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料挤出过程温度与流变参数关系研究

胶料挤出过程温度与流变参数关系研究

一、挤出过程温度与混炼胶流变参数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尚清[1](2021)在《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得到一类特殊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它是通过在低含量(<40%)的热塑性塑料中混入高含量(>50%)的橡胶及其交联剂等,在熔融共混过程中橡胶被剪切破碎同时原位地产生化学交联(硫化),形成大量的微纳米颗粒分散在塑料基体中,最终得到大量交联的橡胶微粒为分散相、少量热塑性塑料为连续相的橡塑两相共混物。TPV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能和弹性类似热固性橡胶,在高温下可像热塑性塑料一样加工成型,使之作为一类容易加工、可多次回收利用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在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建筑行业等应用领域逐步替代热固性硫化橡胶。为了满足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人们开始对TPV提出相态足够精细、高性能化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TPV制备和加工成为热塑性弹性体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相态精细。目前,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仍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消耗量最多的TPV,但人们对其微相形成(尤其是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的本质影响因素、微相结构调控以及性能优化、加工流变等仍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本论文研究了EPDM/PP 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形成及影响因素、通过动态硫化和加工改性对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相态精细化调控与性能优化、以及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等内容。其中,创新性工作与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在BIMSM/PP与BIIR/PA不同共混体系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相交联动力学、破碎动力学与融并动力学之间关系,揭示了橡胶微粒形成的本质。结果发现,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粒子的形成,是橡胶破碎动力学、融并动力学与交联动力学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橡塑黏度比有密切关系。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小于1的BIMSM/PP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小,橡胶相破碎与交联匹配起主导作用,大于橡胶相的融并,则最终生成小尺寸的橡胶粒子,相态精细。而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接近于1的BIIR/PA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大,橡胶相破碎与交联不匹配,融并占主导,则最终生成大粒径的橡胶分散相,相态粗糙。这一结论为指导动态硫化调控精细相态制备高性能TPV提供了理论支撑。(2)通过选用两种不同PP分子量和三种不同交联体系与同一种EPDM进行正交动态硫化实验,揭示了EPDM/PP TPV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等微相结构形成的本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PDM纳米粒子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或橡塑两相界面张力)、EPDM交联速率和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低塑料相分子量和较低的橡胶相交联速率、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形成。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和EPDM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高塑料相分子量和较高橡胶相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形成。这些发现为TPV的微相结构精细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通过高速注射成型加工EPDM/PP TPV,研究了加工过程中剪切作用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增大剪切速率不仅使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粒径明显减小;而且使更多PP晶体、PP链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发生在剪切方向上取向,还增加PP晶体中α和β晶型的结晶度。这些微相结构在各项异性上响应体现为:TPV在拉伸测试得到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剪切方向(注射方向)和垂直于剪切方向上均增大,且两者在剪切方向上增幅更大。不仅如此,TPV在剪切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远高于在垂直于剪切方向上,而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性能则相反。但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大会导致PP分子链降解,从而降低TPV所有性能。这些发现为加工调控TPV微相结构提供了方法指导。(4)研究了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工艺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优化TPV物理性能。通过热力学界面稳定铺展理论确定了EPDM/PP TPV的合适的界面包覆剂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采用高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改性工艺实现了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与热力学稳定分散,使TPV相态精细性能提高,这些结果得到了定量纳米力学表征以及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减小等实验和理论的验证;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界面包覆剂作用下,由于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下降,导致TPV中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粒径大幅较小,拉伸强度提高了46%左右、断裂伸长率提高了近40%、弹性模量和弹性明显改善。这一加工改性工艺为精细加工TPV和性能调控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新思路。(5)通过PP共混充稀EPDM/PP TPV设计不同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采用动态振荡扫描流变表征方法定量研究了TPV的微相结构与线性黏弹性、非线性黏弹性的响应关系,揭示了TPV在应变剪切流场下表现出弱应变过冲行为的屈服应力流体特性,它的屈服应力与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含量呈现指数关系。当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从网络结构向孤立分散状态变化时,TPV流变行为从弱应变过冲行为向应变稀化行为转变。此外,通过毛细管挤出流变研究发现,TPV的流动呈现拉伸变稀和剪切变稀的性质,且TPV中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对拉伸流场的响应比对剪切流场的要敏感。TPV的拉伸流动特性与熔体弹性主要受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的影响;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越是形成网络结构,TPV熔体拉伸应力或黏度越大、熔体弹性越显着。TPV的剪切流动行为主要受塑料相控制。这些结果为高性能TPV的加工提供指导。

王茂英,刘震,吉欣宇,马晓[2](2021)在《不同品种炭黑混炼胶的加工流变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不同品种炭黑混炼胶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加工流变性能。结果表明:炭黑N550的混炼加工性能好,炭黑N134混炼时更易聚集,分散差;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和结合橡胶含量随着炭黑结构的增高和比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与炭黑CDBP吸油值的相关性好,相关因数均为0.95;混炼胶的Payne效应与炭黑比表面积和应力松弛面积的相关性好,相关因数均为0.98;混炼胶的挤出胀大比受混炼胶中结合橡胶和包容胶含量的双重影响。

