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积极打造绿色走廊

林州积极打造绿色走廊

一、林州市积极营造绿色走廊(论文文献综述)

人民智库课题组[1](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陈红利[2](2021)在《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承载着宝贵的历史记忆,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和基础,也是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却逐渐衰败、甚至消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建筑独具特色、历史积淀丰厚、文化个性鲜明,被评选为2020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其保护研究和开发价值极高,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老、少、边、穷”各种因素交集的国家深度连片贫困区,2020年已实现全域脱贫。尽管解决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基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地关系,合理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势在必行。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238个传统村落(即7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14个省级传统村落,其中47个传统村落重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寻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的分布规律,利用二维象限法对传统村落进行类型划分,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对策建议,以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1)基于GIS空间分析,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格局特征,探讨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海拔、坡向、坡度、水系、城市、交通、经济等因素,为其传统村落分类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采用二维象限法,根据分类内部一致性、分类间差异性的原则,结合实地调研,选取影响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因素,即海拔高程、生产方式、区域特色来划分村落类型,分为“农区中低海拔综合引力型、农区高海拔生态保障型、半农半牧区中低海拔文化重塑型、半农半牧区高海拔特色引领型、牧区高海拔治理提升型”5种类型。(3)基于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现场考察,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农区中低海拔综合引力型民宿经济发展无序,外来文化冲击传统生活方式;农区高海拔生态保障型村落环境恶化,生产方式传统,产出效率较低;半农半牧区中低海拔文化重塑型保护意识和方式落后,长效管理机制缺乏;半农半牧区高海拔特色引领型基础设施薄弱,资源难以持续利用;牧区高海拔治理提升型产业融合度低,意识技能缺乏。(4)针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开发保护建议:强化农区中低海拔综合引力型传统村落区域龙头作用,保护非遗空间,民宿经济创意化发展;打好农区高海拔生态保障型传统村落“绿色牌”,改善生活空间,共建美好家园;整治半农半牧区中低海拔文化重塑型传统村落风貌,传承历史文化,塑造特色空间格局,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完善半农半牧区高海拔特色引领型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打造庭院空间;联合“互联网+”,创建牧区高海拔治理提升型传统村落智慧生产空间,重视文化教育,守护精神家园。

王江[3](2020)在《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乡村住房统一建设中普遍存在村民参与不够、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均质而单调等“重复性”问题,而传统乡村住房自发建设中由村民主导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布局灵活多变等“差异性”特点却十分普遍。针对以上“重复性与差异性”矛盾,构建了一套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该系统兼顾了乡土文化、居住需求、供给生产,耦合了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规则与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规则,为“体小、量大、异质、低价”的乡村住宅探索了一种朝向定制化、灵活性、产业化发展的新设计方法。首先,比较分析了他组织的统建式住区和自组织的自建式住区,指出双重组织驱动的集约化住区是一种代表正面性和积极性的人居空间组织模型,既能避免各自的缺点,又能整合两者的优点。其次,针对他组织住区中普遍存在的难以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以及自组织住区中凸显的异质居住需求等问题,改进了从专家系统的角度提出的“以形态规则作为设计起始点”的形状文法,使之能够添加“居住需求”的标签。其三,为了确保居住需求在乡村住宅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与设计、生产的关联性,剖析了设计要素集、定制要素集、生产要素集之间的交互关系,确立了数字模型、用户、建筑师、研究者、建造商5种主体,构建了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然后,考虑到乡村家庭的居住需求并不容易精确的获取,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乡村的6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并且利用5种典型乡村家庭类型分别论证了周期阶段特征与家庭居住需求的匹配度。最后,从定义的乡村住宅6级分层结构中,抽取“房间、村居、组群、住区”4个层级,开展基于形状文法、关联住区规划布局与住宅个性定制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上述设计系统与方法不仅能对乡村住宅设计灵活性进行验证,而且为面向供应生产的建造装配环节预留“接口”。全文共八章。第一章通过对规模化定制与住宅设计的文献进行关联综述,指出住宅规模化定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住区规划、住宅设计与供应生产集成度不高、双重组织性不强的问题,二是住宅设计与用户阶段性需求及其家庭生命周期关联性不高的问题,三是普遍缺乏将规划、设计与生产集成为一体的设计方法的问题,四是关联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的规则推理研究对于产业化住宅设计理论发展的驱动作用被忽视的问题。第二章通过人居空间自组织理论与相关实例分析,分别剖析了他组织住区和自组织住区的优劣势,提出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应按照双重组织的标准进行建构的结论。第三章归纳并总结了包括工匠式住宅、标准化住宅、同质式住宅、差异化住宅、规模化定制住宅和个性化定制住宅6阶段的产业化住宅发展历程及其设计特征,厘清了基本概念和研究、实践的基础。第四章对数字设计模型的类型、定义、特征、方法和工具进行专题探索,论证基于形状文法的数字生成模型是开展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五章构建由5种主体组成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通过8组交互关系的剖析,着重从设计规则的制定、交互模式的构建两个层面论证实施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的可行性。第六章构建由起步期、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6阶段组成的乡村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结合传统农民、离乡农民、离土农民、内源式新型农民、外源式新型农民等5种典型乡村家庭类型,研究乡村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阶段性的异质居住需求与类型化的住宅空间的关联性。第七章以研究者和建筑师为主体,基于形状文法归纳传统乡村住区中宅基地及其住宅的形态、功能特征,定义3级住区布局规则及其相应的语料库,开展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研究;之后,以用户为主体,定义3种维度的住宅定制规则及其相应的语料库,为之关联乡村家庭的居住需求,开展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研究,完成最后设计结果的输出与验证。