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相关性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相关性研究

一、企业理财系统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晖[1](2021)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规模从2004年起步时不足500亿发展至了2019年的两万亿元左右,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2018年资管新规的推出迫使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转型。此外,受金融创新、新冠疫情等因素冲击,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改革理财产品以提升绩效成为商业银行急遽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理财产品对于绩效的影响机制与影响程度,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理财产品对绩效的影响机理。随后从流动性水平、风险水平、盈利水平、成长性以及社会绩效等五个部分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14-2019年绩效进行度量,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对其绩效起着正相关关系。(2)分组回归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银行其绩效受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别,而实际影响程度与预期指标也有差异(3)从控制变量上来看,在分样本以及控制了内生性后,对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进行绩效分析,发现不良贷款率和资本负债率对这两类银行的显着性检验低于指标值,从分析结果来看,银行规模与银行绩效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上市年龄这一控制变量在分组回归后均没通过5%置信度下的显着性检验。(4)不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对绩效的边际影响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打破同质化趋势,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弱化期限结构因素的作用、提升优化银行的资金运用水平等对策建议。

金梦瑶[2](2021)在《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动因分析及预防研究》文中提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理财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在2005年左右中国理财市场才摸索着开始起步,现阶段我国的第三方理财市场仍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在财富管理市场的占有率竟然还不到5%,相比较比我们早起步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其第三方理财公司已经拥有财富管理市场高达60%以上的份额,这也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第三方理财市场拥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相对如此多的理财公司的出现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从业人员,毕竟一个公司的运营需要的是专业人员。这就产生了需要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然而我国的理财行业专业的从业人员储备匮乏,吸引了很多相关行业的人员纷纷涌入到理财行业,比如保险、银行、证券公司等从业人员。这就导致了理财公司的各层级成熟人员被各公司争抢,公司人员频繁变动,而这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离职因素的研究,基于有关人员离职的理论,以A公司为例重点研究符合中国理财行业中高层人员离职的动因,对企业的影响及预防离职的有效措施,以利于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本文重点以A公司为例对该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的原因进行梳理,一方面是通过对A公司已有的离职人员面谈资料进行梳理了解其离职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通过问卷对现中高层在职人员进行离职意向调查了解其离职可能动因,综合上述两方面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公司现存管理问题和中高层人员离职后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据此提出预防离职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对A公司及同类企业预防中高层人员离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减少中高层人员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前三章主要是写有关于A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梳理文献将国内外对于人员离职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国内外的动因模型归纳,总结理论基础。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是介绍A公司中高层人员情况、离职情况,以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以及统计分析为主,在A公司内通过微信等网络方式填写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146分。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到数学模型。主要为工作(工作内容、责任)、职业发展(培训、晋升)、薪酬福利、其他(产品安全性、产品数量等)这4个方面有关且都与离职倾向呈现负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和离职人员访谈记录总结出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的原因及其离职对公司的影响。结合分析出的原因提出A公司预防中高层人员离职的建议,减少A公司中高层人员的离职。希望本文给出的建议对于和A公司同类的公司有借鉴意义。

吴金瀛[3](2021)在《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受改革开放政策和政府实施经济增长措施的有效促进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而且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居民的收入也一直在稳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资产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迈出了温饱水平逐步奔向小康,手中的余钱逐渐增多。因此居民需求个人理财产品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正是基于此大环境,国内各大银行先后推出财富管理业务(即个人理财业务),并且此类业务发展空间日益增大。本文以广发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以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作为研究内容,通过介绍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即个人理财业务)自身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转型发展面临的当前的内外部形式和挑战,阐述转型发展得必要性,明确转型发展的整体原则,主要方向和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推进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广发银行必须综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本行的实际情况,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着重从机构设置、资源配置、营销渠道和策略、产品创新、政策研究等方面入手进行业务转型。通过前述的研究流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时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如产品种类丰富、客户认可度高、风险防控能力较强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劣势。