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人生捡贝

'九九人生捡贝

一、'九九生活拾贝(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珺[1](2021)在《桂派中医大师黄荣活针灸学术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搜集整理黄荣活教授的着作及学术论文,研究针灸临证配穴及针刺手法特点,总结针灸临床治病经验;通过系统整理黄荣活教授的针灸医案,运用数据挖掘相关软件对针灸腧穴的频次等项目进行运算分析,总结学术经验及临床特色,为中医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以期提高针灸临床水平;对于黄荣活的针灸经验和针法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充实八桂医学相关内容,扩大八桂医学影响力;促进桂派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发展。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图书馆、读秀网等数据库,走访学术继承人的方式整理黄荣活的相关书籍、学术论文、医案。以传统文献研究法为主,数据挖掘技术为辅的研究方法,整理出符合标准的针灸医案,规范录入医案信息后建立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基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分析黄荣活临床针灸医案中腧穴的频次以及组合规律,将数据分析获得的结果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相结合,总结黄荣活针灸临床配穴规律和临床经验。结果:(1)黄荣活的病案涵盖各个年龄阶段,总体来说,有两个峰值,以青壮年和小儿为主。(2)本研究共收集黄荣活针灸医案173例,其中《临床针灸学》90例,《针灸七字经》66例,《桂派名老中医》17例。其中脾胃病医案23例、妇科病医案18例、儿科病医案23例,神经病类医案15例。(3)在173个病案中,涉及124种疾病,其中脏躁出现了6次,频次较高的疾病依次是脏躁、便秘、胃脘痛、咳嗽、高血压、风疹,频次在2.3%以上。其次是泄泻、腹水、崩漏、疳积、偏头痛,其频率均是1.7%。(4)黄老的173例医案中共计使用182个穴位,在单个穴位频分析中,足三里使用频次最高,达49%,频率较高的腧穴有合谷、三阴交、大椎、曲池、肾俞、风池,其频率均在15%以上。其次频率在10%以上的疾病依次是内关、气海、关元、脾俞、中脘、阳陵泉、肺俞。(5)运用关联规则将173个医案182个穴位运算得出的结果中,设置支持度5%,置信度70%,得到的关联组共40组,其中穴位二阶关联组有二项关联有14组,穴位三阶关联有23组,穴位四阶关联有3组。按照置信度倒序排列,置信度最高为92.857%,支持度8.092%的关联组是关元、肾俞和三阴交,而关元、三阴交和肾俞与前者有相同的置信度和支持度,提升度达4.725。按照置信度倒序排列,置信度较高的关联组依次是胃俞和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和肾俞,血海、风池和合谷,血海、曲池和合谷,脾俞和足三里等。(6)根据关联规则数据运算结果,总结出黄老学术经验包括:重视脾胃,胃气先行;宣阳和阴,阳脉之主;三阴之交,肝脾肾同调;疏肝调气,可治疑难。另外,黄老认为针灸取效的关键还在于针刺手法,常用三种针刺手法为单刺法、回旋术和雀啄术。黄老还总结了针刺治病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灵活运用单刺术、回旋术、雀啄术可达到八法的效果。结论:通过对黄荣活教授的着作及针灸医案进行传统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黄老接纳现代医学杰出成果,衷中参西,治学求本,勇于探索针灸和经络的本质,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黄老善于总结临床经验,编写七字经,执简驭繁,彰岐黄之新义;学术经验本于阴阳,重视调和阴阳、人体气血的关系;针灸临床以针刺手法为主要特色,其学术经验对于提高针灸临床水平、促进八桂医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沈军山,王晓强,田淑华[2](2020)在《承德奚族史迹考略》文中提出自北魏库莫奚人陆续进入今承德地区,至金初奚族消亡,700多年间,奚族始终活跃在今承德地区的广大区域,也就是说,承德自北魏至金初的历史是以奚族为主体民族的历史。经梳理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平泉市平甸子遗址、滦平县十八亩地遗址应为北朝时期库莫奚族遗存,滦平县小城子、蔄子沟墓地和隆化县韩家店窖藏为隋唐时期奚族遗存,平泉市铅南沟遗址、滦平县碾子沟遗址、隆化县栲栳山遗址以及平泉市马盂山东南麓的多座辽代贵族墓和滦平县桲树下西山辽墓、银窝沟辽墓群等应为辽金时期的奚族遗存。

高文豪[3](2020)在《河南新修家谱初探》文中认为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质的文化之一。家谱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载体,与正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广泛生动地记录了底层普通民众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河南,即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了重修家谱的热潮;21世纪之后,民间新修家谱数量又创新高,目前这些新修家谱分散于河南各地,但尚缺少系统整理与研究。此文章选取1949年后的河南新修家谱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新修家谱进行了一个系统研究,力图说明河南新修家谱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编写河南新修家谱目录,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为各个地区的家谱数量、出版的年代、各个家谱的基本信息等,对河南部分新修家谱做一个基础的文献资料整理,并对其作简要分析。其次以亲自察验及所编新修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河南新修家谱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新修家谱目录、编修缘由、编修过程和编修主要内容,探究河南新修家谱的史料价值与不足之处,并阐述新修家谱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王珊[4](2020)在《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薛涛笺是中国最着名、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古代笺纸,是诗(信)笺纸种的开端。