第八章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康冬[4](2020)在《基于BIM的医疗建筑病房空间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BIM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尤其在医疗建筑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阶段节省人力物资和时间成本,更对医疗建筑未来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提供了革新性设想的构建平台。因此探讨BIM技术在医疗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病房空间,对BIM技术在医疗空间中的优化和应用进行研究。文章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中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在第二、三章中使用Revit及Dynamo对空间进行重建,并在设计阶段进行分析优化。在第四章中利用Navisworks以施工方的角度对空间模型进行分析,针对项目交接和施工流程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合技术发展趋势,论述BIM技术在建筑项目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在第五章对BIM行业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于BIM项目的设计阶段,利用Dynamo作为Revit的辅助工具,提升空间模型的重建速度与质量,通过编程手段最大限度的代替机械重复性工作,为设计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施工阶段,通过Navisworks对项目施工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优化,提高了工作流程的效率。随着BIM技术的发展,全生命周期概念在项目中越来越重要,BIM技术的重心将逐步从设计施工转向运维管理,设计工具的配合使用也将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文约34000字,图幅42张,表格1张。

刘晓星[5](2020)在《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行山脉以东冀南山区民居建筑受到北方山地地理特征、气候、材料产出、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因素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窗的形式。为了补足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相关研究资料,以便对现存民居窗加以保护,以及更好服务现代建筑设计研究,本文选择了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这一建筑构件进行研究分析以及对冀南山区民居窗形制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的方法,从建筑材料的构造方式出发,描述了冀南山区传统村落民居院落建筑立面构件——窗的分布情况和窗洞的构造形式。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符号学等相关学科对冀南山区民居窗的形制特点和窗格心图案的形式、符号文化含义和构成方式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展现了本地域传统民居窗的种类、窗格心图案的题材的内容以及典型的吉祥图案文化,制造工艺以及艺术特色。同时,叙述并分析了冀南传统民居窗的保护措施,以及冀南山区民居窗格心图案在现代建筑设计和装修上的应用。

欧阳一星[6](2019)在《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河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益严重的趋同现象,主要问题是脱离场地应有的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一定地域环境造就当地文化,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景观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反映地域特征时应以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及社会背景为设计依据,并依托场地具体环境。园林场所是通过具体的物质要素诸如建筑、小品、植物等的规划设计来呈现设计师想法的空间,从而体表达特定主题和氛围。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功能划分的高度明确,以及市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变得单调而麻木,人与城市环境的距离变大。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需要特定的空间进行放松和交流,亲近自然和人文景观。地域性是园林特色的重要属性,要重拾现代主义思想主导下被冷落的情感与共鸣,避免地域文化收到全球化的冲击,就要解决园林设计中特色消失、景观趋同的问题,必需立足于时代,在尊重文化传承及园林设计的规范与原则下,注重保护场所的独特性,以地域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创造出人们得以栖居的、具有文化与情感认同的园林场所。园林设计须要基于地域文化,避免形成说教般的的风格或形式,而是形成创造园林特色的一种理性思路与方法。论文从当今园林趋同现象入手,分析归纳了建筑学、风景园林学领域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总结、归纳了趋同与存异所表现的特征及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指出重视地域文化、尊重场所精神的意义。通过人文地理学、游憩学及相关概念研究,结合风景园林的特点对地域文化及场所精神的概念及内涵作出阐述,指出地域文化和园林场所之间的关系,作为讨论地域文化下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论文关注城市滨水地区在开发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这也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在规划设计与实地建设滨水绿地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城市形态、文脉的延续性和地域特性的发掘与表达,许多项目趋同现象明显,不注重对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的演替过程在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景观。同时在以“地域性”对抗“全球化”的国际文化潮流背景之下,“民族的即世界的”和“原生态”这两个理念逐渐普及,都与“地域性”理念紧密联系。地域性理念在当下和未来都会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中最需要重视的部分。论文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思路与框架,从地域的自然环境、传统、民族、宗教、本土技术与材料、景观形态和肌理等诸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表达策略,结合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的实例,分析并总结了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场所的创新途径,并对我国当前园林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一章结合实地项目——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河规划设计,在展示辉县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对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做出探索。