正因如此广发银行如何能够在满足企业服务需求以及自身对盈利的要求,通过一系列转型措施,保持业务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王永仓[4](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侯加冕[5](2021)在《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2018年理财新规的出台,以及受2020年初的疫情影响,各商业银行开始正视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现在的各商业银行均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线上理财市场的争夺已经打响。本论文以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为研究对象,以消费者为核心,根据查阅的大量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相关的资料,与问卷调查及访谈结论的分析,以及近年来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销售的数据,分析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当中存在的问题:客户群体偏老龄化向线上转化困难;客户活跃率偏低维护困难;客户营销线上渠道投入不足推广困难;客户认可度低引流困难。并尝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财子公司物力投入不足;大数据相关人力投入不足;宣传财力投入不足;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控管理暂不完善。本文使用STP理论及4C营销理论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为了优化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人力保障、物力保障、财力保障及风险控制保障四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基本结论,对于A银行上海分行而言,要真正做好理财产品线上销售,需要积极进行理财子公司的筹建,争取早日实现理财产品的真正线上化。同时,理财产品线上销售应积极以客户为核心,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把理财产品的线上销售网络宣传摆在真正重要的位置去对待,打造高效的网络宣传阵地,在宣传的同时,也要做好内控合规的相关工作。

赵斯彤[6](2021)在《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SG责任投资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沿课题之一。ESG责任投资是一种考量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因素(ESG指标)并长期产生有竞争力的财务回报和积极社会效应的投资行为。相比较已发展近半个世纪的欧美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国内ESG责任投资起步相对较晚。为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和吸收成熟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的先进经验,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股票市场ESG责任投资。全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社会责任投资并非仅靠投资者理念倡导和宗教信仰推动,而是从作用机理上证明社会责任投资能够创造价值,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践意义在于全面深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的ESG责任投资理论和实践,不仅为价值型机构投资者指明建立和发展ESG责任投资的实践路径,还为监管者提供有力的监管依据,从而引导ESG责任投资资金在国内市场占比逐步提高,助力金融投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论文分别对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围绕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第二,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拓展并完善资产定价理论模型。第三,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对国内已开展ESG责任投资的公募基金展开研究,分析基金风险收益的潜在特征和规律;通过构建实证模型,验证加入ESG信息因子后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这也是论证研究假说的实证核心。并且,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的方式,进一步验证实践策略的有效性。第四,分析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投资实践策略和国际监管比较,构建符合中国机构投资者特征的ESG责任投资体系,以及借鉴国际监管先进经验。关于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本文以投资主体的微观企业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并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阐释了社会责任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相互作用的机理。关于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本文将ESG因素内生地纳入至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之中,依据资产价格的时间特征,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同时结合资产价格的横截面特征,阐述了ESG-SR有效前沿和ESG-CAPM模型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两类模型对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r的影响存在分异。由此,本文提出两条递进待后文检验的研究假说,即ESG信息对投资收益率有显着影响;高分值ESG评级信息与投资收益率显着正相关,且对基金组合产生超额收益率。关于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第一,本文采取对国内公募ESG责任投资基金展开描述统计,分析证明了研究假说的一般规律,还发现ESG责任投资基金具有低风险波动特征。第二,本文构建了FF5+ESG面板实证模型,选取了基于Bloomberg 2010至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ESG评级数据构建全样本股票组合,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价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盈利能力效应、投资风格效应和ESG信息效应。FF5+ESG模型检验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更小,表明市场更趋有效,可作为ESG责任投资最有效的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严谨地验证了研究假说。第三,为了消除ESG责任投资基金产生的多重异质性特征影响,本文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方式再次证明了研究假说,并发现了筛选强度与超额收益率呈现正向关系等推论。关于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本文梳理和借鉴了海外机构投资者应用的ESG整合策略,即将ESG因素和传统财务因素同时嵌入至传统投资研究各个流程环节。特别地,具体到股票分析应用层面,本文从基本面分析策略和量化策略展开分析。由此,明确了ESG责任投资原则和投资框架,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构建ESG责任投资体系。此外,本文还通过国内外监管比较,归纳总结了国际监管趋势和国内监管特点,指出了监管政策补短板和改进的方向。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别对中国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监管者提出了实践建议和监管建议,具有较高的可参考借鉴的路径指引意义。