牛广智[3](2021)在《橡胶连续终炼机的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炼是橡胶加工中的核心环节,终炼作为混炼过程的收官环节,对最终橡胶制品质量的优劣具有决定性影响。以密炼机、开炼机为主的终炼装备经过长期发展已具备相对完善的工艺生产体系,却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为解决现有问题,本课题研发出了一种适配橡胶串联式连续混炼实验平台母炼模块的双转子强制喂料连续终炼机及其成套装备。通过与连续混炼母炼模块的串接,能够实现连续母炼-终炼一体化,达成稳定、低能耗、高效率、高质量的橡胶连续混炼加工。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橡胶连续终炼过程的动态流变机理和终炼胶预交联机理。本文通过研究高分子流变学、交联反应原理,对橡胶连续终炼过程中的力学响应特征及黏弹行为进行了原理阐述,并根据线性黏弹理论推导的动态黏弹性函数结合对橡胶动态流变行为分析建立了橡胶终炼过程的动态流变机理,以及通过从微观到宏观、从物理和化学角度对橡胶连续终炼过程中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建立了终炼胶的预交联机理。(2)研发出了适配于橡胶串联式连续混炼母炼模块的双转子新型强制喂料连续终炼机及其成套装备。以双转子新型强制喂料机为核心的终炼体系是结合已知的橡胶连续混炼技术经验,通过对喂料方式及终炼转子模块进行优化改进,最终设计出的。具有对于连续终炼针对性强、生产高效稳定、适用配方广、单位能耗低等特点。(3)进行了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终炼过程流场模拟。本文利用Polyflow有限元模拟软件对连续终炼机的终炼双转子上的各终炼模块内的终炼胶流场分别进行了压力、剪切速率、粘度、混合指数的模拟仿真,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其对于连续终炼的适配性。(4)开展了橡胶连续终炼机的变工艺参数对照实验研究,确定了连续终炼机的最佳终炼工艺。本文通过设置多组对照实验,探究了橡胶连续终炼机各工艺参数对终炼胶性能及终炼过程能耗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橡胶连续终炼机最佳工艺参数:双转子转速30r/min,温控温度60~70℃。(5)进行了橡胶连续终炼机、密炼机、开炼机终炼实验对比研究,明确了这三种终炼装备的终炼优势。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在终炼胶性能、设备能耗、生产效率等方面,对连续终炼机、密炼机、开炼机终炼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数据表明,连续终炼机在生产效率及单位能耗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对于炭黑配方,连续终炼机终炼单位能耗仅为0.065k Wh/kg,约为密炼机终炼单位能耗的17%,约为开炼机终炼单位能耗的15%;对于白炭黑配方,连续终炼机终炼单位能耗仅为0.082k Wh/kg,约为密炼机终炼单位能耗的22%,约为开炼机终炼单位能耗的19%。

刘宏旭[4](2020)在《SBR/BR混炼胶流变特性的影响因素探究》文中指出本工作以填充SBR/BR混炼胶为研究对象,探究丁苯橡胶的分子结构、碳纳米管结构、混炼胶停放条件、返炼次数及填充体系等对其挤出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SBR4526相比,经过烷氧硅基链中官能化改性的SBR2636具有更低的数均和重均分子质量,更宽的分子量分布,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小的均方旋转半径和特性黏度。与SBR4526-BR复合体系相比,SBR2636-BR体系的Payne效应不明显,储能模量、表观黏度、入口压力降和挤出胀大比均较小,挤出物外观更粗糙。此外,SBR2636-BR体系的挤出黏度具有更低的温度敏感性。对比碳纳米管GT3000与FT7000,后者具有更大的管径及长径比,形成的CNT聚集体具有一维取向结构,其复合体系中更易形成橡胶分子链与碳纳米管的缠结作用,由此构成的填料网络更有序。填充的混炼胶具有更高的储能模量、表观剪切黏度、入口压力降和挤出胀大比,更低的损耗因子以及光滑的挤出物外观。对Silica/CNT填充混炼胶而言,随停放温度升高与停放时间的延长,混炼胶的储能模量、Payne效应、表观剪切黏度先升高后降低,入口压力降增大。随返炼次数的增多,混炼胶的储能模量、Payne效应、表观剪切黏度降低,入口压力降升高。对比CB/CNT、Silica、Silica/CNT、Silica/CB/CNT四种填充体系,CB/CNT填充体系具有最高的门尼黏度、储能模量、Payne效应、复数黏度,最小的入口压力降和挤出胀大比;CB/CNT网络对混炼胶挤出物外观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挤出物外观光滑;入口压力降与挤出胀大比的温度敏感性最低。Silica填充体系的门尼黏度、储能模量、Payne效应、复数黏度最小,入口压力降和挤出胀大比最大,挤出物外观畸变最严重。Silica/CNT体系的门尼黏度、储能模量、Payne效应、复数黏度较高,入口压力降和挤出胀大比较低;与Silica填充体系相比,挤出物外观得到改善。Silica/CB/CNT填充体系的门尼黏度、储能模量、Payne效应、复数黏度较小,入口压力降和挤出胀大比较高;与Silica/CNT填充体系相比,挤出物外观畸变严重。

谷子君[5](2020)在《长链支化对EPDM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元乙丙橡胶(EPDM)饱和的分子主链使其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老化、耐臭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密封条、电线电缆等。本文选用长链支化度不同的EPDM为原料,并对长链支化进行表征。RPA数据表明,长链支化EPDM有更低δ值和更大的支化指数。旋转流变仪测试结果表明,随长链支化度的增加,G’的偏离程度逐渐增加,低频末端区斜率变小。v GP图表明随着长链支化度的增加,δ值和曲线下的面积减小,材料弹性增大。通过调节油含量,在保证硫化胶硬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考察不同含胶率的EPDM混炼胶的加工性能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填充量的增加,混炼胶的门尼粘度降低、挤出量增多、格林强度变低且硫化速率变慢,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德尔夫特(delft)撕裂强度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增大。和线性EPDM相比,长链支化EPDM混炼胶有较低的门尼粘度、较大的挤出量、较好的加工安全性、较小的格林强度和较低的交联程度,硫化胶有略低的拉伸强度、略低的delft撕裂强度和略大的压缩永久变形。保证其它结构参数相似的情况下,和长链支化度低的EPDM相比,长链支化度高的EPDM混炼胶有较低的门尼粘度、较大的挤出量、较好的加工安全性、较高的格林强度和较高的交联程度,硫化胶有略高的拉伸强度、略高的delft撕裂强度和略小的压缩永久变形。对EPDM而言,虽然第三单体含量增多,胶料有较高交联程度和较快硫化速率,但同时焦烧时间变短,加工安全性变差。本文研究长链支化EPDM对EPDM/iPP TPV(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硫化过程中,交联密度会影响橡胶相粒径大小。和线性EPDM相比,长链支化EPDM有较低的分子量和较宽的分子量分布,与iPP共混后,橡胶相的交联密度较低、粒径尺寸较大,共混物有较差加工流动性、较低拉伸强度、较短的断裂伸长率、较大的拉伸永久变形和较低的弹性。和长链支化度较低的EPDM/iPP TPV相比,长链支化度高的EPDM/iPP TPV橡胶相有更高的交联密度,更小的粒径,对应的其共混物有更好的加工流动性、更大的拉伸强度、更小的拉伸永久变形和更高的弹性。

何跃[6](2020)在《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因独特的高弹性而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建筑行业、电子电器等领域,然而橡胶与纳米补强填料的混炼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橡胶加工业目前所采用分阶段、分工序及分批次的间歇式混炼工艺,存在混炼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大、单位能耗大、批料均度差等问题。以剪切形变流场为主导的传统橡胶混炼过程为了获得纳米填料均匀分散分布的胶料,不得不延长混炼时间和增加混炼工序,从而导致加工效率低、能耗高、橡胶分子链断链严重,过多降低橡胶分子量会损害橡胶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和高性能橡胶制品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效率、低能耗、连续性的橡胶混炼新技术和装备迫在眉睫。本文首次提出了以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为主导的橡胶混炼加工方法,成功开发了体积拉伸形变双轴偏心转子(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并成功制备了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模拟分析和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中纳米粒子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分布行为及纳米粒子与橡胶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纳米粒子分散分布形态与硫化胶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Polyflow模拟分析了双轴偏心转子型腔内螺旋段和偏心直线段中胶料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分布以及混合指数和第一主应力分布概率,发现速度沿胶料流动方向呈先发散再收敛的拉伸流动,胶料从双轴偏心转子下方靠近啮合处的速度最快、受到挤压作用最强;平直段产生的混合指数、拉伸形变作用指数和挤压作用均高于螺旋段,第一主应力随BERE转速、胶料模量和零切粘度的增加而增强;并阐述了纳米粒子在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中的分散机理。利用剪切形变流场支配的密炼机间歇式混炼工艺和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分别制备了天然橡胶/炭黑(NR/CB)复合材料。与密炼机间歇工艺相比,由于BERE的强拉伸、弱剪切作用,BERE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混炼胶的Payne效应较小,CB在极短混炼时间(1.5 min)内就能实现良好的分散分布形态,NR分子链更长,分子量提高23.0%,Mw/Mn更小,结合胶含量更多,NR与CB间的相互作用更大;其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可媲美甚至超过密炼机最佳工艺条件(80 r/min混炼8 min)制备的硫化胶,与密炼机相同转速和混炼时间制备的硫化胶相比,BERE一步法制备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5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显着提升,显着突出了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的优势。研究了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工艺中BERE不同转速、不同温度、不同硫磺加料位置以及不同CB含量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发现提高BERE转速增强第一主应力,可改善CB在NR基体中分散分布形态,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随BERE转速的提高先增大再减小,50 r/min时最大;降低BERE第四区温度和提高转速,可增强BERE产生的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于团聚的CB使之破碎和扩散,从而显着改善CB在NR基体中的分散分布形态;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60℃时制备的NR/30phr CB混炼胶中NR的分子量较大,NR与CB间的相互作用较强。