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选举的民主模式

农村选举的民主模式

一、乡村选举的民主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松然,张炜达[1](2022)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是党的乡村治理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发展时期,基于政策先行、制度化推进和加强法制建设的逻辑,不断创新乡村治理实践,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一个"十没有"的社会。分析研究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治理实践创新,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不仅对丰富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当代中国乡村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黄博[2](2022)在《“三治融合”视域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三维审视》文中研究指明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打开,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侯艳兴[3](2021)在《乡选运动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形塑——以苏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后期,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乡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采用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以及细致入微的动员手段,塑造公民身份,开展竞选决选,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民主实践和一次生动的民主教育,使根据地的农民得到了民主启蒙,继而形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包括主人意识、平等意识与参与意识。中共的乡选运动,并非一种选举主义,而是一种行动的民主主义,其为当代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启示,即通过民主实践形塑民主意识,形成强烈的民主政治心理和普遍的民主文化认同。

王婧雯,张子仪[4](2021)在《乡村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下的决策困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国家治理领域的主题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仅包含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社会治理的中端构建,更包括基层治理的底部基础,而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治理工程,对推进现代化治理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目前乡村治理中逐步出现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得以形成,这种模式为乡村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治理力量,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但也在乡村治理的实际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仙桃市七号村为例,追溯其多元主体模式形成的原因,从决策困境的角度剖析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为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马飞,黄晗[5](2021)在《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一种儒家式现代化治理模式》文中提出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是现代新儒家学者对构建儒家式现代化治理模式所作的一种探索。新礼俗的设计理念继承了传统乡约的宗旨与内容,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团体、科学精神以及经儒家思想改造过的民主模式。新礼俗的具体组织机制被称为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它们是一种寓政于教、政教合一的组织。由于新礼俗思想重视农民合作之文化和组织条件的培育,新礼俗的建立与运行为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成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不过,因新礼俗思想忽视了对乡村建设活动所处的较大政治系统的改造,再加上新礼俗思想中有关民意表达和权力监督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缺陷,乡村建设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与新礼俗宗旨背道而驰的现象。

陈国申,李慧[6](2021)在《让全过程民主在乡村运转起来——以山东省Q镇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的论断之后,全过程民主便在国内政治学界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抽象的理论层面展开的,鲜有学者从全过程民主实际运转的角度进行讨论。为此,我们选取某镇村"两委"换届选举为研究对象,从全过程民主的实践运行来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该镇"两委"换届选举不但包含"民主选举",而且还包含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全过程民主的其他环节;不但很好地体现了全过程民主的要求,还丰富发展了全过程民主的内容;民主监督不仅需要内部监督,还可以引入外部监督;地方党委对基层民主的领导可以与对农民民主权利的尊重很好地结合起来;政治动员与经济补偿可以共同发挥对农民民主权利的激活作用。

刘镜妍,吴春宝[7](2021)在《近30年来我国村民自治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运用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软件,对自1992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CNKI)收录的4366篇村民自治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建模,通过绘制图谱展现相关研究发展演化的路径和方式。研究结果显示:村民自治研究文献的发表与国家政策之间呈现双向相关性特征;文献作者与学术单位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热点演变历程与前沿发展趋势具有应时性、应策性等特征。由此,有关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即社区治理、协商民主、三治合一等内容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而且历史主义、因果机制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研究。

陈荣卓,金静[8](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政治参与的百年历程、经验与走向》文中认为针对不同时期农民政治参与情况的分析最能揭示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百年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动员型参与、吸纳型参与、回应型参与、互动型参与、共治型参与等发展阶段,呈现出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语境下的鲜明特征。其中,政党、农民、农村和农业成为影响政治参与的最重要变量,逐渐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先进性、主体性、结构性、协同性"传承路径,从此中国农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政治参与路子。放眼未来,对标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动"三农工作",夯实发展基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大局"战略定位,发挥"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开创农民政治参与的新局面。

张师伟[9](2021)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乡村协商民主治理格局的中心角色与领导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倒了土豪劣绅在乡村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的乡村治理体系,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再一次经历了体系化的重构,市场、自治、社会及城市化等要素造成了多元治理的格局,但是因乡村治理实践中普遍出现了政治中心的缺位,从而导致了多元共治的难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一方面要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样扮演乡村治理政治中心的角色,真正担当起基层治理领导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如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的其他层面一样,发挥领导、组织及协调等政治作用,建立和完善乡村协商民主治理体系的基层善治。

柳德军,郝东升[10](2021)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乡镇保长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民政府试图借助保甲制度以改良中国基层政制的梦想为什么最终以乡镇保长的群体"劣化"而匆匆收场?作为"公正"的历史记忆为什么只会留下他们的斑斑劣迹?追寻民国保甲制度推行的历史轨迹,民国乡镇保长劣化的背后深隐的则是战争年代乡村社会的持续动荡和极端贫困,而乡镇保长的各种劣行仅仅是战火蹂躏下乡村民众苦难生活的一个掠影。不过,乡镇保长群体的劣化,并非尽系个人品质之不良,实为连年战争之影响及国家基层政制建设之异化。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乡镇保长不仅担负着超负荷的工作,也承受着来自上级的催逼和严惩,而自身待遇之微薄,亦促使其在执行任务时以权谋私且用尽手段。以甘肃观之,战争的残酷和制度的扭曲酿成了民国时期乡镇保长素质的整体性蜕变。