李倩文[7](2021)在《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的驱动机理、溢价测度及演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中国建筑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部门要想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实现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而绿色住宅作为该理念指导下逐渐兴起的建筑产品,助推其实现快速化、常态化与实质化的推广和使用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由市场驱动的绿色住宅发展的模式不同,中国绿色住宅的初期发展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虽然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公共建筑中可以起到显着成效,但是商品住宅的发展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因此绿色住宅长期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来源于市场。在绿色住宅发展初期,其供给有限,卖方市场中多由供给者主导交易价格。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绿色住宅的供给势必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在未来,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将对绿色住宅溢价决定与市场推广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探究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前置驱动因素、溢价支付水平以及支付行为演化稳定路径更具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理论溯源—实证研究—实验测度—演化仿真—政策建议”研究思路,结合管理学、行为经济学、行为决策学、社会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探析了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理论模型,并基于现实情境构建了立体的、演进的绿色住宅推广路径。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居民的支付响应细分为支付意愿响应与支付行为响应,基于4862份有效问卷与2858组实验数据(包括干预实验的1616组数据和情境实验的1242组数据),使用文献研究、质性分析、实证研究、实验测度等方法剖析了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驱动机理及溢价支付水平;进一步地,解析了不同现实情境下“个体-群体-社会”对绿色住宅支付行为响应的演化路径及稳定策略,并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综合性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内涵界定。从支付意愿发生的动机视角,结合质性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的五维结构:经济实惠型支付意愿、功能偏好型支付意愿、投资理财型支付意愿、生态环保型支付意愿和自我认同型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开发、验证了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及其驱动因素测量量表。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总体均值仅为3.49,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均值最低的为自我认同型支付意愿(M=2.490),整体上处于劣性状态。(2)对于已购买/未购买绿色住宅的居民,其当时的购买动机/支付意愿的排序均为:功能偏好>经济实惠>投资理财>生态环保>自我认同。(2)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及检验。结果表明:(1)支付意愿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包含正在攻读的)、行业类型、职位层级、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及家庭住宅面积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居民个体心理因素中的支持态度、带动态度、当地环境关心、获得账户、高解释水平、低解释水平、主观认知、客观认知、道德内隐、道德外显会显着正向预测绿色住宅支付意愿,损失账户则为负向预测作用;(3)环境关心、获得账户、高解释水平和道德内隐完全通过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完全中介),而个体态度、损失账户、低解释水平、主观认知、客观认知和道德外显则不完全通过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部分中介);(4)情境因素中的信息诉求、政策标准、群体规范对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路径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而属性壁垒中的成本壁垒、技术壁垒、品牌壁垒和标识壁垒分别对普遍信任作用于绿色住宅支付意愿路径具有负向的调节效应。(3)支付意愿关键驱动因素的干预效度及溢价测度的现场实验。居民对绿色住宅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研究落实在现实经济层面上即是“愿意为绿色住宅多支付多少钱”的问题,即“溢价支付水平”。实验结果表明:(1)针对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中介变量运行信任)进行干预实验后,实验组居民(绿色小区居民)对绿色住宅的支付意愿从269元/m2增加到291元/m2,增加8%;而控制组居民(普通小区居民)的支付意愿从170元/m2增加到236元/m2,增加39%。在运行信任干预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居民的支付意愿差距从99元/m2减少到55元/m2,差距显着缩小。由此推知,实验组居民从绿色住宅居住体验获得的运行效用感知导致的支付意愿增量为44元/m2,而另外的55元/m2则应为两组居民本身的偏好差异导致的。(2)针对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调节变量信息诉求)进行30种情境实验,联合选择实验法显示信息干预后居民支付意愿提升27.5%,比直接询问支付意愿得到的结果(29.4%)更小,表明联合选择实验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回答绿色支付意愿时可能存在的社会赞许性反应偏差。其中,功能类信息诉求更受居民关注。(4)“共生-共赢”视角下绿色住宅支付行为的演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1)对于个体支付行为响应层面,在交互干预机制下、固定响应效度情景中,政策情境因素与内化心理因素的交互干预促使个体自我认同型支付行为的学习速率高于其自学习的速率,其中最关键的三类政策情境干预因素依次为政策执行度、组织规范、被动型信息诉求。不同响应效度的情景中,高响应效度促使交互干预机制下的自我认同型支付行为最快形成与复现;低响应效度下行为收敛速度最慢。(2)对于群体支付行为响应层面,比较有政策激励和无政策激励情境下个体独立购买和共生购买四种演化博弈,通过对比四项收益,表明无论在有政策激励还是无政策激励情境下,共生购买产生的个体收益(经济以及非经济收益)均优于独立购买。此外,人际交往成本越小,约有利于共生购买的快速形成;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共生购买的形成。(3)对于社会支付行为响应层面,将绿色住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虚拟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居民)纳入模型,四方演化博弈结果表明,在引入“虚拟博弈方”(虚拟政府)后,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怠政损失越大,政府演化速度越快;政府惩罚越大,房地产商演化速度越快,随之也推动了政府和居民演化速度的提升;政府补贴越大,房地产商和居民演化速度越快,随之也推动了政府演化速度的提升;房地产商补贴系数越大,房地产商演化速度越快,居民演化速度越慢;信任系数越大,居民演化速度越快,随之也推动了政府和房地产商演化速度的提升;支付风险越小,居民演化速度越快,进而也推动了政府和房地产商演化速度的提升。最后根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从行为意愿驱动、溢价支付水平推动及现实机制交互干预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城市居民支付响应水平的源泉型建议、枢纽型建议、助推型建议、靶向型建议、内促型建议和滋养型建议。该论文有图209幅,表243个,参考文献186篇。

