%、12.82%、26.88%;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5239.92元/公顷、4630.59元/公顷、216.96元/公顷、综合效益为10087.47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2.33%、6.46%、2.45%、3.3%;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10591.42元/公顷、8729.63元/公顷、313.71元/公顷,综合效益为19634.76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52.81%、29.96%、11.22%、37.77%;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为2172.92元/公顷、3451.23元/公顷、75.17元/公顷,综合效益为5699.32元/公顷,分别比常规地面灌溉高3.69%、13.27%、1.23%、5.83%。其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得出,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分别为0.863、0.907、0.912、0.834、0.692、0.825,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效率非有效性,存在技术模式生产要素投入配置不合理,规模与投入产出不相匹配的现象。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优势未完全发挥,存在着较大的技术效率改进空间,潜力有待挖掘。从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技术效率主要受技术培训的影响;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主要受经营面积、增加投资、技术培训、参加保险和土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技术效率主要受户主年龄、技术培训和经营面积的影响。其中,技术培训是影响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三,以小麦玉米三大高效用水技术模式为例,基于结构方程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技术模式综合效益均有正向作用,其中社会效益对其作用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369;生态效益影响系数为0.190;经济效益影响系数为0.169。说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技术模式的综合效益作用较大。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看,三者呈相互促进关系。三种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优势在于省工、省水、省肥、省药。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肥料的利用;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更加注重对中低平原浅层咸水的利用开发,避免大量开采地下水;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更加注重作物潜力的开发,利用两年三熟代替一年两熟制度,土地修养生息的同时,发挥对雨水利用。三种技术模式各有优点,同时三种高效用水技术模型结合两晚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第四,分析了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校用水技术模式推广现状、途径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小麦玉米为例,运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采用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技术模式属性特征不同,同一因素对农户采用不同类型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影响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对技术模式了解程度、是否省肥和减少成本的认知、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是否需要政府补贴对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采用呈正向影响,而土地细碎化程度、是否省工的认知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户主年龄、经营规模、耕地细碎化程度、对技术模式了解程度、是否省工和减少成本的认知、是否需要政府补贴对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的采用起到正向影响,而家庭总收入、是否增加产量的认知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土地细碎化程度、了解技术模式、是否增加产量的认知对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的采用起到正向影响。是否省水的认知对三种技术模式采用的影响不显着,说明农民对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节水功能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只考虑了其他因素。技术培训对三种技术模式的采用都起到正向影响。最后,从简化技术模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加强针对性技术培训,创造技术传播氛围;用好技术补贴和保险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牵住水价改革牛鼻子,提高技术传播效率;加强管理组织建设,创新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以上途径,为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推广,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经济价值奠定基础。

崔永增,高振宏,贾秀领[9](2014)在《华北地区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态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背景下,指出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工程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等主要农业节水技术措施,进一步探讨了国外先进国家的传统农业节水技术状况。对华北地区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北省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河北省的环境状况提出了农业节水方式,为指导该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楼豫红[10](2014)在《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认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个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是正确认识本地区节水灌溉发展水平、进一步科学规划与建设,更好地推动本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基础,也是缓解本区域用水紧张局面、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对于推动区域节水灌溉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保证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本文在详细调查2010年四川省不同区域节水灌溉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四川省节水灌溉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33项指标,建立了区域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筛选出14项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逼近理想解评价法(TOPSIS)、可变模糊评价法(VFT)和集对评价法(SPA)的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四川省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处于“较差”水平,各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来发展潜力较大。(2)3种评价模型对四川省的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真实反映了实际情况。TOPSIS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最为一致;SPA模型计算简便,但对不同区域处在同一等级时其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映节水水平的差异性;VFT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评价结果略偏向好的方面。(3)3种评价模型均可应用于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且均准确了反映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的整体发展水平。TOPSIS模型评价结果最为准确,VFT模型次之,SPA模型相对较差。TOPSIS模型可以推广应用于不同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4)未来四川省不同节水灌溉区域的发展重点为:盆地腹部区在充分利用当地径流的前提下,从盆周山区调水,抓好大中型灌区与水源工程新建,对已成大中型灌区实施渠道防渗及田间工程配套,并努力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盆周山区重点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已成渠道防渗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加快新建灌区建设步伐;攀西山地区应加快各类灌区节水改造与水源工程整治,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西部高山高原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力度,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并推广管道输水灌溉与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二、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2 Meta分析结果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4.1 研究方法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6.2 变量方程赋值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6.4.3 模型检验
        6.4.4 参数情景设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农艺节水
    (二)石漠化山地农艺节水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一)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农艺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 农艺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及土壤蒸发的影响
        1 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的影响
        2 农艺措施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三)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四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
    (一)农艺节水现有技术
        1 地表覆盖技术
        2 耕作保墒技术
    (二)农艺节水技术创新
        1 水肥耦合改良技术
        2 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
        3 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
        4 节水效益监测技术
五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混农林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四)农艺节水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1 规划设计流程
        2 应用示范过程
    (五)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六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三 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论文
    三、获得奖励
致谢

(7)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推动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适水农业发展
二、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
三、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
四、重在解决农业高效节水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1. 高度重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农艺技术的配套集成, 大力推广作物水肥药一体化技术
    2. 高度关注灌溉作物生产的“三高三低”现象, 大力推广特色经济作物节水调质优产高效灌溉技术
    3. 高度重视高效节水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建立与完善高效节水灌溉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
    4. 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用水监测网络, 建立农业节水补偿机制, 建设高效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5. 加强变化环境下农业高效节水科研工作, 确定科学合理的节水标准, 开发经济、可靠、耐用、适应性广的先进实用节水技术