刘迪[7](2019)在《城市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营造 ——以林州市红旗渠纪念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纪念,是人类对过往人物或事物的一种回忆。它隐含着追忆者的深沉情感,又带来后来者无尽的思考与感悟。纪念历史长河中的万千过往,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与怀念,又能激励着人们朝着更为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行。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媒介,博物馆、艺术展览、公园、演讲等形式均属于主要媒介[1]。本文重点讲述纪念性公园,论述它承载着人类的主观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机的融入到公园的环境布局当中,透过场景氛围传递历史文化。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纪念性公园的实质是把精神功能放在了公园表达的首位,要求有较高的情感艺术表现力,因而在规划设计上也就有了一定的挑战性[2]。本文以林州市红旗渠景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纪念性景观所传达的场所精神带来人们的情感体验为理论基础,探究如何在红色精神中提取纪念元素表达场所感以及如何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体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并通过文献查找阅读,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软件会屯等研究方法对林州市红旗渠纪念公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第一部分,通过阐述纪念性公园在大环境下的发展现状,引出此次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立足点。分别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列举了纪念性景观的特征、红色纪念元素的运用以及空间手法应用原理等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根据相关理论的主要研究点,列举了美国千禧年公园、罗斯福纪念公园等纪念性景观方面的优秀案例,学习其对事件或人物内涵的纪念性表达形式,理解当代纪念性景观的新特征。同时总结了运用小中见大手法造园的优秀案例,学习遮挡地面、框景、框景错位、俯视和仰视五种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空间形式,通过分析为红旗渠纪念公园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得到启示和设计方法和素材的借鉴。第三部分,结合前期理论,规划设计林州市红旗渠纪念公园,通过分析项目现状、周边环境,构思设计理念进行功能、交通、视线、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得出总体规划,并对重要节点进行文字和图示的详细介绍以及后期的专项设计。研究的最后部分是结论与展望,通过总结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表达,并应用到红旗渠纪念公园设计中,希望人们在纪念公园中体会红色精神,感受“纪念性”的场所感,对以后的现代纪念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军[8](2016)在《结合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探析 ——以红旗渠干部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国际、城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促进了建筑业的成长,迅猛的发展给中国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风格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各地地域特色逐渐丧失,这一问题的出现受到了全球的关注,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室内设计在解决这一问题所扮演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结合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检索、调查分析、实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法为分析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构成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组成要素,并在实践项目红旗渠干部学院设计中应用。本研究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绎过程来构架全部内容。论文一共分六章,分别为绪论、结合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相关概述、红旗渠干部学院方案前期准备及调研、红旗渠干部学院设计理念、基于地域特色的红旗渠干部学院方案设计和结语。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的部分。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体概述,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部分。首先对地域文化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然后引入地域性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明确了地域特色对于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意义;最后结合中外实际案例,研究地域特色的构成要素对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影响。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的部分,同时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部分。具体分析了影响红旗渠干部学院地域特色的因素,从环境观、人文历史观等方面分别对红旗渠干部学院地域特色的塑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得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揭示其地域特色背后的设计思想。最后,地域特色的塑造对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本文就此做出的研究成果能为以后相关的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玉凤[9](2016)在《美丽乡村视角下林州南部乡镇聚落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新型城镇化的深化发展,学术界对于乡村地区的关注度大幅提高。本文选取林州南部地区五龙镇作为研究地区,一方面是由于笔者对这一地区比较熟悉,方便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是由于五龙镇并非是特别出色的乡镇,对于研究广大平凡的乡镇聚落地区有其一定的代表性意义。本论文的出发点是聚焦于五龙镇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聚焦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视角切入,对五龙镇乡村聚落的发展提出优化建议。在对相关概念释义界定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归纳演绎与综合法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从林州南部地区五龙镇乡村聚落的发展依托环境入手,在对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形态特征及发展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聚落的发展规模与成长度、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乡村建设机制、居住空间五个方面对聚落发展的现实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五龙镇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聚落发展程度不均、空废化严重、人居环境堪忧、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完善、乡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与居住空间室内化发展等问题,进而以美丽乡村视角切入,提出了五龙镇乡村聚落的优化原则,分层面对乡村聚落的发展进行了引导,总结出适合于五龙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三种模式,并针对村庄规划、乡村建设、村庄特色、管理机制、乡村文化方面提出了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五项具体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提出如下观点:(1)乡村聚落是个多层次、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其发展受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五龙镇乡镇聚落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制度及技术的综合影响。