李秉坤[8](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影响研究 ——以广西D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普惠金融,是基于传统普惠金融在产品与服务模式上的数字化创新,以及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科技在普惠金融产品和金融应用方面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作为广西农业大县和甘蔗种植大县,D县不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D县两大农村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普惠金融信贷和理财产品,如“金蔗贷”等,这些产品的出现与发展帮助D县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在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当中,以往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和融资需求两大融资行为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后,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四章以广西D县为例,对数字普惠金融在D县出现前后及发展过程中对D县农民融资行为产生的相关影响进行现实考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D县居民融资需求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的实际影响进行深层次分析;利用D县购买数字普惠金融类产品、融资行为在数字普惠金融出现前后的变化的可获取数据对其影响是否显着进行进一步分析,最终得出D县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前后用户融资行为是否有所改变的相关结论。研究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农村金融用户的信用背书,农村金融用户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融资环境得到了改善;(2)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针对农民和农产品的小额信贷创新以及推出新型线上融资产品是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新的主要模式;(3)目前D县农村居民对农商行的依赖仍然很强,数字普惠金融相关产品对D县农村居民等农村金融用户融资产生影响的潜力仍有很大空间进行发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具体的建议:(1)完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体系;(2)继续优化农村地区融资环境;(3)引导农村金融用户转变融资观念。

滕超[9](2021)在《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银行贷款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自2011年起社会融资规模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创新型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涌现,社会融资规模得以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尤其自2013年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之前的持续下跌开始反弹并逐年回升,成为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反转的重要时间点。而从这一年起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带来冲击,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传统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社会融资结构。国内外相关文献虽然已关注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以及互联网金融和社会融资结构的相互关系,但仍有待深入。第一,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多是集中在银行的业务、盈利、效率和流动性等方面,较少涉及到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第二,研究互联网金融与社会融资结构关系的文献较少,进一步阐述二者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较为缺乏,存在研究空间。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银行贷款规模变化—社会融资结构变迁”为主线。首先以发放人民币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银行贷款视角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银行存款规模及结构、贷款利率和资产价格进而对银行贷款规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还会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产生调节作用,从而影响货币政策对于银行贷款规模的调控效果。其次,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微观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传导路径并检验中介效应,分析银行存款规模、存款结构、贷款利率和资产价格等中介变量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调节作用并检验调节效应。分析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下,互联网金融对两条渠道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调节作用。最后,从宏观层面上实证探究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银行存款规模、存款结构和资产价格等中介变量均在互联网金融与银行贷款规模的关系中发挥显着的中介效应,并且存在“互联网金融—存款规模—存款结构—银行贷款规模”的链式中介效应。(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削弱了央行通过该渠道调控银行贷款规模的效果。互联网金融对资产负债表渠道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并强化了央行通过该渠道调控银行贷款规模的效果。结合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可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对银行贷款规模产生影响。(3)互联网金融能够对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在互联网金融的初始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与人民币贷款占比即社会融资结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存在抑制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其对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出现大幅度波动,且时而为正时而为负。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动的正向影响居多,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币贷款占比,对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创新之处:(1)从银行贷款的视角切入,为研究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银行贷款规模作为构成社会融资规模尤其是人民币贷款规模的最主要部分,是社会融资结构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社会融资结构的理解。(2)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研究拓展至银行贷款规模方面,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四条传导路径和两条调节路径,从银行贷款视角阐释了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3)采用中介效应结合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影响社会融资结构的微观作用机制。其中中介效应涉及银行存款规模、结构和资产价格等中介变量,调节效应涉及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传导两条渠道的调节作用。