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和90-80-50-60℃时制备的硫化胶都具有较优异的静态综合力学性能,其中温度为90-80-50-60℃时制备硫化胶的抗湿滑性能更高;第一和第二加料口加硫磺(S)对混炼胶的加工性能、CB的分散分布形态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焦烧时间Tc10没有缩短,仍有足够的焦烧安全期;NR/CB硫化胶的抗湿滑性能随CB含量增加而提高的同时动态生热也增大,NR/40phr CB硫化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研究了不同Si69改性方法、SiO2含量和BERE加工工艺对天然橡胶/白炭黑(NR/SiO2)体系性能的影响,提高BERE转速和降低加工温度有利于增强体积拉伸形变作用于SiO2团聚体使之破碎和分散,增加Si69含量有益于改善SiO2与NR的相互作用,从而显着改善了SiO2的分散分布形态;混炼胶的Payne效应随Si69和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和增大,随BERE转速的提高而降低,门尼黏度随SiO2含量的增加和BERE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和降低;硫化胶的动态生热随Si69和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和增大,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均随BERE转速的提高而增大,拉伸强度随Si69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再缓慢降低,于10wt%Si69时达到最佳,而撕裂强度随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时制备10 wt%Si69改性的NR/30phr SiO2硫化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研究了不同CB含量和BERE工艺对溶聚丁苯胶/炭黑(S-SBR/CB)体系性能的影响,CB在其硫化胶中都有良好的分散分布形态,CB聚集体的粒径尺寸及其标准差都随CB含量的增加而减小,CB聚集体面积占比都呈现正态分布并且最可几分布随CB含量的增加向小聚集体移动;BERE转速为50 r/min、温度为90-80-50-30℃时在第一加料口加S制备硫化胶的CB分散分布形态最佳;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都随CB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扯断伸长率、300%/100%和撕裂强度都随CB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300%/100%和撕裂强度于40phr CB时最大。研究了不同SiO2和Si69含量对溶聚丁苯胶/白炭黑(S-SBR/SiO2)体系性能的影响,S-SBR/SiO2混炼胶的ΔG′随SiO2和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和减小,门尼黏度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i69含量为10wt%时SiO2可实现均匀的分散分布形态,S-SBR/SiO2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定伸应力都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300%/100%均随Si69含量的增加而增大,10wt%Si69改性SiO2制备S-SBR/30phr SiO2硫化胶的撕裂强度最大。基于Polyflow模拟分析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体积拉伸形变流场为主导的BERE一步法橡胶连续混炼挤出新技术制备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相对于剪切流场为主导的间歇式混炼工艺具有显着的优势,解决了传统橡胶间歇式混炼工艺难以克服的问题,制得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分布、橡胶分子链长度得以保持和机械力学性能优异的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橡胶加工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连续的一步法混炼挤出一体化解决方案,为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

杨旭[7](2019)在《炭黑填充天然橡胶挤出流变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工作综合运用橡胶加工分析仪、毛细管流变仪等流变学表征手段,结合TEM及光学显微镜,从填充、返炼及炭黑种类三个方面考察了炭黑填充NR的流变学特性。研究结果如下:对比未填充和炭黑填充NR体系可以看出,未填充NR频率扫描储能模量对应变的变化不敏感;炭黑填充NR体系的牛顿性明显强于未填充体系;经适当变换,Cox-Merz关系式也适用于炭黑填充体系。对比返炼前后的炭黑填充NR体系可以看出,返炼后CB的分散性提高,挤出胀大比减小,挤出物表面光滑程度提高,返炼后体系的非牛顿性更强,填料对分子链的束缚作用减轻,该影响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对于填充体系而言,填料分散均匀性越好,则Cox-Merz相关性越高。对于不同种类CB填充的NR体系,CB粒径越小,结构度越低,高温下越易产生絮凝,储能模量升高;填充炭黑N550体系的挤出胀大比较小,粒径对非牛顿指数的影响不大,结构度越高则非牛顿性越强;对N550体系而言,Cox-Merz关系式的适用性更强。

管恩政[8](2019)在《低滚阻翻新轮胎配方开发及制备》文中指出本文通过从研究白炭黑的硅烷化反应程度入手,研究了混炼温度和硫化温度对轮胎胎面胶配方损耗因子Tanδ的影响,并优选了低滚阻翻新胎面配方与常规高耐磨配方及TBR低滚阻胎面配方进行了性能比对。在优选配方进行车间大料生产时,对比了现在存在的三种不同混炼工艺设备对低滚阻胎面配方加工性能及白炭黑硅烷化反应程度的影响;使用低滚阻配方在串联密炼机一次法设备上混炼制成的混炼胶,使用该混炼胶生产的预硫化胎面配合专用胶浆进行了翻新胎的试制。结果表明:混炼温度对白炭黑补强配方硅烷化反应程度和损耗因子Tanδ影响很大,最佳的混炼条件是150℃下混炼200秒;硫化温度越高损耗因子Tanδ越大,越不利于轮胎滚动阻力的降低,150℃硫化是损耗因子Tanδ和生产效率平衡的最佳硫化温度。本研究中优选的低滚阻翻新胎面配方物性与高耐磨翻新胎面配方相当,磨耗略低,高温下的损耗因子Tanδ低46.1%;与TBR低滚阻胎面胶配方相比,阿克隆磨耗和DIN磨耗性能有明显提升,且高温下的损耗因子Tanδ略低1.3%,是用于长途运输类卡客车拖车轮翻新胎的理想配方。在混炼胶制备时对比了常规分段法混炼工艺、低温一次法工艺和串联密炼机一次法工艺,三种工艺对门尼粘度的降低效果相当,串联密炼机一次法混炼胶表现出了最优的挤出加工性--挤出尺寸波动小、停放后收缩最小和最佳的硅烷化反应程度,且生产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是进行白炭黑补强胎面胶混炼的最佳工艺选择。使用低滚阻翻新胎面配方在串联密炼机一次法设备上混炼制成混炼胶,使用该混炼胶生产的预硫化胎面配合专用胶浆生产的翻新轮胎,滚动阻力系数较常规胎面翻新胎低22.8%,达到了美国EPA关于Smartway的认证标准,产品已经获得认证证书;路试胎测试表明翻新胎质量良好,平均磨耗1.1-1.3km/mm,预计单胎行驶里程可达13万-15万千米。

徐唯易[9](2018)在《炼胶工艺参数与门尼粘度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密炼机作为橡胶加工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其混炼工艺方法对混炼胶的加工性能及制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密炼机的混炼温度、混炼时间、混炼能量和瞬时功率等工艺参数的变化对胶料的门尼粘度的影响规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查阅一系列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密炼机混炼机理,尤其针对混炼时间、混炼温度、混炼能量、瞬时功率、上顶栓压力等几个混炼工艺参数对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其次,针对性的选择了胎面配方、帘布配方一段母胶、帘布配方终炼胶等典型天然橡胶与各类配合剂加工后的混炼胶材料,分别设计了炼胶时间与功率并用、炼胶时间与能量并用、炼胶时间与温度并用、炼胶温度与功率并用来控制门尼粘度的试验,表征评价了二类混炼工艺设计方式,一类是温度允许波动范围较宽的混炼胶加工,如胎面配方及帘布胶一段母胶配方。另一类是对温度敏感的混炼胶加工,如硫磺份数较高的帘布终炼胶配方。最后,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运用Minitab统计分析软件建立了炼胶时间及功率与门尼粘度、炼胶时间及能量与门尼粘度、炼胶时间及温度与门尼粘度、炼胶温度及功率与门尼粘度的四类工程数学模型,通过数据统计与理论分析,揭示了混炼时间、混炼温度、混炼能量、瞬时功率等工艺参数对门尼粘度的影响规律,并将其投入实际工业生产中进行了工程验证。

李建[10](2018)在《天然橡胶混炼工艺及其流变和挤出行为的相关性》文中认为本工作借助门尼粘度计、凝胶色谱仪、旋转流变仪ARES等表征测试方法,考察了混炼工艺对NR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采用橡胶加工分析仪RPA、毛细管流变仪、橡胶挤出机等手段,研究了混炼工艺对炭黑填充天然橡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剪切流变特性与挤出特性的函数关系;建立了NR流变与挤出行为的相关性,进而通过改变炭黑种类对上述关系式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混炼转子转速Ri提高,未填充NR胶料的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变窄;NR/CB混炼胶中结合胶含量增加,门尼粘度、填料网络化程度、挤出胀大比减小,挤出稳定性提高,因此提高转子转速可以改善加工流变性。当初始混炼温度Ti低于70℃时,随Ti的升高,未填充NR胶料的分子量略有增大,分子量分布小幅变宽,门尼粘度基本不变;当Ti高于70℃后,上述指标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对于NR/CB混炼胶,随Ti的升高,结合胶含量、门尼粘度、填料网络化程度、挤出胀大比均略有下降,但温度高于70℃后,各性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未填充NR样品混炼2min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变窄,混炼6-8min,其分子量及其分布基本恒定;炭黑填充NR胶料则随混炼时间的延长,结合胶含量增加,门尼粘度、挤出胀大比等性能均有所降低,挤出稳定性提高。但混炼8-10min,上述各性能均无明显变化。基于混炼工艺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剪切流变特性(RPA)与挤出流变特性(毛细管)剪切黏度η((61)对挤出速率γ的函数关系:η(61)=6γ+b;并通过改变炭黑种类,建立了剪切流变特性(RPA)与挤出流变特性(挤出机)剪切黏度η((62)对挤出速率的函数关系:η(62)=8γ′+n,以及RPA储能模量与挤出机出口应力对剪切速率的函数关系:E=γ′′+q。