对薛涛笺的研究,可使我们窥知早期笺纸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本课题为尽可能地了解和再现薛涛笺,对薛涛笺的相关文献重新作了梳理和解读,初步形成了对薛涛笺的整体印象;随后对现存仿薛涛笺实物进行了普查研究和重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存实物对于再现唐代薛涛笺的参考意义有限;由于薛涛笺的形貌和制作会与唐代整体的造纸技术水平相匹配,课题继而又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考察了中国从魏晋至宋元时期,尤其是唐代的加工纸工艺体系,并考察了日本从奈良到平安时代的色纸加工工艺作为辅助参考,粗略探讨了我国早期加工纸包括薛涛笺的制作工艺与日本加工纸之间的源流承继关系,探讨了诗(信)笺纸纸种的产生与特化,进一步了解了薛涛笺形貌和制笺技术的上限。课题还对十余家现代彩笺及纹案加工工作室开展了田野调查,总结了一线造笺人的经验和建议。再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古文献所提及的薛涛笺的造纸原料“木芙蓉皮”是良好的造纸材料;木芙蓉花汁不含有红色色素成分,无法染出红纸。最终,尝试用唐代流行的红色植物性染料和纹案加工工艺开展了笺纸的印染实践,完成了对薛涛笺的再现。由课题研究所得到的具体结论:(1)薛涛笺早期是松花色(含碧色),后来是红色,较少量或为红碧相间,纸上可能有暗纹、雕版印刷的纹案或手绘图案。(2)薛涛笺的纵长约在25至26厘米之间,横长约在18至36厘米之间。(3)薛涛笺由木芙蓉皮所造是可行的,染红应使用了红花、苏木或茜草。(4)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彩笺工艺的萌芽期。唐、五代是发展期,古代大多数加工纸技术此时已初具雏形;除薛涛笺以外,流沙笺、云蓝纸、五色斑纹纸是该时期染纸技术水平的代表者。宋元时期的纸张装饰手段在前代基础上更加繁缛复杂,观感雍容华贵。唐、宋笺纸的形貌和工艺是薛涛笺的参考性上限。我国造纸术东传后,日本虽对其做了少量本土化的改造创新,但日本早期主要的加工纸工艺和用纸文化仍脱胎于我国唐宋。

刘瑶[5](2019)在《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研究》文中指出陶瓷教子图纹饰出现于元代时期,并在明清两代大量出现。以表现家庭课子与教子为主题,其中女性与婴孩组合的教子图画面最为常见。该题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同时也在侧面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审美取向。本文以雍正时期的粉彩瓷教子图为研究对象,从书籍专着及博物馆收藏的实物资料入手。综合运用图像学、比较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图本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对比,整合分析雍正粉彩瓷教子图中的题材分类、人物形象、场景构图与辅助纹饰等的艺术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究雍正时期粉彩瓷教子图纹饰所隐藏的深刻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全文选题的原因、相关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教子图概述部分,通过对文献与图像资料的整理,简要介绍教子图像和陶瓷教子图纹饰的发展脉络,总结陶瓷教子图纹饰出现的具体原因,并对雍正时期粉彩瓷教子图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进行论述;第三章其它艺术的影响,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将大量图像及实物资料进行对比,阐明姊妹艺术、西方文化艺术与教子图纹饰艺术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粉彩瓷教子图纹饰的艺术特点提供依据;第四、五章教子图纹饰的艺术分析,归纳整理教子图纹饰所装饰的器物类型,深入剖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并总结教子图纹饰的艺术特点与历史文化内涵;结论部分,通过对雍正时期粉彩瓷教子图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总结教子图像的发展脉络、载体形式及题材分类,并且指出雍正粉彩瓷教子图对现今的借鉴意义。

马会玲[6](2019)在《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研究 ——基于M县Z机构执行的“三社联动”项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推进,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日益受到重视。社会服务项目评估在揭示项目运作规律,为资方提供项目决策依据,为社会工作机构改进项目管理提供参考意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国民政部发布《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该指南规定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的目标、原则、主体、内容、方法和程序,适用于财政性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2018年福建省出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体系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是依据福建的省情制定,相关指标及标准过高,未必适合甘肃的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需要根据甘肃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本省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评估办法及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本人在Z机构实习期间,以实习社工的身份参与机构执行的M县“三社联动”社会服务项目的内部评估,从项目的计划评估、过程评估及结果评估三个维度,运用综合性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对该项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项目计划评估方面,通过文献法收集分析项目资料,将项目需求评估结论与实际服务提供进行比对,了解项目需求与项目服务方案是否一致,考察项目方案的合理性。项目过程评估方面,通过文献法、电话访谈等方法收集项目实施资料,了解项目实施过程,掌握项目服务送达质量、服务送达效果及资源利用情况。在结果评估方面,建立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从专业服务、项目管理、项目效益三个方面了解项目效果情况。经过项目评估发现该项目的服务群体定位不太准确,在项目执行中服务对象发生了偏移,由最初的老人、儿童、特殊人群逐渐转移到儿童及社区社会组织方面。需求分析不到位,导致实际项目活动中的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的内容与原计划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项目服务框架和逻辑合理性一般,项目服务方案详实,总体感觉大而全,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全部服务内容。项目目标表述存在一定问题,总目标的分解与各分目标内在逻辑性不强;项目活动基本按照原计划执行,除了探访、个案服务这2个服务活动指标没有完成,其他指标均已完成,整体项目活动完成时间比预定要靠后。