(8)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高效用水的概念与内涵
        2.1.2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及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2.1.3 成本效益概念
        2.1.4 技术效率概念
        2.1.5 效益评价概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成本-效益理论
        2.2.2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博弈论理论
        2.2.5 行为经济学理论
    2.3 小结
3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主导模式概述
    3.1 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3.1.1 实施背景
        3.1.2 技术模式简介
        3.1.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1.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2 小麦玉米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
        3.2.1 实施背景
        3.2.2 技术模式简介
        3.2.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2.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3 小麦玉米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3.3.1 实施背景
        3.3.2 技术模式简介
        3.3.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3.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4 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3.4.1 实施背景
        3.4.2 技术模式简介
        3.4.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4.4 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5 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3.5.1 实施背景
        3.5.2 技术模式简介
        3.5.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5.4 技术模式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6 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
        3.6.1 实施背景
        3.6.2 技术模式简介
        3.6.3 实施内容及要点
        3.6.4 技术模式实施效果及适宜区域
    3.7 小结
4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 河北省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1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2 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1.3 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 河北省果蔬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1 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2 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2.3 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
    4.3 小结
5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
    5.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5.3 小麦玉米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3.1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3.2 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3.3 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 果蔬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1 设施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2 露地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4.3 果树小管出流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率评价
    5.5 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小麦玉米为例
        5.5.1 研究模型
        5.5.2 指标选取和研究假设
        5.5.3 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4 微咸水补灌节水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5 雨养旱作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结构方程的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综合效益分析——以小麦玉米为例
    6.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6.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解释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评价指标解释
    6.3 研究假设
        6.3.1 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6.3.2 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6.3.3 生态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6.3.4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
    6.4 数据来源说明
    6.5 分析结果
        6.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6.5.2 结构方程分析
    6.6 小结
7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推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7.1 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推广现状
    7.2 推广主要途径和方法
        7.2.1 依托项目进行示范推广
        7.2.2 以行政手段进行推广
        7.2.3 以观摩宣传培训进行推广
    7.3 推广存在的问题
        7.3.1 政府推广与科研单位技术服务衔接不够
        7.3.2 政府补贴政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7.3.3 节水激励机制不健全
        7.3.4 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强
        7.3.5 农户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操作不规范
    7.4 农户采用高效用水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变量选择与理论假设
    7.6 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7.7 计量分析
    7.8 小结
8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模式推广对策与建议
    8.1 简化技术模式,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8.2 加强针对性技术培训,创造技术传播氛围
    8.3 用好技术补贴和保险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
    8.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
    8.5 牵住水价改革牛鼻子,提高技术传播效率
    8.6 加强管理组织建设,创新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9 主要结论和不足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华北地区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态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节水技术
    1. 1 传统农业节水技术
        1.1.1工程节水技术
        1.1.2农艺节水技术
        1.1.3生物节水技术
        1.1.4管理节水技术
    1. 2 现代农业节水技术
2 先进国家传统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状况
    2. 1 以色列
    2. 2 美国
3 河北省农业节水发展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河北省农业节水发展成就
        3.1.1工程节水技术
        3.1.2农艺节水技术
        3.1.3生物节水技术
    3. 2 河北省农业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河北省农业节水发展战略
    4. 1 加强农业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研究
    4. 2 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4. 3 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4. 4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工程
    4. 5 健全农业节水体制机制
5 结语

(10)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1.3 区域节水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评价指标与方法
    2.1 节水灌溉及其发展水平的内涵
    2.2 影响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2.3 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5 逼近理想解评价方法
    2.6 可变模糊评价方法
    2.7 集对分析
    2.8 主成分分析法
    2.9 均值标准差分级法
    2.10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区域工程节水评价
    3.1 评价区域概况及节水工程现状
    3.2 区域工程节水评价体系的构建
    3.3 四川省工程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3.4 四川省工程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3.5 四川省工程节水集对评价
    3.6 结果分析
    3.7 小结及讨论
第四章 区域农艺节水评价
    4.1 农艺节水技术
    4.2 四川省农艺节水技术应用及指标体系构建
    4.3 四川省农艺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4.4 四川省农艺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4.5 四川省农艺节水集对评价
    4.6 结果分析
    4.7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灌溉管理节水评价
    5.1 我国灌溉管理现状与改革
    5.2 灌溉管理节水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5.3 四川省灌溉管理发展评价指标分析
    5.4 灌溉管理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5.5 灌溉管理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5.6 灌溉管理节水集对评价
    5.7 评价结果分析
    5.8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6.1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6.2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主成分提取及权重
    6.3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逼近理想解评价模型构建
    6.4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构建
    6.5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集对评价模型构建
    6.6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7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7.1 节水灌溉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四川省区域未来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7.3 保障措施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地下水超采的农业项目综合治理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河北省49个试点县区的实证研究[J]. 李静,刘迪,常媛媛. 环境经济研究, 2021(03)
  • [3]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临漳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效果研究[D]. 高帅.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5]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D]. 张紧紧.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7]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推动农业适水发展与绿色高效节水[J]. 康绍忠. 中国水利, 2019(13)
  • [8]河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技术模式效益评价及推广研究[D]. 王桂荣.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9]华北地区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态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崔永增,高振宏,贾秀领. 河北农业科学, 2014(03)
  • [10]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楼豫红.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河北省未来农艺节水途径与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