崔倩[10](2020)在《养元饮品股价与业绩背离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从国内外诸多研究结论中,我们总结发现:在证券市场有效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两者之间是应该保持正相关的关系,西方资本市场比我国的更加成熟,这一关系更容易得到验证。但是对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而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股价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其“股价背离业绩”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大了相关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目前,有关我国上市公司股价与业绩背离的文献还比较有限,而且也多是针对某个行业或者是某个股票板块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股价背离业绩”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结合经营股价与业绩背离这一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案例公司深入分析。本文选取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该公司属于植物蛋白饮料行业,主要产品是“六个核桃”。近年来,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发展迅猛,养元饮品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目前养元饮品公司在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市场规模最大,独占鳌头。但是在2018年公司上市19日就股价破发,之后,一路走势疲软。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业绩高但是股价低的现状,分别是行业对比、指数对比和竞争对手比较分析等;之后从公司自身层面、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竞争程度层面和市场认知层面探究其股价与业绩背离的原因;最后从财务视角和非财务视角分别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且针对股价与业绩匹配矩阵图中的不同情形提出了不同的调整对策,希望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二、企业理财系统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理财系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研究
    2.2 商业银行绩效研究相关研究
    2.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其绩效影响相关研究
    2.4 简要评述
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及绩效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析
        3.1.1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
        3.1.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方法与绩效分析
        3.2.1 银行绩效的评估方法
        3.2.2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3.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其绩效的影响分析
        3.3.1 资金价格途径
        3.3.2 预期效应途径
    3.4 小结
4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与测度
    4.1 构建指标体系
        4.1.1 绩效的定义与评价角度的选取
        4.1.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1.3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4.2 商业银行绩效测度
        4.2.1 因子分析法的思路和步骤
        4.2.2 商业银行绩效测度
    4.3 小结
5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选择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1.2 实证模型的设定
    5.2 变量的相关分析
        5.2.1 变量的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
        5.2.2 变量时间序列分析及回归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全样本回归结果及内生性检验
        5.3.2 分组回归及内生性检验
        5.3.3 部分变系数模型的回归结果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2)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动因分析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离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国外有关离职动因模型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离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离职动因模型的研究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离职
        二、离职倾向
        三、工作满意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四、公平理论
        五、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第四章 A公司简介及其人员基本情况
    第一节 A公司简介
        一、A公司简介
    第二节 A公司中高层人员情况
        一、A公司中高层人员基本情况
        二、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情况
第五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对象、问卷设计与收发情况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收发情况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编码及数据分析方法
        一、数据处理与编码
        二、数据分析方法
第六章 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动因分析
    第一节 样本描述性分析与信效度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二、信度分析
        三、效度分析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三节 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动因分析及其影响
        一、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的主要动因
        二、A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对公司的影响
第七章 A公司预防中高层人员离职的建议
    一、建立人才招聘机制与人员离职信息管理
    二、明确职责与权限
    三、加强各层级的培训与其管理机制
    四、科学的人才培养与晋升机制
    五、完善薪酬福利体系
    六、提升公司其他方面的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财富管理基本概述
        2.1.1 财富管理内涵
        2.1.2 财富管理业务定义
    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脱媒”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第三章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过程
        3.1.1 初创阶段
        3.1.2 规模扩张阶段
        3.1.3 业务转型阶段
    3.2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现状
        3.2.1 业务规模
        3.2.2 业务种类
        3.2.3 业务风险
    3.3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方面
        3.3.2 价格方面
        3.3.3 渠道方面
        3.3.4 促销方面
    3.4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驱动因素
        3.4.1 受金融脱媒的影响
        3.4.2 受零售业务转型需求的影响
        3.4.3 受同行业竞争压力的影响
第四章 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经营模式合理
        4.1.2 产品营销积极
        4.1.3 客户认可度高
        4.1.4 风险防控能力较强
    4.2 劣势分析
        4.2.1 网点人员问题突出
        4.2.2 业务发展不均衡
        4.2.3 产品覆盖度不高
        4.2.4 财富管理业务专业人员储备不足
    4.3 机会分析
        4.3.1 经济定位明晰
        4.3.2 代客理财新引擎
    4.4 威胁分析
        4.4.1 金融监管制度越来越严格
        4.4.2 金融脱媒加剧的冲击
        4.4.3 来自同业竞争者的挑战
第五章 广发银行实施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对策