二、乡村选举的民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村选举的民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探索
    (一)构建政策先行的组织基础,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二)动员边区民众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民众主体作用
    (三)开展乡村秩序治理,注重法制建设
    (四)注重经济民生社会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二、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的当代启示
    (一)完善党领导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是取得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乡村文化引领是取得治理效能的基础
    (三)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是取得治理效能的必要保障
    (四)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是取得治理效能的重要条件

(3)乡选运动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形塑——以苏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民身份的塑造
    (一)法律保障
    (二)公民登记
    (三)发公民榜
二、民主选举的构建
    (一)进行竞选
    (二)开展决选
三、民主意识的生成
    (一)主人意识
    (二)平等意识
    (三)参与意识
结语

(4)乡村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下的决策困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多元主体治理相关概念与划分
二、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形成
    1.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
三、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决策困境分析
    1. 决策前:协商民主作用的削弱问题
    2. 决策中:决策主体的偏向问题
    3. 决策后:权责明晰问题
四、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下决策困境的解决途径
    1. 多元主体模式长期存在的必然性
    2. 打破信息壁垒,强化信息交流,防止决策失误
    3. 以组织振兴为基础,针对不同主体打破决策偏向性

(5)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一种儒家式现代化治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礼俗的设计理念
二、新礼俗的创建路径与运作机制
三、新礼俗思想对山东乡村建设的推进
四、新礼俗思想存在的问题
结 语

(6)让全过程民主在乡村运转起来——以山东省Q镇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以“社会监督员”身份参与式观察村“两委”换届选举
三、全过程民主视角下的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
    (一)准备阶段:组织动员、云联审与选情研判
    (二)村党支部选举:党委领导、两推一选
    (三)村委会选举:海选、正式选举和选举引导
四、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政治学分析
    (一)坚持党对“两委”民主选举的全过程领导
    (二)“两委”换届选举充分体现了全过程民主的要求
    (三)政治动员和经济补偿提高了“两委”换届选举中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
五、结语

(7)近30年来我国村民自治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方法
    (二)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三、30年村民自治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一)文献年度分布
    (二)文献作者特征
    (三)学术单位特征
四、30年村民自治研究文献战略坐标探究和前沿演变分析
    (一)关键词样本特征
    (二)村民自治研究战略坐标探究
    (三)村民自治研究文献的前沿演变趋势
五、总结与展望

(8)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政治参与的百年历程、经验与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政治参与的百年历程
    (一)1921-1949年:“政党下乡”推动“动员型参与”的局部实践
    (二)1949-1978年:“一元统合”推动“吸纳型参与”的初步探索
    (三)1978-2002年:“党政分工”推动“回应型参与”的全面展开
    (四)2002-2012年:“政党引领”推动“互动型参与”的整体实践
    (五)2012年至今:“党领共治”推动“共治型参与”的深化拓展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经验
    (一)发扬“先进性”传统,始终坚持使命自觉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百年农民政治参与的根本保障
    (二)贯彻“主体性”理念,始终促使农民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同向发力,是推进百年农民政治参与的动力之源
    (三)统筹“结构性”布局,始终重视农村改革“方法论”的有效衔接,是推进百年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主线
    (四)彰显“协同性”优势,始终保持农业发展“现代化”的系统平衡,是推进百年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支撑
三、百年大党领导农民政治参与的当代走向
    (一)善于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党建引领优势为根本保障
    (二)牢牢夯实农民主体性理念,以“三农”战略为有效抓手
    (三)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以乡村振兴大局为历史方位
    (四)着力推进参与现代化进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支撑

(9)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乡村协商民主治理格局的中心角色与领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变迁及其中心弱化的政治生态
中国乡村治理体系中政治生活内容的贫乏及治理难题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的中心角色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乡村协商民主体系中的领导作用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乡镇保长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论文提纲范文)

四、乡村选举的民主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J]. 杨松然,张炜达.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三治融合”视域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三维审视[J]. 黄博. 求实, 2022(01)
  • [3]乡选运动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形塑——以苏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J]. 侯艳兴. 中国农史, 2021(06)
  • [4]乡村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下的决策困境分析[J]. 王婧雯,张子仪. 特区经济, 2021(12)
  • [5]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一种儒家式现代化治理模式[J]. 马飞,黄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让全过程民主在乡村运转起来——以山东省Q镇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为研究对象[J]. 陈国申,李慧. 党政研究, 2021(06)
  • [7]近30年来我国村民自治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刘镜妍,吴春宝. 青藏高原论坛, 2021(03)
  • [8]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政治参与的百年历程、经验与走向[J]. 陈荣卓,金静.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03)
  • [9]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在乡村协商民主治理格局的中心角色与领导作用[J]. 张师伟. 学海, 2021(05)
  •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乡镇保长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J]. 柳德军,郝东升. 史学月刊, 2021(09)

标签:;  ;  ;  ;  ;  

农村选举的民主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