赖一鸣[7](2019)在《《北京白话报》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白话报》是清末民初时期创刊于北京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商业小报。本文将696期报纸整理成近70余万字语料,参考清末民初时期典型的北京话白话文着作,以及北京话词典和工具书,整理出共计10481条词语并自建语料库,以该语料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汇学、词典学和形态学等理论,描写和归纳该报刊的北京白话词语的特点及规律。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归纳语料库的词语音节概况,基本词语和一般词语来源和北京方言词典尚未收录的词语。总结出报纸明显的北京方言词语特点,具体分析了意译词的定型规范化现象;整理出北京话词典未收的词语或未收义项,充分展示《北京白话报》词语面貌。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和分析异形现象。从形近异形和音近异形两个角度归纳和分析,找到了能证明近现代北京话的方言音变和文白异读等语音变化现象的例证。总结出《北京白话报》口语化突出和形式灵活多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北京白话报》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具体分析了不同词类的重叠结构变化,总结了白话报中的语缀并具体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名词语缀,归纳了同素异序现象并分析其结构与成因。语料中词语的重叠、语缀和同素异序现象,表明出汉语词汇结构变化的特点。第四部分:具体分析《北京白话报》中的三种特殊词语群。分别对结构角度的同语素词语群,词义角度的动物类词语群和死亡类词语群,三类词语群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北京方言地域化和口语化特征明显的结论。第五部分:总结《北京白话报》词语特点。一是明显的北京地域方言特点,二是口语程度高,三是词语语体风格灵活多变,四是早期商业小报的词语特色。

孟文强[8](2018)在《清中后期安康张氏来鹿堂刻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从刻书数量还是繁荣程度上看,清代都是中国古代刻书业的全盛时代。自明代起,刻书业已由宋元时期的若干中心扩展到全国各地,刻书中心与非中心的差距日益缩小。清代陕西刻书也达到了陕西刻书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尤其是学者刻书和坊刻,是清代陕西刻书达到全盛的重要因素。其中,道光年间崛起于陕南安康的张鹏飞,是这一时期陕西刻书业的突出代表之一。张氏来鹿堂的刻书持续了七十余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四川阶段:从道光九年(1829)至道光十六年(1836)。这一时期是张鹏飞刻书事业的开端。第二个阶段是安康阶段:从道光十七年(1837)到咸丰六年(1856)。这一时期是张鹏飞刻书事业的全盛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张鹏飞后裔的刻书阶段:大约在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由于张鹏飞逝世和张家遭难,刻书业受到重创,延续到清末民初,走向终结。张鹏飞来鹿堂共刊刻过二百多种书籍,通过普查各地馆藏及梳理书目记载,目前可以知见的有一百又五种。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八十多种,二百多部,五千多册,分布在陕西、四川等数省市区的数十家馆藏单位。来鹿堂刻本在当时已经流传到全国的很多地方,不仅出现了十余种翻刻本,其时关中着名的的味经书院、清麓书院,河南的少林寺藏经阁,以及马国翰、贺瑞麟、陈垣、吴梅、张叔亮等学者均有收藏。而今各出版社影印古籍时所选择来鹿堂刻本为底本者亦不在少数。张鹏飞的刻书事业中贯穿着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包含着他对于战乱和灾荒的思考和对策,其刻书事业是一个仕途不畅的士人对于经世济民的另辟蹊径的实践。同时,张鹏飞也重视刻书业的经营活动,在四川、安康,都有固定的地点经营其所刻书籍。伴随着张鹏飞刻书业的开展,他与关中、巴蜀、湘楚及京师的官长和学者保持着密切的交往,通过献策阙下、陈书当道和刊刻有关学者的书籍,使得安康地区的刻书、学术,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为地方建设、文教事业、文化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鹏飞理应在陕西刻书史,甚至中国刻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徐强[9](2015)在《汪曾祺文学年谱(下)》文中研究指明一九八八年,六十八岁。一月,作《话说"市井小说"》(《人民日报》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八日)、《〈聊斋新义〉后记》(《人民文学》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发表《中国作家的语言意识》(《文艺报》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本月,出席话剧《太平湖》公演、《老舍之死》一书发行新闻发布会,并作发言。1二月,发表散文《菌小谱》(《中国烹饪》一九八八年第二期)、《悬空的人》(《了望》