    5.1 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提升客户金融服务满意度
        5.1.1 实行“综合柜员制”
        5.1.2 简化业务操作环节
        5.1.3 规范网点业务操作流程
        5.1.4 服务流程差异化
    5.2 重建新型组织机构,提升客户可靠性满意度
        5.2.1 建立差异化分层服务机制
        5.2.2 强化过程控制和系统支撑
        5.2.3 设立客户经理制
    5.3 提升新产品推出速度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
        5.3.1 推出多种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
        5.3.2 创新产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5.3.3 推动产品优化升级,维护客户群体
        5.3.4 加强技术创新建设,以技术创新带动服务创新
    5.4 优化定价策略,提升客户满意度
        5.4.1 理财产品定价策略
        5.4.2 零售业务定价策略
        5.4.3 践行国家普惠金融
    5.5 广发银行提高VIP客户满意度保障措施
        5.5.1 健全和完善银行组织结构
        5.5.2 打造专业化的VIP客户服务团队
        5.5.3 整合VIP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系统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存在的局限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金融中介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2.5 简要评述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4 简要评述
    2.4 网络经济理论
        2.4.1 网络商品理论
        2.4.2 双边市场理论
        2.4.3 长尾理论
        2.4.4 简要评述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数字金融
        3.1.2 农民收入增长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3.2.1 农户创业
        3.2.2 经济增长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4.1.1 网络支付
        4.1.2 网络融资
        4.1.3 财富管理
        4.1.4 网络保险
        4.1.5 互联网征信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
        5.2.3 估计策略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5.3.3 区域差异分析
        5.3.4 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6.2.1 模型与变量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
        7.2.3 统计分析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7.4.2 拓展性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8.1 引言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选择
        8.2.3 数据来源
        8.2.4 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8.4 作用机制分析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1.2.1 线上销售策略的研究
        1.2.2 线上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策略的研究
        1.2.3 STP理论
        1.2.4 4C营销理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商业银行线上理财产品销售环境分析
    2.1 政策环境分析
    2.2 客户环境分析
    2.3 竞争环境分析
第3章 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现状和问题
    3.1 A银行上海分行简介
    3.2 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现状
    3.3 销售问题调查
        3.3.1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3.2 访谈调查及内容分析
    3.4 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问题
        3.4.1 客户群体偏老龄化向线上转化困难
        3.4.2 客户活跃率较低维护困难
        3.4.3 客户营销线上渠道投入不足推广困难
        3.4.4 客户认可度低引流困难
    3.5 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问题原因分析
        3.5.1 理财子公司物力投入不足导致客户群老龄化
        3.5.2 大数据人力投入不足导致客户活跃率低
        3.5.3 宣传财力投入不足导致推广困难
        3.5.4 线上风控不完善导致客户认可度低
第4章 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策略的改进思路
    4.1 调整客户结构、优化客户转化与维护
        4.1.1 根据消费者信息进行市场细分
        4.1.2 围绕线上营销调整目标市场
        4.1.3 围绕线上生态场景进行市场定位
    4.2 围绕客户引流与推广优化营销策略
        4.2.1 精准瞄准消费者需求
        4.2.2 降低消费者所支付的成本
        4.2.3 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
        4.2.4 勤于善于与消费者沟通
第5章 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优化策略实施保障及进程设计
    5.1 优化策略实施保障
        5.1.1 物力保障
        5.1.2 人力保障
        5.1.3 财力保障
        5.1.4 风险控制保障
    5.2 进程计划
第6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6.1 基本结论
    6.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1 理财产品线上购买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大纲

(6)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社会责任投资与ESG责任投资的涵义
        一、历史沿革
        二、概念厘清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一、投资者行为
        二、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演变
        三、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财务绩效
    第三节 国内文献综述
        一、ESG责任投资学术研究综述
        二、ESG责任投资市场研究综述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ESG责任投资:全球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一、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概览
        二、美国股票市场ESGETF发展现状
        三、欧洲ESG责任投资的现状
        四、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ESG披露现状
        二、泛ESG股票指数的发展
        三、ESG公募基金产品情况
        四、商业银行ESG理财产品情况
        五、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ESG责任投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者动机
        一、道德和宗教动机
        二、鼓励企业维护利益相关人关系动机
        三、经济利益动机
        四、影响企业经营方式动机
        五、监管动机
    第二节 社会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二、社会责任投资与利益相关者
        三、传统金融投资与社会责任投资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ESG责任投资的数理模型
        一、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推导