二、挤出过程温度与混炼胶流变参数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挤出过程温度与混炼胶流变参数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热塑性弹性体
        1.2.2 热塑性硫化橡胶
        1.2.3 动态硫化技术
    1.3 TPV微观相态研究进展
        1.3.1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形成机理
        1.3.2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演变发展研究进展
        1.3.3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3.4 TPV微相结构和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1.3.5 TPV加工性能与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1.3.5.1 TPV流变响应表征方法
        1.3.5.2 TPV流变性能影响因素
    1.4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1.5.2 动态硫化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5.3 加工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性能优化
        1.5.4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橡塑两相黏度表征
        2.2.4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2.2.5 静态硫化曲线
    2.3 橡胶交联动力学
    2.4 橡胶相在交联过程中破碎与融并
    2.5 橡胶微粒形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微相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3.2.2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3.2.3 橡塑两相表观黏度测试
        3.2.4 橡塑快慢交联体系设计
        3.2.5 样品制备与体系设计
        3.2.6 溶胀法表征交联程度
        3.2.7 原子力显微镜(AFM)
        3.2.8 样品溶解实验
    3.3 PP分子量与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的耦合影响
        3.3.1 橡塑硫化体系的交联动力学
        3.3.2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的影响
        3.3.2.1 橡塑硫化体系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3.3.2.2 变形破碎理论计算EPDM/PH体系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3.3.2.3 临界毛细管破碎方程计算EPDM/PL体系中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3.3.2.4 橡胶粒子粒径
        3.3.3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3.3.3.1 PP分子量的影响
        3.3.3.2 EPDM交联动力学的影响
    3.4 分子量和交联动力学耦合影响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2.3 微相结构表征
        4.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
        4.2.3.2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4.2.3.3 偏光显微镜(POM)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
        4.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2.5.1 拉伸性能测试
        4.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4.3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响应关系
        4.3.1 注射成型剪切速率的确定
        4.3.2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的影响
        4.3.2.1 剪切速率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破碎和排列取向的影响
        4.3.2.2 剪切速率对TPV结晶结构、结晶度的影响
        4.3.2.3 剪切速率对TPV中PP相取向的影响
        4.3.3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纳米力学模量各向异性的影响
        4.3.4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
        4.3.5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4.3.6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相态加工调控与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5.2.2 样品制备
        5.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5.2.4 动态振荡应变扫描
        5.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5.2.5.1 拉伸性能测试
        5.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5.3 强剪切作用和POE界面包覆对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1 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热力学不稳定现象
        5.3.2 界面包覆剂的确定
        5.3.3 POE界面包覆实验验证
        5.3.4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5.3.5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TPV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PDM/PP TPV的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6.2.2 样品制备
        6.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6.2.4 流变行为表征
        6.2.4.1 动态振荡剪切扫描
        6.2.4.2 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
        6.2.5 流变方法分析
        6.2.5.1 拉伸流变与剪切流变
        6.2.5.2 振荡频率扫描确定松弛时间谱
    6.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在线性与非线性黏弹性上的响应
        6.3.1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变化
        6.3.2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动态黏弹性的响应关系
        6.3.2.1 非线性黏弹性
        6.3.2.2 线性黏弹性
        6.3.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稳态流变行为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不同品种炭黑混炼胶的加工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材料
    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1.3 试样制备
    1.4 测试分析
        1.4.1 门尼粘度和门尼松弛
        1.4.2 结合橡胶质量分数
        1.4.3 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分析
        1.4.4 毛细管流变仪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门尼粘度和应力松弛
    2.2 结合橡胶质量分数
    2.3 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分析
    2.4 毛细管流变仪分析
3 结论

(3)橡胶连续终炼机的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橡胶终炼的含义及重要性
    1.2 橡胶终炼装备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开炼机及其终炼工艺
        1.2.2 密炼机及其终炼工艺
        1.2.3 串联式密炼机及其终炼工艺
        1.2.4 连续混炼机及其终炼工艺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3.4 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混炼机理研究
    2.1 橡胶的力学响应特征与黏弹性
        2.1.1 力学响应特征
        2.1.2 黏弹行为
    2.2 橡胶终炼过程的动态流变机理
    2.3 终炼胶的预交联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
    3.1 新型橡胶串联式连续混炼系统总体方案
    3.2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结构设计
        3.2.1 连续终炼机双转子上各模块的结构设计
        3.2.2 新型双转子强制喂料机构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终炼过程模拟分析
    4.1 橡胶连续终炼的有限元流场模拟分析概述
    4.2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终炼过程模拟仿真模型建立
        4.2.1 几何模型
        4.2.2 基本假设
        4.2.3 数学方程
        4.2.4 边界条件
        4.2.5 有限元网格划分
    4.3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终炼过程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4.3.1 压力云图分析