(2)乡村聚落在优化过程中要考虑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武断做法。本文在对五龙镇乡村聚落的资源条件、社会地位、发展特点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美丽乡村模式,即生态保护型、社会综治型和文化传承型。(3)五龙镇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注重做好村庄规划、完善乡村建房、挖掘村庄特色、健全管理机制、繁荣乡村文化,实现“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陈珊[10](2015)在《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后,办公空间早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信息时代下,办公空间的环境还承担着宣传企业形象的重任,其设计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究竟什么样的办公空间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如何使办公空间设计告别千篇一律、空间模式单一的现状,办公空间设计怎样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问题,一直都是当代设计师思考和探讨的重点。论文以办公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状态,对办公空间的设计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以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方案为例具体阐述办公空间设计原则和方法。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整理了办公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简要阐述了办公空间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并具体论述办公空间的设计要素;第三部分重点对办公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其中包括因地制宜、形式美与功能性并重等四个设计原则,以及对空间理性思考、营造空间氛围与体现企业文化等四个设计方法;第四部分以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方案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办公空间设计进行系统地研究;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出结论。希望能为今后办公空间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研究带来一定启示。

二、林州市积极营造绿色走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州市积极营造绿色走廊(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2)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加速衰败,保护、活化与发展工作迫在眉睫
        1.1.2 传统村落综合价值高,是乡村振兴与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平台
        1.1.3 甘孜藏族自治州成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需更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补充现有传统村落研究内容
        1.2.2 有利于摸清家底,实现传统村落分类保护
        1.2.3 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村落概念界定
        1.3.2 国外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1.3.3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GIS空间分析法
        1.5.2 二维象限法
    1.6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6.1 技术路线
        1.6.2 数据来源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环境
        2.2.3 水文环境
        2.2.4 动植物资源
        2.2.5 旅游资源
    2.3 社会经济
    2.4 农牧区分类
3 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分析
        3.1.1 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整体呈集聚分布
        3.1.2 空间密度的分布特征——南密北疏、东密西疏,呈“核心-边缘型”分布
        3.1.3 空间分布的均衡性特征——数量和密度呈现极强的不均衡性
    3.2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海拔高程因素
        3.2.2 坡向因素
        3.2.3 坡度因素
        3.2.4 河流水系因素
        3.2.5 城镇化因素
        3.2.6 交通因素
        3.2.7 社会经济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的共性特征和类型划分
    4.1 传统村落的共性特征
        4.1.1 自然选址格局
        4.1.2 文化景观特征
    4.2 传统村落的分区方法及类型划分
    4.3 本章小结
5 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同类型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5.1 农区中低海拔综合引力型
        5.1.1 特点
        5.1.2 存在问题
    5.2 农区高海拔生态保障型
        5.2.1 特点
        5.2.2 存在问题
    5.3 半农半牧区中低海拔文化重塑型
        5.3.1 特点
        5.3.2 存在问题
    5.4 半农半牧区高海拔特色引领型
        5.4.1 特点
        5.4.2 存在问题
    5.5 牧区高海拔治理提升型
        5.5.1 特点
        5.5.2 存在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不同类型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策略
    6.1 农区中低海拔综合引力型
        6.1.1 保护传承非遗空间,民宿经济创意化发展
        6.1.2 强化区域龙头作用,辐射带动村落发展
    6.2 农区高海拔生态保障型
        6.2.1 改善生活空间,共建美好家园
        6.2.2 发展生态经济,打好“绿色牌”
    6.3 半农半牧区中低海拔文化重塑型
        6.3.1 整治传统村落风貌,塑造特色空间格局
        6.3.2 突出文化资源特色,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6.4 半农半牧区高海拔特色引领型
        6.4.1 改善基础设施,打造庭院空间
        6.4.2 立足生态本底,挖掘区域特色
    6.5 牧区高海拔治理提升型
        6.5.1 联合“互联网+”,营造智慧生产空间
        6.5.2 重视文化教育,培育本地人才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简介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复兴传统居住模式——满足家庭生命周期需求
        1.2.2 优化住宅设计方法——构建多方交互设计流程
        1.2.3 转变住宅供给机制——完善住宅产业生态系统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聚焦乡村住宅的4 个特点
        1.3.2 聚焦乡村住宅设计的4 种层级
        1.3.3 聚焦北方平原地区的城郊型Z村
    1.4 主要概念辨析
        1.4.1 可持续住宅
        1.4.2 居住需求
        1.4.3 自建式住宅
        1.4.4 乡村家庭生命周期
        1.4.5 批量化生产与规模化定制
        1.4.6 大批量住宅与规模化定制住宅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住宅规模化定制相关性研究