        二、ESG投资资产价格横截面模型
    第四节 本章节小结
第五章 ESG责任投资:指标体系分析
    第一节 ESG指引学理分析:来自香港联交所的案例
    第二节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的经济学解读
        一、环境(E)因素指标内容
        二、社会(S)因素指标内容
        三、公司治理(G)因素指标内容
    第三节 MSCI ESG指标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MSCI ESG评级方法论
        二、关键问题评估
        三、构筑评级
        四、ESG评级流程概述
    第四节 Bloomberg ESG评级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ES Scores产品开发流程
        二、评分框架和问题优先级
        三、评分方法
    第五节 国内外ESG评级体系的综合解析
第六章 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的描述统计
    第二节 实证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实证模型的文献梳理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三、本文实证模型的思路
    第三节 实证数据采集和构造
        一、投资组合的划分
        二、因子定义
        三、样本数据选取与处理
    第四节 FF5+ESG因子模型实证结果
        一、各因子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三、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四、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五、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三、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四、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第六节 通过筛选策略建立股票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一、Bloomberg EQBT股票回测方法
        二、10%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三、5%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四、1%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五、正向筛选ESG投资组合的回测结果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ESG责任投资: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的单一实践方式
        一、筛选(Screening)策略
        二、股东积极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策略
        三、社区投资(Community Investment)实践方式
    第二节 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管理
        一、ESG整合策略整体框架
        二、ESG整合策略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应用
        三、股票分析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ESG责任投资体系的建设
        一、ESG责任投资原则
        二、ESG责任投资框架
        三、ESG事件在投资流程中的影响——案例分析
    第四节 监管政策国际比较
        一、全球监管整体现状
        二、ESG责任投资监管政策的学理分析
        三、国际监管政策前沿动态和趋势
        四、中国监管政策的进展和不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结论
        一、利益相关人理论是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二、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理论影响
        三、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和正向筛选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二节 实践和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建议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的驱动机理、溢价测度及演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绿色住宅研究的发展脉络
    2.3 支付响应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绿色住宅溢价测度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简要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驱动机理的理论模型
    3.1 质性分析
    3.2 模型构建与基本假设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驱动因素的量表开发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实证分析
    5.1 支付意愿响应的现状及差异分析
    5.2 支付意愿响应与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3 支付意愿响应的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5.4 普遍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5.5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5.6 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7 本章小结
6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溢价测度实验
    6.1 基于运行信任的干预实验
    6.2 基于信息诉求的情境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行为响应的演化仿真
    7.1 支付行为响应的政策激励与约束
    7.2 交互干预机制下的个体支付行为响应的仿真
    7.3 “共生”视角下群体支付行为响应的仿真
    7.4 “共赢”视角下社会支付行为响应的仿真
    7.5 本章小结
8 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提升的政策建议
    8.1 优化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响应的枢纽型建议
    8.2 提升城市居民溢价支付水平的内促型建议
    8.3 助推绿色住宅支付行为“共生-共赢”的滋养型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示例)
附录2 实验1问卷
附录3 共生支付博弈仿真代码(示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影响研究 ——以广西D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普惠金融
        2.1.2 农村金融
    2.2 文献综述
        2.2.1 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
        2.2.2 农民融资行为的相关研究
        2.2.3 涉农贷款和小额贷款的相关研究
        2.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的影响机制
    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3.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需求的影响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融资行为影响的现实考察——以D县为例
    4.1 D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4.1.1 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和人员分布
        4.1.2 特色业务与信贷创新
    4.2 D县农民融资需求和行为的深层次分析
        4.2.1 D县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4.2.2 D县农村居民金融移动终端安装情况
        4.2.3 D县农村居民数字普惠金融融资倾向
        4.2.4 D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需求状况