田小勇[10](2011)在《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 ——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择数字作为一个切入点,结合模糊学理论的主要概念,集中讨论了文学翻译这一重要领域,并在《西游记》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证明数字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并进而佐证文学翻译如同文学自身一样,必然趋向模糊。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源起和论文的定位,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阐述了此篇论文之前人们在相关领域已经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及其翻译研究、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西游记》英译及其相关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从自选角度出发,在第三章里重点阐述了文学的模糊性,从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语言本身和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证实了文学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模糊的过程。在第四章里,首先对数字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比了中英数字的异同,接着重点阐述了数字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典型应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本章里从模糊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学作品中模糊数字存在的根源、分类、修辞作用及其美学功能,说明模糊数字在构成文学的模糊美方面功不可没。接下来的第五章里论述的是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这也是本论文要集中阐释的一个观点,首先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对文学翻译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翻译标准为视角,梳理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译论所提出的观点和主张,指出这些理论背后都存在有意无意的模糊性,然后结合翻译实践的特点,从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译者定位三个方面进行佐证,最后结合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全方位地证明了文学翻译自身难免的模糊取向。这些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在接下来的第六章里得到佐证,因为在这一章里将借助《西游记》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比数字在原着和译着中的使用情况,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译例对比定性分析,证明数字在构造文学作品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模糊数字存在的模糊处理,从而直观地证明了文学翻译必然趋于模糊这一取向。而论文的最后一章作为结论,主要概括总结了前面几章的主要发现,并阐释了“数字视角”的双重含义:一是论文选取的研究切入点为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二是借助语料库这种量化研究的平台,借助具体的“数据”来佐证定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旨在为文学翻译的模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糊研究提供另一个维度的参考。从论文的立意和创新而言,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算得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第一,论文首先阐释了文学自身存在的模糊性,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文学翻译的定义,引入模糊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译论主张进行梳理,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必然趋向模糊这一命题;第二,论文选择数字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不仅整体全面地阐释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应用,还结合《西游记》中的重要数字及其翻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更为客观全面地展示数字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英译时所经过的模糊处理,并进而佐证文学翻译这一模糊取向;第三,论文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存在创新,从本人掌握的数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从模糊学的理论视角并借助汉英平行语料库对《西游记》中的数字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其延伸到整个文学翻译领域,所以这也应当算是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当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局限,这篇论文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求证的话题,例如就研究对象而言,论文目前只是选择了《西游记》中的数字,如果可以扩大到其它三部名着,甚至整个典籍的翻译,也许整理出来的数据就更具有参照性和说服力;另外,就数据库而言,如果能够建立《西游记》和几个不同英译版本的平行对照,那将为翻译的对比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再者,就研究深度而言,论文还可以在定性和定量方面进一步展开,比如专门选取所有的韵文及其中数字的应用实例进行比较研究。这些都将是本人今后研究和努力的一个主要方向。

二、'九九生活拾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九生活拾贝(论文提纲范文)

(1)桂派中医大师黄荣活针灸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生平述略及学术成就
    1.1 生平述略
        1.1.1 中药发蒙,心怀梦想
        1.1.2 初试牛刀,经验积累
        1.1.3 理论深造,教书育人
    1.2 学术成就
2 黄荣活针灸医案挖掘整理
    2.1 研究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挖掘
        2.4.1 一般情况统计结果
        2.4.2 穴位频数结果及分析
        2.4.3 穴位关联规则结果及分析
3 学术经验研究
    3.1 求本远志,执简驭繁
    3.2 辨治三法,求因论治
        3.2.1 辨病为先
        3.2.2 辨证求因
        3.2.3 辨部论治
    3.3 重视脾胃,胃气先行
    3.4 宣阳和阴,阳脉之主
    3.5 三阴之交,肝脾肾同调