        1.5.2 居住需求与家庭生命周期、住宅设计寿命的关联性研究
        1.5.3 关联数字设计、生成设计与规则定义、形状文法的方法研究
        1.5.4 关联形态特征和定制规则的住宅生成设计推理研究
        1.5.5 研究简评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学科聚焦法
        1.6.3 详细调研法
        1.6.4 参数建模法
        1.6.5 设计研究法
    1.7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框架
        1.7.2 研究逻辑
        1.7.3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点
        1.8.1 角度创新:基于双重组织构建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
        1.8.2 方法创新:提出关联形状文法与居住需求的乡村住宅生成设计方法
        1.8.3 理论创新:提出关联5 个交互主体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居空间自组织理论与相关实例分析
    2.1 人居空间自组织理论研究
        2.1.1 自发性秩序
        2.1.2 自组织理论
        2.1.3 人居空间演化的组织机制
    2.2 自组织的自建式住区实例研究
        2.2.1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甘榜住区
        2.2.2 四川色达的五明佛学院住区
        2.2.3 荷兰阿尔梅勒的奥斯特伍德新城住区
    2.3 他组织的统建式住区实例研究
        2.3.1 美国纽约的莱维敦郊区住区
        2.3.2 秘鲁利马的巴里亚达斯住区
        2.3.3 葡萄牙埃乌拉的马拉盖拉住区
    2.4 双重组织的集约化住区实例研究
        2.4.1 利比亚的黎波里的古达米斯古城住区
        2.4.2 印度印多尔的阿兰若住区
        2.4.3 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巴楚城住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产业化模式及设计方法演变
    3.1 工匠式住宅的自发性设计(1913 年前)
    3.2 标准化住宅的试验性设计(1913-1945 年)
    3.3 同质式住宅的标准化设计(1945-1960 年)
    3.4 差异化住宅的参与式设计(1960-1990 年)
    3.5 大批量住宅的定制化设计(1990-2010 年)
    3.6 个性化住宅的灵活性设计(2010 年-今)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数字设计模型与方法
    4.1 德勒兹哲学对数字设计理论的影响
        4.1.1 差异性
        4.1.2 生成性
    4.2 数字设计模型的类型与特征
        4.2.1 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
        4.2.2 形式模型
        4.2.3 生成模型
        4.2.4 性能模型
        4.2.5 复合模型
    4.3 数字设计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4.3.1 从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
        4.3.2 从子系统模型向综合性模型发展
        4.3.3 从预测性模型向交互性模型发展
    4.4 基于形状文法的乡村住宅数字生成模型
        4.4.1 用户界面层
        4.4.2 业务逻辑层
        4.4.3 数据访问层
    4.5 乡村住宅生成设计的基本步骤
        4.5.1 宅基地与乡村住宅的关系分析
        4.5.2 预定义
        4.5.3 图形定义
        4.5.4 代码定义
        4.5.5 生成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用于住宅规模化定制的设计系统
    5.1 设计系统的组成
        5.1.1 耦合设计、定制、生产的住宅规模化定制相关要素集合
        5.1.2 构建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系统的研究框架
    5.2 基于规则的设计要素集
        5.2.1 转译用户需求
        5.2.2 设定规则层级
        5.2.3 把控定制程度
        5.2.4 基于形状文法的规则设计案例解析
    5.3 基于参与的定制要素集
        5.3.1 引导用户参与
        5.3.2 避免信息过载
        5.3.3 验证用户体验
        5.3.4 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案例解析
    5.4 基于供给的生产要素集
        5.4.1 面向生产和装配的设计
        5.4.2 供应链的重新组织
    5.5 关联设计、定制、生产的住宅规模化定制案例解析
        5.5.1 设计模块语料库构建
        5.5.2 用户参与定制设计
        5.5.3 控制生产成本
        5.5.4 住宅项目建设
        5.5.5 供应模式研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居住需求的乡村家庭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6.1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居住需求分析
        6.1.1 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阶段特征与划分依据
        6.1.2 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适应性调整的关系
        6.1.3 乡村住宅的属性
        6.1.4 影响乡村居住需求变动的因素
        6.1.5 乡村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
    6.2 典型乡村家庭生命周期与其阶段性居住需求和类型化住宅空间的匹配
        6.2.1 传统农民家庭
        6.2.2 离乡农民家庭
        6.2.3 离土农民家庭
        6.2.4 内源式新型农民家庭
        6.2.5 外源式新型农民家庭
    6.3 乡村家庭居住需求的调查分析
        6.3.1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基本信息的获取
        6.3.2 乡村家庭结构与住宅现状分析
        6.3.3 乡村家庭居住需求分析
        6.3.4 调查分析的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形状文法的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方法及应用
    7.1 设计方法的层级
        7.1.1 乡村住区规划布局生成设计方法
        7.1.2 乡村住宅个性定制生成设计方法
    7.2 集合组群和住区的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1 布局生成设计规则的预定义
        7.2.2 定义一级组群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3 定义二级组群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4 定义三级住区布局生成设计规则
        7.2.5 布局生成设计规则小结
    7.3 集合房间和村居的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1 定制生成设计规则的预定义
        7.3.2 定义村居的二维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3 定义房间的二维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4 定义房间的三维定制生成设计规则
        7.3.5 定制生成设计规则小结
    7.4 设计规则的应用
        7.4.1 基于布局生成设计规则的自动输出
        7.4.2 基于定制生成设计规则的用户交互
    7.5 设计规则的验证
        7.5.1 布局生成设计规则的验证
        7.5.2 定制生成设计规则的验证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之处
    8.3 发展趋势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图表来源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目录