        4.3.2 剪切速率云图分析
        4.3.3 粘度云图分析
        4.3.4 混合指数云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实验方法及工艺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1 橡胶串联式连续混炼实验平台母炼模块
        5.2.2 橡胶连续终炼机
        5.2.3 其他终炼设备
        5.2.4 其他辅助及测试设备
    5.3 实验方案
    5.4 实验配方
    5.5 实验工艺
        5.5.1 橡胶串联式连续混炼实验平台的母炼工艺
        5.5.2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终炼工艺
        5.5.3 密炼机母炼工艺
        5.5.4 开炼机终炼工艺
        5.5.5 密炼机终炼工艺
    5.6 主要性能测试
        5.6.1 门尼粘度测试
        5.6.2 Payne效应测试
        5.6.3 硫变特性测试
        5.6.4 拉伸性能及硬度测试
        5.6.5 回弹性能测试
        5.6.6 DIN磨耗测试
        5.6.7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DMA)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橡胶连续终炼机的实验数据分析
    6.1 实验数据
        6.1.1 连续终炼机生产能力及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数据
        6.1.2 连续终炼机的工艺参数影响探究实验数据
        6.1.3 不同终炼装备对比实验数据
    6.2 不同工艺参数对连续终炼机生产能力及胶料停留时间的影响分析
    6.3 连续终炼机的不同终炼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
        6.3.1 温度不同时双转子转速对终炼胶性能的影响分析
        6.3.2 转速不同时温控温度对终炼胶性能的影响分析
        6.3.3 双转子转速对连续终炼机的能耗影响分析
        6.3.4 温控温度对连续终炼机的能耗影响分析
    6.4 不同终炼装备对终炼过程及终炼胶性能的影响分析
        6.4.1 终炼胶性能对比分析
        6.4.2 终炼装备能耗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文所做工作
    本文主要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4)SBR/BR混炼胶流变特性的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橡胶概述
    1.3 纳米填料概述
        1.3.1 炭黑
        1.3.2 白炭黑
        1.3.2.1 白炭黑简述
        1.3.2.2 白炭黑分散及补强机理
        1.3.3 碳纳米管
        1.3.3.1 碳纳米管简述
        1.3.3.2 碳纳米管的探究
    1.4 流变学
        1.4.1 流变学简介
        1.4.2 填充聚合物的流变行为
        1.4.3 线性黏弹性
        1.4.4 非线性黏弹行为
    1.5 停放及返炼工艺
        1.5.1 停放作用
        1.5.2 返炼的作用
    1.6 毛细管流变仪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提出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丁苯橡胶分子结构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试样配方
        2.2.3 实验设备
        2.2.4 试样制备
        2.2.5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R分子结构的剖析
        2.3.2 SBR分子结构对填充混炼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2.3.3 SBR分子结构对混炼胶挤出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纳米管结构及停放、返炼因素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试样配方
        3.2.3 实验设备
        3.2.4 试样制备
        3.2.5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NT结构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流变性能的影响
        3.3.1.1 CNT结构分析
        3.3.1.2 CNT结构对填充混炼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3.3.1.3 CNT种类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性能的影响
        3.3.2 停放条件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流变性能的影响
        3.3.2.1 停放条件对填充混炼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3.3.2.2 停放条件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性能的影响
        3.3.3 返炼次数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流变性能的影响
        3.3.3.1 返炼次数对填充混炼胶流变性能影响
        3.3.3.2 返炼次数对填充混炼胶挤出性能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充体系对SBR/BR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试样配方
        4.2.3 实验设备
        4.2.4 试样制备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M分析
        4.3.2 填充体系对混炼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4.3.3 填充体系对混炼胶挤出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长链支化对EPDM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三元乙丙橡胶概述
        1.1.1 三元乙丙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1.2 三元乙丙橡胶的应用现状
        1.1.3 三元乙丙橡胶的发展状况
    1.2 长链支化聚合物
        1.2.1 长链支化聚乙烯概述
        1.2.2 长链支化聚丙烯概述
        1.2.3 长链支化聚合物的特点
        1.2.4 长链支化聚乙烯、聚丙烯的表征
    1.3 长链支化EPDM
        1.3.1 长链支化EPDM合成机理
        1.3.2 长链支化EPDM研究进展
        1.3.3 可控长链支化EPDM与传统EPDM的差异
        1.3.4 可控长链支化EPDM的应用优势
        1.3.5 长链支化EPDM的表征
    1.4 EPDM的并用
        1.4.1 长链支化POE与 EPDM并用
        1.4.2 长链支化PP与 EPDM并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长链支化EPDM和线性EPDM纯胶加工性能的表征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3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长链支化对 EPDM 纯胶弹性的影响
        2.3.2 长链支化对 EPDM 支化指数的影响
        2.3.3 长链支化对 EPDM 储能模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链支化EPDM混炼胶的加工性能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材料
        3.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3 实验基本配方(质量份)
        3.2.4 试样制备
        3.2.5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DM生胶的加工性能表征
        3.3.2 EPDM混炼胶的加工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链支化EPDM的物理机械性能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4.2.3 实验基本配方(质量份)
        4.2.4 试样制备
        4.2.5 分析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长链支化EPDM和线性EPDM的物理机械性能对比
        4.3.2 长链支化对EPDM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链支化对EPDM/iPP TPV加工性能和物理性能影响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原材料
        5.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5.2.3 实验基本配方(质量份)
        5.2.4 试样制备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PDM/PP TPV微观结构的测试
        5.3.2 EPDM/PP TPV加工性能的测试
        5.3.3 EPDM/PP TPV力学性能的测试
        5.3.4 EPDM/PP TPV弹性的测试
        5.3.5 EPDM/PP TPV可重复加工性能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1 橡胶/炭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2 橡胶/白炭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3 橡胶/纤维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4 橡胶/层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1.2.5 橡胶填料补强机理研究进展
    1.3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混炼技术
        1.3.1 原位聚合法
        1.3.2 乳液共混法
        1.3.3 溶液共混法