    3.6 疏肝调气,可治疑难
4 针灸临床经验
    4.1 准确取穴
    4.2 针刺守机
    4.3 行针三法
    4.4 针灸八法
        4.4.1 汗法
        4.4.2 补法
        4.4.3 和法
        4.4.4 温法
        4.4.5 清法
        4.4.6 吐法
        4.4.7 下法
        4.4.8 消法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桂派中医大师黄荣活针灸学术经验文献整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承德奚族史迹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南北朝时期
    1. 平甸子遗址
    2. 十八亩地遗址
二、隋唐时期
    1. 小城子、子沟墓地
    2. 韩家店隋代窖藏
三、辽金时期
    1. 人口分布
    2. 居住遗址
        (1)铅南沟遗址
        (2)碾子沟遗址
        (3)栲栳山遗址
    3. 辽代墓葬
        (1)平泉辽代贵族墓
        (2)桲树下西山辽墓
        (3)银窝沟辽墓群
    4. 出土文物
结语

(3)河南新修家谱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 河南省民间兴起修谱热潮
        二 家谱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重点难点
        三 学术创新
第一章 河南新修家谱概况
    第一节 新修家谱区域分布
    第二节 新修家谱年代分布
    第三节 新修家谱姓氏分布
第二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编修方式
    第一节 个人独力编修
    第二节 群体编修
        一 倡修家谱
        二 成立修谱机构
        三 筹措资金
        四 编修印刷
第三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的内容及特色
    第一节 新修家谱的主要内容
        一 谱序方面的内容
        二 凡例方面的内容
        三 图片方面的内容
        四 世系源流方面的内容
        五 世系图表方面的内容
        六 人物传记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 新修家谱的思想特色
第四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之学术及社会价值
    第一节 极具地方史料价值
        一 社会之沧桑变迁
        (一)时代中个人命运的起伏变化
        (二)乡路漫漫之变化历程
        (三)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之发展
        基层山村的医疗资源紧缺
        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之进步
    第二节 河南灾难之真实记录
        一 豫西匪患
        (一)宜阳县乡村匪患猖獗
        (二)当地村民深受土匪残害
        (三)各乡村建村寨以避匪患
        (四)民国宜阳县政府软弱无力
        (五)当地存在亦农亦匪的现象
        二 河南灾荒
        (一)农民受灾之真实状况
        (二)乡村灾害之真实记录
        (三)战乱之苦
    第三节 为婚姻及习俗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一 乡村婚姻及习俗之反映
        (一)婚姻观的转变
        (二)乡村高价彩礼的兴起
        (三)高价彩礼之根源
        二 少数民族婚姻及习俗之记载
    第四节 实录了回、汉两个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一 对回汉文化融合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二 回族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新修家谱之社会价值
        一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社会价值。
        二 教化子女,警励后人之主要目的。
        三 为民立传和为国写史的观念。
        四 海外同胞寻根问祖之心愿。
结语
附录: 河南新修家谱目录
    一 郑州地区新修家谱
    二 开封地区新修家谱
    三 洛阳地区新修家谱
    四 新乡地区新修家谱
    五 许昌地区新修家谱
    六 安阳地区新修家谱
    七 商丘地区新修家谱
    八 焦作地区新修家谱
    九 濮阳地区新修家谱
    十 鹤壁地区新修家谱
    十一 周口地区新修家谱
    十二 驻马店地区新修家谱
    十三 平顶山地区新修家谱
    十四三 门峡地区新修家谱
    十五 济源地区新修家谱
    十六 信阳地区新修家谱
    十七 南阳地区新修家谱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薛涛笺研究进展
        2.1.1 古代的文献记载
        2.1.2 近现代的研究概述
    2.2 笺纸研究概况
        2.2.1 加工工艺研究概述
        2.2.2 再现研究进展
    2.3 信札研究概述
    2.4 日本早期色纸文献综述
    2.5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2.5.1 研究目标和任务
        2.5.2 研究方法
        2.5.3 研究意义
        2.5.4 创新点
3 对薛涛笺古代文献的研究
    3.1 对唐、五代颜色纹案的文献考述
    3.2 宋及宋代之后的古文献考述
        3.2.1 对颜色纹案的进一步考述
        3.2.2 对制作加工的考述
        3.2.3 对尺寸规格的考述
    3.3 对薛涛笺的概述
4 对现存仿薛涛笺实物的研究
    4.1 普查研究
        4.1.1 清代仿薛涛笺的普查
        4.1.2 现代仿薛涛笺的普查
    4.2 重点调查研究
        4.2.1 外观观察分析
        4.2.2 纤维形态与配比分析
        4.2.3 纸张填涂料分析
        4.2.4 染料和工艺考察
    4.3 小结
5 早期彩笺纸制作研究
    5.1 对早期彩笺纸制作工艺的考察
        5.1.1 魏晋南北朝时期色纸、粉纸的加工
        5.1.2 唐代四川地区的雕版印刷
        5.1.3 唐代的纸张加工
        5.1.4 唐代的红色植物染
        5.1.5 唐代文化用纸的工艺分野
        5.1.6 宋元时期笺纸的加工
        5.1.7 小结
    5.2 对现存早期加工纸实物的整理和科学研究
        5.2.1 样品1——唐代敦煌石室写经遗粟