(4)基于BIM的医疗建筑病房空间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BIM与实际项目的模型空间设计
    2.1 项目和技术简介
        2.1.1 项目简介
        2.1.2 技术简介
    2.2 病房空间模型
        2.2.1 土建框架的绘制
        2.2.2 建筑装修做法的绘制
        2.2.3 水暖电设备的绘制
        2.2.4 医疗设施及家具的绘制
    2.3 自适应构件关联
        2.3.1 幕墙的绘制
        2.3.2 走廊扶手带及医疗带的绘制
    2.4 模型细化
        2.4.1 尺寸标注及图元标记
        2.4.2 模型图纸整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与实际项目的数据优化管理
    3.1 标准护理单元技术要点
    3.2 模型数据管理及输出
        3.2.1 面积计算
        3.2.2 门窗表统计
        3.2.3 幕墙系统统计
    3.3 标准护理单元空间管理
    3.4 消防安全管理优化
        3.4.1 疏散距离的管理优化
        3.4.2 门窗消防等级的管理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与实际项目的施工运维管理
    4.1 项目对接
        4.1.1 现状与窘境
        4.1.2 解决方案
    4.2 施工控制
        4.2.1 施工场地布置
        4.2.2 施工方案编制
        4.2.3 数字映射技术
    4.3 工程算量及物资管理
    4.4 运营维护简述
        4.4.1 BIM技术优势
        4.4.2 FM+BIM
        4.4.3 管理工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行业现状与窘境
    5.2 前景展望
    5.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部分图纸

(5)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窗”的语言学概念
        1.3.4 中国历代窗的形制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5.1 调查统计法
        1.5.2 统计学分析法
        1.5.3 文献研究法
    1.6 主要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形成背景及现状问题
    2.1 冀南山区地区概述
        2.1.1 调研地区地理区位
        2.1.2 气候条件
        2.1.3 历史文化
    2.2 冀南山区民居窗形制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技术因素
        2.2.3 社会文化因素
    2.3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调查现状
        2.3.1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现存情况
        2.3.2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破损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的调研
    3.1 窗与民居建筑的关系体现
        3.1.1 窗的位置
        3.1.2 冀南山区民居院落形式
        3.1.3 开在正房上的窗
        3.1.4 开在倒座上的窗
    3.2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的形式与立面结构形式的关系
        3.2.1 冀南山区山坳部分的代表性村落民居窗分析
        3.2.2 冀南山区近山部分的代表性村落民居窗分析
        3.2.3 冀南山区丘陵部分的代表性村落民居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冀南传统山区民居窗洞形制
    4.1 墙身与窗洞
        4.1.1 立面开洞的力学要求
        4.1.2 构成窗洞的材料
        4.1.3 材料的构造方式
        4.1.4 窗洞材料的装饰
    4.2 窗洞的尺寸与比例
        4.2.1 窗洞与墙的比例
        4.2.2 开窗面积
        4.2.3 长方形窗的高宽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的形制
    5.1 窗洞内部的装置——木棂窗
        5.1.1 关于窗户启闭的分析
        5.1.2 木窗和它的配套装置
    5.2 冀南山区木格窗子的形制分析
        5.2.1 长方形窗的形制
        5.2.2 券式窗的形制
    5.3 冀南山区窗图案的分析
        5.3.1 冀南山区窗格心图案分类
        5.3.2 冀南山区民居窗的各类图案分析
        5.3.3 不同图案符号的文化意义解读
        5.3.4 不同阶级的文化选择
    5.4 格心图案构造方式的分析
        5.4.1 窗的图案构成
        5.4.2 构造元素
        5.4.3 构造的组合方式
    5.5 木格子窗的制作工艺
        5.5.1 木格子窗的制作流程
        5.5.2 拼装的构造方式
    5.6 油彩工艺
        5.6.1 色彩
        5.6.2 工艺流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的保护与传承
    6.1 冀南现存民居窗的保护
        6.1.1 民间建筑收藏的保护分析
        6.1.2 国家收藏的保护分析
        6.1.3 冀南山区民居窗的保护
    6.2 冀南山区民居窗的传承
        6.2.1 冀南山区民居窗改造原理
        6.2.2 冀南民居窗在现代民居建造中的使用
        6.2.3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图案在现代装修中的运用
        6.2.4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在建筑立面上的使用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调研院落位置图
附录2 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调研表格
附录3 长方形窗数据分析表
附录4 院落立面调研数据示意图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及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河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趋同
        1.1.2 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
        1.1.3 滨水区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缺失
        1.1.4 国内外建筑学设计实践中对地域文化的探索
        1.1.5 国内外风景园林学领域对地域文化的探索
        1.1.6 小结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动态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
    2.1 地域文化
    2.2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
    2.3 场所精神理论
    2.4 游憩学理论
        2.4.1 闲暇与游憩
        2.4.2 城市游憩空间和滨水游憩区
    2.5 城市滨水区
3. 研究问题提出
    3.2 滨水景观地域文化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忽视滨水环境的生态保护
        3.2.2 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达缺失
        3.2.3 景观设计的互动性较弱
4. 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设计表达策略
    4.1 发现滨水景观中鲜明的地域性要素
        4.1.1 人的活动因素
        4.1.2 滨水区地域性自然环境要素
        4.1.3 滨水区地域性人文环境要素
    4.2 挖掘地域文化的方法及思路
        4.2.1 避免符号化转译
        4.2.2 注重人的参与性
    4.3 设计表达策略
        4.3.1 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策略
        4.3.2 尊重人文环境的设计策略
5. 案例分析
    5.1 塞纳河两岸滨河绿地
        5.1.1 雪铁龙公园方案
        5.1.2 贝西公园方案
    5.2 波士顿翡翠项链及历史文化绿道