        1.3.4 机械共混法
    1.4 橡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混炼设备
        1.4.1 间歇式橡胶混炼设备
        1.4.1.1 开炼机
        1.4.1.2 密炼机
        1.4.2 串联式橡胶混炼设备
        1.4.2.1 串联组合式混炼设备
        1.4.2.2 低温一步法混炼技术
        1.4.3 连续式橡胶混炼设备
        1.4.3.1 密炼挤出组合式连续混炼设备
        1.4.3.2 转子螺杆组合式连续混炼设备
        1.4.3.3 挤出机发展演变的连续混炼机
    1.5 拉伸流场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加工领域的优势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轴偏心转子挤出机及其混炼特性分析
    2.1 双轴偏心转子基本结构
    2.2 加工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2.2.1 流场模型建立
        2.2.1.1 物理模型
        2.2.1.2 数学模型
        2.2.1.3 物性参数
        2.2.1.4 边界条件
        2.2.1.5 有限元模型
        2.2.2 速度场分布
        2.2.3 压力场分布
        2.2.4 混合指数分布
        2.2.4.1 BERE转速
        2.2.4.2 松弛时间
        2.2.4.3 零切粘度
        2.2.5 第一主应力
        2.2.5.1 BERE转速
        2.2.5.2 松弛时间
        2.2.5.3 零切黏度
    2.3 一步法连续混炼技术
        2.3.1 一步法连续混炼装备
        2.3.2 一步法连续混炼新技术
    2.4 体积拉伸流场作用机理
        2.4.1 体积拉伸流场分散机理
        2.4.2 体积拉伸流场取向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加工流场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3.1 NR/CB复合材料的制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配方
        3.1.4 实验工艺
        3.1.4.1 BERE一步法连续混炼挤出工艺
        3.1.4.2 密炼机混炼工艺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混炼胶RPA分析
        3.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3.2.3 混炼胶GPC测试
        3.2.4 NR与CB相互作用
        3.2.4.1 结合胶含量
        3.2.4.2 弛豫时间
        3.2.5 混炼胶硫化特性
        3.2.6 硫化胶RPA分析
        3.2.7 炭黑分散形态
        3.2.7.1 宏观分散度
        3.2.7.2 SEM表征
        3.2.8 硫化胶力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ERE一步法制备NR/CB体系结构性能研究
    4.1 NR/CB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配方
        4.1.4 实验工艺
        4.1.5 测试与表征
    4.2 BERE转速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2.1 混炼胶RPA分析
        4.2.1.1 应变扫描
        4.2.1.2 温度扫描
        4.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4.2.4 结合胶含量测试
        4.2.5 硫化胶RPA分析
        4.2.6 炭黑分散形态
        4.2.6.1 宏观分散度
        4.2.6.2 SEM表征
        4.2.6.3 TEM表征
        4.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2.8 本节小结
    4.3 BERE温度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3.1 混炼胶RPA分析
        4.3.1.1 应变扫描
        4.3.1.2 温度扫描
        4.3.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3.3 混炼胶GPC测试
        4.3.4 NR与CB相互作用
        4.3.4.1 结合胶含量
        4.3.4.2 弛豫时间
        4.3.5 混炼胶硫化特性
        4.3.6 硫化胶RPA分析
        4.3.7 炭黑分散形态
        4.3.7.1 宏观分散度
        4.3.7.2 SEM表征
        4.3.7.3 TEM表征
        4.3.8 动态热机械性能
        4.3.9 硫化胶力学性能
        4.3.10 本节小结
    4.4 硫磺加料位置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4.1 混炼胶RPA分析
        4.4.1.1 应变扫描
        4.4.1.2 温度扫描
        4.4.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4.3 结合胶含量测试
        4.4.4 混炼胶硫化特性
        4.4.5 硫化胶RPA分析
        4.4.6 炭黑分散形态
        4.4.6.1 宏观分散度
        4.4.6.2 SEM表征
        4.4.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4.8 本节小结
    4.5 炭黑含量对N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4.5.1 混炼胶的RPA分析
        4.5.1.1 应变扫描
        4.5.1.2 温度扫描
        4.5.2 混炼胶门尼黏度
        4.5.3 混炼胶硫化特性
        4.5.4 硫化胶RPA分析
        4.5.5 炭黑分散形态
        4.5.5.1 宏观分散度
        4.5.5.2 SEM表征
        4.5.5.3 TEM表征
        4.5.6 动态热机械性能
        4.5.6.1 BERE30 r/min
        4.5.6.2 BERE50 r/min
        4.5.7 硫化胶力学性能
        4.5.7.1 BERE30 r/min
        4.5.7.2 BERE50 r/min
        4.5.8 本节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ERE一步法制备NR/SiO_2 体系结构性能研究
    5.1 NR/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配方
        5.1.4 实验工艺
        5.1.4.1 SiO_2提前改性
        5.1.4.2 SiO_2原位改性
        5.1.5 测试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混炼胶RPA分析
        5.2.1.1 未改性SiO_2
        5.2.1.2 不同Si69含量
        5.2.1.3 不同BERE转速
        5.2.1.4 10wt%Si69改性
        5.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5.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5.2.3.1 未改性SiO_2
        5.2.3.2 不同Si69含量
        5.2.3.3 不同BERE转速
        5.2.3.4 10wt%Si69改性
        5.2.4 硫化胶RPA分析
        5.2.4.1 未改性SiO_2
        5.2.4.2 不同Si69含量
        5.2.4.3 不同BERE转速
        5.2.4.4 10wt%Si69改性
        5.2.5 白炭黑分散形态
        5.2.5.1 SEM表征
        5.2.5.2 TEM表征
        5.2.6 动态热机械性能
        5.2.6.1 未改性SiO_2
        5.2.6.2 不同Si69含量
        5.2.6.3 10wt%Si69改性
        5.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5.2.7.1 未改性SiO_2
        5.2.7.2 不同Si69含量
        5.2.7.3 不同BERE转速
        5.2.7.4 10wt%Si69改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B和 SiO_2 增强S-SBR体系的性能调控与优化
    6.1 S-SBR/CB和 S-SBR/SiO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实验配方
        6.1.4 实验工艺
        6.1.4.1 S-SBR/CB体系
        6.1.4.2 S-SBR/SiO_2 体系
        6.1.5 测试与表征
    6.2 炭黑含量及工艺对S-SBR/CB体系性能的影响
        6.2.1 混炼胶RPA分析
        6.2.1.1 应变扫描
        6.2.1.2 温度扫描
        6.2.2 混炼胶门尼黏度
        6.2.3 混炼胶硫化特性
        6.2.4 硫化胶RPA分析
        6.2.5 炭黑分散形态
        6.2.5.1 宏观分散度
        6.2.5.2 SEM表征
        6.2.5.3 TEM表征
        6.2.6 动态热机械性能
        6.2.7 硫化胶力学性能
        6.2.8 本节小结
    6.3 白炭黑改性及含量对S-SBR/SiO_2 体系性能的影响
        6.3.1 混炼胶RPA分析
        6.3.1.1 应变扫描
        6.3.1.2 温度扫描
        6.3.2 混炼胶门尼黏度
        6.3.3 混炼胶硫化特性
        6.3.4 硫化胶RPA分析
        6.3.5 白炭黑分散形态
        6.3.5.1 SEM表征
        6.3.5.2 TEM表征
        6.3.6 硫化胶力学性能
        6.3.7 本节小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炭黑填充天然橡胶挤出流变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橡胶、炭黑概述
        1.1.1 天然橡胶
        1.1.2 炭黑
        1.1.3 填料-聚合物间相互作用
        1.1.4 炭黑补强机理
    1.2 流变学的发展
    1.3 流变检测方式和原理