        5.2.2 样品1——北宋韩琦书札
        5.2.3 样品2——北宋地宫玻璃瓶内色纸
        5.2.4 样品3——辽代庆州白塔经卷
        5.2.5 小结
    5.3 日本奈良、平安时代色纸加工工艺研究
        5.3.1 奈良、平安两朝中日文化与造纸技术的交流
        5.3.2 奈良时代日本的色纸加工
        5.3.3 平安时代日本的色纸加工
        5.3.4 小结
    5.4 早期加工纸调研与薛涛笺
6 现代彩笺加工工艺的田野调查
    6.1 对染纸工艺的田野调查
        6.1.1 台湾林业试验所手工造纸研究室
        6.1.2 安徽掇英轩
        6.1.3 上海锦龙堂
        6.1.4 安徽风和堂
        6.1.5 安徽艺英轩
        6.1.6 安徽悟草阁
        6.1.7 安徽艺宣阁
        6.1.8 小结
    6.2 对纹案加工工艺的田野调查
        6.2.1 上海朵云轩
        6.2.2 北京荣宝斋
        6.2.3 中国美院紫竹斋
        6.2.4 扬州广陵书社
        6.2.5 小结
    6.3 对再现古纸的实际帮助
7 唐代薛涛笺的再现实验研究
    7.1 木芙蓉皮成纸可行性研究
        7.1.1 木芙蓉的植物学特征
        7.1.2 木芙蓉皮的显微分析检测
        7.1.3 木芙蓉皮的化学成分分析
        7.1.4 造纸实验
        7.1.5 小结
    7.2 木芙蓉花汁染色研究
        7.2.1 生汁直接染色
        7.2.2 煎汁成纸媒染
        7.2.3 煎汁浆内直染
        7.2.4 木芙蓉花色色素的定性鉴定
        7.2.5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分析
        7.2.6 小结
    7.3 染红纸和松花色纸的实验
        7.3.1 红花染红纸实验
        7.3.2 茜草染红纸实验
        7.3.3 苏木染红纸实验
        7.3.4 槐米、靛蓝套染松花色纸实验
        7.3.5 小结
    7.4 纹案加工实验
        7.4.1 雕版印刷实验
        7.4.2 纸浆置花实验
        7.4.3 夹花染实验
        7.4.4 讨论
    7.5 实验结论和讨论
8 讨论
    8.1 继承(融)与创新(创)
    8.2 审美与技艺
    8.3 《天工开物》素材问题
9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与彩笺(含薛涛笺)相关的题咏摘录
附录B 清代、现代部分仿制薛涛笺信息表
附录C 传薛涛书《陈思王·美女篇》复刻拓本的初版影印本
附录D 台湾造纸家王国财先生赠诗《咏薛涛笺》
附录E 木芙蓉花色色素的定性鉴定
附录F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分析
附录G 正仓院古文书物名索引(纸项)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资料
    1.5 概念界定
        1.5.1 粉彩
        1.5.2 教子图
2 教子图概述
    2.1 教子图历史概述
    2.2 陶瓷教子图的产生及发展脉络
    2.3 雍正粉彩教子图繁荣的社会背景
        2.3.1 社会政治的稳定
        2.3.2 商品经济的发展
        2.3.3 市井民俗文化的兴盛
3 同时期艺术对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影响
    3.1 传统书画艺术对教子图的影响
    3.2 西方绘画艺术对教子图的影响
    3.3 其他艺术对教子图的影响
4 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具体内容
    4.1 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艺术载体
        4.1.1 盘类
        4.1.2 罐类
        4.1.3 瓶类
        4.1.4 其他类
    4.2 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艺术表现
        4.2.1 题材分类
        4.2.2 画面构图
        4.2.3 人物形象
        4.2.4 装饰形式
5 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5.1 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艺术特点
        5.1.1 清秀雅致的色彩搭配
        5.1.2 丰富浓厚的文人画气息
        5.1.3 中西交融的绘画表现
    5.2 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的文化内涵
        5.2.1 世俗伦理内涵
        5.2.2 文人理想内涵
        5.2.3 隐喻文化内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研究 ——基于M县Z机构执行的“三社联动”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理论工具
    五、概念界定
    六、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三社联动”项目服务的开展
    第一节 M县“三社联动”项目背景
        一、项目缘起
        二、项目社区情况介绍
        三、项目开展情况介绍
    第二节 项目实施方案介绍
        一、项目目标
        二、项目活动与服务策略
        三、服务内容与计划
第二章 项目目标与计划评估
    第一节 项目预期目标的评估
        一、项目识别的问题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三、服务对象需求及实际提供服务情况
    第二节 项目计划的评估
        一、项目目标与策略分析
        二、项目目标与服务方案分析
第三章 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
    第一节 项目执行过程
        一、项目实施工作情况
        二、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节 项目服务送达情况
        一、项目服务送达的完整性
        二、项目服务送达的准确性
        三、项目服务送达的及时性
    第三节 项目服务送达质量
        一、项目的管理质量
        二、服务送达的满意度
        三、项目运作体系发挥功能情况
    第四节 项目资源利用情况
        一、项目资源发挥的作用
        二、项目资源有效利用情况
        三、项目潜在资源的挖掘情况
第四章 项目结果的评估
    第一节 项目完成结果评估
        一、项目效果评分情况