        5.2.1 翡翠项链(1878-1895)
        5.2.2 波士顿“自由小径”
    5.3 列克星敦市喀斯特地貌地区河道设计
    5.4 苏州河两岸滨水规划
    5.5 梅州市五华县人民公园环境改造工程设计——琴江.老河道湿地文化公园
    5.6 滨水景观的成功要素及设计原则
        5.6.1 河流生态环境良好
        5.6.2 滨水区可达性高
        5.6.3 河岸空间形态丰富
        5.6.4 河流承载地域文化
        5.6.5 推动周边区域复兴
        5.6.6 实现分期发展
6. 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河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6.1 前期分析
        6.1.1 上位规划
        6.1.2 百泉河地域文化概况
        6.1.3 区位及交通分析
        6.1.4 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6.1.5 河道断面分析
        6.1.6 人的活动行为分析
    6.2 现状机遇与挑战
    6.3 规划定位及设计策略
        6.3.1 生态复兴——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6.3.2 文化复兴——延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基因
        6.3.3 城市复兴——重构城市与河流的活力链接
    6.4 总体设计
        6.4.1 设计概念
        6.4.2 分区设计
    6.5 专项设计
        6.5.1 绿色基础设施
        6.5.2 植物设计
        6.5.3 生态驳岸设计
        6.5.4 水利基础设施
        6.5.5 照明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7)城市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营造 ——以林州市红旗渠纪念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场所感的缺失
        1.1.2 现代纪念公园亟待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参阅和资料收集
        1.4.2 案例分析
        1.4.3 实地考察
        1.4.4 软件绘图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城市公园
        2.1.2 纪念性景观
        2.1.3 红旗渠精神
        2.1.4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
    2.2 课题相关理论基础
        2.2.1 纪念性景观特征
        2.2.2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2.2.3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元素表达
        2.2.4 红色精神在纪念公园中表达手法的应用
        2.2.5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的应用原理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纪念性景观国内外研究进展
        2.3.2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国内外相关研究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纪念性景观相关案例
        3.1.1 千禧年公园
        3.1.2 长沙橘子洲
        3.1.3 三峡截留纪念公园
        3.1.4 小结
    3.2 小中见大手法相关案例分析
        3.2.1 留园
        3.2.2 竹园
        3.2.3 红砖美术馆
        3.2.4 小结
4 林州市红旗渠纪念公园景观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自然条件概况
        4.1.3 地域历史文化概况
    4.2 区位分析
        4.2.1 上位规划分析
        4.2.2 交通规划分析
        4.2.3 场地概况
        4.2.4 周边用地情况分析
    4.3 设计依据
    4.4 设计构思与要点
        4.4.1 设计理念
        4.4.2 设计原则
    4.5 总体规划
        4.5.1 总平面及鸟瞰图
        4.5.2 功能分区规划
        4.5.3 交通分析
        4.5.4 景观结构规划
        4.5.5 景观序列规划
        4.5.6 空间及视线分析
    4.6 分区节点规划展示
        4.6.1 主入口广场
        4.6.2 拾年咏叹
        4.6.3 临街小憩
        4.6.4 文化展览
        4.6.5 红色长廊
        4.6.6 生命乐章
        4.6.7 感知历史
        4.6.8 阳光沙地
        4.6.9 漫步花境
        4.6.10 闲趣树阵
        4.6.11 水月洞天
        4.6.12 林下棋室
        4.6.13 童趣迷宫
        4.6.14 村络记忆
        4.6.15 亲水栈道
        4.6.16 翻山越岭
        4.6.17 编织今昔
        4.6.18 夕阳斜照
        4.6.19 极限运动
        4.6.20 纪念性设计要素在节点中的体现
        4.6.21 小中见大手法在节点中的体现
    4.7 专项规划
        4.7.1 竖向设计
        4.7.2 种植设计
        4.7.3 园路铺装设计
        4.7.4 照明设计
        4.7.5 小品及附属设施设计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结合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探析 ——以红旗渠干部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结合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的相关概述
    2.1 地域特色的概述
        2.1.1 地域特色的场所精神
        2.1.2 地域特色的环境及行为心理
        2.1.3 地域特色的建筑概念
    2.2 公共建筑空间相关概述
        2.2.1 公共建筑概念
        2.2.2 公共建筑的空间特点
    2.3 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范畴
    2.4 地域文化在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旗渠干部学院方案前期准备及调研
    3.1 方案前期对公共建筑空间中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1.2 人文历史因素的影响
    3.2 方案前期对地域特色公共建筑空间设计原则分析
        3.2.1 实用性原则
        3.2.2 功能性原则
        3.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3.3 方案前期调研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环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旗渠干部学院设计理念
    4.1 项目设计要求
    4.2 项目设计原则
    4.3 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4.3.1 自然环境
        4.3.2 人文历史
    4.4 项目总设计理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地域特色的红旗渠干部学院方案设计
    5.1 干部学院入口设计
    5.2 干部学院公寓的深入设计
        5.2.1 公寓建筑外立面
        5.2.2 公寓功能分区
        5.2.3 室内设计
    5.3 干部学院学员餐厅的深入设计
        5.3.1 功能分区
        5.3.2 室内设计
    5.4 干部学院实训楼深入设计
        5.4.1 功能分区
        5.4.2 室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美丽乡村视角下林州南部乡镇聚落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地域范围、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1.2.1 研究地域范围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释义与界定