        1.3.1 简单剪切流动
        1.3.2 小振幅振动剪切流动
        1.3.3 拉伸流动
        1.3.4 层流和湍流
    1.4 高分子流体流变现象
        1.4.1 挤出胀大现象
        1.4.2 剪切变稀行为
        1.4.3 Weissenberg效应
        1.4.4 无管虹吸现象
        1.4.5 不稳定流动和熔体破裂
    1.5 动态流变学测试方法
        1.5.1 测量工具
        1.5.2 测试模式
    1.6 毛细管流变仪的发展
    1.7 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
    1.8 Cox-Merz关系式
    1.9 轮胎工业发展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1.10.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10.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炭黑填充对胶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实验配方
        2.2.3 试验设备与仪器
        2.2.4 胶料制备
        2.2.5 流变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依赖性
        2.3.2 应变依赖性
        2.3.3 频率依赖性
        2.3.4 挤出流变特性分析
        2.3.5 非牛顿指数
        2.3.6 黏流活化能
        2.3.7 Cox-Merz关系式修正
    2.4 小结
第三章 返炼对胶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实验配方
        3.2.3 试验设备与仪器
        3.2.4 胶料制备
        3.2.5 流变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透射电镜分析
        3.3.2 温度依赖性黏弹性为
        3.3.3 应变依赖性黏弹行为
        3.3.4 频率依赖性黏弹行为
        3.3.5 挤出流变特性分析
        3.3.6 非牛顿指数
        3.3.7 Cox-Merz关系式修正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炭黑对胶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实验配方
        4.2.3 实验设备与检测仪器
        4.2.4 胶料制备
        4.2.5 流变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门尼粘度测试
        4.3.2 结合橡胶测试
        4.3.3 透射电镜分析
        4.3.4 温度依赖性黏弹性为
        4.3.5 应变依赖性黏弹行为
        4.3.6 频率依赖性黏弹行为
        4.3.7 挤出流变特性分析
        4.3.8 非牛顿指数
        4.3.9 Cox-Merz 关系式修正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低滚阻翻新轮胎配方开发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轮胎的循环利用
    1.2 轮胎翻新方法
        1.2.1 热翻法
        1.2.2 冷翻法
        1.2.3 翻新轮胎质量检验
    1.3 绿色轮胎
        1.3.1 轮胎的滚动阻力等级
        1.3.2 绿色轮胎聚合物发展
        1.3.3 绿色轮胎填充补强体系
    1.4 混炼设备及工艺发展
        1.4.1 密炼机
        1.4.2 橡胶在密炼机中的运动
        1.4.3 不同类型的转子区别及用途
        1.4.4 剪切型转子
        1.4.5 啮合型转子
        1.4.6 NR5型啮合转子
    1.5 橡胶混炼工艺
        1.5.1 分段式混炼
        1.5.2 低温一次法混炼
        1.5.3 串联一次法混炼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材料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配方
    2.4 试样制备
        2.4.1 小配合混炼胶的制备
        2.4.2 车间大料混炼胶的制备
        2.4.3 试片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
        2.5.1 硫化特性测试
        2.5.2 门尼粘度及门尼焦烧测定
        2.5.3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5.4 热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2.5.5 填料分散度测试
        2.5.6 毛细管流变仪测试
        2.5.7 动态加工分析仪测试(RPA)
        2.5.8 白炭黑硅烷化反应程度的测试表征
        2.5.9 表面粘性测试
        2.5.10 胎面胶粘合强度
        2.5.11 轮胎耐久性
        2.5.12 轮胎滚动阻力测试
第三章 加工工艺对硅烷化反应程度的影响
    3.1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3.1.1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实验配方
        3.1.2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实验方案
        3.1.3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加工工艺性能的影响
        3.1.4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填料分散度的影响
        3.1.5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压缩生热性能的影响
        3.1.6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硅烷化反应程度的影响
        3.1.7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硫化胶Tanδ的影响
        3.1.8 混炼温度对白炭黑填充配方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2 硫化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3.2.1 硫化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滚动阻力性能的影响
        3.2.2 硫化温度对白炭黑填充胎面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滚阻翻新胎预硫化胎面配方设计
    4.1 低滚阻高耐磨翻新胎面胶配方及性能对比配方
    4.2 低滚阻高耐磨翻新胎面胶配方及对比配方性能测试
        4.2.1 MDR硫化仪数据对比
        4.2.2 胎面胶配方物性对比
        4.2.3 胎面胶配方动态压缩生热性能对比
        4.2.4 磨耗性能和耐动态切割性能对比
        4.2.5 RPA动态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滚阻翻新胎面胶配方车间生产混炼工艺
    5.1 不同混炼工艺炼胶曲线对比分析
    5.2 不同混炼工艺的性能对比
        5.2.1 不同混炼工艺的混炼胶门尼粘度对比
        5.2.2 不同混炼工艺的混炼胶挤出性能对比
        5.2.3 不同混炼工艺的混炼胶硅烷化反应程度对比
    5.3 不同工艺的生产效率及能耗对比
        5.3.1 不同工艺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3.2 不同工艺的对生产能耗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粘性及粘性保持的翻新胎面胶浆制备
    6.1 国内外翻新胎面胶浆对比分析
    6.2 粘性持久型胶浆实验配方
    6.3 胶浆实验配方性能分析
        6.3.1 胶浆实验配方加工性能分析
        6.3.2 基本物性对比
        6.3.3 胶浆配方粘性持续跟踪评价
    6.4 胶浆的制备
        6.4.1 胶浆配方混炼胶制备
        6.4.2 胶浆制备工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滚阻翻新轮胎的制备及测试
    7.1 轮胎翻新
    7.2 翻新胎的检测
    7.3 低滚阻翻新胎路试胎测试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9)炼胶工艺参数与门尼粘度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橡胶材料与密炼机的发展进程
        1.3.1 橡胶材料的使用与开发
        1.3.2 密炼机的发展进程
    1.4 国内外对混炼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1.5 Minitab软件介绍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密炼机混炼方法与混炼胶门尼粘度影响因素
    2.1 密炼机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密炼机系统的结构组成
        2.1.2 密炼机混炼橡胶的过程
        2.1.3 密炼机混炼的工艺方法
    2.2 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
        2.2.1 影响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因素
        2.2.2 混炼胶性能的对立统一关系
        2.2.3 混炼胶质量控制方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炼胶时间与功率对于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3.1 引言
    3.2 混炼工艺的设计
        3.2.1 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混炼工艺描述
        3.2.4 混炼工艺设计的特点与目标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门尼测试异常值的判断
        3.3.2 混炼工艺参数异常值的判断
        3.3.3 胶料停放时间与温度
        3.3.4 环境温度变化
        3.3.5 原材料切换
    3.4 炼胶时间与功率对门尼粘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3.4.1 实验数据汇总