        二、项目指标完成情况
        三、项目目标完成情况
        四、项目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
    第二节 项目成效评价
        一、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评价
        二、服务对象的评价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三、专业反思
    四、项目管理改进意见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Z机构2017 年“三社联动”项目效果评估指标——项目评估
附录二:Z机构2017 年“三社联动”项目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Z机构2017 年“三社联动”项目利益相关方评价访谈提纲

(7)《北京白话报》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概况
    第一节 《北京白话报》词语音节概况
    第二节 《北京白话报》词语来源
        一、常用名物
        二、一般词语
    第三节 北京话词典未收录词语
第三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异形现象
    第一节 词语的异形现象
    第二节 词语的形近异形
        一、形近异形概况
        二、形近换用
        三、繁简同时出现
        四、字形变化
    第三节 词语的音近异形
        一、音近异形概况
        二、方言音变
        三、保留古音
        四、文白异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结构特点
    第一节 重叠
        一、名词的重叠
        二、动词的重叠
        三、形容词的重叠
        四、副词的重叠
        五、叠字符号
    第二节 语缀
        一、语缀例释
        二、名词语缀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同素异序
        一、同素异序词频概况
        二、同素异序比较分析
        三、同素异序现象成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北京白话报》典型词语群
    第一节 同语素词语群
        一、同语素词语群例释
        二、同语素词语群成因
    第二节 动物类词语群
        一、动物类词语群例释
        二、动物类名词的转类
        三、动物类词语群成因
    第三节 死亡类词语群
        一、死亡类词语群例释
        二、死亡类词语群动态对比分析
        三、死亡类词语群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北京白话报》词语特点
    第一节 北京地域方言特点鲜明
    第二节 口语程度高的话语特色
    第三节 生动灵活的白话语体风格
    第四节 早期商业小报词语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清中后期安康张氏来鹿堂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鹏飞生平及其刻书经历
    第一节 安康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一、自然生态
        二、人文传统
        三、嘉庆至咸丰年间的天灾人祸
    第二节 张鹏飞生平事迹考
        一、家世
        二、生平
        三、师承
        四、交往
        五、着述
    第三节 张氏来鹿堂刻书的三个阶段
        一、四川阶段:道光六年(1826)至道光十七年(1837)
        二、安康阶段:道光十七年(1837)至咸丰六年(1856)
        三、张鹏飞后裔刻书考略
第二章 张氏来鹿堂刻书目
    第一节 来鹿堂刻本存佚概况
    第二节 张氏来鹿堂刻本总表
    第三节 来鹿堂刻本内容
        一、医书、农书
        二、兵书、武术书
        三、制艺
        四、经世文
        五、民间信仰、术数
第三章 张氏来鹿堂刻本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张鹏飞的书籍经营
        一、书稿来源
        二、书籍的刊刻及刻工
        三、版式特征
        四、书籍销售和书板处置
        五、广告特征
附论 张鹏飞来鹿堂与琉璃厂来鹿堂的关系
    第一节 来鹿堂本衍生刻本和影印本
        一、来鹿堂本衍生刻本
        二、来鹿堂本影印本
    第二节 来鹿堂刻本的收藏
        一、晚清以来学者、书院对来鹿堂刻本的收藏
        二、马国翰《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中的来鹿堂刻本
第四章 张鹏飞刻书与时代思潮及学术
    第一节 贯穿刻书活动的经世思想
    第二节 张鹏飞与关学的互动
        一、张鹏飞在临潼的讲学活动
        二、张鹏飞与关学人物的交往
    第三节 张鹏飞在安康学术史上的地位
        一、兴复学仓,设塾讲学
        二、培养后进,人才辈出
        三、刊行文献,存亡继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鹏飞年谱
附录二 来鹿堂刻书年表
附录三 来鹿堂刻本存藏分布表
附录四 张鹏飞传记及事迹辑要
附录五 来鹿堂刻本书影录
附录六 《来鹿堂全集》补遗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汪曾祺文学年谱(下)(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八八年, 六十八岁。
一九八九年, 六十九岁。
一九九〇年, 七十岁。
一九九一年, 七十一岁。
一九九二年, 七十二岁。
一九九三年, 七十三岁。
一九九四年, 七十四岁。
一九九五年, 七十五岁。
一九九六年, 七十六岁。
一九九七年, 七十七岁。

(10)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 ——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缘起
    1.2 论文定位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西游记》的英译及其相关研究
    2.2 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及其相关研究
    2.3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及其翻译研究
    2.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第三章 文学与模糊
    3.1 文学的创作过程具有模糊性