        1.3.1“聚落”概念界定
        1.3.2 美丽乡村内涵
        1.3.3 美丽乡村与聚落发展的关联性解析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聚落研究历程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
        2.2.1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
        2.2.2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林州南部五龙镇乡村聚落发展概况
    3.1 林州南部五龙镇乡村聚落发展依托环境
        3.1.1 发展依托的自然环境
        3.1.2 发展依托的社会环境
    3.2 五龙镇乡村聚落空间现状
        3.2.1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
        3.2.2 乡村聚落的形态模式
    3.3 五龙镇乡村聚落发展的动因分析
        3.3.1 影响聚落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3.3.2 影响聚落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
        3.3.3 影响聚落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3.3.4 影响聚落发展的政策制度因素分析
        3.3.5 影响聚落发展的技术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聚落发展的现实与问题剖析
    4.1 乡村聚落发展程度不均,规模各异
        4.1.1 盆地聚落规模较大,山区聚落规模偏小
        4.1.2 聚落的空废化问题
    4.2 大环境生态良好,人居环境堪忧
        4.2.1 大环境生态基底良好
        4.2.2 人居环境堪忧
    4.3 公共设施分配不均,基础建设相对完善
        4.3.1 商业型公共设施
        4.3.2 文教型公共设施
        4.3.3 医疗卫生公共设施
        4.3.4 基本生活设施
    4.4 乡村建设散乱,规划观念意识缺失
    4.5 院落的退化与生活空间室内化发展
        4.5.1 院落类型演化
        4.5.2 建筑平面布局演变
5 美丽乡村视角下林州南部乡村聚落优化研究
    5.1 乡村聚落优化原则
        5.1.1 因地制宜,适宜发展原则
        5.1.2 以人为本,以民为基原则
        5.1.3 整合高效,多方互动原则
        5.1.4 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分层面乡村聚落发展引导
        5.2.1 宏观层面
        5.2.2 中观层面
        5.2.3 微观层面
    5.3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讨分析
        5.3.1 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模式
        5.3.2 社会综治型美丽乡村模式
        5.3.3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模式
    5.4 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具体对策与建议
        5.4.1 加强乡村建设管理,做好村庄规划
        5.4.2 规范农民建房管理,美化村容村貌
        5.4.3 规划建设精品村庄,创建品牌特色
        5.4.4 健全管理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5.4.5 繁荣乡村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办公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
        1.2.1 国外办公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
        1.2.2 国内办公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2 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办公空间设计概述
    2.1 办公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2.1.1 农业时代下办公空间的形成
        2.1.2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下办公空间的发展
    2.2 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概念
    2.3 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意义
    2.4 办公空间的设计要素
        2.4.1 空间的规划设计
        2.4.2 色彩规划设计
        2.4.3 照明规划设计
        2.4.4 材料的运用设计
        2.4.5 室内绿植的应用设计
第三章 办公空间的设计原则及要点
    3.1 办公空间设计的原则
        3.1.1 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3.1.2 依据行业和空间性质进行设计的原则
        3.1.3 形式美与功能性并重的原则
        3.1.4 办公环境生态化设计原则
    3.2 办公空间设计的要点
        3.2.1 办公空间设计的理性思考方式
        3.2.2 办公空间设计的情感表达方法
        3.2.3 办公空间设计中自然要素的应用
        3.2.4 空间氛围的营造与企业文化的体现
第四章 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实践研究
    4.1 设计要求
    4.2 建筑条件和项目条件
        4.2.1 建筑条件
        4.2.2 项目条件
    4.3 设计定位
    4.4 室内功能构成
    4.5 室内空间布局
        4.5.1 总体布局
        4.5.2 空间划分形式
    4.6 空间流线设计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4.7 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内容
        4.7.1 色彩规划设计
        4.7.2 材料的选择
        4.7.3 照明规划设计
        4.7.4 室内陈设设计
        4.7.5 室内绿植的规划设计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林州市积极营造绿色走廊(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2]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D]. 陈红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乡村住宅规模化定制设计研究[D]. 王江. 山东建筑大学, 2020
  • [4]基于BIM的医疗建筑病房空间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 ——以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D]. 康冬. 东南大学, 2020
  • [5]冀南山区传统民居窗研究[D]. 刘晓星.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6]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实践研究 ——以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河规划设计为例[D]. 欧阳一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城市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营造 ——以林州市红旗渠纪念公园为例[D]. 刘迪.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结合地域特色的公共建筑空间及室内设计探析 ——以红旗渠干部学院为例[D]. 王军. 河北工程大学, 2016(06)
  • [9]美丽乡村视角下林州南部乡镇聚落发展问题研究[D]. 刘玉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10]中机六院办公空间设计研究[D]. 陈珊.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林州积极打造绿色走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