        3.4.2 散点图分析
        3.4.3 相关性分析计算
        3.4.4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5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3.4.6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3.4.7 数学模型的适宜性检验
    3.5 工程数学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炼胶时间与能量对于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混炼工艺的设计
        4.2.1 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混炼工艺描述
        4.2.4 混炼工艺设计的特点与目标
    4.3 炼胶时间与能量对门尼粘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4.3.1 实验数据汇总
        4.3.2 散点图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计算
        4.3.4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5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4.3.6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3.7 数学模型的适宜性检验
    4.4 工程数学模型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炼胶时间与温度对于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5.1 引言
    5.2 混炼工艺的设计
        5.2.1 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2.3 混炼工艺描述
        5.2.4 混炼工艺设计的特点与目标
    5.3 炼胶时间与温度对门尼粘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5.3.1 实验数据汇总
        5.3.2 散点图分析
        5.3.3 相关性分析计算
        5.3.4 数学模型的建立
        5.3.5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5.3.6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5.3.7 数学模型的适宜性检验
    5.4 工程数学模型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炼胶温度与功率对于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6.1 引言
    6.2 混炼工艺的设计
        6.2.1 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6.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6.2.3 混炼工艺描述
        6.2.4 混炼工艺设计的特点与目标
    6.3 炼胶温度与功率对门尼粘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6.3.1 实验数据汇总
        6.3.2 散点图分析
        6.3.3 相关性分析计算
        6.3.4 数学模型的建立
        6.3.5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6.3.6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6.3.7 数学模型的适宜性检验
    6.4 工程数学模型的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天然橡胶混炼工艺及其流变和挤出行为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橡胶
        1.1.1 天然橡胶简介
        1.1.2 NR分子量及其分布
        1.1.3 NR分子量及分布的测试
    1.2 炭黑的应用
        1.2.1 炭黑的粒径
        1.2.2 炭黑的结构度与表面活性
    1.3 加工工艺的影响因素
        1.3.1 转子转速
        1.3.2 炼胶温度
        1.3.3 混炼时间
    1.4 流变技术
        1.4.1 传统测试方法的局限性
        1.4.2 现代流变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1.5 现代流变技术的应用
        1.5.1 原料生胶的分子结构信息
        1.5.2 Payne效应和填料粒子在橡胶中的分散
        1.5.3 Payne效应和非线性流变解析LAOS
        1.5.4 填充粒子的网络结构和流变学测试
    1.6 混炼胶挤出测试
        1.6.1 挤出机的参数
        1.6.2 挤出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炼工艺对天然橡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2.1 实验方案及表征测试
        2.1.1 原料与仪器
        2.1.2 试样的制备
        2.1.3 性能测试
    2.2 转子转速对NR分子量与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2.2.1 转子转速对混炼过程的影响
        2.2.2 NR门尼粘度与分子量的关系
        2.2.3 混炼转速对NR线性链和长支链的影响
        2.2.4 混炼转速对NR的黏弹性的影响
        2.2.5 混炼转速对NR毛细管挤出性的影响
    2.3 混炼初始温度对NR分子量与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2.3.1 混炼初始温度对NR混炼过程的影响
        2.3.2 NR门尼粘度与分子量的关系
        2.3.3 混炼初始温度对NR线性链和长支链的影响
        2.3.4 混炼初始温度对NR的黏弹性的影响
        2.3.5 混炼初始温度对NR毛细管挤出性的影响
    2.4 混炼时间对NR分子量与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2.4.1 生胶混炼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4.2 NR门尼粘度与分子量及其分布
        2.4.3 混炼时间对NR线性链和长支链的影响
        2.4.4 混炼时间对NR的黏弹性的影响
        2.4.5 混炼时间对NR毛细管挤出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炼工艺对NR/CB挤出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方案及表征测试
        3.1.1 实验配方与仪器
        3.1.2 试样的制备
        3.1.3 性能测试
    3.2 混炼转子转速对NR/CB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3.2.1 转子转速对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3.2.2 转子转速对混炼胶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3.2.3 转子转速对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3.3 混炼初始温度对NR/CB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3.3.1 初始温度对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3.3.2 初始温度对混炼胶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3.3.3 初始温度对混炼胶挤出性的影响
    3.4 混炼时间对NR/CB混炼胶挤出流变特性的影响
        3.4.1 混炼时间对混炼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3.4.2 混炼时间对胶料黏弹性的影响
        3.4.3 混炼时间对胶料挤出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R/CB复合材料挤出与流变性能的关系
    4.1 实验方案及表征测试
        4.1.1 原料与仪器
        4.1.2 试样的制备
        4.1.3 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混炼胶的门尼粘度
        4.2.2 混炼胶的动态黏弹性
        4.2.3 混炼胶挤出机挤出流变特性
        4.2.4 混炼胶毛细管挤出流变特性
        4.2.5 混炼胶的RPA与挤出机测试的关系
        4.2.6 混炼胶的RPA与毛细管测试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四、挤出过程温度与混炼胶流变参数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D]. 李尚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不同品种炭黑混炼胶的加工流变性能研究[J]. 王茂英,刘震,吉欣宇,马晓. 橡胶工业, 2021(11)
  • [3]橡胶连续终炼机的混炼机理及实验研究[D]. 牛广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SBR/BR混炼胶流变特性的影响因素探究[D]. 刘宏旭.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长链支化对EPDM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D]. 谷子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增强橡胶体积拉伸形变连续混炼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炭黑填充天然橡胶挤出流变特性的研究[D]. 杨旭.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8]低滚阻翻新轮胎配方开发及制备[D]. 管恩政.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9]炼胶工艺参数与门尼粘度关系的研究[D]. 徐唯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天然橡胶混炼工艺及其流变和挤出行为的相关性[D]. 李建.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胶料挤出过程温度与流变参数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