        3.1.1 文学的描述对象具有模糊性
        3.1.2 文学的构思过程具有模糊性
    3.2 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
        3.2.1 文学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3.2.2 文学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3.2.2.1 音
        3.2.2.2 义
        3.2.2.3 辞
        3.2.2.4 符
        3.2.3 本节小结
    3.3 文学的接受过程具有模糊性
        3.3.1 文学鉴赏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3.3.2 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3.3.3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3.3.4 读者差异决定了文学接受过程的模糊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糊数字与文学
    4.1 数字的界定
    4.2 英汉数字对比
    4.3 数字的典型用法
        4.3.1 数字语言
        4.3.1.1 计数
        4.3.1.2 分类
        4.3.1.3 概括
        4.3.1.4 组词
        4.3.2 数字文化
        4.3.2.1 数字与迷信
        4.3.2.2 数字与宗教
        4.3.2.3 数字习俗
        4.3.2.3.1 数字与游戏
        4.3.2.3.2 数字与行话
    4.4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
        4.4.1 模糊数字存在的根源
        4.4.2 模糊数字的分类
        4.4.3 模糊数字的修辞功能
        4.4.3.1 夸张
        4.4.3.2 借代
        4.4.3.3 对比
        4.4.3.4 比喻
        4.4.3.5 委婉
        4.4.3.6 谐音
        4.4.4 模糊数字在文学中的美学价值
        4.4.4.1 简约含蓄美
        4.4.4.2 形象别趣美
        4.4.4.3 意境独特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学翻译之模糊取向
    5.1 文学翻译的定性
    5.2 文学翻译之模糊取向
        5.2.1 文学翻译标准的模糊取向
        5.2.1.1 中国主要传统译论及其标准
        5.2.1.1.1 信达雅
        5.2.1.1.2 神似
        5.2.1.1.3 化境
        5.2.1.2 中国当代主要译论及其标准
        5.2.1.2.1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5.2.1.2.2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5.2.1.2.3 和谐说
        5.2.1.3 西方主要译论及其标准
        5.2.1.4 本节小结
        5.2.2 文学翻译实践的模糊取向
        5.2.2.1 翻译过程的模糊
        5.2.2.1.1 理解过程的模糊
        5.2.2.1.2 表达过程的模糊
        5.2.2.2 翻译方法的模糊
        5.2.2.3 译者定位的模糊
        5.2.3 文学翻译理论的模糊取向
        5.2.3.1 翻译标准是一个过程
        5.2.3.2 文学翻译批评的模糊取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游记》中的重要数字及其英译比较
    6.1 数字在《西游记》中的核心作用
        6.1.1 数字与情节构成
        6.1.1.1 一元始终
        6.1.1.2 三以成之
        6.1.1.3 七复模式
        6.1.1.4 九九归一
        6.1.2 数字与人物塑造
        6.1.2.1 以数定象
        6.1.2.2 合乎五行
        6.1.3 数字与作品主题
    6.2 数字的英译比较
        6.2.1 定量比较
        6.2.2 定性比较
        6.2.2.1 《西游记》中的模糊数字
        6.2.2.2 《西游记》中重要数字的英译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1.1 文学作品的模糊性
    1.2 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
    1.3 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1.4 英汉数字应用的异同及其在《西游记》译文中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四、'九九生活拾贝(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派中医大师黄荣活针灸学术经验研究[D]. 李雪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承德奚族史迹考略[J]. 沈军山,王晓强,田淑华. 文物春秋, 2020(03)
  • [3]河南新修家谱初探[D]. 高文豪. 郑州大学, 2020(08)
  • [4]以薛涛笺为中心的早期笺纸制作工艺研究[D]. 王珊.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2)
  • [5]雍正粉彩瓷教子图研究[D]. 刘瑶.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6]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研究 ——基于M县Z机构执行的“三社联动”项目[D]. 马会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北京白话报》词语研究[D]. 赖一鸣. 厦门大学, 2019(08)
  • [8]清中后期安康张氏来鹿堂刻书研究[D]. 孟文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汪曾祺文学年谱(下)[J]. 徐强. 东吴学术, 2015(06)
  • [10]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 ——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D]. 田小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标签:;  ;  ;  ;  

'九九人生捡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