        4.2.5 D县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的实际影响
    4.3 D县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字普惠金融对D县农民融资行为变化影响分析
        4.3.3 “金蔗贷”与D县贷款状况、小额贷款发放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理论分析结论
        5.1.2 调查分析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完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体系
        5.2.2 继续优化农村地区融资环境
        5.2.3 引导农村金融用户转变融资观念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银行贷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互联网金融
        1.5.2 社会融资结构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互联网金融研究综述
        2.1.2 社会融资结构研究综述
        2.1.3 互联网金融与社会融资结构关系研究综述
        2.1.4 文献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中介理论
        2.2.3 平台经济理论和双边市场
        2.2.4 长尾理论
3 互联网金融与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的现状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现状
        3.1.1 互联网金融兴起及发展历程
        3.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3.2 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的发展现状
        3.2.1 社会融资规模的发展现状
        3.2.2 社会融资结构的发展现状
4 互联网金融影响社会融资结构的作用机制-基于银行贷款视角的理论分析
    4.1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传导路径
        4.1.1 银行存款规模及结构的传导
        4.1.2 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
        4.1.3 资产价格的传导
    4.2 互联网金融对信贷渠道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调节作用
        4.2.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贷款渠道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调节作用
        4.2.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的调节作用
5 互联网金融影响社会融资结构的作用机制-基于银行贷款视角的实证分析
    5.1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影响效应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果分析
    5.2 中介效应检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传导路径
        5.2.1 研究设计
        5.2.2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果分析
    5.3 调节效应检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规模的调节作用
        5.3.1 研究设计
        5.3.2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果分析
6 互联网金融影响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主要变量定义与度量
        6.1.3 研究模型设定
    6.2 实证过程与实证结果分析
        6.2.1 单位根检验
        6.2.2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认
        6.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6.2.4 脉冲响应分析
        6.2.5 方差分解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养元饮品股价与业绩背离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1.1 关于股价与业绩关系的研究
        1.3.1.2 关于股价与业绩背离的研究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2.1 关于股价与业绩关系的研究
        1.3.2.2 关于股价与业绩背离的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有效市场理论
        2.1.2 钟摆效应
        2.1.3 反身性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公司业绩
        2.2.2 股票价格
        2.2.3 股价与业绩间的关系
第三章 养元饮品股价与业绩背离的现状分析
    3.1 公司介绍
        3.1.1 基本情况
        3.1.2 行业情况
    3.2 企业业绩与股价分析
        3.2.1 业绩分析
        3.2.2 股价表现
    3.3 对比分析
        3.3.1 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对比
        3.3.2 与竞争对手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养元饮品股价与业绩背离的原因剖析
    4.1 公司自身角度分析
        4.1.1 营销费用过多,缺乏发展后劲
        4.1.2 研发费用过少,产品附加值低
        4.1.3 IPO定价过高,远超市场预期
        4.1.4 理财产品过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4.2 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4.2.1 同行业中的竞争
        4.2.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4.2.3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4.2.4 替代品的威胁
        4.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3 市场分析
第五章 养元饮品股价与业绩匹配的对策研究
    5.1 股价与业绩匹配对策选择
    5.2 财务视角改进策略
        5.2.1 减少营销,加强创新
        5.2.2 合理理财,适度投资
        5.2.3 科学制定发行价格
    5.3 非财务视角改进策略
        5.3.1 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
        5.3.2 营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企业理财系统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D]. 赵晖. 浙江大学, 2021(09)
  • [2]A公司中高层人员离职动因分析及预防研究[D]. 金梦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广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研究[D]. 吴金瀛.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5]A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产品线上销售策略研究[D]. 侯加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D]. 赵斯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响应的驱动机理、溢价测度及演化仿真研究[D]. 李倩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8]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融资行为影响研究 ——以广西D县为例[D]. 李秉坤. 兰州大学, 2021(12)
  • [9]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银行贷款视角[D]. 滕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10]养元饮品股价与业绩背离案例研究[D]. 崔倩.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